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9EAE6791-C5C3-421B-A245-D0E380260733
2
2003
EAE6791
C5C3
421
A245
D0E380260733
三、立论依据(包括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国内外研究概况,主要参考文献目录。纯基础研究,着重结合国际科学发展趋势,论述项目的科学意义;应用基础研究着重结合学科前沿,围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科技问题,论述其研究特色及应用前景)
蜱类隶属节肢动物门、蛛形纲、蜱螨亚纲、寄螨目,分为三个科:硬蜱科 (Ixodidae)、软蜱科 (Argasidae) 和纳蜱科 (Nuttallielliae)。全世界约有850种[1],中国已描述定名110种[2]。这个类群是专性吸血的外寄生动物, 传播病毒(如森林脑炎、出血热)、立克次体(如Q热、 蜱媒斑疹热)、细菌(如土拉菌、布氏菌)、螺旋体(如莱姆病)、原虫(如巴贝虫、泰勒虫)以及毒素(如蜱传麻痹症)等多种病原体而导致疾病,给人类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带来极大危害 [3]。 据世界粮农组织(FAO)报道,全世界每年由蜱类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0亿美元[4],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仅次于蚊类[5] 。因此,对其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长角血蜱(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Neumann)广泛分布于河北省太行山区、燕山山区、邯郸、满城、涞水和玉田等地,严重危害我省畜牧业的发展[6]。申请者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期间,发现该种蜱在邢台、衡水、沧州、张家口、承德等地也广泛分布,且种群数量极大(如在河北小五台山国家自然保护区每只羊体上寄生5000头若虫,每头牛体上寄生数量高达9600头若虫),构成河北省优势种类。由于长角血蜱是瑟氏泰勒虫 (Theileria sergenti)的主要传播媒介,引起寄主高热、出血、消瘦和体表淋巴结肿胀等症状及继发性感染而导致疾病,且种群数量大、繁殖率高(每头雌蜱可产卵3017粒)[7],因此造成巨大危害。目前对蜱类的防治尚无有效的手段,主要是使用化学杀虫剂和人工去除法,杀虫剂的使用不仅使蜱产生抗性,而且对人、畜产生毒性并造成严重环境污染。因此,探索防治蜱类的有效对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蜱类的危害程度与其种群数量密切相关,而种群数量主要取决于繁殖的成功率,特别是性信息素在雌雄识别和繁殖中起关键作用。由于该类群身体结构与生理的特殊性,有关蜱类性信息素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昆虫,到目前为止,仅在少数种类中确定2,6-二氯酚(2,6-dichlorophenol, 2,6-DCP)作为早期雌雄识别的信息素成分[8,9,10],其他性信息素成分尚不明确。刘敬泽等[7]对长角血蜱的生殖行为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提出其生殖行为的完成可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雄蜱离开吸血附着点靠近雌蜱、雄蜱在雌蜱体上刺探和攀缘、雄蜱对雌蜱生殖孔的定位和精荚的输送,确定了第一阶段的完成是由雌蜱分泌的2,6-DCP引导[11],并对2,6-DCP的合成分泌位点、分泌动态和内分泌调控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12,13,14,15],提出了2,6-DCP作用的模型,但雌雄识别过程中后两个阶段的性信息素成分、结构、生物学功能等尚不明确,其他蜱种也未有发现。
本项目以河北省优势蜱种——长角血蜱为研究对象,在申请者前期工作积累的基础上,运用生物化学、层析色谱(TLC)、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生物测定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技术,对其性信息素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揭示长角血蜱生殖行为过程中性信息素的成分、化学结构和生物学功能。并以长角血蜱为模式动物,综合分析蜱类生殖行为过程中的性信息素调节机制,为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以及制定蜱类的有效防治对策建立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潜能。
主要参考文献
[1] Hamilton, J.G.C. The role of pheromones in tick biology. Parasitology Today, 1992 ,8(4): 130-133.
[2] 邓国藩. 中国蜱螨概要.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89.
[3] 邓国藩,姜在阶. 中国经济昆虫志 第三十九册 蜱螨亚纲 硬蜱科. 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1.
[4] F.A.O. Report. A practical field manual. Vol. 1, Tick Control. (F.A.O. Rome, 1984).
[5] Chinzei,Y. and D. Taylor. Hormonal regulation of vitellogenin biosynthesis in ticks. In Advances in Disease Vector Research, Vol.10. New York:Springer-Verlag, 1994,pp: 1-22.
[6] 李存栓等. 河北省长角血蜱的生物学特性及药敏试验研究. 中国动物科学研究,1999,pp: 373-378.
[7] 刘敬泽(1). 实验室条件下长角血蜱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昆虫学报,1998 ,43 (4): 280-283.
[8] Sonenshine, D. E. Biology of Ticks. Volume 1,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New York, 1991,pp:349-356.
[9] Hanson, P.E. et al. Biological activity of chlorinated phenols in the American dog tick, Dermacentor variabilis (Acari: Ixodid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rology, 2002; 28 (1): 55-60.
[10] Yoder,J.A. et al. On the role of 2,6-dichlorophenol as a tick sex pheromone (Acari: Ixodida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arology, 2002; 28 (1): 49-54.
[11]刘敬泽(1). 性信息素2,6-二氯酚在长角血蜱交配行为中的作用. 昆虫学报,1999,42 (1): 31-36.
[12]刘敬泽(1). 长角血蜱性信息素2,6-二氯酚含量变化及其生物学作用.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1998,5(4):253-257.
[13] 刘敬泽(1).长角血蜱性信息素生物合成的激素调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33 (1): 130-134.
[14] Liu,J. Z. et al. Effects of juvenile hormone III on 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Acari: Ixodidae). Systematic and Applied Acarology, 1999,4: 3-7.
[15] Liu,J. Z.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ecdysteroids and sex pheromone, 2,6-DCP, of female 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Acari: Ixodidae). Korean Journal of Entomology, 1999,29 (1): 65-67.
四、研究内容和预期成果(说明项目的具体研究内容和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预期成果和提供的形式。理论成果,应写明在理论上解决哪些科学问题及其科学价值;应用性成果或基础性资料,应写明其应用的可能性及预期效益)
(一)主要研究内容
1. 确定雌蜱性信息素的成分:选用不同极性的溶剂或溶剂配比,提取、分离、纯化长角血蜱雌蜱分泌的性信息素成分,结合生物测定方法,确定与雄蜱生殖行为有关的化学组分。
2. 性信息素的结构鉴定:将分离纯化出的有效成分(生物活性成分)浓集到一定量后,用气相色谱 (GC)、气相色谱/质谱 (GC/MS) 等方法对各组分进行结构鉴定,确定其化学结构。
3. 性信息素的分泌动态:测定雌蜱不同发育阶段性信息素成分和含量的动态变化,并结合雌雄个体的生殖行为过程,进一步阐明性信息素的生物学功能。
(二)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
有关蜱类性信息素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昆虫,目前仅在某些蜱类中确定早期诱导的性信息素成分2,6-DCP,但生殖行为后期的性信息素成分尚不明确。本项目中的关键问题是揭示长角血蜱雌蜱性信息素化学结构、组成成分及其在生殖行为中的作用。
(三)预期目标
本项目在申请者前期工作积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生物化学、层析色谱(TLC)、气相色谱(GC)、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生物测定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技术,对长角血蜱性信息素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将阐明长角血蜱性信息素的组分、化学结构、生物学功能和分泌活性动态。提出长角血蜱生殖行为过程中性信息素功能组分、分泌和生物学功能的工作模型。
项目完成后提交验收报告,组织专家对项目鉴定验收,预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6篇。
五、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包括理论分析、计算、实验方法和步骤及其可行性分析、创新处;研究工作的总体安排和年度进度)
(一)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 确定性信息素的成分:用不同极性的溶剂或溶剂配比提取长角血蜱雌蜱体表分泌物,通过生物测定确定哪一提取物中含有性信息素活性成分。然后用生物化学和TLC等方法对有效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再结合生物测定确定与生殖行为有关的化学成分。
2. 性信息素的结构鉴定:将分离纯化出的有效成分进行气相色谱 (GC)分析。然后将其浓集到一定量后,用气相色谱/质谱 (GC/MS) 等方法对各组分进行结构鉴定,确定其化学结构。在色谱分析中,可根据该化合物的化学性质选择合适的衍生试剂,以提高仪器对性信息素的检测率。
3. 性信息素的分泌动态与功能: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雌蜱不同发育阶段性信息素的含量变化,并结合生殖行为过程,进一步阐明性信息素的功能和分泌动态。
(二)可行性分析与创新性评价
以上研究方法已经过研究组充分论证,其中GC、GC/MS、TLC在昆虫信息素研究中经常使用(申请者已在蜱类研究中成功地运用)。申请者多年来应用气相色谱(GC)分析蜱类性信息素2,6-DCP和保幼激素,并首次应用衍生方法完成了2,6-DCP的动态分析,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参加者在GC、GC/MS分析和生物化学分析研究中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实验方法和技术路线可行,能完成项目中的预期结果。
本课题用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技术,以长角血蜱为模式动物,对蜱类生殖行为的化学通讯机制进行深入而系统的研究,以阐明性信息素的组成成分、化学结构和分泌动态,填补该领域研究中的不足和空白,是前期工作的延续,项目完成后预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三)总体安排与年度进度
本研究拟用3年的时间完成:
2004年1月-2004年12月:进行性信息素的分离、纯化,分析其组成,并初步进行GC 、GC/MS的测试工作。
2005年1月-2005年12月:(1)重点进行用GC、GC/MS确定性信息素的化学结构;(2)研究性信息素分泌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在生殖行为中的作用。
2006年1月-2006年12月:补充和重复上述某些实验结果。提交验收报告,组织专家对项目鉴定验收,预期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文4-6篇。
六、实现本项目预期目标已具备的条件(包括过去的研究工作基础,现有的主要仪器设备、研究技术人员及协作条件,从其它渠道已得到的经费情况,在研或完成的省基金资助项目情况)
申请者,刘敬泽,39岁,博士学位,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现为国际系统与应用蜱螨学会(SAAS)理事、执行委员,中国昆虫学会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昆虫学会蜱螨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国际SAA和医学动物仿制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议组成员。曾先后到美国Massachusetts大学和Harvard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参加在墨西哥举行的第11届国际蜱螨学大会并应邀作为专题会议主持人。
自1990年以来一直从事蜱类的研究工作,对蜱类生物学、生态学、神经内分泌和化学通讯有较深入的研究。先后主持、主研完成有关蜱类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蜕皮激素在蜱类发育和生殖中的作用,批准号:39170126,主研”(1991-1993)、“保幼激素在蜱类发育和生殖中的作用,批准号:39370116,主研”(1994-1996)、“蜱类保幼激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批准号:30170128,主持”(2002-2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批准号:30210203145,主持”(2002);主持完成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蜱类的研究,批准号:300168”(2000-2002)。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发表研究论文51篇,其中41篇为第一作者或独立完成,出版著作10部,其中主编4部。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确定了蜱类蜕皮激素的结构、合成分泌部位和生理机能;(2)与美国麻省 (Massachusetts) 大学昆虫系合作,在蜱类保幼激素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在一种硬蜱发现存在保幼激素,并发现一种在昆虫中没有的保幼激素新成分,证明了保幼激素对蜱类发育和生殖的作用;(3)确定了蜱类雌雄早期识别的性信息素结构、合成分泌部位、分泌活性和内分泌调控以及在生殖行为中的作用;(4)首次利用昆虫病原线虫探索防治蜱类的研究,筛选出了蜱类敏感的线虫品系、敏感期,确定了线虫侵袭蜱类的途径、致病机理等。上述研究为本项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研究是前期工作的进一步延续和更为深入的研究。
主要参加者在气相色谱和质谱分析、蜱类形态学、生物学、生理生态学、生物化学分析等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顺利完成本项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题组所在单位为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所在学科为河北省重点学科,实验室为河北省重点实验室,具备了良好的实验条件。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仪器有GC一台,GC/MS联用仪一台,层析冷柜一台, Refrigerated condensation trap RT400一台,旋转蒸发仪一台,光照培养箱两台,动物饲养房和其他中小型生物化学与分析化学仪器等。并与北京化学所达成协议,可利用该部门高灵敏度的GC/MS联用仪,其最小检测量可达1ng。
七、申请者和项目主要成员业务简历(按人填写最高学历、学位、身份证号和研究工作简历,近期发表的与本项目有关主要论著目录和科研成果名称及获奖情况,标明本人名次)
刘敬泽(1964- ),男,河北冀州人,博士研究生学历,1997年取得理学博士学位,身份证号130102641021063。现为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学术带头人,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国际系统与应用蜱螨学会(SAAS)理事、执行委员,中国昆虫学会蜱螨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昆虫学会昆虫生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理事、河北省动物学会常务理事、国际SAA和医学动物仿制编委。2002-2003到美国Massachusetts大学和Harvard大学作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参加在墨西哥举行的第11届国际蜱螨学大会并作为会议主持人。曾获河北省十大优秀青年教师(三等功)、河北省人事厅首批优秀专家、河北省科技发明创造奖(一等奖)和中化园丁奖等荣誉称号。
本人长期从事动物生理生态与分子生态学研究,主持、主研完成有关蜱类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四项:“蜕皮激素在蜱类发育和生殖中的作用,批准号:39170126,主研”(1991-1993)、“保幼激素在蜱类发育和生殖中的作用,批准号:39370116,主研”(1994-1996)、“蜱类保幼激素的结构与功能研究,批准号:30170128,主持”(2002-20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与交流项目,批准号:30210203145,主持”(2002);主持完成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蜱类的研究,批准号:300168”(2000-2002)。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Systematic and Applied Acarology、Korean Journal of Entomology、Entomologia Sinica、昆虫学报、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等发表研究论文51篇,其中41篇为第一作者或独立完成。在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等出版著作10部,其中主编4部。取得的主要成果有:(1)确定了蜱类蜕皮激素的结构、合成分泌部位和生理机能;(2)与美国麻省 (Massachusetts) 大学昆虫系合作,在蜱类保幼激素的研究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首次在一种硬蜱发现存在保幼激素,并发现一种在昆虫中没有的保幼激素新成分,证明了保幼激素对蜱类发育和生殖的作用;(3)确定了蜱类雌雄早期识别的性信息素结构、合成分泌部位、分泌活性和内分泌调控以及在生殖行为中的作用;(4)首次利用昆虫病原线虫开展防治蜱类的研究,筛选出了蜱类敏感的线虫品系、敏感期,确定了线虫侵袭蜱类的途径、致病机理等。
有关的主要论文和著作有:
[1] Jingze Liu(1). Effects of juvenile hormone III on 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Acari: Ixodidae) . Systematic and Applied Acarology. 1999,4: 3-7.
[2] Jingze Liu(1). Relationship between ecdysteroids and sex pheromone, 2,6-DCP, of female 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Acari: Ixodidae). Korean Journal of Entomology. 1999,29 (1): 65-67.
[3] Jingze Liu(1). Evidence for the existence of juvenile hormone synthesized by the synganglion of 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Acari:Ixodidae). Systematic and Applied Acarology. 1997, 2: 51-56.
[4] Jingze Liu(1). Ecdysteroids in the larva of 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Neumann (Acari: Ixodidae). Entomologia Sinica. 1999 , 6 (3): 267-270.
[5] Jingze Liu(1). Structure and changes of the salivary gland of female Dermacentor silvarum Olenev(Acari:Ixodidae). Entomologia Sinica , 2001,8 (3): 227-232.
[6] Jingze Liu(1). Quantitative variation of 20-hydroxyecdysone in nymphs of Dermacentor niveus during its development. Entmologica Sinica, 1995, 2(4): 365-369.
[7] Jingze Liu(1)2002 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juvenile hormone of 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Acari: Ixodidae). Abstract of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carology. 110.
[8] Jingze Liu(corresponding author)2002 Efficiency of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 on the control of female Dermacentor silvarum Olenev(Acari:Ixodidae). Abstract of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carology. 111.
[9] 刘敬泽(1). 性信息素2,6-二氯酚在长角血蜱交配行为中的作用. 昆虫学报, 1999, 42(1): 31-36.
[10]刘敬泽(1). 长角血蜱若虫发育期20-羟基蜕皮酮含量变化与表皮发生的关系. 昆虫学报, 2001, 44(1): 280-283.
[11]刘敬泽(1). 实验室条件下长角血蜱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昆虫学报, 1998, 41(3): 280-283.
[12]刘敬泽(1). 长角血蜱性信息素2,6-二氯酚的含量变化及其生物学作用.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1998, 5(4): 253-257.
[13]刘敬泽(1). 长角血蜱若虫蜕皮激素的合成部位和成分.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35:124-127.
[14]刘敬泽(1). 长角血蜱性信息素生物合成的激素调控.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1997, 33(1): 130-134.
[15]刘敬泽(主编)1999《生命科学基础》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16]刘敬泽(主编)2000《普通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
[17]刘敬泽(主编)2000《生物与环境科学词典》人民教育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
[18]刘敬泽(独立)2002 《蜱螨及其防制》 医学动物防制(医学昆虫及鼠类防制专辑)出版.
[19]刘敬泽(编委)2002 《生物资源学》.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刘敬泽(编委)2002 《进化生物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1]刘敬泽(编委)2003 《生态学》.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刘敬兰(1955- ),女,河北保定人,本科学历,学士学位,身份证号130102550328002。河北师范大学化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气相色谱和质谱分析。先后主持、主研完成省级以上课题6项,近年共发表论文32篇,与本项目有关的主要论文有:
[1] 刘敬兰(1). 中国梨木虱分泌物中氨基酸的分离与分析. 色谱,1999,17(4):225-227.
[2] 刘敬兰(1). 梨木虱分泌物中糖的定性定量分析. 分析化学,1998,26(5):520-523.
[3] 刘敬兰(1). 二元酸的气相色谱法分析. 色谱, 1999,17(1):156-159.
[4] 刘敬兰(1).合成芥子油中异硫氰酸烯丙酯与硫氰酸烯丙酯的气相色谱法分析. 分析实验室, 1997, 16(5):36-38.
[5] 刘敬兰(1). 3.5-二叔丁基甲苯的气相色谱法分析. 色谱, 1997, 15(1):87-88
[6] 刘敬兰(1). 二叔丁基过氧化氢分解产物的气相色谱法分析. 色谱, 1997, 15(4):354-355.
[7] 刘敬兰(1). 肥皂霜中有机成分的分析. 分析化学,1999,27(5):619.
[8] 刘敬兰(1).气相色谱法测定甲苯氧化产物中苯甲醛及苯甲酸.色谱,1996,14(1):79.
[9] 刘敬兰(1).气相色谱法分析季戊四醇的溴代、二溴代产物. 色谱,2000,18(4):370-371.
[10] 刘敬兰(1). 溴代季戊四醇的气相色谱法分析. 分析化学,2000,28(7):825-828.
[11] 刘敬兰(1). 食品中苯甲酸和山梨酸的气相色谱法分离分析. 分析实验室,2002,21(3):
[12] 刘敬兰(1). 山梨醇和甘露醇的气相色谱法分离分析. 分析化学,2001,29(10):
[13] 刘敬兰(1). 中国梨木虱分泌物组成及其霉变原因研究.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1,24(2):
[14] 刘敬兰(1). 氯甲酸乙酯和氰甲酸乙酯的气相色谱法分离分析. 分析化学,2001,29(11)。
高志华(1977— ),女,硕士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身份证号130102770904066。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动物生态学。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和河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各1项,发表的相关论文有:
[1] 高志华(1)2002 Efficiency of entomopathogenic nematodes on the control of female Dermacentor silvarum Olenev(Acari:Ixodidae). Abstract of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carology. 111.
[2] 高志华(1)2003 蜱类防治的研究进展.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接收发表).
[3] 高志华(1)2003 斯氏线虫和异小杆线虫对两种硬蜱的致病力. 昆虫学报(接收发表).
杨小龙(1977— ),男,在读博士研究生,硕士学位,身份证号130102770321063,研究方向为动物学,发表的相关论文有:
[1] 杨小龙(1) 河北石家庄前大地林区森林革蜱的野外生物学研究. 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2, 19(2):141-144.
[2] 杨小龙(2)Preliminary studies on the juvenile hormone of 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Acari: Ixodidae). XI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carology. 110.
[3] 杨小龙(2)保幼激素类似物法呢醇对长角血蜱雌虫唾液腺的影响. 昆虫学创新与发展, 2002, 143-146.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张岩(1979— ),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硕士学位,身份证号130503790519001,研究方向为动物学,发表的相关论文有:
[1] 张岩(1)2003 昆虫信息素的研究进展. 生物学通报(接收发表).
[2] 张岩(1)2002 Effects of juvenile hormone III on Haemaphysalis longicornis (Acari: Ixodidae). Abstract of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f Acarology. 109.
魏转(1977— ),女,在读硕士研究生,学士学位,身份证号130104197707211824,研究方向为动物学。
八、合作单位意见(对合作研究内容、参加人员科研素质及保证研究工作条件等签署具体意见)
单位(公章) 年 月 日
九、申请者所在单位学术委员会或同行专家审查意见(对本项目的意义、研究方案、申请者和项目组主要成员的科研能力等签署具体意见,如单位无学术委员会,可由五人以上同行专家评议审查)
本项目是申请者在前期工作积累的基础上,对长角血蜱性信息素进行的深入研究,内容上具有明显创新和重要的科学及应用价值。申请者刘敬泽教授为河北师范大学动物学博士点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河北省首批优秀专家,多年从事蜱类的研究工作,具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工作作风和组织能力,先后主持、主研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蜱类激素和性信息素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反响,并被邀请作为蜱螨学国际会议主持人。主要参加者在分析测试、生理生化分析、生物学与生理学等方面有多年的工作经验和良好的研究基础。本研究所采用的方法先进、多学科交叉、有创新、技术路线明确合理、研究方案可行,能达到预期目标,建议给予支持。我校将提供研究所需要的条件,并监督项目执行。
主任或副主任委员(签章) 2003年 06月 30日
十、申请者所在单位审查意见(对是否同意学术委会意见,经费预算是否合理,有无其他经费来源,能否保证研究计划实施所需的人力、物力、工作时间等签署具体意见)
同意学术委员会意见,该项目经费预算合理、无其他经费来源,我单位保证研究计划实施中的人力、物力和工作时间。
单位领导(签章) 2003年07月01日 单位(公章)2003年07月
十一、参加审查人员
姓名
年龄
专长
职称、职务
工作单位
签 字
孙大业
段相林
黄占景
赵建成
吴跃峰
66
47
46
45
45
细胞生物学
动物学
遗传学
生态学
动物学
院士
教授、院长
教授、书记
教授、副院长
教授、学科主任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
河北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