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_十年真题-10-第十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docx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十年 10 第十 单元 工业革命 马克思主义 诞生 世界 殖民 体系 亚非拉 民族 独立 运动
第十单元 工业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世界殖民体系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考点一 影响世界的工业革命 1.(2020课标Ⅰ,34,4分)有人描写19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巴黎:人们在巴黎内部建立了两座截然不同、彼此敌对的城市,一座是“奢靡之城”,另一座是“悲惨之城”,前者被后者包围。当时“悲惨之城”的形成,主要是因为(  ) A.波旁王朝的苛政  B.资产阶级的贪婪 C.贸易中心的转移  D.教会统治的腐朽 答案 B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工业革命完成,生产力迅速发展,但资产阶级加重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从而加剧了贫富分化,导致“悲惨之城”的出现,B项正确。此时法国复辟的波旁王朝已被推翻,故A项错误。材料未体现贸易中心发生转移,故C项错误。法国大革命彻底扫荡了封建势力,包括教会势力,D项并不是主要原因,故错误。 2.(2019浙江4月选考,20,2分)阅读下列示意图表,结合所学判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生铁产量的增加与蒸汽机的广泛应用密不可分 B.生铁产量的不断增加催生了大工厂制度 C.电力的广泛使用推动了生铁产量的增加 D.生铁产量的变化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 答案 A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跨度是从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40年代。根据材料可知,英国的生铁产量从18世纪末之后迅速增加,这主要与工业革命的进行有关,A项正确。机械化生产催生了大工厂制度,B项错误;电力的广泛应用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C项错误;工业革命的进行改变了英国产业结构和世界市场格局,D项错误。 3.(2018天津文综,4,4分)1830年,剑桥大学数学教授查尔斯·巴比奇出版《论英国科学的衰退》一书,分析了欧洲各国的科学状况,指出英国的业余科研传统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他呼吁英国人必须将科学作为一项事业来加以关注,科学家应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并成为一种职业。这反映出(  ) A.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 B.英国丧失原有优势地位 C.英国科学家普遍缺乏培养和教育 D.工业革命的不断扩展 答案 D 1830年,英国工业革命即将完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作用日益凸显,越来越受到英国人的重视,D项正确。材料不能表明欧洲其他国家科学水平超越英国,A项错误。材料中只是说“正在使英国丧失曾经拥有的优势”,并不是已经丧失原有优势地位,B项错误。“普遍”表述过于绝对,C项错误。 4.(2014浙江文综,21,4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指出,“尽管有这些(关税)保护措施,大工业仍使竞争普遍化了,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把所有的资本都变成为工业资本,从而使流通加速、资本集中”;“它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 A.关税保护阻碍不了资本主义竞争 B.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 C.交通工具扩大了工业文明的影响 D.自由竞争增强了工业资本的流通 答案 B 对题干材料含义的准确理解是解答本题的关键。题干信息“大工业创造了交通工具……资本集中”“开创了世界历史……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集中体现了工业革命使得世界各地联系加强,世界市场逐步形成,故B项正确。A、D两项并不是材料所阐述的本质问题。C项只是反映了工业革命其中一个方面的影响,没有说明材料实质。 5.(2015四川文综,10,4分)英国工业革命接近完成之际,卡莱尔在《文明的忧思》中发出感叹:“当整个国家仅仅只在乎金钱和被金钱所主宰的时候,再下一步便不是踏在地上,而是悬在深不见底的深渊上空。”可见,卡莱尔注意到了英国(  ) A.煤矿大量开采导致土地塌陷  B.工业革命中社会财富急增 C.经济发展与人文精神的对立  D.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缺失 答案 D 题干材料的主要意思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整个国家都一味追求金钱,甚至被金钱主宰,这说明工业革命中人文精神有一定的缺失,故选D项。 6.(2014课标Ⅱ,33,4分)有人描述19世纪初英国的情景时说,妇女和女孩们曾从黎明到深夜整天不断地使用的嘤嘤作响的纺车,如今已被弃置屋隅。那些打着拍子砰然作响的手织机也多半闲置无闻。这说明(  ) A.生产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 B.工业革命推动妇女解放 C.重工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D.家庭手工业已不复存在 答案 A 19世纪初,英国正值工业革命时期。由材料信息可知,手纺车被弃置,手织机也多半被闲置,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机器生产逐渐代替了手工劳动,也就是说,在生产领域已出现革命性变化,故选A项。 解题技巧 正确识别历史选择题的陷阱。本题中的B项为干扰项,其设置陷阱的方式为偷换概念。题干中的现象属于生产领域的变革,而非妇女解放的范畴。B项偷换了生产变革与妇女解放这两个概念。 7.(2012安徽文综,20,4分)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蔓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其主要观点是(  ) 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 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世界 答案 A 本题考查对工业革命背景的理解,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题干材料,理解其主要观点。题干主要说明工业革命的发生及扩展是由消费需求决定的,本质上反映了市场需求扩大是推动工业革命开展的主要动力,故A项符合题意。 8.(2012山东文综,16,4分)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邦认为,“虽然这场双元革命——更精确地说是法国政治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主要载体和象征是法、英两国,但是,我们不应把这场革命看成是属于这两个国家的历史事件,而应看做是一座覆盖了更广泛地区的火山的孪生喷发口”。他强调的是(  ) A.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密切关系 B.欧洲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 C.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 D.政治进步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答案 C 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和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材料强调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的世界意义,既不是两者之间的关系,也不是政治与经济之间的关系。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C项正确。 9.(2015课标Ⅱ,33,4分)英、美、法、德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表 年代 1870 1896—1900 1913 比例 78% 74% 72% 由上表可以推知,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 A.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盛极而衰 B.世界各地的工业化有所发展 C.世界各国工业发展差距明显缩小 D.世界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答案 B 从表格数据看,从1870年到1913年,四个发达国家工业生产总和在世界工业生产中所占比例逐步下降,这说明其他地区的工业生产有所发展,故B项符合题意。四个发达国家仍居于明显的优势地位,A项错误;仅依据表格不能得出C项的结论;表中内容不涉及其他经济门类,不能得出D项的结论。 10.(2018课标Ⅰ,34,4分)传统观点认为,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是因为英国最早具备了技术、市场等经济条件;后来有研究者认为,其主要原因是英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度;又有学者提出,煤铁资源丰富、易于开采等自然条件是其重要因素。据此可知,关于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的认识(  ) A.只能有一种正确合理的观点 B.随着研究视角拓展而趋于全面 C.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 D.后期学者研究比传统观点可信 答案 B 研究者对英国成为工业革命发源地原因的认识,从只关注经济因素,到考虑到政治、资源等因素,研究视角趋于全面,B正确。研究角度不同,观点也不同,A错误;题干未提及对欧洲其他国家的研究,并不意味着缺少对欧洲其他国家的观察,C错误;后期学者的研究不一定更可信,D错误。 11.(2018江苏单科,16,3分)近代的机器与其说是需要的结果,不如说是被迫无奈时有意的发明产物。因为棉布紧俏发明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因为机械动力不足而改良了蒸汽机。这表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  ) A.源于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 B.着力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 C.推动垄断组织的产生与发展 D.体现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 答案 B 材料表明由于棉布需求量的增加,促进了新式纺纱机和织布机的发明,从而进一步推动了蒸汽机的改良,说明工业革命时期的技术革新是为了解决生产中的迫切问题,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技术革新的迫切性,“人们生活中的无意发现”与材料中“有意的发明”不符,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物,C项错误;科学与技术的紧密结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D项错误。 知识归纳 18世纪60年代,英国打败法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国家。由于海外市场迅速扩大,国内手工工场生产的商品难以满足需要。通过“发明”革新生产技术来提高产量,成为工场主的迫切要求,由此引发了英国持续一个世纪的机器发明热。18、19世纪的很多“发明”其实早在17世纪,甚至更早就已经开始了。这些“发明”都可以看成是为“被迫”解决某个生产环节遇到的瓶颈而“主动”和“有意”地进行的技术创新,如题干材料中的两个事例都可以佐证。 12.(2017课标Ⅰ,33,4分) 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 年份 约1770 约1790—1793 约1830—1835 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 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 (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年为100。) 年份 1755 1797 1835 指数 42.74 42.48 78.69 综合上表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  ) 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的劳动力 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答案 D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工业革命期间,英国国民总收入不断增加,至1835年增长了1.5倍多,而英国工人实际工资总体虽有所增加,但在1797年时有所下降,至1835年增长不到一倍。这说明经济发展与工人实际收入增长并不同步,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D项正确,A项错误;工业革命期间,经济快速发展更多依赖于机器大生产、海外市场的扩大等,B项错误;从表中可以看出,工人的工资整体上也在增长,只是速度较慢,C项错误。 13.(2016浙江文综,20,4分)下表所示为1838年英国工业重镇利兹市各行业工种收入状况。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收入状况 工种数 典型工种例举 最高 9 机械安装工、枪炮制造工、铸铜工、机修工、铁模工 居中 16 印刷工、铁匠、石匠、初纺工、羊毛分类工、染匠 最低 6 裁缝、泥水匠、鞋匠、梳毛工、手织工 ①工业革命促进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 ②大机器生产使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 ③“蒸汽”的力量催生出新的技术行业 ④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影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和选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表格信息显示,传统职业依然存在,机械工种大量增加,这体现的是工业革命推动下人口职业结构的变动,①正确;大量机械工种出现并享有最高工资待遇,体现的是工人出现了新的分化,②正确;机械工种的出现是机器生产普遍推广的结果,③正确;表格信息只展示了不同行业的不同待遇,无法体现劳动力是否自由流动和选择,④不正确。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排除。 14.(2014江苏单科,23,13分)在英国现代化过程中,以圈地运动为发端的农业变革与工业革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开阔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杂,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这些土地……采取圈围就能获得很大的改良。同时,如将上述(土地)……加以分开、圈围,并在有关人员中按其各自的产业,对公有地的权利和其他利益进行分配,那就会对上述有关人员均有好处。但是这一点如无议会的帮助和授权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选译《一六八九—— 一八一五年的英国》 材料二 地主们土地上的矿产和农产品需要运到城市和工业区去,他们所需要的农业设备和工业品也需要运进来,因此对修建公路、运河和铁路表现出了很大的兴趣。……18世纪,英国的圈地运动促进了乡村银行的发展,地主和农民手中的游资通过银行的渠道集中起来,为蓬勃发展的棉纺织业和金属加工业提供了资本。 ——王章辉《工业化历程》 材料三 正是由于一系列纺织机器的发明,使用旧式纺车和织机的手工业者遭到了排挤,他们破产之后,便成为雇佣工人。……产生了一批租用五十英亩、一百英亩、二百英亩或者更多的土地的大佃农,他们建立起大农场……(那些小自耕农)或者流入城市出卖劳动力,或者成为农场主的雇工……随着冶铁工业和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农业机械日益增多。 ——许永璋《世界近代工业革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响圈地运动扩大的关键因素。(4分)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4分) (3)据材料三,概括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农业变革的具体表现。(3分) (4)综观英国现代化的基本过程,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之间的关系纵横交错。综合上述材料,从纵横两方面说明它们的关系。(2分) 答案 (1)理由:圈地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进行土地改良;土地权益的再分配。 因素:议会立法。 (2)作用:为工业革命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劳动力等条件。 (3)推动:促进英国农村封建生产关系的进一步瓦解;有利于资本主义大农场的发展;推动农业机械化。 (4)关系 横向关系:工业革命与农业变革彼此促进。 纵向关系:在不同时期,彼此关系的体现方式不同,但贯穿了现代化基本进程。 解析 本题考查英国圈地运动对农业变革、工业革命的影响。(1)仔细阅读材料,根据“再者”“同时”“但是”这三个关键词,很容易得出答案,但要注意的是要进行“归纳”而不能照抄。(2)圈地运动对工业革命的作用可依据教材进行分析:地主圈占土地放牧羊群,为制呢业提供了原料,积聚了资金,也开始改变剥削方式;农民失去土地,成为可供雇佣的劳动力,并通过“工资”购买自己生活的必需品。(3)注重对材料的分层与提炼,难度不大。(4)解答本问,学生首先得明白“纵横两方面”是指什么。“纵”是指同一事物在时间跨度上的对比或联系,“横”着眼于同类事物在同时期的对比或联系。其次,本问分值很小,因此只需从理论角度稍加概括即可。 15.(2012大纲全国,37,32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851年英国举办“万国工业博览会”,有10个国家接受邀请,此为世界博览会的开始,后来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盛会。为了显示国力,英国政府耗用4000多吨铁和400吨玻璃,建造了一座长逾1800英尺、高逾100英尺的“水晶宫”。此次博览会令人瞩目的展品当属引擎、印刷机和纺织机械等产品。在19世纪,原材料、机械、工业制品及雕塑作品成为世博会的主要展品,蒸汽机、混凝土、铝制品、橡胶、缝纫机、印刷机、火车、电动马达等相继成为展会上的新宠。 ——摘编自霍勒斯·格里利《水晶宫 及其经验》 材料二 第一届伦敦世博会上,中国的展品包括瓷器、屏风、象牙雕刻、珐琅彩铜器、大理石群像等,“荣记湖丝”获得“制造业和手工业”奖牌。1876年费城世博会中国馆展出了丝、茶、瓷器、绸缎、铜器、雕花器和景泰蓝等。1889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正中可见“大清国”三字,门口对联有“中国有圣人”“此乡多宝玉”字样。1893年芝加哥世博会中国村内的中国戏院,带有明显西方风格。1904年圣路易斯世博会的中国馆是满族王公住宅的复制品,摆有中华圣母像。“中华圣母”着慈禧太后服饰,保留圣母玛利亚的面貌,圣母左手抱身着中国服饰的耶稣。在1915年巴拿马世博会上,西湖48景相册等获金奖,另有中国绘画作品42件,包括唐朝吴道子、宋朝马远、明朝唐伯虎等人的作品。 ——摘编自马敏等编 《博览会与近代中国》等 材料三  世界博览会主题概览 时间 主题 时间 主题 1933年 一个世纪的进步 1982年 能源:世界的原动力 1935年 通过竞争获取和平 1984年 河流的世界:水乃生命之源 1937年 现代世界的艺术和技术 1985年 居住与环境:人类家居科技 1939年 明日新世界 1990年 人类与自然 1958年 科学、文明和人性 1998年 海洋:未来的财富 1962年 太空时代的人类 2000年 人类—自然—科技—发展 1964年 通过理解走向和平 2005年 超越发展:大自然智慧的再发现 1970年 人类的进步与和谐 2010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974年 无污染的进步 2015年 给养地球:生命的能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的背景及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世博会上中西展品的特点,并分析中国展品特点形成的原因。(12分)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和20世纪世博会所体现的社会发展理念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12分) 答案 (1)背景: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业强国;世界各国联系加强。 意义: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影响;开创举办世博会的先河;提供了各国展示文明成果的重要平台,有利于科技创新和经济文化交流。(8分) (2)特点 中国:以传统工艺、美术、手工业品为主;有西方色彩。 西方:以先进科技成果、工业品为主。 原因: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文明高度发达,手工业技术精湛;现代化滞后,工业发展程度低;中西文化交流增强。(12分)   (3)变化:19世纪关注科技与工业的发展;20世纪更关注人类和平、和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原因:世界大战造成的灾难;科技作用的两重性受到关注;冷战凸显对抗的危险;经济全球化,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导致环境、资源问题;技术革命展示了新的发展前景。(12分)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解题时应充分运用材料信息与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影响等。 (1)由材料一信息可知,万国工业博览会举办于1851年,此时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据此可回答背景。万国工业博览会的举办,提升了英国的国际影响,促进了世界范围的经济文化交流,据此可回答意义。 (2)从材料信息可知,西方展品以最新科技产品、工业品为主,而中国展品则主要是传统工艺品,据此可回答特点。从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手工业发展及中国工业化起步晚等角度入手,结合中国受西方文化影响等知识回答原因。 (3)由材料信息可知,19世纪的世博会以科技产品和工业品为主,而20世纪的世博会更侧重“文明”“环境”“自然”,更关注人类的生存和进步,据此可回答变化。从20世纪战争的破坏、科技的影响、国际局势的动荡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等角度分析原因。 考点二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1.(2020浙江7月选考,18,2分)面对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社会暴露的种种弊端,圣西门主张一切人都要劳动,废除一切特权,实现人的完全平等;傅立叶抨击商业是资本主义罪恶和灾难的集中表现,主张妇女解放;欧文提出建立公社劳动联合体,消除城乡对立。空想社会主义者的上述主张旨在(  ) A.改造现实,勾画未来理想社会 B.解释世界,科学指导工人运动 C.完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 D.宣扬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 答案 A 本题考查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抨击了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提出了一些建立理想社会的美妙设想,旨在革除资本主义发展的弊病,改造现实社会,勾画美好未来,故A项正确。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因而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并指导工人运动,故排除B项。这些主张旨在构建未来的理想社会,并不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完善,故排除C项。这些主张并未宣扬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故排除D项。 2.(2018浙江4月选考,29,2分)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而且一个民族本身的整个内部结构都取决于它的生产以及内部和外部的交往的发展程度。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增加。”该论著及其所阐述的思想(  )                      ①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 ②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理论基础 ③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初次合作的理论探索 ④充分肯定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答案 C 根据所学可知,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第一个作品是《神圣家族》,故③错误。《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著作,阐述了唯物史观,有利于揭示资本主义社会运行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理论基础,故①②④正确。 3.(2018天津文综,7,4分)下图所示纲领性文献最早发表于1848年,文中提到,“在危机期间……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社会上文明过度,生活资料太多,工业和商业太发达……资产阶级用什么办法来克服这种危机呢?一方面不得不消灭大量生产力,另一方面夺取新的市场,更加彻底地利用旧的市场”。对这一论断,认识正确的是(  ) A.它预见到了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 B.经济危机只能通过消灭生产力来缓解 C.当时欧洲资本主义文明已经发展过度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进步 答案 D 材料表明,占有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在经济危机期间大量破坏生产力,反映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会阻碍生产力的进步,故D项正确。材料揭示的是资产阶级克服经济危机的一般方式,而非对经济危机的预见,A项错误;材料表明,消灭生产力只是资产阶级缓解经济危机的方式之一,B项错误;经济危机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而不是文明过度发展的危机,C项错误。 4.(2014广东文综,21,4分)“根据它用某国文字发行的份数,不仅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而且可以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大工业发展的程度。”这句话中的“它”指的是 (  ) A.《四月提纲》  B.《共产党宣言》 C.《大抗议书》  D.《人权宣言》 答案 B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相当准确地判断该国工人运动的状况”,据此可知此文件是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文献,故B项符合题意。A项虽然也是指导工人运动的文献,但仅局限于俄国,而材料中的“某国”并不仅仅指俄国,故可排除A项。C、D两项均不是指导国际工人运动的文献,排除。 5.(2012浙江文综,21,4分)《共产党宣言》说:“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体系……看到了阶级的对立,以及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本身中的瓦解因素的作用。但是,他们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段话反映了(  ) A.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必要性 B.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必要性 C.资本主义从发展到灭亡的必然性 D.工人运动从自发到自觉的必然性 答案 B 圣西门、傅立叶、欧文属于空想社会主义者,其空想主要体现在材料中所说的“看不到无产阶级方面的任何历史主动性,看不到它所特有的任何政治运动”,这说明无产阶级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均与材料的主旨无直接联系,故均可排除。 6.(2011广东文综,21,4分)有学者认为:“19世纪70年代的新欧洲……可以看作是唯物辩证法所指的历史上阶级斗争的新阶段。”该观点依据的史实是(  ) A.第一次工业革命  B.俄国十月革命 C.《共产党宣言》发表  D.巴黎公社革命 答案 D 从题干中“19世纪70年代”“阶级斗争”可知所述史实是巴黎公社革命,故D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于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不能反映阶级斗争的观点,故A错误;十月革命和《共产党宣言》虽然有阶级斗争的内容,但十月革命发生于1917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故B、C错误。 7.(2012大纲全国,20,4分)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  ) 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美国内战时期 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  D.巴黎公社期间 答案 D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的性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及调动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主旨进行准确提炼和理解。通过分析材料可知,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集权,显然是对资产阶级政体的反对和否定,体现人民政权的思想。巴黎公社属于无产阶级性质的人民政权,故D项正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未确立资产阶级议会制政体,A项排除;美国内战期间并未建立“帝国、君主政体”,排除B项;俄国二月革命反对的是沙皇专制政权,不是资产阶级议会制政体,C项错误。 8.(2011课标,28,4分)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你是受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  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  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答案 D 结合材料中“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等信息,可知巴黎公社渴望通过鼓励宣传获得农村群众的支持,D项为正确答案。从“1871年4月”这一时间上看,A项错误;巴黎公社并未建立起工农革命联盟,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废除财产私有,排除C项。 9.(2018课标Ⅰ,33,4分)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这一变化说明 (  )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答案 A 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从材料信息看,共产主义者同盟强调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以实现财产公有和人类的解放为目标,说明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实现全人类的解放,故选A项。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B项错误;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爆发了三大工人运动,C项中“开始”表述有误,排除;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也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错误。 10.(2017北京文综,40,8分)(节选)博物馆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的文化符号,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联合国规定每年的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   马克思诞生于德国历史文化名城特里尔。1947年,他的故居被辟为博物馆,其中两个展室的主题分别为“转折点1848年”和“卡尔·马克思思想的世界影响”。 (2)在①和②两个问题中任选其一作答。(8分) ①为什么1848年是马克思思想的“转折点”?简要说明理由。 ②简述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的情况。 答案 (2)参考答案要点: ①转折点及理由:1848年,马克思与恩格斯发表了《共产党宣言》。《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供了理论指导;指出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 ②传播: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著作被译成中文;出现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报刊;出现了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 解析 (2)主要考查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①依据问题,结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及其历史意义作答。 ②需要运用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进行阐述。联系新文化运动后期李大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活动、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情况以及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活动思考作答。 考点三 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 1.(2018课标Ⅱ,33,4分)下图可以用来说明,奴隶贸易(  ) A.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的手段 B.促成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C.导致“日不落帝国”的产生 D.因白银开采的需要达到极盛 答案 A 图中数据表明欧洲贩卖奴隶数量急剧增加,此时正值早期资本主义扩张阶段,而奴隶贸易正是早期资本主义扩张手段之一,故选A。世界殖民体系最终确立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排除B。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不仅仅依靠奴隶贸易,排除C。奴隶贸易主要因美洲种植园经济的需要而达到极盛,排除D。 考点四 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