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同频度体育运动对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分析_周永芹.pdf
下载文档

ID:306509

大小:2.61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3-03-2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不同 频度 体育运动 大学生 逆反心理 影响 分析 周永芹
2022年第21卷第24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4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不同频度体育运动对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分析周永芹【内容摘要】逆反心理是一种非理性的心理状态,由于各方面因素所造成的逆反心理会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带来一定影响,通过不同频度的体育运动来改善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有效手段。基于此,本文旨在对于不同频度的体育运动对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进行简要研究,以期能够为相关领域提供参考。【关键词】体育运动;大学生;逆反心理【作者简介】周永芹(1988 8),男,山东单县人,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学近些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逆反心理是大学生在离开家长庇护,为了显示自我独立性而产生的对长辈的厌烦及对立心理。迄今为止,已经有很多领域内的研究调查表明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作用。一、大学生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一)环境因素。大多数的大学生是第一次离开父母的身边,与新朋友一起学习生活,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中小学时期,大学生普遍会受到父母的管制与监督,在学校还会受到老师的督促,同时,身上还背负着繁重的升学任务,在步入大学生活后,这些来自于父母老师的监督以及学习任务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较为轻松的生活作息时间安排、相对只有的课程选择、各方面的硬性规定少了很多、来自父母和老师的监管也降低很多。突如其来的自由会使得大学生产生一定的放纵想法,仿佛刚刚飞出牢笼的小鸟,摆脱了各方面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不再耐心于接受来自长辈的管教与说道,稍有不慎,大学生的思想出现一点偏差,就会滋生逆反心理。除了生活环境的骤然变化,社会环境也会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的传播十分迅速,不同国家的文化思潮激烈碰撞,大学生在网络上吸取到了很多外来文化,思想也受到一定影响,部分大学生会认为自己走在时代前沿,并且认为家长老师们落后于网络,不懂得年轻人的最新思想,进而不愿意去聆听家长老师们的教导,产生逆反心理1。俗话说:“大学校园就是一个小型社会。”大学生活与中学时代的校园生活差异很大,会受到社会各界的渗透,大学生在这个阶段初步体会到社会的环境,在大环境影响下,大学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社会上传来的不正之风,大学生第一次真切地体会到社会的阴暗面,部分大学生可能会对此表示不理解,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二)自身因素。目前的大学生多数为独生子女,中学时代在家里一向是父母宠爱的养尊处优生活,除了学习任务之外,很少会独自处理问题,也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进入大学生活后,第一次独自生活,独立意识迅速增强,不愿意接受学校过多的管理,急于在新生活中拥有自己的见解。然而大学生的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其独立意识往往只是一种自我倾向,总是想在周围人中标新立异,反抗权威,对于事物的认知流于表面,无法做到客观冷静地对于事物做出判断,往往带有偏见地去主观地定义一件事物的性质,盲目自大2。大学生尚处于青春期,在生理和心理的发展下,思维的批判性逐渐增强,倾向于用带有怀疑和审视的目光去看待事物,不再接受来自于长辈的知识灌输以及经验传授,而是更愿意用自己的知识与经验出发来对事物产生自己的看法,不希望受到家长老师的过多干涉,一旦自己想法被否定,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逆反心理是一种对于身心健康不利的反常心理状态,会使得大学生以一种偏激的态度和思维去对待事物,采取错误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会使得大学生逐渐养成偏执、不合群的性格特点,若是不及时改善,会对其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造成很大的影响。二、大学生逆反心理的特点以及表现(一)抵触性。逆反心理最大的特点就是习惯于去否定他人,对于外界的思想灌输产生抵触心理。部分大学生为了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会做出与学校规定背道而驰的行为,不愿意接受教师分配的任务,更有甚者会去顶撞老师,表现出桀骜不驯的逆反行为,在受到老师的批评之后,更是会对教师的教导产生抵触心理,即使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也会由于想要维护自尊心而拒绝接受规劝,拒绝接受反思。这不仅加大了学校的管理难度,还对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造成不好影响。(二)反向性。大学生的逆反心理通常会具有反向性,所谓反向性就是具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会对接收到的正面宣传做反向思考。例如,在大学生中,教师会将优秀的学生树立为学习榜样,而部分大学生会对此产生不认同的逆反心理,对于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产生反感,甚至部分大学生会表现出言语嘲讽、行为孤立的过激举动,散发出自己的恶意。在思想政治层面,有些大学生也会产生反向心理。部分大学生会对大学中强制参加的思想教育类课程产生厌烦心理,这会对大学生的政治思维产生不好的影响,模糊自身的政治意识以及政治方向,对于社会先进人物代表采取否定的态度。在受到西方思想的影响后,部分大学生甚至会被西方111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年第21卷第24期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2022(21)24资产阶级思想引入到错误的道路上,政治观点和态度产生偏差,严重者甚至会走向相反的道路。大学生对于不好的行为本应是是非分明的,但是由于逆反心理,部分大学生会对于社会的阴暗现象抱有事不关己的态度,甚至会有指责、非难的行为,与社会主流认知唱反调,对于不良行为产生认同感,对于事物采取反向的态度。三、不同频度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一)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体育运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的各方面压力,心理压力的减少对于降低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维持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体育运动中有很多需要团队协作的项目,例如篮球、足球等,在进行团队协作的体育运动时,大学生能够有效锻炼与他人协作的能力,从而提高对于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大学生对于大学校园的生活产生熟悉感和认同感,进而才能够缓解大学生由于处于陌生环境所造成的逆反心理。体育运动中不乏有一些竞技类项目,例如乒乓球、网球等,有竞技就会有输家和赢家,而大学生在体育运动中遇到失败时,可以有效锻炼大学生在遇到挫折时的应对状态,学会自我调控,避免大学生由于遭遇失败而产生的逆反心理,提高大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应对的健康心理状态。体育运动可以有效转移大学生的注意力,缓解焦虑情绪,松弛紧张的心理状态。据科学研究表明,体育运动会使得运动者在运动一段时间后,产生仿佛在欣赏美妙的音乐一样的愉悦感和兴奋感,这种积极舒适的心理状态对于大学生的逆反心理具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使人精神振奋,减少负面情绪,从而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事物,减少大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抵触情绪。同时,体育运动在团队协作的过程中,还可以有效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降低大学生走向社会主流反向道路的概率。体育运动在大学生调控情绪、转移情绪等方面具有十分有效的作用。只有大学生学会如何降低自己的负面情绪,缓解各方面压力建立积极向上的健康心理状态,才能有效避免逆反心理。(二)不同频度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1 每周三次以下运动频度。根据科学调查数据显示,同一种体育运动项目中,每周运动的次数少于三次的情况下,体育运动对于大学生的逆反心理的改善效果并不显著。大学生每天都会接受十分庞杂的外界信息,其中一定含有很多负面信息,如果不能及时将这些负面信息消化掉,就会在大学生的心理生根发芽,引发负面情绪,从而逐渐滋生出抵触外界的逆反心理。经常接触负能量信息,这样会让人越来越堕落,越来越没有积极性,也会对自己的心理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科学研究表明,体育运动可以有效帮助人体消化负面情绪,运动能够在人体中产生一系列的生理化学反应,例如,在运动者的体内血液中会产生内啡肽,内啡肽是一种能够让人产生愉悦情绪的、感到欢快的物质,可以有效缓解大学生由于接收到过多的负面信息而带来的心理压力3。同时,体育运动的过程也是大学生宣泄情绪的过程,在产生不良情绪的状态下,进行一次运动,可以将负面的情绪能量以一种激烈的、具象化的方式排遣出来,负面情绪较少,大学生对于外界的逆反心理也会相应程度上减少。而如果大学生每周的体育运动频度在三次以下,并不足以消化这一周来所产生的负面情绪,产生与消耗无法达成正比,也就降低了体育运动的积极效果。调查数据显示,在每次运动时间达到 60 分钟的强度时,如果每周运动的次数少于三次,对于缓解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效果并不会十分明显。过于少的体育运动频度无法及时、有效地转移大学生在抱有逆反情绪时的注意力,在积攒了过多的负面情绪后,仅仅是少于三次的体育运动频度不足以一比一消化这一周以来学习生活中所产生的心理压力和负面状态。体育运动所能带来的缓解逆反心理的影响作用,仅能维持一段时间,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啡肽仅能够在人体中维持十余小时的时间,每周三次以下的体育运动频度明显不足以令内啡肽持续一周的时间。因此,无论是从心理上,还是生理上,每周三次以下的体育运动频度对于大学生的逆反心理所产生的影响效果并不显著。2 每周三次的运动频度。调查结果显示,每周运动三次的体育运动频度,对于大学生来说,改善逆反心理开始具有明显的效果。在每次体育运动相同的时间中,随着每周体育运动的频度逐渐增加,对于改善大学生的逆反心理的影响效果也逐渐增加,而每周三次以下的体育运动频度对于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改善效果并不明显,直到增加到每周进行三次体育运动的频度时,调查数据才发生了明显变化。据调查数据显示,当每周进行体育运动的频度增加到每周三次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出现明显提高,抱有逆反心理的大学生比例逐渐降低,达到 5%左右的数据,是体育运动对大学生逆反心理具有显著影响作用的开始频度。从生理角度上分析,每周三次的体育运动频度可以有效维持在体育运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啡肽的体内浓度,同时,在体育运动中,尤其是较为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中,人体骤然起动、急停等运动动作,以及在运动过程中随机应变做出的任何动作,都会使得人体中的兴奋 抑制相关的神经元机能进行快速地转换并且在大脑的指令下精准地进行调节,提高大脑神经元以及各项身体机能的强度与灵活度,身体的健康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所产生的负面情绪,内啡肽等愉悦生物分泌物会调动大学生积极快乐的情绪,缓解各方面的心理压力,从而能够减少大学生向外界输出负面情绪的情况,进而改善大学生对于外界事物的逆反心理4。3 每周三次以上的运动频度。根据科学调查数据显示,每周进行三次以上的体育运动,除了每周七次的体育运动频度之外,在三次的基础上,每增加一次,就会产生十分明显的效果差异,在七次以内的区间里,每周进行体育运动的频度与最终对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影响效果大致可以呈现为正比关系。每周三次以上的体育运动频度有利于心理健康,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了,学习生活参与感以及社会参与感也会随之增强。同时,每周三次以上的体育运动频度对于大学生每天的睡眠状态也具有良好的影响效果,睡眠质量提高了,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也会越好,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对于大学生的2112022年第21卷第24期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24Industrial&Science Tribune社会排斥和安全依恋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韩晓燕【内容摘要】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是指青少年主动表现出的积极的、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亲社会行为是健全人格的一种体现。然而,青少年普遍呈现出半幼稚与半成熟、反抗与依赖、闭锁与开放并存等矛盾心理,青少年时期的这些心理特点对其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培养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与重点问题。研究发现,社会排斥诱发个体负面情绪体验、降低自尊、阻碍归属需求、减少人际信任,无形之中影响青少年认知、人格、行为的发展,也是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发生的重要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社会排斥降低了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安全依恋有助于提升安全感、增加人际信任、促进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关键词】社会排斥;安全依恋;亲社会行为【作者简介】韩晓燕(1988 7),女,河南沈丘人,河南科技职业大学助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