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潮汕
村落
意象
文化
展望
张馥玫
湖南包装第 37 卷 2022 年 12 月312019年北京社科基金艺术学青年项目(19YTC035)。张馥玫(1985),女,北京印刷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E-mail:2022-10-24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收稿日期:潮汕古村落的海丝意象与文化展望张馥玫1陈楠2ZHANG Fu-meiCHEN NanHaisi Image and Cultural Prospect of Chaoshan Ancient Villages(1.北京印刷学院,北京 102600 2.苏北中学,广东 汕头 515000)(1.Beijing Institute of Graphic Comminication,Beijing,102600;2.Subei Senior High School,Shantou,Guangdong,515000)摘要:潮汕古村落的海丝意象是由“意象”概念与乡土文化链接形成的关于潮汕文化与乡村建设的综合图景。广东潮汕地区的樟林古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曾繁盛于清代乾嘉年间的樟林古港在新时代中国乡村振兴中焕发新颜。文章从微观文化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海丝文化元素与侨乡记忆经由梳理、挖掘与活化的手段,探讨海丝意象在樟林古村落的保育实施与应用前景。海丝意象的建构离不开文化记忆的追溯与文化自觉的身份建构,文化传统与文化创新在人与环境的双向同构中实现海丝意象的可持续文化生成。关键词:海丝意象;文化生成;文化自觉;古村落复兴;樟林古港Abstract:The sea silk image of Chaoshan ancient villages is a comprehensive picture of Chaoshan culture and rural construction formed by the link between the concept of image and local culture.The ancient port of Zhanglin in Chaoshan,Guangdong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s of the ancient Maritime Silk Road.The ancient port of Zhanglin,which thrived 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Qianlong and Emperor Jiaqing in the Qing Dynasty,has taken on a new look in the new era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China.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cro cultural research,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ans of combing,digging and activating the elements of Haisi culture and the memory of overseas Chinese,and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of Haisi image in the conservation of ancient villages in Zhanglin.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mage of Haisi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tracing of cultural memo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identity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Cultural tradition and cultural innovation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cultural generation of the image of Haisi in the two-way isomorphism of people and environment.Keywords:Haisi Image;Culture Generation;Cultural Consciousness;Revival of Ancient Villages;Zhanglin Ancient Port“意象”作为中国文论的关键词,在中国文艺与审美研究中有着深厚历史源流与文化底韵,最早可追溯至先秦 周易 的“立象以尽意”和 诗经 的“象服是宜”。最初的“意”与“象”虽分开使用,却彼此感应联通,其中既有哲学思辨意味,也蕴含了艺术审美特征。魏晋南北朝之后,“意象”成为文学批评领域的重要范畴,刘勰在 文心雕龙 神思 提及“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其对“审美意象说”的开创促进了“意象”讨论在后世文论的持续衍展1。图1 樟林古港(木刻版画)吴华平 2000年意象既是直觉而直观的,又是朦胧而蕴藉的。在中国文艺创作与表达之中,意象既可以是创作方式,又可以是创作结果。叶朗在美学原理 中提出“美在意象”的主张,在谈美感的特性时,指出美感的创造性与核心在于“生成一个意象世界”2。中国学者在城市景观研究与规划设计中引入“意象”概念,始于对凯文 林奇 城市意象(The Image of the City)3的翻译与介绍,这与国内对西方文艺理论的译介紧密相关文艺研究领域对 20 世纪初英美意象派(Imagist Poetry)诗歌的关注以及艾布拉姆斯对意象(image)的研究,均注意到中国古典诗歌对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因而艺术设计领域对于英文“image”之翻译也选用“意象”这一在中国文化中渊源深远的词语。个中既有“意象”概念的泛化应用之现象,也反映了“意象”在“形象”之外的悠长意韵与文化寓含。除了城市意象的研究之外,意象研究可以更广泛地应用于地域性历史文化与艺术设计的同构关系之中。“潮汕古村落的海丝文化意象”便是由“意象”概念与乡土文化链接形成的关于潮汕文化与乡村建设的综合图景。潮汕地区位于广东省之东南隅,潮汕文化是广东的三大文化之一。潮汕古村落是潮汕文化中极有特色的版块之一,富有特色的美丽古村落分布于潮汕地区各个乡镇之中。著名侨乡樟林在潮汕古村落中极有代表性与典型性,是港埠文化、华侨文化与乡土文化的融合呈现。历史上,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其他国家进行文化交流与经济贸易的重要海上通道。潮汕地区的樟林古港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它曾作为中国粤东地区的“通洋总汇”,是历史上红头船“下南洋”的启航港埠。画家吴华平于 2000 年创作木刻版画 樟林古港 生动刻画了繁盛时期的古港景象(图 1)。事实上,历经百年沧桑,樟林港由繁盛的港埠退化成张馥玫,等:潮汕古村落的海丝意象与文化展望DOI:10.19686/ki.issn1671-4997.2022.06.007322022 年第 6 期湖南包装1 梳理港埠历史,链接海丝文化记忆1.1 “红头船的故乡”1.3 港埠货栈街1.2 “过番”樟林是中国现代散文大家秦牧的故乡,其著名散文 故乡的红头船8使樟林作为“红头船的故乡”而声名远播。船头漆红的高桅大型木构帆船是清代广东航海商船的标志,“红头船”从樟林古港扬帆启航向北达上海、天津、北京等地,往南则“过番”至新加坡、泰国等东南亚地区。2018 年 10 月,一艘高仿真的红头船模型在樟林古港原址正式落成,成为文化记忆的复刻之物(图 2)。2021 年吴华平应樟林古港纪念馆之邀,历时半年创作出 7m 中国画长卷 红头船时代,其创作构思也基于“红头船的故乡”的海丝意象。因港而兴的樟林古村落也形成了独特的村落格局,清代最繁盛时以“八街六社”而闻名,并在此格局上继续拓展规模,享有“天上神仙府,地下樟林街”的盛誉。临河面港的货栈街新兴街在樟林港的全盛时期曾享誉粤东,街上共有 54 间双层木质栈房,临内港一侧的栈房均以“前店后码头”为典型房屋格局,栈房前门在临街一面,为店面或客栈;后门连接内港河道,各栈房自筑石门水闸与小码头,以供小船驶入内港后搬运起落货物。“金仙桥,银长发”,樟林的 8 条商业街上店铺繁如星斗,各营其业,有渔网、海产、打铁、打石、染织、粮房、火砻、豆行、米行、屠宰、中草药材、当“过番”(下南洋)是与红头船紧密链接的历史事件。樟林村在先前所建的樟林古港碑亭、纪念馆的基础上,发掘与修整古码头、古税口、街道与古建筑等,古迹与古物在文化记忆中得以串联,生动再现了粤籍民众“下南洋”的那段苦难、血泪、拼搏与奇遇共存的海外移民与国际商贸发展史,回望和重现粤东海运重镇的港埠历史场景。纪念馆常设展览“樟林古港历史文化陈列”通过实物与图像资料,生动展现潮汕先民当年仅凭一条水布、几块甜粿和极少几件家当,乘坐红头船漂泊“过番”的历史记忆。“一溪目汁一船人,一条浴布去过番。钱银知寄人知转,勿忘父母共妻房。”9广为传唱的潮汕方言歌谣中再现了过番送别的场景,歌谣中既有下南洋的艰辛与离别,也有还乡报恩的情感寄托。古港河中段的古码头遗址保留了考古发掘的 6 级古码头石阶与一截残碑,再现“下南洋”最后几步路,以供游客更真切地感受和怀想那段“过番”年月(图 34)。图4 古驿道中段碑亭景观 图3 古码头石阶保护装置图2 红头船与樟林古港全景 离海尚有 8 公里之远的埠市,古港河水域退缩成腐水淤积的臭河沟,村落中多处古宅荒废失修。当地人自小听闻樟林古港在明清海上贸易中繁盛一时,却目睹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粤东城镇与乡村现代化进程中村落与港埠衰败的现实景象。现实与传说完全脱节,港埠的文化记忆岌岌可危,徒剩下空荡无凭的历史想象。直到 2010 年前后樟林古港才重新被重视,由政府牵头投资进行综合治理,至今初见成效,这和中国乡村建设的大潮流是紧密呼应的。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国家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给潮汕地区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在构建 21世纪海上新丝绸之路的时代背景下,樟林古港重新受到关注与重视,迎来修缮整理与保育活化的发展机遇。樟林古港的个案在潮汕古村落的保育发展中具有共性的方法论意义。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樟林可发挥独特优势构建潮汕古村落的海丝文化意象。潮汕古村落在文化特质上有其整体性,各村在乡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着相似的问题与困境。因此,本文关注樟林如何通过海丝意象来开展乡村建设,以及艺术设计在海丝文化意象的建构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德国学者扬 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与费孝通的文化自觉理论对于海丝文化意象的思考与建构颇有启发。在扬 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中,“文化记忆是集体记忆当中超过几代人的长时段的记忆”4,记忆通过文化形式(文本、仪式、纪念碑等)以及机构化的交流(背诵、实践、观察)而得到延续,我们称之为“记忆的形象”。记忆在日常的交流中形成了时间的岛屿5。文化记忆是一个范围很广且很难界定的概念,与记忆直接相关的文献、文物、旨在行进或者促进记忆的形式和活动均可纳入到文化记忆的范畴,诸如神话、仪式、纪念物、整理、撰写、出版和普及文化传统的活动和过程6。费孝通提出“文化自觉”理论,认为特定地域与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应对身处其中的文化有“自知之明”,从而形成保护与传承历史文化的自觉意识7。文化记忆的回望、整理与连接基于文化自觉的行动,而文化自觉的“自知之明”又在文化记忆所建构的文化身份中得到进一步确证。文化传统与文化创新也是一体两面的,既通过文化记忆获得身份归属,又在文化自觉之下展望和规划未来,从而实现文化意象的持续生成。樟林古村落的海丝意象可尝试从港埠历史梳理与文化记忆链接、海丝文化元素提炼与古港文化空间塑造、海丝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 3 个层面来探索与建构。樟林地名因自古盛产樟树而得名,明朝时期已发展成远近闻名的渔港。清代初年,樟林成为中国近海贸易与粤东地区华侨出海的启航地,乾嘉年间进一步扩大海上贸易,从潮汕地区最早的“海上门户”发展为粤东第一大港口,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