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简评《合肥新志》.pdf
下载文档

ID:3117991

大小:618.71K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合肥新志 简评 合肥
?简评遵义新志杨澈凤刘青青(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贵州贵阳)摘要:抗曰战争时期,全国性战争的爆发迫使官修方志滞迟不前,但方志界仍有学者 在坚持修志,其中张其昀先生随浙江大学西迁至遵义,主持编写了遵义新志。该书不承封建社会志书重人文史 事的特点,而是重实用价值、科研水平,于内容及体例上均开近代新编地方志先河,它 的“新”建立在大量第一手研究材料与精确的实地考察之上,对志书 的新编和方志发展具有重要的 时代意义,其研究方 法与结论直到今天仍可作为参考。关键词:地方志;遵义新志;创新地方志,一般是指记述地方情况的志书,主要分为全国性的总志以及地方性的州郡府县志两类,即一种是“统志”体,另一种是“地方史志。”?司马光河南志序中提到:“周官有职方、土训、诵训之职,掌道四方九州之事物,以诏王知其利 害。后世学者为书以述地里,亦其遗法也。”司马光将方志的渊源追至周官之职方、土训和诵训。而后世撰书,是“西周遗法方志正式定型于宋代,而溯其起源,则说法不一,但大抵与司马光相近,认为发源于先秦,近代学者也认为方志之名始于周礼,“沿至北魏,斯名未改”。可见地方志的编纂在我国存在已久。地方志是一种区域性、记叙性的历史文献,对于地方性志书来说,记录的范围往往只限于一省、一市或一县,顾额刚认为,“夫以方志保存史料之繁富,纪地理,则有沿革疆域、面积分野;纪政治,则有建置、职官、兵备、大事记;纪经济,则有户口、田赋、物产、关税;纪社会,则有风俗、方言、寺观、祥异;纪文献,则有人物、艺文、金石、古迹”,编纂地方志既可知地方物产财政,也“有补于史家者流”。年月日,年全国省级地方志机构主任工作会议暨全国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提出:“地方志工作要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坚基金 项目:贵州大学“计 划”项目“浙江大学西迁办学对黔北文化 发展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研究”年度项目(编号)。作者简介:杨渝凤()女,贵州贵阳人;刘青青()女,贵州六盘水人。均为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历史学本科专业级学生:史继忠贵州方志考略贵州 民族研究,()?人口?社会?法制研究年(下)持以中国之志资政辅治、记录传承中 国之治。”可见,地方志无论是在哪个时期,都是历史研究、现实资治不可缺少的资料。方志界对新旧方志的界别问题存在不同的看法,但通常以年为时间节点,按照其编纂的时间进行划分。贵州最早的方志,一般认为是常璩于晋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间编成的华阳国志?南中志。但其概述整个西南地区,贵州部分并不详细。史念海与曹尔琴所著方志刍议中提到:“两千多年来,方志撰述的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概括起来大致为:从两汉时起,方志的撰述就以两种不同的方式平行向前发展。一种是记人,另一种是记地”之后由于不便阅读的原因,两类合流,得以继续发展。各代统志与地方史志的编写使得一种固定的撰述形式延续下来,即记人与记事篇章相互补充,形成对一个地区的完整认识。近代以来,旧方志多为地理舆情之书,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封建社会时期成书的旧方志一类,存在一定为政权统治服务的色彩,因而其撰述方式及规范等方面难免有所欠缺。明清时期,贵州方志编纂逐渐发展壮大;“永乐至崇補二百余年间,共修方志四十部。其中官修通志四部,私撰省志两部,府志 十七部,州、县、卫志十七部。”被称为“天下第一府志”的遵义府志正于道光年间修成,由沙滩文化代表人物郑珍、莫友芝合编,该志共卷,余万字,内容包括道光年间及之前遵义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情况。梁启超评遵义府志为“郑子尹、莫子傯之遵义志,或谓为府志中第一”,遵义府志极高的学术价值得益于其严谨的资料考证、不拘一格的体例变化及重人文、重经济的编纂精神。于年出版的续遵义府志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至宣统三年共多年的历史情况,对于我国来说,这是一个动荡变化的时期,续遵义府志前后花了二十四年的时间修成,保存了大量赋税、农桑、物产等可资借鉴的史料。不同于方志传统观念,贵州和例则的上述方志而言,遵义新志犹如志林中的一缕清风;遵义府志和续遵义府志的资料翔实完备为新志的编写提供了参考。遵义新志与传统方志在内容、结构和作用上都有所区别。一、遵义新志简介与成书过程抗日战争时期,国土连片沦陷,民族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为救亡图存,抢救和保存我国文化教育的命脉以及民族之元气,东部沦陷区的许多高校在战乱中进行了历史上罕见的大迁移行动,走上颠沛流离的西迁之路。其中浙江大学于 年开始撤离杭州,历时两年,穿越江南六省,于 年抵达贵州遵义,于遵义办学七年之后回到杭州,国立浙江大学史地研究所(简称“研究所”),于民国二十八年()八月成立,当时浙江大学三迁后校址位于广西宜山,之后桂南告急,宜山遭敌机轰炸,校舍被毁,竺可桢校长带领全体浙大师生于年底迁至遵义。之后环境较为安定,研究所的研究工作开始循序进行。?简评遵义新志张其昀,字晓峰,我国现代著名史地学家、教育家,生于举人世家,年就读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史地部,毕业后供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年北伐战争胜利之后,他在中央大学地理系任教达十年,年,受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延聘,于浙江大学创办史地学系。他是中 国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开创人,也是历史地理学的鼻祖,此外,他还是一位心怀赤诚的教育者,张其昀自喻,一生治学,不外五事:一曰国魂,以谋发扬中华民族精神;二曰国史,探索中华文化之渊源;三曰国土,研究中国在世界之地位;四曰国力,衡断经济建设对国计民生之关系;五曰国防,以唤起爱国思想与民族正义,培养新生力量。在当时那种战火纷飞、颠沛流离的环境中,浙大学子正是在如张其昀先生这样的老师带领下,专心致志地学习与研究,创造出了无数学术硕果。张其昀在浙江大学任教期间,培养了许多史学、地学人才,浙大史地系发展迅速,这与他史地结合的学术思想不无关系,史地合系创造了新学风,也体现了专与博,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相结合、相统一的教育理想。“研究所”有四个学科组,分别是史学组、地形学组、气象学组和人文地理学组。西迁至遵义湄潭之后,虽然远离了炮火,但由于战乱加剧、经济崩溃,加之西迁过程中流离失所,浙大师生在湄潭的生活条件依然恶劣,在遵义办学的七年时间里,研究所各学组老师与学生在文献资料不足、经费欠缺,以及研究条件艰苦的情况下对遵义的地理进行了实地考察,测量收集其地形地势、气象土壤、乡镇人口、家屋地景等资料数据,写出专业论文,再行汇编成书。遵义新志全书共十一章,由张其昀撰写前言,叶良辅教授指导研究,斧正文稿,并在书末附其他四十余篇未刊出研究论文目录,其中包括谭其骧所著播州杨保考、王爱云贵州开发史等文,引言中提及:“举凡地质、地形、气候、土壤、人口、聚落、土地利用、产业、交通、民族、史迹诸项,均作详尽之研究,记录颇丰,兹特汇为一书,名曰遵义新志。”此书的编纂是师生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坚强的意志,克服了无数困难撰写而成的,体现着浙大师生不畏艰难、求实务真的治学精神。二、遵义新志的特色(一)内容新遵义新志以“实”为新;“顾中国过去之方志,意在保存桑梓文献,故其记载偏重地方史料。此次本所编纂之遵义新志,大都为地学著作,特重地图之表现,与旧制体例不同,适足以补其所缺,而于民生利病尤所关怀。”(遵义新志引言)从内容上看,遵义新志与之前的地方志不同,它没有人物的部分,而是重物产、重发展,以遵义地区的经济与实业发展为主。书中关于遵义自然资源部分内容力求切实的数据和实际地理情况,如“地质”一章中,“计先后完成遵义三岔河两全幅,余有团溪、龙坪、老蒲场、板桥、芝麻坪等幅,各就一半,统计面积约二千平方公里”。可见所测范?人口?社会?法制研究 年(下)围较精确。张其昀先生所作“历史地理”一章中将遵义两千年发展的历史分为九个时期,分别 为夜郎期、胖舸期、播州期、杨保前期、中期及后期、老城期、沙滩期、新城期。并逐一对各时期遵义历史特征进行阐述,厘清了遵义历史发展的脉络。这一部分涉及部分聚落家族的描述,但主要仍是根据遵义的人口、聚落区划、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进行划分。志 书,尤其是地方志是一个地区最全面、最系统的资料汇集,能最大限度地反映这一地区的区域特征,是地区行政决策、经济发展重要的参考资料;年,刘之远教授发现团溪锰矿,由此,战时重庆钢铁厂炼铁所需锰,都由遵义供给,这里也成为之后西南地区工业建设的重地书中提及:“此种土地利用图之绘制,我国尚属首次,倘能普遍推行于各地,裨益建国大业,当非浅鲜,篇中关于遵义农业改良之若干结论,均本次之田间目验,实事求是,非但可供今后遵义地方建设之准绳,且为我广大农村画出一幅剖面,深望我国言农政者留意及之。”(遵义新志引言)由此看出,遵义新志作为一部反映近代遵义地区自然、产业、经济状况的志 书,虽然其编纂时间较短,但借由此书的编纂所进行的科学研究以及书中的相关记载对当时以及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遵义乃至整个齡北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二)结构新遵义新志结构上以“类”为新,全书十一章是史地研究所各组师生共同研究的成果汇集,各章作者不同,各将研究内容撰成学术论文,再由时任史地研究所所长张其昀编成遵义新志,包括“地质”一章、“气候”一章、“地形”两章、“相对地势”一章、“土壤”一章、“土地利用”一章、“产业与资源”一章、“聚落”一章、“区域地理”一章、“历史地理”一章。书中包括大量数据图表,直观形象,与文字相互印证,增强 可行度,加大信息量。书后附录 附部分未收录学术成果目录,其中包括谭其骧教授所著播州扬报考与其他四十余篇论文,这些文稿收存在研究所内。文章语言严谨科学,精练简单,较为全面地展现了浙大西迁时期遵义的生境以及经济形态。首先,该志资料丰富,排列有序,门类清楚,主要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部分,前六章主要记录遵义自然地理情况,第七章开始对遵义的土地利用、产业基础、历史发展进行阐述。两部分的记述之间又有穿插联系,相互印证,使整本书内容翔实,可读性很高。遵义府志的撰写主要是建立在浙大师生实际的考察与实验之上,并非依赖于此前的方志史 料。学组的师生在长时间的数据收集和经验总结之后撰写文章,对当时来说,这些研究成果代表着最新的、最确切的实际情况,对当时遵义地区政治经济的发展都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其次,该志体例特别,因而专业性高,学术价值不菲。此书有两个首创:一是中国最早的土地调查工作和 相对高度研究,二是此书的学术研究方法及编纂的科学规范?简评遵义新志性,属专家修志。?遵义新志实际上是一部学术论文的汇编,这也一定程度上引起了争论,一些人认为不能将其作为地方志,但鉴于一般地方志记录范围为某一特定地区,并具有“资治、存史、教化”功能(读志用志试论)等特点,遵义新志完全符合,而它编纂的独特体例,对遵义已存地方志来说则正好“适足以补其所缺”(遵义新志引言)。此书十一章内容来自十三位浙大师生,部分章节多人共纂,部分学者参与了多个章节的编纂。这些人无论在当时还是之后都是各自研究领域的翘楚。叶良辅教授()是我国早期的地质学家、岩石学家,浙大西迁时的叶良辅教授任浙江大学史地系教授、地系 系主任、史地研究所主任,指导了浙大史地研究所多个各学组的研究活动,遵义新志?引言中提及“叶良辅教授指导研究、斧正文稿,用力独多”。由施雅风撰写的遵义新志地形下一篇中也有“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二年,笔者于叶左之教授指导下,于本区域内作地形调查”的记录。除此之外,参与撰写地形下土地利用区域地理的施雅风当时只是浙江大学史地系 的一名学生,拜叶良辅先生门下,年获浙江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致力于冰川学和地理学的研究,被誉为中国现代冰川之父。编写遵义新志时任助教的陈述彭先生也已经是中 国科学院学部委员。浙江大学的到来,给遵 义带来了一股强大的学术力量,许多的研究人员,专 家教授都参与了遵义新志的编写,为这本书的完成倾注心血,由此,这样一本体裁特殊的地方志学术价值可见一斑。(三)作用新遵义新志作用上以“进”为新,整部书包含着与时俱进的思想,遵义新志将整个遵义地区的产业资源单独列为一个章节并且将其分为四个部分进行阐述:()人口与土地;()农业与农产;()矿业与地下资源;()工商业与市容。包含图表八篇,逐一记录下遵义百年来人口数量等数据,记述了遵义人口产业发展的概貌,分析了该区域人口变动的原因和规律,具有很高的资治价值。“结论与展望”部分中,作者对于当时遵义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认为遵义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有三个,第一是人口问题,第二是粮食问题,第三是动力能源问题。并具体阐述了遵义当时的能源储备情况与桎梏,而“遵义之经济开发,虽已有两千年之历史,但现阶段仍主要为农业生产方式,抗战期间,工商业略有启发,但胜利来临,公私企业已多紧缩”等说法已经具有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先进经济思想。并为当时遵义经济发展提出了具体的方向和道路,将重点放在人口就业、交通建设、工业发展等方面。遵义新志对于遵义乃至黔北地区的影响不仅仅是文化记录的保存,它的实际应?王永太凤鸣华同张其的传浙江:浙江人民 出版社,?人口?社会?法制研究年(下)用价值更为明显,这就是遵义新志先进性和科学性的体现。如今的遵义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以工业、旅游业为依托,如何解决经济总量小、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成为遵义现在主要的攻坚对象。因此,对人口和产业资 源的把握是遵义发展决策中的重要环节。而遵义新志的主旨内容与之契合,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因此书中 的许多记述、方法经验如今依然值得借鉴。这也开创了地方志的一个先例,属于研究性的地方志。现实意义巨大。三、结论综上所述,遵义新志内容上以“实”为新,结构上以“类”为新,作用上以“进”为新,记载梳理遵义自然与人文地理情况,由专家修志,在短短七年时间里,完成了各种实况测绘、资料整理和理论研究并撰写文章,可谓是学界模范。内容要素 丰富翔实,特色生动,著述性强,各章都有切实数据、分析和作者观点的 阐述,语言严谨科学,资料可信,有据可稽,实用价值极高,达到了图书编纂最初的目的:对以往志书史料有所补充,并使对民生利病有所关怀,遵义新志开创了近代研究性地方志的先河,为新地方志的撰写提供了一个模范,后世地方志的撰写均可侧重提高文章的学术性,发挥志书“资治、存史、教化”的功能,并力求准确严谨。而后编纂新地方志强调的“鸟瞰全局,溯古瞻今,揭示规律,评论得失,远瞩未来”的要求,也是从文章的理论性和学术性上对新地方志的编写设立标准,亦可窥见对遵义新志的借鉴与继承。参考文献史继忠贵州方 志考略贵州 民族研究,():杨军昌中国方 志 学概论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陈福桐读续遵义府志贵州文史丛刊,():王永太凤鸣华冈张其昀传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肖先治史笔 著春秋、肝胆献伟业贵州首 轮 新方志编修综述贵州信息与未来,():严易平,申茂 银论道光遵义府志的特色与价值科 技文献信息 管理,():,傅 振 伦?中国方 志学通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杨军昌读 志用志试论中 国地方 志,():史念海,曹尔琴方 志刍议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