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全国
2023.03
03
理论
攻坚
哲学
刘昊
讲义
笔记
2023
事业单位
系统
班图
大礼包
公基
理论攻坚-哲学 2(讲义+笔记)主讲教师:刘昊 授课时间:2023.03.03 粉笔公考官方微信 1 理论攻坚理论攻坚-哲学哲学 2 2(讲义)(讲义)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 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一)联系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联系的特征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2)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3)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有机构成,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二)发展 1.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3.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2 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2.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1)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一种趋势和联系。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3)方法论。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往往具有多种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3)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3 5.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二)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3)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一定限度。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3.方法论 坚持适度原则。重视量的积累。创造条件,促使事物向好的方向转化。(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1.肯定和否定 肯定是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是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2.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内容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经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其中包括两次否定、三个阶段。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三、五对范畴(一)内容和形式 1.含义 内容是构成事物的一切内在要素的总和。4 形式是事物的各种内在要素的结构和表现方式。2.内容和形式的关系(1)内容决定形式。(2)形式对内容有重大的反作用。(二)现象和本质 1.含义 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组成事物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2.现象的分类 现象中有真象和假象。真象是从正面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事物本质的现象。3.现象和本质的辩证关系(1)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的:现象是表面的、外部的东西,是可以直接感知的;本质是内在的东西,只能通过抽象思维把握。(2)现象和本质是统一的:任何现象都表现本质。(三)原因和结果 1.含义 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2.因果联系 原因和结果构成因果联系,因果关系具有时间顺序性,即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原因和结果之间存在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四)可能性和现实性 可能性是指包含在事物中、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现实性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5 (五)偶然性和必然性 偶然性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不一定要发生、可以这样出现也可以那样出现的不确定的趋势。必然性是客观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合乎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强化练习 1.(单选)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西部大开发被赋予的重任是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振兴东北的落脚点则在于“新突破”,中部地区是“加快崛起”,东部地区则是“鼓励加快推进现代化”。这体现的哲学原理是()。A.真理具有随机性 B.真理具有客观性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矛盾具有普遍性 2.(单选)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央提出了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总要求,同时要求地方突出重点、统筹兼顾、分类指导、分区施策,这是矛盾的()、政策的原则性和灵活性的高度统一。A.普遍性与特殊性 B.同一性与斗争性 C.相对性与绝对性 D.客观性与主观性 3.(单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出自战国策赵策一,其体现了下列哪项哲理?()A.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D.因果联系具有客观性 4.(单选)2020 年 3 月 29 日至 4 月 1 日,习近平先后来到宁波、湖州、杭 6 州等地调研时指出:“危和机总是同生并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机善于从眼前的危机、眼前的困难中捕捉和创造机遇。”这句话包含的主要哲理是()。A.矛盾双方是互相依赖和互相影响的 B.矛盾双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 C.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D.矛盾双方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5.(单选)X 同志强调,改革要“扭住关键”“突出问题导向”,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 B.量变质变相统一的原理 C.“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抓主要矛盾的原理 6.(单选)“十四五”规划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意味着,着力打通国内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满足国内需求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其中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发展的实质是新生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B.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 C.内因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D.内因通过外因起作用 7.(多选)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这是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以下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A.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B.涓涓细流汇成海,点点纤尘积就山 C.七十二溪成一瀑,合流飞落玉渊长 7 D.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8.(单选)我国的北斗导航系统建成历时 20 年,克服了空间剩余的导航频段、频率资源有限等问题,攻克了技术难关,由 2000 年只能向中国提供服务,到 2020 年建成北斗三号系统,可在全球范围内全天候、全天时为各类用户提供导航服务。我国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体现的哲学原理是()。A.发展的实质是扬弃 B.量变必然会引起质变 C.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D.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连续性和中断性的统一 公考事考教师会计法考课程购买微信2601166062 8 理论攻坚理论攻坚-哲学哲学 2 2(笔记)(笔记)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 【注意】1.本节课继续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上节课学习了第一节总论,包括哲学是什么、哲学的派别、哲学的基本问题。第二节学习了唯物论,包括世界的本原、世界是物质的、马哲领域内如何看待物质、人的意识从哪里来的、物质和意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应的方法论。2.第三节学习唯物辩证法:回答世界是什么样的问题,万事万物有什么样的特征和规律。3.唯物辩证法可以用三个数字概括,即 2、3、5。(1)两大特征:联系与发展(重点)。(2)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重点,此处为重中之重)、质量互变规律(重点)和否定之否定规律。(5)五对范畴:考查较少。一、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 9 (一)联系 1.联系的含义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解析】1.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和发展(多选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也是不断发展的。2.联系: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如人身体之内的五脏六腑、脏器等)以及事物之间(如两个人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联系的特征 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解析】联系的特征: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多选题)。1.普遍性:关键词“不孤立”,世界上任何一个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只要存在了都会或多或少与周围的事物产生一定的联系,没有一个东西是孤零零的。如新冠病毒会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影响大家去菜市场买菜、影响异地恋的情侣们。此处可能结合例子判断问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1)蝴蝶效应:蝴蝶扇动翅膀可能产生千里之外的一场龙卷风,蝴蝶(生物)和龙卷风(现象)联系在一起,印证了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不是孤零零的。(2)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城门着火了,大家都去护城河里取水,水用完了鱼就会死。最初只是城门失火最后引发鱼的死亡,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印证了联系是普遍存在的。(3)共同体:重点掌握,习总书记经常提及各种共同体,比如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社会治理共同体,体现联系的普遍性,事物存在普遍联系之中,整个世界都存在普遍联系。10 2.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事物和事物之间拥有的联系是客观的,不是主观强加的,也不是主观臆断的,有联系则必须承认这种联系,若没有联系不能强加联系。比如美国作为经济强国,若爆发经济危机会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此时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性,必须要承认。考试的时候可能会结合例子考查违背联系客观性的情况:(1)如考试穿红色意味着开门红,穿绿色意味着一路绿灯,穿灰黄色的袜子走向辉煌,试卷发下来先亲两口叫“稳过”,这些行为与考试分数之间没有必然联系,做出这些行为之后分数不一定会升高,没有必然的联系,只是主观认为会提高分数,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2)对于数字的迷信,认为 6 和 8 很好,看见 4、14、18 觉得不好、不吉利,会给自己带来厄运等,只是单纯的数字而已,与好事与坏事没有联系,再比如租房子看见是 7 号房,联想到七上八下,觉得对自己成绩的提升有好处,但其实没有关系,违背了联系的客观性。(3)喜鹊报喜、乌鸦报丧:看到喜鹊觉得好事要来,看到乌鸦觉得要倒霉,这都是人为主观设定好的,与乌鸦没有关系,违背了联系客观性。3.条件性:万事万物之间存在普遍联系,这些联系一定建立在某种事物之上,即有中介、桥梁,如老师和同学们本来互不相识,通过上课平台建立起师生关系,满足一定的条件联系才会存在。4.多样性:万事万物是多种多样的存在于世界之上,所以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不是单一的。如人与人之间有师生、亲属、情侣、邻居、同事等关系,联系是多种多样的,再比如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外部联系、直接联系、间接联系(甲的朋友和朋友的朋友就是间接联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1)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2)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3)整体是各个部分的有机构成,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11 【解析】1.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可以叫系统和要素,系统相当于整体,要素相当于各个组成部分。2.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强调整体的重要性,要树立全局观,要顾全大局,必须全面从整体上看待事物,比如“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理解为若不从全局的角度出发,是不能治理好一个地方的,“谋全局”强调要从整体出发;再比如“全国一盘棋”,强调了整体的重要性。3.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强调关键部分,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1)短板效应:也称木桶效应,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由最短的板子所决定,短板在木桶中起决定作用。(2)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发”是一点点细微的变动,这一点点细微的变动甚至对整体产生很大的变动。4.整体是各个部分有机构成,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新功能。(1)有机构成:按照事物内在规律、特定顺序组合在一起,有机构成后形成的整体有部分原本不能实现的功能。如手表是一个整体,由齿轮、表盘、表带、指针等零部件组成,没有组装的时候,零部件散落在一边,手表无法正常使用,不能佩戴、计时,但将其组装起来后,按照其内在规律有机地组装在一起,手表才能发挥功能,整体功能是部分本身所没有的。(2)命题:整体的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错误),原因:“总是”说法太绝对。需要分情况看,看部分是以什么样的状态组合在一起,如果各部分是合理、有序、有机地组成在一起,此时整体的功能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反之,如果各个部分是不合理、无序地、胡乱组合在一起,整体的功能会小于部分功能之和。比如踢足球需要 11 个人,如果队友配合很好,有机组合在一起,整体的功能会大于部分功能之和,可以赢、拿得冠军;反之,如果队友都只想着自己的荣誉,不配合、无序的组合在一起,此时整体的功能会小于部分功能。12 (二)发展 1.发展的含义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解析】发展:万事万物都是发展的,只要存在了就是在发展,若不发展则会被淘汰。1.发展是一种运动,但这种运动是有方向要求的,只有前进、上升的运动才是发展,即向好的方向运动才称之为发展。如航天工程、载人工程、空间站工程,每次发射载人飞船的时候都是在前面的基础之上融入一些新技术、实现一些新的目标、完成一些新的使命,空间站的建设三步走,一步一步向好的方向运动,属于发展的过程;再比如整个社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运动的过程是向好的方向运动。2.命题:发展是一种运动,运动就是发展(错误),原因:运动可以是前进的、上升的,向好的方向的;也可以是落后的、退步的,向不好方向的,而只有上升的、前进的运动才是发展。比如复习备考的时候每天在前一天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变得越来越勤奋,此时才是发展,若每天变得越来越懒惰,此时不能算发展。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新旧事物区别的根本标志在于它们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解析】13 1.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记忆)。2.命题: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错误),原因:从时间上看,最近出现是新出现的事物,比如突然发现某个贪官,被惩处,属于新出现的事物,但不属于新事物。(1)新事物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事物,即前途一片光明、未来一片向好的事物,如马克思主义,1848 年马克思主义的诞生,诞生的很早,不属于新出现的事物,但属于新事物,马克思主义依然有强大的生机活力,符合事物发展的趋势。(2)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事物:如算命是封建迷信,是旧事物,而网络算命是新形式,从本质上而言依然属于旧事物,比如网上的“看掌中日月,测风水六合,拿袖中乾坤,了前世今生,转发本条到朋友圈,看看你运势如何”,这种东西随着精神境界的提高会慢慢不相信,这些东西也会慢慢会走向灭亡,我们要相信科学。3.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单选题):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相符合则为新事物,不相符合则为旧事物,“必然趋势”可以理解为历史发展的趋势,能够顺应历史的走向就是新事物;逆着历史的洪流去走就会被历史淹没,是旧事物。3.方法论 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解析】1.方法论: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一成不变,若不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则静止,静止就属于形而上学。2.结合例子考查:通过关键词判断。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看例子是否体现新事物、旧事物。(1)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草木经过一枯一荣才可以见到新枝,“枯萎”是旧事物,“新”指新事物,新旧事物都有,体现发展。公考事考教师会计法考课程购买微信2601166062 14 (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和“病树”是旧事物,“沉舟”指翻了的小船,同时沉舟旁边有千帆驶过,“病树”前万木生机勃勃,“千帆过”“万木春”非常有生机活力,对应新事物,体现发展。【注意】唯物辩证法的两大特征/总特征:万事万物都是存在的,一方面透漏出联系的特征;另一方面体现了发展的特征。1.联系:(1)特征:普遍性、客观性、条件性、多样性。普遍性和客观性重点掌握,可能结合例子考查。万事万物不是孤立的:强调联系是普遍存在的,体现普遍性。联系不是主观臆断的:体现客观性,不是人们主观臆断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联系要有中介作为桥梁:体现条件性。联系的种类不是单一的:体现多样性。(2)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也可以称为系统和要素。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帅着部分;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通过例子做好判断。判断:整理功能总 15 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错误),原因:要看什么状态组合在一起,合理有序则大于,不合理无序则小于。2.发展:(1)含义:前进的、上升的,向好的方向运动。(2)实质: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区分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志:是否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相符合。(4)方法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结合例子进行考查,通过关键词,哪里体现新、哪里体现旧,若都有则体现发展的观点。3.总结:联系是从横向上看的,而发展是从纵向上看的,比如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大学,以及未来的成长、人生阅历、知识储备等。【注意】发展的时候需要尊重规律,在联系和发展中也渗透中了规律,马哲进行高度概括,万事万物在发展中形成了三大规律,掌握一一对应关系。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记忆为“立力”。2.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形式和状态。记忆为“变态”。3.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事物的发展朝着哪个方向发展、期间经过的道路。记忆为“定向”。二、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矛盾的含义 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16 【解析】对立统一规律:重点,揭示了源泉和动力。1.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地位),在整个辩证法中,唯物辩证法是实质与核心,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并且该规律也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即矛盾分析法。2.矛盾的含义:矛盾是指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对立统一就是矛盾。生活中更多用到的是对立一面,比如和对象生气、和广场舞大妈吵起来、辅导孩子写作业气到爆炸,更多体现的是对立的关系;但是哲学中还有统一的方面,如虽然总是和对象吵架,但是两个人加在一起才能成为情侣,经历了战争才懂得和平的可贵,有好才有坏,有一方就有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有左就有右,是相统一的一面。2.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1)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2)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一种趋势和联系。【解析】矛盾的基本属性: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多选题),即矛盾的斗争性和矛盾的同一性。1.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该事物存在后有着与之对立统一的一面,如抗日战争的时候日本鬼子出现的时候知道坏人来了,八路军出现的时候知道好人来了,日本帝国和中华民族是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是相斗争的一面;再比如有的人觉得螺蛳粉臭、有的人觉得螺蛳粉香,臭和香是相互斗争的,也是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2.矛盾的同一性(重点):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1)相互依存:离不开,虽然是二者是矛盾、有斗争的一面,但我不能离开你,只有你存在才能凸显我存在的意义。比如高和矮是一对矛盾,不能离开对 17 方单独存在,只有一个图形高矮不好判断,如果有个对比就可以知道谁高谁矮,高和矮相比较而存在,不能离开对方,有了对方才知道自己的状态;再比如前后。(2)相互转化:相互贯通、相互转化,关键词“变成”,即你能变成我,我能变成你,比如一米八的身高不好判断,若和 1.2 米相比则是高的,若和 2.1米的人比较则是矮的;再比如难易是一对矛盾,二者有对立性、斗争性,对比难才知道简单,对比简单才知道难,二者是相互依存在一起的,谁也离不开谁。学习哲学也是如此,只有对比其他学科才知道哲学难,但当哲学的题目刷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哲学会变简单。(3)总结:依存强调离不开,转化强调变成。3.判断体现依存还是转化:(1)没有光明就无所谓黑暗:有了光明才知道什么是黑暗,有了黑暗才知道光明怎么样,若没有黑暗,此时不知道眼前的黑是什么黑,没有一方面则不可能有另外一方面,两者必须同时存在,体现依存。(2)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和资源是矛盾,垃圾随便丢是垃圾,如垃圾放对地方,即变废为宝,此时就是资源,相互转变、相互转化,体现转化。(3)有了宇宙的浩瀚,才知道人类的渺小:浩瀚和渺小是矛盾,见过了这么大才知道有多么小,二者需要放在一起比较,体现依存。(4)善游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善于游泳的人容易溺水,善于骑马的人反而容易从马上摔下来,本来是擅长的事情,结果在擅长的事情上翻车,变成了坏事,好变成坏,体现转化。(5)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物极必反:强调乐变为悲转化的趋势。(6)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不能确定是好事还是坏事,以为是好事结果变成了坏事,以为是坏事结果变成了好事,好坏不断进行转化。(7)总结:若题干强调离不开则体现依存,若题干强调由你变成我,则体现转化。若考查可以体现同一性的,假如本题为多选题,则无论是依存和转化都能选,依存和转化都是矛盾同一性的体现。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8 (1)矛盾的普遍性。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解析】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1.矛盾的普遍性:也称为矛盾的共性。(1)矛盾存在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万事万物中只要存在都是带着矛盾的,不可能将矛盾甩开,比如班级同学有八十多人,每个人都有矛盾,体现矛盾处处有。(2)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比如人的一生从小到大,从上学到工作、结婚、生子都有矛盾,矛盾贯穿始终、不会间断,即矛盾时时有。2.判断:矛盾只出现于某件事的关键阶段(错误),原因:题干理解为“平时没有矛盾,只有想上岸的时候矛盾才有”,矛盾不是现在才有的,矛盾贯穿始终,时时都有。(2)矛盾的特殊性。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物所包含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解析】1.矛盾的特殊性:也称为矛盾的个性,具体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即与其他事物不同的地方。2.比如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每家每户都有矛盾,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体现矛盾的普遍性;但是每个家庭矛盾不同,有的家庭是夫妻矛盾,有的家庭是婆媳矛盾,有的家庭是亲子矛盾,家家都不同,体现矛盾的特殊性。再比如世界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叶子与叶子不一样,这就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哪里有不一样哪里就有特殊。3.总结:矛盾的普遍性告诉我们矛盾到处都有,矛盾的特殊性告诉我们矛盾各不相同。(3)方法论。公考事考教师会计法考课程购买微信2601166062 19 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在分析事物时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解析】方法论:1.矛盾的普遍性:要求我们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去看待分析事物时要用矛盾的眼光分析,要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一个事物存在了既要看到一方面,也要看到与之对立的另一方面,这才是全面的看待问题,如果只看到一个方面、看不到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片面,就是形而上学。2.矛盾的特殊性(重点):矛盾各不相同,所以解决矛盾的方法和手段也不同,不可能用一种方法解决所有问题,这是不现实、也不科学的,针对不同问题时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措施,即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情况、不同的事件采取不同的方式解决。3.考试通过例子考查,判断是否体现矛盾的特殊性:(1)“对症下药”“量体裁衣”“因地制宜”:关键词“症”,根据病的症状吃对应的药品,不能所有的药都吃一遍,症状不同吃不同的药,做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2)“精准扶贫”:关键词“精准”,以前的扶贫是大水漫式的,现在是精准扶贫,根据导致贫困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手段,强调精准,体现矛盾的特殊性。(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我国的社会主义与其他国家的社会主义不同,我国的社会主义有自己的特色,走自己的道路,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应矛盾的特殊性。(4)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兵来了要用将士挡,水来了要用土掩埋,有针对性的采取不同手段,根据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手段,体现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5)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车和舟相比较而言车可以载重,舟可以过河,二者各有优点、长处,即各有特色,对应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注意】总结:学习了矛盾的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普遍性、矛盾的特殊性。20 1.矛盾的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2.矛盾的同一性内部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另一方面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重点掌握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可能结合例子考查。4.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复杂事物的矛盾体系中,往往具有多种矛盾,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之分。主要矛盾是指在诸多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指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着的双方的力量往往是不平衡的,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之分。矛盾的主要方面是一个矛盾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矛盾的次要方面是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解析】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各不相同,有的矛盾非常重要,要放在前面、优先考虑,有的矛盾不是那么重要,可以后面再解决,即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矛盾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不同,是不平衡的。1.围绕多个矛盾,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比如人的一生会面临很多矛盾,有生死矛盾、喜欢单眼皮还是双眼皮、喜欢吃米还是面、喜欢长发还是短发、喜欢同性还是异性等矛盾,在这些矛盾中,要把生死问题放在第一位,优先解决,21 在这些矛盾中生死是主要矛盾,其它矛盾相比较都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具有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只有“生”才有可能发展。2.围绕单个矛盾,内部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矛盾:比如在生死矛盾中,内部有生和死,把“生”放在首位,“生”在单个矛盾中就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死”就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是支配地位,对该矛盾起主导作用。3.考法:考试不考查概念,主要是给出例子进行判断,如题干体现抓主要矛盾,还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此处为重难点。【解析】找关键词法:通过真题总结出来的共性之词。1.看到“重点、中心、关键、重中之重、首位”,体现抓主要矛盾。2.看到“主流、主体、性质、总的来说”,体现抓矛盾的主要方面。例:1.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A.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解析】1.摘自二十大报告,“关键”表明是抓事物的主要矛盾。【选 B】2.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A.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B.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解析】2.摘自二十大报告,“主体”表明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选 A】1.牵牛要牵牛鼻子 22 2.互联网的出现利弊都有,利大于弊 3.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解析】1.读语境:(1)如果题干强调办事情,怎么干、怎么做、付出什么行动,或强调一些动词,属于抓主要矛盾。(2)如果强调看问题,对事物有什么观点、态度、看法,属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2.例子:(1)牵牛要牵牛鼻子:牵牛的时候要牵住牛鼻子,“牵”是动词,强调办事情,属于抓主要矛盾。(2)互联网的出现利弊都有,利大于弊:深刻看待、分析事物后是利大于弊,强调怎么看待,属于抓矛盾的主要方面。(3)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先射马”“先擒王”强调如何做,属于抓主要矛盾。(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金子没有百分之百的纯金,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人,终究有缺点,指的是如何看问题,强调抓矛盾的主要方面。3.总结:题干有关键词就用关键词法,没有关键词就用读语境法。只要考查此处知识点,两种方法的其中一种都可以选出正确答案。(3)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解析】1.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1)两点论:事物是带着矛盾存在的,必须要用矛盾的观点分析,即要全面看待事物,在处理问题时主、次都要看到。比如在多个矛盾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在单个矛盾中,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反对片面的一点论。比如大家复习备考,法律、非法等科目都要学 23 习到,即两点论,不可能只学习其中一科;同时,学习的时候不可能每个科目都用平均的时间,必须要抓重点,哪个科目考查多、自己哪个科目比较薄弱,要多投入一些时间,即要分清主次。在多个矛盾中抓主要矛盾,在单个矛盾中抓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反对“胡子、眉毛一把抓”的均衡论。(2)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考法:结合例子问体现了什么哲学原理/是否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判断方法是找哪里体现了两点,哪里体现了重点,如果都有就是实现了统一。(1)苍蝇老虎一起打,重拳出击打老虎:“一起打”体现两点论,无论是大老虎还是小苍蝇都要打;但并不是平均分配力量,而是要将重拳放在打老虎上,体现了重点论;两者都有,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五位一体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五位一体”都要发展,体现的是两点论;但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着重发展经济,对应重点论,两者都有,体现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5.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解析】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1.内因:是事物的内部因素、内部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地位)。比如甲考高分上岸了,根本原因在于甲自身,自身掌握了知识点,是自己努力的成果,所以内因是根据。2.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比如甲可以上岸的外因可能是由于岗位报得好、竞争对手比较差、学习环境舒适等,这都是促进上岸的外部因素,外因归结为外部的环境、条件。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不能单独发生作用,只能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比如父母给找了一个好的老师,这是外因,但是甲自己不学习,天天吃喝玩乐、偷偷刷小视频,外因发挥不了任何作用,只有自身想要学习老师才能帮助你,外因才能发挥应有作用。24 4.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内因上要力争上游,另一方面外因上锦上添花、促成事物发展。5.考查方式:(1)考查对内因、外因地位的理解,内因是第一位的、是根据,外因是影响条件。(2)结合例子判断强调内因还是外因:出淤泥而不染:是自己洁身自好,没有沾染泥土,强调自己,属于内因。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接近好的就变得更好,接近不好的就变得更差,强调外部环境的影响,属于外因。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之:事物一定是自己先腐烂然后才生出小虫子,强调自己的问题,属于内因。酒香也怕巷子深:酒非常香,但再香也怕巷子太深,“巷子深”对酒香产生的影响,属于外因。【注意】公考事考教师会计法考课程购买微信2601166062 25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普遍存在,所以要解决矛盾,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地位)。2.矛盾的属性:(1)基本属性:结合例子考查。斗争性:相互排除、相互分离。同一性:相互依存,互相离不开。(2)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共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方法论是要运用矛盾分析法分析一切事物。特殊性(个性):矛盾和矛盾各不相同,矛盾内部的方面也不一样,强调各有其特点,方法论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矛盾用不同手段解决(结合例子考查)。关系: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也叫共性寓于特殊性中。(3)不平衡性:矛盾有主要有次要,地位和作用不同,在复杂事物中划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单个矛盾分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结合例子考查)。主要判断方法:抓关键词:出现“重点、关键、中心、重中之重首位”对应抓主要矛盾;出现“主流、主体、性质、总的来说”对应抓矛盾的主要方面。读语境:办事情抓主要矛盾,如何干、如何做,如打蛇打七寸;看问题、观点是抓矛盾的主要方面。方法论: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主次要全面看到,同时要抓主要的、突出的、重点的,反对片面的一点论,反对“眉毛、胡子一把抓”的均衡论。(4)内因与外因:内因:事物发展的根据和第一位原因(地位)。外因:影响条件。事物的发展是外因和内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件事情不可能只有内因发挥作用,也不可能只有外因发挥作用,二者必须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的。结合例子考查体现内因还是外因。公考事考教师会计法考课程购买微信2601166062 26 (二)质量互变规律 1.量变和质变的含义(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3)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一定限度。【解析】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形式和状态,口诀“变态”。1.量变:(1)事物数量的增减:如体重从 100 斤到 150 斤再到 250 斤,是数量的增加,是量变的过程。(2)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如田忌赛马,田忌有三匹马,但是马的出场顺序调换后结果大不相同,排列顺序的变动也是量变的范畴。再比如大雁一会儿排成一会儿人字形,一会排成一字形,也是量变的范畴。(3)判断:只有事物数量的变化才是量变/只有事物数量的变化才可以引起质变(错误),原因:量变包括两个方面。2.质变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指由一个事物变成另外一个事物,比如动物骨骼埋藏多年后变成化石,这就是发生了质变。3.量变和质变的区分标志:是否超出一定的度/限度。“度”指范围,比如水有三态变化,水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气体或者水蒸气,水保持液体的度的范围是 0-100之间,在此之间无论温度如何变化,无论水是 80还是 20,只要没有突破度的范围,还是属于量变的范畴,而一旦突破度的范围,马上会向质变发生转变,事物变为另外一种状态,度是二者的分水岭。4.方法论:坚持适度原则。做事情要拿捏好度,如果拿捏不好,事物就会向不好的方面转变,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糟糕,比如学习的时候要刻苦学习,但也要公考事考教师会计法考课程购买微信2601166062 27 适度,以前一天学习 8 个小时、刷 100 道题,快考试的时候一天学习 23 个小时、刷 1000 道题,没有坚持适度原则,身体承受不住,做任何事情都要刚刚好。(1)注意分寸:与他人交往要注意分寸,不能过度开玩笑,要拿捏好交往的分寸。(2)过犹不及:做的太过了就跟做的不够一样,要做的刚刚好才可以,强调度。(3)治大国如烹小鲜:习总书记曾引用过,治理国家如烹饪,烹饪的时候要控制好火候,什么时候用猛火、什么时候用微火,治理国家像烹饪一样,既不能对国家治理的太严苛,不能连人们上街穿什么衣服都管,也不能放任什么都不管,而是要把持好度的问题,强调要坚持适度原则。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总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解析】1.量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