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制度自信的“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思考.pdf
下载文档

ID:3117837

大小:1.18MB

页数:12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21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制度 自信 经济学 课程 建设 路径 思考
基于制度自信的“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思考*卢现祥 许 诚 罗小芳*【摘 要】讲好“中国制度故事”,既是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基于制度自信的“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深刻论述,从制度自信的内涵和形成机理出发,将课程教学与制度自信的生成逻辑有机结合,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思政元素的提炼、教学方法及形式的选择、教学评价的方式四个维度创新教学设计,构造多维实现路径,引导学生形成对制度自信的感性认知、增进对制度自信的理性认同、坚定对制度自信的信仰信念。【关 键 词】制度自信 新制度经济学 课程思政“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讲话中指出,“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1,强调了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制度自信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同时,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把制度自信教育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把制度自信的种子播撒进青少年心灵。”1“讲好中国制度故事”,既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38*本文系湖北省 2021 年度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制度自信的 新制度经济学 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的方法途径研究”(2021163)的研究成果。*卢现祥,男,江苏宜兴人,经济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许诚,男,湖北恩施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西方经济学专业 2022 级博士研究生;罗小芳,女,湖北武汉人,经济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课程思政建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新制度经济学”从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视角,介绍了交易成本、产权及契约等核心制度理论,分析了市场、企业和国家等制度体系安排及制度变迁和创新的过程,为帮助学生理解中国的制度及转型问题,增强制度认同和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理论支撑,同时也搭建了课程思政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的有效途径。课程思政并非“课程+思政”,通过“知识性”与“教育性”简单相加或机械分段的方式来实现,“思政”既不是几句简单的“导入语”,也不是几句生硬的“插入语”,更不是几句牵强的“结束语”。2基于制度自信的“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将课程内容与制度自信的生成逻辑有机地联系起来,在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中体现课程特色和学科规律。不仅需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深厚历史底蕴、显著优越性和丰富实践成果进行传播,讲好中国制度的故事,触动“心灵之弦”,还需要帮助学生在利用新制度经济理论分析和解决我国实际经济问题时“良久有回味”。本文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深刻论述,从制度自信的内涵与形成机理出发,探索制度自信融入课程思政建设的实现路径,指导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形成对制度自信的感性认知、增进对制度自信的理性认同、坚定对制度自信的信仰信念。一 制度自信的内涵和形成机理基于制度自信的“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首先需要明确制度自信的内涵和形成机理,制度及制度理论本身是“新制度经济学”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通过对制度自信本质内涵的深刻把握和形成机理的深入剖析,才能合理地建构制度自信融入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指导教学实践的开展。(一)制度自信的内涵制度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尽管不同学者对制度的定义有所区别,但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规范或约束。新制度经济学代表人物诺思将制度定义为社会的游戏规则,即制度是由非正式约束和正式的法律法规组成,用以约束人们相互关系的规则387,并强调了信念在人类社会制度变迁中的重要作用,认为信念体系是人类行为的内在表现,制度则是这种内在表现的外在显示,建立在信念基础上的制度更有利于实施,人们也更愿意遵守并实施自己认可的制度。因而,制度从形式上来看是条约性48高等教育评论(2022 年第 2 期 第 10 卷)的规则,但从内涵上来看则体现了思想和意识形态的规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谈到,“革命理想高于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正是在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层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基础上建立的,从构成上包含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等条约性规则,从内涵上则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优越性。自信从心理学角度来理解,是指个体对自己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的程度,是对自身能力、价值等做出客观、正向认知与评价的一种性格特征。4作为一个特定的政治术语,将这个心理学概念借鉴到制度的分析中,制度自信便可以理解为制度制定者和制度约束对象对自身制度的积极肯定和确认的程度。当制度制定者和制度约束对象对制度产生认可和肯定等积极、正向的评价时,制度自信便萌生了,而且正向评价的程度越高,制度自信的程度自然也就越高。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演绎,合乎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需要,为制度自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现实支撑。6(二)制度自信的形成机理制度自信不是从来就有的,不是自发产生的,也不是产生以后始终保持不变的。7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内在的逻辑机理,制度自信的形成也必然遵循着一定的内在规律。首先,制度自信来源于对实践成果的感性认知。恩格斯在 反杜林论 中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必获胜利的信心,正是基于这个以或多或少清晰的形象和不可抗拒的必然性印入被剥削的无产者的头脑中的、可以感触到的物质事实,而不是基于某一个蛰居书斋的学者的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观念。”8在这一论断中,恩格斯强调了现代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自信根源是“可以感触到的物质事实”。制度自信作为思维的产物,是伴随制度的物质实践产生的。“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丰富实践成果形成了制度自信感性认知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用“两大奇迹”对实践成果做了概括性总结:“新中国成立 70 多年来,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一是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我国大踏步赶上时代,用几十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进程,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综合国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文化影响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二是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国长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成为国际社会公认的最有安全感的国家之一。”1正是这些物质实践成果形成了制度自信的重要现实基础和前提。其次,制度自信来源于对显著优势的理性认同。一种制度仅仅具有物质实践成果58卢现祥 许 诚 罗小芳 基于制度自信的“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思考是不够的,否则我们便无法解释历史上德、意、日法西斯制度被抛弃的制度原因。1992 年,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标准从大的方向上为我们提供了评判和把握一个制度好不好、完不完善、优不优越的基本准则。习近平总书记2014 年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 60 周年讲话中提出的“八个能否”标准,对于我们从本质上理解一个制度是否民主、有效提供了基本依据。正是这些准则和依据形成了制度自信从情感上感性认知到价值观上理性认同的理论根基。相较于党派纷争、利益集团偏私、弱肉强食的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体现着人民的共同意志,维护着人民的合法权益,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惠及全体人民。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共同富裕,实施精准扶贫政策,让近 1 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紧紧依靠人民群众,集中力量办大事,举全国之力打响了疫情防控攻坚战,中国制度优势在战疫中再次得到了充分体现。再次,制度自信来源于对历史必然选择的信仰信念。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演进和制度变迁中形成了关于国家制度的丰富思想。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制度变迁是对构成制度框架的非正式规则、正式规则和实施机构三个方面的组合所做的边际调整。331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经过了长期的历史实践和制度变迁,具有历史必然性。其一,在文化等非正式规则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扎根于中国的历史实践,蕴含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文明史所积淀的深厚文化传统,是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价值观念的体现。其二,在制度和政权等正式规则和实施机构方面,虽然中国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曾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形成了包括郡县制度、科举制度、税赋制度等在内的先进制度安排,为周边国家和民族学习和模仿,但鸦片战争之后,封建专制制度腐朽不堪,政治和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无数仁人志士为改变中国的前途命运努力探索,尝试了君主立宪制、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制度模式,但都以失败告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在成立之后,建立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全中国,带领人民制定了共同纲领、1954 年宪法,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继而进行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不断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是遵循历史演进和制度变迁规律的必然选择。综上来看,制度自信首先来源于对制度实践成果的感性认知,进而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形成对制度优越性的理性认同,最后升华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历史必然选择的信仰信念。68高等教育评论(2022 年第 2 期 第 10 卷)二 制度自信融入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通过对制度自信内涵和形成机理的分析,我们认为基于制度自信的“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思政的实现需要遵循制度自信“感性认知理性认同信仰信念”渐进式生成的内在逻辑,结合“新制度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的特点,将课程教学与制度自信的形成机理有机结合,在深度挖掘专业知识思政元素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思政元素的提炼、教学方法及形式的选择、教学评价的方式四个维度创新教学设计,构造多维实现路径(见图 1),引导学生形成对制度自信的感性认知、增进对制度自信的理性认同、坚定对制度自信的信仰信念,使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让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三者比翼齐飞,形成协同效应,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图 1 基于制度自信的“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思政实现路径(一)教学目标的设置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融为一体,牢牢把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自古以来,道德品行都被排在教育教学的首要位置,唐78卢现祥 许 诚 罗小芳 基于制度自信的“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思考代思想家韩愈在 师说 中谈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授业、解惑始终被赋予一体化的定位:“传道为先、授业为重、解惑为要。”德国教育学家、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早在 19 世纪就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基本原则,核心要义是任何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都要进行道德和价值教育。“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只是一种失去手段的目的。”9这一教育思想与“传道授业解惑”具有共同的价值教育要求。但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只教不育”、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现象,课程建设也常常局限于知识论基础,对“什么知识最有用”与“什么方法最有效”的考量成为课程建设的核心议题,究其根本原因是课程教育性品质与逻辑的缺失。因而,教学目标的设置作为课程建设的前提,需要体现教育性品质、遵循教育性逻辑,应在教学目标上,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三者融为一体,统领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教学评价,让专业知识不再是安身立命的技艺,同时需要承载着丰富的社会责任和育人使命,回归教育的本真。(二)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思政元素的提炼在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制度自信“感性认知理性认同信仰信念”渐进式生成的内在逻辑,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安排与提炼。课程思政并非“课程+思政”,通过“知识性”与“教育性”简单相加或机械分段的方式来实现。教学内容与思政目标的有机融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环节,也是教学目标达成和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基于此,笔者之一参与主编的教材 新制度经济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在编排结构上进行了较大的改变和完善,全书在内容上分为四篇:第一篇是导论,主要介绍什么是新制度经济学、新制度经济学与新古典经济学的关系、新制度经济学的方法论及其十大问题等;第二篇是制度基础,主要内容包括制度与人类行为、交易成本及其测量、合作与互惠制度、契约、产权及企业等,这些构成制度分析的基础,尤其是交易成本、产权及契约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范畴;第三篇是制度体系,在制度基础上把制度分为两大体系,即包容性制度体系和汲取性制度体系,并从制度、秩序、利益集团与国家四个层面对制度体系进行分析;第四篇是制度变迁,主要从三大视角分析制度变迁的规律,即制度变迁的历史分析、博弈分析和演化分析,此外还将探讨技术变迁、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等问题。如果说制度基础篇是从“微观”层面对单个制度如何起源及如何影响人的行为做出分析,那么制度体系篇就是从“宏观”层面对制度体系(或制度系统)如何形成及如何影响经济发展做出分析,而制度变迁篇则是从“动态”层面分析制度变迁的趋势及规律性。88高等教育评论(2022 年第 2 期 第 10 卷)以上课程内容的编排在一定程度对应了制度自信生成的内在逻辑,蕴含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第一篇导论引导学生从真实经济世界的角度来认识和分析现实经济问题,建立新制度经济学理解问题的基本框架。后三篇“制度基础制度体系制度变迁”对应制度自信“感性认知理性认同信仰信念”的形成机理。具体而言,首先帮助学生在学习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等“制度基础”上,对中国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改革实践的过程和成就形成“感性认知”;然后通过对制度、秩序和国家理论等“制度体系”的学习,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从汲取性制度向包容性制度的转变过程、分析中国深化制度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理性认同”;最后利用“制度变迁”的历史分析、博弈分析和演化分析的基本方法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变迁的演进历程,帮助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遵循历史演进和制度变迁规律必然选择的“信仰信念”。通过以上路径的实现,将制度自信的建立与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使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相统一,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在此整体路径框架下,针对各章节专业知识所蕴含的思想理念、价值规范、文化精神等思政元素,推导出正确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家国情怀、人文精神、使命担当等要素,与课程内容深度融合,部分举例见表 1。表 1“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章节名称专业知识映射点思政元素新制度经济学概述制度与人类行为;制度如何起源,制度如何影响经济绩效;价格理论与制度理论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以人为本的本质属性和真实世界的经济学视角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是运用价格机制的成本,把交易成本与产权引入经济系统分析“放管服”改革和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政策举措的作用制度制度是约束人的行为规则,包括正式约束、非正式约束及实施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重要论述合作与互惠制度制度、合作与互惠的博弈和演进过程,非人格化交易合作框架的形成机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产权理论产权明晰的意义,产权的分类与产权的起源,产权的功能,产权界定的路径,经济权利和法律权利现代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石,产权制度“归属清楚、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意义企业理论企业的本质和边界,企业制度和企业产权(国有企业产权与产权改革),公司治理问题“两个毫不动摇”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意义,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国有企业改革实践制度体系与制度质量包容性制度体系和汲取性制度体系演变和特征;中等收入陷阱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制度改革,以高质量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措施98卢现祥 许 诚 罗小芳 基于制度自信的“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思考续表章节名称专业知识映射点思政元素秩序与寻租有限准入秩序和开放准入秩序的含义和比较;寻租的含义和后果我国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的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的成绩以及对权力运行监督的意义国家理论国家的“本质两难”内涵,国家的“三只手”国家治理的关键是治权,理解“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的重要意义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历史分析、博弈分析和演化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遵循历史演进和制度变迁规律的必然选择 资料来源:卢现祥、朱巧玲主编 新制度经济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三)教学方法及形式的选择教学方法和形式选择上,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基于“混合式教学+科教融合”的教学模式保障课程思政建设的有效实施。当代大学生早已不是容易被激情打动,仅凭几句简单的口号就足以无所不能、斗志昂扬的懵懂少年。教学方法和形式的选择是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也是教学效果达成的有力保障。混合式教学是提高教学效能,融合课程思政的有效手段。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混合式教学模式正成为互联网时代下未来教育的“新常态”,从形式上体现为“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笔者之一主讲的“新制度经济学”于2019 年在“中国大学 MOOC(慕课)”平台上线。围绕慕课资源组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融合翻转课堂和个性化学习等教育理念,达成线上知识学习和线下知识内化的结合,提高学习效能,为能力培养和课程思政建设“留白”。线下课堂通过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实践,通过对“中国制度故事”的剖析,将课程思政建设建立在专业知识上,使课程思政从由外入内地说教式渗透转变为从学科知识中领悟,使课堂教学从传统课堂满堂灌的“单声道”转变为百家争鸣的“双声道”,让学生在情景中学、在做中学、在运用分析中学,让课程思政融合专业课堂变得“有意思”“都爱听”“真相信”,促进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悟内化于心。科教融合是教学促进科研、科研反哺教学的载体,也是更好地传播“中国制度故事”的有效途径。我国正处于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步入新发展格局的经济转型之中,是新制度经济学最大的天然实验室,我们理应对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做出自己的贡献,在制度研究方面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中国制度故事”更应该成为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制度经济学的中国化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新制度经09高等教育评论(2022 年第 2 期 第 10 卷)济学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能通过相关研究推动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和发展。通过以科教融合为载体,实现“寓教于研、寓研于学”的教学模式,一方面将新制度经济学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并用于课堂教学,提升理论知识的说服力和解释力,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能力;另一方面利用科研活动的育人属性,带领有科研潜质的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中国的制度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使学生从“中国制度故事”的倾听者变为传播者,在科研实践中坚定制度自信。(四)教学评价的方式在教学评价的方式上,把衡量课程思政效果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多维评价体系。在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往往与专业知识、技能水平、情感态度的发展相互促进,使课程思政的效果体现在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协同之中,形成“1+12”的效应,不便直接观测,不易直接通过传统的考核方式来评价。因而,课程思政评价既要充分汲取传统教学评价的有益因子,又需要兼顾课程思政的特殊性。“新制度经济学”课程的教学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多种方式,以检验课程思政设计是否有效、教学内容安排与思政元素的提炼是否合理、教学方法和形式的选择是否科学。第一,诊断性评价用以明认知。一方面,了解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成果、显著优势、历史演变过程的认知程度,通过调查问卷、知识问答、头脑风暴等多种形式进行检测,以便对思政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做出调整,帮助学生更好地对制度自信形成认知共鸣。另一方面,在课程思政案例分析和讨论等教学活动之前,了解学生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的熟悉程度,引导学生深入真实经济世界,关注和回应现实经济问题。第二,过程性评价用以知进步。一方面,根据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对线上学习的过程性数据进行评价,同时设计课程“前测”环节进行补充。混合式教学在达成线上知识学习和线下知识内化结合,提高学习效能的同时,改变了传统课堂“满堂灌”的听课模式,需要学生自觉地消化和理解线上知识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参与线下课堂的难度。通过课程“前测”能够了解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形成教学反馈,指导线下参与式教学、互动式教学、研讨式教学有的放矢地开展。另一方面,结合“科教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将教学评价从知识型测试向能力型、创新型测试转变,以观点汇报、交流讨论等形式了解学生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回应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实现“寓教于研、寓研于学”。第三,终结性评价用以显成效。主要以非标准答案的主观论述题评价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运用和思想政治素养方面的综合情况,对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成果、优越性和历史必然性问题进行重点考察,用以检19卢现祥 许 诚 罗小芳 基于制度自信的“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思考验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新制度经济学是真实世界的经济学。我们还发现,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不少学生在写毕业论文时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现实经济问题,尤其注重对我国制度优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这便是课程思政最好的成果。三 课程思政建设的总结和思考讲好“中国制度故事”,是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和优越性,坚定制度自信的必然要求。我国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从理论上讲好“中国制度故事”既可建立中国的制度经济学,也是基于制度自信的“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手段。课程思政的建设并非“课程+思政”简单机械的加总,也不是几句简单的“导入语”、生硬的“插入语”和牵强的“结束语”,而是需要根据课程内容的特色构建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本文基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深刻论述,对制度自信的内涵和形成机理进行分析,提炼其“感性认知理性认同信仰信念”的生成逻辑,结合“新制度经济学”课程知识体系的特点,将课程教学与制度自信的形成机理有机结合,在深度挖掘思政元素的基础上,通过对教学目标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与思政元素的提炼、教学方法及形式的选择、教学评价的方式四个维度创新教学设计,构造多维实现路径,引导学生形成对制度自信的感性认知、增进对制度自信的理性认同、坚定对制度自信的信仰信念。总体而言,课程思政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建设和推广需要持续地探索、深化和完善。其一,从“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来看,课程内容体系恰如其分地契合了制度自信的深刻内涵和生成逻辑,能够较为系统地挖掘对应思政映射点和融入点,但也存在继续改进和完善的内容。譬如,对新发展理念的阐释还不够系统,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融入“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的力度、广度和深度仍有待提高。其二,从课程思政设计原则来看,一方面,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要自然巧妙,如盐在水,不能生拉硬拽,试想如果每一堂课程都要生硬造作地讲一点思政的内容,就会出现“贴标签”的情形,效果必然不佳;另一方面,思政元素的挖掘不能碎片化地堆叠,而需要系统化地整理,要遵循各类课程自身的内容体系和内在逻辑,找到符合学科内涵和课程特色的思政元素映射点和融入点,建构课程思政的有效实现路径。其三,从课程思政的推进动能上看,制度的建立健全仍然是关键29高等教育评论(2022 年第 2 期 第 10 卷)环节。一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健全课程思政建设质量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发挥教学名师和团队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强化课程建设的基础性地位,没有好的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课程建设中建构将思政教育内容落实到课程目标、教学大纲、教材编审的统一性标准和差异性要求。三是强化课堂教学的关键性作用,要坚持“方向上旗帜鲜明、方法上润物无声”,尊重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建立健全课程思政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这些年我们在“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思政中主要使用由卢现祥、朱巧玲主编的新制度经济学。卢现祥、朱巧玲主编的 新制度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获得第七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并且入选“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此教材 2007 年 2 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一版,2008 年、2009 年、2010 年及 2011 年分别重印,一共印刷五次,19000 册。前二版发行了近四万册,2021 年出版第三版,在中国政法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贵州大学、辽宁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河海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浙江财经大学、四川大学等 80 多所高校使用。我们基于制度自信的“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与方法的成果可以在使用这本教材的高校推广;另外,我们还将把课程思政的成果写进第四版。本文尽管以新制度经济学为例研究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的方法途径和实践模式,但研究成果还可以应用推广到相关课程。参考文献1 习近平: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求是 2020 年第 1 期,第 413 页。2 郝德永:“课程思政”的问题指向、逻辑机理及建设机制,高等教育研究 2021 年第7 期,第 8591 页。3 卢现祥、朱巧玲主编 新制度经济学(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21。4 车丽萍:自信的概念、心理机制与功能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 年第 2 期,第 8669 页。5 张明军、易承志:制度绩效: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核心要素,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13 年第 6 期,第 7986 页。6 张帆:关于制度自信的理论思考,求实 2015 年第 9 期,第 7177 页。7 李忠军、刘怡彤:制度自信的生成逻辑与宣传教育途径,思想理论教育 2020 年第 4期,第 4348 页。8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9 卷),人民出版社,2009,第 165 页。9 单中惠、杨汉麟主编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第 100 页。39卢现祥 许 诚 罗小芳 基于制度自信的“新制度经济学”课程思政建设路径的思考Reflection on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Education of the Course of“New InstitutionalEconomics”Based on Institutional ConfidenceLu Xianxiang,Xu Cheng,Luo XiaofangAbstract:Telling good stories about Chinas institutions,is not only the inevitablerequirement to fully understand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uperiority of the socialistinstitutio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o firm institutional confidence,but also an importantmean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the course of“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based on institutional confidence and to achieve fundamental task of“strengthen moralityeducation”.Based on Xi Jinpings profound discussion about the socialist institutions withChinese characteristics“has profound historical logic,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logic”,combining the course teaching and the generation logic of institutional confidence organicall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nnotation and formation mechanism of institutional confidence,this paper conducts the innovation of teching design from four dimensions,such as design-setting teaching goal,arranging teaching content and refining ideological elements,choosing teaching method and form,and the way of teaching evaluation,constructs multi-dimensional paths,and guides the students to form perceptual cognition of the systemconfidence,improve the rational identification,and firm the belief.Keywords:Institutional Confidence;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Ideological andPolitical Education49高等教育评论(2022 年第 2 期 第 10 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