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11月四下基层学习心得汇编(18篇).docx
下载文档

ID:3168277

大小:100.02KB

页数:51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1-2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2023 11 四下 基层 学习心得 汇编 18
@党员干部 谨防四下基层变成“似”下基层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广大党员干部要扎扎实实把“四下基层”这个重要抓手做深做实做到位,使“四下基层”成为助推第二批主题教育走深走实、见行见效的“催化剂”,谨防“四下基层”走样变形为似“雨过地皮湿”浮于表面、似“一阵风掠过”点到为止、似“断尾巴蜻蜓”有头无尾、似“临时抱佛脚”敷衍了事的“似下基层”。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既要“声入人心”又要“深入人心”,谨防似“雨过地皮湿”浮于表面。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要唱响“基层大地”,就不能似“毛毛雨”“过云雨”“太阳雨”般“雨过地皮湿”,浮于表面、流于形式,一股脑、一窝蜂涌到基层照本宣科、自说自话、应付交差,而应下好能解基层之渴的“及时雨”和“透心雨”,达到“滴灌入心”的效果。要在宣传形式上下功夫,做到“声入人心”,把“讲台”搬到“家门口”“开班讲学”“送课上门”,突出大众化宣讲、通俗化阐释,练好“说学逗唱”基本功,把政策话语、文件话语、政治话语转化为群众语言、大众语言、生活语言,用白话、俗话、土话把大道理讲明白、讲透彻,达到拢得来、坐得住、听得懂、传得开的效果,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要在宣传内容上下功夫,做到“深入人心”,上连“天线”、读懂“天线”,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卷起裤腿到田头、嘘寒问暖坐炕头、围炉夜话在桌头捕捉群众关心的“热点”内容,结合群众所思所想所盼和基层工作实际,把“天线”信号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好声音”。 调查研究下基层既要“向深扎根”又要“回看督查”,谨防似“一阵风掠过”点到为止。搞“一阵风”式的短期活动,不仅不能收获实实在在的成果,甚至有可能给“风”过之处带来负担。调查研究下基层不能点到为止、浅尝辄止,而是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调查到研究步步深入,向“更深处”扎根。要花功夫“蹲点”“深挖”,脚步向下、脚底沾泥,当好“土专家”“田秀才”,脱下西装革履,换上便服便装,深入犄角旮旯,多去“家门口”转转,多坐“热板凳”唠唠,多钻“矛盾窝”瞅瞅,从“只言片语”中深挖“急难愁盼”,从“欲言又止”中深挖“言外之意”。对于调研发现的问题,绝不能一放了之,要把“问题账本”以及“冒热气”“滴露珠”的第一手资料“摆在议事桌上”纳入攻坚范畴,下足“抽丝剥茧”功夫,结合基层“家底”认真研究、综合分析、刨根问底、反复论证,让“群众呼声”成为“政策哨声”。调查研究结束以后,不能“拍拍屁股”一走了之,还需要经常“回头看”,持续关注、持续跟进、持续用力,通过清单化推进、经常性回看、阶段化督查等方式,防止已经解决的问题“死灰复燃”,避免出现“风头过后回到原样”的情况。 信访接待下基层既要“下访出诊”又要“回访问效”,谨防似“断尾巴蜻蜓”有头无尾。写好“信访接待下基层”这篇大文章,要有头有尾,“下访”和“回访”同向用力,把问题症结化解在“家门口”、把矛盾纠纷消弭在萌芽状态。要写好“下沉出诊”前半篇文章,带着枝叶关情和真情实感直奔基层、直面群众、直击矛盾,变“坐诊”为“出诊”,变“上访”为“下访”,把“门诊窗口”从“信访接待室”搬到“家门口”,切实做到“话”有人听、“事”有人管、“难”有人解,精准把脉、开方、用药治心病、解心结,使心病心结能够在源头及时得到“诊治”。要写好“回访问效”后半篇文章,把群众当家人,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群众说的事当家事,坚持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尺”,定期通过短信回访、电话回访、入户回访等方式进行跟踪问效,重点了解信访问题是否处理到位、对处理结果是否满意、问题有无反弹,及时告知答复、办理、反馈情况,对群众提出异议的再次进行调查核实,对问题已调查清楚、处理合理但群众仍表示不满意的耐心细致解释,主动征求群众对信访接待工作的意见建议,对大事小情“念念不忘”,切实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信访接待下基层有“回响”。       现场办公下基层既要“有备而去”又要“躬身入局”,谨防似“临时抱佛脚”敷衍了事。坐在办公室里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下基层现场办公不能装样子、摆架子、走场子摆拍作秀,也不能临时抱佛脚敷衍了事,而是要做足功课、有备而去,躬身入局,着力推动情况掌握在基层、问题解决在基层、矛盾排解在基层、工作推动在基层、感情融洽在基层。要下功夫做足准备,学深吃透党的方针政策,知其言更知其义,做到“张口就是行家”,提前摸排基层情况,最大限度摸清“家底”,用走遍“千村万寨”的铁脚板收集“千家万户”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从“急难愁盼”中找准方针政策与基层工作的结合点,做到“心中有数”。要把“办公桌”搬到企业车间、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敢钻“矛盾窝”接“烫手山芋”,走出“文山会海”俯下身子到基层一线办实事,变“公文转着办”为“就地马上办”,打破“二传手”“中转站”隐性环节,实现服务窗口前移,面对面与群众“敞开心扉”话家常、“开诚布公”聊心事,为群众“急难愁盼”和基层“顽瘴痼疾”开对“药方子”、抓好“药引子”,化解基层难题。 “四下基层”:务求与“实”俱进 近日,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重要抓手。党员干部要传承践行好“四下基层”,实打实走好新时代群众路线,奋力书写第二批主题教育的“满意答卷”。 思想上扎实,树牢“人民至上、为民造福”的宗旨意识。“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亲自倡导并大力推行的工作制度,是密切联系群众的重大创举,关键要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当下少数党员干部为追求政绩出彩搞“面子工程”,严重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仅贻误工作、劳民伤财,更是损害干群关系,究其原因还是思想的“总开关”出了问题。“当共产党的‘官’,只有一个宗旨,就是造福于民”,党员干部要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理论学习,筑牢信仰根基,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将“四下基层”的优良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行动上踏实,挺膺“躬身一线、精益求精”的责任担当。“四下基层”立足于“下”,植根为“民”,是大兴调查研究、坚持实事求是的生动示范。调查研究切忌浅尝辄止,不能一头雾水就扎下去,要尽可能地把准备工作做得全一点、细一点、实一点,深入基层、多种形式地听取群众和企业的真实心声,才能快速发现问题、找准症结所在,从而逐案研究破解办法。“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党员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一传家宝,跑遍、跑深、跑透基层现场,多到矛盾纠纷多、群众呼声高的现场去发现问题、联系群众,并学会举一反三,力求通过“解决一件事”推动“解决一类事”,切实抓好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并持续推进政策、资源、服务等向基层下移,真正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作风上务实,发扬“吃苦耐劳、久久为功”的斗争精神。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就强调,要与民相知心,切实改进领导作风,深入群众,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大力倡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历史和实践也反复证明,让人民过上好日子绝对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只有依靠实实在在的举措,才能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真真切切的幸福。身为党员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锤炼实干作风,坚决杜绝“表态多调门高”“行动少落实差”等不良风气,做到信念不移、道路不偏、身子不歪,在工作中时刻保持“拼”的意识、“抢”的心态、“实”的作风。要以“善始善终、善作善成”的责任感干事创业,以钉钉子精神解决好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不断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四下基层”当“心到”“身到”“行到”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多年来,“四下基层”得到长期坚持并不断发扬光大,成为党员干部践行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和欢迎。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好运用好“四下基层”,努力做到“心到”“身到”“行到”,真正解决急难愁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以“心到”涵养为民情怀。“四下基层”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要求党员干部践行党的根本宗旨、贯彻党的群众路线。这与主题教育具体要求之一的“践行宗旨为民造福”是一脉相承的。在第二批主题教育中,矛盾问题更为复杂、群众关切更为具体,唯有秉持坚定的人民立场,满怀真挚的人民情怀,才能“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真正为群众解决急难愁盼。广大党员干部要站稳群众立场、走实群众路线,实打实调研衣食住行、产业发展,面对面问询生活情况、身体近况,心贴心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实现“被动知晓问题、整改问题”到“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转变。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求,我有所为。必须尽心尽力做好接诉、派单、办理、答复、回访等各个环节的信访工作,特别是在办理环节,要统筹各类民生项目、配套政策,精准高效解决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领域问题,让群众拥有“稳稳的幸福”。 以“身到”彰显实干担当。“四下基层”着眼于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发展落实在基层,体现出鲜明的实干导向,是坚持群众路线的实践创新。实干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面对人民群众诉求和地方发展难题,唯有躬身实干、担当作为,才能办实事,解难题,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人民心坎上。广大党员干部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把工作抓实,把基础打实,把步子迈实,用智慧本领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真抓实干、力求实效,着力解决发展所需、改革所急、基层所盼、民心所向的关键问题,着重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群众的问题在一线,问题的答案也在一线。要运用系统思维抓实抓细群众工作,把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做为“圆心”,把服务群众的好经验、好做法作为“半径”,深入总结、形成机制、全面推广,绘就出群众工作覆盖面广、好评度高的“同心圆”。 以“行到”锤炼务实作风。“四下基层”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具体实践,有助于各级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价值观,养成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作风建设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兴衰成败。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广大党员干部必须一以贯之传承、弘扬、践行“四下基层”制度,在宣讲、调研、接待信访、现场办公时,既要原汁原味讲党的创新理论,又要津津乐道说群众话语;既要看“高楼大厦”又要看“背阴胡同”;既要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又要摸到最详细、最深处的实情。要深入人民群众、扎根田间地头中做好“下”的基本功,做到把行动带下去、把思路带下去、把感情带下去、把职责带下去、把纪律带下去,实现把本领提上去、把工作质量提上去、把服务态度提上去、把老百姓口碑提上去,从而在“下”“上”之间养成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正把工作抓实、把基础打实、把步子迈实。 “四下基层”当尽心竭力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制度,为党员干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树立了光辉典范。当前,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的重要抓手,“四下基层”正被各地不断学习推广、深化运用,成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方法。各级党组织及其党员干部要深刻感悟“四下基层”的思想精髓,尽心竭力,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增强“队伍宣传力”,推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让党的声音“飞入寻常百姓家”。让基层群众随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需要一支熟悉理论、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常态化宣传队伍,决不能搞“一阵风”。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要根据各个阶段的工作实际,把准群众所需,集干部之“智”,汇干部之“力”,压干部之“责”,组建一支作风过硬、理论扎实、群众工作经验丰富的常态化宣传队伍,经常深入基层一线,通过“田间地头讲”“夜里上门谈”“大树底下唠”等方式,少些鹦鹉学舌、照本宣科,多些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乡土话”,让党的政策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真正把党的正确主张转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增强“资源整合力”,推动调查研究下基层,让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真结果”。人、财、物等资源要素,对于解决调查研究发现的问题具有关键作用。一名干部、一个单位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发挥好党组织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根据基层实际,制定调研方案,组建调研队伍,整合配置好各单位的资源和力量,才能有的放矢,推动调查研究下基层。要采取“四不两直”调研方式,深入基层一线听民声、查不足、寻盲点、找问题,在“身入心至”中调查掌握实情,在“广泛纳谏”中分析研究问题,形成较为成熟的调研成果,并用现有资源逐项落实好集体决策所确定的政策措施,让调查研究真正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增强“作风转化力”,推动信访接待下基层,让群众诉求“大事小事不落下”。推动信访接待下基层,关键在于各级党组织要压实“下”的责任、明确“下”的要求,打破传统思维定式,促进作风转变。广大党员干部只有带着问题、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变干部“坐访”为“走访”“问访”,聚焦群众反映“痛处”、落实政策“短处”、制度机制“堵处”,“迈开腿”走入群众中间,“张开嘴”问寻群众冷暖,“敞开心”密切群众感情,精细了解群众呼声,精准把握群众需要,精诚解决群众诉求,才能确保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事事有回音”、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件件有落实”。 增强“组织推动力”,推动现场办公下基层,让各类问题“迎刃而解在一线”。现场办公能推动基层各类问题的解决,发挥立竿见影的作用,基层干部群众当然点赞。但各个单位的资源不尽相同、各有侧重,也只有依靠各级党组织的力量,制定落实方案,明确工作要求,实现分类施策、分类办公,弄清楚基层“缺什么、盼什么、要什么”,才能有的放矢组建队伍、备好资源,把办公现场“搬到”基层,在“互动交流”中掌握事情的来龙去脉,在“现有资源”中拿出解决方案,真正推动解决一批群众“愁盼事”、改革发展“重大事”、和谐稳定“关键事”,切实做到解决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 “四下基层”需“远”“近”结合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反映福建宁德坚持35年践行“四下基层”促发展见实效的有关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重要抓手。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把握“四下基层”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和实践要求,立足于“下”、根植于“民”、行动要“深”、成效要“实”,切实推动深化运用“四下基层”常态长效,带着对人民的深厚感情,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 “春风化雨润无声”,坚持政策宣传深入人心,让党的声音传得更远。广大党员干部要将学习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作为重中之重,始终坚持示范带头学、原原本本学、深入系统学、入心入脑学、结合实践学、融会贯通学,在学深学透、学懂弄通后,结合地区实际,针对不同领域、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围绕“讲什么、怎么讲、对谁讲、何时讲、何地讲”等进行认真研究,深入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依托“红色楼栋议事会”“村民院坝协商会”等多样载体,通过“理论+互动”“理论+事例”“理论+艺术”等丰富形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鲜活的案例、引人入胜的情节、鞭辟入里的见解,把党的创新理论讲活讲精讲透,让党的声音传遍千里、响彻云霄,让党的政策主张深入人心、引起共鸣,不断增强群众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把干部、群众凝聚成为推动强国建设、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合力。 “绝知此事要躬行”,坚持调查研究下沉一线,把为民足迹行得更远。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解决问题就如“一朝分娩”。广大党员干部要把调查研究作为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条件,用心谋划、做足功课、下深功夫,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走进火热实践天地,用好“深、实、细、准、效”调研五字诀,围绕社会热点和民生关切的重点领域,带着问题下基层、俯下身来听民声,充分了解基层群众真实想法和切身需求。要用“四不两直”、座谈访谈、蹲点调查、走访抽查等调研方式,到意见集中处、矛盾多发地、困难突出点,先“听他个八面来风”,再聚人民智慧经验,最后做分析、下结论、定决策。以一心为民的初心,坚定不移的步伐,深入一线、行稳致远、笃定前行,让深入精准的调查研究成为制定务实有效解决方案的现实支撑和决策参考。 “善解人意显真情”,坚持信访接待直面群众,把干群关系拉得更近。下访接访工作是把解决突出问题由“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化解的重要途径。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让“为民做主”成为“以民为主”,要严格落实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公开信访渠道、及时收集诉求、定期走访群众、带头包案化解。对于接访的领导干部,要站在群众立场角度去思考问题,要以礼待人、态度谦和、通情达理、产生共情,用一个微笑、一杯热茶、一声问候拉近关系、温暖民心,消除群众的偏见顾虑;对于接待上访的群众,要热心关切、专心倾听、细心记录、真心思考、诚心回应,用“大白话”“土方言”,让群众听得清、听得懂、听得明、听得进,打心底认可理解;对于群众提出的问题,要“对症下药”、责任到人、明确时间、及时处理,按时间节点做好反馈工作,确保信访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切实消除群众的后顾之忧。 “担当作为不推脱”,坚持现场办公就地解决,让热情服务离得更近。广大党员干部要担负起为民办事、为民解忧的责任使命,要深入辖区农村、社区、中小企业等,围绕安全稳定、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用水用电保障、矛盾纠纷调处等开展现场办公,真心实意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难点、堵点、痛点问题。要把“办公桌”搬到生产车间、房前屋后,耐心听群众意见、贴心问群众需求、下决心解决问题。对能够立马解决的,要雷厉风行、敢于拍板,用“一竿子插到底”的过硬作风和务实有效可行的精准举措当场处置、现场解决;对需要深入研究的,要向群众解释原因并许下承诺,争取群众理解支持,然后及时交办、明确方案、限时解决、跟踪问效,做到清单化、闭环式管理,确保解决问题扎实推进。要在现场办公中不断提升基层治理能力水平,以“上门”方式提供零距离服务,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四下基层”要始终站在群众这一面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反映福建宁德坚持35年践行“四下基层”促发展见实效的有关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重要抓手。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下基层”的重要批示精神,一以贯之传承弘扬优良传统,践行“四下基层”要始终站在群众这一面,推动第二批主题教育取得高质量好效果。 要多想群众想听什么,“接地气、冒热气”广泛凝聚民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党的理论“深入人心”,党的政策才会“开花结果”。党的路线方针要想赢得群众的拥护与支持,就要针对不同的听众采取不一样的宣传方式,将上级“高大上”的思想理论用“方言”“土话”面对面与群众交流,深入浅出讲述基层群众最关心的问题。要走进田间地头、身入屋场庭院、穿梭街道社区,广泛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微宣讲活动,特别是与基层群众密切相关的政策理论宣讲,如“三农”、医保养老、社会治理、交通教育、卫生健康等,积极动员人民群众主动参与宣传,让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人民群众之间“口耳相传”。 要多问群众在盼什么,“察实况、真调研”及时了解民情。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环节,第二批主题教育面向基层、更加贴近群众,要大力弘扬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并不是“纸来纸去”“稿来稿去”“做做样子”“走走过场”,而是要“身入心至”“侧耳倾听”,在“见微知著”中探寻难点堵点的“基层答案”,了解基层群众所忧所盼,真正反映一线情况,更好地为决策提供“冒热气”“沾泥土”“带露珠”的一手资料。要迈开双腿走出办公室,洞察现象、深入分析、把握本质,敢于到问题最突出、矛盾最复杂、工作最推不动的地方去调查研究,问一问需、看一看情、聊一聊心,将人民群众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来对待,始终把百姓的“家长里短”“鸡毛蒜皮”“关键小事”放在“心尖尖”上。 要多听群众在说什么,“善倾听、多上门”切实疏解民怨。习近平同志在霞浦县亲自主持第一个下访接待日活动,合理有效地维护了老百姓的正当利益,拉近了干群之间的关系,让基层人民的诉求有了更便捷、更直接的反映渠道。直奔现场、直击一线、直面群众,让党的基层民主充分实践,要善于倾听群众牢骚、乐于理解百姓抱怨,才能以心换心、将心比心,与群众产生“心与心的交融”。要将信访送到群众“家门口”,实现信访工作从“群众主动上访”到“干部下沉接访”的根本性转变,对待群众的合理诉求要力求“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凡事有交代”,切实将矛盾化解在一线。要将自己看作群众中的一员,多站在群众的角度想问题、思对策,善于创新信访下基层的方式方法,进门约访、开门接访、登门夜访、出门随访,用心听取意见建议、用情为群众排忧解难、用力解决实际问题,架起干群之间的“连心桥”。 要多思群众想办什么,“硬碰硬、出实招”办好民生实事。“现场办公”将“现场”变为“会场”,体现的是深厚人民情怀,彰显的是主动服务精神,人民群众看到的是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工作魄力与坚强决心。党员干部要在践行“一线工作法”中办好民生实事,坚持眼睛往下看、身子往下弯、脚步往下走,既要优先处理人民急难愁盼的“民生大事”,又要时刻关注群众心心念念的“关键小事”,真正做到“真抓实干”“马上就办”“特事特办”。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疑难杂症”要在一线深度“把脉”,及时找到“病灶”,迅速开出“良方”,推动工作调度落实在一线、成果收获在一线,努力提升基层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续写干群同心、鱼水情深的时代佳话,要以群众发自内心的笑容来评价工作实效。 “四下基层”要一“下”到底破万难 “四下基层”是指“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这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形成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向纵深推进,党员干部要把“四下基层”作为重要抓手,坚持“重心往下移”“眼睛向下看”“脚步朝下走”“身子往下沉”,到最基层的群众身边去,以“一竿子插到底”的精神切实解决好群众最急难愁盼的现实问题。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要说“农家话”,坚持“重心往下移”,把党的声音传播到一线。好的方针政策从来不应束之高阁,而是应民所需、为民所定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广大党员干部要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准确把握深刻内涵,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针对不同对象、不同领域、不同地区群众的特点,坚持站到群众身边,以“流动板凳课堂”“百姓名嘴”宣讲团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通过乡音传党音、推动党音入民心,把“书面语”变成“家常话”,确保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调查研究下基层要察“农家情”,坚持“眼睛向下看”,把情况摸清在一线。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调查研究要扑下身子、沉到一线。党员干部如果不深入基层,高高在上,就很难了解实情,为人民服务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这是要不得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经过调研的实践才是问题的答案。党员干部要主动到“田间地头”去“蹲下身子看蚂蚁”,少看“门面窗口”,多看“后院角落”“背阴胡同”。要把群众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找出来,把制约高质量发展的难点、痛点问题摸出来,也要到田间地头看收成、观风貌,走进群众家里知冷暖、问民需,真正在基层一线把实情捞起来、问题找出来、诉求带回来,以“一手资料”推进“一线治理”。 信访接待下基层要办“农家事”,坚持“脚步朝下走”,把矛盾化解在一线。在浙江任职时,习近平同志在浦江县下访后曾说:“领导干部下访关键是为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如果下访一趟,实际问题什么都没解决,只是搞形式,做表面文章,反而会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信访工作是反映社情民意的晴雨表,是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而基层则是信访问题的发生地,事情琐碎、纠纷常发。党员干部必须要紧紧抓住“解决问题、调解矛盾、打开心结”这一核心,将群众诉求作为“第一信号”,变“坐诊”为“出诊”。嘴上抹蜜,不如脚上踩泥,党员干部还要坚持多往群众身边站,多往“矛盾窝”里钻,把“法庭”搬到院子里,将心比心、以心换心,切实畅通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主动把矛盾消弭在萌芽状态。 现场办公下基层要解“农家难”,坚持“身子往下沉”,把问题解决在一线。群众在哪,工作聚焦点就在哪;问题在哪,工作现场就在哪。面对“烫手山芋”“遗留问题”,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现场办公下基层,实际上就是念“民之所忧”,行“民之所盼”,就是要求党员干部对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又久拖未决的问题,现场集中“会诊”。党员干部只有深入基层一线,才能看清问题全貌,才能绕过“中梗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米”,要敢于多做几次“热锅上的蚂蚁”,把办公桌搬到群众家门口,做到接诉即办,马上就办,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在为民服务解难题中践行初心和使命。 “四下基层”应“心”系基层“头”入基层 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重要抓手。广大党员干部“四下基层”践行得好不好,要看服务基层和群众是否“上心”,是否心系基层,是否“头”入基层务实干,是否让群众满意点头。 要看政策是否“烂熟于心”,基层宣传是否深入到“田间地头”。曾有干部下基层搞政策宣讲,坐台上照本宣科头头是道,互动环节却一问三不知,十分尴尬。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应该“硬核”,要事先“备课”,不熟悉的要温习,不清楚的要学习,不懂的要请教,做到熟知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一系列群众关心关注的方针政策;并灵活宣讲形式,活跃宣讲氛围,让群众喜闻乐见。更要勤下基层,上山下乡,走村串户,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到街头巷尾,让政策“飞入寻常百姓家”,惠及千家万户。 要看调研是否“沉得下心”,基层研究是否深入到“计上心头”。有的干部下基层调研习惯于听报告,结果“纸上得来终觉浅”;有的下基层走马观花,才到“村头”心里却想着“回头”,着急打道回府,调研草草了事,最终解决不了问题。调查研究下基层应“硬核”,要带着问题下基层,摸清实情,找准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金钥匙”。更要抱着解决问题的心态,立下“不到乌江不尽头”的决心,在基层静得下心、沉得住气,“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在反复调研和实践中最终摸索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要看接访是否“深得人心”,基层走访是否深入到“群众点头”。有的干部患信访“恐惧症”,不会接待群众信访,见群众信访就躲;有的干部患信访“拖延症”,见到群众信访就想办法拖延,一次又一次“空口”打发群众,群众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信访接待下基层应“硬核”,要在主动下基层走访群众下功夫,及时掌握群众信访事件的来龙去脉,尽快想办法解决群众的合理诉求,尽量让群众少走路、少费心、少花冤枉钱,不断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度,增加群众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更要在解决群众疑难愁盼信访问题上下功夫,走进群众门,同群众坐一条凳,吃一样的饭,睡一样的床,倾听群众心声,用真诚打动群众,用法理说服群众,在事情上帮助群众,最终让信访事件得到妥善解决,让群众“心服口服”、赞声不绝。 要看办事是否“挺有耐心”,基层服务是否深入到“暖上心头”。群众事情无小事,但有干部下基层为群众办事缺乏耐心,见到群众一些琐碎事情就心烦,态度“不甜”,办事“不力”,或言“到办公室来找我”,群众事情得不到及时办理,让办事群众对干部心生怨气。现场办公下基层应“硬核”,要心系群众,坚持情为民系、利为民谋、权为民用,将实事办好、好事办实,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不断增强群众的满意度。更要心系民生、体恤基层,尽力为基层群众解决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对困难群众多一份关爱、多一份耐心,尽力解决他们生产生活中遇到的急难盼愁问题。对自身不能解决的不能推诿,要主动协调相关部门解决,尽量用关爱温暖群众,尽量用鼓励带动群众,让真心服务、真切关爱温暖基层。 从“四下基层”中精准识“变”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践行党的宗旨、矢志为民造福,是“四下基层”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从“四下基层”中精准识“变”,感悟为民情怀、实干精神、务实作风,把群众小事当作关键大事,用实干推动发展,办好惠民利民实事。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变“上边”为“身边”,让党的声音润民心。让党的方针政策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习近平同志在阐述“四下基层”时,把“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摆在突出位置,强调既要面上推动、广泛持续,更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了解把握基层群众的政策需求和接受特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将“政策语言”转化为“方言土话”,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养殖补贴等群众最关心最需要最在意的惠农利民政策,通过群众会、院坝会、围炉夜话等方式,春风化雨般将党的政策送入寻常百姓家,既讲好“大道理”,也讲清关乎群众“米袋子、菜盘子”的“小事情”,当好党的“小喇叭”,让党的政策“声”入人心。 调查研究下基层,变“脚力”为“能力”,让决策部署顺民心。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是了解基层、知晓民意的“桥梁”。习近平同志在宁德工作之初,为解决闽东贫困地区的发展难题,走遍闽东9个县收集一手资料、倾听一线声音,提出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等一系列重要理念和重大实践,彻底结束了当地“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历史。“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广大党员干部要用好调查研究这个“传家宝”,坚持问题导向,主动到问题复杂、反映强烈的地方去“蹲下身子看蚂蚁”,要主动扑下身子,与群众同坐一条板凳上,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群众意愿,听懂“言外之意”,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拿出破题的实招,让“群众呼声”变“政策哨声”。 信访接待下基层,变“坐诊”为“出诊”,让群众工作暖民心。信访工作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是直接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化解矛盾的窗口。习近平同志刚到福建宁德工作,就在霞浦县主持第一个“地县领导接待群众来访日”,“当面锣对面鼓”地为百姓解决切身的问题。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信访接待下基层”将“群众上访”变“干部下访”,畅通了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广大党员干部要积极践行“枫桥经验”和“浦江经验”,深入基层下访接访回访,通过“群众会、院坝会、板凳会”等方式,到矛盾纠纷多、问题化解慢、群众意见大的地方,将心比心对待信访群众的问题和诉求,把信访作为政策执行的“指南针”、社情民意的“晴雨表”,在贴近基层、走进群众中把矛盾化解在一线,真心实意解民忧纾民困暖民心,找到群众“最大幸福值”。 现场办公下基层,变“会场”为“现场”,在基层一线聚民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密切党群关系的治本之策。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倡导“现场办公下基层”,要求把工作着力点主动放在基层一线,对于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又久拖未决的问题,现场集中“会诊”,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只要有了群众的参与和支持,许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现场办公下基层”不仅能拉近党群关系的距离,更是解民忧惠民生的生动体现。广大党员干部要少坐办公室,多走入村路,主动上门,把“小院落”变“大会场”,让“台上讲课”变“台下交谈”,与群众在一根板凳上,听“百家言”、叙“百家情”、解“百家忧”,从群众的“呼声”中抽丝剥茧,于细微需求中找出路子,察实情、出实招,提出解决办法,用好为民服务“心”指南,在基层一线织密党群“连心网”、画好干群“同心圆”。 读懂“四下基层”蕴意 做群众的“贴心人”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反映福建宁德坚持35年践行“四下基层”促发展见实效的有关材料上作出重要批示。中央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出通知,要求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重要抓手。 “四下基层”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载体。广大党员干部要厚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民情怀,扎实弘扬“四下基层”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与人民群众拉家常、听民意、话发展,在“下基层”的过程中把准群众关切的难点、堵点、痛点,破解基层高质量发展瓶颈,把党的优良传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确保主题教育行稳致远。 读懂“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蕴意,深入基层、联系群众,做“群众喜爱”的“传话员”。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是“四下基层”的关键一环,如何让党的政策主张深入人心、获得支持是重中之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我们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国之大者,在乎民也。第二批主题教育涉及的范围更广、受众更多,更加贴合基层、直面群众,政策落实不到位,群众知晓度低,就会成为“过眼云烟”,一方面不利于主题教育的顺利开展,另一方面也不能获得群众支持认可。因此,广大党员干部要以“知识下乡”“农家小课堂”等活动为抓手,深入群众宣传宣讲惠民政策,把晦涩难懂的“官话”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家里话”,让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舒心,变“干部主动”为“群众主动”,切实把好政策落地、落实、落细,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百姓寻常家”。 读懂“调查研究下基层”蕴意,刨根问底、见微知著,做“群众信任”的“调查员”。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抓好抓实调查研究,要坚持问题导向,搞清楚问题与矛盾是什么、症结在哪里,从而拿出破解问题的实招、硬招,变“群众呼声”为“政策哨声”。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调查研究不能“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倘若“按需求证”“按图索骥”,就会把握不住关键和要害。务求深、必求细,只有深入基层、走近群众,从全局出发通盘考虑“顽疾”的内在关系,善于发现问题背后的本质,从而把问题抓牢。广大党员干部要把问题导向贯穿调查研究始终,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多将“镜头”转向人民群众,既要看“高楼大厦”也要看“背阴胡同”,真正把情况摸透、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把群众忧虑的“问题清单”打包带走,以群众满意的“成果清单”回馈。 读懂“信访接待下基层”蕴意,亲力亲为、一心一意,做“群众放心”的“接待员”。“信访接待下基层”是党员干部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带着问题下访、随机抽查走访、定点时间接访……各色各样的信访接待方式应运而生,为群众“无处可说”的难题带来“灵丹妙药”,提升党和国家在人民心中的形象和威望。聚焦群众诉求,下沉一线倾听群众呼声,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大小事做到事事有回应、件件有着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群众通过信访渠道反映出来的信访突出问题,既有新动向,也有老难题,但都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当前,第二批主题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广大党员干部要弘扬“立马办”“抓紧办”精神,把人民群众提出的“急难愁盼”当做心头事,变“被动接访”为“主动下访”,俯下身子、迈开步子走进农家小院去化解群众矛盾,把群众工作送到“家门口”,让“信访接待”成为干群联系的“同心锁”。 读懂“现场办公下基层”蕴意,兢兢业业、敢作敢为,做“群众满意”的“办事员”。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群众在哪里,我们工作的焦点就要到哪里;问题在哪里,我们工作的镜头就要转向哪里;难点在哪里,我们工作的地点就要搬到哪里。推动党员干部“四下基层”,是高质量开展主题教育的关键点,深入基层、身处现场,才能更加全面地分析问题、化解难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哪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