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博物馆
科技
互动
项目
发展
探讨
吴静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1)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doi:10.16703/ki.31-2111/n.2023.01.010吴静.博物馆科技互动类项目发展探讨J.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1):57-61.博物馆科技互动类项目发展探讨*吴静杭州师范大学新时代美育中心0引言20 世纪晚期,以 魁北克宣言 为诞生标志的“新博物馆学派”主张博物馆应从以收藏、展示、研究等传统职能为主的“以藏品为中心”转向“以观众为中心”。人们开始认识到,博物馆空间不仅仅只是保护和记录文物与历史的地方,它可以对各行各业的人有益,给他们以教育,提高他们的修养1。在这一背景下,全世界博物馆纷纷将职能重点转向为观众提供更好的服务,让观众真正了解博物馆。与观众紧密互动的博物馆开放模式正是延续了这一理念而来。以 2013 年北京故宫提出“把博物馆带回家”的文创革新理念及其文创产品的转型、2016 年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 和 2017 年 国家宝藏 的播出这两大现象为标志,我国博物馆文化传播策略进入新的转折期。博物馆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发生了转变,它不再只是一个“藏有古董的建筑”或高高在上不可企及的文化“黑洞”,而是一个充满有趣故事,蕴含历史与人文温度的文化宝藏。“博物馆”晋升国内旅游产品搜索热门词汇,受到广泛认知与喜爱。“为一座博物馆赴一座城”成为众多旅游项目的新口号。和以往的需求不同,新时期的公众除了走进博物馆进行常规参观外,开始更加渴望深度体验博物馆,感受其间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博物馆资源向社会进一步开放成为趋势。近年博物馆资源开放方式大致分几类:一是传统媒体的“新故事化”策略2。主要依托电视媒体,将博物馆经典文物更全面的信息以亲和、生动的方式展现,如 国家宝藏 如果国宝会说话 等文博探索类节目及纪录片,它们对推广和普及博物馆文化产生了重要作用;二是文创为主要载体的博物馆文化产业化推广。以两岸故宫为先导,随后跟进并表现出色的苏州博物馆等省地级博物馆,将馆藏品文化元素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走出了沉重的“博物馆纪念摘要科技对博物馆文化的介入促成当代展陈方式及与公众互动方式的变革。科技赋予博物馆新生命力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值得关注和讨论的问题。本文以“科技互动项目”为中心,考察当前我国博物馆科技互动项目的主要模式,以及具体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式。关键词博物馆资源开放科技互动*本文为杭州师范大学科研启动经费项目“基于博物馆资源特色的杭州文化品牌建构与传播研究”(RWSK20210419)成果。“新博物馆学”是 20 世纪晚期出现的博物馆学中的新学派,以 1984 年 魁北克宣言 为诞生标志。博物馆学者在面对生态环境破环和全球化人文危机的认知中,主张必须重新思考博物馆空间的定位和功能,认为博物馆不应只是“物”的陈列,而是围绕“人”展开的文化传播空间。由此,博物馆研究与实践开始将重心从原有的“以藏品为中心”转向了“以观众为中心”。57-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1)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品”时代。人们在使用轻巧实用的文创产品时,博物馆文化也以特殊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进入民众内心3;三是打破传统样态的多元开放和展示模式。如“博物馆奇妙夜”的夜间开放模式、与具体展览密切配合的普及型讲座、博物馆筹划的游学项目等,这些尝试本质上都是将公众需求端作为项目规划出发点,以更好满足民众的文化诉求,体现了当代博物馆的开阔胸襟。在诸种模式中,科技对博物馆的介入是最具颠覆性的,它创造了更多资源共享及展陈方式,推动了博物馆资源的深度开放。博物馆公开的数字化藏品信息方便了公众在线欣赏和学者的学术研究、“云展览”让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移动端参观展览,AR、VR 等增强与虚拟现实技术实现了公众与博物馆互动方式的变革,促成“沉浸式展览”时代的到来。科技赋予博物馆以新的生命力,增加人们与博物馆文化更具广度和深度的接触。是否成功运用科技力量成为衡量博物馆开放程度的重要指标。1博物馆科技互动项目的主要模式就目前博物馆使用的科技互动模式而言,可以分为线下、线上以及综合互动三种类型。在博物馆实体空间中使用的“线下”互动模式,主要指现实中真实发生的、有肢体或感官实体接触的互动,包括:(1)全息影像技术。即幻影成像。最常使用这项技术的是博物馆三维运动文物图像制作。这项技术采用激光作为照明光源,通过让文物影像 360“动”起来,打破观众观看博物馆实体的视野局限,全方位看到文物全貌;(2)交互感应技术。利用感应器、传感器及投影仪等设备,观众可以通过物理识别感应装置与投影内容实现互动;(3)电子多媒体游戏。这也是当前众多博物馆引进的主要方式。利用先进的感应传感系统配合视觉、听觉等多种技术,让观众与文物内容通过游戏方式互动;(4)数字特效技术。这是通过模拟器视景系统完成的数字作品。近年来被运用在博物馆产业中,让人产生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国内较早使用这项技术的是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展出的“清明上河图”。环形大幕上流动的图像不仅还原了原画细节,更让画面人物动起来,引发观众的好奇与惊叹;(5)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AR、VR)。它们能够实现文物原生环境复原,让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让人们在虚拟真实的环境中了解文物艺术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信息。以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沉浸式展览”近年来成为热门展陈方式。2017年北京故宫的“宫里过大年”主题配套数字展在乾清宫东庑举办,这是国内较早用数字技术打造的沉浸式展览。展陈综合了虚拟影像、动作捕捉等手段,让观众感受到全息视境的创新体验。此外,敦煌博物院“神秘敦煌”、三星堆博物馆“奇遇三星堆”等数字化展示都以这种技术打造出品牌型特展,并借助数字展示可移动的特点实现突破时空局限的“破圈”传播,取得良好社会效应。“线上”互动模式主要指依托互联网进行互动的方式。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让观众获得博物馆及文物知识的渠道不再只局限于博物馆实体空间。“线上”互动模式主要包括:(1)官方公众平台。如博物馆官网、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等。博物馆可通过平台发布信息,提供数字化资源,还可以收集观众反馈并及时回复。这是目前大多数博物馆展开的与观众互动的主流项目;(2)物联网技术。这一技术通过将文物与互联网相连接后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当前物联网技术主要结合网络平台或 APP,为观众提供博物馆相关展品、服务、设施等信息。如国家博物馆 2018 年“古蜀华章”展就充分利用官方微信平台连接物联网技术,实现个性化的自主网上观展互动;(3)线上游戏。博物馆通过联合游戏生产企业,将文物相关内容与视觉信息融入游戏制作,让观众在平常的游戏性娱乐活动中了解相关文物信息。故宫曾基于热门展览“千里江山图”与网易联合制作手机游戏 绘真 妙笔千山,该产品在视觉美感和寓教于乐方面都为博物馆手游开发提供了一个标杆4;(4)APP 等数字化文创产品。通过 APP 平台推广数字化文创产品是当前国内博物馆的研发重点。故宫于2018 年年底发布首款“创意解密互动书籍”谜宫 琳琅图集,实现了手机 APP+实体书籍互动方式,将传统阅读和数字化体验结合,刷新了数字化文创产品的模式;(5)线上直播。南京博物院是较早进行线上直播尝试的博物馆。从 2015 年开始打造,至今已持续 7 年的南京博物院“博物馆奇妙夜”首次开展时就吸引了超过 5 000 名观众前来南博参加。全国超过 120 万名公众通过腾讯、“荔直播”和“大蓝鲸”58-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1)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APP 视频直播平台关注了该活动,成功实践了线上观展的新模式。疫情期间,各大博物馆也纷纷在直播平台开启“云逛展”,让观众在家即可逛遍各大博物馆。2科技介入博物馆项目存在的主要问题博物馆在接受和实践形态多样的新互动模式的同时,伴随着内容空洞与同质化、过于注重感官刺激和娱乐化、缺乏细分化与针对性设计理念等问题。喧嚣热闹的科技表象下,潜藏着“文不符实”的危机。2.1内容的空泛化与同质化当前博物馆主要的科技互动模式存在着内容空泛化与同质化的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一些项目颠倒了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公共文化空间无论采取哪种方式与观众互动,文物内容及背后的精神才是文化传递的核心。一些博物馆的科技互动项目缺乏细致的前期社会调查和精心的内容设计,出现了一味求形式奇巧,为互动而互动的现象。博物馆展品经由科技方式“活”起来,但“活”起来的根本目的不是为在形式上迎合和吸引观众,而是通过恰当的互动形式让观众对文物知识有深入探索的欲望,并最终能完成文化与精神接受,如果忽略了内容,形式就失去了意义。此外,大部分互动性项目的设计缺少足够的创新意识和特色内容,容易让人产生千篇一律之感。科技互动性项目通常很难由博物馆自身单独完成,由于对专业技术的要求,项目具体设计和实施通常会由外部的专业团队来实现。这些团队对博物馆文化内涵本身可能缺乏足够的认知,如果博物馆在整个过程中专业参与度不够,就会造成形式与内容脱钩以及形式的批量生产等问题,也就形成了形态甚至内容上的同质化。2.2过分强调感官刺激及娱乐化,导致对文物本体的疏离科技型互动类项目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充分调动声光电等元素全方位刺激人体感官,或是用趣味性的互动导入方式,使人们产生好奇、震惊、震撼等感受,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有继续探寻知识的愿望。但如果没有把握好“迎合”与“引导”间的关系,就容易出现观众对文物本体的疏离。这一问题主要反映在几类现象中:一是无实物形态的大量使用。博物馆在资源开放需求中借助图片、影音和互动设备可以全方位地展现那些无法展出或静态放置在展柜里的文物全貌,但部分博物馆过分放大了这类“无实物”化展示或互动手段,甚至完全将之抽离出实体,依靠科技制造出大量的“幻象”,这很容易让观众对真实的文物产生一种虚幻、疏远之感;二是项目过分依赖技术,缺乏人文温度。大量的科技化互动模式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在各级博物馆内。但文物终究是与人相关的历史遗存,是人类情感和记忆的载体,过于强化科技,没有凸显足够的人文温度,观众兴趣也只会停留在感官表层,很难获得内心共鸣,更无法深入体会文物背后潜藏的人类情感与精神;三是一些博物馆在资源开放过程中,虽然表现出开放的姿态,但内在仍以专业权威自居,这就造成了互动形式是让人亲近的,但实质内容和语言仍是刻板、艰深和说教式的,文物知识在这种形态中仍然高不可及,观众自然会产生心理上的距离感。2.3缺乏针对差异人群的细分化设计文化均等化实现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核心目标之一。文化均等化并不是资源数量与性质上的均质化,“以人文本”的文化均等化恰恰应该尊重个体差异,强化所提供文化服务与接受群体的契合度,以真正确保文化权利平等以及资源均等化的实现5。博物馆互动类项目通常是点对点直接与观众接触的媒介,也是最有可能实现针对性知识传递的项目。但目前国内大部分博物馆很难做到在充分考虑受众年龄、职业等生理和社会属性差异基础上进行细致的项目设计。这首先与事物发展规律有关。我国现阶段博物馆互动项目,尤其是科技互动项 2018 年至 2021 年,笔者因主持福建省社会科学项目“基于博物馆资源效用的文化品牌建构与传播研究”“走进博物馆福建地方博物馆参观指南”“艺术公共服务介入社区文化建设实施路径研究”以及杭州师范大学科研项目“基于博物馆资源特色的杭州文化品牌建构与传播研究”等调研需要,走访了福建、浙江、江苏三省的地级市公立文物艺术类博物馆。作为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这些博物馆是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博物馆之外较多采用科技手段开发互动项目的样本,能一定程度反映当前我国博物馆科技项目存在的普遍问题。59-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23,9(1)Science Education and Museums目尚处于探索和实验阶段,细化及差异化设计还未完善,随着经验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这一问题应该能得到改进。但这也与理念相关,如果没有对“与公众互动”及“以人为本”核心内涵的真正理解,粗率、表面以及形式主义的“开放形态”就会长期存在。3博物馆科技类项目的改良与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