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及保护、传承和弘扬路径探寻.pdf
下载文档

ID:3049559

大小:3.26MB

页数:5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8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黄河 文化 时代 价值 保护 传承 弘扬 路径 探寻
2023年8 月总第3 8 卷第4期社科纵横SOCIALSCIENCESREVIEWAug,2023VOL.38NO.4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及保护、传承和弘扬路径探寻田双双蔡威熙苏百义(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完山东泰安2 7 1 0 1 8)【内容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掘黄河文化所蕴含的历史与时代价值,保护、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是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围绕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国家构建了“1+3+9规划体系,沿黄9 省(区)进行了诸多有益实践,但是当前仍存在黄河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形势严峻、文化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的有机结合难度大、黄河流域文物保护的整体性和协同性差、黄河文化文旅结合及产业化推动不足等问题。新时代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深入开展黄河文化研究、挖掘黄河文化的时代意义,统筹黄河文化保护与生态保护、构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制度体系,让黄河文化持续彰显时代价值。【关键词】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中图分类号:X3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7-9 1 0 6(2 0 2 3)0 4-0 1 2 2-0 5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根文化和中枢文化经久不息、历久弥新,在中华文明的浩瀚星空中留有深刻的烙印,是提升中华民族文明自信度和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载体,我们不仅要保护好,而且要传承好和弘扬好 2 。一、黄河文化内涵特征及当代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弘扬的重要意义(一)内涵与特征黄河文化是以黄河为轴心,经过千百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而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经济社会发展与精神文化传承的综合体,更是中华文化发展中最有典型性、最有深远影响的主体文化之一。黄河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风格独特:首先,黄河文化蕴蓄着“天人合二的传统生态伦理观。黄河文化依河而生、因河而盛,生活在黄河流域的人民在“天人合一”观念引领下不断追求着“人水和谐”而进行了生动的社会实践,创造了辉煌灿烂的黄河文化。其次,作为中华文化的根和魂,黄河文化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在文化属性上,其涵盖了农耕、草原、丝路等多元文化种属,其中以传统农耕文化最为绚烂多姿。黄河沿线是中国农耕文化最兴盛的地区,中华民族在这块沃土上用辛勤和汗水耕作、生产,形成了完备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理论,锤炼了自立自强、勇毅顽强、勤劳智慧的秉性,继而形成了辉煌绚丽、磅而坚强有力的黄河文化。最后,黄河文化具有与时俱进性。自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裴李岗文化开*来稿日期:2 0 2 3-0 2-2 6*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教学研究(1 9 JDSZK100)。*作者简介:田双双(1 9 9 1 一),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发展;蔡威熙(1 9 8 9 一),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农业生态文明;苏百义(1 9 6 4一),山东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农业生态文明,本文通讯作者。122文化研究始,黄河流域诞生和发展了许多著名文化,随着时奋进的意志、百折不挠的品格,在锐意进取中传承代的不断发展,这些文化纵横交织、兼容并包、传历史,在勇挑重担中开创未来,黄河文化也因而成承续,逐渐演变成了源远流长、从未断绝、内涵为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向心力的精神纽带,锻铸不断丰富的黄河文化。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自强不息、勇往直前的奋进(二)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意义创新精神,黄河文化也因此成为展现中华文化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增强民族自信的重要载体。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3.黄河文化的开放与包容有助于增进民族团结现。沿黄流域作为中华文明的诞生地,经过千百黄河流域位于农耕文明与草原文明交流碰撞余年的演进发展,造就了一大批重要自然景观、历的核心地带,从古至今就是我国多民族和多文化史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新时代要推进文的交融之地。形成于黄河流域的黄河文化,在漫长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新辉煌,就必须全面推的历史时期,以其开放性与包容性吸收了不同地进流域文化的系统保护。这不仅是深人贯彻落实域、不同民族的文化精髓,在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和继续增相互融合中形成了多元统一、博大精深的黄河文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化体系,孕育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了的内在表现,还是传承中国历史文脉、保持民族自“大一统”的国家政治观念,浇灌了同源共流的民豪感、满足人民高质量文化供给的需要和根植于族文化血脉,体现出中华民族“尚和合、求大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价值理念。黄河文化是中华文化民族认同感的价会主义文化的现实诉求。值共识,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有着超越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重点承载区地域和流域文化的独特优势。弘扬和传承黄河文黄河流域是现阶段我国创新继承中华优秀传化,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增进中华统文化的重点承载区。一方面,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民族大团结。十分丰富,在国家战略层面上深度发掘蕴涵其中4.黄河文化为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历的哲学精神、人文情怀、价值理念、道德标准,对黄史参考与理论支撑河文化的创新性传承开发有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党的二十大首次从战略高度明确了生态文明全面展示中华文化的璀璨风貌,凝练传统文化精建设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华,展示我国历史人文资源,能够有效提高黄河文大复兴”而言新的使命任务,指出建设人与自然和化影响力与凝聚力,对构筑深植家国情感、弘扬传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统道德观念、构建中华民族同根共源的精神家园内在要求。形成于黄河流域,包含在黄河文化之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需要与时俱进地对其进的“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天地与我并行全新的诠释和发展,使其不断焕发蓬勃旺盛的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人合一”“民吾同胞,物吾生命力。与也”等观念为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重大战2.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略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同时,黄新时代,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征程河文化的保护传承也得益于黄河流域生态文明建上开展黄河文化保护利用、传承创新和弘扬开拓,设,使之能够生生不息、日益昌盛,成为实现中华将显著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黄河见证我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不竭力量源泉。历史演进变迁历程,积淀了以自强不息、民族融二、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生动实践和现合、开放包容为核心的中华文化。黄河文化在中华实困境文明中居于主体地位,其蕴含的不惧艰险、敢于斗(一)当前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生动实践争的守正创新精神,是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行的为了做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及弘扬工作,国重要动力,为振兴中华民族提供了精神力量。千百家制定了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规划以及文年来,华夏儿女秉承黄河文化的精神内涵,以拼搏物、非遗、旅游领域3 部专项规划,沿黄9 省(区)123文化研究在组织开展黄河文化研究、流域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和保护以及黄河流域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发展等方面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青海省施行了海东市河湟文化保护条例,首次立法保护包含民族传统文化剧场、民族村落、城址遗存、手稿抄本等在内的河湟文化。四川省统筹推进黄河流域国家公园、长征国家文化主题公园、若尔盖国家公园工程建设,举办黄河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等活动,讲好“黄河故事”,促进黄河文学在新时期蓬勃发展。甘肃省对青城古建筑群实施全面保护,打造了黄河文化博物馆,集中展现了黄河流域形成过程和黄河上游的历史人文信息,同时开展文物抢救性保护和预防性保护。宁夏通过构建“一核两带三片区”的发展格局,突出打响“黄河文化”“酒庄休闲”“红色主题”等“六张牌”,带动形成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文旅融合产品体系。内蒙古自治区深人开展黄河考古挖掘与遗产科学研究,组织开展黄河流域“考古中国”等大型科学研究项目,完善遗产档案,做好对古城、古镇、古村、古灌区、古渡口、古道等的保护措施。山西省将临县的伞头秧戏、磕口说唱、山西民歌等纳人了实景旅游表演项目如梦口,将非遗资源融人黄河流域保护传承弘扬实践中。同时对晋中传统民俗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内非遗建设项目进行系统梳理,完成了平遥纱阁戏人、龟龄集传统制造工艺等十多个国家非遗建设项目的抢救性登记任务。陕西省加强对周原、秦咸阳城、西汉长安城等重大遗迹保护修复管理工作力度,积极推动石弗遗迹、西汉皇陵、唐代帝陵等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管理工作。河南省接连推动了大型考古工程项目以及大遗址保护开发,建立了多处考古遗址公园以保护展示工程、遗址遗迹博物馆,同时通过建设配套相应的基本服务设施,实施周围环境绿化美化工程,逐步建立一个集教学、科学研究、观光、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大遗迹保存保护和开发利用形式。山东省深人挖掘山东丰富的黄河文化资源,组织创作了电视剧黄河人海流、纪录片大河之洲等重点项目,加大对“尧的传说”“泰山传说”“祭孔大典”等有关中华民族文明发源、民族传统文化发祥要点非遗建设项目的研发维护管理工作。124(二)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现实困境1.黄河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形势严峻黄河流域范围极广,国内尚未对黄河文化遗产资源开展全面调查和认定,现有文物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古籍文献等重要文化遗产底数还没摸清。黄河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为非再生的,一旦破坏,无法修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黄河文化存在的整体环境也面临沧海桑田般的变化,无论文化、非文化遗产或者自然遗产等均遭受生存威胁。文化遗产方面,不少历史文化名城、古建筑、古遗址及风景名胜区整体风貌遭到破坏,部分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对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缺乏正确的认识,将保护文物视为现代化、城市化的阻碍,片面追求眼前经济利益,当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与文物保护之间出现矛盾时,多以牺牲文物为代价,拆除、损毁文物,文物消失数量惊人。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中许多传统技艺正面临失传局面,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流失或毁灭、传承后继乏人等问题,迫切需要保护。因此黄河文化遗产资源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呕须合理保护和利用。2.文化保护传承与合理利用的有机结合难度大黄河文化中部分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难度大、合理利用创新性不足,如泰山石刻,因分布于泰山上下,长期裸露在外,雨水冲刷加上阳光照耀,其自然风化十分严重,部分石刻没有专人看管保护,损坏严重。现有传承利用方式如建立泰山石刻档案及泰山碑拓技艺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保护传承难题,但如何继续利用仍需要进一步研究。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也同样如此,随着人文自然环境、社会审美潮流等因素产生的重大变化,尤其是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自身内发展规律的制约,再加上传承人对传统内容文化价值的不理解,又或者受经济利益驱动不希望延续文化传统等,是很多非物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所面对的困难。如在黄河治理与开发的实践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作用的“黄河号子”,虽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自2 0 世纪8 0 年代开始,随着黄河旧式长途船运和拉纤船工职业的消失,以及老河工的逐渐老去,“号子”逐渐被人文化研究们淡忘,无法在现代继续传承使用而面临失传的三、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及弘扬的路径探索困境。(一)坚持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护传承弘扬3.黄河流域文物保护的整体性和协同性有待黄河文化加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及弘扬是推动黄河流域全面推进黄河文物的系统保护和有效利用是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落实的重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必然要求。根据第三次内容,事关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中华文明全国文物普查,黄河流域9 个省(区)共有不可移永续发展。有效保护弘扬黄河文化、进一步体现其动文物3 0 余万处,占全国文物总数的3 9.7 3%。黄当代价值,就要树立法治观念和法治方式,完善有河干支流所流经的6 9 个市(州)共有不可移动文关法律法规体系。一是确定遗产范围和保护级别,物约1 6.8 万处。长久以来,国家在考古和大遗址并在立法标准上进一步明晰。对综合价值巨大,或保护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但仍然存在以下问者面临环境严重破坏、有必要进行保护的非物质题:一是流域文物整体性保护不够、利用不足、价文化遗产,给予优先重点保护。同时针对不同种类值阐释弘扬有限。部分文物存在过度商业化现象,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降低了文物的历史厚重感,误导了公众对文物内的保护措施。促使全社会建立对黄河文化遗产保涵的认知。二是黄河流域本身存在生态环境脆弱护的广泛共识,形成强大保护合力。二要营造黄河性特征,而且整个黄河流域内文物复杂多样,黄河文化保护利用的良好法治环境。政府部门可以起流域部分地区出现的生态问题会给文物带来破到引领作用,为黄河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坏,保护与开发建设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黄河文理论、政策保障及执法保证。同时可以与社会团体化融人当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社会效益发挥组织等联合制定相应规范,扶持引导社会企业支尚不充分。三是流域文物保护系统性、整体性和协持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弘扬,引导社会同性差,联动保护合力不强,管理体制机制失调。力量和公众积极参与黄河流域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黄河文物保护管理无法统筹协同,缺少跨省或跨遗产保护和发展利用,依法保障社会力量与公众地区间的协作机制体制,存在“各自为政、单打独的有关权益,同时,建立黄河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斗”的管理特征。四是黄河文物蕴含的时代价值彰保障体系。三是强化对立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显不够。目前过度强调物品本身存在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司法传承、弘扬和守护中华文化遗产的而其隐含的文化背景、历史内涵和当前彰显的时作用,依法严厉惩处破坏人文遗址和文物古迹行代价值却挖掘得远远不够。为。建立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执法检查制度,依4.黄河文化文旅结合及产业化推动不足法打击盗掘、偷盗、非法交易文物等严重损害黄河当前黄河文化的开发仍是以自然资源开发为文化遗产保护的不良行为,大力推动构建黄河文主,黄河文化开发利用文旅结合不够,并且没有形化遗产保护法治环境。成旅游产业化格局:一是由于旅游资源开发不到(二)深人挖掘黄河文化的当代意蕴位或者过度开发造成生态破坏,人工开发痕迹明一是大力探求和阐释黄河文化精髓,挖掘深显,商业化倾向严重。二是缺乏专项建设经费,造层内蕴,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探析文化演进和传承成旅游接待设施(包括停车场、酒店、饭店等)、旅的路径及未来走向。一方面,加大对黄河流域非物游购物设施、娱乐设施、医疗救护设施等旅游基础质文化遗产、考古文化和经典文学文化的理论研设施不完善,尤其是贴近自然、文化底蕴深厚的乡究,提升文化软实力。另一方面,在现有文物保护村旅游公共设施建设不到位,文化旅游受到限制。基础上,延伸至与文物联系紧密的历史文化名城三是文化和旅游存在“两张皮”的现象,结合不紧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水利遗产、农业文化遗产领密,没有在旅游理念、资源调配、开发思路、营销手域,系统展示黄河文物价值和文化内涵。二是大力段等进行有机融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整合不培育和弘扬“团结、务实、开拓、拼搏、奉献”的黄河足,文旅结合形式还较为单一,缺乏特色。精神,构建符合国家意志的黄河文化精神体系。用125文化研究自强不息的黄河精神展现中华文化的气质和风采,用海纳百川的黄河精神助力新时代中国发展,高质量推动黄河的治理与开发。三是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开创性继承与创新,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接续中华文明精神谱系,坚定文化自信,延续历史文脉,积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伟大复兴大局。四是深人对接国家战略,加大黄河文化产业发展力度,利用现代科技、文旅结合创新构建文化品牌体系,依托一些大跨度、主题鲜明、资源丰富的文化线路完善游览展示道路体系。提升重点段落的展示设计,凸显文化主题,将黄河流域各地分散的地理资源空间整合为具有文化符号意义的线性公共文化空间,推动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打通全域旅游文化遗产廊道,支持9省(区)共建文化类产业园区,建立跨省(区)文化联盟,推动黄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三)统筹黄河文化保护与生态保护一是深刻认识黄河文化保护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耦合关系,统筹黄河流域文化保护和生态保护工作。黄河文化在黄河流域生态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开出了绚丽灿烂的文化之花。离开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黄河文化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就不再具备。若黄河生态出现了不良变化,黄河文化也要受到影响,也就失去了唱戏的舞台,因此必须统筹兼顾黄河文化保护与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二是重点理解把握黄河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提供价值引导。要尊重和爱护自然,放弃以牺牲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利益的任何行为,实现流域人与自然相和谐的同频共振。三是需要多方配合、区域协同,将流域文化保护纳入生态保护工作之内。黄河文化保护需要充分运用法制手段强化黄河流域各省份、各区域、各地方政府密切配合,协调环境保护政策、制度、措施等,促进黄河流域生命共同体一体化环境保护与系统管理,将依法保护的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纳人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中。(四)构建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制度体系一是进行顶层设计,创新形成区域合作联动机制,组建由水利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等单位联合负责的全国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领导机构,系统建立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工126作战略规划的体制机制,统筹处理流域不同地区合作关系,塑造协同发展空间格局。二是做好国家整体规划的指导实施,全面落实工作任务,抓住重点项目,做到区域统一协调,形成文化保护合力,实现全国家、整个黄河流域“一盘棋”,做好国家对黄河流域文化的统筹规划与协调实施,防止文化同质化建设和竞争,以促进黄河流域的人类自然、人文双重遗产为统领,积极建设沿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区和文化保护长廊。三是以机制建设为保障,健全完善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的工作体系。进一步健全完善黄河流域文化发展建设方面的组织领导、政府指导、资金支持、人才支撑等体系。积极参与建立沿黄不同地域的文化发展资金,发挥文化建设投资融资平台作用,将地方文化作为重点支柱性文化产业加以培植与打造,进一步重视黄河流域文化的空间整合,进一步重视城乡文化事业发展与社会服务资源的均衡,重视跨行业、跨地域文化合作与重要政策、重大社会服务平台资源的整合和协作化,统筹推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地区不同地域文化发展和本区域的三产融合。四是培育发展黄河文化的各级各类人才,营造人才发展良好生态,实施人才汇聚行动,集聚高水平创新人才,精准培育创新团队,深化人才评价制度改革,引育黄河国家战略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与团队,更好引领支撑国家战略实施、打造更高水平的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参考文献:1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 J.求是,2 0 1 9(2 0):4-1 1.2李焕.黄河文化的本位回归与传承路径一一人与自然共生的视角 J.理论导刊,2 0 2 1(8):1 2 3-1 2 9.3曹光章.黄河文化的历史传承与时代价值 J.晋阳学刊,2022(2):119-124.4 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精神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 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 0 2 2(1):91-96.5习近平.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J.求是,2 0 1 9(9):4-1 0.6张晓欢.紧抓黄河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四个重点 N.经济参考报,2 0 2 0-1 1-1 8(0 0 8).7黄河文物保护利用规划 N.中国文物报,2 0 2 2-0 7-1 9(003).(责任编辑:潘维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