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确定冲击下中国企业出口能力研究_刘洪愧.pdf
下载文档

ID:307027

大小:1.54MB

页数:18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不确定 冲击 中国企业 出口 能力 研究 刘洪愧
不确定冲击下中国企业出口能力研究刘洪愧 内容提要:本文试图从企业出口能力视角构建分析中国出口增长之谜的理论框架。首先,界定企业出口能力内涵,并结合企业动态能力、资源基础观、渐近式国际化理论阐述其理论依据,然后将其分解为潜在出口供给能力、出口转化能力和冲击应对能力,进而考察三者的决定因素。其次,基于贸易壁垒冲击场景展开理论分析并构建模型,发现如果企业出口能力(冲击应对能力)较强,则出口可维持增长趋势,因为冲击将倒逼和激励企业进行出口产品结构调整、提高产品多样化程度、采取质量竞争策略。再次,利用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准自然实验”进行实证研究,基本回归结果、机制分析、稳健性和异质性检验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最后,通过企业层面的案例以及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验证实证结果的可靠性。本文还给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并指出可拓展研究的方向。关键词:中国出口奇迹 企业出口能力 贸易壁垒 反倾销 出口结构 刘洪愧,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邮政编码:,电子信箱:。本研究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作者感谢刘维刚及匿名审稿专家的建议。当然,文责自负。一、引 言中国在频繁遭遇各种贸易壁垒、贸易摩擦、国外政策不确定性和其他不确定冲击的同时,创造了出口增长奇迹。然而,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垄断竞争理论、异质性企业理论等,都无法对中国出口增长奇迹做出合理解释。例如,比较优势理论和要素禀赋理论虽然可以解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增长现象,但是无法解释 世纪 年代以来出口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的转变,更无法解释中国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复杂度上升(,)。垄断竞争理论主要用于理解差异化最终产品的出口,无法解释中国大量中间品和通用型机电产品的出口。异质性企业理论把企业差异抽象成生产率的差异,据此确定企业是否出口,但是中国出口企业存在“生产率悖论”。因此,解释中国出口增长之谜成为研究重点,形成了以下几种理论视角。第一,外因论:将中国出口增长奇迹归因于成功抓住 世纪 年代以来全球价值链(,)快速发展的外在机遇(吴福象和刘志彪,;邢予青,)。外商直接投资()和外资企业大量涌入并驱动加工贸易、中间品贸易和产业内贸易发展就是高效参与 的表现。在此过程中,中国本土企业参与 的能力不断提高,位置不断上升,不仅在劳动密集型产品形成绝对竞争优势,而且在机电产品、运输设备等高技术产品领域的竞争优势快速提升。但该理论忽视了一些事实,如海关数据表明 以来中国加工贸易份额就不断下降,年占比降为.,但同时期中国出口反而更多;外资企业出口占比虽然较高,但由 年的.降低到 年的.,而非外资企业出口占比不断上升。而且,引致的中国出口增长更多是一种技术性解释,没有从根本上厘清中国企业为何能有效参与 并促进出口增长。第二,内因论:将中国出口增长奇迹归因于综合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的动态演进和强化,即由劳动力、扩大开放、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国内大市场到技术创新优势的梯度递进、逐级叠加、螺旋上升(裴长洪等,)。在初始阶段,劳动力优势 年第 期对中国出口增长具有重要作用(田巍等,)。年中国加入,推动形成全方位多领域的制度性开放优势。在此基础上,中国的人力资本、基础设施、产业配套、市场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完善,竞争优势不断累积(白重恩和冀东星,;周茂等,)。这类研究具有较强说服力,指出了中国特色内在因素在出口中的作用,但是偏向宏观分析,没有深入分析出口主体的行为。第三,国内市场扭曲论:认为中国出口增长是国内市场分割、要素扭曲和市场不发达造成的被动出口(朱希伟等,;张杰等,)。这类研究没有意识到国内市场随着改革开放不断完善,且近 多年来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市场和第二大进口国,因此虽然可部分解释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出口增长问题,但显然无法解释其后的出口增长现象。国内市场扭曲也许可以短时间迫使企业出口,但如果没有国内市场的支撑,企业不可能有持续的国际竞争力。第四,从企业出口行为和出口特征视角的考察。一些文献从企业管理能力(张体俊等,)、企业相关生产能力(郭琪等,)等考察企业出口行为。另外,现有文献考察了企业出口多样化(黄先海和周俊子,)、质量提升(施炳展,)等行为。这类研究虽然触摸到企业出口增长的微观行为机理,但只是考察企业出口行为与特征的某个侧面,没有系统地从企业层面解释中国出口增长问题。上述理论对理解中国出口增长奇迹大有裨益,但也存在不足。出口增长最终源自于企业,这背后有复杂的宏微观、内外部原因,特别跟企业自身能力有关。即使是 引致的出口增长,也依赖企业要具备参与全球生产体系的能力。因此,有必要深入考察企业的出口行为及背后机理。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在理论方面,构建一个从企业出口能力视角分析中国出口增长之谜的理论框架。本文首次界定企业出口能力的内涵、比较其与相关概念的关系,并结合企业动态能力、资源基础观()、渐近式国际化理论()阐述其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上,将企业出口能力分解为潜在出口供给能力、出口转化能力和冲击应对能力,并考察每种能力的决定因素。第二,以贸易壁垒冲击为具体场景系统分析企业出口能力以及其促进出口增长的机制。第三,在实证研究方面,利用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准自然实验检验企业出口能力,发现反倾销冲击下企业层面出口并没有降低,表明企业出口能力较强,并验证了理论分析中各类机制的存在性。该结论与现有文献利用产品层面出口数据的实证结果存在一定差异,具有启发意义。最后,本文立足企业来理解中国出口增长之谜,可解释中国频繁遭遇各种不确定冲击下的出口持续增长,具有一定宏观意义。二、基本事实与文献综述(一)中国出口的基本事实:确定性的增长与不确定性的世界一方面,中国出口长期快速稳步增长,经历了某种程度的确定性增长。年间,中国货物出口额由 亿美元增长到 亿美元,占世界份额由.增加到.;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出口额同比增长.;虽然 年同比下降为.,但是占世界份额由.上升到.,首次成为世界第一大货物出口国并保持至今;年出口额恢复正增长,同比增长.。中国对美国的货物出口也持续高速增长,由 年的.亿美元增加到年的.亿美元,年美国仍是中国第一大出口国,占中国货物出口比重为.。即便中美贸易摩擦严重时期,中国对美出口仍保持中高速增长势头。根据海关数据,年中国对美出口同比增长.,占中国货物出口总额.;年同比下降.,年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冲击下,中国对美出口仍恢复正增长,同比增长.;年同比增长.。与此同时,中国加工贸易比重由 年的 增长到 年的.,但此后不断下降,一般贸易比刘洪愧:不确定冲击下中国企业出口能力研究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发会()数据库。年数据来自于国家统计局,年数据来自于海关总署。重从 年起重新超过;党的十八大以来,加工贸易比重由 年的.降至 年的.;且中国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改革开放之初以初级产品为主(年比重为.),世纪 年代实现向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变(年比重达到.);年代完成向机电产品为主转变,年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超过;世纪以来以电子和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年工业制成品和初级产品出口比重分别为.和.;年,机电产品出口从.亿美元增加到.万亿美元(占出口比重达到),连续十多年成为机电产品第一大出口国,同期高新技术产品占出口比重从 左右提高到.;从市场主体看,年民营企业进出口达 万亿美元,占外贸比重上升到.,成为第一大外贸主体。另一方面,中国出口的国际市场环境一直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在加入 之前,出口关税较高,且可能受到其他国家的歧视性待遇,特别是美国虽然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但却受美国国会的年度审查。在加入 之后,出口的国际市场环境有所好转,关税壁垒显著降低,但是非关税贸易壁垒不断增多,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有加剧趋势。中国遭受了世界最多的各类型贸易壁垒,尤以反倾销最为严重。()发现中国出口到印度、美国、欧盟和巴西的产品中,分别有、和 的产品遭受反倾销制裁。据 统计,年间全球发起的反倾销调查案件共 起,中国占 起,比重为,位居世界第一,涉案产品分布于诸多行业和各种所有制企业(许家云等,)。美国发起的对华反倾销调查和实施数都排名第二,印度位居第一(,;,)。年中美贸易摩擦以来,美国针对中国出口产品分批次加征关税,造成的不确定性更大。(二)中国出口增长的理论解释第一类研究将中国出口增长归结于全球生产分工方式变革(全球价值链)的外因。吴福象和刘志彪()较早从 角度解释中国出口增长,归因为全球生产非一体化、跨国公司对制造环节的外包以及中国企业有效参与。邢予青()从 角度对中国出口增长之谜进行了系统性研究,认为企业深度参与 是中国出口快速增长的决定性因素。第二类研究认为中国出口持续增长源自于与时俱进的综合竞争优势和比较优势。裴长洪等()从劳动力优势、制度性开放、基础设施和产业配套、市场规模、技术创新五种优势的历史演进和梯度递进角度解释中国出口持续增长。诸多文献考察了具体的比较优势在中国出口中的作用,成为该理论的佐证。田巍等()发现高劳动人口比重和低劳动力工资是中国出口增长的重要原因。白重恩和冀东星()发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对中国企业出口有显著促进作用。周茂等()发现人力资本扩张可有效推动出口升级和动态调整。第三类研究认为中国出口增长是基于国内市场扭曲的被动行为。张杰等()发现,市场分割可有效激励中国本土企业出口,张杰等()认为要素市场扭曲激发了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出口,且对前者的影响更大。朱希伟等()认为中国出口增长是国内市场分割导致企业无法利用内需而被迫出口的扭曲现象。第四类研究是基于企业出口行为和出口特征的考察,为进一步从企业层面开展研究提供了参考。在企业能力与出口行为方面,张体俊等()发现企业管理能力可提升出口二元边际与出口产品质量。郭琪等()指出企业相关生产能力是出口多元化的前提条件。在企业出口产品特征方面,()发现中国出口有着与其收入水平不匹配的较高技术水平和出口结构。姚枝仲等()发现产品种类增加和质量提 年第 期 年加工贸易和外贸主体比重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高水平开放成效显著,合作共赢展现大国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六;年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由海关总署数据计算得出;其余数据来源于对外经贸跨越发展,开放水平全面提升 改革开放 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三。涉案产品指反倾销制裁所针对的产品,下同。高对中国出口增长具有重要作用。黄先海和周俊子()考察了中国出口的地理广化、产品广化和结构优化,发现产品广化企业的出口能力更强。施炳展()测算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发现,持续出口企业产品质量不断提高,并对出口持续时间和广度具有促进作用。(三)贸易壁垒冲击与企业出口一方面,诸多文献认为反倾销存在贸易抑制效应。例如,()利用产品层面数据研究美国对华反倾销的影响,发现会降低中国涉案产品的出口。()发现反倾销对中国企业生产率有负面影响,可能导致企业出口竞争力降低以及出口减少。王孝松等()发现反倾销具有显著的贸易抑制效应,使得中国出口集约边际和扩展边际都有所降低。蒋为和孙浦阳()发现美国对华实施反倾销制裁后,企业涉案产品出口显著下降。从机制看,反倾销可通过“寒蝉效应”、市场退出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发挥作用。寒蝉效应指对某一种产品发起反倾销制裁,会使得其他产品的出口也相应下降。市场退出效应指反倾销制裁会使得企业退出发起国市场,()发现反倾销使企业退出市场的概率提高了。贸易转移效应指企业面临反倾销冲击时,可能会改变出口目的地,增加对其他国家出口(,)。另一方面,一些研究发现反倾销并不存在显著作用,甚至对企业出口有一定积极作用。贸易壁垒具有双重作用,既增加企业出口成本和风险,同时也将促进企业理解市场信息(,)。企业资源越多,贸易壁垒的影响越小,出口增加的可能性越大,大企业的竞争者数量减少反而有利于其出口增加(,)。()运用案例研究证明反倾销并不能抑制进口,()使用 年间的双边贸易数据发现基本不存在寒蝉效应,且企业可通过绕道其他国家来抵消反倾销的影响。国内研究也发现反倾销并不完全表现出贸易抑制效应。中国大部分出口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