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以部编版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为例.pdf
下载文档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核心 素养 视域 小学 古诗词 教学策略 部编版 中高 年级 教学
2022 年第 30 期 167 教 材 教 法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以部编版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为例 俞贤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第二附属小学 广东深圳 518040 摘要:古诗词言简意丰韵味绵长,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古诗词教学是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过度串讲剖析、过度使用多媒体、忽视理性思维和不当拓展等问题。教师遵循课标精神,可尝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韵之美;激发想象,体会意境之妙;比较探究,享受思辨之乐;有效拓展,继承文化之蕴,运用这四个策略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地生根。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核心素养 古诗词言简意丰,以其凝练的语言、优美的韵律、丰富的内涵、深邃的意境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这张鲜亮的名片,是中华传统文化积淀的精髓,蕴含着深厚的传统和情怀。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古诗词,在原人教版教材的基础上大幅增加,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增强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022 年版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1笔者发现,核心素养视域下,部编版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主要存在过度串讲剖析、过度使用多媒体、忽视理性思维和不当拓展等问题。大道至简,笔者尝试从课标寻根,向教材问底,将纷繁复杂的问题简而化之,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古诗词教学中落地生根。一、核心素养视域下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一)过度串讲剖析,忽略诵读积累 有的老师进行古诗词教学时缺乏文体意识,字字落实,面面俱到,细枝末节,大讲特讲,逐字逐句翻译,解析全诗,讲清主旨,然后让学生读背默写。填鸭注入式的串讲,过分重视知识的积累,就容易忽视古诗词的韵律、意象和情味。支离破碎的教学,既破坏了诗的艺术性,割裂了诗的整体性,又导致学生没有时间更多地在诵读中感受、体悟并享受诗词之美,难以令学生兴发感动。(二)过度使用多媒体,限制想象力 有的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进行古诗词教学时使用时机不当或过度使用,走进了误区。不少老师导入新课,或者在让学生结合诗句想象画面的环节,喜欢先播放给诗句配上图片或动画的视频,美其名曰激趣或引导。也有的老师,指导学生理解诗词意思,喜欢利用多媒体把自认为妥当的译文展示出来,缺乏培养想象思维的意识。这样的话,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对诗词所描绘画面的想象,对于孩子们想象力的培养是要大打折扣的。毕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课件再华丽精美都是败笔,这样的教学禁锢了学生的思维,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缺少沉浸式阅读,学生对于古诗词仅仅是根据自己的视觉来言说听闻,所得的感受必然会浮于表面、难入心神,是僵硬而肤浅的。(三)只关注感性思维,忽视理性思维 古诗词,韵律优美如歌,诗意盎然如画,字里行间都是情。老师们在诗词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感性思维训练,无可厚非,但是容易忽略了理性思维的训练。如,上完三首古诗词,就没有追问一句“为什么编者把这三首古诗词放在同一课让我们学习”,进行求同思维训练。又如一些诗词中有多个版本或活用妙用的词,没有尝试过引导学生质疑进行思辨。或者进行了诵读、鉴赏、想象等诸如此类的活动之后没有及时进行学法的总结梳理,没有意识到引导并令孩子们学而得法进而用法促学。(四)不当拓展,容易喧宾夺主 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且意味深长。教师们在教学时进行适当的拓展,会锦上添花,如虎添翼。但如果拓展不当,就会舍本逐末。有的老师将课堂教学时间过多用在背景资料的拓展上,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如倾盆大雨式的题解。师生交流诗词创作的背景,从作者的出生、经历、别号、官职,讲到作者的文学主张、政治抱负,再谈作者的创作过程,最后因时间有限诗词教学陷 2022 年第 30 期 168 教 材 教 法 入囫囵吞枣式的略读。也有的老师挖空心思在诗词教学上花样翻新搞表演,吹拉弹唱进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则喧宾夺主。外延无限延伸,内涵不断虚脱。二、核心素养视域下古诗词教学的策略 核心素养视域下,我们如何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呢?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应着力关注学生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等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一)反复诵读,感受诗韵之美。诵读,是诗词教学最根本最普遍又最有效的方法。1.吟诵 叶嘉莹先生说:“吟诵诗歌主要贵在能将古人诗歌原有的韵律与自己读诗时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结合起来,令诗歌的生命延续,生生不已。这便是中国诗歌的吟诵之妙。”2吟诵声中寻古意,诗歌魂里探文心。吟诵是依字行腔,有节奏地诵读诗词,我们可以“高声朗诵”,也可以“密咏恬吟”,让诗人的生命在我们的声音里复活。在吟诵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将古诗的韵味读出来,把自己当作诗人,增加对诗歌的感觉,先感动自己,再感动别人。清明是一首平起的七言绝句。笔者在执教这首诗时,运用了反复吟诵的方法,指导学生品味诗意,体悟诗情。师吟诵激趣后,先指导学生感知全诗哀伤、愁苦的情感。再引导学生逐句吟诵。指导第一句入声字“节”读得短促有力,强调清明节。把韵字“纷”的语速放缓,拖音长读,脑海想象阴雨连绵的情景,体会雨中行者的心情。把第二句“行人”稍慢拖长,想象人在途中。“欲断魂”字字慢速,韵字“魂”拖长,读出心头的愁绪。第四句的“遥指”重读,“杏花村”要读得悠长,体会诗的意味深长。学生通过吟诵出停顿和节奏,吟出平仄和押韵,吟诵出古诗的音乐之美,并在吟诵中想象诗的意境,在吟诵中体会诗人的情感,在吟诵中了解清明节的气候和风俗。2.朗诵 诗词教学中,教师通过指导学生有层次、多样化、个性化的朗读,一样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再出示繁体字无标点竖版读一读,呈现行书、隶书、草书、小篆等书体读一读,读出兴趣。然后对照注释慢速轻声读,读懂大意。接着,边读边想象,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读出诗人的情感。再把自己当诗人表演读,通过师生合作、男女生合作把古诗进行原句叠、减字叠改编读,把诗歌的乐感、手法和意境表现出来。最后熟读成诵,情动而辞发,感受诗韵之妙和诗情之美。(二)激发想象,体会意境之妙。诗歌是想象的果实,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我们在诗词教学时要善于激发学生的想象,感染和唤醒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体味对诗词的美感之感知、情意之感动以及意趣之感发。1.抓意象 要体会诗歌的意境,就要关注诗中的意象。可以这么说,紧紧抓住意象展开想象,就能最快捷地体会意境。如,笔者在教学四时田园杂兴(其二十五)时,先请学生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可能是怎样的景物?除了这些景物,你还有哪些联想?读这首诗,你的眼前浮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可能会从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联想到桃子绿、荷叶嫩、黄鹂鸣、溪水唱等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也可能会从篱笆边无人经过联想到人们在田间地头辛勤劳作的繁忙景象,巧借意象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意境之妙。2.换角色 小学生最喜欢游戏,诗词教学中融入恰当的游戏寓教于乐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换角色是最常见的一种。也就是让学生将自己当作诗人或者诗中的某人某物,成为诗中的角色,将自己融进诗中,诗我合一,去感受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如,笔者在执教芙蓉楼送辛渐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时,让学生和同桌分享:诗人和辛渐会说些什么?诗人以“冰心”“玉壶”自喻,表达怎样的精神品格?你送别好朋友的时候会和他说些什么呢?创设情境,让诗词和学生的生活场景关联,字里行间“沉默的语言”呼之而出,与隐形的“立体的语言”对话,令学生感受意境之趣。诗人或借景抒情,或以物起兴,或托物言志,或借景(物)说理,我们可以创设情境,也可以紧扣关键字词;可以借助插图,也可以补白或改编,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三)比较探究,享受思辨之乐。古诗词因其表意上的朦胧美,常会给读者留下思辨的空间。我们可以运用比较、质疑等引导学生在思辨中学习鉴赏,不仅使学生对诗歌有更深的体悟,而且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1.比较(1)换词法。有比较,才有鉴别。诗词鉴赏,可以运用换词法,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深刻认识诗句的精确和优美。比如,笔者在执教暮江吟学习“一道残阳铺水中”时,请学生辨析:“铺能换照或射吗?为什么?”经过分析比较,发现三个词虽然都是动词,但只有“铺”形象地写出了夕阳贴着水面斜射的场景,非常平缓柔和,给人以亲切、闲适之感,而照和射都很难表现出这样的意境。(2)整合法。古诗词群文阅读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按主题、作者、意象、写法、风格等类型把几首古诗词整合在一起,进行阅读赏析,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异同兼顾,增强思辨。比如,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别董大 赠汪伦这四首2022 年第 30 期 169 教 材 教 法 诗,相同点都是送别诗,都表达了依依惜别情。不同的是诗人送别的方式,他们分别以酒相送、以目相送、以话相送、以歌相送。在教学时,我们就可以指导学生去探究其异同,不但使学生对诗词的理解有更深刻的体会,对作者的情感有更深刻的认识,而且在学习过程中也体会到思辨的乐趣。2.质疑 有些诗词注重哲思,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质疑中思辨。富有哲理是春日的教学难点。学生多读两遍诗句很轻易就理解字面的意思,感受到春日泗水之滨的美好风光。此时,老师出示背景资料:宋朝南渡之后,泗水之滨被金人侵占,理学家、教育家朱熹没到过泗水之滨。引导学生质疑:泗水之滨暗指什么?乱世之中诗人寻的是什么芳呢?老师再通过资料让学生知道,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而朱熹潜心理学,最推崇孔子,大力弘扬儒学。此时,学生恍然大悟,原来乱世之中诗人也要追求圣人之道,借孔门圣地泗水说理呢。接着,还引导学生回顾刚才思辨的路径,进行总结梳理。学生不难得出“提出思辨问题进入思辨体验达成思辨认知”的思辨方法策略。(四)有效拓展,继承文化之蕴。古诗词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不多,加上学生的阅读积淀有限,我们在课内外进行适时适量适度有效地拓展,能激发他们对诗词文化的热爱。1.“融”入故事 古诗词与我们时空跨度大,学生很难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很多诗词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诗词教学时相机穿插其中,既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又可以激发学生在课后进一步了解诗人及其时代背景的兴趣。比如笔者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时,除简介杜甫的身世外,加一段诗作背后的小故事:杜甫 52岁那年,唐军攻破洛阳,近八年的“安史之乱”宣告结束。战乱期间暂住在成都草堂的杜甫是一位热爱祖国的诗人,听闻消息后,不禁惊喜欲狂,手舞足蹈,冲口唱出这首七律。这个小故事使学生轻松地理解“初闻涕泪满衣裳”、“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内涵,理解作者初闻喜讯的惊喜和急于返回故乡的欢快,体会热爱祖国、热爱和平之深情,感受到诗言志的文化内涵。2.“汇”合群文 统编教材提出“1+X”,要求大家把多文本的阅读实践日常化、经常化。“X”可以与“1”平行,可以是对“1”的有效补充,也可以是对“1”的某些信息解释说明。元日写的是我国传统节日春节的风俗。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拓展清明 迢迢牵牛星 十五夜望月等诗,建构一个传统节日古诗群。增加阅读量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了我国的历史文化和古人的情感生活,体悟了诗中不同节日的习俗和浓浓的情感,感受了祖国文化的深厚久远。3.“贯”连读写 学语文,最终目的是用语文。古诗词常运用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手法把意象形象化,创造优美的意境。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诗句蕴含的画面,用手中的笔再现当时的情景。遇到与学生生活紧密的诗句处,引导学生进行仿写。如教学乡村四月时,在学生了解诗意,理解诗中所写人们的辛劳之后,引导学生仿写:“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又()。”在诗意的留白处,引导学生进行补写。如塞下曲的作者和我们卖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追到单于了吗?可补写故事。诗词特别精练,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在合理想象其中的细节的基础上进行扩写。在充分理解诗意之后,还可以指导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改变体裁、结构、手法等进行改写。4.“通”达课外 古诗词的教学,从学科内到学科外,从课内到课外,从课本到生活,从古通今至未来,我们语文老师能做的,还有很多。课文无非就是个例子、引子,我们希望学生能透过一扇窗看到一个世界,从一首诗走进一类诗,走进一个诗人的诗作,走进一个朝代的文化,走进中华传统文化,也走进自己的生活和时代,连接起当下、往昔与未来。笔者每接一个新班,在运用多种策略上好诗词教学课的同时,统筹安排班级利用早读和课前三分钟有序地诵读经典。如,三年级诵读小学古诗词必读 75 首,四年级诵读宋词 80 首,五年级诵读红色诗词,六年级为诗词变身改写诗词。同期组织班级举办最美朗诵者、诗词书法练习、诗词配画大观园、经典传唱和诗词大会。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李白、杜甫、王维、苏轼的作品占很大的分量,因此还先后指导学生研究这唐宋四大家,了解他们的生平、经历、诗风与人格,感受诗人别样的魅力。学生在诗词主题活动中热情认真、诗情画意、大气灵动,仿佛中华诗词的种子撒播在孩子们春天般的心田里。遵循课标精神,我们可以尝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感受诗韵之美;激发想象,体会意境之妙;比较探究,享受思辨之乐;有效拓展,继承文化之蕴,运用这四个策略进行小学古诗词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的语文素养。参考文献: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5 2叶嘉莹.吟诵,让古典诗歌生命延续DB/OL中国诗歌网,2017-04-0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