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基金申请笔谈 (2).docx
下载文档

ID:3108769

大小:131.50KB

页数:14页

格式:DOCX

时间:2024-01-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5、基金申请笔谈 2 基金 申请 笔谈
基金申请笔谈 ( (1)未雨绸缪精心准备 申请基金非一日之功,事先必须做好充分准备。大而言之,先要为自己的科研工作做宏观上的准备:打好知识基础,掌握科研要领,把握科研方向,进行初步实践,为有计划地做某项研究工作奠定必要的基础。本文的讨论是已做了上述准备的前提下进行的。 如何着手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举其要者,应做到: ——充分了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性质、资助范围、项目分类、学科代码、当今热点、申请要点、评审方式等等。仔细阅读当年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是一条捷径;上基金委的门户网站( )可以获得想要知道的各种信息;从各单位的科研处(尤其是负责基金申请的人员)可以得到必要的咨询;从已获得过基金项目的前辈或同事处可以了解具体的申请诀窍;通过这些技术性准备,可使自己避免走弯路。 ——充分调研相关的研究动态,努力做到有的放矢。具体说来, 要充分读书(浏览主要文献);至少应通读100篇左右的相关的中外文献(精读3~5篇),在申请书中可引用30~50篇; 要走访专家(把握研究方向);至少访问3~10位校内外同行专家,听取他们对自己的项目定位的意见; 要出席会议(了解周围动态);至少出席过2~3个相关的学术会议,了解最新的研究动态,把握相关的热点问题; 要组织队伍(找到主要伙伴);尽早建立名副其实的研究团队,就相关问题开始合作研究,并商议确定主要研究课题; 要预先研究(试做初步工作);就已确定的研究方向做尝试性研究,并争取发表若干初步成果; 要预定方案(确定技术路线);理清研究思路,确定研究方案,提炼好创新点(思路创新、方法创新、结果创新等); 要预估困难(抓住主要难点);抓准未来研究的1~3个关键问题,设想好解决步骤; 要先写综述(做好舆论准备);尽可能写好项目综述,最好事先发表相应的综述文章。 ——充 分研读以往申请的“不批准书”。对于前几次申请失败的朋友来说,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基金委通常给未被批准的申请者发来同行评议意见书,对此应反复研 读,吸纳其中的合理意见和具体建议。若仍想申请原来的项目,更应该斟字酌句,有针对性地解决所存在的问题;对于自己有疑惑之处,可向资深人士咨询,务求此 次申请有实质性的改进。 ——充分斟酌申请书的成稿。争取在一月底写好申请书初稿,上交之前至少经过三次实质性修改。先将初稿送交资深人士审阅,尽可能吸纳他们所提的意见和建议。在院系预审后,进行细致修改;最后请课题组中语文最好的成员做文字润饰工作。 做好了这些准备,你的此次申请就有了一定的成功把握。 (2)通盘考虑 缜密选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中,遇到的第一个关键问题是选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选对项目的主攻方向,申请就成功了一半。 我经常与青年朋友说,选定一个课题之前,先要反复思量,缜密行事,问自己如下十个问题,即“选题十问”: 1. 你选的基础研究课题对社会发展、学科进展有何裨益? 2. 该选题是否处于当今学科发展前沿领域? 3. 该研究方向国内外有多少人在关注?著名课题组何在? 4. 该方向每年发表论文、专著、专利总量约为多少? 5. 该课题已有多少主要研究成果? 6. 国内外的有关权威人士何在?有何成果?见解如何? 7. 该课题有哪些关键问题急待解决?研究热点何在? 8. 你对该课题是否极感兴趣? 9. 你是否有能力和潜质去完成所选课题? 10. 该课题能否在八至十年内成为你的主攻方向? 现对上述问题逐个剖析如下: 第 一个问题涉及项目选题的意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要资助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课题,开发性应用研究一般不在资助之列。选题时应考虑所做的研究是否 有利于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是否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也就是说,是否符合国家的战略发展需求,因此,必须了解国家的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明确是否能为之添砖 加瓦。写申请书的立项依据时对此必须有明晰的说法。 第二个问题涉及选题的前沿性和先进性。所确定的研究方向必须是当今人们关注的热点,是在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应该注意到,一个热点问题的“热度”大致能维持10~20年,一旦关键问题有了眉目,必定迅速“降温”,此时再要“跟进”就为时已晚了。例如,1960~1970年代的孤立子问题、混沌问题炙手可热,目前只剩下少数“难啃的骨头”,只有少数几位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还在盯住不放,孜孜以求。已经热了十多年的纳米力学问题也已经开始降温了。 第三、第四个问题与第二个问题相关。一个课题的研究者总数和成果总量是该课题的关注度的量化指标。研究表明,这两个数字随时间的演化大致呈正态分布,通常有明显的峰值,我们应在曲线的上升期抓住这一课题,才有可能掘得“第一桶金”,申请基金的成功率也较高。可以采用EI之类的检索工具(如EI的Engineering Village) 获取这类演化信息,更应该通过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阅读近期文献,把握课题的“热度”,如果在会议或期刊上相关的论文(尤其是国外论文)已寥寥无几,说明该 课题已脱离了大众的视线,千万别在千军万马过了万重山后再去“跟风”;青年博士喜欢拿与博士论文相关的课题来申请基金,对此必须仔细分析,要确定导师四五 年前给你的题目是否还是热点,若热度已退,则必须调整或更换课题。如果已经认定问题确实有前沿性和重要性,则需要进一步掌握有关研究者、课题组、主要成果 的细节。 第五~七个问题是为了细化选题目标。在充分掌握最新研究动态的基础上,搞清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再从中选出自己的一两个主攻方向。抓住处于open状态的关键问题“做文章”,是申请成功的诀窍之一。 最 后三个问题具有个性化的特征。北京人爱说,有钱难买“愿意”,对任何选题,只有喜欢它,热爱它,才有可能做好,如果你从内心讨厌某个课题,就千万不要去碰 它,当然,“感情”可以慢慢“培养”,但若有别的合适“对象”,以避开此课题为宜;而且选题的大小和难度必须适当,申请者若有素质和能力在预期的有限时间 内实现有限的目标,就可吞而食之,不然,“高中”了一时欢喜,小心日后交不了账!根据我的观察,一个具体研究方向,大致可以做上8~10年工作,所以,一旦选定课题,就应以此为自己科研的主要关注点,准备干它十年、八年,而后再考虑转换研究方向。长期固守一个研究方向决非上策,频繁更换科研方向则必将一事无成。 假如面临多种选择,你把上述问题思索清楚了,就可以从中做出最为正确的抉择。 我在2009-02-02公布的博文“交通流研究和技术科学思想”里谈了自己选定交通流研究方向的心路历程,可供博友们参考。 最后,再谈一个选题的“问题驱动”特征。据我了解,目前基金委特别强调研究课题的问题驱动,而非方法驱动。特别在力学类申请中,通常希望以解决某个科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纯粹方法研究的选题很难中标(当然,软件专项不在此列),如果你以“关于……的方法(或技术)”为项目名称来申请基金项目,一般十有九不准,这是我长期观察的结果。其它学科的情况不大了解,但在全世界科研采取“问题主义”方法论的情势下,看来是基金申请的一种发展趋势,唯一的例外似乎是数学类的申请。 建议高校里的朋友们从节后上班到寒假之前,集中精力把本文所说的事情做好,没有必要急吼吼地动笔写申请书:因为欲速则不达! (3)标新立异 务实创新 201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的前言中指出,根据基础研究发展趋势和“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基金委突出激励创新、稳定支持和超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资助模式。申请基金项目贵在创新,如果项目设计毫无新意,就绝无成功的希望。 关于科技创新,以前的博文里已谈过多次,例如可以参看2009-09-28的博文“科学方法漫话(7)不拘一格全力创新”。这里只说说基金申请过程中创新点的确立。我认为,我们应该有如下的基本认识: 1 创新是基金项目申请成功的关键; 2 创新必须立足于充分的内查外调; 3 创新要有必要的基础(自身的知识积累); 4 创新要求真务实,不能假、大、空; 5 创新的目标要具体可行,不可太大,也不能太小; 6 创新的要点应简洁明了——思路(概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结果创新。 创 新的重要性不必多说,其基础是申请者的多年知识积累和对科研动态的洞察。在确定研究方向之后,必须进行充分调研,全面了解课题的近期进展,特别要了解本领 域尚未解决的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选定自己工作的切入点。我在审阅一些水平不高的申请书时,经常发现申请者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知之甚少,许多必要的文献 未曾浏览,因此,提出的问题较为陈旧,甚至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有些设想“剑走偏锋”,纠缠于一些细枝末节;有些问题未经梳理,抓不住其中的要害。这 样的申请注定不能成功,必须脱胎换骨。 应该指出,大多数申请者不是天才,不大可能在一项基金申请中提出石破天惊的伟大计划,因此,创新的设想必须务实。我觉得总体上应把握一点:做前人没有做过的 事情,或者做前人虽已做过但未有理想结果的事情。按钱伟长先生的思路,用新思想、新方法来解决新问题是最理想、最值得称道的创新,但我等凡夫俗子一般难以 达到这样的境界,我们设定的工作目标中,至少在思想、方法和结果这三方面有一点是全新的!如果三方面都乏善可陈,则必无成功的希望。 创新的目标必须适中,在三四年里要完成的项目,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有限的目标。有的申请把创新目标定得太多、太庞杂,很难令人相信其实现的可能性;有的申请好像要做一个大习题,创新程度太小,也很难得到认同。 对于创新要点,申请者要心里有数,给予简明扼要的表述,讲清申请课题的思路(概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结果创新之处。对此,上述博文里已有详细分析, 不再赘述。这里只补充一点:由于源头创新很难,很多人在做集成创新的工作,也就是说,针对某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实现多种成法进行的组合,或者采取移植法或 借道法(即借用其它学科或问题的处理途径),以综合集成的思路攻克难题,对于初出茅庐的申请者,这不失为一种创新良策。 我一向认为,基金申请有三个关键点:选题的前沿性,工作的创新性和足够的前期工作积累。而创新性应是“重中之重”。切记! (4):适当搭配 聚集队伍 在确定基金申请的目标和要略之后,建立阵容适当的队伍就成了关键问题。这里着重谈谈面上基金和青年基金项目申请中的筹建梯队问题。 我认为,在筹建梯队时应该注意以下七点: 1 青年申请者应该有一位称职的同行“军师”; 2 中老年申请者至少应该有一两位博士帮衬; 3 申请者至少应该有一位志同道合的合作者; 4 老中青应该适当搭配,切忌只有研究生搭档; 5 梯队应该有较长期的合作关系,切忌临时拼凑; 6 分工应明确(总体负责、实验设计、理论建模、分析计算等); 7 梯队人数应该恰当,以4-8人为宜。 对于原来基金项目较少的单位,建立合适的梯队很少遇到困难,但对于已经承接了大量基金项目的单位,每逢申请之时,经常遇到“名字资源危机”。基金委规定,每 位副高以上的申请者只能有两个在研项目(不含重点项目),因此,新的申请者要建立足够强大的申请课题组很难达到上述要求。我所的人员申请基金就经常碰到这 样的问题。 倘若在建立合适的梯队的问题不予解决,申请难免因“梯队力量薄弱”而遭拒。我常听到基金委的朋友说,一名申请者带2~3名研究生的梯队属于“薄弱”之列,而在申请时进行的“拉郎配”也是不可取的。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的具体建议是: ——对于自己的申请要有长期规划,平时就主动地与本院系、本校或校外的同行进行实质性的科研合作; ——各课题组对每年的申请做出合理的计划,注意考虑逐年申请的团队构成; ——每个单位的新加盟者(尤其是青年基金项目的申请者),往往不易找到合作伙伴,可以考虑请原有单位的导师或其助手做主要合作者,他们可以以个人的名义或单位的名义加盟申请; ——在努力争取所在团队的人力支持的同时,适当地请单位外的人士加盟;如生物力学的申请人请资深医生加入梯队;有产业背景的,请工程师们参加合作; ——已有境外合作者的申请人,可邀约他们参与申请,通常需要他们本人的认可书; ——特别注意合作者背景与所申请的课题的相关性,至少应为研究方向相近的大同行; ——各级单位注意关于“超项”的技术性检查,以免造成申请中的不必要的挫折。在201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指南的第ix~x页对此有详尽规定; ——不要在别人的申请书里随意签名,为自己的可能的申请留足“名字资源”; ——如果同一名字出现在两份申请书上,每年工作人月数之和不能超过12;中级职称人员或研究生加盟他人申请的次数最好不超过2; ——在职研究生申请基金时应备好导师的认可书。 应 该指出的是:技术性检查是申请书进基金委后的审查第一关,绝对是六亲不认、铁面无私的,每年有几百项申请因违反技术性规定而先遭淘汰(不予送审)。我自己 也吃这样的过亏。我的一位合作者原有一个项目,当年申请时在我的申请书上签了名,又在他本人不知情的情况下进入另一项申请,硬是“糟蹋”了两份很好的申 请。 至于梯队成员在项目中的分工,只要留意分工的合理性就可以了,通常不是审查重点。 总而言之,申请基金时应从多方面注意梯队的构成。 (5)精心设计 清晰铺陈 精心设计研究内容、研究方案,并加以清晰无误的陈述,是基金申请的最重要环节之一,经常是成败的关键。 我认为,在研究方案的设计中有“六忌”: ? 一忌目标过大; ? 二忌内容空洞; ? 三忌措施含糊; ? 四忌路线混乱; ? 五忌缺乏新意; ? 六忌过于具体。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执行期限通常是3~4年。有限的时间,只能实现有限的目标,预订过大的目标显然是不现实、不恰当的。为了有一个量化的概念,我认为青年基金项目的工作量大约是2~3篇博士论文的内容,面上基金项目则约相当于3~4篇博士论文的工作量;而研究内容子项以3~4个 为宜。我看到的有些申请书树立了近于“老虎吃天”的“宏大目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实验研究样样都想做,研究的子项有五六七八个,一望而知,超出了申 请者的能力,申请书的评阅人不会苟同;即使申请过关,也给自己“套上了枷锁”,在结题时出现麻烦。当然,研究目标太小也不妥,有的申请书要解决的问题像是 给研究生做的“大习题”,决不会得到认同。 有的申请书预定的内容太宽泛、空洞,目标过于抽象,很明显没有做过足够的预研,申请成功率几乎为零。 至 于研究方案,必须在其中提出切实可行的技术路线。理论分析方面,应指出科学(数理化)途径,主要演绎思路和方法;数值模拟方面,给出数学建模的建立和选 择,主要的技巧和算法;实验方面,应提出仪器设备的要求,主要的实验步骤。对于其中的难点(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要有恰当的表述,并指明拟定的解决方案。对 于特色和创新之处,必须有科学的概括(见前面的笔谈3);对于研究方案的可行性,必须从技术层面和研究积累层面加以陈述。 应注意之点是:切忌泛泛的、含糊的、无意义的表述。我看到一份青年基金申请书,在谈到技术路线时,这样写道:“我们将广泛地进行文献调研,并深入工厂,进行现场调研。每周举办一次讨论班,就本课题内容进行深入讨论,群策群力,攻克难关;还准备向校内外的有关专家请教……。”如此等等,我看了忍俊不禁。谁搞科研不是这么搞的呀!这些话说了白说。 有 些申请书把内容写得太具体,特别是工科类的申请书,喜欢长篇罗列一些教科书或文献里的已知结果,这也是毫无意义的,到评审专家那里,只有减分,没有加分。 一般来说,除了数学类的申请书可以有一些数学公式以外,其它申请书没有必要详细给出公式。要记住:写得太细,反而会掩盖了申请书中的创新的光芒。 至于如何在申请书中言简意赅地铺陈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将在后面的“笔谈”中再写。 总而言之,应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案的铺陈方面下足功夫。 (6)放眼四海 广结善缘 在目前的转型的社会 中,基金委是公认的一块净土,在基金项目的立项过程中,基本上实现了“依靠专家,发扬民主,择优支持,公正合理”的原则。如果你想在层层评审过程中“拉关 系,走后门”,一般来说会碰钉子。然而,难以免俗的是:在具有同等实力的申请者的较量中,人缘好的仍然占优,也就是说,“七分实力,三分人缘”现象依然存 在,凝聚人气对提高申请的成功率十分重要。个中道理,人人明白。 那么,如何凝聚人气?答案是:功在平时。临渴掘井,要申请基金了才想到此点,大多无用,也显得太过功利主义,甚至为人所不齿。 具体说来,应有如下认识: ? 造人气的关键是用工作成绩和研究成果来“说话”; ? 切忌闭门造车,平时要多参加会议,多走访学术机构,或取经,或交流,或做报告,在学术界造成影响; ? 切忌在任何场合贬低任何人的学术成果,虚心学习他人的长处; ? 常邀请同行来访,利用现代化手段加强与同行交流; ? 切忌同行相轻,经常关注、引用他人成果; ? 在学术上多协助同行、提携后进。 如果申请者学术水平底下,申请书不成样子,人缘再好,对申请成功也于事无补:起决定作用的是实力。 有 些申请者不喜欢人际交往,做科研工作关起门来孤芳自赏,除非此人本事超群,一般是得不到社会认可的,基金申请成功率也往往较低;有些人有了课题经费,喜欢 捂在口袋里舍不得用于学术交流,实在有点可惜。如前所述,多参加学术会议,多进行双边或多边交流,最大的好处是了解科研动态、相关行情,抓住前沿热点问 题,基金申请就有准头;还可以从交流中获得启发,产生顿悟。另一个好处是,使同行了解你,知道你的长处和水平,知道你所关注的问题和取得的成绩,自然地愿 意在你申请基金时助一臂之力。 我 在不少场合提到,应与基金委的相关学科处的人员建立一定的联系。并不是说,你呈上申请书时要去为自己的项目做游说工作,而是保持日常的交往。有些青年朋友 以为基金委的“门坎”很高,不欢迎与无名小卒交往。非也!他们多为六〇后,不喜欢“高处不胜寒”的感觉,乐于与基层科研人员交谈。我在所里常建议,到北京 出差时,抽空到双清路的基金委去坐坐,聊聊与基金申请相关的一般情况,这样获得的信息最为直接可靠。去基金委的最佳时间是下午四点左右,那时他们已完成一 天的工作,有空接待到访者。不过,应该避开基金委最忙的第二季度,那时他们正处于分发函审申请书的“敏感”时段。 另 一个值得注意之点是:千万不要贬损同行。国人自古以来有“文人相轻”的恶习:自己的水平不怎么的,却喜欢背后说××同行的工作不怎么样。此举不妥。俗话 说:“隔墙有耳”,说不定此话传到了××处,说不准你的申请书送到他那里评审,那就没有“好果子”吃了。即使不是这么巧,此举仍不妥。我这么说,并非要求 大家在学术问题上“一团和气”,不与人争论,产生学术上的分歧时,最好的解决办法是面对面的、心平气和的争辩、研讨。只要心胸不是过于狭窄,同行总是乐于 接受正确意见的。 我 历来认为,科研工作应该相互提携。凡是有好心肠者,平时无不助人为乐,“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嘛!善缘就是这样日积月累起来的,其中道理不必 多说。大家知道,从事科研工作的人,最乐意看到的是自己的工作为人注意,被人引用。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科研中应充分关注同行(特别是国内同行)的相关工 作,经常邀请同行前来学术交流、做报告,写论文报告时毫不迟疑地引用他们的著作,能给正面评价时不要吝啬,写申请书时更不能忘记提及他们的工作,千万不能 有门户之见。这也是累积人气之一法。 总之,要想在学术界站住脚,要想在基金申请中得到更多的同行支持,请记住钱伟长校长25年前说的话:“请进来,打出去”,放眼四海,广结善缘! (7)精准构思 言简意赅 做好前述准备工作以后,关键就在于写好申请书了。本讲和以下两讲主要涉及此点。 撰写基金申请书的总要求是:言简意赅,准确生动。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各点: 1 简洁明了、重点突出; 2 抓住关键、充分展开; 3 言之有物、引人入胜; 4 措辞恰当、涵义清晰; 5 充满自信、适当谦逊; 6 实事求是、求真务实; 7 个性鲜明、少用套话; 8 字体恰当、印制精良。 在 我看到的申请书中,表述方面最常见的缺点是:篇幅冗长,叙述拖沓,脉络不清。其主要原因是:对申请书的铺陈缺乏总体把握和清晰梳理。客观上说来,可能为了 评审方便,目前的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的申请书的设计有点繁琐,很容易导致重复。因此,填写基金申请书的第一步就要做好精准的框架设计,抓住各部分应突 出的重点,分清研究内容、研究方案、技术路线的内涵,把可行性分析、工作基础、工作条件、申请者简历等部分应表述的内容加以区分,使其“各司其职”。 下面谈谈我对各项主要内容表述的处理经验: ——立项依据部分。在基金申请书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必须精心描述。通常不妨先给一个“项目导语”(“项目眼”),画龙点睛地点明项目要旨。紧接着可跟上“立项背景”、“国内外研究动态”、“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项目总体构想”四小节,最后给出30~50篇近期参考文献。内容必须翔实,叙述必须浅显明白,正文与文献必须相呼应。 ——研究内容部分。可把研究目标提前给出,以百字左右概述拟达到的现实目标,与前面的“本项目总体构想”呼应;然后分点列出研究内容,即在理论、实验和模拟中要做的事情;紧接着列出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 ——研究方案部分。分点列出相应的研究方法(包括具体的理论分析手段、实验方案、数值模拟途径等);尽可能用框图说明技术路线;接着从技术层面和申请者能力层面做可行性分析;概括地从思路、方法和结果角度阐明本项目的创新性。 ——工作基础部分。列出已做的预研和已取得的与本项目相关的成果,论文目录大多放在申请者简历中。工作条件中应有所在单位的标准概述,重点列出本课题组的软硬件支撑。 ——申请者简历部分。分段写出学习、工作简历;已承担过的科研项目总数和清单,由近及远列出个人的相关论文清单。仅需叙述主要合作者的情况。 必须指出,以上的框架设计只是参考性的,应该因人而异。应掌握的主要原则是: ? 尽可能理清脉络; ? 尽可能避免重复; ? 尽可能详略有致; ? 尽可能系统完整。 (8)斟字酌句 画龙点睛 我读过一些国外同行的基金项目的proposal,它们的共同特征是:注重叙述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字斟句酌,简洁明快,重点突出,善于画龙点睛,值得我们好好借鉴。 下面分项叙述申请书各部分应有的阐述要领: ?项目名称字数应适中,以15~20字为宜;涵盖主要关键词;忌用生僻缩略语;少用固定程式“关于……的研究”; ? 摘要画 龙点睛地描述整个申请书的要旨,讲明:本项申请拟解决的问题,所采用的主要研究手段,将获得的主要创新性成果,它们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科发展中的作用。用 足字数,切忌空话大话,避免大段叙述研究背景和意义;使人读后留下深刻印象,乐于往下读;通常在写完申请书全文后写摘要; ? 立项依据从实际和理论角度阐明本项目意向、立题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总体思路、预期产生的效果。所述的研究动态必须准确具体,列出国内外研究本项目课题的课题组和主要专家;脉络分明地介绍已有成果,点明亟待解决的open problems以及本申请的矛头所向,强调攻关的迫切性和重要性,但不宜夸大其词;引用足够的参考文献(30~50篇);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力求鲜明生动,突出地罗列与众不同的创新性内容,亦即有前沿性和开创性的工作;避免艰涩深奥的术语堆砌;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要具体可行,有独特性;尽可能做到图文并茂; ? 研究基础和申请人简历实事求是地说明:自身素质和经历,何时开始关心注意该课题,有何高师指点,已获何种成绩(列出本人论文总篇数及与申请有关的篇数和篇名,别列出与本项申请不相干的论文;青年基金项目有3~5篇足矣;面上项目有6~10篇即可),突出你的种种优势,使人相信此类项目非你莫属,由你来做最合适;但也要避免列出本人太多的成果,不然有人要说,你都已经做完了,干吗还来申请? ? 计划进度和预期研究成果按年度列出计划,注意其可检查性,是为每年写年度进展报告的依据;预期研究成果应适中,注意成果的多样性:论文、报告、专利、软件著作权以及人才培养;青年基金项目完成发表论文4~6篇足矣,面上项目5~8篇最为常见,可提及其中一半为三大检索收录; ? 经费预算参照上一年的资助力度给出框算,尽可能准确说明用途。 (9)形式清新 夺人眼球 本讲涉及基金申请书的形式问题。作为一份优质申请书,仅仅保证内容一流是不够的,形式的优美与否,有时也会决定申请的成败。 我评审基金申请书已有20余年。早些时候,基金委各学部每年大约让我评审15~35份申请书,近年来随着年齿渐长,基金委比较照顾我,每年评审的份数在10份以内。目前,大量申请书的评阅任务由1958~1965年出生的中青年专家在评审,我曾问过我的一些忘年交,他们每年的评审工作量平均约为20份。评审人会掌握一定的分寸,不会给所有申请书打“A”,也不会全给“C”,各自会事先掌握一定的打分比例。因此,先被评审人披阅的申请书通常会占得先机。例如,我一般把ABC等级的比例定位2:1:2,A级指标通常先用完,因此,后看的申请书多少有点“吃亏”(当然先看形式漂亮的,总体上严格按要求评阅,最后会按申请书内容的相对优劣调整打分等级)。 一般说来,如果申请书写得赏心悦目,夺人眼球,总会争得好一点的“印象分”,在同一水平的申请竞争中胜出。 那么,如何做到形式清新、引人入胜呢?请各位注意如下细节: ? 字体恰当。忌用蝇头小字,建议通篇用小四号字(除摘要等不可改变之处);最好用楷体或仿宋体,以做到有别于表格原有的宋体;重点内容可加粗、划底线,用其它颜色; ? 适当分点。充分利用小标题,尽可能分点描述(但也不宜层层列点);忌用过长的自然段(通篇用很长的自然段阅读时会引起视觉疲劳),每段最好不超过六行; ? 图文并茂。适当运用框图和插图,特别是在叙述研究方案和技术路线时,用流程图是一种可取的方式;描述研究背景和已有成果时可用合适的照片、图表、曲线; ? 文字简明。尽可能做到叙述通顺,简明生动,恰如其分;深入浅出,用浅显的语言阐释深奥的原理,忌用过多的生僻术语;少用缩略语,必须用缩略语时,在首次出现处标出英文全称和译文;忌用欧式语言;切忌罗嗦重复或词不达意;遣词用句不求华丽花哨,但应使人读来有兴味; ? 言之有物。用事实和数据说话,不说空洞的大道理;讲究叙述的逻辑性和说服力; ? 详略有致。注意总体布局,应详述的部分应说得透彻,但切忌大段引用教科书中的内容;不宜列出太细的细节; ? 注意规范。文献引用、论文列表等做到形式上自洽、统一;术语必须规范化(名从主人),对新近出现的术语应列出原文; ? 注意保密。为了防止宵小之徒(当前确实存在!)在评审中窃取申请者的idea,必须注意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有些knowhow(如关键演绎步骤、实验手段、制剂配比等)不宜和盘托出,要写得看起来具体,但又不暴露关键性秘密; ? 反复修改。写完申请书不要匆忙上交,反复通读修改几遍,做到基本上无懈可击;可让合作者或朋友中文字功夫最好的进行润饰,有问题也可求教于长者或基金委的本学科处的朋友。 总而言之,一份优秀的基金申请书是千锤百炼地打造出来的,整个撰写过程,对申请者而言是绝好的磨练、学习机会。过分强调形式,忽视内容,是不可取的;轻视形式,也绝对不行。我们应该追求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 请注意:有时细节决定成败! (10)心态平和 百折不回 最后,我们来谈谈应该以怎样的心态来申请基金。简单地说,应以积极平和的心态来申请基金项目,以百折不回的精神争取申请成功。 如前所述,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竞争异常激烈,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的资助率不足20%, 也就是说,每五份申请,就有四份要遭淘汰,申请失败是寻常事。以我身边的年青人为例,有一位力学系的年青人,申请了五次均告失败,前年才获成功;我所有一 位博士第四次申请才大功告成。他们的共同问题是:所申请的课题在两个研究方向上振荡,申报攻博期间的课题,条件较为成熟,但研究方向老化;申报新方向,研 究基础较为薄弱,因此落到“两边不讨好”的境地。但他们咬紧牙关,矢志不移,埋头苦干,创造条件,最后都在新方向上申请获准。 因此,申请基金之时,就应对于可能遭遇的失败做足思想准备。争取成功,允许失败。 申 请基金的基本态度既不宜过于张狂,也不必过于谦恭。在精心策划的基础上,尽力表现所申请课题的各种“闪光点”,把申请者最棒的一面呈现出来。切莫急于求 成,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也就是说,不要夸大事实、急于表现,显出急吼吼的样子;一旦充分把握了申请的底线,就不要过分谦让、畏首畏尾,显得底气不足。申 请前就应做到“胸中自有雄兵百万”。 倘若申请失败怎么办?总结经验,厉兵秣马,来年再杀“回马枪”,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怎样杀“回马枪”?应做好如下事情: —— 认真判读“不批准书”。基金委通常在每年十月把未批准立项的有关评议材料发给申请者,对此,应如获至宝般捧读,尤其注意同行评议人的各方面意见。仔细想 想:他们抓了你的申请书的什么“岔子”?是否带有根本性?是否切中要害?自己在短期内能否弥补?怎样弥补?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 —— 确定新一轮申请的战略战术。倘若评议人的否定性意见是枝节性的,说明此项申请离成功只有半步之遥。立项依据写得不够清楚的,加以改进;研究目标过大过小 的,加以调整;研究方案不够具体的,加以补充;梯队不够强大的,加以充实;研究基础较弱的,努力做新的工作,最好先申请省市级的相关小项目,做足预研。只 有创新性不足的,最难弥补,需要加倍努力,找出更好的切入点。若评议人认为申请书的研究方向陈旧,必须予以仔细考虑,倘若接受评议意见,就需要改弦更张 了,一般在两年之后再考虑新一轮的申请。在同一研究方向上连栽三次“跟斗”,也应该考虑换题目了。 ——向有关专家咨询。有时候遇到不公正的评议,一般不用去争辩(争辩往往收效甚微),多听听同行专家的意见有好处,可为自己新一轮的申请找准方向。有的申请可能选错了学部或填错了亚类,更应在专家指导下“改换门庭”。 ——撰写更好的申请书。在研究工作上有了进一步进展之后,提出更有说服力的申请,我身边不乏这样第二次申请成功的先例。 最后,重复一遍以前的博文中提及的科研工作中的推广的“孟氏定律”: ? 急功近利:出岔子——误入歧途; ? 轻狂浮躁:出垃圾——屡战屡败; ? 轻松投入:出成绩——初战告捷; ? 心无旁骛:出成果——屡战屡胜; ? 痴迷专注:出成就——创造辉煌。 这是基金委力学处原处长孟庆国博士(现任基金委数理学部副主任)提出来的,颇有道理,做科研工作是这样,申请基金亦复如此。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