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2019.4-54页.pdf
下载文档

ID:3082105

大小:1.48MB

页数:56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中国 城乡 老年人 生活 状况 2019.4 54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总报告General Report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 党俊武摘要:目前,中国全体国民正在形成老龄社会的观念,对自身老年期的应对准备意识逐步提升,年轻人对昭示自身未来生活的当代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关切日益增强,这是世界第一老年人口大国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前提。年,综合反映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幸福感指数为 ,比 年的 提升了 个百分点。这说明,当代老年人也就是 年以前出生并存活的老年人,他们是中国史上最幸福的老年人。这是党中央历来以人民为中心和高度重视解决人民老年期问题,特别是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部署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全面加强老龄工作、大力发展老龄事业和老龄产党俊武,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研究领域为老龄社会、老龄战略、老龄产业、老龄科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老龄蓝皮书业取得的重大成果。这些成果的取得既是当代老年人的福祉,更是未来各代老年人幸福生活的预演;既是未来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根基,也是未来全体中国人民实现幸福晚年生活的历史阶段性准备。调查还表明,当代老年人还面临收入差距加大、慢病突出、服务不足、欠缺宜居环境、精神生活单调等诸多问题,迫切需要按照党的十九大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部署,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解决当前老年人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要实施关口前移战略,引导年轻人口充分做好全生命周期的养老准备,确保各代老年人能够享受有保障、有尊严、体面、幸福的美好晚年生活。关键词:老年人 生活状况 抽样 国情调查一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工作基本情况 年,中国迈入老龄社会。同年,党中央决定成立高规格的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主管全国老龄工作。从 年开始,为了调查了解中国城乡老年人的生活状况,为党中央、国务院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提供科学依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决定开展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工作。迄今为止,这项调查已经成功开展四次。经过连续 年的努力,这项调查目前已经上升为一项重大国情调查,每五年开展一次,并成为新一届党中央应对人口老龄化顶层设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成为国家老龄统计调查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需要科学决策,而科学决策的首要前提是开展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是在“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老龄问题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变交织,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叠加,面临的挑战和风险的严峻性、复杂性和紧迫性是世界少有的。当前,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部署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家底不清,问题不明,特别是对一些带有普遍性、长远性的问题,我们在思想认识上还若明若暗,例如,老年人口的收入、健康、生活自理能力、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以及巨量老年人口给经济增长、财政负担、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社会治理等带来的压力,我们曾经就这些问题在前三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中进行过研究。但经过五年的时间,这些问题已经发生许多新的变化,应对人口老龄化和老龄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更为重要的是,新一届党中央做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部署,对老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是开展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以下简称“第四次调查”)的基本背景。按照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具体部署,第四次调查突出问题导向,在前三次调查工作的基础上,扩展调查范围、丰富调查内容,扩大调查样本规模,提升调查数据代表性,主要特点:一是在调查定位上从了解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研究型调查转变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情调查;二是在调查范围上从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扩展到全国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是首次开展的覆盖全国范围的调查研究;三是在调查内容上增加了许多新的调查项目。从调查设计上看,这次调查立意较高,内容全面,方法科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从全球范围来看,第四次调查是目前世界上有关老年人口最大规模的调查。综合反映此次调查意图的问卷设计主要体现在“一个定位”、“九大板块”和“五个创新”上。“一个定位”,即此次调查是一次基本国情调查。也就是说,第四次调查不是一般意义上对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简单了解,而是在顺应老龄社会的到来和主动适应人口老龄化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把解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老龄蓝皮书世界上第一老年人口大国的相关问题作为落实中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通过科学设计问卷,来对中国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基本情况进行一次系统全面的摸底,以便为各级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和智力支持。“九大板块”就是问卷的九个内容,包括老年人的基本状况、家庭状况、健康状况、照料护理状况、经济状况、宜居环境状况、社会参与状况、维权状况和精神文化生活状况,基本涵盖了中国老年人生活状况的主要方面。“五个创新”是相对于前三次调查问卷而言的:第一个创新是设计目标的创新。应对人口老龄化、解决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老年人群体的问题,关系“两个百年”宏伟目标,也就是全面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据此,在充分参考前三次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第四次调查问卷是按照两个百年宏伟目标来设计老年人生活状况的主要领域、主要指标,以便摸清国情、找到差距,明确老龄工作、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的发展方向。第二个创新是设计理念创新。前三次调查问卷设计的主概念是老年人,第四次调查问卷设计的主概念是老年期。通过将老年人转换为老年期,第四次调查向全社会传达的理念是:人人都会是老年人,人人都有老年期,除了那些不幸活不到老年期的少数人外。借此,希望第四次调查能够走出老人圈、走出老龄工作圈,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又攸关每一个人晚年生活幸福的真正的国情调查。第三个创新是设计思路创新。第四次调查问卷设计充分考虑继承前三次调查问卷的成果,更重要的是以全面深化改革为指导,把重中之重放在创新上,主要是根据解决老年人面临的观念问题、体制问题、机制问题进行具体设问、具体指标设定。旨在解决当前老年人问题的同时,厘清制度性解决未来全体公民老年期问题的战略思路和战术路径。第四个创新是设计内容创新。第四次调查问卷设计顺应老龄社会的到来和人口老龄化新常态的背景,落实新修订的 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的立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精神,凸显了老年人的消费潜力问题、老龄产业的发展方向问题、宜居环境的挑战问题、精神文化生活问题等。第五个创新是设计重点创新。和前三次调查问卷不同,设计第四次调查问卷时时代背景发生了根本变化,这个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应对人口老龄化、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二是企业界包括实体经济领域和虚拟经济领域的诸多企业以及国外相关企业纷纷介入老龄产业。针对这两个转变带来的国内外广泛关注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第四次调查问卷都有回应。例如,老龄服务的重点和优先领域、老龄金融的发展空间、家庭养老的承载能力、社会养老模式的创新方向等。第四次调查时点为 年 月 日 时。调查对象为居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港澳台地区除外)的 周岁及以上中国公民。调查采用“分层、多阶段、最后阶段等概率”抽样设计,所得样本是近似自加权的,样本具有全国代表性。调查采取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调查范围为全国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港澳台地区除外)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样本涉及 个县(市、区),参与调查的工作人员将近 万人。调查设计样本规模为 万份,抽样比约为 ,调查实际回收样本 万份,有效样本为 万份,样本有效率达到 。二第四次调查关于老年人这一核心概念的理论考量(一)关于老年人概念的相关问题 从 年第一次调查到第四次调查,老年人生活状况这一核心概念有具体变化。第一次调查称为“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年)”,虽然名称上强调老年人口,但实质是调查老年人生活状况的方方面面,反映出人口学对老龄科学研究的深刻印记,以及对实际调查工作的深刻影响。第二次调查称为“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年)”,人口学单学科的影响依然显著,而且增加了追踪的导向,旨在掌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老龄蓝皮书老年人群体内部生活状况的变迁规律。第三次调查(年)延续第二次调查的基本安排,部分内容有所调整。从实际调查结果来看,前三次调查的成绩值得充分肯定,为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而且,在国内外老龄科学界、老龄产业界和老龄工作实践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但是,面对来势汹涌的老龄化浪潮,特别是不断变化的老年人物质和文化需求,尤其是从年轻社会向老龄社会、短寿时代向长寿时代的深刻转变,更为重要的是新一届党中央的更高要求,必须重新思考前三次调查的短板和问题,重点厘清老年人生活状况这一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便做好新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老年人生活状况国情调查工作。我们不能苛求前人,只有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走得更远;但是,客观世界不断变化也要求我们不断改变主观认识。因此,我们只能在看清前人的不足的基础上才能走得更远。从立项、问卷设计、调查实施和汇总成果来看,前三次调查的具体问题体现在:一是调查范围局限于 个省(区、市),没有覆盖全国,全国代表性欠缺。二是改老年人口状况调查为追踪调查,在科学研究上十分重要,但实际上难以在科学研究和国家要求的面上调查研究之间找到平衡,结果是老年人队列的追踪研究有了推进,但面上的调查研究工作难以提升。从调查工作来说,应当先有面上的全面调查,再进行或同时进行追踪性调查,两者相互配合,才能对老年人生活状况做历时和共时的全面深入研究。当然,当时这样做也是出于经费、人力等方面的原因。第四次调查虽然中断了前两次追踪调查,但随后通过每年一度的监测调查予以弥补。三是人口学单学科影响较深。老年人生活状况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当今所有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共同作业点,需要多学科的科际整合性研究,单独一个人口学是难以承载的。当然,当时这样做主要是因为从事老年人生活状况问题研究者大多是人口学研究者,即便是老年学研究者,他们大多数也具有人口学的知识背景。因此,在老年人生活状况研究上突出人口学,这是可以理解的。不可否认的是,人口学家较早关注老龄问题,这是全球性现象。人口学家对于老龄科学这一学科群、对于老龄事业、老龄工作的作用不容否定。但是,面向未来,应对老龄社会,这不仅是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一个人口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和每一个人切身利益的重大战略性问题。因此,第四次调查充分体现去人口学单学科视角、强调老龄科学学科群视野,焦点放在“老年人生活状况”这一综合性问题上。而在老年人生活状况上,前三次调查也存在概念上的不足。不仅前三次调查工作中存在不足,而且,我们全社会关于老年人这一概念也存在诸多认识上的偏误。长期以来,关于老年人及其生活状况,我们的理念存在诸多问题。第一,仅仅局限于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来讨论问题。从前三次调查问卷设计、汇总成果以及有关老年人问题的文献来看,其中的老年人概念仅仅指 岁及以上老年人。在操作上,这一年龄界定是需要的,但也带来诸多问题。一是容易把老年人和非老年人割裂开来。最大的问题是造成非老年人不关注老年人,导致在老年人圈子研究老年人问题。从社会氛围的营造上看,这样做不利于全社会关注老年人问题。从理论上说,每一个人都会是老年人,除非英年早逝。因此,老年人实质上只是一个时间概念。那么,从全生命周期来看,老年人只是生命历程中的一个阶段。二是忽视老年期前期的生命事实。从生命历程看,老年期只是婴幼儿期、青少年期、中壮年期的延续,如果仅就老年期来研究问题,不仅会割断生命历程的必然链条,更重要的是不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老年期的问题。如果在年轻阶段生活方式不健康,对老年期的知识、技能、资源特别是金融准备不足,到老年阶段产生诸多问题便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解决起来十分困难。关键在于诸多生命生活事项如健康、金融准备还具有不可逆特征,一旦错过便难以弥补甚至不可弥补。三是不利于人们特别是年轻人关注自身老年期的问题。从源头上来说,人人充分认识到自己未来老年期生活的必然性,人人从小开始充分做好老年期的各种准备,这是解决所谓老年人问题的根本。如果仅仅从 岁开始才做适应和准备,实际上已经是亡羊补牢。因此,把老年人问题仅仅界定在 岁及以上这种做法虽然在操作上是可行的,但带来的诸多问题也是需要我们深入考量并予以解决的。第二,把老年人群体当作问题群体来对待。翻看有关老年人问题的文献,迎面而来的观念就是:老年人是弱势群体、问题群体,我们的主要工作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老龄蓝皮书就是弄清老年人面临哪些问题,然后提出政策建议,从而最终解决这些问题。这种看法由来已久。实际上,老年人和其他社会群体一样,既有他们面临的各种问题,也是社会可以利用的重要人力资源。第三,把老年人问题等同于养老问题。进入 世纪以来,老龄问题日渐升温,老年人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同焦点话题。但迄今为止,老龄问题被理解为老年人问题,而老年人问题被理解为养老问题,以至于人们把对老龄问题的关注集中在如何给老年人盖养老院、提供相关服务这一狭小的领域,从而掩盖了许多重大问题。第四,没把老年人当作社会主体来对待。老年人首先是人,是社会的主体,既有自身的问题,更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同时,老年期是年轻时代的延伸,一个人如果从小没有树立终生自立自强的观念,到老了也只能由社会来供养。但实际上,事实表明,大多数老年人特别是低龄老年人不仅身心健康,而且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问题在于,我们对待老年人的观念出了问题,以为他们都是需要别人照顾、伺候、服务的对象。这种观念需要彻底扭转。(二)关于老年人概念偏误的反思老年人这一核心概念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人类尚未建立关于老年人问题或人类老年期问题的完善理论。以往人类史基本上是年轻社会的历史,同时,也是短寿时代的历史。因此,老年人问题虽然与人类历史共长短,但自人类诞生以来,特别是有了学科史以来,由于老年人口数量有限,占总人口比重低,尤其是中西方传统文化都认为老年人问题属于私人领域的问题,难以进入公共领域,因而很难得到系统化的理论研究,建立针对老年人问题的独立学科体系更是不可能的事情。回顾历史,从轴心时代到 世纪,人类历史上的伟大思想家,无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韦伯,还是老子、孔子等,他们对老年人问题虽然也有论述,但没有也不可能建立系统的理论。思想家只能处理他们面临的问题,他们不可能超越时代进行理论创造。短寿时代终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后,长寿时代迎来曙光,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生发展,可以预见老年人口规模日益庞大,相应问题逐渐进入主流社会视野。世纪初,以老年医学为旗帜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催生老年学学科的建立,特别是以应对人口老龄化为主题的 年第一届世界老龄大会以来,老年学才迎来大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但是,由于历史十分短暂,知识积淀不足,老年学虽已初步建构起学科体系,但系统化的理论建构仍然乏善可陈,分析框架距离成熟学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难以对日益严峻的老年人问题做出全面科学的解读,无法引领解决老年人问题的实践。第二,西方老年学关于老年人问题的理论多元而缺乏一体化。回顾西方历史上有关老年人问题的文献,针对老年人的主流观念是负面的,鲜有积极正面的理念,原因主要是以往时代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普遍不好。老年医学特别是老年学诞生之后,从正面看待老年人的观念逐渐兴起,原因是长寿时代来临后精神矍铄的老年人越来越多,研究老年人问题的理论也层出不穷。从现有的文献来看,西方关于老年人问题的理论从社会科学角度看包括三个层次,即:宏观理论,主要有结构主义理论()、现代化理论()、政治经济学理论()、利益群体理论()、亚文化理论()和制度理论()等;中间理论(),主要有活动理论()、脱离理论()、年龄分层理论()、生 命 周 期 理 论()、现 象 学 理 论()、文化人类学理论()和符号互动理论();微观理论,主要有角色理论()、发展理论()、理性选择理论()、交换理论()和连续性理论()等;从医学角度看主要有衰老机制理论、老年基础医学理论、老年预防医学理论、老年流行病学理论、老年社会医学理论、老年临床病学理论等。毋庸置疑,这些理论的提出,对于把握和解决老年人问题有其重要贡献和作用,但从研究范式、研究视角、研究内容和研究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老龄蓝皮书方法来说,都是对老年人问题的个别方面的把握,最突出的特点是多元化和碎片化。透过这些理论看老年人问题仍然是雾里看花,找不到把握和解决老年人问题的主脉络和主线索。这表明,西方的老年学理论刚刚起步,研究和分析的元理论框架还处在建构阶段。第三,中国老年学关于老年人问题的理论研究严重滞后。回首中国历史上关于老年人问题的文献,儒家涉及较多,但主要限于子女和父母之间伦理层面的关系处理,道家主要谈论养生长寿之道术,中医主要从阴阳五行、经络等角度讨论老年期的疾病养生问题,探索人生之道的禅学(中式佛学)对老年人问题也有所涉及,这些中式理论虽有特色,但也同样存在系统化不足的问题,整体上仍然看不到把握老年人问题的主脉络和主线索。严格现代学理意义上的考量还是在新中国建立后老年医学引进之后,特别是 年引入西方老年学之后。回顾 多年中国老年学研究,实证研究多于理论研究,老年医学研究强于老年学的社会科学相关分支学科研究。从整体看,在理论上主要是介绍和应用西方老年学理论,独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老年学理论特别是理论老年学十分薄弱。目前,单从社会科学各分支学科看,研究老年人问题的主流理论是多侧面理论,即认为老年人问题主要是人口、经济、健康医疗、社会、文化、心理等方面的问题,目前的研究主要限于从现象层次分析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这种三段论的简陋理论分析路子,不仅造成研究很难深入,也深令决策者难以信服和采纳学界提出来的所谓“政策建议”。当下,迫切需要老龄科学(包括老年学)工作者高扬理论思维的旗帜,立足国情,放眼全球,结合老龄社会新时代的客观要求,弘扬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如儒道释、传统中医等,外国如印度文化等),吸收世界相关先进科学成果,在现有研究基础上创新思路,建构新的老年学理论。这一点对于老龄科学的自然科学领域、社会科学领域、人文学科领域的拓展和纵深的理论研究都十分必要,更重要的是,可以为解决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的各种问题提供一个全面科学的分析框架。第四,老龄社会呼唤从理论上重新考量老年人问题。目前,人类正处在以人口老龄化为表征的年轻社会向老龄社会的全面深刻转型期,史上的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人问题尚在延续,新的老年人问题也层出不穷;同时,史上老年人问题产生的人口背景和当前迥然相异。在漫长的年轻社会或者短寿时代,人生的追求和梦想之一就是长寿,更准确地说是活到老年期,但限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特别是医疗科技水平,人们的寿命短暂,能够活到老年期的概率小,老年人口数量十分有限,承载和处理老年人问题的成年人口非常丰裕,而且私人领域应对有余,老年人的诸多问题不成为公共领域的重大问题。进入老龄社会以后,不仅老年人口数量庞大,占比超过少儿人口,而且高龄化持续推进带来众多高龄老年人口,承载和处理老年人问题的成年人口也呈现递减趋势。现在的问题不是如何活到老年期,而是准备如何度过超过“就业准备期”的老年期。值得关注的是,当前和今后的老年人问题既是私人领域的问题,更是公共领域的重大问题,不仅影响每一个人和每一个家庭的生存发展,而且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全面、深刻而持久。同时,由于时代条件的差异,由于人作为主体的观念、知识结构、社会行为能力的巨大提升,特别是由于制度体系的重大变迁,当前和以往时代老年人问题的内容、形式和产生发展机制及其应对方式正在发生全面深刻的变化。一句话,老年人问题虽然亘古长存,但进入老龄社会以后,老年人问题已经成为划时代的新的人类重大课题,需要首先从理论上转变观念,创新思维,重新考量,并建构相应的理论和话语体系。(三)建构人类老年期理论思路建构人类老年期理论的关键是把握老龄社会新时代的历史要求。在短寿时代人们不可能建立系统的老年期理论,但也留下了许多理论材料和海量实践事例。这是我们建构新时代老年期理论的基础。不过,在使用这些材料和分析这些事实之前,首先需要从理论上做出一个基本判断:以往的理论和实践都是年轻社会旧理念、旧思维的产物,这就需要从老龄社会的新理念、新思维出发,摒弃以往理论材料,重新审视以往的实践,分析并研究不同于年轻社会的老龄社会条件下老年人问题的新特征,更要树立老龄社会的新理想、新目标,这样才能建构起符合时代要求的老年期理论。但是,需要引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老龄蓝皮书高度关注的是,老龄社会新现实已经摆在眼前,而年轻社会的旧理念、旧思维依然故我。从某种意义上说,目前关于老年人问题、老龄问题乃至老龄社会的问题仍有许多思想混乱和认识误区,其重要根源就是年轻社会和老龄社会两种思维方式相互交错、相互纠缠。我们的身体已经处在老龄社会,但我们的理念和思维却停留在年轻社会,“死人抓住了活人”(马克思语),年轻社会抓住老龄社会紧紧不放。这是我们建立人类老年期理论乃至老龄社会理论必须要警惕的现象。同时,需要强调的是,思考老年人问题或者思考人类老年期问题,实际上就是思考所有人都要面临的问题(除了那些不幸活不到老年期的人以外)。不过,鉴于老年人问题这一概念容易造成似乎仅仅讨论部分社会成员即老年群体的问题的认识偏差,进而形成年轻人漠视老年人问题的事实,更由于人类个体无非是异时而老、异时归尽的高级动物,虽然“老年人问题”和“人类老年期问题”这两个概念可以语义互换,但本文更多使用“人类老年期问题”这一概念,其理由和用意有二:一是生命历程是一个完整的过程,老年期是婴幼儿期、青少年期、成年期的历时性有机延续,不能割断。我们可以从理论上把从生命孕育到成年期当作老年期的准备期,而生命实践正是这样一个事实;二是呼唤全社会人人关注老年人问题、老龄问题乃至老龄社会的问题,通过把全体社会成员在意识上回归本位,变漠视为准备,凝聚一体,共同应对包括老年期问题在内的整个老龄社会的挑战。应当承认,建构人类老年期问题理论的难点在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人类老年期问题是一个问题群,几乎涉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思考老年期问题实际上就是思考人类个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也是思考人类整体的前途命运问题。既然是思考人类自身的问题,就不可能像人口学理论那样简单。因为这些问题涉及理智、情感、意志,涉及真、善、美,缺少一个都有可能偏离研究对象的真相。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现有有关人类老年期的理论不仅碎片化,而且挂一漏严格地讲,也涉及工程学,如人体工程学。在此文中暂不论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万,术的层面、形而下、实证的研究较多,缺少道的层面、形而上、规范的研究,导致人们难以找到主脉络和主线索,也难以有效地为把握和解决老年期问题提供指引。正所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有术无道,止于术也”。那么,面对如此复杂的问题群,究竟应当如何从理论上去把握?无疑,抓住研究对象的主脉络和主线索至为关键,否则,就有可能陷入大而无当的泥潭。实际上,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的进步之一就是学科历史和学科成就。因此,顺着学科史,充分利用现有学科成果,建构人类老年期的新理论就能找到头绪。从最大理论尺度来看,在研究人类自身问题上,回顾人类学科史,也就是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历史演进来看,人文学科率先兴起,自然科学为后起之秀,而社会科学紧随其后。但发展到今天,整个现代学科现状令人担忧,也引起 世纪初以来中西方许多大家的高度关注,这就是随着工业革命以来自然科学如日中天,社会科学也不甘落后,但人文学科日趋衰落,甚至可以用“自然科学野蛮生长、社会科学亦步亦趋、人文学科日渐荒芜”来概括。实际上,贯穿其中的无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两项,但科学精神压倒人文精神,这也是目前整个人类面临诸多问题的根源。未来的发展方向当然是人文精神引领科学精神的实践,而不是倒转过来。否则,科学这匹野马既可能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也可能把人类带入灾难深渊。那么,面对复杂的人类老年期问题群建构相应理论,就需要以人文学科为引领,始终坚守研究人类老年期问题的人文精神,推动与人类老年期问题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唯此才能在繁茂芜杂的人类老年期问题群中找到拓展和纵深研究的主脉络和主线索。需要明确的是,建构人类老年期理论要立足于引领人类老年期新生活。历史走到今天,在人类社会领域,我们已经达成新的共识,这就是:发展是硬道理,不过,比发展更硬的道理是规律,而最硬的道理却是发展的意义和价值。这说明,在面对人类自身问题上,开展研究需要坚持三个取向,这就是理想取向、理论取向和问题取向。理想取向即方向定位,人文精神为其核心,是解决问题的指引;理论取向即路径方法,科学精神为其核心,是解决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老龄蓝皮书问题的依据;问题取向即任务识别,抉择谋断为其要旨,是厘定任务的关键。无疑,人类老年期问题十分庞杂,而且,每一个历史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为此,首要的就是坚持问题取向,识别问题,厘定研究任务,不然就会大而无当,无从入手。其次,问题的发生必然有其规律,这就需要坚持理论取向,条分缕析,找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但是,如果缺乏理想取向的指引,即便任务明确,路径方法得当,也只能陷入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泥潭。因此,最后,我们就需要以人文精神为指引,明确界定理想模型,在确保问题不再重复发生的同时,确保人类在老年期迈入新的理想生活的轨道。目前,国内外的老年人问题研究,最大的问题不是缺少科学方法,而是缺乏人文精神的引领,研究者埋头于解决问题,导致决策者犹如应急式救火那样解决问题,结果往往是这个问题暂时解决了,新的长期问题又产生了,关键是政策对象还不满意。因此,建构人类老年期理论,必须在明确问题和科学分析的同时,要立足于为人类老年期新生活树立引领,如此既能跳出仅仅解决问题的泥潭,又能为人们准备和度过老年期创造新生活,但至为重要的是,这样的理论立足点不仅会高于解决问题的简单思维,还能有效凝聚人心、促进达成共识,实现理论的解释功能、创造功能和召唤功能。简言之,只有科学依据而没有召唤功能的理论是苍白的,相反,只有以人文精神为引领、富含召唤功能的科学理论才是最具魅力的理论。因此,建构人类老年期理论,既要提供解决问题的路径方法,也要引领全体人类个体准备和度过美好的老年期新生活。建构人类老年期理论不能就事论事,必须面向理想老龄社会之建构。老龄社会是不同于年轻社会的新的人类社会形态,而且,从可预见的未来说,目前还看不到老龄社会的尽头,“后老龄社会”仅仅是一个抽象概念。这说明,老龄社会是未来人类社会的常态。面对老龄社会,一系列问题层出不穷,未来还将深度演化,如何解决包括人类老年期问题在内的所有问题,如前所述,我们不能仅仅做埋头治病的大夫,致力于仅仅解决面临的问题,还要仰之弥高,设计老龄社会的新理想,引领老龄社会向理想方向迈进。因此,建构人类老年期理论,不能就事论事,而是要跳出人类老年期问题的狭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小圈子,从建构理想老龄社会的高度创新观念、创新理论,在为全体人类个体准备和度过老年期新生活提供方向引领和科学方法的同时,助力理想老龄社会的建设。(四)关于人类老年期理论的线索第一,理想人生理论是建构人类老年期理论的前提。人是研究人类问题的出发点。老年人首先是人,老年期首先是人的老年期。因此,建构人类老年期理论首先要分析人和人性。从哲学意义上说,和动物不同,人之所以为人,主要在于人是身体层面、社会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三位一体。其中,身体是人生存发展的基础,社会即人与人的关系是人生存发展的架构,而精神则是人生存发展的引领。人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动物就在于人是靠精神引领运用自己的身体在社会架构下从自然界获取资源实现生存发展的,其中,精神引领是确保人性三层面三位一体化的关键,而动物则做不到。这里的“三位”是必然存在,但一体化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主线。当然,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缺乏精神引领,虽具人形,实为动物,这种动物性生存的人实质上已经不同程度地异化了。简言之,理想人生理论需要建基于身体、社会、精神三位一体理论,或者人性三重结构理论。在此基础上,理想人生理论可以从以下方面来把握:从身体层面看,人的发展阶段呈现驼峰形,包括成长期、鼎盛期和衰退期,这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社会关系层面看,人的人生发展阶段同样呈现驼峰形,包括建立期、复杂丰富期和衰退期,这同样是客观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从精神层面看,人的人生全程呈现坡形上升曲线轨迹,即从出生到死亡前(除精神失能外),人的精神发展包括越来越成熟的漫长阶段和死亡前较为短暂的衰落期。从以上三个层面看,人生轨迹是由两个驼峰形曲线和一个坡形曲线构成的复杂图谱。其中,精神层面最具成长性,也体现出人类作为文化动物的根本特征。在此基础上,理想人生理论的线索可以概括为“”,即人生充满意义和价值,即生得优、活得长、过得好、病得少、老得慢、死得快。当然,古今中外关于理想人生有诸多大家的诸多理论建构,这里主要是着眼于建构人类老年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老龄蓝皮书期理论而做出的理论假定,当然还需要实践的验证、修正、丰富和提升。第二,理想老年期假定是建构人类老年期理论的关键。老年期是人生的延伸和收官阶段。既然对理想人生有一个理想模型的线索,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提出理想老年期的概念。首先需要强调的是,“理想老年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以往所有老年人问题的文献存在诸多问题,最大问题是缺少一个理想型的界定和指归,有科学诉求但缺乏愿景,有理性剖析但缺乏人文关怀,导致在指导老年期生活时缺乏一个清晰的框架,往往顾此失彼。理想老年期假定包括“”。即终生意义和价值的追求。即:从出生到进入老年期前的准备期,包括维持老年期身体生存发展的一切物质准备(如身体健康、退休收入、老龄金融、住房等)、维持和重建老年期社会层面关系的准备(社交圈、地缘 非地缘关系圈等)、保持和提升老年期精神生活的准备(如开拓多领域知识、兴趣、才能等)以及进入老年期的准备(如退休前教育、老年期生活模拟等);进入老年期后的实践期,包括从身体、社会和精神三个层面度过漫长老年期的知识、技能和资源使用以及面对临终和死亡等。总之,可以把整个人生看作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为终生准备计划实施阶段,后一阶段为老年期实践阶段。当然,无论是准备期还是实践期,都是非常复杂的,这里仅仅提出一个初步线索,目的是为建构人类老年期理论提供一种思路和研究安排,也是力图在繁茂芜杂的老年期生活中找到或逼近主脉络和主线索。顺此,有关人类老年期问题的自然科学研究、社会科学探究和人文学科考量不至于互为壁垒、各执一词。当然,这只是一个线索性的思考,尚需深入理论探索、实证修正和不断提升。第三,老年期生活的核心是给生命以意义和价值。无论东西方文化对老年期实践阶段有什么美好的设计,但进入老年期,人们普遍的心理是“万事皆空”。基督教认为现实生活就是源于原罪,认为老年期是离开原罪进入天堂(或地狱)的更近的阶段,可以说基督教对老年期生活是持否定态度的。佛教虽然有不同的说法,但对老年期乃至整个人生世俗生活都是持否定态度的。儒家文化中的老年期令人向往,但孝道文化的根基正在动摇,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且,孝道文化的重点在于人伦关系,在于如何对待老年人,其对老年人如何度过老年期也是少有建树。目前,全球老年人口越来越多,中国是世界之最,如何让这么一个越来越庞大的群体树立积极向上的精神、避免悲观厌世情绪蔓延是人类进入老龄社会的一个重大难题,也是迄今为止人类面临的少有的重大人文课题。因此,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在理想老年期的指引下,核心是要为漫长老年期注入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基于此,不仅老年人,全体人类都要积极面对、共同探索。无疑,进入老龄社会是人类亘古以来长寿梦想的实现。如果说在短寿时代人们渴望的是如何才能长寿;那么,在老龄社会条件下,长寿的历史课题正在发生新的时代命题转换,这就是如何才能使长寿的生命富有意义、富有价值,这也是理想老龄社会的核心议题之一,同时,也富含人类的新憧憬和新愿景。否则,人类在从老龄社会的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迈进时就找不到前行的动力!和自然科学相比较,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相对滞后。换言之,人类对自然界的研究深度和广度远远超过对自身及社会的研究。在老年期问题上,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建构横跨并统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的人类老年期理论就十分重要而紧迫。毋庸置疑,人类处在年轻社会的历史太长,而老龄社会的历史十分短暂,对于人类来说,它基本上还是一个陌生的社会,如何应对它这是一个新的历史性课题群、任务群。即使是在建构人类老年期理论这一问题上,我们也才刚刚起步,前面还有许多课题等待我们去研究,比如从整体上看是否存在人类老年期问题的一般理论?能否从整体上提出和论证人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人类究竟应当活多长才算更有意义?如果说理想老年期假定能够成立,那么,和理想老年期假定关联的理想老龄社会又应当如何界定?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探究。以上内容就是我们开展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工作背后的理论考量。遗憾的是,出于经费、人力和组织体系的原因,第四次调查没有涉及年轻人口特别是 岁准老年人口的调查。不过,在问卷设计思想、数据分析等方面已经有了老年期新理念的考量。但是,今后的大规模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老龄蓝皮书调查,如第五次调查以及以后的国情调查,都需要从样本选择、问卷设计上做出新的安排。三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工作的重要意义 自 年以来,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历经筹备、实施、初步统计分析、发布等几个阶段,目前已经进入深度开发研究阶段。实践证明,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开展此项调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第一,第四次调查既是全国性的国情调查,也是面向全社会的国情教育。第四次调查是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全国老龄办、民政部、财政部共同发文,在全国部署展开的。全国各级老龄工作部门、民政部门特别是基层社区共投入 万名干部参与项目筹备、入户调查和问卷回收工作。各省(区、市)、县(市、区)成立领导小组,召开督导员、调查员培训会议,各地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广播、宣传画、条幅、黑板报、慰问信等多种媒介在城乡社区广泛宣传第四次调查的重大意义、工作流程以及配合事项。同时,利用入户调查,向被调查老年人及其家属宣传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和老龄事业取得的重大成就,直接宣传面超过 万人次,间接宣传面超过 万人次。通过事前筹备宣传、事中直接宣传和间接宣传,向广大人民群众介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传达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部署,除问卷规定内容外,还收集汇总了老年人及其家属、老龄工作干部、民政干部对老龄事业的意见和建议。总体来看,第四次调查圆满完成调查任务,是一次成功的老龄国情调查,同时,也是一次老龄国情的系统教育,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好评和欢迎。许多老年人、家属特别是基层社区干部反映,党的老龄工作成绩是主要的,他们对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充满信心!第二,第四次调查既提升了老龄调查统计工作水平,也为建立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版权所有,国家图书馆下载使用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特色老龄统计发布制度奠定了重要基础。第四次调查在前三次调查基础上,对调查方案、调查方法、调查问卷以及调查工作流程做了较大的调整,弥补了以往的短板,与时俱进地增加了许多新内容。为确保调查顺利进行,全国和省级两个层面都开展了集中培训工作,被调查的县也都开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