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稷山板枣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pdf
下载文档

ID:3118473

大小:671.05K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稷山 产业 推进 乡村 振兴 实践 思考
山西农经/?2023 年 15 期DOI:10.16675/14-1065/f.2023.15.021稷山板枣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与思考 杜颖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近 10 年来,稷山县因地制宜培育板枣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实现规模化种植和产业一体化发展,种植面积已达 1.02 万 hm2、年产值约 6.3 亿元,成为了当地枣农创富增收的“摇钱树”和“聚宝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文章阐述了稷山板枣的“特”和“优”,梳理了稷山板枣产业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分析了稷山板枣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局”,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为其他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启发和借鉴。关键词:稷山;板枣;乡村振兴文章编号:1004-7026(2023)15-0084-03?中国图书分类号:F326.13?文献标志码:A(中共稷山县委党校,山西运城043200)“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2017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提到“后稷教民稼穑于稷山”。稷山县作为后稷故里,是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也是 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中“特”“优”农产品板枣的生产之乡。近年来,稷山县立足后稷农耕文化源头,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当地特色资源禀赋优势,大力发展板枣产业。通过率先成立板枣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建立高标准示范园、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打造文旅综合体项目等,多措并举推进板枣产业一体化发展,使稷山板枣产业发展步入了一个新高度。然而,稷山板枣产业发展至今,受人口老龄化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产业发展面临着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足、标准化水平低和精深加工不足等方面“困局”,因此,文章采用文献研究和实地调研的方法,深入分析板枣产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政府采取的举措等,旨在解决板枣产业发展困局,为其他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现乡村振兴提供启发和借鉴1。1?稷山板枣的“特”和“优”1.1?资源禀赋优势稷山县属于中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光照充足、太阳辐射强,常年平均气温 13.4?,年降水量459.3?mm,无霜期 220?d 左右,境内流经汾河,水源充足,适合农作物及果类树木生长。同时,县内沙石土呈中性或微碱性,枣树抗碱性差,适宜枣树生长,枣区土质 30?cm 下的黏壤土或沙壤土深厚松软,对枣树根系的生长发育十分有利2。1.2?古法生产技艺稷山板枣生产系统在当地居民长期摸索实践中,从培育、种植到采摘、晾晒再到贮藏形成了一套独具传承的板枣生产古法技艺,主要体现在 2 个方面。一是复合种养循环发展模式。在板枣树下间种和套种绿肥低秆作物,形成传统林下复合种植技术,同时在板枣林中放养家禽,啄食害虫,产生有机肥并循环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化肥施用量,避免土壤污染,而且还可以有效防治虫害。二是板枣生长过程中采用环割技术等。既不影响树根汲取养分,又能确保树冠产生光合作用向枝条运送营养物质。稷山县在全国率先编写的“稷山板枣等级化分、板枣苗木、板枣技术规程”等国家行业标准,已通过农业农村部审批并颁布实施。这种古法生产技术系统给当地带来了良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3。1.3?文化价值稷山板枣蕴含深厚的文化价值,属于地方特有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在农文旅融合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唐代“药王”孙思邈在自己的医药著作 千金要方中,将板枣米汤熬制法写入药方等。民间历来把板枣当作福枣,板枣已深深融入到民俗风情中。千年板枣古树和枣果蕴含着“只求奉献,不图索取”“昂首俯地,挺拔不倒”的形象,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与扎根基层、为民服务的中国精神相映衬,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通之处。稷山县现存千年以上的古枣树 17?500 株,500 年以上的古枣树 50?000 余株,百年以上的古枣树80?000 余株,是目前我国古枣树最多、最密集的地区。稷山板枣历史称谓包括酸枣、晋枣、绛枣、河东枣、安邑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史。近年来,稷山县委、县政府深入挖掘有关稷山板枣的历史典故和民间传说,建立高标准示范园和板枣博物馆,举办板枣文化节等推介活动,并基于姚村自然资源全面规划文旅综合体项目,多方位将板枣文化与农业旅游充分融合,推动板枣产业发展4。2?稷山板枣产业化发展的内在逻辑2.1?党建引领夯基础2011 年在稷山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成立了稷作者简介:杜颖(1993),女,汉族,山西运城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农村区域发展。84H MY K山枣业中心,注册资本 90 万元,旨在组织协调,为全县板枣产业发展提供服务。主要包括枣业信息网络建设、枣业技术推广服务、板枣产业项目建设、苗木繁育、枣业科技交流合作服务以及板枣产品品牌创建等。2017 年,在稷山枣业中心的推动下,我国首家板枣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在稷山县成立。通过对板枣专业合作社和村级板枣协会的不断整合、完善和提升,目前已规模化覆盖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 140 家、42 个村、10?322 户,为枣农提供板枣种管信息和技术,板枣产业在服务管理、宣传引导、技术培训、加工销售、产业化发展等方面为枣农提供服务与支持。近年来,在稷山县委、县政府和枣业中心的积极推进下,已在全国范围内连续举办“稷山板枣中国行”大型推介系列活动,开展板枣推介会几十余次,成立约 15 个板枣配送中心,稷山板枣品牌效应迅速扩展到全国各地5。2.2?产业集群促增长截至目前,稷山县板枣种植面积 1.02 万 hm2,年产板枣约 6?000 万 kg,年产值约 6.3 亿元。稷山板枣初加工产品是制干枣,经过质检、烘干、分级、包装等步骤完成板枣初加工,进入市场流通,拓宽销售渠道。由于板枣品级不同,售价在每千克 30 元至几百元不等。据调查,枣农年收入达 120?000 元/hm2以上。稷山县 89 个枣类加工企业,研发生产干板枣、枣片、枣茶等 30 余种枣制品及各类罐头等附加产品,年加工量基本实现 5?500?t。稷山县充分优化整合产业资源,以特色板枣为主导,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推动产业形态由“小板枣”升级为“大产业”,集中打造了品种品质优良且规模体量较大的区域性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2.3?产业融合再升级为促进多产业联合发展,推进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稷山县委、县政府从多角度深入挖掘和广泛宣传板枣历史文化价值,探索将文化和旅游相融合、将板枣产业与鸡蛋产业相联接的方式,建立了高标准示范园、文旅综合体项目以及“鸡肥枣”循环发展产业链等,促进实现稷山县多业态产业融合同向发展。一是建立高标准示范园,举办板枣文化节等推介活动。2017 年,稷山县委、县政府全力打造城郊板枣园,被国家林业局命名“国家板枣公园”,包含唐枣园、开秆园、三北园等自然景观和甘棠井、打麦场等人文景观,是全国第 1 个国家级经济作物类枣林公园和山西省唯一一个国家林木专类公园。2010 年,开始举办第 1 届板枣文化节。2015 年,注册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了文化价值到品牌价值的飞跃。2017 年,被原农业部认定其生产系统为我国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2020 年,被正式列入 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二是结合当地资源,打造文旅综合体项目。2 个转型、文旅先行,稷山县委、县政府与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联合,借助姚村独有的板枣资源,对万亩枣园千年枣林进行基础再造、业态重塑、产品升级和场景革命。通过4.3?km 的观光小火车,串联姚村枣乡人家、板枣童话乐园、星空民宿、板枣博物馆和沉浸式演绎 5 个站点,将稷山县鸡蛋饼子、麻花等特色传统面点与高台花鼓、高跷走兽等特色民俗表演以及螺钿漆器髹饰技艺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建设了以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后稷枣乡新田园生活区。三是与鸡蛋相联接,推动实现农业产业绿色发展。稷山县委、县政府积极将板枣种植和蛋鸡养殖两大农业产业相联合,将肥料、鸡蛋、板枣等农副产品相联接,初步形成“鸡肥枣”的循环发展产业链,现在基本能实现年利用鸡粪生产有机肥 2 万 t。3?稷山板枣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局”3.1?经营主体老龄化,组织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一是经营主体老龄化。现在留在农村的大都是5060 岁、甚至 60 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轻人较少,农村劳动人口年龄偏大导致劳动效率低,并且容易形成思维固化,如虽然有合作社提供技术指导,但是农民觉得自己的经验远比不上现代农业技术,导致每家每户的板枣产量、质量存在差别。二是没有将农民真正地组织起来,生产、销售等环节还是一家一户、小打小闹的发展形式,组织化和标准化程度低,难以满足市场化需求。3.2?枣裂、枣风病、枣锈病等技术难题仍未被攻破稷山板枣具有皮薄、肉厚、含糖量高的特点。如果遇到连续降水天气,如 2021 年秋汛时期,就会造成很多果实开裂甚至腐烂,优势变劣势,农民收入也会因此受到很大影响。另外,像枣风病、枣锈病等,现在的方法仍是以防为主、改良土壤,并没有特别的有效药物或解决办法。3.3?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较低稷山板枣产量少、价格高,企业若以板枣进行精深加工则成本过高,企业利润空间压缩,投资意愿降低。因此,稷山板枣主要产成品是制干枣,属于初级农产品,产品附加值较低。近几年,由于气候变化,临近丰收时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导致板枣的品质较差、裂口多、产量降低,此时精深加工是一条主要出路。通过政策补贴、金融支持等方式,联结板枣加工企业与农民共担风险、共享收益,降低农民种枣风险成本,提高农民种枣积极性,增加板枣附加值。4?稷山板枣产业是带动乡村振兴的关键4.1?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推动实现农民专业化发展新型职业农民主要有 3 种,即生产经营型、专业/?农经研究/85H MY K山西农经/?2023 年 15 期技能型、社会服务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要以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和专业技能为目标,拓宽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民专业化水平,鼓励农民创业兴业,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推动实现专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是在县域范围内大力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板枣栽植过程中涉及如嫁接、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性问题,板枣采摘后要进行加工、包装、运输、销售等,单个农户不能既管生产又管技术,还从事加工、运输、销售等经营活动。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包括一整套的生产资料供应、各项技术服务以及经营管理服务等,这样农民可以根据自身状况和需求来选择相应的服务组织给其提供专业化服务,推动实现农民专业化发展,有利于解决家庭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无力或无人耕种等难题。4.2?攻克技术难题,加大各类主体政策扶持力度攻克稷山板枣枣裂、枣风病、枣锈病等技术性难题是亟须解决的重点问题,着力点应放在培养经营户中的技术带头人或引进农业专家和各类农业专业技术人才。比如,有的枣农种的枣树品质好、无病且坐果率高,那就可以将其作为技术带头人培养,研究和普及耕种方法,实现由点到面的高效绿色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加大对各类经营主体的政策扶持力度,是解决生产经营管理等问题、引导板枣产业良性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板枣企业等生产经营性主体在板枣科研、生产、经营等过程中不可避免要与第三方机构打交道,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小额信贷等第三方服务支持是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制度性改革的关键。4.3?延伸产业链,全方位推动产业交错融合发展稷山板枣产业要实现新发展,必须具有全局观,从多角度、全方位发力,由线及面规划建设,促进实现县域全产业交错融合绿色高质量发展。一是精深加工板枣相关产品。开发更多、更丰富的附加产品,延伸产业链。如过去每年枣农都会抹芽板枣树,扔掉枣芽,这样会造成资源浪费,可以把枣芽制成枣芽茶,这样不仅能变废为宝,而且能增加农民收入,一举两得。二是创新发展稷山板枣产业。积极推动和加快融合板枣相关产业,促进实现绿色高质量发展。稷山县内除板枣产业外,还有鸡蛋、葡萄、杏、樱桃等特色农业,稷山县委、县政府应全域规划,因地制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以线带面,促进全县产业经济发展。5.1?守正创新,持续做好党建引领稷山板枣产业取得的成绩离不开历届稷山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从刚开始的地方特色产品到现在的国家“特”“优”品牌,形成了 1.02 万 hm2的规模效应,取得了很多荣誉和成就。尤其是 2011 年以来,发展板枣产业一直被作为稷山县 5 年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稷山县委的高度重视和县政府的有力规划是持续推进板枣产业发展的动力所在。在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大背景下,发展稷山板枣产业要利用国家乡村振兴的政策红利,这就要求坚持做好党建引领、不断开拓创新,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才会真正走出一条产业兴旺的乡村振兴路。5.2?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良好的自然条件(温度、湿度、气候、土壤)是稷山板枣“特”和“优”的基础条件。各县域区位优势和比较优势都不相同,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实现特色产业升级,是地区特色产业现代化发展的可行之路,可促进当地经济发展6。传承赓续,深入挖掘文化价值。稷山县委、县政府在板枣产业发展过程中十分重视板枣文化的挖掘和开发,使得板枣不仅具有经济价值,而且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结合各地资源禀赋优势,保护、开发和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发挥其经济价值,对于促进当地特色产业发展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5.3?以人为本,带动村民持续增收经调研,稷山县的陶梁、姚村、南阳等村庄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板枣,很多村民因为种板枣盖起了楼房,住进了新房。可前 2 年临近丰收时总是连续保持阴雨天气,稷山板枣产量和品质受到较大影响,因此,如何稳住枣农收入是党员干部们必须思考的问题。为践行以人为本的思想,稳定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枣积极性,稷山县委、县政府通过以下 3 种方式保障枣农收益。一是下发专项产业扶持资金,为农民投保种植险、搭建规模避雨棚。二是进一步畅通金融信贷渠道,为农民、合作社、板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三是为企业和合作社搭建交流平台,多措并举增加农民收入。因此,结合地区资源禀赋优势、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要坚持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只有老百姓得到实惠,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6?结束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文章研究了稷山板枣特色产业的发展方向,阐释了其因地制宜培育种植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实现规模化和一体化发展产业的内在逻辑,分析了稷山板枣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局”及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为其他县域经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供借鉴。(下转第 137 页)5?特色板枣产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和借鉴86H MY K参考文献:1刘红娜.我国农业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发展J.经济学,2021,4(2):53-55.2张红宇,易小燕.农业产业安全与金融支撑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20,41(11):1-5.3史焱文,李小建,张少楠,等.农业产业化典型区聚落空间演变及驱动机理基于河南省鄢陵县的案例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22,41(1):139-144.4李二玲.中国农业产业集群演化过程及创新发展机制以“寿光模式”蔬菜产业集群为例J.地理科学,2020(4):124-134.5曹菲,聂颖.产业融合、农业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海南省县域面板数据的经验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21(8):28-41.6王利伟,郭丽丽,李晓庆.山西稷山板枣生产系统的保护与发展分析J.农业技术与装备,2021(4):44-45,47.(编辑:申媛媛)关责任人的责任意识,端正其工作态度。此外,还需加大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以专业技术培训的方式来培养技术型、合作型及复合型人才,从而满足低碳经济视域下广西林业经济长效发展的需求。4.3?推动广西林业产业结构经营多样化、规模化传统的广西林业结构过于单一化,使其无法构建完善的产业集群,难以做到规模化、集约化以及多样化发展。对此,应结合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在广西林业产业结构优化及促进广西林业经济发展方面,还需优化广西林业产业的经营方式,对传统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12-13。为使单一的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化,需以规模化、多样化建设为目标,采用科学化的管理方式来构建广西林业产业生产经营的新模式,使广西林业种植与生产品种更加多样,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加大政策与资金的扶持力度来发展代表性企业。同时,要结合广西林业资源的多样性,在开展基础性工业生产与料林生产等业务的同时,需不断加强与政府部门的交流、合作,以政府财政支出及政策引导的方式助力低排放、低能耗及低污染的广西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以发展特色经济为基础,转变传统的产业结构,重点开展广西林业种植、养殖及生产加工等业务,从上、中、下多个层面综合开发的方式来实现复合性经营。5?结束语基于对广西林业结构及林业经济发展低碳经济背景进行研究分析来看,我国林业产业结构为实现创新升级,应全面优化产业体系,促进林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低碳经济发展为主导,正确认识低碳经济与林业产业结构及林业经济间的关系,有助于激发林业经济内在潜能。不断强化低碳经济发展理念,重视新技术与新制度的创新和应用,以低碳经济发展为视域来加强林业产业结构优化与调整,朝着低排放、低能耗及低污染的方向发展,并以市场化发展为目标来构建具备低碳经济发展科学化、规范化及合理化林业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林业经济促进国家经济水平提高与现代化建设的作用,为林业经济实现稳步增长与长效发展奠定基础。参考文献:1张颖,孟娜,姜逸菲.中国森林碳汇与林业经济发展耦合及长期变化特征分析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44(10):129-141.2梁玮.低碳经济视域下林产品贸易转型发展研究评 低碳经济与林产品贸易J.林业经济,2022,44(9):101.3岳光耀.林业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促进林业经济发展评 林业经济学J.林业经济,2022,44(9):104.4龚松.低碳经济视角下林业产业结构与林业经济发展研究J.中国林业产业,2022(12):58-60.5肖静.林业产业链的形成机制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评 林业产业链理论与应用研究J.林业经济,2022,44(8):100.6冯丹娃,曹玉昆.“双碳”战略目标视域下我国林业经济的转型发展J.求是学刊,2021,48(6):91-100.7刘诗宇.产业链金融与林业产业经济融合发展研究J.金融发展研究,2021(8):89-92.8宁攸凉,李岩,马一博,等.我国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021,34(4):67-71.9王艳.我国林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对策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23,25(3):72-74.10杨绣坤.我国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改进对策J.乡村科技,2021,12(32):51-53.11韦英丽.林业产业发展面临形势挑战与发展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6(8):124-125.12樊彦新.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及对策建议J.现代营销(经营版),2020(4):31-32.13李东丽.经济新常态下林业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绿色科技,2019(21):155-156.(编辑:赵宏锦)/?生态经济/(上接第 86 页)137 MY K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