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华北
落叶松
育苗
造林
技术
PECIAL ECONOMIC ANIMALS AND PLANTS特种经济动植物S1622023 年/第 9 期华北落叶松育苗造林技术李世轩 樊立 何志瑞(甘肃省子午岭林业管理局合水分局 甘肃 庆阳 745400)摘要:介绍了华北落叶松的特征特性、自然分布及利用价值,详细阐述了种子准备、圃地选择、催芽处理、实生苗培育及山地造林等技术,对加快大规模国土绿化提供优质壮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关键词:华北落叶松;特征特性;培育技术为推进大规模国土绿化,又快又好地增加森林生态资源总量,接续扩大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系统修复,有效利用生态环境空间,努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林场专业技术人员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对华北落叶松这一优质森林更新和荒山造林树种的培育技术进行了总结,供生态建设者们参考。1 华北落叶松特征特性华北落叶松是松科(Pinaceae)落叶松属(Larix Mill)落叶针叶乔木树种,树高能长到30m,胸径可长到 1m;树体呈圆锥状,大型枝平行展开;针叶一部分螺旋状散生在长枝上,一部分簇生在短枝上,叶窄条状呈倒披针形;球花,独着生在短枝先端,单性同株,花叶春季同放;球果圆形或长圆形,当年成熟,具梗,直立,紫红色至红褐色,成熟时种鳞开张,革质,宿存,每片种鳞具种子 2 粒,种子斜倒卵状椭圆形,上部具大型膜质翅,子叶 6 枚;开花期 45 月,球果当年 910 月成熟1-2。落叶松为喜光树种,在不同土壤上都能够适应,尤其在土壤厚度大、肥力充沛、含水量较高且排水畅通的地块生长更佳。具很强的适应性,抗严寒能力极强,耐风、耐湿、耐旱、耐盐碱和耐贫瘠能力较好。树的寿命长,根系旺盛,萌芽能力中等3。2 自然分布及利用价值华北落叶松是我国特产,主要分布在河北北部和山西的高山地带,是森林更新、园林绿化、街道树栽植及荒山造林的首选树种之一。子午岭有引种栽培,正宁、合水均有 40 年生的人工林,生长繁茂。华北落叶松树体雄伟高大,树冠俏丽挺拔,针叶簇状生长似金钱,进入深秋,满树金黄,非常美丽;雌球花授粉后颜色非常艳丽,且持续时间较长,观赏价值非常高。木材颜色呈淡黄色,纹理通直,结构细密,木材重,抗雪抗压。含树脂,抗腐力强,耐朽性好,适于作建筑、枕木、家具、桥梁等。全株富含多种化学成分,是非常好的化工原料,综合利用价值高。3 育苗3.1 种子准备林场近年所用种子均由庆阳市林木种苗管理站调拨。种子净度在 95%以上,发芽率为 75%,千粒重为 58g。3.2 选择圃地育苗地选择在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灌溉方便及交通便利的连家砭林场塔儿湾苗圃地,该苗圃地已实现“三通”,即水通、电通、路通。3.3 整地施肥整地方式以耕作为主,深度一般要达到30cm。最好在前一年伏天深耕,促进土壤熟化程度。四月中旬土壤完全解冻后均匀撒入硫酸亚铁粉末用旋耕机耕旋一遍,最后作床,床面要达到平、松、细,无土块、草根、石粒等。以高床为主,高 15cm,宽 1cm,长视地形而定,步道宽30cm。育苗地要多施基肥以提高土壤肥力,春秋耕地前施入底肥,也可在作床前撒在床面。生作者简介:李世轩(1976.8-),男,工程师,主要从事造林、育苗、资源管护等工作。通讯作者:何志瑞(1980.6-),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苗木培育、造林及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1632023 年/第 9 期特种经济植物产中常常将森林腐殖质土在床面铺 510cm 厚,以达到改良土壤的目的。3.4 种子处理播种后为提高种子发芽率和出苗率,播前种子消毒和催芽处理是必不可少的。常用 05%的高锰酸钾或1%的硫酸亚铁水溶液浸种 2h,用清水冲洗干净以达到种子消毒的目的。消毒后的种子在温水中浸泡 12h,然后将种子放在垫放麻袋的竹筐内,上面盖上湿麻袋,每天用温水淘洗23 次。也可进行低温雪藏处理,选择光照时间短、排水畅通的地方,挖深 4050cm 的土坑,用草帘或席子垫底,再铺 10cm 的(冰)雪,按 3份(冰)雪1 份种子的比例进行层积雪藏,最后上面再盖 20cm 的雪,稍压实呈小丘状,最后用草帘覆盖。雪藏时间为 3070d。在播种前 7d 检查种子,若尚未裂嘴露白,应移至 20的地方,进行混沙摧芽,待裂嘴露白数量达30%以上,方可进行田间播种。3.5 播种在4月中下旬开沟播种。为防止华北落叶松发生立枯病,播前23d,将1%3%硫酸亚铁水溶液喷洒在床面进行二次消毒,用药量为34kg/m2。采用横床条播,开沟深1cm,播幅10cm,行距25cm。播种沟要平,均匀撒种后用消毒后的腐殖土及时覆盖并镇压,一般厚0305cm,以不见种子为宜,播种量68kg/667m2。3.6 圃地管理3.6.1 浇水、施肥 苗木不同生长期对水肥条件的要求有较大的区别,播种后至出苗前,要经常保持床面湿润,以利种子发芽。出苗时最好用喷壶洒水,大水漫灌宜采用侧方灌溉为主,以防土壤板结而影响出苗。苗木出齐后要减少浇水次数,做到量多次少,一般 8 月底以后停止浇水,防止苗木徒长而受冻害。水量过多时要及时排水。每年追肥34次为佳,苗木完全出齐后30d追施尿素150180kg/km2,1015d 再追肥1次,追肥量为 195225kg/km2,和过磷酸钙混施,效果更佳。追肥除在雨前进行外,施肥后要及时浇水,以防发生肥害。8 月初至 9 月初,喷施 23次 05%1%的磷钾肥浸出液,提高幼苗木质化程度,以利苗木顺利越冬。3.6.2 松土除草 幼苗出齐后要及时松土、锄草,将杂草在萌芽期清除干净,为减少伤苗,用手拔掉牙缝草,行间用锄头松土兼锄草。间苗、补苗、定苗同时并举。3.6.3 有害生物防治 立枯病是落叶松育苗中最易发生的病害,防治方法很多,生产中多采取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病害大量蔓延时,一般很难控制。幼苗出齐后每隔 710d 喷洒 1%3%硫酸亚铁,浓度逐渐加大,打药后用清水冲洗幼苗以防药害,也可用退菌特、多菌灵等喷雾防治。3.6.4 遮阴 落叶松系喜光阳性树种之一,但苗期遮阴能促进苗木生长,同时适当遮阴能保墒情,防止日灼和防雹灾,可确保全苗。遮阴主要采用草帘、稻草或遮阳网。如用草帘或稻草遮阴,在苗床上先用细竹竿做拱架,高 60cm,再在上面盖草帘或稻草;在苗床上搭架子,高 1cm,上盖遮阳网。一般早晚及阴雨天揭开,中午日照强烈时盖上。待苗木生长稳定后撤除。在土壤冻土前,灌一次越冬水,落叶后用腐殖质土完全掩埋幼苗使其安全越冬,翌年 4 月上旬分 2 次用手抛去覆土。4 山地造林4.1 造林地选择造林地立地条件优劣直接影响幼苗的成活率和生长状况。华北落叶松造林地应选择土壤肥力高,土层深厚的阴坡或半阴坡,海拔高度一般在15002400m。土壤贫瘠的山脊地带不宜造林。4.2 造林密度及方法4.2.1 整地 整地方式为鱼鳞坑整地,规格为70cm80cm30cm,为减少水土流失,要求“品”字形排列,密度要求不少于 167 穴/667m2。整地穴整平挖松,不留草根,外沿踩踏坚实,拍滑,穴面呈反坡。4.2.2 造林方式 以植苗造林为主。落叶松与油松、刺槐、沙棘等行间混交,混交比例为433、5 32。4.2.3 造林方法 除选用壮苗之外,在造林前还应保护好苗木,特别注意不能使苗木失水过多,运输过程中苗木根系要保持湿润,苗木到达造林PECIAL ECONOMIC ANIMALS AND PLANTS特种经济动植物S1642023 年/第 9 期地后要及时假值。栽前对苗木进行蘸泥浆处理或化学药剂处理,可提高造林成活率。植苗造林以穴植法为主,挖穴深度、宽幅要大于苗木的根长和根幅,把幼苗放入穴内扶正,不能窝根,先埋活土,把死土覆在表面,按“三埋两踏一提苗”的方法进行,深度比原土印稍深一些,确保苗木成活率。4.3 抚育管理4.3.1 松土除草 造林后每年抚育 23 次,直至郁闭成林。4.3.2 加强看管 造林后进行封禁,派专人看管,防止牲畜破坏,特别是靠近社队地段,更应加强看管。“三分造,七分管”,加强抚育和保护措施,禁止乱砍和捞取林地内的枯枝落叶、挖取药材等破坏森林生态系统的行为。4.3.3 有害生物防治 要经常观察各种病虫鼠害的发生,一旦发现要及时防治。特别是鼠害比较严重的时候会导致当地造林保存率偏低,为了巩固造林成果,采用投鼠药、下捕鼠器等办法防治,以保护苗木。4.3.4 档案管理 造林结束后建立健全各类技术档案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在林内设立固定样地,定期观测记载林木的苗高地径,有利于了解和掌握落叶松不同时期的生长情况和生长规律。5 造林成效根据实地调查汇总华北落叶松苗木生长量可知,1 年生苗高为 68cm,2 年生苗高为1520cm,3 年生苗高为 30cm 以上,每公顷出苗量为 150 万215 万株。选用 2 年生华北落叶松裸根苗木造林,当年平均成活率为 924%,平均高生长量为 043m;选用 3 年生华北落叶松裸根苗木造林,当年平均成活率为 879%,当年平均高生长量为 035m。由此可知,造林苗木不易过大,选用 2 年生裸根苗造林无论从成活率上还是当年高生长量上均优于 3 年生裸根苗。参考文献1刘立品.子午岭木本植物志 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98.2彭春梅.五台山林区华北落叶松育苗技术 J.山西林业,2020(1):34-35.3张向锋,刘晓良.华北落叶松播种育苗及造林技术 J.现代农村科技,2018(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