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弘扬“志愿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浅谈“志愿精神”在小学教育中的培养与研究.pdf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弘扬“志愿精神” 培育时代新人浅谈“志愿精神”在小学教育中的培养与研究 弘扬 志愿 精神 培育 时代 新人 浅谈 小学教育 中的 培养 研究
弘扬“志愿精神”培育时代新人浅谈“志愿精神”在小学教育中的培养与研究范晓燕江苏省常州市白云小学摘要: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培养小学生的志愿精神作为学校教育工作发展的突破口。通过“五举并开”的方式,将研究内容有机融合在学校生活中,借助课题研究、项目引领等集聚团队力量,积极培养能够主动、自觉、有效地投身公益服务的少年儿童;通过对“志愿精神”多元化的创新实践,努力把学生志愿服务的“行”升华为服务他人的“心”。关键词:思想教育;志愿精神;五举并开志愿精神是一种互助、不求回报的精神,提倡“互相帮助、助人自助、无私奉献”。习近平总书记在致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希望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立足新时代、展现新作为,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继续以实际行动书写新时代的雷锋故事。”一、开建“志愿精神”品格体系教育家欧文说过:“教育人就是要形成人的性格。”教育本身也包括品格教育,志愿精神的培育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志愿精神是应该生成的,具有建构性和可塑性。随着志愿精神体系的构建和形成,学生在志愿活动中对“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价值观的认知也越来越清晰,恪守“助人助己”的意向也会越来越强烈。所以,在研究中架构“志愿精神”的品格体系,对学生开展义工志愿活动起到了定格塑形的作用,是主题研究的首要任务。为此,学校在教师自主学习和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沙龙研讨、查阅资料、专家认证等方式,共同研究“志愿精神”的品格体系,尤其是致力于对学生“底线”“底色”“底蕴”的“三底”培养,对这一培养过程进行了反复的推敲和实践,直至达成共识。(一)底线:诚信阳光,勤学向上底线是自尊自爱的必备品格,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自我成长、自我修炼,从而积聚能量、厚实自身,形成个人独特的基本气质和人格。在日常生活中,能够积极面对一切事物:遇到困难时不急不躁,用勤奋学习、持之以恒的态度去分析原由、解决困难,直至获得成功;能从容淡定地看待胜利的果实,不骄傲、不自负,谦虚好学、勇攀高70课程与教学研究峰,争取更上一层楼。(二)底色:团结友爱,善于助人底色是关爱他人的优秀品格,是面对身边的人和物时一种积极的表现。能用友好的方式与集体中的所有成员和睦相处,能用正确的态度去面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愿意服从团队的需求,不计较个人得失,能洞察身边人的喜怒哀乐,并用自己所学的本领积极帮助周围的人。(三)底蕴:服务公益,乐于奉献底蕴是融于社会的高尚品格。愿意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且不索取报酬。能经常参与各种适宜的公益行动,并在各种公益角色中提升服务技能,体会助人自助的快乐。能将服务他人的“行”转化为关爱他人的“心”,让公益服务成为生活的习惯,让微笑奉献成为终身追求。“底线”“底色”“底蕴”三者分别从厚实自身、关爱他人和服务社会三个维度来进行架构,同时将其内涵细化,每个维度虽是独立存在,却也相互支撑,和谐共生。好似一朵美丽的花,底线是坚实的花托,底色是漂亮的花瓣,底蕴是靓丽的花蕊,三者同生共长,方能成就完美。二、开设“志愿精神”评价机制“志愿精神”评价机制是学生长期参与志愿活动的一种激励方式,是呈现从普通学生逐步成为终身志愿者成长之路的显性手法。因此,在深入分析学校办学文化特质和构建“志愿精神”品格体系的前提下,建立有效性、长期性、生长性的评价机制成了学校主题研究的必要工作。首先,学校把志愿岗位实践活动纳入学生综合评价中系统策划,通过服务班级、学校、社会等不同级别的志愿活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校内外各种志愿服务,逐步培养学生的志愿意识,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争做志愿少年。其次,学生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以学生成长册为依托,充分发挥多元评价机制,强调第三方评价,促使家长、教师和社会共同来关注学生的成长。最后,德育处综合设计了“志愿精神”的评价体系,通过志愿服务的勋章积累来促进学生更加主动、自觉、有效地投身志愿服务,以志愿精神参与社会生活,践行真的欣赏,经历善的生长,促使美的蔓延!为了让我们的爱心传递得更远,同时帮助解决边远地区孩子缺少课外读物的难题,我校五年级师生与常州市第二中学民盟支部发起了“助力边疆孩子快乐阅读图书捐赠”活动,两校师生与新疆尼勒克地区小学的师生手牵手,给他们捐赠了图书、文具共 1000 份,五(3)班同学还绘制了小报,录制了祝福视频,送给当地的孩子们。活动后,班主任及时组织学生在班队课上开展了自评和互评,把爱心活动的照片贴到了志愿成长手册上,并写下自己的活动经历和感悟。这既是对自己的褒奖,也是激励自身前行的动力。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智力扶贫功在长远,我校学生在评价机制的激励下,不但让远在山区的同龄人阅读了更多的书籍,开拓了视野,还把那些默默无闻的教育者宣传了出去,让更多的人关注、帮助留守儿童和贫困小学。同时,学校也在大爱无声的教育中拓宽了学生看世界的视野,培养了小小志愿者们的社会责任感。三、开发“志愿精神”学科资源深化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中,首先要明确“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的问题。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是关键,而这个“质量”是指“育人”的质量,是指在具备了发展的基础素养之后,还应该具备面向未来的高级素养。因此,学科育人是学校深化主题研究的有效途径。教研组每月会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中小学德育纲要等相关文件精神,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通过梳理、提炼、整合等方式,在学科教学中充分挖掘课本、教辅等教学资源中与志愿精神相关的内容,形成学科教学研究的行动指南;依照指南要求,教师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积极实践,并及时总结得失,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国定课程中品读志愿经典故事、熟悉公益典型人物、学习各项义工服务技能等,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引导下对志愿者产生敬佩感,内心逐步萌生要努力掌握志愿本领、积极服务他人的心愿。例如,在道德与法治的课堂上,教师通过梳理教材中相关的知识和学科要求,明确了各年级要实现的“志愿精神”目标,聚焦“法治意识”“道德行为”“适应社会”“热爱生活”等核心素养,借力培养学生的学科关键能力,重点关注“认识社会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明确志愿服务精神的内涵,即奉献、友爱、互助、进步,使学生明白了欣赏他人、与人为善的道理,懂得了71教学融合“志愿精神”的本质。通过综合实践课的学习,教师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明确成长目标,习得志愿服务的本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人人争当学校“义美少年”。再如,在一年级的音乐课上,教师借用教材歌曲不能告诉你执教了一节课题研究课。课前,针对课题研究主题,执教者对日常教学内容进行了德育化、研究性的重组,积极思考如何在音乐课上把德育价值有机渗透,如何把学校特色活动积极融入,如何运用国定课程的教材和教时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课堂中,教师通过听、念、说、唱、演等形式,让学生对雷锋这个人物有了最基础的认知,对学校志愿生活有了近距离的了解,对小义工的角色有了体验的期待。教师关注到了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在轻松愉悦的师生对话中,循序渐进地展开教学,达成目标。学生不仅学会了志愿劳动歌,而且感悟到做好事不留名、无私奉献的自豪感。四、开展“志愿精神”主题活动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是学校德育研究的主阵地,是深受学生喜爱的教育形式。依据学生年段特点和培养目标,因地制宜、创新策划、长程设计志愿主题活动,能促进学生理解志愿精神的内涵,拓展志愿服务的视野,从而自觉投身到义工活动中,并努力争当志愿少年。这是学校主题教育中落实班级实践、夯实校级研究的主要形式。班级志愿活动中,班主任充分调动了已有的工作经验,结合实践内容,集体研讨后形成了班级行动指南,且有效利用班队活动、晨会课等阵地,结合班级文化建设、成长系列活动、学校主题节等实施各级各类志愿活动。例如,重阳节前夕,四年级某中队的班主任带领学生开展了“致重阳,献爱心”的志愿系列班队活动。系列一:爱心义卖有的学生带来了家里闲置的物品和书籍;有的亲手做了小蛋糕和小饼干;有的带来了用家里的榨汁机现榨的果汁。学生们还动手画了义卖海报,打印了宣传单,带着自己的货物在商场四处兜售。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与人交流的能力,更使其懂得了志愿服务不光要有爱心,还要掌握服务他人本领的道理。系列二:慰问活动学生来到敬老院,用义卖的钱买了重阳糕等食物赠予老人,为老人奉献了一台精彩的节目,敬老院里充满欢声笑语。系列三:宣传活动班级学生把自己前期活动的志愿心得写成了倡议书,发到了其他中队,建议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志愿活动中来,让志愿精神深植每一个人的心中。校级志愿活动中,由学生处负责人牵头,共同商讨后形成校级行动指南:利用校园橱窗、电子屏积极营造志愿氛围;与期初活动、成长仪式、社会实践活动和寒暑假活动等有机整合;借助时间节点设立“小义工服务日”“小义工活动周”“小义工主题节”等义工专题活动,为学生积极搭建志愿成长平台。例如,在始业活动中,学校以“志愿精神”为主线,通过“走进新家园”“亲近新家园”“装扮新家园”和“服务新家园”四个板块,引导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中向“志愿精神”慢慢靠近。从看义工老师为大家服务,到参与校园志愿服务,逐步激发学生争当校园义工的兴趣。同时,学校还举行了“志愿精神从我做起”一年级志愿活动启动仪式。活动中,学校向家长积极宣传了志愿活动,在传递志愿精神的过程中,鼓励家长参与校园义工活动,给学生树立榜样。隆重的仪式感让每一个学生在开学初就种下了为他人服务的种子,为学生在今后的快乐生活中践行“真”的欣赏,经历“善”的生长,促使“美”的蔓延打下了最坚实的基础。五、开辟“志愿精神”校外基地学生要积极走进社区、走向社会,这也是一种必要的学习方式。只有在校外的广阔天地里开展定点式、持续式的志愿活动,学生才能用习得的志愿知识和本领去服务不同的人群,感受社会的冷暖,品味助人助己的快乐,从而更加坚定志愿服务的志向和刻苦学习更多服务技能的的决心。因此,挖掘校外服务资源、构建校外活动基地,对学生“志愿精神”的形成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学校通过沟通、协商等方式,与周边的社区、街道和单位等签订合作协议,为社区基地建设牵线搭桥;德育处主动联系一加爱心社、市妇幼保健医院、天爱儿童志愿服务、常州市海军干休所等社会服务类志愿服务场所,努力72课程与教学研究争取与市级层面的服务基地合作的机会;年级组借助家校委员会的力量,挖掘广大家长的资源、凝聚多方社会力量,为学生寻找到更多的服务基地;全体教师依据共同商讨形成的基地服务指南,有计划地开展校外活动。每月初,学校教师会带领学生走进社区幼儿园,开展义工志愿服务。小志愿者来自不同的年级,但是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服务他人,提升自我。虽然年纪还小,但每个小志愿者都非常用心,每次义工服务前都会精心“备课”。服务时,小志愿者们有的布置教室的班级墙报,有的在操场带小朋友踢足球,有的领着孩子们到游乐区玩滑滑梯、摇摇马,有的到幼儿园的小菜园帮各班的蔬菜田拔草半天的义工生活,小志愿者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付出”的别样快乐,更体会到了教师与家长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的辛苦,从而更加坚定了今后投身志愿服务的决心,端正了自觉学习志愿技能的态度,形成了由内而外的志愿服务品质。我国教育部提出:“培养新时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国家赋予教育的新使命。”几年来,我校扎实开展了志愿精神在小学教育工作的培养和研究。对学生来说,研究生活为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头脑、知识和爱心主动开展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搭建了有效平台,让无偿帮助别人的思想根植于他们内心,使“会学习、善思考、乐奉献、爱生活”的品质变成了他们这些少先队员的特质。对学校而言,这是面对教育新要求、新使命和新希望的一种真实担当,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接受优质教育的务实作为。参考文献1 陆士桢.弘扬志愿精神 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志愿服务重要指示精神 J.中国社会工作,2019(24):38-39.2 李瑾瑜,等.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 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3 王振元.教师的“三底”特色 J.师道,2018(11):1.73教学融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