专题
检测
14
第十四
单元
法律
教化
民族
关系
国家
第十四单元 法律与教化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
单元集训(一)
限时:65分钟/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秦律规定:若有人在大道上杀人,距离百步以内的路人不加以救援的,应罚缴铠甲两套;若能抓获逃亡盗贼,抓捕者可得其所携钱财。由此可见,秦朝( )
A.传承尚武的社会风气
B.注重法治建设以教化民众
C.确立严苛的法律体系
D.强调社会责任以维护安定
答案 D 根据“若有人在大道上杀人,距离百步以内的路人不加以救援的,应罚缴铠甲两套;若能抓获逃亡盗贼,抓捕者可得其所携钱财”可知,这些规定强调社会责任意识,以此来维护社会稳定,D正确。材料与尚武无关,排除A;材料并未体现法治建设,排除B;材料不能体现严苛的法律体系,排除C。
2.为解决安全困境,汉武帝在加强中央集权后,开始了大规模经营边疆的活动,采取的措施包括:以战养战以维护边境安全、凿通西域来完善统一格局、修筑防御工事并因险制塞和开发边疆以增强守御之备等。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
A.彻底解决了边患问题
B.巩固了多民族的国家
C.促进了丝绸之路开通
D.增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答案 B 汉武帝经营边疆,维护边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加强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巩固了统一多民族的国家,故选B项。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凿通西域,开通丝绸之路,仅反映了材料部分信息,排除C项;以战养战、修筑防御工事并因险制塞等措施旨在维护边境安全,并未体现促进民族交融,故D项错误。
3.汉代的刑事责任年龄分为三段,即幼年、成年、老年。汉律规定,只有成年而未步入老年的人才负有刑事责任,某些老弱妇孺病残者犯罪,可以减免刑罚或区别对待。这反映了汉代( )
A.儒学的官方化
B.司法制度逐步完善
C.法律的儒家化
D.儒学的影响力广泛
答案 C 材料“某些老弱妇孺病残者犯罪,可以减免刑罚或区别对待”体现了儒家“仁政”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故选C项。儒学的官方化材料未体现,排除A项;材料信息未涉及汉代法律的发展情况,无法说明司法制度逐步完善,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汉代法律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而非儒学的影响力广泛,排除D项。
4.从公元前105年开始,两汉政府先后在西域地区推行屯戍政策,以军屯为主,最多的年份屯军人数多达几千人。屯戍士卒修建了许多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还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同时设置管理屯戍事务的行政机构。这一举措( )
A.根本目的是发展当地经济
B.推动了边疆开发与民族交融
C.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
D.开始于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
答案 B 两汉政府推行屯戍政策,不仅为军队提供粮草,保障军队战斗力,还发展了生产,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民族交融,B正确。两汉政府推行屯戍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家统一,排除A;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通铺平道路,排除C;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加强了对西域地区的管辖,排除D。
5.《泰和律义》是金朝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律。它以《唐律疏议》作为蓝本,并采用《宋刑统》的疏议加以诠释,改变了金朝建立以来礼乐刑政杂乱无章的局面,废除了滥用刑罚的做法,直至元朝初年仍然被蒙古统治者使用。《泰和律义》的制定( )
A.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
B.成为此后历代王朝法律蓝本
C.反映了与汉族法文化的融合
D.是中国古代礼法结合的开端
答案 C 从材料信息可知,金朝借鉴《唐律疏议》和《宋刑统》这两部汉族法律制定了《泰和律义》,改变了其礼乐刑政杂乱无章的局面,这反映了与汉族法文化的融合,C正确。《唐律疏议》标志着中华法系的确立,排除A;材料不能说明《泰和律义》对以后历代王朝的影响,排除B;引礼入法的历史进程始于汉朝,排除D。
6.明初百年间,中国对外关系经历了从“四夷来朝”到“四夷来商”的演变,明朝统治者对“四夷”的认知,仍然沿袭“小、穷、弱”的观念。这一现象( )
A.标志着传统朝贡体系的瓦解
B.导致了闭关自守政策的实施
C.反映传统认知落后发展潮流
D.有利于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
答案 C 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对外关系从“四夷来朝”到“四夷来商”,明朝统治者对“四夷”的认知没有改变,仍然沿袭“小、穷、弱”的观念,这种“天朝上国”的传统认知已经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C正确。此时朝贡贸易并未解体,排除A;材料所述不是闭关自守政策实施的原因,排除B;材料现象无法导致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排除D。
7.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清政府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任蒙古王公贵族充任,以监督本盟各旗军政事务。各旗首领履行中央委派的职责,参赞大臣、定边将军、办事大臣等负责北边防务。清朝前期推行的盟旗制度( )
A.实现了中央对蒙古各地的直辖
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开创了民族地区治理的新模式
D.建立了蒙古与中央的政治联系
答案 B 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委任蒙古王公贵族担任盟长和旗长,同时委任参赞大臣等加强北部边防,这些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B项。蒙古各地由中央委派当地王公贵族管辖,并非中央直辖,故排除A项;民族首领与中央委任官员共同管理民族地区古已有之,并非“新模式”,故排除C项;蒙古地区早在清朝之前就已经与中央建立了政治联系,故排除D项。
8.“(它)秉承了秦王朝以来直至中华民国时期‘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和传统……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变革和发展中具有崭新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活力。”这里的“它”( )
A.为全国范围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宝贵经验
B.推动了基层民主制度的建立
C.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D.助推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实现
答案 C 据“秉承了……‘因俗而治’的治边思想和传统……在边疆民族地区的变革和发展中具有崭新的生命力和极强的活力”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利于实现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C项正确。
9.1951年《关于第一次全国民族教育会议的报告》指出,“有现行通用文字的民族,小学、中学必须用本民族语文教学。有独立语言而尚无文字或文字不全的民族,一面着手创立文字和改革文字;一面得按自愿原则,采用汉族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进行教学”。这一规定( )
A.体现了国家的统一性
B.有利于文字的继承发展
C.反映出文化的民族性
D.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
答案 A 材料中规定体现了国家在尊重民族性的同时兼顾了统一性,A正确。材料中规定涉及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字,B只提到了文字,不够全面,排除;文化的民族性重在差异,材料强调按自愿原则,采用汉族语文或本民族所习用的语文进行教学,这一举措与文化的民族性不符,排除C;材料未涉及传统文化,排除D。
10.基督教认为,人的灵魂不死,人人都有来世,并为现世的恶人与善人建构了不同的彼岸世界——地狱与天堂。基督教一方面承认人有原罪,另一方面指出任何人都不是因为原罪,而是因为自己作恶而坠入地狱的。材料说明基督教( )
A.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重要工具
B.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C.具有劝善抑恶的社会功能
D.严重束缚人们个性的发展
答案 C 由材料可知,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说、地狱天堂的划分以及人们坠入地狱的原因分析,有劝人向善之意,体现了基督教的社会教化功能,C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基督教对封建统治的维护,排除A;通过材料无法说明社会发展和基督教教义之间的关系,排除B;材料未体现基督教的负面影响,排除D。
11.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具有封土的贵族都有庄园法庭的司法权,这在西欧是普遍的状况。同时,由地主贵族、俗人或僧侣、男爵或主教在一定的领土范围内,对那里的居民办理行政事务、征收赋税,而国王只是被缩成一个阴影而已。材料表明,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 )
A.带有基层自治色彩
B.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
C.具有完全独立的特点
D.有利于形成强大的王权
答案 A 据材料可知,中世纪早期西欧的庄园有自己的法庭,能够行使司法权,而且还可以对其居民办理行政事务、征收赋税等,同时国王对庄园的影响力较弱,这体现了这一时期西欧庄园的自治色彩,A项正确。材料没有经济成分的对比,无法说明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排除B项;“完全独立”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项;国王对庄园的影响力较弱,所以这一时期的西欧庄园不利于形成强大的王权,排除D项。
12.中古时期的西欧,无论是结婚还是离婚,都必须获得教会的许可。下图出自1330年前后德国海德堡的手抄本,它描绘的是教士宣布解除婚姻,把丈夫、妻子和子女分离开的场景。据此可知,当时的西欧( )
A.婚姻自由得以实现
B.教会控制社会生活
C.离婚手续十分繁琐
D.政教合一政权建立
答案 B 中古时期的西欧,人们结婚、离婚必须获得教会的许可,说明教会控制着社会生活,B项正确。婚姻自由得以实现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离婚手续,排除C项;材料不足以体现政教合一,政教合一且不符合当时西欧各政权的史实,排除D项。
13.有学者指出,在国际法之父格劳秀斯看来,国际法是处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准则,这些准则不过是国与国之间的契约,而契约的遵守则来自自然法的效力。这意味着( )
A.国际法诞生的基础是自然法
B.国际法准则其实是一种契约
C.各国必须遵守普遍适用的法律
D.国际法能减少国与国间的冲突
答案 A 材料强调国际法是国与国之间的契约,而契约的遵守则与自然法有关,即国际法诞生的基础是自然法,故A项正确。B项表述正确,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并未强调各国必须遵守普遍适用的法律,故C项错误;国际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14.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提出,上帝设立了两个王国,一个属灵王国,即教会,人在这里完全自由;一个俗世王国,即国家,人在这里受国王管辖。二者都是上帝的王国,但又是完全独立的。这一主张的根本意图是( )
A.阐明国家与教会关系
B.否定教权至上观念
C.宣扬宗教信仰的自由
D.倡导政治自由平等
答案 B 马丁·路德认为世俗王权和教会相互独立,在世俗世界,人们受到国王的管辖,这实际上否定了教权至上的观念,B正确;马丁·路德认为世俗王权和教会“都是上帝的王国,但又是完全独立的”,阐述了二者间的关系,但不是其根本意图,排除A;信仰自由以及政治自由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C、D。
15.有学者认为:“在世界民族国家发展史上,西欧的民族国家构建具有典型意义,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其国家构建的过程实际上是权力的集中化与理性化过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民族国家构建”强化了欧洲天主教会的统治
B.“绝对主义国家”在中世纪与城市自治冲突较大
C.“传统国家”下,王权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秩序
D.“近代民族国家”意味着对封建王权的逐渐背弃
答案 D 西欧民族国家的构建经历了从传统国家到绝对主义国家,再到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变,实际上是由专制集权向民主转化的过程,意味着对封建王权的逐渐背弃,D正确。民族国家的构建会冲击天主教会的统治,排除A;中世纪,西欧建立起以君主为权力中心的绝对主义国家,城市与王权相处相对融洽,排除B;“传统国家”下,王权不能有力地维护社会秩序,排除C。
16.一战后成立的国际联盟规定了形成决议的“全体一致”原则;1928年美、法等国签订了《非战公约》;1945年签署的《联合国宪章》赋予安理会制裁的权力,并确定了“大国一致”原则。由此可知,国际法不断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国家之间的利益纷争加剧
B.新兴民族国家的纷纷独立
C.集体安全机制进一步完善
D.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潮流
答案 A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一战后,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纷争不断,为了调节国际关系,缓和国际局势,国际法不断做出调整,故选A。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排除B;C是材料的表现,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二、非选择题(共37分)
17.为实现和巩固国家的统一,历代统治者都重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汉王朝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成功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边疆政策,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他们的政治地位,保护他们的经济利益,使匈奴纷至沓来。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缩小了经济差距。推进文化交流,汉王朝在边疆地区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
材料二 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的边疆政策。(4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处理边疆民族关系的方式。(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汉唐加强边疆管理的积极意义。(4分)
答案 (1)政策: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等政策;尊重少数民族的制度、习俗;扶植边疆地区农业经济发展;鼓励文化发展和交流。(4分)
(2)方式:设置机构加强管理;和亲、会盟;册封爵位,促进友谊。(4分)
(3)积极意义: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4分)
解析 (1)根据材料一“对匈奴采取了优待和赏赐匈奴降众的政策”“尊重西域各国制度、习俗,得到诸国拥护”“扶植和发展边疆的农业”“实行的鼓励文化发展、文化交流的政策”直接归纳概括。(2)结合所学可知,唐朝在边疆民族地区设置机构以加强管理;根据材料二“吐蕃赞普……向唐朝求婚”“文成公主入藏”,“吐蕃与唐会盟”可得和亲、会盟;根据材料二“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可得出册封爵位,促进友谊。(3)根据材料一“促进了疆域的巩固和发展,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丰富了中国文化内容,促进了中华民族文化共同提高”直接概括;结合所学还可归纳出密切了民族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为后世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借鉴。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隋唐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律、令、格、式为主体的成文法体系。唐朝的“律”基本是刑法,“令”是有关国家各项制度的规定,“格”是将皇帝诏敕整理为具有永久法律效力的法规,“式”是政府机关的施政细则,四者分工协作、相辅相成。唐高宗永徽四年还颁布了对律进行解释的《唐律疏议》,与律条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唐律维护等级制和家族制,将对官员及其亲属的优待公开清楚地写在法律上;同时,唐律也要求官吏依法行使职权、恪尽职守,违反者要处罚。唐玄宗以后,不再大规模修订律、令、格、式,而是采取颁行《格后敕》的简便立法形式,来应对日益复杂且多变的社会问题。《格后敕》与律、令、格、式并行,地位逐渐重要,最终发展为五代及北宋的《编敕》。
——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材料二 11世纪起,西欧的日耳曼法和宗教法面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纠纷和众多的社会问题,已显得无能为力,罗马法体系便在这种情况下复兴起来,罗马法的复兴以注释法学派的形成为开端,该学派采用神学家们的“经院方法”来研究罗马法,对古代罗马法文献进行考证、注释、解说、概括和阐述。13世纪后半叶起还产生了评论法学派,把罗马法的原则运用到现实各种社会关系之中,转化为现实的法律。他们还把罗马法与教会法、日耳曼习惯法、封建法、城市法等结合起来,形成了欧洲大陆通用的法律。来自欧洲各地的法律学子汇集于注释法学派和评论法学派所在的波伦那大学,这些学生回国后从事罗马法的研究和传授,使罗马法复兴运动扩展到整个西欧,逐渐形成了以罗马法为基础的民法法系。
——摘编自庄锡昌《西方文化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唐代法律制度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罗马法得以在西欧复兴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律与罗马法在中古东西方社会中的共同作用。(2分)
答案 (1)法律体系相对完整(具备律、令、格、式四种形式);法律制度不断完善;以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为核心;对后世影响深远。
(2)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日耳曼法和教会法的局限;大学的兴起;学者对罗马法的注释、研究和实践;王权逐渐强大。
(3)对东西方法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是人类法制发展史上的宝贵遗产。
解析 (1)根据材料一“隋唐时期,国家建立了以律、令、格、式为主体的成文法体系”可得出法律体系相对完整(具备律、令、格、式四种形式);根据材料一“唐高宗永徽四年还颁布了对律进行解释的《唐律疏议》”等可得出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根据材料一“唐律维护等级制和家族制”可得出核心是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根据材料一“最终发展为五代及北宋的《编敕》”可得出对后世影响深远。(2)根据材料二“西欧的日耳曼法和宗教法……已显得无能为力”可得出日耳曼法和教会法的局限;根据材料二“对古代罗马法文献进行考证、注释、解说、概括和阐述”可得出学者对罗马法的注释、研究和实践;根据材料“来自欧洲各地的法律学子汇集于……波伦那大学……使罗马法复兴运动扩展到整个西欧”可得出大学的兴起;结合所学知识还可得出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起,王权逐渐强大。(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一 民族主义是近代欧洲历史上的一种现象。中世纪大多数人认为自己首先是基督教徒,其次是某一地区如勃艮第或康沃尔的居民,只是最后——才是法兰西人或英吉利人。三个发展逐渐更改了忠诚的这一尺度。一个发展是各种方言的兴起和这些方言在文学表达方面的运用。另一发展是若干国家教会脱离了天主教会。最后一个发展是西欧的一些王朝建立并巩固了几个性质相同的、独立的大国——英国、法国、西班牙、葡萄牙和丹麦。这些发展为民族主义的兴起打下了基础。
——摘编自[美]斯塔夫里阿诺斯
《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
材料二 路易十四(1638—1715年)宣称“朕即国家”,一人独揽全部国家大权,并且把王权神圣化,给自己冠以“太阳王”的称号。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卷
人们在一位有道明君治理下才有一个祖国,在一个昏君统治下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祖国了。
——伏尔泰
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
——摘编自李宏图
《西欧近代民族主义思潮研究》
材料三 国际法是近代欧洲的产物,它是以独立主权的国家为基础的。在1648年三十年战争结束、《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订立之后,在欧洲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独立主权国家。和约确立了几个重要的国际法准则:主权原则(国家观念取代神权观念,各国以平等地位坐到谈判桌前,不再听从教皇意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各当事方商定适当的和平方法,包括谈判、调停、和解、仲裁、司法解决),保障人权原则,信守公约原则(缔约国必须遵守条约,各缔约国可以对违约国集体制裁)。《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法的产生,使国际法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据王艳丽《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与
国际法原则的发展》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欧洲民族国家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以来法国人的“国家”发生了哪些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际法对欧洲近代外交体制的影响。
答案 (1)因素:民族语言的兴起和运用;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或教会势力的削弱)王权加强;专制王权国家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任答4点)
(2)变化:15世纪,王权成为国家和民族的象征;(路易十四时期王权达到顶峰)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否认封建君主是民族和国家的象征;(或把民族主义和民主主义结合在一起)启蒙思想的传播以及法国大革命,法国从专制王权国家逐渐变为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
(3)影响:外交行为以主权国家为主体;确立常驻外国使节制度;设立专门的外交管理机构从事外交活动;以国际法准则来规范各国的外交行动;促进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任答3点)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各种方言的兴起和这些方言在文学表达方面的运用”“若干国家教会脱离了天主教会”“西欧的一些王朝建立并巩固了几个性质相同的、独立的大国”及所学可知,民族语言的兴起和运用,宗教改革沉重打击了教会势力,王权加强,专制王权国家兴起,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第(2)问,根据材料二“‘朕即国家’”“王权神圣化”“人们在一位有道明君治理下才有一个祖国,在一个昏君统治下就根本谈不上什么祖国了”“在法国大革命中,人们认为法兰西民族的成员不仅居住在同一地域、使用相同的语言,而且相互之间是平等的,全体法国人组成了法兰西民族”及所学可知,从路易十四时期王权达到顶峰、启蒙思想家们批判君主专制、启蒙思想的传播以及法国大革命促使独立主权的民族国家的出现等方面概括。
第(3)问,根据材料三“在欧洲出现了为数众多的独立主权国家”“主权原则”“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原则”“保障人权原则,信守公约原则”及所学可知,从外交行为以主权国家为主体、以国际法准则来规范各国的外交行动、确立常驻外国使节制度、设立专门的外交管理机构从事外交活动、促进近代外交制度逐渐建立等方面分析说明。
单元集训(二)
限时:60分钟/满分:7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汉代在西南边郡的广汉北部、蜀郡北部、益州西部、牂牁南部、犍为南部等地设立部都尉进行统辖,实行军事领护制,守卫边疆,管理地方各类族群,他们的辖区绝大多数后来演变成了郡或比郡属国。部都尉的设置表明汉代( )
A.在西南地区强制设立郡县
B.重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C.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
D.西南地区开始归属中央管辖
答案 B 汉代在西南边郡设置机构管理地方各类族群,加强对边疆地区的控制,表明汉代重视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故选B项。设立部都尉不等于强制设立郡县,排除A项;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排除C项;秦朝时期西南地区已经归属中央管辖,排除D项。
2.《九朝律考》引董仲舒的观点说:“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妻子有自己的财产可以自由保管使用,女儿可以分财产,丈夫“以妻名置产”,妻子改嫁可以全部携走。这可以说明汉代( )
A.妇女权益得到全面保护
B.子女可以均等分配财产
C.妇女是否改嫁是自由的
D.律法注重理顺经济关系
答案 D 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律法规定,允许在一些特定状况下转移财产,这说明汉代律法注重理顺经济关系,故选D项。汉代律法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妇女的经济权益,但不代表妇女权益得到全面保护,故A项错误;女儿可以分财产不代表子女可以均等分配财产,B项错误;妻子“夫死无男”时可以改嫁,并非改嫁是自由的,C项错误。
3.唐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羁縻州制度”,少数民族首领须接受朝廷颁发的印信,实行一种有限制的自治管理方式,由朝廷的派出机构都督府或都护府代行具体管理职责。这一制度( )
A.反映了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
B.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直接管辖
C.体现了统治者因俗而治的治理理念
D.实现内地与边疆管理的一体化
答案 C 唐代羁縻政策是一种管理边疆少数民族的政策,是一种高度自治的制度。羁縻州制度是唐羁縻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羁縻州的设置和治理,有别于一般州县,体现了因俗而治的原则,是唐朝灵活处理民族关系的成功之举,C正确。唐朝是统一多民族国家,不能反映民族政权并立下的时代需求,排除A;“羁縻州制度”是间接管理,排除B;内地与边疆管理的一体化是指边疆与内地处在较为相近的发展水平上,形成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是一种与因俗而治截然不同的政策,排除D。
知识归纳
“因俗而治”是中央政府在被管辖和治理的边疆地区,实行的一种政治上任用当地部落首领依据当地民族和地方习惯法自主管理地方民众事务,经济上不改变当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文化上顺应民族的和当地的风俗习惯,社会结构上不改变其原有形态的治理模式。
4.洪武年间,朱元璋颁行《教民榜文》,宣讲“圣谕六条”,强调以里甲为基础,在基层推广教化;永乐年间,明成祖将《蓝田吕氏乡约》颁降天下,令人诵行;正德以后,一些硕儒乡绅倡行乡约,视乡约为维持地方秩序之妙方。这反映了明代( )
A.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强化
B.乡约制度主导社会舆论
C.基层治理出现根本变革
D.乡民道德水准稳步提升
答案 A 材料中从“强调以里甲为基础,在基层推广教化”到“明成祖将《蓝田吕氏乡约》颁降天下,令人诵行”再到“正德以后,一些硕儒乡绅倡行乡约,视乡约为维持地方秩序之妙方”,表明明代通过乡约加强对社会基层的管理,而乡约倡导以儒学为主的伦理秩序,因此反映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强化,A项正确;乡约不能主导社会舆论,排除B项;C项表述绝对,排除;材料未体现乡民的道德水准稳步提升,排除D项。
5.平定准噶尔叛乱后,清政府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盟长由理藩院委任蒙古王公贵族充任,以监督本盟各旗军政事务。各旗首领履行中央委派的职责,参赞大臣、定边将军、办事大臣等负责北边防务。清朝前期推行的盟旗制度( )
A.实现了中央对蒙古各地的直辖
B.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C.开创了民族地区治理的新模式
D.建立了蒙古与中央的政治联系
答案 B 本题考查清朝前期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政府在蒙古地区推行盟旗制度,委任蒙古王公贵族担任盟长和旗长,同时委任参赞大臣等加强北部边防,这些都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B项。蒙古各地由中央委派当地王公贵族管辖,并非中央直辖,故排除A项;民族首领与中央委任官员共同管理民族地区古已有之,并非“新模式”,故排除C项;蒙古地区早在清朝之前就已经与中央建立了政治联系,故排除D项。
6.1951年12月12日,在《给西北各族人民抗美援朝代表会议的复电》中,毛泽东主席指出:“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起,中国各民族就开始团结成为友爱合作的大家庭,足以战胜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并且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繁荣强盛的国家。”这主要表明了( )
A.参加抗美援朝的重要目的
B.建立民族区域自治的构想
C.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动力
D.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精神
答案 D 材料表明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有利于战胜外来侵略,建设富强国家,即点明了制定民族政策的基本精神,D正确。抗美援朝的目的是要巩固新生政权,排除 A;建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构想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存在,排除B;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动力,但并非根本动力,排除C。
7.1954年周恩来分析当时的国际形势时提出,资本主义世界分崩离析,不是铁板一块,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三种势力:一是动不动就发动战争的好战势力,二是主张维持现状的势力,三是主张维护和平的势力,并强调对这三类国家要加以“区别对待”。这一策略( )
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
B.体现了“一边倒”外交政策
C.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
D.适应了工业化建设需要
答案 D 周恩来把资本主义国家分为三类并强调对这三类国家要“区别对待”。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中国提出团结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争取“主张维持现状的势力”,孤立“动不动就发动战争的好战势力”的外交政策,反对美国的侵略政策和干涉中国内政的行为,这有利于打破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包围,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活动空间,为中国国内正在进行的工业化建设创造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D正确。1952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完成,排除A;“一边倒”是指站在社会主义和世界和平民主阵营一边,材料未涉及,排除B;材料并未体现这一策略的影响,无法得出“打破了美国的外交封锁”的结论,排除C。
8.查士丁尼时期编撰的《法学阶梯》规定,空气、水流、海洋以及由此而来的海岸为所有人共有,任何人都不被禁止接近海岸,但应远离别墅、房屋。这可以说明,罗马法( )
A.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基本诉求
B.贯彻了公平正义的司法原则
C.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D.兼顾了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
答案 D 根据材料“任何人都不被禁止接近海岸”可知,罗马法保护公共利益,根据材料“但应远离别墅、房屋”可知,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这说明罗马法兼顾了个人权利与公共利益,故选D项。罗马法体现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排除A项;材料强调罗马法保护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无法体现公平正义的司法原则,排除B项;《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材料信息未涉及此,排除C项。
9.12—13世纪,欧洲出现了一批新式的圣徒传记。这些传主不是古典晚期基督教会所推崇的殉道者,或僧侣、主教等教会精英,而是生活在繁华市井中的俗人;传记塑造了一种以慈善工作维护地方社会秩序并与社会日常生活高度融合的俗家信徒成圣模式。这表明( )
A.欧洲宗教改革影响深远
B.社会经济政治结构变化
C.精英势力已经不被重视
D.资本主义萌芽初步发展
答案 B 根据材料“12—13世纪,欧洲出现了一批新式的圣徒传记”“这些传主不是……僧侣、主教等教会精英,而是生活在繁华市井中的俗人”“与社会日常生活高度融合的俗家信徒成圣模式”可知,12—13世纪,人们更多地关注平凡的俗世生活,这种变化的原因在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民阶层不断壮大,B项正确。欧洲宗教改革开始于16世纪,排除A项;根据材料无法得出“精英势力已经不被重视”这个结论,排除C项;资本主义萌芽于14—15世纪产生,排除D项。
10.有学者指出,在国际法之父格劳秀斯看来,国际法是处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准则,这些准则不过是国与国之间的契约,而契约的遵守则来自自然法的效力。这意味着( )
A.国际法诞生的基础是自然法
B.国际法准则其实是一种契约
C.各国必须遵守普遍适用的法律
D.国际法能减少国与国间的冲突
答案 A 材料强调国际法是国与国之间的契约,而契约的遵守则与自然法有关,即国际法诞生的基础是自然法,故A项正确。B项表述正确,但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并未强调各国必须遵守普遍适用的法律,故C项错误;国际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与国之间的冲突,但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D项错误。
11.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的《至尊法案》规定:“国王陛下,他的后嗣者与继承者,这个王国的诸国王,应取得、接受和被称为那叫做安立甘教会的英格兰教会在尘世的唯一的最高首脑。”1535年英国又颁布《叛逆法》,规定蓄意侵犯国王的尊严与称号,否认国王是英国教会的最高领袖,把国王看做教会分裂者或暴君的人均为叛逆者,将处以极刑。这些法律文件( )
A.有效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
B.确立了议会政治中心地位
C.巩固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
D.推动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答案 D 16世纪的宗教改革运动中,英国议会通过一系列法律文件,强化英国国王在教会和世俗生活中的权威,增强了英国的民族意识,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D正确。这些法律文件会加强中央集权和世俗权力,不能有效限制国王的权力,排除A;1688年“光荣革命”使资产阶级革命成果获得巩固,国家权力中心逐渐由君主转移到议会,排除B、C。
12.罗马法为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法律奠定了理论基础。据此推断,罗马法与近代欧美国家法律都( )
A.体现三权分立的原则
B.保障多党轮流执政
C.维护议会至上的权力
D.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答案 D 罗马法中蕴含着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等观念,这些成为英国《权利法案》、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民法典》等近代欧美资产阶级法律的理论基础,D正确。A是美国1787年宪法的特征,排除;B与材料无关,排除;C仅适用于英国的《权利法案》,排除。
13.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革命者宣称,无论血统、信仰、出身,只要认可《人权宣言》的人,都是法兰西民族的一分子。在邻近的德意志地区,格林兄弟依据北欧神话与德意志史诗编写出《儿童和家庭童话集》,以保存德意志的精神。这说明西欧这一时期( )
A.国家统一促进文化认同
B.工业革命推动民族觉醒
C.思想启蒙助长民族意识
D.宗教改革建立民族国家
答案 C 据材料“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革命者”“《人权宣言》”“德意志的精神”并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末19世纪初,受启蒙运动影响,法国和德意志地区的民族意识增强,故选C项。1871年普鲁士通过王朝战争的方式实现德国统一,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早在16世纪,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已经有所觉醒,排除B项;宗教改革倡导使用民族语言,有利于民族国家形成,但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近代欧洲存在着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以成文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民法为典型,以演绎为思维特点;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主要法律渊源,以普通法为基础,以归纳为思维特点。据此可推知( )
A.欧洲法律体系都是罗马法的延续
B.地理环境决定了法律体系的特点
C.欧洲法律体系并非都源于罗马法
D.罗马法具有超越时空的重要意义
答案 C 材料反映了欧洲的法律存在两个体系,其中大陆法系源于罗马法,而英美法系则不是,C正确,A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这些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B错误;D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
15.《国际联盟盟约》规定:成员国可以就不再适用或者可能会危及和平的条约提出修订要求。据此中国政府数次向国联提议,要求修改对华不平等条约,均未有结果。中国政府还进一步提议,希望国联设立委员会来执行国联盟约,中国政府的提议旨在( )
A.推动国际法的落实
B.运用国际法捍卫国家主权
C.和平解决国际争端
D.倡导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
答案 B 根据材料可知,中国根据《国际联盟盟约》的相关规定,向国联提出修改对华不平等条约,还进一步提议希望国联设立委员会来执行国联盟约,说明中国政府旨在运用国际法维护国家利益和主权,B正确。当时中国政府的提议主要是希望通过国际法解决自身问题,而非关注国际法的落实和国际政治秩序问题,排除A、D;对华不平等条约是列强以武力胁迫中国缔结的条约,根据《国际联盟盟约》的规定,中国有权修订,不属于国际争端,排除C。
16.在提交雅尔塔会议的文件中,罗斯福又一次提出否决权问题,美国国务卿解释,美国的方案“完全符合大国在维持和平方面所担负的特殊责任。”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斯大林也指出,新的国际组织为捍卫和平而采取的行动是否有效,取决于反希特勒德国的各大强国,今后也会一致和协调动作。这说明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 )
A.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
B.不利于联合国发挥作用
C.是美苏两分天下的产物
D.有利于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
答案 A 根据材料“新的国际组织为捍卫和平而采取的行动……今后也会一致和协调动作”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大国一致”原则能够较为有效地决定重要的事务,对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至关重要,A正确。“大国一致”原则有利于发挥联合国的作用,排除B;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但材料强调的是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排除C;材料强调的是“大国一致”原则对国际和平的影响,没有涉及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发展,排除D。
二、非选择题(共28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周朝已开始出现“小行人、象胥、掌客”等具有周边民族事务管理性质的官职,秦朝正式在中央设置管理民族事务的“典客”。汉承秦制,汉武帝时期设置属国都尉,具体管辖归附及内属的边疆民族。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