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虎耳草科虎耳草属石荷叶组叶下表皮斑点的形态学研究.pdf
下载文档

ID:3051399

大小:1.65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虎耳草 荷叶 组叶下 表皮 斑点 形态学 研究
Vol.9 No.3Jun.2023生物化工Biological Chemical Engineering第 9 卷 第 3 期2023 年 6 月文章编号:2096-0387(2023)03-07虎耳草科虎耳草属石荷叶组叶下表皮斑点的 形态学研究陈永成1,陈涵2,周倩彤1,张卓欣1*(1.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广州 510630;2.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广东广州 510630)摘 要:东亚地区广泛分布的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虎耳草属(Saxifraga L.)的基部类群石荷叶组(section Irregulares Haw.)物种在园艺、中草药和植物分类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但在应用和研究中常常出现物种混淆、界定不清等问题。叶片下表皮是否具有斑点是石荷叶组传统形态分类中一个重要的定种特征,常用于分辨蒙自虎耳草(S.mengtzeana),但在传统中草药虎耳草(S.stolonifera)的叶下面也常出现与蒙自虎耳草及其近缘种类似的浅绿色至紫红色斑点。为了解这些物种的斑点是否具有相同的形态与解剖结构,本研究对石荷叶组和部分虎耳草属物种进行了叶片形态学观察,主要结果包括:具有叶下表皮斑点的物种,其斑点所在表皮具有聚集的气孔,而没有斑点的物种,气孔在下表皮均匀分布;斑点下存在一个较大的气穴和散生晶体;斑点颜色各异,存在个体差异;斑点大小和密度在虎耳草种间乃至虎耳草的新、老叶中均具有显著差异;试验观察的石荷叶组虎耳草气孔类型为平列型。研究结果可以对虎耳草属园艺植物和中药材的鉴定、石荷叶组物种的分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指导。关键词:虎耳草属;石荷叶组;叶表皮斑点;形态学中图分类号:Q944.1 文献标识码:AMorphologicalStudiesofLeafAbaxialEpidermicSpotsinsectionIrregulares(Saxifraga,Saxifragaceae)CHEN Yongcheng1,CHEN Han 2,ZHOU Qiantong 1,ZHANG Zhuoxin 1*(1.College of Forestry and Landscape Architecture,South Chin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0,China;2.South China Botanical Garden,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 510630,China)Abstract:Section Irregulares Haw.,the basal group of Saxifraga L.(Saxifragaceae),is widespread in East Asia and of great value in horticulture,herbal application and plant classification.But miss identification and obscure definition often occur in its applications and researches.One of the crucial defining characters is the existence of leaf abaxial epidermic spots,often used to identify S.mengtzeana.However,S.stolonifera,a Chinese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also has similar pale green or purple spots on its leaf abaxial surface,like S.mengtzeana and its relatives.To understand whether the spots in these species have the same morphological and anatomical structures,this study conduct some leaf morphological observations for some sect.Irregulares and genus Saxifraga species,and the main results are as follows:stomata cluster on spots in those species with leaf abaxial epidermic spots,while those without leafy spots,the stomata evenly distribute on the abaxial surface;underneath the spot is a large air space and scattered crystals;the spots are different in color and sometimes the differences lay in individual level;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spot size and density between Saxifraga species,new and old leaves of S.stolonifera;the sect.Irregulares species observed have paracytic stomata.The results could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supports and directions to the identifications of Saxifraga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31600158)。作者简介:陈永成(1998),男,广东梅州人,本科,研究方向为植物分类与进化。通信作者:张卓欣(1987),女,重庆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植物分类与进化。E-mail:。2生物化工2023 年石荷叶组(sect.Irregulares Haworth)属于虎耳草科(Saxifragaceae)虎耳草属(Saxifraga L.),现组内有 18 种1-2,广泛分布于东亚地区,以中国和日本为主要分布区域3。石荷叶组植物均为多年生直立草本;掌状叶基生,具长柄,叶肉内多具碳酸钙结晶体,叶背具紫红色斑点或无;聚伞花序圆锥状,花两侧对称3-5。其在形态上颇为独特,是广受欢迎的园艺植物,也常作为中草药使用6-9。虎耳草(S.stolonifera)别名石荷叶,喜生于阴暗潮湿处,其叶中含有岩白菜素、槲皮甙、槲皮素和没食子酸等活性物质,具有治疗中耳炎、缓解牙痛、解热排毒、抑菌消炎等功效,是历史上沿用已久的中草药材10-15。但民间供药并不严格按照可药用种类,药材种类因地而异,存在用药普遍却难以鉴别的问题,特别是虎耳草一类可全草入药的广布中药材,在中药材炮制过程中丢失部分植物体生活特征,更加难以区分。HARA 在 Nova Flora Japonica中详细记录了 5种日本产物种,包括 8 变种、4 变型16。根据 中国植物志 第 34 卷记载,石荷叶组植物在中国有 7 种及 3 变种5。在 Flora of China 第 8 卷中,我国的石荷叶组物种修订为 7 种及 4 变种3。石荷叶组虽然仅是虎耳草属中的一个较小类群,但是作为虎耳草属内唯一拥有两侧对称花的类群,对于研究整个虎耳草属起源、演化历史及形态分类方面具有重大意义。但自石荷叶组划分以来,石荷叶组内种的数目和划分一直存在较多争议。潘锦堂用叶背具紫红色或褐色斑点作为蒙自虎耳草(S.mengtzeana)的主要分类特征3,5。但虎耳草(S.stolonifera)、大桥虎耳草(S.daqiaoensis)、卵心叶虎耳草(S.epiphylla)及一些新发表的种也具有叶背面斑点1-2,4,而石荷叶组叶片背面斑点的形态性状、解剖结构及性状分布却未见有进一步的研究论述。叶背面斑点具有作为石荷叶组种间分类依据的潜力,并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物学 意义。因此,本研究通过对虎耳草属石荷叶组的叶表皮斑点形态和解剖结构等形态学研究,对组内种类的斑点特征进行统计分析,为虎耳草属的形态学分类研究、中药材鉴定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与指导。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来源为了验证叶背面具斑点是虎耳草属石荷叶组在虎耳草科中特有的一种形态特征,本研究的取样范围扩大到狭义虎耳草科。实验材料为虎耳草科植物叶片 16 种、3 变种、1 变型,其中亭阁草属(Micranthes Haworth)植物 2 种、金腰属(Chrysosplenium Tourn.ex L.)1 种、峨屏草属(Tanakaea Franch.&Sav.)1 种、虎耳草属山羊臭组(Saxifraga sect.Ciliatae Haworth)植物 5 种和 1 变种、虎耳草属石荷叶组(Saxifraga sect.Irregulares Haworth)植物 7 种和 2 变种、1 变型,具体见表 1。叶片取材自腊叶标本和野外采集的活体材料,均保存在广州市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植物标本馆(CANT)中。1.2 试剂与仪器番红,分析纯,福州飞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石蜡,化学纯,德国 Leica 公司;无水乙醇,分析纯,广州市政欣化工科技有限公司;二甲苯,分析纯,广州嘉乐化工有限公司;固绿染色液,分析纯,福州飞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FAA 固定液,实验纯,兰杰柯科技有限公司;树胶,显微镜用级别,上海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明胶,分析纯,江苏亚泰化工有限公司;甲醛,分析纯,蚌埠市精诚化工有限责任公司;50%戊二醛,分析纯,西安天茂化工有限公司。RM2235 切 片 机、EM AMW 组 织 处 理 仪、EP CPD300 临界点干燥器、EM ACE600 真空镀膜仪、M165C 体视镜,德国 Leica 公司;BX43 普通光学显微镜,日本 Olympus 公司;EVO MA15 扫描电子显微镜,德国 Zeiss 公司。1.3 实验方法为了清晰、多角度地观察叶背斑点的表皮及解剖结构,实验采用徒手切片法、石蜡切片法和叶表皮常规染色制片法,使用体视镜、普通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用于观察。horticultural plants,herbal medicine,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sect.Irregulares.Keywords:Saxifraga;sect.Irregulares;leaf epidermic spots;morphology第 3 期3陈永成等:虎耳草科虎耳草属石荷叶组叶下表皮斑点的形态学研究对所采集标本进行整理分类后,使用体视显微镜(1010)对虎耳草属石荷叶组各种类进行叶表皮斑点形态观察及显微影像拍摄。取新鲜样本叶片,在原有方法基础上使用改良的徒手切片法观察叶片斑点纵切面的结构和颜色17。采用石蜡切片法对新鲜叶片的斑点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实验采用叶表皮常规染色制片法观察叶表皮特征18。撕取叶上表皮(腹面)和叶下表皮(背面)组织染色制片后在光学显微镜下表 1 实验材料表属/组拉丁学名种名地点亭阁草属Micranthes melanocentra黑蕊虎耳草云南香格里拉Micranthes punctata斑点虎耳草吉林长白峨屏草属Tanakaea radicans峨屏草四川峨眉山重庆南川金佛山金腰属Chrysosplenium lectus-cochl林金腰吉林集安玉女峰公园石荷叶组S.dapiaoensis大桥虎耳草广东乳源大桥镇广东连州星子镇杨梅村湖南宜章白石渡广西全州广东连州小天坑洞底S.epiphylla卵心叶虎耳草云南麻栗坡贵州纳雍云南蒙自虎跳峡镇土官村老县道四川洪雅瓦屋山云南麻栗坡S.fortunei var.koraiensis镜叶虎耳草吉林集安玉女峰公园S.kwangsiensis龙胜虎耳草广西龙胜红滩瀑布S.mengtzeana蒙自虎耳草广西老君山云南蒙自冷泉镇至水田乡S.rufescens红毛虎耳草华南植物园高山温室云南蒙自虎跳峡镇土官村老县道云南香格里拉S.rufescens var.flabellifolia扇叶虎耳草川西S.stolonifera虎耳草云南昆明西山四川武胜浙江龙泉凤阳山河南卢氏湖南祁阳肖泉村四川武胜江西九江庐山福建南平武夷山重庆涪陵武陵山日本松阪市观音岳日本长野市户隐神社日本东京都奥多摩S.stolonifera f.sepaloides瓣萼虎耳草浙江杭州临安S.nipponica日本虎耳草日本长野市户隐山山羊臭组S.candelabrum灯架虎耳草云南蒙自虎跳峡镇土官村老县道S.diversifolia异叶虎耳草云南哈巴雪山云南香格里拉S.heterotricha var.anadena波密虎耳草四川巴郎山S.sinomontana山地虎耳草云南香格里拉S.przewalskii青藏虎耳草四川巴郎山S.tsangchanensis苍山虎耳草云南哈巴雪山4生物化工2023 年观察、拍照并测量,之后玻片封边保存。为了更好地观察斑点的表皮结果,本研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叶表皮微形态19。1.4 数据分析通过 ImageJ-win 64 对所得各标本影像内的斑点数量、大小及密度等指标进行测量,分析时采取统一视野范围,像素大小为 2 4481 920。测量斑点数量时,仅将视野范围内完整斑点视为有效斑点进行记录,边缘斑点不计入总数;斑点大小通过测量图片内所有斑点面积后取其平均值参与后续数理统计分析过程;斑点密度为 1 mm2内的斑点个数(ind)。获取实验所需叶表皮相关基础形态指标后,所有数据均使用 SPSS 25.0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采用Duncans 多重比较方法。2 结果与分析2.1 叶斑点形态结构使用体视镜、常规染色制片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叶腹面和背面表皮细胞发现,在有叶背斑点的石荷叶组植物中,无论斑点是什么颜色,斑点内均有聚集成群的气孔(图 1C、E);斑点处表皮细胞明显小于斑点外表皮细胞(图 1B、E、F、H)。除黑蕊虎耳草、灯架虎耳草、波密虎耳草和青藏虎耳草在叶片上表皮的气孔有分布外,其余观察种在上表皮均无气孔(表 2)。通过徒手切片及石蜡切片观察斑点解剖结构发现,斑点下存在一个较大的气孔下穴结构(气室),可能是斑点上面的气孔群聚在一起而产生;伴有大小不一的晶体聚集在气室上部,叶背面紫色斑点的色素集中在表皮细胞层,斑点处细胞较小(图 1A)。2.2 叶斑点性状分布在石荷叶组中,大桥虎耳草(S.dapiaoensis)、卵 心 叶 虎 耳 草(S.epiphylla)、蒙 自 虎 耳 草(S.mengtzeana)、龙胜虎耳草(S.kwangsiensis)、虎耳草(S.stolonifera)和日本虎耳草(S.nipponica)有斑点结构,而镜叶虎耳草(S.fortunei var.koraiensis)、红毛虎耳草(S.rufescens)、扇叶虎耳草(S.rufescens var.flabellifolia)和其他虎耳草科已观察植物则没有斑点结构(表 2)。斑点形态为近椭圆或不规则形;斑点颜色多样,主要有淡黄色、淡紫色或紫色、白色、淡褐色。斑点颜色在个体水平会发生变化,其中虎耳草同一个体或居群有多种颜色的斑点,因此单独进行数据分析。斑点区域较叶表水平面有凸起、凹陷、平整三种类型(表 2)。200 m200 m200 m200 m200 m200 m100 m2 m图 1 石荷叶组叶背面斑点解剖结构注:A 为虎耳草(S.stolonifera)叶片徒手切片照片,斑点的叶下表皮细胞为红色,箭头示斑点下的晶体和气室;B 为虎耳草叶片横截面石蜡切片照片,箭头示斑点中较小的叶表皮细胞和斑点下的空穴;C为虎耳草叶下表皮石蕊染色照片,箭头示斑点中的气孔;D 为虎耳草气孔;E 为大桥虎耳草(S.daqiaoensis)叶下表面 SEM 照片,箭头示气孔群;F 为大桥虎耳草叶片横截面石蜡切片照片;G 为日本虎耳草(S.nipponica)叶下表面 SEM 照片,箭头示气孔副卫细胞;H 为卵心叶虎耳草(S.epiphylla)横截面石蜡切片照片。根据石荷叶组具有斑点各种类之间斑点密度差异,对石荷叶组具有斑点的种类进行对比(表3)。斑点密度以蒙自虎耳草最小,平均密度为(0.370.17)ind/mm2;虎耳草最大,平均密度为(1.880.24)ind/mm2;虎耳草叶片上斑点密度显著大于蒙自虎耳草(P 0.05),为蒙自虎耳草斑点平均密度的 5.08 倍。根据斑点大小及斑点密度差异,将具有斑点特征的石荷叶组各种类进行对比(表 2,表 3)。由表 3 可知,6 种具有斑点特征的石荷叶组种类(大桥虎耳草、瓣萼虎耳草、虎耳草、卵心叶虎耳草、蒙自虎耳草、日本虎耳草)在斑点大小这一特征上具有明显差异。其中,瓣萼虎耳草最小,平均面积为(0.120.01)mm2;第 3 期5陈永成等:虎耳草科虎耳草属石荷叶组叶下表皮斑点的形态学研究蒙自虎耳草最大,平均面积为(0.700.30)mm2,其斑点显著大于瓣萼虎耳草(P 0.05),为萼瓣虎耳草斑点平均面积的 5.83 倍。单独对所采集到的虎耳草属石荷叶组中虎耳草标本上新老叶片的斑点大小及斑点密度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表 3),发现新叶与老叶在斑点大小与斑点密度上具有显著差异。其中,虎耳草新叶上的斑点大小为 0.17 mm2,老叶上斑点大小为 0.27 mm2,可知新叶斑点大小显著小于老叶(P 0.05);在斑点密度方面,新叶斑点密度为 2.56 ind/mm2,老叶上斑点密度为1.01 ind/mm2,新叶斑点密度显著大于老叶(P0.05)。在同一虎耳草个体中,新叶叶片上斑点颜色呈现出明显的紫红色,而老叶上斑点颜色则趋于暗淡,呈淡红色或淡绿色。2.3 气孔结构特征观察虎耳草科 18 种植物的气孔长轴取向,其中龙胜虎耳草、扇叶虎耳草、虎耳草、灯架虎耳草、波密虎耳草、山地虎耳草、青藏虎耳草、苍山虎耳草、峨屏草均为统一朝向,其余均为无规则(表 2)。所观察的虎耳草科植物的气孔外形除波密虎耳草的气孔器为圆形外,其余均为椭圆形(表 2,图 1G)。根据 DILCHER 对植物气孔器排列类型的定义,无规则型气孔复合体的描述为保卫细胞周围的邻近细胞和一般的表皮细胞无差异;平列型为两个副卫细胞完全围绕着保卫细胞,其长轴与保卫细胞的长轴平行20-21。据此,本文观察的石荷叶组气孔复合体类型是平列型(图 1D、G)。3 讨论与结论表 2 叶斑点与气孔性状分布物种名称斑点斑点形态斑点颜色斑点凹凸情况气孔朝向气孔长宽比黑蕊虎耳草(Micranthes melanocentra)无无无无无规则1.12 斑点虎耳草(Micranthes punctata)无无无无无规则1.27 大桥虎耳草(S.dapiaoensis)有近椭圆形或不规则绿色或黄色平整无规则1.30 卵心叶虎耳草(S.epiphylla)有近椭圆形或不规则绿色凹陷无规则1.41 镜叶虎耳草(S.fortunei var.koraiensis)无无无无无规则1.57 龙胜虎耳草(S.kwangsiensis)有近椭圆形或不规则绿色无统一朝向1.47 蒙自虎耳草(S.mengtzeana)有褐色凹陷无规则1.40 红毛虎耳草(S.rufescens)无无无无无规则1.20 扇叶虎耳草(S.rufescens var.flabellifolia)无无无无统一朝向1.13 虎耳草(S.stolonifera)有近椭圆形紫色、红色、黄色凸起统一朝向1.24 日本虎耳草(S.nipponica)有近椭圆形或不规则紫色、绿色凸起无规则1.96灯架虎耳草(S.candelabrum)无无无无统一朝向1.56 异叶虎耳草(S.diversifolia)无无无无无规则1.11 波密虎耳草(S.heterotricha var.anadena)无无无无统一朝向1.05 山地虎耳草(S.sinomontana)无无无无统一朝向2.01 青藏虎耳草(S.przewalskii)无无无无统一朝向1.46 苍山虎耳草(S.tsangchanensis)无无无无统一朝向1.62 峨屏草(Tanakea radicans)无无无无统一朝向1.94 林金腰(Chrysosplenium lectus-cochl)无无无无无规则1.47 表 3 虎耳草属石荷叶组斑点大小与斑点密度种类斑点大小/mm2斑点密度/(ind/mm2)大桥虎耳草(S.daqiaoensis)0.430.11b0.620.21bc卵心叶虎耳草(S.epiphylla)0.390.10bc0.870.17abc蒙自虎耳草(S.mengtzeana)0.700.30a0.370.17bc日本虎耳草(S.nipponica)0.180.02cd1.380.19ab虎耳草(S.stolonifera)0.230.02bcd1.880.24a瓣萼虎耳草(S.stolonifera f.sepaloides)0.120.01d1.340.11ab虎耳草新叶0.170.01b2.560.28a虎耳草老叶0.270.04a1.010.10b注:同列不同英文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0.05。6生物化工2023 年3.1 叶下表皮斑点的形态特异性虎耳草叶片解剖图像(图 1A、B)表明斑点下存在一个由气孔复合成气孔群产生的较大气室,这可能是叶表皮斑点凹凸不平的原因。特别是在干燥标本上,一般可以观察到凹入的斑点,可能是叶表皮干燥变形后陷入气室导致,说明斑点凹凸情况必须要使用新鲜叶片进行观察。在鲜叶上,有的叶片斑点对比下表皮表现为较浅的绿色,也可能是复合的气孔下穴内有气体和聚集的晶体,导致反射的光线更多,使斑点颜色泛白。而紫色或红色斑点是由表皮细胞中的色素积累形成的(图 1A)。在同一种虎耳草中,斑点颜色也呈现出不同的颜色,这可能与叶片采摘时间、标本保存环境(温度、保存时间)及叶片叶龄有关22-26。虎耳草新叶上斑点显著小于老叶,而新叶斑点密度则显著大于老叶,可能与叶片年龄有关,即随着叶龄的增大,斑点也随之增大,进而导致单位面积内虎耳草叶片上斑点密度降低26-27。在本研究中,斑点中的气孔复合体以 DILCHER叶表皮特征体系和王宇飞对该体系的翻译中的术语称为平列型气孔器20-21,在其他虎耳草科及相关物种的叶表皮研究中,该类型被认为是无规则型28-31。本研究结合 SEM 和叶表皮染色制片方法,可以更加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界限,因此可以观察到两个平行于气孔的副卫细胞,与前人研究结果不同。王慧等28认为由于虎耳草的气孔复合体在斑点内,而斑点外面表皮细胞较大,以往对气孔器术语在定义虎耳草类群时值得商榷。因此,后续可以进行表皮细胞发生观察,以了解气孔复合体分化顺序。3.2 叶下表面斑点的分类学意义本研究发现,8 种虎耳草属石荷叶组植物中,只有红毛虎耳草和镜叶虎耳草没有叶下表皮斑点,因此中国植物志 用斑点区分蒙自虎耳草的论点应进行修订5。同时,斑点特征(表2、3)有明显的种间特性,可用于石荷叶的组下分类和物种划分。本研究对虎耳草属石荷叶组具有斑点结构种类的种间斑点大小关系进行比较得知,石荷叶组种间斑点大小存在显著差异。除红毛虎耳草与镜叶虎耳草无斑点外,石荷叶组各种类间斑点从大到小依次为蒙自虎耳草 大桥虎耳草 卵心叶虎耳草 虎耳草 日本虎耳草 瓣萼虎耳草。其中,蒙自虎耳草的斑点大小为 0.70 mm2,显著大于同组其他种类虎耳草;瓣萼虎耳草斑点大小为 0.12 mm2,显著小于同组其他种类。故斑点大小可以作为虎耳草属石荷叶组中部分种类(如蒙自虎耳草及瓣萼虎耳草)的分类特征。而石荷叶组各种类间斑点大小可能与其种类自身特性及其生存环境有关,具体机制还需进一步研究。石荷叶组具有斑点结构植物种间斑点密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虎耳草 日本虎耳草 瓣萼虎耳草卵心叶虎耳草 大桥虎耳草 蒙自虎耳草。其中,虎耳草叶表皮斑点密度最大,为 1.88 ind/mm2,显著大于实验所测得石荷叶组其余种类;蒙自虎耳草斑点密度最小,为 0.37 ind/mm2,其密度与除虎耳草以外该研究内石荷叶组其他种类无显著差异。在本研究中,斑点密度特征仅可用作区别虎耳草与蒙自虎耳草的分类特征。以上所述斑点特征均可以用于虎耳草与近缘种的园艺种和中药材鉴定。3.3 斑点与气孔群的生物学意义多数蛾蝶类昆虫倾向于在健康叶片上产卵,从而为后代提供更好的生存环境。部分植物能够通过改变叶片部位的形态来抵御有害昆虫的侵害,如生长于厄瓜多尔的一种彩叶芋(Caladium steudneriifolium)能够通过在叶子上产生白色斑纹来模拟病株和虫害后的形态,以避免害虫的啃噬侵害32。石荷叶组具有斑点种类可能也通过类似的机制进化出叶表面斑点结构,从而躲避昆虫侵害,避免叶片受到损伤,但后续需要进一步的生理学研究验证该推测。植物气孔的分布受环境影响较大,一般来说,气孔密度会随着环境中水分减少而增加,气孔面积会随着环境中水分减少而呈现小型化发展33-35。气孔分布面积小而密集能使其在适应不同类型气候时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更广的适应范围,而气孔群符合上述植物为适应环境变化所需的气孔分布类型要求36。因此,本研究推测气孔群作为虎耳草属石荷叶组的独特性状,可能是使得石荷叶组植物既能够在低海拔潮湿凉爽的半阴生环境中有较好的长势,也能够在高山、高海拔地区中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第 3 期7陈永成等:虎耳草科虎耳草属石荷叶组叶下表皮斑点的形态学研究参考文献1 ZHANG X J,CHEN J T,LI L J,et al.Saxifraga viridiflorum,an unusual new species from Guangxi,ChinaJ.ARPHA Preprints,2021,1:e72533.2 ZHANG X J,KUANG T H,CHEN J T,et al.Saxifraga sunhangiana(Saxifragaceae),a new species from Gansu,ChinaJ.Taiwania,2022,67(2):195-200.3 PAN J T,GORNALL R J,OHBA H.Flora of China:Vol 8M.St.Louis: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 Press,2001.4 GORNALL R J.An outline of a revised classification of Saxifraga L.J.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1987,95(4):273-292.5 潘锦堂.中国植物志:第34卷:第2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6 CHEN Z,LIU Y M,YANG S,et al.Studies on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anticancer activity of Saxifraga stolonifera(L)MeebJ.Bioorganic&Medicinal Chemistry,2008,16(3):1337-1344.7 McGregor M.Saxifrages:the definitive guide to 2000 species,hybrids and cultivarsM.Portland,USA:Timber Press,2008.8 陈晨.青藏虎耳草植物化学成分与抗癌细胞活性研究 D.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11.9 孔令亚,欧刚军,王春辉.虎耳草在园林中的应用 J.陕西林业科技,2014(2):77-78.10 罗厚蔚,吴葆金,陈节庵,等.虎耳草有效成分的研究 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88(1):1-3.11 孙前林,胡云龙.虎耳草汁治疗中耳炎 J.浙江中医杂志,1994(2):51.12 陈水珍,蔡伯华.虎耳草治疗牙痛的临床疗效 J.中国民间疗法,1997(5):46-47.13 黄志金,赵杨,赵超,等.虎耳草根、茎、叶中岩白菜素的含量研究 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86-88.14 姜帅,张佳,王颖莉,等.黄酮醇类化合物在虎耳草科中的分布J.中国现代中药,2015,17(7):739-746.15 雷瑾,张韫,王亚茹,等.虎耳草素的提取工艺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J.广州化工,2016,44(19):4-5.16 HARA H.Nova Flora Japonica:vol 3M.Tokyo:Sanseido,1939.17 陈永成,张卓欣.一种无气泡的徒手切片制片法 J.中国农村教育,2020,5:16.18 洪亚平,潘开玉,陈之端,等.防己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J.植物学报,2001(6):615-623.19 周俊彦,陈永喆,丁卫建.植物组织石蜡切片不脱蜡染色 J.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1(3):124-132.20 DILCHER D L.Approaches to the identification of angiosperm leaf remainsJ.The Botanical Review,1975,40(1):1-157.21 王宇飞,陶君容.植物角质层分析术语新体系 J.植物学通报,1991(4):6-13.22 齐睿.彩叶植物叶片转色期叶色表达与色素含量关系研究 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19.23 彭金根,姜雪茹,谢利娟,等.小叶黄杨越冬叶片呈色及其温光影响因子 J.林业科学,2021,57(2):49-61.24 陆华媛,伍尚梅,易珊,等.不同叶龄枫香叶中总黄酮含量差异比较 J.湖北农业科学,2016,55(16):4203-4205.25 刘竞择.水分胁迫对赤霞珠葡萄不同叶龄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D.银川:宁夏大学,2020.26 周会萍,王晓冰,徐鑫,等.红叶石楠不同叶龄叶片的光合特性研究 J.西部林业科学,2020,49(1):39-45.27 马琳,陈昌婕,康利平,等.不同种植密度、叶位与叶龄对蕲艾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J.中国中药杂志,2020,45(17):4031-4040.28 王慧,王风春,王代运,等.虎耳草(Saxifraga Sarmentosa)气孔复体和气孔群的发育形态学观察 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0(1):96-99.29 邢怡,黄孝明.黑龙江虎耳草科植物叶表皮形态学研究 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4(4):85-90.30 常修奇.东北虎耳草科植物微形态及解剖特征的系统学意义 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7.31 王美娟,赵千里,李芯妍,等.12 种茶藨子属植物叶表皮微形态特征及其分类学意义 J.植物研究,2018,38(4):490-496.32 SOLTAU U,DTTERL S,LIEDE-SCHUMANN S.Leaf variegation in Caladium steudneriifolium(Araceae):a case of mimicry?J.Evolutionary Ecology,2009,23(4):503-512.33 高建平,王彦涵,陈道峰.不同产地华中五味子叶表皮结构和导管分子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J.西北植物学报,2003(5):715-723.34 SAM O,JERZ E,DELLAMIICO J,et al.Water stress induced changes in anatomy of tomato leaf epidermisJ.Biologia Plantum,2000,43:275-277.35 BOSABALIDIS A M,KOFIDIS G.Comparative effects of drought stress on leaf anatomy of two olive cultivarsJ.Plant Science,2002,163(2):375-379.36 章英才,闫天珍.花花柴叶片解剖结构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 J.宁夏农学院学报,2003(1):31-3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