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按课文内容填空及相关拓展1-2单元
课文内容
填空
相关
拓展
单元
语文
答案
9.10
2023版四年级上册语文基础知识专题训练
期末按课文内容填空及相关拓展考查
(以下内容常考形式:填空、选择、判断)
1《观潮》
1.自古以来,钱塘江大潮被称为“ ”。
2.《观潮》记叙的是一次 的盛况。作者生动描绘了 、 、 的景象,写出了钱塘江大潮的 、 、 ,表达了作者 之情。
3. 《观潮》按 顺序描写景物。按 , , 的顺序观察描写钱塘江大潮由 而 奔腾西去的全过程。重点描写了 的壮观景象;从 和 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还从观潮的人数之 、热情之 间接地表现了大潮的奇特,抒发了作者热爱 、
热爱 的思想感情。
4.“潮来前”的景象(闷雷滚动、一条白线):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 ,好像 。顿时 ,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 往东望去,江面还是 ,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 ,只见东边 的地方出现了 ,人群又 。
5.作者按由 及 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声如“ ”,形如“ ”、“ ”): 很快向我们移来, ,变粗, 。再近些,只见 ,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 , 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 ,好像大地都被 。
6.默写《浪淘沙》,作者 代的 。
. , 。 , 。
◎“八月涛声吼地来”对应文中: 。
◎“头高数丈触山回”对应文中: 。
◎“须臾却入海门去”,对应文中: 。
◎“卷起沙堆似雪堆”。对应文中: 。
7. “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是 句,说明了 .
8. 描写潮水的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刘禹锡《浪淘沙 其七》)
2.《走月亮》
1.细细的溪水,流着 ,流着 。 的鹅卵石 。哟,卵石间有多少 啊,每个 ,都 !哦,阿妈,白天 ,而我,用 , ……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 ,看看 ,看看 。
2.《走月亮》意思是 ,课文重点写了“我”和阿妈在 和 走月亮的过程。表现了作者无比 和 之情。
3.《走月亮》是一篇优美的散文,通过写我和阿妈走月亮时的 、 、 、
. ,表达了 ,以及 。
4.文章反复出现“啊,我和阿妈走月亮……”使用了 手法,既是全文的 ,串起了全文,又表达了 。
3.《现代诗两首》
1.《秋晚的江上》作者 ;《花牛歌》作者 ,代表诗作《 》。
2.《秋江的晚上》描写了 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 的心情。
3.《秋晚的江上》描绘了一幅动人的画面。“ ”点明了时间,“江上”交代了 。诗中描写了 、 、 这些景物。
4.《花牛歌》写了小花牛在草地上发生的一些 的事情,表现了小花牛的 、 。
5.《花牛歌》一诗中的花牛时而 ,时而 ,时而 ,时而 。时间则悄悄地流逝,而天上的 和 告诉我们天色渐晚。
6.《花牛歌》四行诗写出了这是一头 、 、 、 的牛。整首诗写出了一头 的牛, 也表达了 。
7.《秋晚的江上》描绘了 黄昏时的景象;《花牛歌》呈现了 的美好。
4.《繁星》
1.《繁星》作者 ,原名 ,著有《 》《 》《 》等多部作品。
2.文章写了作者三次看星星,分别是从前在 里、三年前在 、如今在 。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是因为 .
. 。
3.本文写作最大的特色就是 ,既写所见又写所忆所想所感。
4.课文按照 顺序,紧紧围绕“繁星”展开描写,状写了“我”在不同 .
不同 观看繁星的情景,表达了“我” 、对 和
. 。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1.我们身边的环境问题: 、 、 、 。
2.环保建议十条: .
.
。
4. 垃圾分类宣传标语: 。 。
. 。
4.环境保护宣传标语: 。 。
语文园地一
1.形容声音大的词语: 、 、 、 .
2.形容声音小的词语: 、 、 、 .
3.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 、 、 .
4.《鹿柴》 朝诗人 ,默写古诗: , 。 , 。
5.《鹿柴(zhài)》描写了 时分的一座 、 的树林。诗中有声衬无声(反衬)的句子是: , 。表达了作者对 之情。
6.书写提示:
(1)字的中心要在 上,保持 。
(2)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 。
(3)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 的习惯。
5.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1.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选自《 》,作者是 作家 。他的代表作有《 》《 》《 》《 》等。
2. 2.五粒小豌豆的结局分别是:第一粒 ,第二粒 .[来源:学科网]
. ,第三粒和第四粒 ,第五粒 。
3.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豆荚里面的五粒豌豆 的故事,其中 落在顶楼里生病的小女孩窗前,因为它 ,给小女孩带来了 。启示我们 。
4.第五粒豌豆飞进“ ”,极难生长,而它却 、 、 ,创造了生命的 ,给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 和 。小女孩受到了豌豆生命的 ,终于能够坐起来,并且快乐地生活,病就慢慢好了。 ,
. 。
5.“青苔把它裹起来,它躺在那儿真可以说成了一个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 。
6.在五粒豆子中,你觉得最值得称赞的是哪一粒?
那粒飞进“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去”的豌豆,最值得称赞,因为 .
. 。
6.随着最后一粒豌豆的成长,小女孩经历了哪些改变?
→心里高兴→讲话比以前 ,能坐 →恢复 。
6《夜间飞行的秘密》
1. 《蝙蝠和雷达》 通过讲述人类模仿 的方法给飞机装上了 ,解决了 的问题,启发我们要 、 。
2.《蝙蝠和雷达》是一篇很有意思的科普知识短文,主要讲科学家通过反复试验,揭开了蝙蝠能在 飞行的原因,并从中受到 ,给飞机装上 ,解决了飞机在夜间 的问题。
3.科学家从 这一现象开始思考,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蝙蝠是利用 ,最后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 。告诉我们 。
4.雷达的天线就像 :雷达发出的 就像 (超声波);雷达的荧光屏就像 。
蝙蝠: 发出 → →遇到→ 传到→ .
雷达: 发出→ 遇到→ 反射→ .
5.课文按“ —— ——发明创造”的顺序写的。
6.为了揭开蝙蝠夜里安全飞行的秘密,科学家做了几次试验?结果如何?得出了什么结论?
.
7.科学家是怎样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雷达的?
.
6.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引起了 ,启发了 。这句话在全文中,还有 的作用,为 。
8.仿生学例子:
.
9. 在漆黑的夜里,飞机是怎么做到安全飞行的呢?原来是人们从蝙蝠身上得到了启示。这两句话自问自答,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引起了 ,启发了 。这句话在全文中,还有 的作用,为 句。
7《呼风唤雨的世纪》
1.“20世纪是一个 的世纪。”这句话是全文的 。“ 呼风唤雨”比喻 ,在文中比喻 。
2.“人们只能在神话中用“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来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句中“美好的愿望”指的是 。
3.描写科技飞速发展的诗句:“ , 。”“千里眼”“顺风耳”在课文中指 。
4.《呼风唤雨的世纪》课文引用了诗句“ , 。”这句诗 代著名诗人 的《 》,本来不是写梨花,而是用梨花形象地比喻 。这里表现了 。激发了我们 的浓厚兴趣。
5.《呼风唤雨的世纪》介绍了20世纪100年间科学技术的 ,展示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 和 。
6.说明方法有 等。本文中 的方法使用较多。如“千里眼”“顺风耳”以及古诗句和名人名言。“千里眼”“顺风耳”古诗句使得说明语言 ,引用名人名言表示 ,增强了 。课文3、4自然段巧妙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揭示了 。
7.“‘千里眼’‘顺风耳’‘和腾云驾雾的神仙’”在现代指什么?
答:现代的 、 、 相当于“千里眼”, 、 相当于顺风耳”, 、 相当于“腾云驾雾的神仙”。
8.“20 世纪是一个呼风唤雨的世纪。”作者借神话故事中神仙道士运用法力“呼风唤雨” 的本领比喻 。第 3、4 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段。作者运用 巧妙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意义。
8*《蝴蝶的家》
1.《蝴蝶的家》通过文中描写作者思考 ,可以看出“我”是一个 ,又是一个 、 人。
2.文中多次反复出现“我真为蝴蝶着急”,是因为作者 、 、 、 , 。
3.《蝴蝶的家》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通过“我”在 时为蝴蝶担心,真切表达了作者对 之情,告诉我们要 。
4.下雨时,作者对蝴蝶的担心有:① ;② ;③ ;④ 。
5. 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斑斓,一点儿水都不能沾;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
这句话运用了 、 、 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蝴蝶三个特点: 、 、
. ,充分体现了作者的 和 。
6.《蝴蝶的家》是一篇言辞优美的散文,作者构思独特,以 与思索为线,以雨天为蝴蝶 而着急的情感贯穿,真切地表达了作者对幼小生命的 之情。
7、课文中运用 的写法,层层铺垫,反复强调“蝴蝶的家在哪里”。 的手法, 的运用,增强 。
语文园地二
1.勉励人们勤学好问的名言警句:
(1)________________,自用则小。——《尚书》
(2)_________,审问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
(3)__________,不学不成,__________。——王充
(4)________________,孰能无惑?——韩愈
2.根据句意,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名言警句。
(1)人有疑惑很正常,就像韩愈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自《尚书》,意思是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而自认什么都懂,学识就会浅薄。
(3) 有才知的人必须勤学好问,正如王充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意思是“要博学多才,就要对学问详细地询问,彻底搞懂,要慎重地思考,要明白地辨别,要切实地力行。”的名言是: 。
答案
1《观潮》
1. 天下奇观
2.钱塘江观潮 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 奇特、雄伟、壮观 对大自然景色的赞美
3. 时间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远 近 潮来之时潮水 声音和样子(形态) 多 高 大自然 祖国大好河山
4.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
5. 远 近 (声如“山崩地裂”,形如“白色城墙”、“白色战马”)那条白线很快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6. 《浪淘沙》 [唐]代的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八月涛声吼地来”对应文中: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头高数丈触山回”对应文中: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须臾却入海门去”,对应文中:霎时间。潮头奔腾西去。“
◎卷起沙堆似雪堆”。对应文中: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
7. 比喻 后浪推前浪,可见水势之大, 速度之快,给人以势不可当之感。
8.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刘禹锡《浪淘沙 其七》)
2.《走月亮》
1.细细的溪水,流着山草和野花的香味,流着月光。灰白色的鹅卵石布满河床。哟,卵石间有多少可爱的小水塘啊,每个小水塘,都抱着一个月亮!哦,阿妈,白天你在溪里洗衣裳,而我,用树叶做小船,运载许多新鲜的花瓣……哦,阿妈,我们到溪边去吧,我们去看看小水塘,看看水塘里的月亮,看看我采过鲜花的地方。
2. 在月光下散步 小溪边 和 田埂上 (幸福)和(喜悦)
3.所见、所闻、 所感、所想 我和阿妈之间的浓浓亲情 在月光下的无限乐趣。
4. “啊,我和阿妈走月亮……” 反复 线索 我的幸福与快乐。
3.《现代诗两首》
1. 刘大白 徐志摩 《再别康桥》。
2. 夕阳西下江面上 无比喜悦
3. “秋晚” 地点 归鸟、夕阳、芦苇
4. 有趣 活泼、可爱。
5. 坐 眠 走 做梦 白云 和 太阳
6. 胖胖的、悠闲的、快乐的、幸福的 无忧无虑的幸福的 诗人对这种自由生活的向往。
7. 江边秋天 童年
4.《繁星》
1. 巴金 李尧棠 《家》《春》《秋》
2.从前在家乡的庭院里、三年前在南京的小菜园、如今在海上 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3. 虚实结合
4. 时间 不同时期不同地点 对繁星和大自然的热爱、对光明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1. 空气污染、水源污染、垃圾乱扔、过度砍伐
2.环保建议十条:1.少用纸巾,多用手帕;2.禁止践踏草坪;3.禁止乱抛乱扔;4.自觉捡拾垃圾;5. 爱护花草树木;6.少用塑料袋;7.节约粮食;8.节约用水 9.做好垃圾分类;10.设立环保小组,加强 监督。
3. 垃圾分类,举手之劳。变废为宝,美化家园。要使垃圾变为宝,分类回收不可少。
4. 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拯救地球,从生活中的细节做起。
语文园地一
1.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
2.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
3.霎时、顿时、一瞬间、一刹那、须臾
4.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5. 傍晚时分 古木参天、空寂幽深 空山不见人,但 闻人语响。 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6.(1)横格的中线 保持水平。(2)字距 保持一定的距离。(3)提笔就练字
6. 《一个豆荚里的五粒豆》
3. 丹麦 安徒生 《小锡兵》《海的女儿》《丑小鸭》 《卖火柴的小女孩》 等。
4. 2.第一粒 落到水笕里,被鸽子吃掉了 ,第二粒落到水沟里,涨得大大的,第三粒和第四粒也被鸽子吃掉了,第五粒开出了美丽的花。
3.各奔前程 第五粒豌豆 它努力生长 快乐和希望 自己的生命绽放,也给别人带来幸福。
4.“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 生根、发芽、开花 奇迹 愉快和生机 鼓舞 榜样与爱的力量,创造了奇迹。
5.比喻 第五粒豌豆生存环境的恶劣。
6.那粒飞进“长满了青苔的裂缝里去”的豌豆,最值得称赞,因为它发芽、开花,给窗子里的躺着的一个生病的小女孩带来了愉快和生机。
6.身体虚弱→心里高兴→讲话比以前愉快,能坐一整个钟头→恢复健康
6《夜间飞行的秘密》
2. 模仿蝙蝠探路的方法 雷达 飞机在夜间安全飞行 热爱科学、乐于观察和探索。
3. 夜间 启发 雷达 安全飞行
4. 蝙蝠在黑夜飞行能巧妙避开障碍物 超声波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 雷达 研究生物可以对人类的发明创造有所启示。
5. 蝙蝠的嘴巴 无线电波就像蝙蝠嘴里发出的声音(超声波) 蝙蝠的耳朵。
6. 蝙蝠: 嘴 发出 →超声波→遇到→障碍物传到→耳朵
7. 雷达:天线 发出→无线电波遇到→障碍物反射→荧光屏
8. “提出问题——揭开秘密——发明创造”
6.三次试验。第一次将蝙蝠的眼睛蒙上,它在屋子里飞行没有碰着铃铛;第二、三次分别塞上蝙蝠的耳朵,封住蝙蝠的嘴,它在屋子里飞行将铃铛撞得响个不停。三次试验证明,蝙蝠夜里安全飞行靠的不是眼睛,是靠嘴巴和耳朵利用超声波配合起来探路的。
7.科学家从蝙蝠在黑夜飞行能巧妙避开障碍物这一现象开始思考,经过反复试验,发现蝙蝠是利用超声波用嘴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最后根据这一原理发明了雷达。
6.自问自答,使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了读者的注意,启发了读者的思考。这句话在全文中,还有承 上启下的作用,为过渡句。
8.仿生学例子:
苍蝇的眼睛,发明了蝇眼摄像机。 苍蝇的灵敏感知,发明了危险探测仪,用在危险工作场所。 鹰的滑翔技巧,发明了滑翔机。 鸟类的流线造型,改变了飞机的外型,更符合空气动力学。 鸟类的骨头,改进了飞行器的骨架结构,更轻,强度更高。[来源:Z*xx*k.Com]
7《呼风唤雨的世纪》
1. 呼风唤雨 中心句。“ 呼风唤雨”比喻能够支配自然或左右某种局面,在文中比喻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2. 现代科技带来的美好生活。。
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人们想象中的超脱自然的能力。
4.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唐 岑参 [cén shēn]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雪来得快、下得大 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发展之快,人们生活的变化之大 热爱科学、学习科学、探索科学的浓厚兴趣。
5.(发展历程) (变化)和(灿烂前景)。
6. 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作引用等。 作引用 如“千里眼”“顺风耳” “千里眼”“顺风耳 ” 古诗句使得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引用名人名言表示强调,增强了说明效果 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揭示了科学技术对改变人类生活的作用巨大。
7. 现代的摄像机、望远镜、电视机相当于“千里眼”,电话、收音机相当于顺风耳”,飞机、火箭相当于“腾云驾雾的神仙”。
8.比喻 20 世纪与以往的不同 (对比的方法,列举具体事例)
8*《蝴蝶的家》
1. 蝴蝶的家在哪里 对小生命怜爱的人 善于观察、热爱大自然的人。
2. 关心蝴蝶、爱惜蝴蝶、疼惜蝴蝶、怜爱蝴蝶,为蝴蝶的住处而担心、发愁。
3. 下雨时 幼小生灵的关爱之情 关爱弱小。
4.①翅膀会被雨点打湿;②会被风吹得不知去向;③彩粉会被雨水冲刷,失去原有的美丽:④沾上泥污,摔在地上,再也飞不起来。
5.拟人、排比、反问的修辞手法,描写了蝴蝶三个特点:轻盈、斑斓、柔弱,充分体现了作者的同情心和爱心。[来源:学*科*网][来源:学科网]
6. 问题 躲藏在哪里 (关爱)
7、 对比衬托 “蝴蝶的家在哪里” 拟人化 设问句的运用,增强表达效果。
语文园地二
1.(1)好问则裕,自用则小。——《尚书》 [来源:学|科|网]
(2)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
(3)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王充
(4)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
2.(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2)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3)智能之士,不学不成,不问不知。
(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