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于
同质性
视角
环境设计
研究
98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2023 年 7 月第 44 卷第 7 期Jul.2023Vol.44No.7基于“同质性”视角的环境设计研究甘翔1,韩旭2(1.滁州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2.江苏大学 艺术学院,江苏 镇江 212000)摘要:在“流量至上”等错误观念的驱使下,环境设计作品往往为了满足人类求新、求变、好奇与自我实现等心理,割裂了环境设计作品与所在区域,以及特定区域中各环境设计作品之间的联系。而基于同质性视角进行环境设计不仅是保证其关联的重要手法,更是设计形态的一种必需的属性。同质视角提供了在应对某区域特定自然和文化环境时的一致性策略与方法,具有区域内的普适性。但要注意并理清同质性与同质化、同质性与异质性、同质性与多元化之间的关系。关键词:同质性;自然;文化;环境设计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348(2023)07-098-05本文所研究的环境设计创作的同质性视角,是指人们在环境设计创作活动过程中,应重视或强调环境设计作品和所在场所之间,同一区域各环境设计作品之间呈现出来的某种共性关联,并以此为设计的重要出发点进行环境空间的营造思路。这种思路的形成是因环境设计的“在地性”特征决定的。“在地性”理论认为环境设计活动是在特定时空背景下进行的,理应揭示该特定时空下的空间“基因”,展现其背后的自然和人文特征。而特定时空背景,一方面阐明了某一特定区域内的环境在自然条件上的一致性;另一方面,也昭示着当地居民在与自然共存的过程中,通过长期的社会生产活动,形成的在主观理念、行为模式、生活方式、价值体系等方面的统一认知。因此在环境设计作品呈现上,属于某一特定区域的环境设计作品,应表现出在自然、人文等方面的“同质”特征。在我国改革开放 40 多年的历程中,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背景下,不少空间被打造成“网红打卡地”,受到人们的大肆追捧。这是空间实现自我呈现的手段,也是整体环境形象的重要组收稿日期 2022-12-14基金项目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皖东地区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艺术设计研究”(SK2020A0512);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攻关项目“景观人类学视角下皖江城市景观设计研究”(2021CX151);2022 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皖江文化民宿设计”(2022CXXL213)作者简介 甘翔(1988-),男,安徽芜湖人,滁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文化与环境设计。成部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很多设计师为了追求“流量密码”,刻意营造个性标签而离经叛道、大胆出格,同一区域内各作品之间为了风格差异而标新立异,形式语言五花八门,在设计过程中不顾环境的整体形象“各自为战”,缺少彼此之间的联系和配合,割裂了作品和当地自然、文化之间的联系,导致区域内环境作品的孤立,难以形成地方信息的整体、客观表达。不可否认的是,“异质”是博人眼球的重要方式。但这种不顾环境的“异质”,打破了环境作品和所在场所之间既相互影响又彼此适应的平衡,造成环境信息的混乱。我们要思考如何在信息多元变化、个体价值大行其道的时代,建立环境设计作品和区域、同一区域各环境设计作品之间的关联。而“同质性”正提供了一种共性视角,要求我们在注重环境设计作品的独立效果,强调个体间“异质性”的同时,也应保证环境设计“同质性”的整体展示,即建立作品在形式、内容、时间等层面,和地域环境、文化,以及同地域其他设计作品之间一定的关联性和系统性。这不仅仅是环境设计专业属性的要求,更能通过同区域环境设计作品在空间“基因”99的复制、遗传的进程中产生的“同质”流露,让环境设计作品成为强化地方的形象,保证区域识别度和区域品牌竞争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一、环境设计同质性的实证通常而言,设计是一个“求异”的过程。这主要是因为,设计是基于创意的。而创意是设计的逻辑基础和前提,是一个“前所未有”的“点子”“想法”和“主意”。就此而言,所谓“史无前例”“惊艳四座”“独具匠心”就成了设计工作者追求的目标之一。这无一不是对设计创作异于同类其他的一种追求。同时,“求异”还源于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差异性。市场经济环境下,要求设计师了解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和差异,并以此为依据对市场进行准确定位和细分,充分考虑市场特征,如地方习俗、性别、年龄、消费水平以及文化程度等因素,从而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市场。20 世纪 80 年代,“竞争战略之父”迈克尔 波特就在 竞争管理 一书中首次提到差异化战略理论,认为要实现竞争的优势需以资源和市场需求的差异性为基础1。这种差异化导致作品设计的异质性,彰显了作品和设计者的个人价值,体现设计者独特的视角和表现能力,是作品得以脱颖而出的重要手段。因此可以说,设计中的“求异”,不仅是商业和市场的需求,也是设计师为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对设计对象进行个性化阐释的结果。同样,设计市场上也有通过同质性表达获得市场价值的案例。如自 1933 年以来,宝马汽车设计师便开始在几乎每一个系列的宝马汽车“前脸”上,使用一种双肾形形式的进气格栅,至今仍然是宝马汽车坚持的独特品牌标识。同样的案例如奔驰的“瀑布”、奥迪的“大嘴”、雷克萨斯的“纺锤”、保时捷的“蛙眼”等等。这种家族式设计方式,将某一特征或者符号当作产品的“基因”,是该品牌遗传过程中的基本单位,在产品更新的过程中被合理地继承,具有很强的可识别性,保证了作品系列化和品牌垂直性。将产品品牌基因理论的研究推广到环境设计中,将环境设计作品视为一个商业品种,我们发现环境设计作品同样具有地方品牌基因。这种基因可以理解为,通过人类的活动,其生存空间在与自然、文化长期交融、演化进程中,形成的一种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与排他性,且在区域内有同质倾向,并带有彰显地方整体信息作用的模式。最具典型性的就是我国各地住宅形式以及由其延伸的居住环境。如北京的四合院、山西大院、西北黄土高原的窑洞、皖南徽派民居、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客家土楼、岭南广府民居等等。作为区域文化的形象标识,这些民居是具有代表性的符号和文化载体,它们无一不匹配当地多样的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离不开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根脉文化的浸润耕植,更是当地的民众生活方式和生产习俗的集中体现。因此,根据空间基因理论,空间环境能够记载或表达两种基因:一种是环境条件,即自然信息,如环境中的地形形态、水文条件、气候现象等等;另一种是人文条件,即文化信息,是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的自身观念的过程和成果。如环境设计中由相关的人工造景所表达出来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意识、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一)自然环境基因表达对于自然环境的尊崇,是营造和演绎环境同质性的第一步。环境设计本身就是以自然环境为立足点,通过空间规划、设计和景观建设,以各种艺术和技术的手段,充分满足人的需求,并协调自然、社会和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创造优质的生存和生活环境为目的的。以植物为例,在相同地域上,由于气候、土壤、海拔等自然条件的相似,植物资源类型具有同质倾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一方面环境对植物物种有决定作用,可以显示出植物资源的地域性;从另一角度而言,植物资源也具有彰显地域性的重要功能。经历自然界筛选的乡土植物,就具备显著的当地特征,如椰子树、棕榈是热带气候的标志,兴安落叶松指示湿润寒冷的气候等等不胜枚举。不仅如此,植物总是承载着一个地区共有的集体记忆。如北京近郊的香山红叶风景林景观,其观赏历史可追溯到 800 年前的金代,是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景观;在重庆,普通人对城市的记忆总离不开扎根在石缝中、随处可见的黄葛树;在福州,四季常青,盘根错节的榕树,千百年来,深深融入福州人的生活,成为福州城市文脉的重要部分。这些都是“未经他人作用,自然分布在特定地区经过长期自然选择留存下来的植物”2,是附着在环境设计中的信息体系。作为重要的地方文化基因,在艺术呈现过程中具有显著文化表征和遗传特征。强烈的地域性特征,需要利用自然要素的同质性表达而形成。在非人工要素中,自然就是地方的重要名片,它延续着某区域环境的文脉,呈现出该地区特有的环境效果。换言之,自然环境有强烈的地域性指向,环境设计在尊重自然的原则下,其作品必然会保持100自然元素的同质性。(二)社会人文基因表达自然环境的同质性,一定程度上造成区域内环境的同质表达。但是单纯从自然环境中寻求环境的同质可能,仅仅只是停留在维持表面的秩序与和谐上。自然环境对环境设计有着制约作用,同时也引发了创造性。在制约与创造中,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也得到了很好的彰显。正如胡适先生所言:“文明是一个民族应付他的环境的总成绩,文化是一种文明所形成的生活方式。”3因此,如果仅仅将文化寄托于建筑样式上的某种历史风格,建筑元素符号等等,那无疑是粗浅的。双传学在 区域文化自论 中表示,以人为本是“区域文化的生命和根基,更是一种普遍使用的操作方法。保护传统,实际上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因为保护的是 公共 的生存方式,人们已经习惯于这种生存方式”4。为了某种利益去改变人们长久以来的生活习惯、破坏人地关系体系,就背离了以人为本。如苏州的水域形成了户户相望、家家临河、因水成街、因水成市的空间组织原则,呈现出“水陆平行”“河街相邻”的“苏州小巷”文化。水巷和街巷表现出补充、互联的关系,更是苏州居民一致认同,经过世世代代传承而得以保留的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其承载的行为范式,至今仍为本地区居民共同遵守。相同的地域文化,有着类似的结构、序列、肌理的特点,其中的构成要素,如轴线、水域、街道、院落等等,也形成了区域范围内具有同质性特征的组合模式。这不仅仅是历史的选择,更体现了人的生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适应着当地人文活动的特点。保存这种空间文化基因,并在区域中充分尊重、合理表达,可以形成区域环境设计的系统性、系列化呈现,避免区域环境营造的碎片化、拼凑仿制,使得地方空间的内在规律、格局和形态得以维护,实现空间信息的完整表达,保证居民记忆的连续性和文化根基认同感。环境设计的文化属性是营造区域内环境设计同质性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环境设计中的同质性追求,并非设计上的失误和欠缺,而是环境设计本质对于同质性的依赖。基于地方性的环境设计不同于产品的批量生产和图形的无限复制,它必须是对具体某地域特征的尊崇和在此基础上的优化整合。正是各地方不同的环境背景和文化渊源,才造就了世界不同地区文化的丰富和多样,也成为环境设计重要的思维原点。二、环境设计同质性的后续问题(一)同质性和同质化在强调同质性的同时,我们要做好对“同质性”和“同质化”的区分。所谓同质化,是指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同区域,不同文化,不同气候条件背景下产生的空间在功能、形式、传播等方面的互相模仿,以至于地方文化特色丧失、形态趋于雷同的现象。从环境设计的角度看,导致环境同质化现象的原因很多。客观而言,是在高速发展的环境建设过程中,我们所提供的环境空间,仅仅是对人类基本需求的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绝大多数环境建设,只是满足了相对较低的生理、安全层次的需求。这类需求是具有普遍性的,即无论人种、国别,都是无差别的,因此各个区域的环境建设具有一定的同质化效应。主观来说,是文化符号的“拿来主义”应用。文化的挖掘、提炼与应用、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简单地对传统文化符号进行复制、转嫁,不能契合时代精神,也不能成为对文化继承的环节,更不能形成我们对文化的正确观念。它最终会导致空间在形式上的同质化,造成文化资源在应用上的混乱和人们的审美疲劳。如徽文化中的粉砖黛瓦、独特的马头墙形式,本是徽州山水孕育出来的文化奇葩,而由于徽州文化本身的强势性和独特的艺术风情,导致安徽其他非徽州文化圈的争相模仿。这种脱离环境背景、依托条件的同质化表达,受到人们的诟病。同质性不同于同质化,对同质性的研究是建立在物体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之上的。基于唯物辩证法,共性与个性是表征事物辩证联系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共性揭示的是不同事物的统一性、普遍性;个性阐释的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多样性与特殊性。共性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个性标明事物之间的差异性5。因此同质性、异质性是环境设计中的一体两面,在重视、强调设计的“个性”“创意”的同时,对于空间作品集体态度、群体价值和共享诉求,理应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同质性是空间具有的属性之一,是同类事物共同具有的相似或完全相同且不会消失的基本特征,人们利用空间具有同质属性形成“边界感”,去判断不同空间的类型或者不同区域的空间,因而同质性是判断、定义空间的基础;而同质化是一种带有贬义的现象,在环境设计中指不顾时代、地区或其他基础条件,在空间的内涵和形式上,甚101至是文化传播模式上相互模仿,以至逐渐趋同的情况。区域内的同质性表达,恰恰是避免同质化的重要手段。(二)同质性与异质性如上文所述,同质性与异质性是表征事物辩证联系特性的一对哲学范畴。事物的基本性质由同质性决定,其统一性、普遍性通过同质性得到彰显;而事物的个体差异和特殊性则由异质性来阐释。环境设计的同质性是通过在自然和文化基因中萃取凝练而得出的一致属性和共通表达,具有区域范围内的普适性价值,也是环境设计创作的重要指标和关键依据。正如罗杰埃在其 论建筑 中就曾描述到:野蛮人对建筑的发展过程是从树叶搭起来的庇护物,到洞穴,再到利用材料,选择位置而建造房子的过程6。在罗杰埃的观点中,在小茅屋原型的基础上,所有的建筑奇迹都能被构想出来。这里对“房子”的诉求,就是设计的同质性,不同区域由于自然和文化的不同,又产生了小区域范围的同质表达。不同的地域,会形成不同的形式或者风格,即异质性。当然即便是同一区域文化内,也会因为不同的条件和现状,产生异质性效果。如上文所述的苏州水系,则与同属一个文化圈,仅仅一湖之隔的无锡水系有着不同的表征。无锡的水与古运河相关,它原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全长四十多公里,纵贯无锡城区。无锡就因河设市,以河为生。因运河的交通运输功能,历代沿着运河建造的“码头、埠头、仓储、工厂等成为无锡的特色景观。”7但无论水环境如何特殊,当地人怎样整合相关的自然地理气候,开展什么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水在吴文化的起源及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8内陆湖泊是吴文化产生的环境母体,尽管水的特征有所不同,但水乡共性,则是吴文化的同质表现。因此完整意义上的环境设计,应是在“同质”这一基础性和界定性要素上的“异质”呈现,要体现出环境设计的“复合体”本质与特征。同时,强调“同质”并非是对“异质”的否定,但“异质”要遵循和契合“同质”划定的“形态底线”9,进而达成创造一个更好人居环境的设计目标。(三)同质性和多元化文化是自然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与人们生产生活实践活动的产物,一个区域的文化发展绝非静止的、孤立的、单一的。在发展历程中,一个地区会存留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化信息。如迄今已有 4 100余年的建城史的八朝古都开封,先后有夏朝,战国时的魏国,五代时期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宋朝,金朝等相继在此定都。而宋都却是最为辉煌的时代,1 000 年前就是拥有 100 万人口的国际性都市。开封市锚定宋文化,形成“全城一景”战略,以宋文化作为主体基因,形成区域的同质性表达,与西安的汉唐文化,北京的明清文化,形成了三足鼎立之势。同时,由于贸易、战争、迁移等多方面原因,各种文化会不断交融、转嫁,同原文化碰撞、融合、重构,形成一个区域文化的多元性特征。也因文化自身的发展或基于不同的视角和侧面,形成不同的文化表达。因此某个区域文化并非单一的模式,文化多元共存成为区域文化的基本属性之一。但本土文化的主体基因,作为地区的重要文化或是主体文化信息,不仅对外来游客有很强的冲击性、识别性,同时也能勾起当地人的情感共鸣。如享誉世界的瓷都景德镇,以陶瓷文化为景德镇旅游产业赋能铸魂,构建以陶瓷文化、城市旅游、旅游消费为核心要素的特色全域旅游格局。在其公共环境设施设计方面,如路灯灯柱、垃圾桶、公交站台等等,均以陶瓷材料为主,将景德镇的文化魅力,表达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尽管仅仅立足于陶瓷,是对当地文化的以偏概全。不过,大量运用瓷器元素的“同质性”表达,实现了艺术与生活的统一,构成了一个完整且综合的瓷都意象,对当地人的环境认同感、自豪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面对本土的、外来的,历时的、共时的,庙堂的、江湖的等多元文化共存时,要明确区域的主题文化或者主体基因。它们共有的形态表征、独特的资源物产,能够被清晰的感知。这些主体基因是辨别区域的关键,具有独特的地域指向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区域内能够最大程度地体现该地区的文化性质,可以实现地方的经济、人文、社会、科技等等贯通发展。三、结束语“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在相互对话和碰撞中不断交汇、交融、交流产生的,是各民族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财富。我们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更要突出其共同性。”10从先秦的“五方之民”共天下,到秦代的“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行同伦”,到隋唐、元明清的“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到今天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102的“中国梦”,中国人民都是在不断地文化交往互动中,在文化求同存异中,共同耕耘着中华大地。环境设计外延之一的中国园林,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整体民族性和区域文化内部的同质性。童寯先生在 江南园林志 一书中指出:“吾国园林,名义上虽有祠园、墓园、寺园、私园之别,又或属于会馆,或旁于衙署,或附于书院,惟其布局构造,并不因之而异。仅大小之别,初无体式之殊。”11彭一刚也在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一书中强调,我国园林的风格差异还是有的,但这些相异也只是“大同中的小异”12。今天的环境设计,在满足地方集体的物质与精神需求,体现该地域内在的需要和诉求上,其设计“对策”和“答案”具有一定程度的“同质性”是顺理成章的。而强调和重视“同质性”视角进行设计表达,既具有合理性,又具有必要性。合理性是指“同质性”表达,是环境设计尊崇自然、顺天循地和尊重地方文化的表现;必要性则是,环境设计“同质性”呈现,能改变今天普遍呈现出的文化拼凑、哗众取宠的环境设计问题,揭示的是区域文化内在的统一性、普遍性,决定的是事物的基本性质,呈现的是群体价值和整体效应,进而使得设计行为有的放矢、有章可循,设计结果有据可依、有法可据。从这个角度而言,环境设计理应在同质性上寻求突破。参考文献:1 迈克尔 波特.竞争战略 M.陈丽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32.2 胡迅,杨永川,靳程,等.不同乡土植物概念下的居住区乡土植物应用概况以重庆主城区为例 J.中国园林,2022(10):26-31.3 胡适,胡适选集 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188.4 双传学.区域文化刍论 J.江苏社会科学,2006(6):189-193.5 萧前.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9.6 马克 安托万 洛吉耶.洛吉耶论建筑 M.尚晋,张利,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5:12.7 王云才,史欣.传统地域文化景观空间特征及形成机理 J.同济大学学报,2010(1):31-38.8 胡火金.吴文化的特质及其现代价值 J.学术界,2012(2):177-185.9 左铁峰.设计造物视域下产品形态共性与个性的认知 J.长春大学学报,2022(3):81-84.10 张克泽.紧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EB/OL.2022-10-09.http:/ 童寯.江南园林志 M.2 版.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12.12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51.Research on Environmental Design Based on“Homogeneity”GAN Xiang1,HAN Xu2(1.School of Fine Arts and Design,Chuzhou University,Chuzhou 239000,Anhui,China;2.Art School,Jiangsu University,Zhenjiang 212000,Jiangsu,China)Abstract:Driven by misconceptions such as excessive focus on viewership,environmental design works often sepa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design works and the region where they are located,as well as environmental design works in specific areas,in order to satisfy the psychology of human,such as innovation,curiosity and self-realization.Environmental design based on the homogeneity perspective is not only an important method to ensure its relevance,but also a necessary attribute of design form.The perspective of homogeneity provides consistent strategies and methods for dealing with the specific natur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of a certain region,and it has good generality within the region.However,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omogeneity and homogenization,homogeneity and heterogeneity,and homogeneity and pluralism.Key words:homogeneity;nature;culture;environmental design(责任编辑:李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