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证据
理论
数字
资源
知识
属性
融合
研究
科 技 情 报 研 究SCIENTIFIC INFORMATION RESEARCH第5卷第3期Vol.5No.32023年7月Jul.2023收稿日期:2023-03-31修回日期:2023-04-26基金项目: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数字人文视域下万里茶道档案资源知识融合研究(22ZD029)”作者简介:赵雪芹(ORCID:0000-0002-6117-8537),女,1983 年生,博士,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档案资源组织与服务,E-mail:;姚宇航,女,1998 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档案信息组织,E-mail:;李天娥(ORCID:0000-0003-4020-9741),女,1997 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档案信息组织,E-mail:;董美雯,女,1998 年生,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档案信息组织,E-mail:。基于证据理论的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属性融合研究赵雪芹姚宇航李天娥董美雯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武汉 430062摘要:目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确定性环境概念也日益被人们重视,多源异构的不确定性环境成为了阻碍非遗数字资源融合和共享的一个难题。方法/过程 文章提出基于证据理论的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属性融合,通过构建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的融合框架,并结合万里茶道中的非遗数字资源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结论 结果表明,基于证据理论的知识属性融合可以使非遗数字资源的价值得到有效利用,促进了非遗数字资源的数字化保存与开发利用。关键词: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属性融合;证据理论中图分类号:G350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7144(2023)03-0026-10DOI:10.19809/ki.kjqbyj.2023.03.0031引言数字时代,非遗资源数字化工作的持续推进带来巨大的数字增量,非遗数据体量变得越来越庞大。然而,非遗来源丰富多样,导致非遗数据在互联网中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具体表现为非遗信息的碎片化、模糊表述、语义歧义等问题。因此,为明晰数字时代的非遗信息表述,有必要解决多源异构非遗数字资源的不确定性问题。“不确定性(Uncertainty)”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詹姆斯 穆勒认为错误的表述会带来歧义和不确定性1。在已有研究中,利用不确定性处理模型来提高分析不确定性知识的能力是最常见的方式,证据理论是常见的处理不确定性知识的理论模型之一。目前,非遗数字资源的建设还只停留在资源采集、整理和存储的初级模式中,尚未构建显示丰富关系的非遗数字资源属性关联网络,大量数字资源关联无法得到有效地揭示,而基于知识元的非遗数字资源属性融合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2。虽然知识元属性融合大多应用于解决多主体、跨领域和跨行业的共性知识表示难题,鲜有在非遗领域进行知识元属性研究。但将知识元属性融合引入到非遗数字资源领域中,可有效揭示不262023年7月同来源、不同类型的非遗数字资源内容,从而促进非遗数字化保护可持续发展。这主要体现在 2 个方面:其一,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对象是非遗数字资源,对其进行内容揭示可推动非遗数字的资源开发与利用,并为人们提供非遗知识服务,进而实现非遗数字化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其二,非遗数字资源的内容揭示,可帮助非遗管理机构进行资源有效管理,降低非遗数字资源收集、整理与管理的难度,最终促进非遗数字化保护和发展。在非遗数字资源属性融合过程中有许多随机性,证据理论用于解决不确定信息和多源异类知识的融合问题,在此基础上探索非遗数字资源属性关联,结合知识元属性特点,通过对融合过程不确定性进行概率描述,然后利用触发阈值计算进行后验估计,从而更好地挖掘非遗数据中的隐藏属性关系,为呈现非遗数字资源丰富的知识属性关联提供统一的表达方式。综上所述,本文以非遗数字资源为研究对象,运用证据理论分析不确定环境下知识元属性融合问题,构建基于证据理论非遗数字资源的知识元融合模型,通过万里茶道非遗数字资源实证来验证该模型的可行性,以期为知识元的属性关联、非遗知识挖掘和融合提供新思路。2相关研究现状近年来,很多专家学者围绕知识融合、非遗数字资源知识组织、知识元融合,开展了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研究工作,本文从证据理论的知识融合、非遗数字资源知识组织及知识元融合 3 个方面对已有研究进行分析。2.1证据理论与方法研究证据理论是一种不确定推理方法,主要用于处理不确定信息,其核心是用信任函数表示可能性,即把可能性值分配到不确定信息集合上3,对不完全、不精确、不确定的资源做出合理的关联。孙俏等4在D-S 证据的基础上,提出了渐进证据理论,并解决了证据的融合不充分问题;在算法上,黄莺等5采用权重分配和矩阵,优化了融合综合规则;针对理论上的模糊性,李登峰等6提出了贝叶斯网络的双向推理;张钰曼等7在胡雪若白等8的研究基础上,根据其各自的相对优先级、可靠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一种基于高斯层次知觉的知识融合方法。现阶段,证据理论多应用于不确定信息、多源信息、多源异类知识的融合问题,胡丽芳等9基于不确定推理方法提出 3 种多源信息融合方法,旨在解决强冲突情况下的信息融合问题;郭强等10提出一种基于条件证据网络的多源异类知识融合识别方法,构建多源异类知识融合识别模型。在非遗资源的形成与保护活动中,常常伴有不确定性,仅仅用语义分析方法研究非遗数字资源资料往往难以发现更深程度的属性关联关系,因此,可探究基于证据理论的非遗数字资源知识融合,以更好挖掘非遗知识。2.2非遗数字资源知识组织研究非遗数字资源是指人类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与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经数字化之后的成果11,现有研究对非遗数字资源知识组织进行了很多探索。侯西龙等12设计了非遗知识本体模型,对其知识结构和相关数据进行了分析,建立了相关数据和信息服务平台;翟姗姗13在相关数据技术的基础上,以“楚剧”为基础,构建了一个非遗资源服务平台;赵雪芹等14以领域知识图谱为基础,对非遗文献进行了知识组织;禹梅15以元数据为基础,根据宁夏的非遗数字资源特征,建立了宁夏非遗数字资源的描述准则,并建立了宁夏非遗资源元数据模型,该模型注重资源属性间的联系,促进了资源信息的数据化共享;在对非遗数字资源内容层次进行标准化描述的基础上,周耀林等16以本体为基础,建立了非遗资源的组织和检索体系,为赵雪芹,姚宇航,李天娥,等:基于证据理论的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属性融合研究27科 技 情 报 研 究第5卷第3期非遗资源的推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2.3知识元融合研究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情报学家弗拉基米尔斯拉麦卡提出,知识的控制单元由文件深入到数据、事实等更小的独立“数据元”17。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对知识元概念的运用逐渐频繁起来,马费成等18、赵红州19、孙琳等20、温有奎等21从概念、结构、模型、价值等方面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知识元融合是解决多领域、大规模数据融合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22。知识元融合的意义在于利用关联数据、本体等技术从大量的数据源、知识源中发掘出有价值的知识元23。目前,已有对非遗数字资源内容中蕴含的知识元属性,进行有效识别融合相关的研究成果,通过融合技术,对非遗数字资源进行加工、使用,以产生新的知识结构24;通过知识元融合方法对多源知识进行融合,优化资源知识元体系25。知识元融合技术解决了语法或语义层面上由于知识元异构产生的问题,为知识的共享与关联揭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综上所述,学者们目前主要关注利用本体、关联数据等技术对非遗数字资源进行组织加工,而有关非遗数字资源的细粒度组织和融合方面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亟需对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融合进行研究,实现对非遗数字资源的细粒度关联表示。证据理论的发展与应用以及知识元理论的提出,为非遗数字资源知识融合提供了新的思路。证据理论为知识元融合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通过高效的融合方法对知识元概念、属性及其关系的深入解析,实现对知识元的关联融合。相较于其他知识融合方法,证据理论能够在不需要提供资源信息准确概率的条件下,将分散于各种资源片段的知识元筛选出来并进行概率表示,从概率论角度分析知识元深层联系,为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属性融合提供可借鉴的方法。3基于证据理论的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属性融合框架利用证据理论对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进行融合,主要是将非遗数字资源中抽取出的知识三元组扩充到知识元库中。运用证据理论建立细粒度知识元模型进行多元属性的融合,形成知识元-属性的关系网络26。本文所提出的基于证据理论的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属性融合框架,是一个基于知识元数据收集、属性特征识别与知识元融合的框架模型,如图 1所示。知识元是对知识进行结构化表达且不可再分割的最小单位,通过抽取知识元可以准确表达语义的属性信息,为非遗数字资源整理提供数据基础。知识元融合的主要思路是:首先,从数据源中识别和抽取出能够描述关键信息的知识元;其次,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元进行描述,包括属性、关系等;最后,借助证据理论融合规则和算法对知识元进行融合。3.1数据搜集处理层对不同来源的非遗资料进行融合的关键是要获得初始信息资源,这是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融合的基础。非遗的初始信息资源具有体量大、范围广、知识关联性强的特点,其保管相对分散,信息化程度呈现地域差异性,因此,数据采集的关键在于将来源广泛的非遗资源实现数字化的处理和转变。通过数据规范化、数据过滤等方法梳理非遗数字资源,使得非遗数字资源在数据化表示方面达成一致。在此之后建立统一的非遗数字资源数据库,确保档案数据的集中管理与共享利用。在后续研究工作中,非遗数字资源数据库充当知识元属性特征识别的数据源。3.2属性特征提取层基于证据理论,利用辨识框架以及基本概率分配进行知识元属性特征提取,从大量内部、外部非遗数字资源对象中提取、关联、整理属性特征,利用属282023年7月赵雪芹,姚宇航,李天娥,等:基于证据理论的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属性融合研究性特征对这些对象进行分类和关联。3.2.1辨识框架在证据理论的框架下,对一种特定的非遗数字资源对象的描述,都会被看作是丰富的内部关系的证明,各种对象之间在这种关系中存在着 2 种关系,即主次关系和从属关系。由此可知,属性融合的概念可以看作一系列的知识元属性形成的集合,每一种形成集合的组合结果都是对融合结果的解释。由于不同的融合对象形成不同的集合,集合中的元素可以相互关联也可以相互排斥,不存在必然的关联关系,所以融合的结果也不一定是唯一的。如果集合中元素融合的结果明显不能产生关联,就不能每收集到一个新对象就执行一次知识元属性融合,需人为排除在辨识框架下知识元属性集合形成的过程中相互排斥融合的结果。为减少融合计算的工作量,知识元设计合理的属性特征提取流程,依然是以知识元的属性融合方式为基础。其实现过程如下:步骤 1:对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特征要素进行属性样本提取,其属性要素集合描述为:其中每类知识元代表了不同的非遗数字资源信息,例如=A1,A2,A3。步骤 2:明确各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的属性集,在步骤1的特征集合中选取一种属性A1,对于这种属性现有知识元体系集合 A1=a1,a2,a3,a1还有另外 2种影响因素 a1=x1,x2,将这些属性归一便是完整的属性要素特征集合A1=x1,x2,a2,a3。步骤3:收集相关的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资料。步骤4: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元进行融合。3.2.2基本概率分配在确定了辨识框架之后,根据证据理论,需要建立证据信息,即识别框架的子集所对应的概率。在遇到一个具体的命题时,一般在对其子集分析之后,可以对其进行简单判断,并给出一个具体概率,用来代表一个子集在多大程度上支持这个命题,同时也表示对该命题的信任度。如此,便建立起识别框架中子集的初始概率分配。接下来,证据理论一般用基本信任分配函数来系统地概括所有命题最终确定下来的分配结果。假设基本信任分配函数为 m,那么该函数必须要满足以下条件:m()=0 m()=1(1)图1 基于证据理论的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属性融合框架29科 技 情 报 研 究第5卷第3期公式(1)中,m()=0,表示空集的基本概率为0;m()=1,表示识别框架中除空集外的所有子集的基本概率之和为1。3.3知识元融合层知识元融合层是整个非遗数字资源融合框架的核心部分,从属性融合到关系融合逐步实现知识元的深层次融合。知识元具有多重属性,不同属性集合形成属性集。对知识元属性融合往往采取合并、交叉或集差的方法,即对描述知识元概念的属性特征进行融合操作。知识元关系融合主要是属性之间相互关系的结构化描述与融合,属性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因果、时间、条件关系等,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合理判断知识元之间的关系,实现关系匹配与映射。经过属性融合和关系融合后,对融合结果进行计算,通过语义消歧和消除冗余对知识元对象进行去重、纠错与入库,达到知识资源重构的效果。首先,搭建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属性识别框架,在识别框架中设置融合触发机制,通过融合实现知识元属性更新。当符合触发条件时,从知识元存储库中抽取的属性集经识别后作为证据,借助融合规则和算法计算出融合决策结果。这个融合决策结果包括知识元属性集、关系集的共识描述2567。其次,对知识元的属性关系进行结构化描述,通过属性关系来揭示知识元内在的知识关联,在知识元属性融合、完善、共识、认知的基础上,为知识元关系融合提供完备的知识结构。一方面,是对已有关系进行合并去重处理,另一方面,则需要对知识元的关系进行推理、演绎和挖掘,从中发现新的关系集合。最后,基于知识元融合度分析,判断知识元是否属于同一描述对象。若高于设定阈值,则将知识元进行融合处理并去除冗余;若低于设定阈值,则直接将知识元链接入库存储并消除歧义。在此过程中,需要根据算法合理设置知识元融合规则,达到凝练非遗数字资源的目的。实际融合过程中,属性融合会引发知识元关系的变化,关系融合对知识元的概念、域集也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知识元融合不可能脱离其他知识融合过程而单独进行,而是在实例融合的基础上,经过属性集融合、关系集融合等的反复推理之后才有可能产生的关系网络融合过程。4基于证据理论的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属性融合实证为了检验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属性融合模型,本文以万里茶道遗产资料为研究对象,开展知识元属性融合方法的实证研究。其中,万里茶道遗产资料是指万里茶道的茶叶贸易期间,沿线各地围绕茶业活动产生的各种文字、图片、实物和口述记录等资料。4.1数据收集与处理非遗数字资源数据的来源:一是获取万里茶道文本遗产资源;二是获取万里茶道图像遗产资源及其对应的描述信息;三是获取万里茶道视频遗产资源及其对应的描述信息,组合构成研究所需的数据。实验数据主要来源于“万里茶道茶业资料搜集整理与研究”课题组的收集成果27。为方便对万里茶道非遗数字资源进行处理,将万里茶道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分为人物知识元、实物知识元、事件知识元、时间知识元、空间知识元以及非遗项目知识元,见表1。4.2万里茶道知识元属性融合的触发机制由于知识元分类工作量庞大,因此,需要设计一个合理的知识元属性融合处理触发策略。通过触发阈值的设定,有效控制知识元属性集描述框架更新的范围和频率,提升融合的效率。本文仅选 6 类知识元中的一种属性进行触发值确定举例,见表2。由表 2 可知,以上 6 种知识元在达到 80 就达到302023年7月赵雪芹,姚宇航,李天娥,等:基于证据理论的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属性融合研究融合触发点,反映知识元之间的关联关系。4.3知识元属性融合结果分析对表 1 中万里茶道知识元属性描述样本进行定义,将人物知识元、实物知识元、事件知识元、时间知识元、空间知识元、非遗项目知识元分别记为 1=A,B,C,2=A,B,C,3=A,B,C,D,E,4=A,B,C,5=A,B,C,D,E,6=A,B,C,D,E。由于知识元属性融合的前提是具有共同的属性。因此,对 6 个知识元进行分析后,发现事件知识元和非遗项目知识元都分别涉及时间、空间、人物、实物等内容。根据证据理论的定义,本文定义 2 个识别框架,分别表示为:1=1,3,4,5,2=2,4,5,6。本文基于前文的融合规则,分别分析识别框架1和2的融合结果。首先,识别框架1有 11 个子集,18 种属性融合结果,见表3。例如,(事件:关联地点)(空间:所属地区)表示将事件知识元的关联地点属性与空间知识元的所属地区属性进行融合,大大地丰富了事件知识元的语义内涵,使一个事件的描述更加精准。以万里茶道非遗数字资源为例,融合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次,识别框架2有 10 个子集,但实物、事件、时间无法进行融合,因此不做讨论,共计 15 个融合结果,见表4。例如,(实物:说明)(时间:时间点/段)(非遗项目:申报时间)表示实物知识元的说明属性与时间知识元的时间点属性以及非遗项目知识元的申报时间属性进行融合,实现了实物、时间以及非遗项目的关联融合,其简单语义信息可表示为:某个实物的相关技艺在某个时间申报成为国家级或省级非遗项目。以万里茶道非遗数字资源中的时间知识元和空间知识元为例,其属性融合示意图,如图3所示。5结语目前,对非遗数字资源的组织大多数为数据再现和分类融合,不同资源类型不能进行融合,导致大部分非遗数字资源处于分散、碎片化状态,使得非遗注:令 Q=某类知识元正确抽取个数;P=与某类知识元不相关的个数;W=某类知识元未被抽取的个数,则触发阈值F=2Q2/2Q2+QP+QW表2 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触发阈值设定序号123456知识元河口镇明清古街明清时期关联地点红茶黄淑霞千两茶制作技艺属性空间时间事件实物人物非遗项目使用率(%)82.7582.4282.1582.4280.1281.39召回率(%)78.5078.7485.4380.4778.8180.56触发阈值80.5780.5483.7681.4379.4680.97表1 知识元说明与范例序号123456知识元人物知识元实物知识元事件知识元时间知识元空间知识元非遗项目知识元知识元说明非遗数字资源的传承者、民间艺人和研究人员与非遗数字资源相关的各类实物类工具、材料等非遗数字资源活态性的具体体现,是以人为载体,由人类肢体所主导的事件认识的具体表现非遗数字资源相关的时间知识非遗数字资源相关的空间知识非遗项目相关的管理类知识的载体单元知识元属性说明主要属性为姓名(A)、出生年月(B)、生平简介(C)主要属性有名称(A)、说明(B)、功用(C)主要属性包括名称(A)、参与人(B)、过程描述(C)、时间(D)、地点(E)主要属性包括时间名(A)、时间点/段(B)、关联对象(C)主要属性为空间名(A)、空间规模(B)、位置(C)、所属地区(D)、空间用途(E)属性包括名称(A)、级别(B)、类型(C)、申报时间(D)、申报机构/地区(E)31科 技 情 报 研 究第5卷第3期识别框架1子集 人物 事件 人物 时间 人物 空间 事件 时间 事件 空间时间 空间 人物 事件 时间 人物 事件 空间 人物 时间 空间 事件 时间 空间 人物 事件 时间 空间融合结果(人物:姓名)(事件:参与人/机构)(人物:籍贯)(事件:关联地点)(人物:姓名)(时间:关联对象)(人物:籍贯)(空间:所属地区)(事件:名称)(时间:关联对象)(事件:参与人/机构)(时间:关联对象)(事件:关联时间)(时间:时间点/段)(事件:关联地点)(时间:关联对象)(事件:参与人/机构)(空间:空间名)(事件:关联地点)(空间:位置)(事件:关联地点)(空间:所属地区)(时间:关联对象)(空间:空间名)(时间:关联对象)(空间:所属地区)(人物:姓名)(事件:参与人/机构)(时间:关联对象)(人物:籍贯)(事件:关联地点)(空间:所属地区)(人物:籍贯)(时间:关联对象)(空间:所属地区)(事件:关联地点)(时间:关联对象)(空间:所属地区)(人物:籍贯)(事件:关联地点)(时间:关联对象)(空间:所属地区)表3 识别框架1的融合结果图2 事件知识元与空间知识元的属性融合数字资源融合和共享成为难题,基于证据理论的知识元属性融合可以解决这一问题。采用证据理论融合方法,可以有效提高知识元属性融合效率,并增强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之间的关联性。最后,以万里茶道非遗数字资源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现对非遗数字资源的多维细粒度组织,并揭示了非遗知识元之间的动态关联关系,为不同来源、不同类型的非遗数字资源的融合奠定了基322023年7月赵雪芹,姚宇航,李天娥,等:基于证据理论的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属性融合研究参考文献:1 颜鹏飞.论詹姆斯 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四分法J.武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04):16-20.2 新华社.“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EB/OL.(2021-03-15)2023-02-17.https:/ 时间实物 空间实物 非遗时间 空间时间 非遗空间 非遗实物 时间 非遗实物 空间 非遗时间 空间 非遗实物 时间 空间 非遗融合结果(实物:名称)(时间:关联对象)(实物:说明)(时间:时间点/段)(实物:说明)(空间:所属地区)(实物:名称)(非遗项目:名称)(时间:关联对象)(空间:空间名)(时间:关联对象)(空间:所属地区)(时间:时间点/段)(非遗项目:申报时间)(时间:关联对象)(非遗项目:申报机构/地区)(时间:关联对象)(非遗项目:名称)(空间:所属地区)(非遗项目:申报机构/地区)(实物:名称)(时间:关联对象)(非遗项目:名称)(实物:说明)(时间:时间点/段)(非遗项目:申报时间)(实物:说明)(空间:所属地区)(非遗项目:申报机构/地区)(时间:关联对象)(空间:所属地区)(非遗项目:申报机构/地区)(实物:说明)(时间:关联对象)(空间:所属地区)(非遗项目:申报机构/地区)表4 识别框架2的融合结果图3 时间知识元与空间知识元的属性融合33科 技 情 报 研 究第5卷第3期3 陈雪龙,镇培.知识网络的知识完备性测度方法研究J.情报学报,2014,33(05):465-480.4 孙俏,张彤,王新阳,等.基于渐进DS证据理论的空气质量评价方法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22,44(03):119-128.5 黄莺,熊文文,刘梦茹,等.基于改进证据理论的装配式建筑施工高处坠落风险评价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54(01):11-17.6 李登峰,林萍萍.基于D-S证据融合和直觉模糊贝叶斯网络双向推理的景区游客拥挤踩踏故障诊断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22,42(07):1979-1992.7 张钰曼,吴海淼,侯红娟.基于D-S证据理论和模糊理论的工业机器人健康状态评估J.机床与液压,2022,50(08):198-203.8 胡雪若白,黄洁,王建涛,等.基于高斯层次感知的知识图谱链接预测J.电子科技,2022,35(12):91-96.9 胡丽芳,关欣,何友.基于Dezert-Smarandache理论的递归目标识别融合方法J.控制理论与应用,2012,29(01):79-84.10 郭强,关欣,潘丽娜,等.一种基于条件证据网络的多源异类知识融合识别方法J.控制与决策,2015,30(12):2153-2160.11 孙晓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以内蒙古宁城皮影戏为例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22.12 侯西龙,谈国新,庄文杰,等.基于关联数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管理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9,45(02):88-108.13 翟姗姗 基于关联数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聚合研究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1-314 赵雪芹,路鑫雯,李天娥,等.领域知识图谱在非遗档案资源知识组织中的应用探索J.档案学通讯,2021(03):55-62.15 禹梅 基于 DC 元数据的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描述研究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9(12):109-112.16 周耀林,赵跃,孙晶琼.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资源组织与检索研究路径:基于本体方法的考察与设计J 情报杂志,2017,36(08):166-174.17 庄文杰,谈国新,侯西龙,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知识元组织模型研究J.情报科学,2018,36(12):25-32.18 马费成,罗志成,曾杰.知识相关度的计量研究J.情报科学,2008(05):641-646,656.19 林德明,王宇开,杨中楷,等.赵红州与知识单元:兼论科学学的新进展J.科学学研究,2019,37(08):1345-1352,1363.20 孙琳,王延章.基于企业资源的竞争情报知识元构建与融合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40(07):67-73.21 温有奎,焦玉英.知识元语义链接模型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0,54(12):27-31.22 刘晓娟,李广建,化柏林.知识融合:概念辨析与界说J.图书情报工作,2016,60(13):13-19,32.23 张瑶,李蜀瑜,汤玥.大数据下的多源异构知识融合算法研究J.计算机技术与发展,2017,27(09):12-16.342023年7月24 周耀林,常大伟.国家重点档案信息资源融合及其实现策略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8(02):14-20.25 孙琳,王延章.基于知识元的多源竞争情报融合方法研究J.情报杂志,2017,36(11):65-71.26 戎军涛,李兰.知识元的本质、结构与运动机制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20,43(01):42-46,41.27 黄柏权,曾育荣.万里茶道茶业资料汇编:宜红茶区卷初编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Research on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Element Attributes of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Resources Based onEvidence TheoryZHAO Xueqin,YAO Yuhang,LI Tiane,DONG Meiwen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Hubei University,Wuhan 430062Abstract:Purpose/significance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the concept of uncertain environment has also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and the multi-source heterogeneous uncertain environment has become a difficultproblem hindering the integration and sharing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resources.Method/processTheintegr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resources knowledge elements based on evidence theory is proposed,and the integration framework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resources knowledge elements is constructed,andempirical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based on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resources in the Wanli tea ceremony.Result/conclus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knowledge attributes based on evidence theory caneffectively utilize the valu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resources,and promote the digital preservation,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resources.Key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digital resources;Knowledge Element;attribute fusion;theory of evidence赵雪芹,姚宇航,李天娥,等:基于证据理论的非遗数字资源知识元属性融合研究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