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建国初期川东北革命老区的传染病防治及启示.pdf
下载文档

ID:3117998

大小:1.60MB

页数:8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建国 初期 川东 革命 老区 传染病 防治 启示
建国初期川东北革命老区的传染病防治及启示马建堂(四川文理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达州 635000)摘要:传染病是传统社会突出的社会问题。近代以来,川东北社会动荡、民生凋敝,始终未能有效开展疫病防治。建国初期,面对天花、霍乱、伤寒、痢疾、疟疾等多种传染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川东北革命老区通过建立防疫体系、加强法治保障、扩大预防接种、消除顽固疫病、开展防疫宣传、整治城乡卫生、改善饮水卫生、加强饮食卫生等措施,防疫取得了巨大成就,到1956年,天花、霍乱、伤寒基本绝迹,其它传染病整体上得到有效控制,发病率、死亡率大幅下降,老区人民的生命安全有了坚实的保障。其启示有:防疫的政治之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科学之策,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使命追求,坚持人民生命至上;力量源泉,坚持全社会力量整合。关键词:川东北;革命老区;新中国;传染病;卫生中图分类号:K27;R18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248(2023)04-0062-08医学史作为新的研究领域已经引起大量学者的关注,但医学史不能仅仅围绕医学本身,“医学史的研究应加强对整个社会与生命的人文关怀”。1川东北革命老区位于大巴山南麓,北接陕甘、东连鄂湘,为嘉陵江流域的核心区,地域广泛,人口众多。近代以来普遍受到疫病困扰,广泛流行着天花、霍乱、伤寒、疟疾等多种传染病,社会危害巨大。本文拟以方志等资料为基础,立足区域社会的史实重建,对建国初期川东北革命老区内疫病防治进行系统探索,以总结历史经验,促进当今防疫的开展。一、建国初期川东北传染病防治的实践1949年11至12月,川东北地区相继解放,改天换地。新生地方政权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要保障社会安定。伴随剿匪、反特等重大军事行动的推进,社会秩序持续好转。民众摆脱了近代以来持续战争带来的不确定的人身安全因素。但来自于“非战争”的疫病方面的危害并没有随着军事行动的停止而结束,也在时时危害着民众生命安全,且成为严重的社会隐患。故而,常态下的传染病防治对于解除民众病痛、消除疫病恐慌、保持基层安定、获取民众信任,显得尤为重收稿日期:2023-01-12项目基金:四川文理学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理论研究校级科研专项“建国初期中共在川东北防疫的实践与经验研究”(2021BN014Z)作者简介:马建堂(1985),男,陕西兴平人。副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社会史研究。第33卷第4期Vol.33 No.4四川文理学院学报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Journal2023年7月Jul.2023 62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川东北革命老区各地采取了一系列防疫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功。(一)建立防疫体系1950年1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在重庆成立,四川各级人民卫生行政机构亦逐步建立。3-6 月,川东、川北人民行政公署卫生处先后成立,属省级卫生行政机构,管理各区卫生行政工作及各项卫生事业,1951-1960年各县卫生防疫机构也迅速建立完善,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成立临时性的“卫生委员会”“卫生防疫委员会”,或由各县卫生院(接管民国卫生院)或人民医院的防疫股代管防疫事务。建立了疫情报告制度,县、区、乡分别建立疫情报告组织,按规定的传染病种类和时间逐级上报。如1950年4月达县成立“卫生防疫委员会”,1953年改卫生防疫委员会为“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1951年5月南部县成立“南部县卫生委员会”,1952年更名为“卫生防疫委员会”。1950年11月成立“宣汉县卫生委员会”,负责全县预防接种、妇幼卫生和环境卫生工作,1952年6月,宣汉县人民政府撤销原成立的宣汉县卫生委员会,新建“宣汉县卫生防疫委员会”。1950年1月,营山县人民政府接管县卫生院后,仍设卫生稽查,后改为卫生防疫股。二是依托各县人民医院成立防疫组。配置专业防疫人员,提升防疫工作的专业性。1953年9月,开江县人民卫生院设防疫组,负责全县的卫生防疫工作。1956年5月,大竹县卫生防疫组建立,设卫生、防疫两个组,有卫生防疫人员 7人。1956年4月“宣汉县卫生防疫组”成立,直属县人民委员会卫生科。三是以防疫组为基础,建立防疫站。防疫站成为卫生防疫事业的唯一负责机构。1952 年 9月,达县专区成立卫生防疫站,1953年10月改为达县卫生防疫站。1956年12月13日,阆中县成立卫生防疫站。1956 年7月成立营山县卫生防疫组,1960年6月营山县建卫生防疫站。可见,防疫事业逐步由“兼管”升级为“专管”,防疫专业化持续强化,体现了革命老区党和政府对防疫事业的重视。(二)加强法治保障建国初国家层面的传染病管理办法也迅速出台。为加强天花的防治和管理,1950年 10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发 种痘办法。1955年 6月1日经国务院批准,卫生部于7月5日发布 全国传染病管理办法,规定了18 种传染病。1956年,中共中央发布 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规定“除害灭病”任务,卫生部增列7种法定传染病,共为25种。1958年5月 四川省传染病管理实施细则 颁布。各县也制订了具体执行细则和有关规定,1952年9月,营山县人民政府颁布 营山县疫情报告程序暂行办法,县设疫情站,区、乡(镇)设疫情报告组,以旬报的方式逐级报告。各级医疗机构不断充实防疫队伍,保障防疫经费。1953年达县卫生支出总数达23.97万元,占县财政收入的4.51%,其中防疫机构经费“5.08万元”,2占卫生经费总数的21%。(三)扩大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是防治传染病的有效措施,各县政府实行全民免费预防接种,1950年开始大规模种牛痘和注射霍乱、伤寒、副伤寒三联菌苗。随着更多的生物制品的推广应用,对预防相应传染病的发生流行,起了基本控制的作用。在达县,1950年10月开始,达县中心卫生院连续 3 年全民免费预防接种,至 1952 年“种痘61.76万人次,对7.13万人次进行霍乱、伤寒混合疫苗注射”。3 6351956年,“接种痘苗189935人,卡介苗1673人,白喉类毒素8548,伤寒副伤寒菌苗102036人,斑疹伤寒菌苗 600人”。3 755此后种痘持续进行,1956年达县发生最后 1例天花病人。在宣汉,1951年4月,宣汉县召开第一次卫生工作会议后,预防注射、种痘工作普遍开展。1950年至1951年,西充县对全县人民普种牛痘外,还相继“接种17种疫苗,接种544641人次”。4 752在开江,1950年普遍开展接种牛痘,注射霍乱、伤寒和霍乱、伤寒混合疫苗,到1953年,“全县免费普种牛痘 66万余人次”,5 592以后采取按年龄分组接马建堂:建国初期川东北革命老区的传染病防治及启示2023年第4期 63种、实行计划免疫等办法,坚持年年接种、注射疫苗,从未间断。在万源,1950年动员中西医务人员22人,普种牛痘苗6000人份。1951 年3月“培训和动员全县医务人员及种痘员1025人,接种牛痘苗 92543人份”,1952 年再次“组织 1250人参加此项工作,接种185981人份”。1953-1959年牛痘苗的普种工作几乎每年一次。6 890此后大部分传染病呈下降趋势。在西充,随着大规模的疫苗注射的实施,1954年后鼠疫、霍乱、天花已无病例报告。4 752在蓬安,1950年全县“普种牛痘苗5万人份,接种伤寒及付伤寒菌苗8050人份”,至1952年底“共种牛痘苗49.89万人份,伤寒及副伤寒菌苗 3.45万人份”。7 649在开江,1950-1953年持续注射霍乱疫苗99389人次,1950-1959年持续种牛痘达 495101人次,其中 1954年开始连续四年累计复种 54568 人次,以巩固效果。5 593在通江,1950-1959年持续种牛痘773163人次,注射伤感三联菌苗47338人次。8 91在渠县,1951-1959年持续种牛痘 134.6 万人份,注射伤霍破三联制剂12.36万人份。9 60(四)消除顽固疫病1 1.霍乱霍乱建国初,四川省政府为防止霍乱的传入和蔓延,1950年即在水陆交通要道的广元、万源等地建立“卫生防疫委员会”,广泛开展卫生宣传,监测疫情,管理传染病等;同时,普遍进行霍乱、伤寒副伤寒“三联”疫苗预防注射,10以防止霍乱的传入和流行。1950年8月,宣汉县城关镇出现霍乱患者10余人,县卫生院全力防治,“疫情未能蔓延,亦无患者死亡。”11826此后,县境未出现霍乱及副霍乱病例。川北专区1950-1952连续三年分别注射“三联”疫苗人数为“76572人、864228人、266277人”,12330此后川北区只有散发性霍乱病例发生。2 2.天花天花天花是全国普遍流行的传染病,除了普及免费种痘外,还对儿童、未接种人群、偏远地区民众等人群实施“补种”,以巩固预防。1950年 10月12日 种痘暂行办法 发布后,达县专区各县卫生院“培训种痘技术人员3150人”,为500多万群众开展义务免费种痘,每年春秋两季开展种痘。1952年,宣汉龙观乡出现天花患者59人,死6人,此后未再发现天花病例。11 8261951年达县专区天花“发病 1481 例,发病为 26.31/10 万,死亡 288例,病死率 19.45%”,到 1954 年“只发生天花 19例,发病率 0.31/10万”。13 68可见发病率显著降低。1956年5月13日,达县木子乡2村28社黄崇碧为达县专区最后一例天花病例。1950-1952年,万源县连续三年共接“牛痘苗284524人份”,1953年茶垭乡三村发现天花9例,经扑灭后,“再无天花病例报告”。6 8911950-1952年春季,从川北专区整体统计看,种痘覆盖面迅速扩大,“培训种痘员 33823 名,为 14059336 人种了痘,占川北区人口总数的90%”,12 329此后天花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降低。苍溪县通过普种牛痘,1953年后未发生过天花。143 3.疟疾疟疾1950年至1959年,蓬安县组织巡回医疗队,先后“治愈疟疾病人1.41万例,使发病率控制到200/10万以内。”7 6511952年至1961年,南充地区疟疾年发病率“由2642.4/10万急剧直线下降到2/10万”。15 491954年达县发病2060人,发病率为243/10万,主要分布在大树、麻柳区。1957 年调查显示,达县疟蚊有“库蚊12种、伊蚊5种、按蚊3种、阿蚊1种、赛蚊1种、费蚊1种”。1958 年2月,培训专业疟防人员,采取“根冶现症病人、治疗休止期患者、疫区全民服用预防药”的办法防治。到1966年,“发病率下降到1.58/10万”,3 755低于国家基本控制标准。1961年万源县内大竹区疟疾暴发流行。庙子、钟亭、大竹公社发病总数为 2103 人,发病率为16.9%,当年下半年至1963年疫情渐向该区其他几个公社蔓延,波及全区。省委、地委于1961年9月10日先后派工作组深入疟区调查和组织防治工作,当年至1965年每年培训基层抗疟卫生员180-400名,做到每个大队均有1-2名,“年治疗人数为3000-7000人次,医药费均由国家负担”。6 891疟疾2023年第4期马建堂:建国初期川东北革命老区的传染病防治及启示 64发病人数大幅度下降。4 4.麻疹麻疹1950年12月宣汉县天生、复兴、庙安三乡接壤地区麻疹流行,死50人,县政府及时组织医务人员日夜兼程赶赴疫区扑灭。1951年春,大成、清溪、下八、胡家等14个乡麻疹流行,蔓延4万余家,198名儿童死亡,县人民政府抽调医务人员会同当地积极进行防治。11 8261950年川北区麻疹防治施行全血注射,1951年南充市、营山、平昌等10县(市)“共对6818名儿童进行了全血注射。”12 329其余传染病也得到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如麻风病是旧社会的顽疾之一,晚期病人有眉发脱落,鼻陷眼瞎,指趾残缺,诸般毁型病状,人们看了害怕,故病患常遭社会歧视。建国后麻风病纳入各级防疫部门管理,设专人管理麻风病。1958年初南部县确诊麻风病患者 38人,疑似患者 17人,6月“在升钟镇玉眉山建立麻风病院一所,集中收治全县麻风病人”。16 705(五)开展防疫宣传川东北各县、区、乡医疗卫生单位配专(兼)职卫生宣教人员,普遍采取召开卫生会议、上卫生课、张贴卫生标语、印发卫生知识传单、办卫生简报、放映科教片及幻灯片、出卫生专栏、举办有线广播和卫生巡回展览等形式,进行时令性卫生防疫宣传,提高了人民群众讲究卫生、积极预防的自觉性。1951 年,达县卫生院、土改医疗队、乡卫协会,通过口头宣传、张贴卫生标语、编演节目宣传卫生知识。1952 年“印发 卫生知识 9172册”。1954年购置石蜡等医学模型100余件,常年展出,“观众 3.35 万人次”。举行卫生展览会,“观众2352 人次”。到罗江、南外乡等地“散发卫生传单、标语2995份;放电影、办讲座28次,观、听众7308人次;展出图片218幅、模型8种、实物12样,放映幻灯4场,观众719人(次)”。3 753-7541953年,南充市卫生防疫站设立宣教室。1956年、1957年两年,“办专刊和黑板报130期,放映幻灯56场,举办展览12次,参观者7.4445万人次,印发各种宣传资料 7.5394 万份(册);举办卫生讲座 56次,听讲者 4.19万人次;居民夜校上卫生课 715次,听课者 2.66 万人次”。15 581953 年,宣汉县各区、乡组建“爱卫小组139个,”“共演剧127场次,办展览7次,放幻灯片56场”。17 7491952至1959年通江县共举行公共卫生“集会讲演719次,听讲人数 44232 人次,卫生宣教展览 49 次,参观人数44864 人次;办黑板报 407 期,制做宣传图片 48种,2817张,放映幻灯103次;讲授卫生课25次,听讲人数 2817人次,有线广播 222次,屋顶广播1320次,其它卫生广播1464次;印刷卫生宣传小册子30种,1892本”,散发卫生宣传传单及张贴标语“共30种,50429份”。8 701951年万源县组织土改卫生工作队,宣传公共卫生和传染病防治,内容简练易懂,提倡“人人种痘,消灭天花。防止天花,快种牛痘。预防痢疾,消灭苍蝇。预防疟疾,快灭蚊虫。患了麻疹的儿童,赶快隔离,以免传播他人。”6 899-900(六)整治城乡卫生在达县,1950年4月响应毛泽东主席“动员起来,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健康水平”的号召,开展“爱国卫生运动”。1952 年“新建、改建厕所924个,打粪池761个”。3 758在重大节日时期开展卫生大扫除,农村每年冬、春、夏天,疏通沟渠。在大竹,1952年7-8月“培训首批防疫员50名,充实农村基层”,8月-10月,“培训医学防疫人员100名,以加强区、乡防疫工作”。石河、文星等主要场镇全年“灭犬14757只,清除垃圾4355吨,疏通阴阳构187434米”。18 665在宣汉,1952年各区场镇“清出垃圾6200吨,疏通阴阳沟43万米,新建、改建公厕150个,封闭有碍卫生的私厕22个,灭鼠3.98万只”。17 749在南部,1952年4-7月开展两次清洁大扫除,干部群众参加者达“2892 人”,“扫除、处理垃圾230多吨,填平污水池6924平方米,淘修阴沟 79867米,疏通下水道 101390米,设垃圾箱19个,改建厕所238个,封闭对环境或水源造成污染的厕所 335个”。16 702在万源,1953年 3至4月全县68个乡中,有52个乡开展“爱国卫生马建堂:建国初期川东北革命老区的传染病防治及启示2023年第4期 65运动突击月”运动,6 887广泛进行清除垃圾、灭蝇、配垃圾箱等活动。在渠县,据档案资料统计:1952年“共清除垃圾1.02万吨,疏通阴阳沟43万米,新建和改建厕所150个,取缔私厕22个”。9 23在南江,爱国卫生活动中“灭鼠100多万只,改造水井310眼,新开水井105眼,新建下水道104丈,改建不卫生厕所101处,新建厕所123处,清除垃圾30万吨,疏通沟渠250丈”。19(七)改善饮水卫生饮水卫生事关霍乱、伤寒、痢疾、赤痢等多种急性肠道传染病,1848年英国伦敦学者约翰 斯诺于最早发现霍乱与污染的饮用水的联系,20 29这个推断很快得到验证,当时伦敦进行了最大规模的饮水清洁工程,彻底阻断了霍乱病菌进入水体。故而进行饮水革命,改善饮水卫生是防疫的重要措施。1952年达县“新建水井1271口”,3 7601960年在城关镇建立全县第一个自来水厂。1951年大竹专署在城东乡竹阳村新修水库,“经消毒处理后以供饮用”,1960年大竹农村“有简易自来水1284处,改良水井3176口”。18 6661951年5月,渠县“改建水井22口”。3 7451952年-1959年通江县疏通“阴阳沟35052条,清除垃圾、污泥24462吨”,“新建改良水井2060口”。8 701953年万源城区及乡镇“新建及改良下水道390米,改良水井46口,改良及新建厕所17所,疏通沟渠18760米,填污水坑2982立方米”,1958 年“改良水井1472口”,6 888环境卫生有了较大的改善。1953年南部县政府组织人力物力,对大坪、升钟等9个区的饮用水源作了卫生调查和水质化验。1958年全县“改良水井9704口”,1961-1963年全县又“改良水井7908口”。16 7041956年7月阆中县卫生科对水井及河水饮用段指定“卫生协会医务人员50人,引水工9人,青年积极分子28人分片包干,每日投放消毒药3次”。21 8871953年南充地区“培训义务消毒员420人,建立饮水消毒站9个,义务消毒小组52个”,对全市水井、饮水码头用漂白粉进行消毒,“50790人受益”,同时消毒民房152间。1956年洪灾后立即进行饮水消毒,“45000人受益”。15 46(八)加强饮食卫生1953年达县人民政府制定 饮食卫生规则,1955年,卫生防疫站举办机关炊事员、饮食行业营业人员训练班,“参加学习271人”;制定餐具消毒和食品加工、运输、储藏、销售等卫生管理制度。1956年对全县3600多个饮食服务馆、店实行卫生管理,审查合格者,发给“卫生营业许可证”。3 7581953-1954年阆中县政府先后发布 关于饮食服务行业管理办法 和 阆中县卫生行业管理办法,1957年防疫站举办卫生知识讲巨,“参加人员680人”,还对“273名食品从业人员进行体检,全年发 卫生许可证 265份”。21 8891954 年9月宣汉县人民卫生院防疫股开办城区机关炊事员训练班,学习饮食卫生基本知识,并“制订 厨房卫生公约”。11 831二、建国初期川东北革命老区防疫的成果与启示建国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川东北革命老区开展了多种防疫探索。1950年后各县人民政府加强对卫生防病工作的领导,成立卫生防疫专门机构。在此后10年时间里,培训了大量专职防疫人员和,保障了防疫专项经费,开展群众性的防病工作,基本彻底消除了当时霍乱、天花、伤寒等川东北流行的主要传染病,保障了老区人民生命安全,有效地降低了疟疾、麻疹等其它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控制了各种传染病的流行,为新中国各项事业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社会基础。如宣汉在1953年后,天花、霍乱已无病例发生,疟疾基本绝迹,伤寒、白喉、麻疹、百日咳、痢疾和流感的发病率大幅度下降。在渠县,50年代初基本消灭霍乱,50年代中期天花、疟疾、疥疮基本绝迹,1957年,“传染病总发病率15%,死亡率 0.055%”,17 750主要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从全川来看,1955年当年“天花只有7例,且无死亡;霍乱已连续6年无病例;黑热病基本消灭;回归热、斑疹伤寒得到控制”,22可以说防疫效果非2023年第4期马建堂:建国初期川东北革命老区的传染病防治及启示 66常明显,其启示有:(一)防疫的政治之基: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纵观人类战疫历史,任何社会的疫病防治,都与政治密不可分。必须要有强大的政治保障,才可能调动全社会的防疫力量和资源,打赢疫病阻击战;必须要有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政党,才能将人民利益置于第一位,保障好人民生命安全。新中国成立初期,新生政权受到了极大挑战,尤其在西南地区,国民党反动派根基较深,敌特、土匪合流,积极宣传反共,长期蛊惑人民,社会局势复杂。新生的川东北地方政权,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才能开拓社会稳定新局面。史实充分证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采取多样措施,坚持社会安定,才使卫生防疫事业有了强有力的保障。进而坚持推动疫病防治,消除民众疾苦,防疫措施取得人民的信任和拥护。故而在防疫斗争中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二)防疫的科学之策: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传染病作为人类社会的顽疾,主动预防起着关键作用。1950年第一届全国卫生会议确定了“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为我国卫生工作方针。23建国初,坚持主动预防的科学理念,对传染病控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川东北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疫苗接种;第二,基层乡村医护人员也广泛参与其中。如在渠县,1951年4月10日县医协会对各区进行种牛痘苗的2-3人进行种牛痘苗培训,统一时间、步骤和操作方法后,赴全县各地实施接种,“共接种95000名儿童”,防疫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模范种痘人物,如土溪乡黄文斗医生72岁,平安乡李文中医生88岁,他们不畏年迈,坚持每日下乡种痘,活跃在种痘第一线,得到人民群众的称赞。1952全县又“组织医务人员1035人,行政干部266人,种痘72.08万人”。9 52-53第三,充分调动中医人员力量。建国前中西医之间持久对立的局面未能有效改善,极大的影响了防疫事业的推进。新中国成立后,坚持“团结中西医”,开展了中医人员登记、培训、有效方剂收集,极大的整合了卫生防疫力量,推动了传染病防治。(三)防疫的使命追求:坚持人民生命至上在任何社会事业中,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疫病防治中,必须坚持人民生命至上。从防疫实践看,主要体现在:一是坚持各种菌苗、疫苗由政府免费供给,全民普遍注射。这与民国时期疫苗收费形成鲜明对比。如渠县义和乡安东村贫农贾世隆感激地说:“人民政府硬是好,医生亲自来种痘,又不要钱,要是伪政府,放过痘要花12升米,还要花钱吃三副扫毒药。我一定要搞好生产报答人民政府。”9 53二是坚持大规模主动预防。尤其是1950-1953年各地连续的大规模的预防注射,极大的降低了传染病的发病率。三是对霍乱、天花、伤寒等重大烈性传染病进行了重点预防。加强人力、物资、经费的保障,采取多样化的措施及时干预,最大化的降低了烈性传染病的发病率、死亡率。营山县进行普种牛痘,1950-1952年,“种痘56.5万人”,24 6961953年后,无天花病发生。(四)防疫的力量源泉:坚持全社会力量整合从中外防疫史来看,防疫固然需要医疗卫生人员投入,但绝不能孤立的依靠防疫人员进行片面防疫,而必须整合全社会人力资源,进行全面的防疫。除了医卫人员进行传染病报告、流调、隔离、治疗及疫苗注射等专业措施外,还需要公安警察、卫生监管、物资供销、基层村社、心理疏导等部门和人员,甚至志愿者个人,协助做好相关事项,以稳定社会秩序。如加强疫区管控,切断疫情传播;清洁用水饮食,杜绝疫病蔓延;采取强制措施,打击防疫违法;筹备生活物资,保障正常民生;引导社会舆论,消除疫病恐慌;做好病患疏导,体现人文关怀等。在当今的武汉新冠病毒防疫中,甚至人民解放军都参与到疫情防控中。充分证明只有全社会力量充分整合,才能取得防疫的伟大成就。结语川东北的疫病情形有一定的代表性,是近代马建堂:建国初期川东北革命老区的传染病防治及启示2023年第4期 67以来西部内陆地区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的体现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川东北地区大力发展公共卫生,采取多重防疫措施,防疫取得巨大成果,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除疫安民”的社会治理理念,也推进川东北革命老区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的伟大防疫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值得深入研究与借鉴,这就是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抗疫历史中汲取当代防疫事业和农村社会发展的巨大能量,不断推动防疫工作科学化、精准化、人文化,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保持社会持续稳定。参考文献:1余新忠.医学史研究方法漫谈 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5):353-356.2四川省达县志编纂委员会.达县志 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676.3达县市地方志工作委员会.达县市志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4西充县志编纂委员会.西充县志 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3.5四川省开江县志编纂委员会.开江县志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6四川省万源县志编纂委员会.万源县志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7蓬安县志编纂委员会.蓬安县志 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4.8四川省通江县卫生局.通江卫生志1912-1985 G.1988.9中共渠县卫生局委员会.渠县卫生发展史 G.2014.10 欧阳彬.四川省医药卫生志 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24.11 四川省宣汉县志编纂委员会.宣汉县志 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4.12 川北区志编纂委员会.川北区志1950.1-1952.9 M.北京:方志出版社,2015.13 四川省达县地区卫生志编辑室.达县地区卫生志1911-1985 M.成都:四川文艺出版社,1990:68.14 王鹏辉.苍溪县卫生志 G.1988:62.15 南充市医药卫生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南充市医药卫生志 G.1987.16 四川省南部县志编纂委员会.南部县志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17 文世安.渠县志 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8 四川省大竹县志编纂委员会.大竹县志 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2.19 南江县志编委会.南江县志 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729.20(美)戴维 塞德拉克.人类用水简史 城市供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M.徐向荣,等,译,虞左俊,校,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8:29.21 四川省阆中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阆中县志 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22 四川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四川省志 医药卫生志 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6:136-137.23 邓铁涛.中国防疫史 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89.24 营山县县志编纂委员会.营山县志 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89:696.责任编辑加晓昕2023年第4期马建堂:建国初期川东北革命老区的传染病防治及启示 68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Revolutionary OldArea of Northeast Sichuan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 sRepublic of China and Its EnlightenmentMA Jiantang(Marxism Schoo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Dazhou Sichuan 635000,China)Abstract:Infectious diseases are a prominent social problem in traditional society.Since modern times,the society inNortheast Sichuan has been turbulent and impoverished,and effective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ave never been car-ried out.In the early days of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 s Republic of China,facing various infectious diseases such assmallpox,cholera,typhoid,dysentery and malaria,under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the revolutionary base areas in north-eastern Sichuan have made great achievements in epidemic prevention by establishing an epidemic prevention system,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rule of law,expanding vaccination,eliminating stubborn diseases,carrying out epidemicprevention propaganda,improving urban and rural sanitation,improving drinking water sanitation,strengthening food hy-giene and other measures.By 1956,smallpox,cholera and typhoid had basically disappeared,other infectious diseaseshave been effectively controlled as a whole,the incidence rate and mortality rate have declined significantly,and the lifesafety of people in the old area has been guaranteed.Its enlightenment includes:the political basis of epidemic preventionis adhering to the leadership of the CPC;the scientific strategy is adhering to the principle of“prevention first”;the mis-sion pursuit is adhering to the supremacy of people s lives;and the source of strength is adhering to the integration of allsocial forces.Key words:Northeast Sichuan;Revolutionary Old Areas;New China;infectious diseases;hygiene马建堂:建国初期川东北革命老区的传染病防治及启示2023年第4期 69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