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于产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pdf
下载文档

ID:3076115

大小:1.35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产出 导向 课程 政教 改革 工程项目 管理
基于产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冯宁,王倩,孟素燕,付志霞,李玲慧(河南城建学院,河南 平顶山,467000)2017 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2020 年,教育部印发了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自此,各高校掀起了课程思政建设的高潮。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第一,对课程思政的认识还不深刻。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高校主要让思政课教师来完成,而专业课教师基本上仅传授专业知识,不承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许多专业课教师把自己当作教书匠,只传授专业知识,并不具有育人意识。高校对学生仅传递专业知识是远不够的,还要聚焦育人的本源,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便通过课程思政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第二,思政课与非思政课的融合浮于表面。当代大学生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主体意识增强,他们渴望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实现自己的追求与发展。学生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不再是简单的“认同”与“不认同”,在面对客观事件时,有着自己的主观判断。由于思政课的内容具有局限性,教师不足以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动态及价值取向,导致学生往往在非思政课上才表现出自己的兴趣所在1。而非思政课在培养方案与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对于德育难以有一定的判定标准,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龄的学生没有整体的教育规划,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育人体系,各类课程目标不一,各自为政,这使得思政课与非思政课的融合往往浮于表面,存在“两张皮”现象。第三,课堂教学方式较为传统,缺乏灵活性。目前,高校大多数专业课教师学历高,具有较高的科研学术水平,专业性强,但是基本没有受到过教育教学方面的系统性培训,在实施课程思政的过程中讲事实、讲故事的方式居多,方法单一,导致思政教育缺乏感染性,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够,也容易流于说教。因此,专业课的思政教育应该结合课程内容及教学环节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润物细无声”地达到思政教育的目的。第四,课程思政考核评价的创新点不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是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许多高校课程思政的考核评价内容及方法缺乏产出导向,未能从学生发展的角度制定体系化的评价制度。从多数高校的实践来看,考核评价大多注重专业课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设计、学生的思政考核成绩及实践表现等,而忽略了过程性评价及产出导向的教育理念的体现。笔者认为,智育与德育、知识与能力并重才是课程思政的本源2。基于对以上问题的有效解决,课题组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积极开展基于产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二、基于产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产出导向要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均聚焦于学生的预期学习成果,以学习成果为核心来设计、实施和评价教学活动。基于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的总体原则是以学生的知识掌握为基础、能力培养为重点、思政教育为核心,因此基于产出导向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必须按照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教学单元、教学策略、教学评价、教学改进的逆向思维来设计,如图 1 所示。DOI:10.16681/ki.wcqe.202317016作者简介:冯宁(1976),女,副教授。研究方向:建筑经济,工程管理。注:本文系 2021 年度教育部工程管理和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研究项目“以产出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以 工程项目管理 课程为例”(编号:CMPC202114)。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然后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为例,论述了基于产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最后阐述了基于产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关键词:课程思政;产出导向;“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6401(2023)17-0062-04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7 期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7 期(一)课程思政教学目标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是面向工程管理、土木工程、工程造价、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等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知识目标是掌握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方法,以及工程进度、质量、成本、安全、技术、人力、材料、现场管理等工程项目管理主要思想方法和管理内容;能力目标是能够基于土木工程施工技术、项目管理和工程信息技术等基本原理,调研和分析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思政目标是具有工程师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基于知识、能力、思政目标而确定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行业和专业知识,以及工程项目管理思想、知识、技术和方法,提高系统地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并兼具科技报国的家国情怀、使命担当和大国工匠精神。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过程中,以课程内容为主导,提炼体系化的思政元素,两者有机契合,在项目管理专业知识讲解中融入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培育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思想先进、工程专业知识扎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最终实现“三全育人”的效果3-4。(二)课程思政教学单元设计依据“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结合各教学单元的专业知识,构建课程思政要素系统,以建设并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案例库。即将“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内容从工程项目管理发展到工程项目信息管理贯穿成一条主线,理想信念、爱国情怀、品德修养等思政育人目标通过案例讲解、现场参观、研讨互动等环节根植于课程教学全过程,并在课程知识传授的各个环节中“润物细无声”地讲思政故事。“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要素系统如图 2所示。另外,通过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契合和层层渗透,在课程内容的讲授过程中以工程价值为引领,构建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5。(三)课程思政教学策略设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并非在传授专业知识时简单机械地讲思政,只有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有机相融,才能有效发挥课程的育人作用,进而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基于产出导向的教学理念,课题组构建了“课前预习+课中融入+课后复习”三环联动思政教学机制,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模式组织实施教学活动,遵循教学规律,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从而实现由教师的“怎么教”向学生的“怎么学”、由教师的“全面讲解”向学生的“学懂、学透”转变。在课前预习环节中,教师利用学习通上传多媒体课件、微视频等资料,以及中国大学 MOOC 平台上的优质课程资源,围绕学习目标和重难点,介绍背景知识,引入思政素材,引导学生自学线上资源,并让学生整合课下碎片化的时间,学习并梳理问题,同时在学习通平台或 QQ 群进行线上讨论,实现师生互动,以便及时发现新的问题,进而带着高质量的问题进入课堂。图 1 基于产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7 期在课中融入环节,教师重点讲授该节内容的教学难点,以及学生在自学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且讲解时在课程知识点中融入思政教育,达到专业教育与德育并行的效果。同时,教师要围绕学生在上一节课后复习环节中完成的拓展延伸式作业,以翻转课堂或学生进行汇报展示和分享的形式,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并进行讨论总结。在课后复习环节中,教师可通过复习巩固、归纳总结和拓展延伸类题目的设置,使学生在掌握知识、能力的同时,有思考、有启发、有收获,心灵也得以洗礼。复习巩固类题目主要围绕学科基本知识及工程项目应用实践在线上布置;归纳总结类题目以论述题、案例分析题等为主,以文档形式呈现;拓展延伸类题目主要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为主,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此外,教师要探索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改革,结合课内外、多环节的综合实施方式,增加学生的研讨、基于“案例/问题/项目”导向式实践模式等多元化的教学环节,统筹谋划,取长补短,进一步深化课程思政的育人效果。比如,在讲授工程项目发展史的内容时,通过让学生介绍中国建筑的发展史和代表性人物的贡献,引导学生学习先进人物的工匠精神和报效祖国的坚定信念;在讲授工程项目质量管理问题时,以现实中发生的工程质量事故为引入点,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质量问题的原因,促使学生实现思维拓展;在布置课程作业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统筹课内外时间,利用校内外资源,自主完成作业,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事实证明,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导向且有深度情感体验的师生互动方式在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中对学生的影响最大、效果最好。同时,教师还可结合与专业知识点相关的时事热点给学生设计课堂讨论或小组讨论汇报环节,提高课程的趣味性,进而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社会责任感,培养其正确的价值观6。(四)课程思政教学评价设计产出导向理念聚焦的是学生的学习效果。通常,“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中,教师通过考核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并以此促进教学过程的持续改进。但传统的考核评价大多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辅助的平时考核评价也主要是课堂考勤、平时作业等,且这些方式无法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更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7。针对上述情况,课题组制定了与教学目标对应的考查“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达成情况的三维考核评价体系,将课堂测试、随堂提问、课堂讨论、考试、竞赛、小组 PPT 汇报、调查问卷、作业互评等相关考核评价方式有机结合,采用“定性+定量”“过程+结果”“学生+同行”“线上+线下”四结合的考核评价方式进行。多元考核评价模式综合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能够反馈学生知识、能力和思政目标的达成情况8-9。“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如图 3 所示。(五)课程思政教学改进设计课题组坚持产出导向,通过统计分析“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目标达成情况和跟踪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促进课程思政教学持续改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经过 5 个学期的改革探索,不断得到改进:“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大纲中思政育人目标由模糊化到清晰化;教学单元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的融合方面,由教师单一讲思政发展到课题组集体研讨思政素材,建设并不断更新完善思图 2“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要素系统野工程项目管理冶课程思政要素系统西部素质教育2023 年 9 月第 9 卷第 17 期政案例库;教学策略方面,教师结合思政案例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以提高授课的舒适度和学生的接受度;教学评价方面,教师更加注重学生对课程思政教学情况的逆向反馈,通过谈心、调查问卷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掌握课程思政育人效果,发现薄弱之处,进一步改善,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全过程10。图 3“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三、基于产出导向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成效实施范围: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涉及教学大纲修订、课程目标设计、教材编审选用、教案课件编写、教学研讨、课堂授课、实习设计、作业论文等各个环节。授课对象:面向工程管理、工程造价、土木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 10 余个专业,受益学生约 1 500 人次。学生成长方面:“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达成度评价内容显示,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较高,成绩明显提高;通过收集学生信息可知,课堂效果良好,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方法和模式的满意度较高;学生政治素质和综合素养不断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期间校内百余名学生在志愿服务过程中敬业奉献、风雨无阻,还有的学生路遇车祸见义勇为等。用人单位评价: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表现突出。教师素养提升方面:教师具有立德树人的清晰认识,育人意识由弱到强,并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在教学中逐渐摒弃只传授专业知识的教学观念,把对学生的价值引领视为己任;教师在教研和科研方面取得较大进步,课题组成员围绕课程立项发表教改论文 10 项、开展教研项目 10 项,改编工程项目管理教材,融入新的思政元素,积极参加各项教学技能竞赛并获奖;教师逐渐转变教学理念,课堂教学由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课堂角色由权威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倾听者,使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实施课前课中课后三环联动教学机制;教师教学态度认真、积极、健康、乐观,有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四、结语立德树人是每位教师的使命与责任。在以产出为导向的“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中,课题组通过将思政元素贯穿教学目标、教学单元、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各环节,将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润物细无声”地了解思政故事,以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参考文献:1 彭菊萍,高敏.“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践路径研究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21,42(12):63-68.2 张华.高校课程思政内涵建构及实践路径研究D.南京:南京医科大学,2020.3 王良青.“双高”视域下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昌吉学院学报,2022(4):24-30.4 杨定泉.基于产出导向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J.高教学刊,2018(20):114-116,119.5 袁竞峰,苏舒,朱蕾,等.工程管理前沿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J.高等建筑教育,2021,30(4):188-195.6 孙大为.新财经教育改革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建设对策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22,22(3):81-85.7 杨昆昆.产出导向下高师院校教师教育课程评价改革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21.8 郑宇航.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21.9 王平,谢鹤楼.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以 高分子化学 课程为例J.广东化工,2021,48(18):310-311.10 陈彬,刘建清.以产出为导向:一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课程体系构建方式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21(10):36-3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