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
应急
专业课程
履行
文化
传承
使命
构建
一流
多元
格局
面临
问题
策略
2023年第16期总第592期No.16,2023Sum No.592Journal of Science and Education1 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近几十年来,随着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全面飞速发展,中国高等教育也迅速完成规模扩张,进入普及化阶段1-2。虽然教育化进程的快速推进有利于教育平等和社会公平的进一步实现,并为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使得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同质化现象日益突出,并深深烙上了时代功利化的印痕3。特别是近年来,在高等教育中,由于投入和收益的不均衡性,高校主要聚焦科学知识的讲授(本科生)和科学研究的开展(研究生),却常常忽视了学生背后的人生价值观、人文关怀和传统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培养,而学生自身又仅重视知识掌握和就业技能学习,对综合素质提升和人文情怀培养往往视而不见,进而导致当前部分高校在教育过程中存在重知识和技能而轻思维和内涵(重理轻文、重术轻道)的问题4。2 中国高等教育文化传承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受到西方文化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大力冲击5,凸显中国高等教育的民族特色化发展迫在眉睫。这就需要我们秉承文化自信原则,既不排外亦不盲从,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中6,全力筑造具有民族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和文化特色的中国现代化高等教育模式,并昂首阔步走进未来、迈向世界。高等教育植根于一个国家的文化之中,其教育内容、过程和制度均离不开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中国高等教育亟须担当起促进文化自觉、文化创造、文化实践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时代文化传承使命6。因此,高等教育本身具有文化属性,承担着文化传承使命,这也是培育大学核心价值的精髓7。大学的使命主要包含四个部分:人才培养、科环境应急专业课程履行文化传承使命、构建一流多元格局面临之问题与策略王从彦 杜道林(江苏大学应急管理学院 江苏 镇江 212013)摘要:中国高等教育履行文化传承使命迫在眉睫。该文分析课程思政导向下环境应急专业课程履行文化传承使命、构建一流多元格局之难点、原则、策略和路径。课程思政导向下,环境应急专业课程要以从底层逻辑到顶层设计、从顶层设计到底线思维为理念,以构建一流多元格局为目标,以调整文化传承教育定位、改变教育评价导向体系、转变教学理念、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素材、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加大高校教师对文化传承贡献的考核力度等为核心,以推进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增强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为重心,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以培养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迫切需要的多层次环境应急综合人才为核心,全面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环境应急专业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价值遵循。关键词:环境应急专业课程;课程思政;文化传承使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评价导向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871/ki.kjwh.2023.16.027基金项目:江苏大学应急管理学院教育教改研究和人才培养专项项目(项目编号:JG-01-16)。作者简介:王从彦(1982),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生态方面的研究;杜道林(1970),男,博士,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环境生态方面的研究。113教改教法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7。其中,文化传承是大学使命的重中之重,却也是当前中国高等教育最易忽视的一个要素。主要原因可能是文化传承乃一个长期而艰巨、见效慢、花费高却不讨好的重任,短期内也不能立刻获得相应的收益,既不能体现高校管理者所谓的“教育政绩”,更不能为提升高校的各种排名添砖加瓦(因为现在世界各大高校排行榜的核心指标之一是各个高校科研成果的多少,特别是论文数量、经费额度和各种科研奖项等)。近些年,中国部分高校只注重建设大楼和扩张规模,而不注重大师(或名师)培养和文化传承8。中国的高校要实现其应有的“自由之精神,独立之思想”(陈寅恪语),依然任重而道远。因此,过于狭隘的专业知识教育、片面的功利思想熏陶、羸弱的人文内涵培育,再加上一味追求大而全,导致当前部分高校逐渐丧失了中国高等教育应有的特色多元化格局,其培养的学生似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千篇一律2,其文化传承使命也严重缺位9-10,谈不上在新时代“双一流”建设潮流中体现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传承内涵的多元化格局,更不符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要求。3 文化传承对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至关重要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积累中,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仅包含汗牛充栋的经典之作(如易经、诗经、论语和其他各种经史子集等),还包含很多人生理念和价值观,诸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为本、以和为贵、修身克己、安贫乐道、崇德弘毅、静以修身、淡泊明志、浩然正气、忧国忧民、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等,它们至今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华夏儿女的日常举止、思想内涵和人生追求,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11-1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也是华夏儿女立足的根。正是因为中华文明几千年一脉相承到如今,中国传统文化才成为四大文明中唯一至今仍绵绵不绝的优秀文化。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时代的变迁,也不能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定的糟粕,就将之弃之如敝屣;我们更不能在面对外来文化的侵蚀和冲击时,对其盲目崇拜甚至全盘接受。在新时代背景下,我们须重拾文化自信,尊重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做一个有国家意识、有文化归属感、有人格气节的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代传承,使中华民族永立于世界之林11-13。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他同时明确提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14。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应当履行新时代赋予的文化传承使命,特别是在新时代课程思政导向下,应当积极传承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和剖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构建一流多元化高等教育格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为培养新时代具有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筑坚实的平台。4 中国高等教育履行文化传承使命、构建一流多元格局之策略以环境应急专业课程为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前行道路上面临的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以及“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中国高等教育在新时代课程思政导向下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也是必须深刻回答的根本性问题15。作为高等教育大国,中国如何在新时代课程思政导向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蓄积自身内涵、快速精准定位、体现民族特色和履行文化传承使命,进而构建一流多元格局,使中国高等教育环境应急专业的办学水平、教育质量和价值遵循迈上新台阶?4.1 环境应急专业课程履行文化传承使命、构建一流多元格局迫在眉睫当前,环境安全是全球各国密切关注的重大焦点之一。为满足国家环境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大力114教改教法发展环境应急学科迫在眉睫。作为培养具备发现环境应急问题、确定环境应急问题预警方向、掌握环境应急问题管理技术、通识环境应急手段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基础,环境应急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思政导向下做到文理兼容并举,实现履行文化传承使命、构建一流多元格局,培育学生热爱祖国、秉承文化自信以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和情怀,为新时代满足国家环境安全重大战略需求和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4.2 环境应急专业课程履行文化传承使命、构建一流多元格局之难点当前,新时代课程思政导向下环境应急专业课程履行文化传承使命、构建一流多元格局之难点在于如何有效改变和扭转当前高等教育的评价导向体系。主要原因如下:4.2.1 高校层面对于高校而言,本科生工作的核心是课堂知识的讲授以及就业率的提升,而研究生工作的核心是科学研究的开展,特别是学术论文的撰写。但是,由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见效慢且投入力度大的工作,短时间不能马上收到相应的效果,再加上现在世界各大高校排行榜的核心指标之一是各个高校科研成果的多少(特别是论文数量、经费额度和各种科研奖项等),所以,中国相当比重的高校依然将提升本校科研实力水平和学术影响辐射力列为核心任务,而提高教学水平虽然也被视为工作重心,但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特别是人文素养的培育)的教育理念尚未被植入领导层的管理理念和实践行为中。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和社会各界对高校的评价(特别是各种高校实力排名和学科排名),也依然以其科研实力为主要依据。高校对文化传承使命的履行,不仅是一项艰巨任务,而且基本不能为自身的各种所谓排名添砖加瓦。4.2.2 高校教师层面对于部分高校教师而言,备课花费大量精力,而上课时教学效果却不够理想。尤其是在专业选修课上,部分学生不认真听课,甚至缺席,而如果教师要求严格,学生则会通过评教等途径“报复”教师。因此,部分教师往往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对学生学习情况不闻不问。此外,教师的课时费也比较低,远远不如各种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带来的回报丰厚,更重要的是,教师评职称和升迁以及年终绩效收入等主要依凭科研产出核算,特别是科研论文和科研项目(这两项在业界也被认为是硬通货,即学术界的GDP),而非教学投入量和教学水平。虽然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指导性文件,特别是“除四唯”“破五唯”,但是在更合理有效的科学性评价体系构建和完善之前,让当前的高校评价格局和导向体系改头换面依然任重而道远。此外,教师在环境应急专业课程授课过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驱动力很小,这也是一个亟须解决的问题。4.2.3 学生层面在校期间,部分学生仅注重学习环境应急专业课程核心知识,以及提升就业技能,或忙于考取各种证书,希望毕业后找到好的工作,而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们认为事不关己,特别是准备将来从事环境应急领域相关工作的学生,更是如此。4.2.4 学生家长层面对于学生家长而言,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学好环境应急专业课程专业知识,以便能够在毕业后谋得一份好工作。实用主义依然是大部分学生家长所奉行的教育理念。4.2.5 用人单位层面大多数环境应急方面的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对毕业生的要求依然以环境应急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就业技能为核心,而基本上不对其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养水平进行考察。而事实情况是,毕业生的人文素养水平与其从事的专业工作之间有着紧密联系。4.3 环境应急专业课程履行文化传承使命、构建一流多元格局之原则新时代课程思政导向下的环境应急专业课程履行文化传承使命、构建一流多元格局,应当聚焦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使命,以新时代课程思政导向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为核心,以重拾文化自信、尊重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构建教育主管部门、高校、教师和学生“四位一体”联动体系为突破点,以思想政治工作与环境应急综合人才培养相结合为着力点,以培养环境应急专业复合型人才为目标,以调整教育定位、改变评价导向、转变教学理念、推进环境应急专业课程建设和培育骨干教师为出发点,以蓄积自身内涵、快速精准定位、体现民族特色和履行文化传承使命为落脚点,为构建中国高等教育一流多元格局以及全面提升环境应急专业办学水平115教改教法和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4.4 环境应急专业课程履行文化传承使命、构建一流多元格局之策略新时代课程思政导向下的环境应急专业课程应当聚焦高等教育的文化传承使命,以课程思政为引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立德树人长效机制,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依托学校和学院办学定位和特色,结合环境应急专业课程的专业特点和特色以及当前环境应急行业人才培养的标准与需求,深入研讨环境应急专业课程教学标准,结合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以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促使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同频共振为基点,以更新教育理念为突破点,以完善环境应急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为着力点,以丰富的教育形式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为切入点,以不断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效果为目标,以持续改进为原则,提高度、加维度、升内涵,整合环境应急专业主修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实践课,以形成凸显文化传承的课程群或课程模块,以培养与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主线,积极探索跨行业、跨学科、跨专业整合教学资源体系,努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为使课程思政目标和文化传承教育水准更上新高度、取得新突破、构建新格局铺垫坚实的理论基础。4.5 环境应急专业课程履行文化传承使命、构建一流多元格局之路径新时代课程思政导向下的环境应急专业课程应当通过以下路径,履行文化传承使命、构建一流多元格局: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定位,改变高等教育评价导向体系,转变传统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挖掘扩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推进环境应急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比重,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环境应急专业课程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力度,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深度,丰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手段,更新环境应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师的文化素养、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骨干教师、加大对教师文化传承贡献的考核力度,营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环境,强化校园文化熏陶,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途径,引导师生改变评奖评优理念、优化评价体系和评价权重,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强化网络监管,等等。其中,关键路径为:调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定位,改变高等教育评价导向体系,转变传统高等教育教学理念,推进环境应急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专业知识的交叉融合深度,更新环境应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法改革。5 结语在新时代课程思政导向下,环境应急专业课程履行文化传承使命、构建一流多元格局,要以从底层逻辑到顶层设计、从顶层设计到底线思维为理念,以教育管理部门、高校、教师、学生和用人单位多部门联动为切入点,结合环境应急专业的特点和特色以及当前环境应急行业人才培养的标准与需求,精准调整文化传承教育定位,全面改变教育评价导向体系,深入转变环境应急专业课程教学理念,深度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素材,大力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设,大幅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比重,持续加大对教师文化传承贡献的考核力度,以推进环境应急专业建设与课程体系改革、促进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法改革为重心,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环境应急专业复合型人才为核心目标,为全面提升环境应急专业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参考文献1 邬大光.探索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大国道路”J.中国高教研究,2021,330(2):4-9.2 张应强,姜远谋.超大规模的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背景、现实挑战和道路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22,43(8):1-28.3 阎婧祎.中国大学的同质化现象分析及对策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5,17(4):429-432.4 许烨.立足教育质量,推动区域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7,107(3):72-76.5 李军,段世飞,胡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阶段特征与挑战J.高教发展与评估,2020,36(1):81-91,116.6 余静雯.文化自信教育: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J.改革与开放,2019,514(13):99-102.7 眭依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大学的国家使命与责任J.高校教育管理,2021,15(5):1-9.8 邹友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学校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对策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96-106.1169 李立国,王建华,陈亮,等.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新时代要义与协同推进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3,432(1):81-91.10 马陆亭,刘振天,卢晓中,等.笔谈: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多维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23(1):4-25.11 王从彦,刘丽萍.中国古典诗词在“生物多样性”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科教文汇,2019,476(11):39-42.12 冯刚,鲁力.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论述的理论蕴涵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1):1-10.13 赵同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深厚根基J.云梦学刊,2020,41(5):103-111.14 王喜满,丁锐,廖阔,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建设(笔谈)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7(1):21-46.15 钟贞山,程文.“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内涵意蕴与实践要求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0(1):23-29.Problems and Strategies Faced by Environmental Emergency Courses in Fulfilling the Miss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Building a First-class Diversified PatternWANG Congyan,DU DaolinAbstract:It is urgent for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 to fulfil the mission of cultural inheritanc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the difficulties,principles,strategies,and ways for environmental emergency courses to fulfil the miss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build a first-class diversified pattern under the ori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ized courses.Under the orient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ized courses,environmental emergency course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moving from bottom logic to top design and from top design to bottom line thinking to build a first-class diversified pattern,adjust the ori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change the educational evaluation orientation system,change the teaching philosophy,utiliz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eaching materials,promot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urriculum,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s,and 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s.The core objectives are to adjust the orient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education,change the guidance system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change the teaching philosophy,explore traditional cultural education materials,promote the curriculum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increase the propor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urses,and improve the evaluation of teachers contribution to cultural heritage in higher education.The aim i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educational level,quality,and value of the environmental emergency major in Chinese higher education.Key words:environmental emergency cours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pecialized courses;mission of cultural heritage;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educational evaluation orientation编辑:顾 杰教改教法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