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加快
制造
建设
推进
工业
信息化
质量
发展
16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唯宝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推进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朱爱勋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提出了“四个走在前”的重大任务,并特别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强化产业基础再造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这为江苏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伟大征程上,全省工业和信息化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此为指引,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建设制造强省的重大实践要求,锚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这一总目标,坚持深化“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和产业链建设”这一重要抓手,着力构建“六大工作体系”,全力促进产业体系优化升级,着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聚焦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着力打造“1 6 5 0”现代化产业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建设具有完整性、先进性、安全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江苏产业基础扎实,产业门类齐全,产业链较为完善,要发挥自身优势,着力巩固提升优势产业,加速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切实增强江苏产业体系的接续性,巩固提升江苏制造业整体竞争优势。一是梳理优化产业发展方向。在近几年滚动梳理确定的1 6 个集群和5 0 条产业链基础上,深入组织开展产业体系发展成效评估,结合省委、省政府最新部署要求,按照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巩固延伸优势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的总体思路,从产业基础、发展潜力、战略布局等维度,对现有产业体系进行优化整合,进一步明确产业发展重点,形成更具江苏特色的“1 6 5 0”产业体系。二是健全群链协同推进机制。以集群培育和产业链建设为重要抓手,围绕推进“1 6 5 0”产业体系建设,每条产业链建立“一个牵头地区、一个行动方案、一个专家委员会、一个品牌活动、一批支撑机构、一份骨干企业清单”的工作推进机制,推动政策资源和工作抓手充分聚焦,构建集群和产业链协同培育发展的生态体系。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的意见,在省级层面出台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建设若干措施,对标国际一流高科技集群,制订世界级集群标准体系,省市联动分集群制订培育实施方案,布局建设1 0 个左右国家级新型重大创新载体,“一群一品”打造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等1 0 个高水平开放合作交流平台,力争打造1 0 个竞争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三是系统谋划建设路径。认真落实江苏省委统一部署,牵头研究制订加快建设制造强省行动方案,着眼持续巩固制造业第一大省地位、在制造强国建设中展现担当作为,围绕制造强国重要支柱、先进制造战略重地、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等三大战略定位,聚焦2 0 2 5、2030、2 0 3 5 三个时间节点细化目标任务,重点实施强群筑峰、创新强基、高端跃升、智能升级、绿色转型、壮企强企、布局优化、治理创优等八大工程,系统推进建设具有江苏特色的“1 6 5 0”产业体系。172023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着力打造协同高效产业创新体系。创新是建设制造强省的根本动力,企业是推动创新创造的生力军。要始终突出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方向,建载体、强攻关、深运用、聚人才,着力构建产业链上下协同、“政产学研用”一体推进的产业创新体系。一是建强三类创新载体。聚焦重点集群和产业链,以群链骨干企业为龙头,持续打造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制造业创新中心、布局建设企业技术中心,着力形成“点一链一面”结合的三类技术创新载体,全面加强创新资源协同整合。“点”上着重发挥典型标杆示范作用,鼓励创新成效好、行业影响力强、示范带动作用明显的企业争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链”上聚焦晶硅光伏、动力电池、工业软件、第三代半导体等重点产业链布局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重点推动在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高性能膜材料领域争创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面”上积极引导广大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形成国家、省、市三级培育梯队。二是深入实施两大创新工程。紧町重点产业“五基”领域的薄弱环节,梳理编制产业基础再造发展目录,建立产业基础再造储备项目库,每年滚动实施推进一批产业基础再造项目。研究制订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实施方案,围绕高端装备、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等领域,发挥重点产业链“链主”企业的“出题者”作用和牵引力,探索建立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实施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和试验验证的创新协同机制,每年组织实施一批项目。通过3 一5年努力,切实突破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产业技术基础和重大技术装备。三是加强创新成果“推用转”。定期编制发布新技术新产品目录、信创产品图谱等,推动相关产品纳入政府创新产品采购目录,通过预留份额、政府强制采购等方式帮助和支持自主创新产品开拓市场。持续用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首批次新材料保险补偿和首版次软件产品推广应用政策,充分利用保险的兜底作用增强用户单位使用信心,突破初期市场应用瓶颈。积极发挥全国首个先进技术成果区域转化中心一长三角转一化中心功能,加速推动军民用先进技术成果双向转移转化。四是抓好人才“引培用”。聚焦重点产业链绘制产业人才图谱,突出“高精尖缺”方向,精准化引进高端人才。实施制造业人才支持计划,巩固优化“英才名匠”培育机制,建设一批“卓越工程师”实践基地和协同创新中心,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参与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提升创新企业家、先进制造技术人才和先进基础工艺人才能力水平。聚焦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和创新平台牵头组建一批人才攻关联合体,引导高端紧缺人才向优质企业和平台载体集聚,强化人才赋能,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着力打造产业转型升级体系。江苏要从制造大省迈向制造强省,就必须坚定执着地走好产业转型这条路。要坚持“三化”引领,分类精准施策,全力推动江苏制造业加速转型升级、迈向产业链中高端。一是聚焦高端化实施传统产业焕新工程。传统产业是江苏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支柱和基石。围绕冶金、建材、纺织等重点行业,研究制订传统产业焕新工程实施方案,开展工艺装备、产品技术、效率效能、产品品牌、目标市场、业态模式等六大焕新行动,全力塑造江苏传统产业更大更新优势。加快“制造+服务”转型,大力推广供应链管理、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服务型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企业加速从生产型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由产品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产品附加值。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产能置换政策,加强常态化执法和强制性标准实施,依法依规持续做好重点行业落后产能关停退出。发挥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综合评价导向作用,实施差别化政策,通过正向引导和反向倒逼,转型升级一批低质低效企业。二是聚焦智能化推进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开展“智改数转”梯度建设,聚焦典型应用场景,鼓励龙头企业集成应用创新,构建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标杆企业的梯队培育库,为不同发展水平的企业提供可实现的转型路径参考。支持推动省级以上产业园区建设数字园区,提升“智改数转”创新、应用、供给和支撑能力,培育“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争创国家智能制造先行区。分行业编制“智改数转”实施指南,加强“智改数转”服务商资源池建设,推广一批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数字化解决方案和产品,加快中小企业数字化普及。围绕车间、工厂和数字化应用三大方向制订诊断工作指引,为企业提供数字化转型方案。研究制订两化融合指数指标体系,分地区、分行业、分集18唯窝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群和产业链加强成效监测评估。三是聚焦绿色化实施工业领域绿色安全提升行动。认真落实工业领域及重点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围绕钢铁、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全面摸排企业生产装置能效水平,深入开展能效对标活动,指导企业制订能效对标提升技改方案,创建一批行业能效“领跑者”。大力推动工业绿色低碳发展,围绕高效节能、零碳工业流程再造、固碳增汇等,加快低碳、零碳、负碳技术创新,实施一批工业节能降碳技术应用示范项目。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和园区,持续提升绿色低碳水平,开展零碳工厂和零碳园区建设。推进绿色低碳产品开发,开展绿色设计示范试点,建立绿色工厂培育储备制度,持续深化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严格落实“三管三必须”要求,在化工、民爆、民机等重点领域大力推进技术改造,加速产业转型升级,提升行业本质安全水平。聚焦加快发展数字经济,着力打造数字产业发展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产业结合形成数字化生产力和数字经济,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发展的重要方向。数字经济既是江苏转型发展的关键变量,也是决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增量。要积极抢抓机遇,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大力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产业化发展、数字技术应用推广,着力建设“数实融合”第一省。一是夯实数字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深入开展“双千兆”网络协同发展行动,力争实现“县县双千兆、村村通5 G”,提高南京高淳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南京灾备节点数据承载能力,深化工业互联网标识推广应用。聚焦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推进大型级以上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等新型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省域算力调度试点,构建先进算力体系。深化工业互联网重点平台梯度培育,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综合型、特色专业型平台,大力推进平台进园区进基地进集群。加快工业互联网企业网络安全分类分级管理和工业领域数据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创建国家级网络安全产业园、数据安全创新应用先进示范区、工业大数据示范区。二是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深入实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加速行动,全面推动数字产业化。加快集成电路、新型显示、物联网等数字产品制造业发展,在智能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终端等领域,支持产品设计、专用材料和先进工艺、示范推广等一体化开发应用,不断巩固提升电子产业规模在国内的领先地位。修订江苏软件产业促进条例,制定软件名城(园)建设专项支持政策,大力提升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产业供给能力,积极布局开源软件赛道,加速推动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壮大新兴数字产业,推动车联网和智能网联汽车发展省级立法,高标准推进国家人工智能、车联网、区块链等先导区(试验区)建设,加快新兴数字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打19责任编辑:刘景昌2023造一批国家级应用示范标杆,着力形成一批国内知名的新兴数字产业集群。三是全面推进高水平智慧江苏建设。聚焦社会治理、民生服务、消费提升、智慧城市等重点领域,持续深入开展智慧江苏重点工程和标志性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全社会智慧化水平。深入实施信息消费“三品”行动计划,打造一批信息消费领域的优秀产品、重点平台和江苏品牌,不断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聚焦培育一流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着力打造优质企业梯度培育体系。拥有一批具有强大国际竞争力和产业链控制力的企业和品牌,是制造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的重要标志。要牢牢立足江苏工业企业群体数量大、发展质量高的优势,以百企引航、千企升级、万企培育的优质企业梯度建设为抓手,围绕建设更优工业发展环境,着力支持打造一批优质本土品牌企业,全面提升江苏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一是做强头部领航企业。持续深化“百企引航”行动,研究制定制造业领航企业培育政策文件,建立领航企业培育库,完善企业诉求“直通车”制度,通过生产要素保障、财政专项支持、金融资本融通、企业兼并重组、国际市场开拓等措施,“一企一策”进行精准支持,推动领航企业开展规模壮大、创新引领、优质优品、绿色发展、提档升级、全球布局、管理提升等行动,着力培育一批引领产业创新发展、企业品牌卓著、具有生态主导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领航企业。二是壮大专精特新企业。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企业梯度培育、创新能级提升、协作配套强链、质量品牌创优、高价值专利培育、数字技术赋能、特色金融助力、服务体系升级等八大工程,着力打造一批掌握独门绝技的单项冠军、具有独特竞争优势的专精特新“小巨人”。持续深化中小企业量质提升行动,建立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开展创新型中小企业评价,制订“小升规”企业培育目录,切实为优质企业培育提供充足后备力量。三是优化企业营商环境。传承发扬张骞式企业家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重和爱护企业家的浓厚氛围。深入宣贯江苏省中小企业促进条例,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联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中小企业服务网络,构建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服务于一体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和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功能,巩固深化“三走进”公益服务行、苏创大讲堂等一批特色服务品牌。健全跨部门政策信息发布平台,推动各类惠企政策措施精准投送、速享尽享。健全金融助企“白名单”制度,建立上市企业培育库,推动中小企业与资本市场高效对接。持续开展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企业账款专项行动。聚焦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着力打造更优产业治理体系。党的坚强领导是百年奋斗的首要经验,更是推动工业和信息化事业成功的根本保证。要始终坚持把党对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贯穿各方面全过程,大力弘扬“四敢精神”,强班子、优队伍,改作风、提效能,全面提升服务产业、服务企业、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一是深入开展主题教育。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部署,牢牢把握“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抓实理论学习、调查研究、推动发展和检视整改,组织党员干部全面系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提升学习运用新思想、推动工业和信息化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水平,进一步理清思路,完善举措,有力有效地做好“加快推进制造强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这篇大文章。二是全面建设“数字工信”。着力提升产业数字化治理能力,系统推进“数字工信”平台建设,构建“1 个数字底座+5 大集成应用”总体框架,通过“系统整合、应用重构、数据汇聚”,打造省、市、县(区)乡镇(园区)企业五级共建共用的“数字工信”一体化平台,全面加强政务服务、运行监测、项目管理、行业监管、数字办公等重点领域数字化服务管理,着力打造一个全新“产业大脑”。三是深入开展基础管理提升行动。坚持问题导向,全面梳理分析当前工信系统在队伍建设、制度体系、工作作风、业务能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精准发力,靶向治疗,深入开展“基础管理提升年”活动,重点实施组织体系加强、制度机制完善、队伍作风改善、干部能力提升四大行动,着力建设运转高效、上下协同的组织架构,合理务实、科学规范的制度机制,敢为善为、奋发有为的工信干部队伍,努力锻造勇挑重担、务实创新、争创一流、勤政廉政的工信精气神,为切实扛起“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重大责任提供有力支撑。(作者系江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