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成人
儿童
关系
视阈下
儿童文学
翻译
研究
回顾
展望
李雪伊
217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Research on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hrough the Lens of Adult-Child Relations:Review and Prospect李雪伊LI Xueyi摘要:通过回顾围绕成人儿童关系展开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本文对过往文献采用的两种解读路径和童书译学因此展现出的不同面向进行梳理与剖析。笔者发现,现有研究对成人和儿童的绝对划分导致成人译者视角的缺失。为此,笔者提出,应正视成人译者在儿童文学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个人能动性,重视成人与儿童的天然联系,考察成人译者儿童性与翻译实践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应注重对中国儿童文学译者群体的研究,既可在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不断扩展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又可为全球译学贡献中国特色童书翻译思想。关键词:儿童文学翻译;成人儿童关系;成人译者视角;儿童性Abstract:This article reviews research papers on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focusing on discussions that evolved from the adult-child relations.By analyzing the two interpretational approaches used in the past literature,and exploring the different aspects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in translation,the author finds that the over-emphasis on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dults and children leads to inadequate attention on adult translators.erefore,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we underline the primary role and initiative adult translators take in translating childrens literature,look into the natural bond between adults and children,and examine the*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外语专项)课题“香港儿童文学翻译的国族观念实践以刊物编译故事为例”(GD21WZX01-04);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高等教育专项)课题“香港儿童乐园中的国家意识建构研究”(2021GXJK078)。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17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172023/2/15/周三 17:28:422023/2/15/周三 17:28:42218ASIA PACIFIC INTERDISCIPLINARY TRANSLATION STUDIES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interaction between adult translators childness and their translation practices.Moreover,we shall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large group of translators participating in the 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books in China,thus to expand the study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through the lens of adult-child relations,as well as contribute Chinese thoughts and philosophies to translation studies as a whole.Key words:Translation of childrens literature;Adult-child relations;e perspective of individual adult-translators;Childness1.引言自翻译学科确立以来,儿童文学翻译虽一直未受主流关注,但其所呈现的基本特质不断引发学者思辩与探讨。社会资源和经验占据优势的成人往往掌控着童书译文的选择、创作、流通等方方面面,儿童作为接收者通常只参与翻译成品的阅读。“翻译过程的不对等决定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转引自 O Sullivan 2005:66),源于成人创作者和儿童读者之间差异的翻译问题引起童书译学界的关注。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人文研究大背景的驱动下,童书翻译的学术探索大有发展。首先,儿童文学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兴盛(李宏顺 2014:64),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其次,翻译学科于80年代出现文化转向(the Cultural Turn),翻译活动和翻译文本所牵涉的权力关系和意识形态成为学界两大关切(Tymoczko 2014:44),童书翻译由成人为儿童而作,源于成人儿童关系的各种翻译实践自然成为翻译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研究者广泛运用文学、教育、语言、文化等不同领域的知识架构,展开对儿童文学的译学讨论。纵观现有研究,因对儿童这一概念的把握和理解不同,翻译实践中的成人儿童关系形成两种鲜明的解读路径,故而,儿童文学翻译研究也展现出两种不同的面向:本质儿童视角下的译学探索和建构儿童视角下的译学探索。笔者将对两种面向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探查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现状,同时剖析现行路径所存的局限性,及被忽视的成人视角和译者个人。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以成人和儿童的联系为线索,聚焦成人译者个体性和能动性的研究思路,以充实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2.本质儿童视角下的童书翻译探究作为童书译作最终读者的儿童群体,他们不同于成人的阅读需求和喜好固然是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18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182023/2/15/周三 17:28:442023/2/15/周三 17:28:44219成人儿童关系视阈下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回顾与展望李雪伊童书翻译所需考虑的重要因素。儿童独特的阅读嗜好由本质的儿童所致,即那个“生理学意义上的、客观存在的儿童”(张梅 2016:118),比如,纯真和好奇的天性,有限的认知和接受能力,有待提升的心理和审美水平。这些与生俱来,独属儿童的特性成为翻译研究的基石,研究者从儿童语言、儿童心理、儿童审美、儿童接受等角度考察儿童文学翻译活动,以期阐释和探寻适宜儿童读者的翻译活动。普尔蒂宁(Puurtinen)和严维明是较早涉猎此路径的学者。普尔蒂宁长期和儿童打交道,熟识儿童天性,敏锐洞察儿童对文本阅读的特殊需求。通过测试儿童译文的可读性和接受度,她发现,成人译者可以打破目标语言现存的句法规范,为儿童制造美妙且具有激励作用的阅读体验(1997:331),以回应儿童天性对美好和积极事物的追求。拥有丰富童书翻译经验的严维明(1998)同样关注儿童文学译作的语言运用,提出“化难为易”“多加停顿”“注意逻辑”三项策略,以便儿童读者理解译文,他亦着重强调“译出童味”,使翻译符合儿童的内心活动。两位学者之后,基于本质儿童的译学探索迎来研究成果递增的阶段,尤以芬兰学者奥伊蒂宁(Oittinen)和中国学者徐德荣为代表。奥伊蒂宁深耕儿童发展的心理学知识,通过对比皮亚杰等心理学家关于儿童自我成长的论述,她将儿童定义为“具备感知和幻想能力的”“神奇的”个体(2000:47-48),并且深信纯粹的、非教条主义的“狂欢主义”(carnivalism)1是儿童的精神导向。为此,她(2000)极力倡导成人译者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倾听儿童,强烈反对成人以任何形式透过翻译教导儿童。正如她一直所主张的,参与童书翻译各个环节的成人应该通力合作,打破原著权威,放下成人的架子,只为吸引和取悦那个“全知全能”的儿童而翻译,也就是她所说“为儿童而译”意向。奥伊蒂宁所提倡的是完全以儿童为导向(child-centred)的翻译实践,即童书翻译的成人创作者只需忠实于目标儿童读者的快乐需求,包括源文本在内的一切其他因素均可创造性地对待。此番主张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虽受到质疑(见OSullivan 2005:68;Tabbert 2002:339),成人为儿童而翻译的理念却十分新颖,一度影响后续的研究。她于书中强调的译文应适合“大声朗读”(reading aloud)也成为符合儿童心理的翻译标准,为后来者接受和发扬(见Oittinen et al.2018)。尽管与奥伊蒂宁在对待源文本的态度上略有差异,以徐德荣为代表的国内专家所倡导的也是充分理解儿童的成人儿童关系,他们擅长从细微之处认识儿童,并以此作为指导童书翻译的出发点。比如,因为儿童抽象思考的能力有限,对具体事物的依赖程度高,且在审美层面偏爱愉悦之感,所以在选择翻译语体时,译者应尽量做到具体形象、生动有趣(徐德荣 2004:33-34);又比如,儿童较成人更倾向和谐,也更天真,更能感知优美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19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_20230215.indd 2192023/2/15/周三 17:28:452023/2/15/周三 17:28:45220ASIA PACIFIC INTERDISCIPLINARY TRANSLATION STUDIES亚太跨学科翻译研究(第十三辑)的旋律和回环的节奏,所以童书翻译不仅可多使用感叹词、叠词以增加文章童趣,更应细心处理修辞和韵语等节奏性的语言(徐德荣、江建利 2011,2012a)。诸如此类的具体措施,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以“儿童本位”为指导思想的童书翻译实践(徐德荣、姜泽珣 2018)。可以看出,这样一种亲近儿童、注重儿童审美能力的态度源于对儿童天性的把握,正因儿童天性纯良,与成人相比,或见其迥异,成人译者应不带成见地深入了解这样一个独特类型的读者,与之建立更为亲密、和谐、平等的关系(徐德荣、江建利2012b:103)。儿童的心智水平、情感需求、性情发展等种种童年天性是探究童书翻译现象的基石,也为指导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理据。克鲁格(Kruger 2013)等通过眼动追踪(eye-tracking)测试探寻儿童读者对译本的接受程度,以实证方法为译制更加贴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文学作品指明方向。与此同时,国内关注儿童文学翻译的期刊文章和高校硕士论文数量大幅增加,为数不少都围绕着儿童群体身、心、灵的论述展开,由此而来对儿童特性的揭示激发了词汇、句法、文体、篇章层面种种翻译细则的提出(相关研究见吴艳晖2007;宋松岩、黄娟 2010:韩洋 2019等),为那个充满童真、童趣、童心的本质儿童翻译成为成人译者行动的准则。综上,重视本质儿童的学者们将儿童的身心特点圈定为这一领域研究的突破口,希冀捕捉源自儿童本性的阅读需求,将此作为诠释和引导童书翻译有关探讨的根本出发点。成人尊重儿童、理解儿童、重视儿童是对成人儿童关系的普遍共识,童书翻译也被理所应当地视为成人为儿童独特本性和心理服务的文学活动。然而,另一派学者的观点正始于对儿童认识的不同思路,童书翻译研究也因此具备另一个完全不同的诠释空间。3.建构儿童视角下的童书翻译探究20世纪60年代文化研究蓬勃发展,性别、种族、社会阶层、家庭架构等之前被认为自然形成的产物被重置在广泛的文化网络当中进行审视,以探求政经环境、人文道德、社群规范等社会关系对其的形塑作用和机制。受此研究范式影响,“儿童”和“童年”等概念也被纳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