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互动
仪式
理论
视域
大学
语文课堂
教学策略
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李燕萍(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乌鲁木齐830027)摘要:课堂教学就是师生在教学空间中共同参与的互动仪式。基于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从营造教学互动情境的仪式感、明确互动主体的角色定位、关注焦点的高度积聚、情感能量的共享回应四个方面构建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使师生在知识与信息的双向反馈中形成高强度的相互关注与情感连带,在情感共享中不断积聚积极的情感能量,提升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育人目标。关键词:互动仪式链;情感能量;大学语文;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823(2023)02-0070-051.引言随着5G时代数字媒体化来临,传统课堂中信息手段不断更新迭代,雨课堂、学习通、蓝墨云等APP教学手段日益增多,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成为主流趋势。大学语文是高校普遍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如何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内容,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促进课堂教学情境中的师生与生生高阶互动,有效提升教学效果,实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育人目标,仍是大学语文教学走向现代化信息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环节问题,互动仪式链理论为之提供了一个新视角。2.互动仪式链理论与文献回顾2.1柯林斯的互动仪式链理论最早研究仪式理论的是法国古典社会学家爱弥儿 涂尔干(Emile Durkheim,1956),他认为仪式是社会群体中能够激发、维持或者重塑群体心理状态的一种行为方式。美国社会学家欧文 戈夫曼(Erving Goffman,1959)首次提出“互动仪式”一词,并从微观角度探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互动问题。21世纪初,美国当代社会学家兰德尔柯林斯(RandallCollins,2009)在此基础上提出互动仪式链理论(Interaction Ritual Chains),即人与人在微观情境中不断接触而形成互动结构,这种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延伸而形成巨大的链状结构。根据柯林斯的观点,互动仪式包括四个构成要素:共同的场所、明确的参与者、共同的关注焦点、共享的情感体验。其最大的贡献在于成功诠释了互动仪式启动与运行的微观动力机制,即情感能量,弥补了美国文化历史学家詹姆斯 凯瑞(James Carey,1975)关于仪式性传播的运行机制和内在驱动力这一空白。成功的互动仪式是参与者在互动过程中形成共同关注的焦点,建立了情感连带,体验到群体团结和集体兴奋,个体获得积极的情感能量,感到有信心、热情和愿望继续参与下一个互动际遇。而失败的仪式则使参与者缺乏主动性,产生冗长、乏味、失望或想逃离的感受。2.2文献回顾第一是国内学者最早将互动仪式链理论运用于新媒体与用户的互动,如潘曙雅等(2015)研究发现互联网直播是维系电视剧粉丝社群的重要仪式,实时讨论是相互情感连接产生的基础。此后,有学者相继对网络亚文化群体、虚拟社区、微信、微博、短视频、弹幕电影等的互动机制进行详细研究。然后是互动仪式链理论对大学生德育研究的启发,如刘晓亮(2018)从互动情境、情感和符号三个维度探讨青语言与翻译2023年第2期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5G时代新疆高校大学生社交媒介使用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路径研究”(22YJAZH057)、新疆医科大学教育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研究”(YGS2021051)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简介:李燕萍,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研究。70年价值观的培育要更多地创设真实情境的互动仪式,激发广大青年的情感能量,准确聚焦价值符号的形象塑造。张琪等(2021)基于互动仪式链理论,研究学校体育促进德育的价值及实践路径。袁佩等(2023)探讨通过沉浸式的互动仪式来有效聚集各民族成员“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情感能量,从而有形、有感、有效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是互动仪式链理论提升课堂师生互动的研究,如屈小爽等(2020)认为应从互动仪式情境、主体、流程和效果四个方面,构建具有情感连带的全面育人机制等,促进高校在线课堂师生互动,提升在线教学效果。马天等(2020)认为通过课堂互动设计,实现师生情感能量的聚集,可增进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成就感和获得感。苏林琴等(2023)根据课堂师生互动相互关注的程度和情感能量的强弱,将师生关系分为合作型、强迫型、疏离型、期待型四种类型,建议师生共同投入,强化互动,共同实现课堂革命。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学者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在新媒体与用户的互动方面研究成果较多,也较为完善。但是,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提升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还刚起步,尤其结合各学科课程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在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更重视程式化的知识传递,仍停留在记忆、理解等为主的低阶互动,忽视学生对课堂教学过程的体验和知识建构,而师生有效互动的目标应该是具有启发式和批判性的高阶互动,帮助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分析、评价和创造。因此,本文运用互动仪式链理论,同时结合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力图构建师生与生生之间高阶有效互动,以提升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3.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情境互动仪式的共性与特性3.1教学情境互动仪式的共性大学语文与其他课堂教学情境一样具备互动仪式的四大要素。第一,互动仪式场所特定的教室。师生按教学计划在预定的时间,在特定的教室,进行规范有序的教学活动,构成特定的互动仪式情境。第二,互动仪式的参与者教师和学生。教师传授知识与传递情感,学生学习知识与体验情感,构建师生双主体、双向互动的课堂生态。第三,互动仪式的关注焦点课堂教学内容。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精心进行教学设计,设置明确的焦点内容,完成教学活动。第四,互动仪式的情感体验课堂教学效果。在知识与信息的双向流动中积聚情感能量,进而激发教师的授课热情、学生的求知欲,双向反馈与体验,提升教学效果。3.2教学情境互动仪式的特性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功能和高度情感体验使其更加贴近互动仪式链要素。在教学过程中,教材中所选择的古代、现代的诗歌、小说、散文等经典文学作品,本身就蕴含特殊的历史背景,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字魅力,丰富的情感认知。如司马迁、苏轼,虽人生跌宕,命运多舛,但始终持有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再如 诗经 的情味醇美,离骚 的音韵之美,唐诗的气势恢宏,宋词的情趣盎然,给人以诗意的精神享受。孔子、孟子的为民请命,庄子的超然物外,李白的豪放洒脱,杜甫的忧国忧民,这些先哲的人文气质极具感染性,这是大学语文与其他课程最大的不同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文学作品所体现的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信念设置共同的关注焦点,引导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意境中感受文字美、自然美、情感美和理趣美,通过言语、肢体以及有节奏的情感连带强化反馈,积聚积极的情感能量,使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大学语文课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人文教育功能。4.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互动仪式构建教学策略4.1营造教学互动情境的仪式感课堂教学是一种正式的仪式,具有一套程式化的进程。大学语文课堂首先从教学环境营造一种仪式感。铃声、讲台、黑板、座位、精美的PPT、扫码签到、随机点名这些课堂互动仪式的符号,带给学生强烈的仪式体验。其次,教学仪式过程则包含了课前信息与资源发布以及课前检查、课堂授课、随机测试、学生讨论、教师总结、作业发布等教学环节的互动情境。最后,教学规则呈现仪式感。从学期授课之初,大学语文教师应将课程授课模式、考核评价方式向学生介绍清楚,重点要提高课堂发言讨论、阅读分享交流的成绩占比,以激发学生互动参与的积极性。4.2明确互动仪式主体的角色定位明确互动仪式主体师生双方的角色定位。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组织调动课堂氛围,善于找到学生的兴奋点和关注焦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沟通符号,调动学生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71参与课堂的热情,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同时要组织和监控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启迪思考、交流讨论、即时补充、总结归纳、理论升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互动情境,给予学生更多的情感关注,建立强有力的关联和有节奏的回应模式,促使学生积聚积极的情感能量。学生作为课堂的学习者和创造者,要主动融入课堂学习中,与同学和老师进行交流,做真正的身心参与者。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优质资源,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布置的合作学习任务,收集整理资料,提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3互动仪式焦点的高度积聚相互关注和共享情感是互动仪式的核心机制。大学语文课程应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梦”,优化教学内容,焦点选择应注重文学经典名篇中所展现的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理想信念、精神特质和文化传承,将中华文化的基因牢牢地嵌入学生的精神血脉中,同时应与时俱进,与当前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所展现的新时代中国精神融合,树立文化自信,培养爱国奉献、勇于担当、善于创新的时代新人。4.3.1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契合大学语文课堂要围绕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设置关注焦点,结合情境交融的经典文本讲解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且独具特色的世界观、天下观、价值观、道德观,用简洁生动且富有文学韵味的语言阐释清楚,引导学生去体验、感悟、升华,将情感融于文本阅读之中,实现关注焦点的高度积聚,身临其境地产生情感共鸣和情感认同。例如:结合季羡林的 序二篇 可将焦点关注设置为早期中国的世界观“天人合一”,强调天与人的和谐统一,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哲学归宿。季羡林先生在序言中诠释“天人合一”的新内涵,即了解自然,认识自然,同自然交朋友。基于此引出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生态观及美丽中国战略的实施,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从而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哲学思想的一脉相承和文化传承。再如:庄子 的 秋水 篇,将关注焦点设为庄子的相对主义思想,通过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由小大之辩及其不确定性,阐述人类认知与价值判断具有相对性,以“井蛙”“夏虫”“曲士”三个譬喻,说明生存处境限制认知判断;“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则思辨地阐述了相对主义的时空观和变化观,进一步引申出“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生而不悦,死而不祸”这种对得失、生死泰然处之的生存哲学,“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则警示在无限广阔而深邃的世界面前,人类应持谦虚的态度和清醒的自我反思意识。教师应启迪学生思考: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世界观、天下观、认识论等价值体系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度契合,从而引导他们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3.2中华民族至善的道德追求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美好道德标准的至善追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孔子倡导的“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国原则,“礼乐治国”从个人层面上讲就是培养新型的君子人格:既有高度文化修养,又有美好道德品质的人;道家的“厚德载物、上善若水、以德为本、以仁为恩”;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体现了平等博爱、崇尚贤才、提倡节约、反对奢侈享乐的生活作风;法家的“不法古,不循今”反对保守,提倡锐意改革;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的自我告诫,都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道德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大学语文课程要将这些经典名篇中的道德思想凝炼出来并设置为教学内容的关注焦点,引导学生做一名知道德、讲荣辱、有担当的人,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构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诚信友善、廉洁正直、守正创新的品质。4.3.3中华民族自信自强的坚定信念和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要围绕新时代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将信仰理想、爱国情怀、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等融于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讲授屈原的 楚辞 渔父时,将关注焦点设置为屈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真挚的爱国情怀以及至死不渝坚守信念的伟大精神。2020年7月,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发射升空,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 天问,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课堂中可以藉此导入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谱系,如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为核心的“两弹一星”精神,以“自主创新、开放融合、万众一心、追求卓越”为核心的新时代北语言与翻译2023年第2期 72斗精神,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为核心的载人航天精神,以“追逐梦想、勇于探索、协同攻坚、合作共赢”为核心的中国探月精神。通过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生动诠释科学家精神的实质和内涵,坚持价值引领,坚定信念,引导新时代大学生以科技届的民族英雄和国家脊梁为学习楷模,努力学习,厚积薄发,做科技强国的践行者。4.3.4热点事件与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互动双方共同关注的事物是产生互动情感的前提。大学语文教师要准确了解不同层次、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感兴趣的知识点和问题,深挖互动内容,把与课程内容密切相关的鲜活案例和热点事件引入课堂,设置为教学内容的关注焦点。比如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核心创意理念“一朵雪花的故事”,来自李白 北风行 中“燕山雪花大如席”。雪花引导牌、雪花火炬台将雪花与中国结巧妙结合在一起,为全世界人民献上平安、吉祥的祝福,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厚理念,展现了中国精神与中国力量。在抗击新冠疫情时期,学生对此类问题比较关注,教师可利用疫情期间感人的事例,如钟南山、张伯礼两位院士以及身边普通医者的抗疫故事来引导学生,让其明白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如何承担自己的历史责任,推动其精神生活更加丰富、精神世界更加充实、精神境界不断提升,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精神力量。4.4互动仪式情感的共享回应在互动仪式中,参与者的精神状态、投入的情感能量直接影响互动仪式效果。大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注重文学经典作品的阅读、分享、交流,调动学生积极的主观情绪,在知识双向反馈的过程中享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积聚情感能量,实现情感共享回应。4.4.1探究式的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前根据作品题材有针对性地布置学习任务,古文学习可侧重于篇章字词句的赏鉴解析,诗歌散文学习可侧重于体会文学意蕴的配乐朗诵,现代文学习则可采取拍摄视觉体验的微视频和摄影作品等灵活多样的任务形式。学生可自由组合或指定分配成立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分工进行作品背景、作者简介、内容赏析的相关资料搜集和PPT制作任务,并推选学生代表在课堂上交流本组的学习收获。教师根据各小组综合表现当堂进行点评赋分,小组得分即为该组每位学生的成绩,使学生个人与小组的成绩挂钩,将此计作平时成绩并纳入期末总评考核,以此激发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与学习兴趣。在以往的课堂实践操作中,学生的表现常常会超乎寻常的出色。每个小组拥有别出心裁的创意、画面精美的PPT、舒缓悦耳的配乐、激情洋溢的诵读、超常演绎的角色表演、夸张有趣的肢体动作、模拟提问的生生互动,使学生在互动合作中获得积极的情感能量,形成高度的集体兴奋,进而会以更加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4.4.2感悟式的主题阅读分享大学语文应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同时培养批判和自省意识。可根据授课学时定期安排主题阅读分享,给学生规定阅读主题或者学生自行选择性阅读。教师可引导学生从文学作品的四个层面进行分享:一是微观语境,分享文本细腻优美的文字描写或寓意深刻的精辟议论,感悟作品的文学意蕴和作者的匠心巧运。二是中观语境,分享作者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怀、人格魅力及创作时的人生境况和情绪心态。三是宏观语境,分享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文化状况,有助于准确理解文学作品。四是分享阅读感悟,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社会、个人生活经验、亲身经历联系起来有感而发。引导学生从文学中感悟生活,在文学中理解真实。教师要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活跃的思维,营造一种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进行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思想碰撞,心灵启迪。学生各抒己见,并时时迸发出激情和创新的火花。这种课堂主题阅读分享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体验,通过声情并茂的片段诵读、娓娓动听的故事叙述、触动心灵的所感所悟,使分享者的喜怒哀乐以情感能量的形式在班级成员中进行潜移默化地传递,形成共享的关注与情感,建立起共同的热情和集体兴奋,分享者也会产生更为强烈的身份认同和参与愿望,形成强化的互动仪式链,取得良好的群体互动,从而有效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4.4.3体验式的个人文学创作为激发学生的文学创造性和主动性,大学语文课堂除了阅读分享之外,还可鼓励爱好文学的学生课余时间尝试创作,并将自己的作品带到课堂上分享。在教室情境下的身体同在,关注焦点高度积聚,互动仪式链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 73分享者更易察觉他人的信号和身体表现。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作品中的闪光点,并伴以赞赏的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带动全班学生形成共同的连带节奏,强化共享的情感能量。教师在总结点评时多给予学生充分的赞赏和肯定,同时对创作方法和技巧提出中肯的建议,让学生体验到文学创作的快乐,提升获得感和成就感,激发对文学和写作的兴趣。现在零零后的大学生更乐于接受新鲜有趣的事物,更趋于以碎片化的形式获取知识和信息,因此可鼓励以微电影、短视频的形式编导、拍摄古代诗词名家、现当代文学名人轶事,体验其崇高的精神品格,也可将经典文学作品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以图像、音频、视频等方式生动展示,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使他们获得美的陶冶和净化。总之,互动仪式是情感的变压器,仪式强度则是仪式效果的增强器。在大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营造教学互动情境的仪式感、明确互动主体的角色定位、关注焦点的高度积聚,定期安排学生通过探究式合作学习、主题阅读、个人创作来实现情感的共享回应。积聚的情感能量会使学生个体受到群体激励而产生自豪感,进而促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更强的信心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在持续的课堂参与分享互动过程中进行双向反馈与交流,从而提升大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实现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学生的育人目标。参考文献:爱弥尔 涂尔干.2011.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 M.渠敬东,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兰德尔 柯林斯.2009.互动仪式链 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邓昕.2020.被遮蔽的情感之维:兰德尔 柯林斯互动仪式链理论诠释 J.新闻界,(08).潘曙雅,张煜祺.2014.虚拟在场:网络粉丝社群的互动仪式链 J.国际新闻界,36(09).刘晓亮.2018.互动仪式链理论对青年价值观培育的启示 J.中国青年研究,(06).张琪,李根,高嵘.2021.互动仪式链视角下学校体育促进德育的价值与实践路径 J.体育文化导刊,(05).袁佩,媛靳,玉军.2023.沉浸式赋能:互动仪式链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叙事逻辑 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1).屈小爽,赵建海,张大鹏.2020.互动仪式链理论视角下高校在线课堂师生互动研究 J.现代教育论坛,(04).马天,孙丽坤,王寿鹏.2020.小课堂,大收获:互动仪式链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2(05).苏林琴,徐若男,崔宇康.2023.基于互动仪式链的大学课堂师生关系类型探究 J.黑龙江高教研究,41(02).李志义.2018.“水课”与“金课”之我见 J.中国大学教学,(12).Goffman E.1959.The 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Life,Anchor Books.语言与翻译2023年第2期 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