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思政课
视域
高校
课程
政协
育人
机制
探析
204 智 汇 区域治理 WISDOM EXCHANGE“大思政课”视域下高校思政课程和 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探析 吕振波 滨州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摘要:推动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把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凝聚一体,形成育人合力,共赴育人使命。当前,在推进协同育人过程中还存在育人理念、协同配合等方面的问题。为解决这些困境,从协同机制、教师素养、课程建设三个方面探索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全面提升立德树人水平。关键词:大思政课;思政课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595(2023)26-0204-03 作者简介:吕振波,生于 1979 年,男,山东泰安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课题项目:滨州医学院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医学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医学元素渗透性研究”(JYKT202024)。2022 年,教育部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提出“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教育引导学生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发挥合力,逐步形成全方位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思政教育新格局。一、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客观需要 教育的根本问题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思政课程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课程思政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意味着把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从思政课延伸扩展为全部课程。其他课程也需要发挥育人功能,把价值观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改善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单向发展的短板,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思政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引导大学生锤炼高尚品格,把个人前途命运和国家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课程思政则是将思想政治教育春风化雨地融入其他课程,让思政元素如盐入水,塑造大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统筹推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内在要求。二者共同承担着育人的功能,最终目标具有高度统一性。不管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要发挥育人作用,加强内外联动形成合力,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二)构建高校合力育人体系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提质增效,亟需建立大思政课育人格局,推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双向互动教学模式。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对育人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必须要让其他课程种好责任田,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在高校课程体系中,思政课程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有把思政课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办好思政课程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要从战略高度去认识和看待,牢牢把握住育人的主阵地,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准滴灌。课程思政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是大思政课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其他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熏陶。只有将理想信念和专业素养结合起来,才能不断增加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感和个人价值获得感,为他们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三)应对新形势下大思政 205 智 汇 区域治理 WISDOM EXCHANGE 课建设的重要举措 推进新时代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一项大有可为的立德树人系统工程,需要各门课程协同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都要围绕立德树人开展育人活动,捍卫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阵地。一是从全球视野来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还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从未放弃停止对我国意识形态战略渗透,大力鼓吹“历史终结论”、“中国崩溃论”。尤其是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交锋,这给我国国家安全带来了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担当,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都要抓住课堂教学这个基础环节,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同各种错误进行斗争,做好价值引领工作。二是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教育、科技和人才做支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这就要求高校要从时代使命出发,整体发力培养好时代新人。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二、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面临的困境(一)对协同育人理念认识不足 近年来,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共识。思政课程在党中央治国理政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课程思政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到高校教育发展的战略规划当中。而在实践中,对课程思政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还存在“硬融入”“表面化”等现象。有些老师认为价值引领是思政课应该做的事,专业课只有注重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就可以了。也有些老师认为课程有别,在专业课中融入思政元素增加了教学的难度,不好做。甚至有些课程没有相应修改教学大纲,只是机械地融入相关思政元素。这就使课程目标定位不准确,课堂上只是传授专业知识,没有把思政元素渗透到教学中去。这些认识的偏差导致了实际考核中存在“口号化”“标签化”等倾向。片面将科研项目、论文级别、学科学专业评估等作为主要考查指标,而没有真正把“立德树人”教育理念贯彻落实到专业中去。(二)协同育人配合不够紧密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高地,要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必须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只有做到两者的结合,才能建设好新时代大思政课。目前存在的问题是,高校各部门之间还缺乏完备的体制机制,缺乏横向协作和纵向衔接,单打独斗现象比较突出。在这种情况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很难协同发展。首先,政策统筹难以进行有效衔接,缺乏顶层设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发展,需要学校各部门的相互配合,教务、人事、学院、学工等部门需要紧密配合,科学设计正确引导,制定学校层面的实施意见,推动两者有机融合发展。现实来看,思政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和学校部门相比较,在资源调配使用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各部门齐抓共管。其次,思政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协同不够紧密。专业课老师在教育教学中,无法将思政元素无缝融入课程,失去了课程思政本应有的育人效果。这就需要思政课老师和专业课老师结对共建,通过集体备课和交流研讨,使思政元素如盐入水融入专业课程中。三、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的对策(一)建立协同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学校党委要把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做好顶层设计。按照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的相关文件要求,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分工协作、全体老师参与的工作机制。一是学校应建立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小组,由教务、人事、学院等各部门分工合作,统筹规划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围绕课程体系、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及考核评价多个指标,制定课程建设相关文件,提供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二是做好课程建设规划。高校应立足专业特色,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及价值理念,分批次建成示范课程,实现各专业各课程的全覆盖,使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良性互动,发挥协同育人合力。设立专项经费,鼓励教师申报教研课题、精品课程、教学案例等,促进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稳步推进。三是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和考核机制,使课程建设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对课程建设目标、内容、206 智 汇 区域治理 WISDOM EXCHANGE 团队、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等进行分类考核,并根据年度考核结果进行动态管理。对参与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结对共建的老师进行量化考核,对考核的教学成果纳入评优评先和职称评审,并对优秀的成果进行示范推广。(二)提升教师素养,勇担育人重任 全面推进新时代大思政课建设,需要构建大师资体系,提升教师队伍综合能力。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全体老师的应尽责任,要做到齐心协力,强化育人合力。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不能只专注于传授知识和能力培养,更要在课堂上进行思政元素的渗透,做好价值引领,从而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形成合力。一是要提高教师的政治素养。作为新时代的高校老师,首先政治要强,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老师只有真学真信,才能讲好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师不仅仅是要教书,更要育人。坚持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全体老师需要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政治素养,用思想引领学生成长成才。思政课教师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与专业课教师结对共建,发挥其学科专业优势,实现课程的横向贯通,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指导,确保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落地见效。二是要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作为课程建设的直接推动者,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者和践行者。新时代高校老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要有丰富的人文素养知识,才能在教学中把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有机结合,产生思想共鸣,最终实现育人目标。教师要主动加强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学习,使教学知识更加丰富,进而深化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三)夯实课程建设,强化教育教学 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核心目标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这一目标的中支点就是课程。只有依托课程建设,才能发挥二者的协同育人效果。一是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位一体”的课程建设体系。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当前我国高校的重要任务就是把立德树人贯穿到育人的全过程。如何更好实现这一教育使命,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依靠显性教育来完成的,主要体现在思政课上。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了六门思政课为主体的课程体系,很多高校还增设思政实践课来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思政课作为铸魂育人的主渠道,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隐形教育方面,主要依靠校园文化、学生活动等方面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而在其他课程方面,主要是传授专业知识,在育人方面的效果是有限的。当前,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单纯依靠思政课程进行育人的模式受到挑战。在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在育人方面应该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两位一体”的育人模式,不断延展育人的范围。使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育人方面百花齐放,各展所长。二是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大课堂。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中,要综合运用多种课堂教学形式实现育人目标。强化第一课堂,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和改革,善用案例式、体验式、互动式、专题式等教学方法的融合创新,开展翻转式课堂,深入挖掘育人元素,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活跃第二课堂,深入挖掘校史资料,成为学生入学入党的教育场所。进一步丰富校园文化,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文化载体。利用开学、毕业以及入党等典礼仪式上,上好大思政课。延展第三课堂,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政实践课的作用,带领学生走向社会,开展红色研修,感悟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抢占第四课堂,学校要根据新形势新任务,构建网络空间新生态。学校要利用科技赋能教育,认真开展线上线下互通互享,利用新媒体平台打造系列资源,推动形成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参考文献 1 石书臣.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战略意义、本质要求和方法策略J.思想理论教育,2023(06):13-19.2 孙杰,方东霞.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融合路径探析J.河南教育:高教版(中),2023(1):38-40.3 刘艳,栾云镪.大思政课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机制探讨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0(1):52-57.4 张晋,吕振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创新机制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15):81-83.5 高德胜,聂雨晴.论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课程思政改革中的实践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1):7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