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食品公司全套制度
2
食品
公司
全套
制度
XXXXXXX食品有限公司
XXXXXXXXCo., LTD
管
理
制
度
编 辑:XXXXXX
审 批:XXXXXX
2017年01月10日
目 录
1.岗位责任制度···········································01
2.记录及文件管理制度·····································03
3.人员培训管理制度·······································09
4.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健康档案制度·························11
5.卫生管理制度···········································13
6.采购进货验收查验管理制度·······························17
7.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18
8.生产过程安全管理制度···································19
9.设施管理制度···········································20
10.防止污染控制程序······································22
11.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制度····························24
12.产品留样管理制度······································28
13.不合格品管理制度······································31
14.产品出厂检验管理制度··································33
15.贮存运输管理制度······································34
16.会计人员管理制度······································35
17.出纳人员管理制度······································36
18.委托检验管理制度······································37
19.检验管理制度··········································38
20.仓库管理制度··········································43
岗位责任制度
一、总经理
1、对本厂最终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工作全面负责。
2、主持制订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3、批准和颁发本厂质量管理手册,对质量管理手册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考核。
4、对本公司质量管理活动提供充分的资源保证。
二、生产技术主管
1、根据本厂的生产计划,组织安排生产,并按时、按质、按量完成。
2、确定产品的生产工艺参数,编制产品生产作业指导书。
3、监督检查生产车间的生产情况和卫生管理情况,及时掌握员工的思想动态,解决问题。
4、掌握生产所用原辅料质量,数量和领用消耗情况,并填制原始记录。对生产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及时向经理汇报,并及时组织人员解决。
三、质量主管
1、负责一线产品质量的把关,对合格产品予以放行,不合格产品马上标明,停止生产并分析原因,直至找到原因,整改合格。
2、负责本厂年度质量工作计划和质量目标的制定,对其实施效果负责。
3、负责本厂质量管理方面,与供方、检验机构、政府机构等外部各方面的联络工作。
4、负责检验室工作,确保检验数据真实、可靠,对产品出现的问题,及时召集质量管理小组成员分析原因,对症下药。
5、协助总经理制订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建立、健全质量管理制度。
四、检验员
1、负责生产用原辅材料的检验分析工作。
2、负责生产过程的半成品及成品的检验分析工作。
3、负责使用和维护本岗位的设备、仪器,配制标准试剂。
4、负责样品取样、封样工作,并认真填写原始记录,及时上报分析结果,对原辅料、半成品及成品质量问题处理有建议权。
五、营销采购主管
1、负责本厂原材料的采购,产品的销售。
2、负责建立本厂长期的业务网,并开发新顾客。
3、负责原材料质量把关,严禁不合格产品进入本库。
4、负责组织产品销售工作,扩大销售渠道。
六、仓储主管
1、负责本厂设备采购、维护、保修工作,以确保正常生产。
2、负责组织人员对设备定期清理,防止不必要的磨损,延长设备寿命。
3、负责本厂原料、成品的仓库保管工作,做到防虫、防鼠、防潮、防盗。
4、所有进、出口原料、成品必须有原始台帐可查。
七、财务主管
1、负责本厂文件和资料控制,做好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2、负责质量管理文件的起草、分发、修改、发布工作。
3、确保质量管理工作正常进行所需资金。
4、贯彻本厂质量方针,优化外部环境。
记录及文件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了规范公司各类文件的类别、编号规定、格式;编写、审批和发布、发放规则;评审、修订、作废管理,以提高文件编写质量,加强文件的系统性、协调性、合规性、适用性、唯一性;为保证记录收集及时、传递有序、标识清晰、保管齐全完整、归档及时、销毁受控等。特制定本文件。
二、适用范围
本公司内部文件、外来文件和记录的管理。
三、职责
1.办公室负责确定公司文件的相关管理要求;负责标准化审查、编号、登记及分发。
2.办公室负责外来文件的收发和公司的档案管理。
3.各部门负责编制及审核主管工作所需的文件。
4.公文的管理执行公司《公文管理办法》。
四、文件分类
1.文件分为如下类别:
⑴管理手册:向公司内、外部提供关于公司管理体系的一致信息的文件;
⑵管理制度类文件:通过公司通知类公文形式发布,适用于公司各部门,或适用于一个部门但较重要的管理类文件。包括:
①管理制度:规定如何一致地完成主要管理过程的信息的文件,主要用于职能部门管理主要管理过程。
②方案、办法、细则等:规定如何一致地完成主要管理过程中相对独立活动的信息的文件,主要用于职能部门管理各项相对独立活动。
③预案:规定各种紧急情况的应急方法的文件。
⑶作业类文件:阐明作业标准、作业步骤、作业检查要求的文件,如作业规程、安全操作规程。
⑷记录:规定填写内容的格式文件,一般随管理制度类及作业类文件同时发布。
五、文件编制总要求
1. 各类文件所规定的条款应明确而无歧义,并且在其范围所规定的界限内按需要力求完整、清楚、准确、相互协调,能被未参加文件编制的相关人员所理解。
2.各类文件充分考虑与现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及相关标准,特别是强制性标准的协调性,并考虑最新管理水平,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
在各层级文件内,文件的结构、文体和术语应保持一致,同类文件的结构及其章、条的编号应尽可能相同,类似的条款应使用类似的措辞来表达,相同的条款应使用相同的措辞来表达。
在各层级文件内,某一给定概念应使用相同的术语。对于已定义的概念应避免使用同义词,每个选用的术语应尽可能只有唯一的含义。
文件的内容应便于实施,并易被其他文件引用。
为了保证文件的及时发布,在制定文件时,应遵守文件制定程序。在起草文件前,应确定预计的结构和内在关系,尤其应考虑内容的划分。
六、文件内容及格式要求
公司根据各项管理工作的需要,明确各类文件应描述的基本内容要求。按照相关要求,根据公司实际,规定各类文件格式,以保证公司文件的规范有序。
公司管理手册应描述公司的安全管理组织架构、方针、目标等基本信息;公司各项主要工作的责任部门、职能定位及管理要求。
管理制度类文件应描述公司层面各项工作的具体要求及方法,应使用的相关记录等。
作业类文件应描述相关作业要求、步骤等。
记录是反映管理活动实施过程和主要内容。如使用信息系统上的电子记录,按照信息系统上确定的格式执行,在相应的文件中给予说明。
七、文件编制、评审
1.各部门根据管理需要按照第三、第四项的要求编制相关管理类文件。公司安全管理手册由质安部组织编制;管理制度类文件或作业文件由各相关主办部门负责组织编制。
2.办公室组织各相关主办部门评审文件。各文件编制主办部门组织本部门内部评审所负责文件的可操作性;各文件编制主办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评审所负责文件的接口合理性;当编制部门和评审部门的意见不能达成一致时,办公室组织公司领导评审文件并确认文件。
3.各文件编制主办部门提交相关部门评审时可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⑴书面评审:编制部门填写“文件评审记录”中的文件基本信息栏目,提出审阅要求(包括审阅重点、完成时间等),并将待评审文件(电子版、纸质版均可)及“文件评审记录”提交相关评审人员。评审人员按照审阅要求,认真评审文件,并填写“文件评审记录”中的评审意见栏目,按期返回编制部门。
⑵跨部门会议评审:分管领导主持,编制部门负责汇报,组织部门形成“会议评审记录”。
编制部门根据评审意见进行修订,必要时执行上述条款再次评审。
4.管理手册、管理制度类及作业类文件的格式由编制部门根据第4章的要求进行格式自查,办公室进行最终审查,对不符合要求的文件应返回办公室修改,直至符合要求。
八、文件审批、发布
办公室将经过评审通过后的管理手册、管理制度类及作业类文件按照《公文管理办法》履行审批手续,并正式发布。
办公室按照第四项的规定,对格式符合要求的管理手册、管理制度类及作业类文件给予唯一受控编号,并在“文件管理一览表”中登记。
管理手册、管理制度类及作业类文件由办公室以公司通知类公文形式发布,填写发放记录。文件及评审记录交办公室归档。
九、在用文件评审及更改、作废
各部门根据使用情况,评审文件的持续适宜性,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填写“在用文件评审/更改/作废记录”,办公室确认是否更改或作废相关文件。
办公室每年对所编制的文件进行定期评审,当出现组织机构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作业场所重大变化等情况时,应及时跟踪变更情况,并评审文件是否适宜,填写“在用文件评审/更改/作废记录”,经部门领导确认是否需要更改或作废相关文件。
经确认需更改的文件一般由原编制部门组织更改,如转交其他部门更改,应由原编制部门提交相关背景资料。更改完成后,应填写“在用文件评审/更改/作废记录”,并按照第五、六项履行相关手续。
经确认需作废的文件由原编制部门填写“在用文件评审/更改/作废记录”,经分管领导审批后,回收作废文件或通知作废信息。
因法律或积累知识的目的而需保留的作废文件应标识“作废”,以防混淆,该类文件应单独存放。
不需保留的作废文件,由负责回收的部门进行销毁,填写“文件管理一览表”。
十、外来文件管理
公司应确定管理所需的外来文件类别和明细,并确保外来文件得到识别,控制其分发。
公司各相关部门应按确定的外来文件类别和明细收集诸如行业标准、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户技术标准或要求、同行业相关技术标准要求等外来文件。
各部门收集到的外来文件应及时交与办公室归档管理,办公室将外来文件分类登记在“有效文件清单”中,备注“外来文件”。
外来文件的编号可采用原文件编号,如原文件无编号可自行编号,在每份外来文件封面右上角注明新的编号。
外来文件的借阅和发放由办公室负责,借阅和发放时要保留相关的记录,并在规定的期限内收回。
相关部门应关注外来文件的最新版本,并有新版本生效时,办公室应及时下发有效版本,并将旧版本收回。
十一、有效性控制
办公室建立包括公司公文、管理手册、管理制度类及作业类文件以及外来文件的“有效文件清单”,通过纸质或信息管理系统公布。
各职能部门内部管理或作业用文件由各部门建立本部门“有效文件(内部制度)清单”,并报办公室备案。
文件更改或作废后,应及时更新“有效文件清单”。
十二、档案记录管理
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可使用如下记录形式:
⑴纸质形式,如:表格、传真、照片等;
⑵电子媒体形式,如:录音、录像、光盘、数码照片、信息系统上的电子记录等;
⑶实物形式,如:奖牌、奖状、奖杯、证书等。
各部门在确定需使用的记录样式时,应尽可能使用现有已固化的记录样式,并按照第4章规定的格式框架要求,尽可能保证记录清晰全面。
政府机构对相关记录的样式有统一规定的,按其统一规定执行。
各种记录应按内容分类,由专人负责填写。记录填写要准确、及时、标识正确、内容具体、字迹清晰、逐栏填写,若有空项应用“--”划去(备注除外)。
记录不得随意涂改,确需更改时,应采用划改的方式,划改处应签上更改人的姓名及更改日期。填写人对记录的数据、文字负责,在记录上应签署姓名、注明日期。
各部门建立本部门的“记录清单”,收集本部门产生的记录,并按名称、产生时间等进行分类标识整理。
部门之间根据需要移交记录,对重要记录的移交应填写“记录交接清单”。需归档保留的记录应按公司《档案管理办法》规定移交人事办公室存档。
政府机构对相关记录的收集、整理、移交有统一规定的,按其规定执行。
各部门对需保存的记录应放于安全、适宜的地方,做到防潮、防火、防蛀、防丢失。
各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确定本部门记录的保管期限。并在“记录清单”中明确。但最低保管期限不应低于1年。存档记录的保存期执行《档案管理办法》。
公司内部人员因工作需要,经有关部门负责人同意,可以查阅该部门的记录。合同有规定时,顾客或其代表可以在商定期内查阅与合同有关的记录。
在第一方、第二方、第三方审核时,相关部门应在审核计划确定的范围内,向审核人员提供需查阅的记录。档案的查阅执行《档案管理办法》。
各部门保存的纸质记录及电子媒体记录中的录音、录像、光盘、数码照片的保存到期后,可以进行销毁。各部门填写“记录销毁清单”,报部门领导批准后销毁。档案的销毁执行《档案管理办法》。
人员培训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实施人力资源管理,明确每一个岗位人员的学历、培训、技能及工作经历等具体事项。对与质量管理有关的岗位确定职责,根据职责确定应具备的能力作为任职要求,能力由受教育程度、接受培训、具备技能和工作经历来决定。
二、职责
质量安全负责人、部门负责人的任职要求,由总经理批准,其他人员的任职要求由质量负责人批准。根据岗位职责和人员岗位任职要求,由部门主管领导共同选择聘用或从外部招聘能够胜任员工。
应在每年年初对员工进行培训、教育、经历和技能认定及考核。技术人员应掌握食品生产专业技术知识和安全知识。生产加工人员能掌握操作规程并能熟练正确操作设备。
三、培训需求的产生
1.主管部门、行业规定必须具备的人员资格培训;
2.现有人员的能力不能满足本公司规定的任职要求时;
3.本公司内外部情况变化(如新法律、法规颁布)时;
四、培训策划
各部门按实际情况要求,每年的12月下旬做出下年度培训需求计划(如:新招聘员工、在岗员工、转岗员工、特殊工种)经部门负责人批准报人事部,经总经理批准安排,需要时可随时追加培训计划;如遇临时性培训,人事部要及时协调,并报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五、培训运作
人事部对新员工上岗前必须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公司基本要求,包括公司方针、目标、基本规章制度、食品生产基本知识及岗位操作规范等,实际操作和设备性能安全事项培训由所在部门组织进行;
六、培训方式
可以长期培训、短期培训、外部培训、内部培训、自学考试或通过媒体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
七、档案管理
人事部要建立员工档案,将每个人的培训经历全部填入员工档案。并且随时更新内容。
八、记录
1.《年度培训计划》
2.《培训需求表》
3.《培训记录》
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健康档案制度
一、目的
为了食品的安全公司所有与生产有关的员工必须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
二、职责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每年必须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并持卫生防疫机构签发的健康证后方可上岗。新进公司员工须体检合格后持卫生防疫机构签发的健康证后方可上岗。
所有人员进入车间时,必须穿戴好工作服、帽、靴,必要时戴口罩,头发不外露,防止食品及接触面或食品包装材料受污染,保持良好个人卫生。离开车间必须脱掉工作服、帽、靴,并应勤洗勤换工作靴刷洗消毒,保持清洁卫生。做到“四勤”:勤洗手、剪指甲;勤洗澡、理发;勤洗衣服、被褥;勤换工作服。禁止长发、长胡须、长指甲、戴手饰、涂指甲油、禁止在岗期间衣冠不整或工作衣帽不洁净,禁止在岗期间抽烟、喝酒、吃零食。
生产部负责每年组织生产人员的健康查体工作,体检不符合者调离生产相关岗位,不得超期使用健康证明。如有健康证超期且未取得最新健康证者,需立即停止其工作并督促尽快取得健康证,若两周内未取得最新健康证则视为自动离职。
三、档案管理
生产部建立职工健康档案,对所有职工填写《职工健康信息表》,并与该职工的健康证明复印件一并封存。健康档案要集中档案室管理,按编号顺序存放。未经管理人员允许不得随意调动或转借。将所有参与生产相关岗位职工的健康证原件统一放置在生产部办公室墙上“职工健康信息一览表”中。
健康证实行统一管理,并随时接受相关部门对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
四、监督检查
生产部对职工健康状况进行日常监督管理,当观察到腹泻;开放性创伤;烫伤;皮肤湿疹;长疖子;咽喉疼痛;耳、眼、鼻溢液;发热;呕吐等症状时,应规定调离直接接触食品的工作或采取特殊的防护措施。凡患有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皮肤病等消化道传染病以及其他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不得参加车间工作,生产部负责人并及时向总经理说明情况,必要时须辞退,所有员工有义务将自己的病情或伤情报告生产部。
新进人员录用前必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才可上岗,杜绝先上岗后查体的事情发生。一经发现此类事件,相关招聘人员、生产部负责人均受严厉处罚。
五、记录
1.《职工健康信息表》
卫生管理制度
一、目的:
建立生产车间清洗消毒标准操作程序,使之符合工艺卫生要求。
二、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4930.2-94 食品工具、设备用洗涤消毒剂卫生标准。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14881-1994 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
三、适用范围:
1.操作人员。
2.接触食品的操作台面,各种劳保用具、操作工具和容器具。
3.接触与间接接触食品的生产设备表面。
4.生产车间地面、墙壁、顶棚及灭蚊、照明、通风排气等设施。
四、职责
1.生产车间操作人员按本程序正确实施清洗操作。
2.车间主任、品控人员负责对车间、厂区卫生清洗消毒卫生进行监督与检查。
五、清洁用具及溶液:
1.毛巾、塑料毛刷、清洁球、地板刷、扫把、拖把、紫外线灭菌灯。
2.自来水、75%浓度食品酒精、84消毒液、高锰酸钾。
3.消毒溶液的配制:
⑴泡脚池消毒液:
称取84消毒液200ml倒入更衣室前后门厅内水池中,消毒池中加入清水,水层深度为3厘米,混匀,消毒液内有效氯不低于100PPM。
⑵泡手池消毒液:
泡手池内加入清水,水层深度为6厘米。取1-2粒高锰酸钾放入水池中,混匀。
⑶浓度75%酒精消毒液:
配置浓度75%酒精消毒液时,每次需根据消毒用量需求配制。配制时用量杯量取80%体积的浓度95%食用酒精与20%体积的蒸馏水混匀。
⑷厂区内消毒液:
称取84消毒液100ml倒入20L喷雾器中,喷雾器中加入清水直至满容量,混匀,消毒液内有效氯不低于100PPM。
六. 生产人员及车间的卫生要求:
1.生产人员进入车间时参照下列程序:
男女工各自进入男女更衣室更换工作服,要求穿戴干净整齐,工作服、工作帽、工作鞋、口罩一样不能少;
进入洗消室按照《洗手消毒程序》洗手消毒,鞋靴在泡脚池消毒;
2.生产加工间隙的清洗消毒。
清除场地、设备、周转筐、工作台、工器具、清洗池中一切杂物、污垢等。
检查所有清洁过的表面,如发现任何残留痕迹,重复清洁步骤。
3.生产结束后的清洗消毒。
⑴清扫:应清除地面、墙面和各种设备、设施、工器具中的杂物、残留物。
⑵清洗:分为食品直接接触面清洗与间接接触面的清洗。
食品直接接触面的清洗流程:
直接接触产品的工器具包括不锈钢盆、漏勺、不锈钢锹铲、不锈钢耙、包装工具、不锈钢斗车等。
此类器具清洗流程为:清水清洗-----洗洁精清洗-----清水清洗-----破损检查-----75%浓度食品酒精喷洒消毒10分钟;并且所有可拆装移动的工器具必须保证每周用82度以上热水浸煮20分钟以上。
发酵池、淋池、薰缸清洗流程为:食品间接接触面的清洗流程:清水清洗-----洗洁精清洗-----清水清洗-----破损检查-----开水喷洒------75%浓度食品酒精喷洒消毒。
间接接触产品的工器具包括台秤、周转筐、推车、真空包装机、操作台面、墙面、地面等。
此类器具的清洗流程为(五步法):完好情况检查-----清水清洗-----洗洁精清洗----清水清洗-----100PPM的84消毒剂清洗消毒----清水清洗。
4.清洗消毒后检查
感官检查所有清洗过的器具表面,用手摸不到有污物存在,闻不到异味。发现任何残留痕迹,或闻到异味,重复以上清洗消毒步骤。
七、清洗工具管理。
1.不同用途的清洁工具,必须专用且存放于不同的专用容器中,禁止混用和混放。清洗用具使用完毕,必须将上面所沾附的食品残渣清除干净;清洗食品直接接触面的清洗工具需放入100PPM的84消毒剂中浸泡消毒。
2.必须保证清洁用具的完好安全,禁止使用破碎,残缺,易腐烂,易脱落异物的器具,以免给食品接触面和产品带来异物、卫生隐患。
八、监控与检查:
1.由车间主任对当班的地面、墙面、操作台面、食品机械、操作工具和容器具进行日常感官检查
2.由质检部对操作台面、工作服、帽、手套和车间空气的卫生状况进行每周1次的抽样微生物检测。
九、纠正和纠正措施
当检测发现不符合卫生条件的情况时,生产部和质检部负责实施相应纠正,并制定和实施纠正措施,如加强人员培训、调整消毒剂浓度、延长消毒时间等。
十、记录
1.生产车间清洗消毒人员填写相应的《生产车间清洗消毒记录》。
2.质检部将监视检查结果记入《卫生检查记录》
3.生产部将所采取的纠正和纠正措施记入《纠正措施单》。
采购进货验收查验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从源头保证本公司的产品质量安全,把好原辅料采购的质量关,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
适用于生产所需一切原料、辅料、添加剂的采购进货。
三、职责
采购人员采购前对供应商细心审评;采购时对每一批原辅料、添加剂的采购都要做到质量安全第一;采购后协同质检部对所采购的原辅料、添加剂进行全面的检验。
四、原辅料、添加剂进货查验
1.严禁在疫区购进公司所需原料,对在不明地区购进的原料,化验室对所进原料逐一抽检,对原料进行感官检测,并将检验结果上报主管领导。
2.对从疫区购进的原料,严禁进厂,严禁入库,并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退回供货商,并追究采购人员责任。
3.对原料的验收、抽检、称重等环节,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和相关的法律法规执行。
4.对每一批购进原料,必须做到符合生产质量和卫生防疫的要求,并做好原始记录。
5.已入库的原料,按原料所需要的温度、湿度管理,防止变质,防止污染。
6.公司产品质量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公司产品质量方针、产品工艺、产品检验的全过程监控。对影响产品质量实行一票否决制。
食品添加剂管理制度
一、目的
为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管理和使用,在食品生产经营中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避免出现违法违规现象,确保食品质量安全
二、要求
应当依照食品安全标准关于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使用范围、用量的规定使用食品添加剂,不得在食品生产中使用食品添加剂以外的化学物质和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必须弄清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名称,使用范围后,才能使用食品添加剂。
三、采购及验收
采购食品添加剂应当先使用有生产资质的生产企业,并且认真执行《进货查验制度》的有关规定,食品添加剂应当有标签、说明书和包装。标签、说明书应当具有《食品安全法》的有关内容以及食品添加剂的使用范围、用量、使用方法,并在标签上载明“食品添加剂”字样,食品和食品添加剂与其标签、说明书与载明的内容不符,企业不得采购和使用。
四、贮存
企业应当对购进的食品添加剂妥善保管,库房应用通风、防潮设施。不得与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混放,对食品添加剂的入库,领用等要有记录。
五、使用
在生产过程中操作人员对使用食品添加剂的情况要认真做好使用记录,记录内容应当包括食品添加剂的名称、规格、数量、生产量、操作人员以及使用食品添加剂应注意的事项等,使用记录至少保存五年。
生产过程安全管理制度
一、目的
通过生产过程质量监督,控制不合格品的产生,阻止不合格品进入下道工序,提高员工的质量意识,降低过程生产不合格品率,完成质量方针和目标,为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并且通过各方面的管理措施等保障职工在整个生产过程中无安全隐患。
二、职责
质检员监督生产过程中各工序的全面性、完整性和安全性。
三、要求
1.在生产过程中,质检员对各生产工序生产过程质量检验巡回监督检查,检验的内容有:①现场发现批量不合格事故,有权要求生产及时停产整改,待验证整改措施有效后方可继续;②检查发现批量不合格品产出,及时要求进行“标识和隔离”待返修后方可继续。
2.质检员发现批量不合格,通知班长现场安排返工返修,并经过复检合格才能进入下道工序生产。
3.对车间的卫生工作要严格管理,班组在日常生产工作过程中,对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相关的辅助设备,要定时进行清扫、擦拭、保养,防止残余物影响产品质量,坚持每周六对设备进行全面的卫生打扫和保养工作。
4.车间主任根据卫生管理制度,对车间班组及岗位卫生实施考核,并与当月工资挂钩实施奖罚。
5.要切实做好灭鼠、防蚊及有害昆虫的侵入、隐匿预防工作,对车间、库房应严格防范措施及要求,对此项工作应专人卫生监督员指导检查工作。
6.各部门、车间职工应养成一种良好的卫生习惯,经常搞好个人卫生,避免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上岗职工须持有健康证,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7.办公室定期对各部门、车间、卫生工作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记录到年底的考核中。
设施管理制度
一、目的
通过规定的检验、维护和保养,确保正常运行和使用。
二、职责
按质量管理要求、产品质量计划的策划要求,确保提供实现产品符合性所需的基础设施,包括运输、生产设备和检验试验设备,并
1.设备资产管理
1.1生产部依据公司生产经营对设备资源配置要求,编制设备年度新增、更新、改造、报废固定资产设备计划。
1.2生产部应建立设备固定资产台帐、固定资产卡片。
1.3生产设备由综合部进行采购,在采购前应对供应商进行评价与选择,报总经理审批后实施。设备到公司后由生产部负责联系设备厂家与其组织安装、调试和验收,并收集保存有关技术资料和记录,做好设备档案台帐。
1.4生产部负责统计低值易耗机具、工器具向采购部报备,总经理审批后由采购部采购。
1.5固定资产设备的报废,由生产部提出书面报告,总经理批准后实施。
1.6生产部应对设备进行全面完好性检查,确保生产现场的设备符合完好标准。
2.设备使用管理
2.1设备使用应做到定人、定机、定岗位职责,重要设备操作人员必须经培训合格上岗。
2.2设备操作人员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运行设备符合清洁无积垢,润滑良好,调整适当,紧固无松旷,防腐不锈蚀。确保设备完好标准。
2.3设备运转记录,连班运行设备的交接记录和日常保养维修记录齐全。
2.4生产部每月组织进行一次设备检查,发现存在问题提出书面整改,实施整改部门要责任到人,在规定整改期限内结束整改。
3.设备修理、保养管理
3.1设备维修按生产部制定的年度设备维修计划实施,由承修部门负责修理并记录。修理结束后,由生产部按有关修理验收标准进行检验,并保存所有记录。
3.2设备使用过程中发现故障时,立即申报生产部,经生产部主管同意通知机修工及时修理。修理结束后,由生产部负责修理质量检验,并将检验结果记录于设备修理检验记录表,经修理未经检验合格的设备不准投入使用。
3.3设备在使用过程中严格执行定期保养,按《设备工艺文件》安排保养,以日常保养为主要内容,并详细记录到设备维修保养记录上,由保养人员签字。
4.关键工序设备管理
对关键工序设备加强过程管理,即加强日常的维护保养,加强监督检查和考核,每年进行二次能力认可,严格按设备操作规程操作。
防止污染控制程序
一、目的
保证食品、食品包装袋及食品所接触表面不被微生物、化学及物理的污染物污染。
二、范围
适用于食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过程对污染物的控制。
三、职责
1.生产车间负责车间污染物的控制。
2.化验室负责化学药品的控制。
3.供销储运部负责辅助材料、编织袋的卫生控制。
4.供销储运部负责成品储运过程污染物的控制。
5.生产技术部负责监督管理。
四、内容
1.生产车间污染物控制。
1.1各工段定期清理现场杂物,并经常清扫,保持清洁卫生的生产环境。
1.2 各工段应定置摆放物品,保持道路、区域划分清楚,安全标志醒目,屋顶、墙壁无蜘蛛网,窗户干净明亮,无异物掉落等。
1.3 杜绝水、汽、汁的跑、冒、滴、漏。
1.4 生产技术部对废水、废渣、烟尘、粉尘实施有效检测和管理。
2.成品区污物管理
2.1 墙壁、支柱和地面表面采用无毒、不渗水、防滑、无裂缝、坚固耐久、易清洗消毒的水磨石或瓷砖材质。至少每三天清洗一次,不得出现污垢、侵蚀等情况。
2.2 天花板采用无毒、浅色、防水、防毒、不脱落、耐腐蚀、易于清洗的材料,要定期清洁,不得有成片剥落、积尘、污垢、侵蚀等情形。
第 45页 /共 45页
2.3 成品区各入口、门窗及其他孔道设有防虫设施,要定期清洗。
2.4 成品区的照明设施装有防爆灯罩,生产用温度计一般为金属温度计,原则上不用玻璃温度计,如用则应具有相应防护罩,以防发生意外时造成污染。
2.5 排水沟设有明沟和暗沟两种。排水沟口径的大小能满足污水流畅排出,排水沟管道固密、平滑、不渗水,沟盖用坚固耐用、不易生锈的材料。要定期清洗,不得有污垢、侵蚀、异味等情况出现。
2.6 配备有控制通风设施,防止在成品区及清洁区内形成冷凝物。
2.7 成品区生产时,窗户需关严且密封性良好。
2.8 食品生产车间各入口、门窗及其他孔道设有防虫设施。
3.其他污染物管理
3.1 生产车间应防止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润滑剂、化学药品、清洗消毒用品,辅助材料等有害物质混入食品和中间制品中。
3.2 上述有害物质必须标识清楚,防止误用。
3.3化验室要对有毒化学品严格管理,对所使用化学残留液应妥善处理,成品、半成品样品应注意防护,避免回收回溶时对食品造成污染。
3.4 包装物贮存应有防尘、防鼠、虫及消毒设施,搬运、使用过程应保持清洁以免污染食品。
3.5 成品贮存要通风、干燥、防霉。运输、销售过程严格执行有关制度。
3.6 分类筛安装的吸铁器应定期维护,经常检查停筛即清理并做好记录。
五、监督与纠偏
质检部组织各部门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情况严重要及时报告总经理,以供评价和解决。
六、文件及记录
1.卫生标准操作程序
2.防污染控制记录
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控制制度
一、目的
为了给实施追溯提供指导性流程,包括在接收生产和交付等各个阶段对每批甚至每个产品有适当的唯一标识予以记录,确保在需要追溯时对产品质量的形成的过程实现追溯。在此过程中,必须满足顾客的和外部的要求。
二、适用范围
1.原材料进货、产品生产及出厂过程中对产品的标识及记录;
2.实施追溯的活动,从追溯需求提出直到追溯结果确认及应用;
3.本公司生产的所有产品。
三、职责
1.质检部
原料标识;制程不合格品标识;仓存不合格品标识;出厂检验标识;
2.生产部
发酵标识;产品标识;制程不良品隔离;
3.仓库
仓库区域规划,仓存品之分区存放保管;包材标识;仓存不良品隔离;
4.办公室
制定《批次命名管理》并详细告知所有部门;
四、要求
1.原料、产品等标识
对原材料进货、产品生产及出厂过程中对产品的唯一标识并予以记录。
产品检验状态标识分为合格、不合格、待检,在仓库和生产现场以标牌、标签、合格证、容器、区域作为检验状态标识,也可填写在随行的检验记录上作为检验状态标识。
标识在流转过程和仓库内应妥善保管好,缺少标识的产品会导致混批、混料和错误供货,在弄清产品的状态之前,必须予以隔离。
2.可追溯性
可追溯性:追溯所考虑对象的历史、应用情况或所处场所的能力。
追溯时机:检验或审核时发现产品关键质量特性(含安全特性)不合格、产品批量质量事故、顾客重大投诉或顾客要求的其他情形下等。可追溯性涉及到:原材料的来源、批次;生产过程的历史;产品交付后的分布及场所。
当需要追溯时,根据产品的生产批号可查出该批产品的从而可以追溯产品形成过程的历史,根据记录的生产批号追溯到仓库的仓库发料记录从而得到材料的来源。 质检部每月抽查可追溯性。
五、说明
1.产品标识和可追溯性能力验证其它措施
⑴ 产品标识的作用
①证明作用:经检查、验收或裁决后,制作标识,表明产品状况。
②可追溯作用:通过产品标识可追溯到
a. 生产者;
b. 检验者;
c. 产品生产批次或日期;
d. 其它有关该产品的原始凭证。
⑵产品标识的内容
产品标识一般表达下述内容:
a. 产品名称、图(代)号;
b. 产品状态(如材料、半成品、成品);
c. 工序、验收项目;
d. 质量状态;
e. 生产批次或编号;
f. 生产单位;
g. 生产者;
h. 检验者;
i. 制造日期、检验日期;
j. 保管期限(库存期限)。
该标识应为追溯其它内容提供依据,过程的标识必须是唯一性的。
⑶原辅材料产品标识要求
①仓库管理员在预验收进货产品时,应检查产品标识的完整性、正确性。
②仓库管理员在“送检单”上注明进货品名、规格型号、批次对应关系及数量等提交检验。
③进货产品验证后,仓库管理员根据“检验记录单”上的批号将合格的进货产品分批次存放在合格区,并记入“原材料管理台帐”。
④遵循先进先出的原则,领料原辅材料实行分批次投料单上均应有批次标识。
⑷过程产品标识要求
各车间填写 “产品流转卡”,注明生产批次及所用原辅材料批次,与产品同步流转,分批加工,一批一卡。
⑸ 最终产品标识要求
① 检验员核对“产品跟踪卡”,产品内包装内含说明书、合格证,外包装注明批次、数量、执行标准等内容,确保产品标识的完整、正确。
②操作人员、搬运人员、仓库保管员要保证产品在库期间标识的 完整性、清晰性。
③销售部必须保证成品在送到顾客前标识的完整性与清晰性。
⑹产品批次管理
为确保产品的可追溯性,从原材料进厂到成品出厂实施产品批次管理,具体按《产品批次管理指导书》执行。
2.检验和试验状态标识
⑴ 检验和试验状态主要是通过带色标的标签来表示,并辅以“产品跟踪卡”和有关的质量记录。废品应标以红色永久性的标识放置废品隔离区。
⑵仓库和生产现场的材料、在制品、成品必须按不同检验和试验状态,按定置管理要求放置在规定区域内,并挂
上表示不同检验和试验状态的标签。
a. 产品经检验合格的,使用绿色“合格”标签;
b. 产品经检验不合格的,使用红色“不合格”标签;
c. 产品经检验不合格的,但经评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