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哭丧”现象的研究分析——以汉族个案为例.pdf
下载文档

ID:3002681

大小:474.91K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当代 哭丧 现象 研究 分析 汉族 个案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国学,2023,11(2),83-88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23 in Hans.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cnc https:/doi.org/10.12677/cnc.2023.112014 文章引用文章引用:杨曦,莫双瑗.当代“哭丧”现象的研究分析J.国学,2023,11(2):83-88.DOI:10.12677/cnc.2023.112014 当代“哭丧”现象的研究分析当代“哭丧”现象的研究分析 以汉族个案为例以汉族个案为例 杨杨 曦,莫双瑗曦,莫双瑗*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广西 柳州 收稿日期:2023年3月7日;录用日期:2023年5月24日;发布日期:2023年6月5日 摘摘 要要 在移风易俗获得一定成效的现阶段,哭丧仪式举行虽颇受争议,却仍在部分地方盛行。一方面,哭丧作在移风易俗获得一定成效的现阶段,哭丧仪式举行虽颇受争议,却仍在部分地方盛行。一方面,哭丧作为传统葬礼仪式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哭丧背后所蕴含的选择逻辑也为传统葬礼仪式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需要得到传承和发展;另一方面,哭丧背后所蕴含的选择逻辑也使其遭受非议。通过对汉族哭丧仪式的描述,分析其盛行背后的选择逻辑与影响因素,以期推动群众理使其遭受非议。通过对汉族哭丧仪式的描述,分析其盛行背后的选择逻辑与影响因素,以期推动群众理性看待哭丧,助力移风易俗。性看待哭丧,助力移风易俗。关键词关键词 哭丧,移风易俗,理性选择理论哭丧,移风易俗,理性选择理论 Analysis of the Contemporary“Weeping and Mourning”Phenomenon A Case Study of Han Chinese Xi Yang,Shuangyuan Mo*College of Humanities,Arts and Design,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Liuzhou Guangxi Received:Mar.7th,2023;accepted:May 24th,2023;published:Jun.5th,2023 Abstract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changing customs and traditions,weeping and mourning rituals are still prevalent in some places,although they are quite controversial.On the one hand,weeping and mourning as a traditional funeral ritual has certain cultural value and needs to be inherited and *通讯作者。杨曦,莫双瑗 DOI:10.12677/cnc.2023.112014 84 国学 developed;on the other hand,the logic of choice behind it also makes it subject to criticism.Through the description of Han Chinese mourning rituals,we analyze the choice logic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behind their prevalence in order to promote a rational view of mourning and help change the customs.Keywords Weeping and Mourning,Changing Customs,Rational Choice Theory Copyright 2023 by author(s)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CC BY 4.0).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1.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葬礼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种特别且具有深远意义的文化,是在世者对于亡者的追思与告别,是人们人生仪式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地区不同、族群不同,在中国广阔的大地上形成了许多拥有独特文化色彩的丧葬仪式,但随着社会的变迁,许多仪式逐渐被淡化,而一些特有的仪式仍保留着,哭丧就是其中之一。哭丧一词,在字典中被解释为一种以哭的形式表达哀思的礼俗,起源于汉晋时期,到南北时期时变得更加流行。哭丧并不是只有哭,同时还包含着唱的形式,人们通常会以哭来表达对于亡者的哀思,而通过唱的方式来纪念和歌颂亡者的生平事迹和良好品格。哭泣的行为的产生并不全是因为悲痛,它既是在世人的一种情感的宣泄,也可能是因为仪式或是文化的需要。哭泣是人类表达痛苦的一种表达方式,但在现在的葬礼形式中,这种本该悲伤的表现方式却拥有了其他复杂的意义。亡者至亲之人的哭泣大多是会出于真情,但对于亡者的远亲和一般熟识之人而言,他们的哭泣更多的时候带有一种礼节化、仪式化的色彩,至于亡者家属请来专门的哭丧队为亡者哭喊,这就更是一种纯仪式化的哭泣了1。同时,在老人葬礼上是否有痛哭,其子女们表现得是否悲切,都成为旁观者衡量子女们是否孝顺的标准之一。因此,子女们为了追求良好的孝名声,往往会希望葬礼上有更多的哭声,这也催生了专门的哭丧队和职业的哭丧人。现有的研究多数是关于整个丧葬仪式,并将其放在一个中观层面,去探讨整个仪式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民族因素及其变迁。华琛(James L.Watson)用他的“文化标准化”理论“阐述了中国社会里有一套正确的、与人生周期相配合的仪式动作,其中,丧礼、婚礼是主要的生命周期仪式,这种仪式中的中国人可谓是几百年仪式标准化过程下的产物。而这种仪式中的动作比信仰重要。只要是恰当地进行仪式,参与者对死亡或来生的信仰,也都变得不太重要,即丧葬仪式中的动作或者表演比信仰重要”2。缪自锋认为,丧葬仪式巩固家庭纽带的作用超越了个人情感宣泄的需要3。郭立新则认为丧葬仪式的重点是向在世之人展现角色的传承与接替,强调死者与生者之间的传承与重新整合,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仪礼中被展演、终结、均衡或重构4。随着社会变迁,葬礼的社会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武小芸发现丧葬仪式中的攀比现象日益严重,村落文化传承渐没,同时社会关系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变相收礼的情况5。李容芳认为哭丧具有一定的表演性、历史性、文化性,它的变迁同时反映出该地区的社会结构的整合变化6。向青松对苗族丧葬仪式进行分析,认为哭丧在治丧过程中起着宣泄情绪、抚慰伤痛、团结亲属的功能7。综上所述,关于葬礼的研究更偏向于少数民族地区或较偏远地区,明显缺少与城市汉族居民有关的研究。同时具体的哭丧研究少有包含在内,更有甚者常出现于新闻报道和评论之中,引起网友的争相讨Open AccessOpen Access杨曦,莫双瑗 DOI:10.12677/cnc.2023.112014 85 国学 论,其存在的原因少有分析。因此,本文通过对城市汉族哭丧个案的描述,从理性选择理论出发分析其“盛行”的原因,阐释其现有功能及影响,力求进一步丰富相关领域研究。2.哭丧仪式过程哭丧仪式过程 本案例发生在重庆市 N 区,正逢 2022 年十一小长假刚结束之时,Y 老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中离开了这个世界,因其 88 岁的高龄,家属决定热闹办理这场丧事。依照当地习俗,他们会停留假三天,期间将会举行各种仪式,同时老人的亲人也会进行三天的守灵,保证香火与纸钱不断,直至老人火化。哭丧举行的日子是第二天,当问到老人大儿子为什么要第二天举行哭丧仪式的时候,他回答道:因为第二天,我父亲的其他亲戚、朋友都赶过来了。我父亲去世的时候是在下午,快晚上的时候,太晚了,亲戚朋友都没办法赶过来。而且第一天一般都是近亲些,就我们这些孩子、孙子来送爸爸,举行一些开路的仪式。问到对哭丧仪式的看法,三儿子表示没必要,说道:我觉得没必要弄这些玩意儿,封建迷信,尽折腾人,本来守灵就很累了,况且价格也高,生前好好照顾不就行了,死了之后搞这些不就是给别人看的嘛。而二儿子表示:这些仪式大家都弄,未必我们不做?别人怎么想我们,不孝这个名,谁也背不起,入乡随俗啊。我觉得这个仪式还是有些意义的,哪有在葬礼上不哭的嘛,办得热闹,爸爸看到我们的孝心,也能好好保佑我们。请人哭,又能说明我们有孝,又能节约些力气,啷个要不得嘛。第二天,一男一女,带着音响话筒按照约定时间到达现场,女性脸上带妆。一到现场,他们便向亡者家属了解具体情况,比如亡者姓名、孝子情况、大概生平等信息,以及家属的其他要求。沟通完毕后,男性进行音响调试及音乐准备,女性哭丧人则如同家属一般披麻戴孝,站在灵前,拿着话筒,音乐声一响起,哭丧人便开始表演。刚开始,哭丧人先喊一声父亲,抖着声音说着提前了解的情况,随着音乐的递进,哭丧人的哭声开始变化,从开始的嚎,到中间的哭,到最后哭到极致的泣,边哭边说固定的内容。哭丧人的表演并不是固定不动,她在哭喊的同时,会绕灵前两圈,走几步跪一会儿,此时家属跟着哭丧人移动和跪下,全程低头不语,周围的亲朋好友默默观看,当音乐停止时,哭丧人和家属立刻站起来,一同走下舞台继续寒暄,而这时可以明显看出哭丧人妆花了。3.个体选择哭丧的因素分析个体选择哭丧的因素分析 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农业农村部等相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等,对移风易俗工作进行全面安排、专门部署,各地积极响应出台相关政策、开展相应宣传活动,而收费较高的哭丧活动依然盛行。群众作为接受宣传教育的主体,同时也是选择哭丧仪式举办的主体。理性选择追求利益最大化,主张使用最少的资源来换取最大的效益,故而个体是自身利益的最大追求者。不同的主体具有不同的利益需求,所以在不同的利益需求基础上,就会建立不同的社会关系,从而为了达到不同的社会目标采取不同的社会行动。在哭丧的选择上面,离不开个体对其资源、情境、策略的认知和理性选择,作出对自身最有利的行为。3.1.习俗观念大于个人意愿习俗观念大于个人意愿 葬礼是一场关于送别的仪式,且仪式中包含着对逝者今生的肯定。“丧葬行为首先是从个体的、零散杨曦,莫双瑗 DOI:10.12677/cnc.2023.112014 86 国学 的、民间的行为,逐渐演化成群体性的、社会性的风俗习惯。一旦它成为一种风俗习惯,就有了稳定性和继承性、较为广泛的民众性等特点,还被吸纳进社会制度和礼仪里,沉凝在社会风俗习惯中,熔铸在人们的意识层面。”8因个人的也是社会的,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代代相传、约定俗成的习俗很大范围、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模式,使得个体之间的行为模式趋于一致,久而久之这种习俗就形成了一定的权威。当个体所作出的行为与模式相悖时,习俗的权威会迫使个体作出改变以符合大众的行为模式。教育培养促使个体的意识自觉化和主体化9,随着群众受教育范围扩大、教育程度加深,人们开始对习俗产生了一定的质疑。在 1986 年 4 月中旬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首次被通过之后,同年的 7 月份,九年制义务教育正式开始施行。2006 年的 9 月份新的义务教育法被通过并施行后,义务教育在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普及。群众受到了系统的、科学的教育,能够独立对所接受的观念和事物进行思考,对传统习俗也拥有了各自想法,也产生了质疑。但个体的质疑在面对习俗的权威时,显得溃不成军,即使对哭丧仪式存在各种不理解,还是会选择照样举行。在传统文化中,“孝”一直是葬礼文化的核心,并具有极大的权威影响着世代子孙。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停发展,哭丧存在过、消失过及演变着,也受到了现代文化教育的强烈冲击,人们并不关心其原本的意义及作用,在他们的传统思想中,认为葬礼上进行仪式才能体现出对亡者的悼念与“孝心”,和一个家族的优良传承,以及让亡者“平安”上路的叮嘱。若违反习俗约定,个体易遭受到群体的不认同及“闲言碎语”,被认定为“异类”而排斥,且这种现象是长时间存在的,因此对比个人意愿,遵循习俗约定,跟随大众的脚步,符合大众的期望,不仅能使个体免受伤害,也能使个体表现出自己的“孝”,从而使个体获得更大的利益。3.2.“面子”大于金钱“面子”大于金钱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温饱得以解决,逐渐从生存型走向了发展型,因而尊重与自我实现也成为了群众理性选择的条件之一。为了博得更多的“面子”,为了社交圈子中“孝子”名声,不仅葬礼排场更大,声势更大的哭丧也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常用的“工具”,是人们的理性选择。“事死如事生”是我国丧葬仪式的重要原则,也是重要的丧葬精神,在古时,两者均是指亡者,建立在灵魂不灭的思想下,而在现代,“事死”的对象仍是亡者,“事生”的对象则变成了亡者的家属。在“面子”逻辑下,生者通过亡者的名义来证明“孝”,通过葬礼的排场来彰显自身的财富,以赢得“观众”的羡慕与认同,与葬礼的初衷祭奠亡者背道而驰。在人人都举行哭丧仪式的氛围下,不想落后于人、被人看低的想法和不自觉的从众行为,使得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不得不背负较大的经济负担,也要照样举办仪式。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人们的务工地点不再局限于成长当地,人口流动趋势日益明显,长期在外务工的个体只有在重要节假日和“大事”时才会回到家中,回到“熟人社会”。本就因为经济实力不好、社会地位较低而外出务工的人群,更倾向于通过表现自身的经济实力来挣得“面子”,赢得群众的认可和尊重,从而获得“熟人社会”的地位提升,因此在“大事”上的金钱使用能更好地满足其需求,哭丧也就成为了有力手段之一。时至今日,高龄老人去世被称为喜丧,丧事不再像以前那样悲痛,逐渐被当做喜事来对待,其子女不会有太多的悲痛,往往存在着让老人最后一程走得热闹的心理,故而更多地是需要邻里亲友认为其有孝。人们对于哭丧的需求,形式远远大于内容,得到认可的需求远远大于举办仪式所带来的的金钱负担,甚至部分人认为哭丧是一件高性价比的事情,于是在这一心理下,哭丧如同葬礼标准一般得到盛行。3.3.“祈求”大于哀伤“祈求”大于哀伤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中,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另一种新生,是肉体与精神的分离。肉体虽然消亡,杨曦,莫双瑗 DOI:10.12677/cnc.2023.112014 87 国学 精神却依旧继续,至此产生了鬼神说和祖宗信仰。也由于分离,产生了生者与亡者的两个世界,而已处于另一个世界的亡者,在生者的世界中仍具有特殊的地位,故“尊祖敬宗”的思想,在以血缘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里,毫无疑问地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思想特征10。对于祖宗的信仰体现在人们所进行的祭祀活动、撰写的族谱和供奉的牌位等,故去的老人并不意味着与生者世界完全分割,通常会被认为成为了祖宗,仍然承担着保佑后代子孙的责任。在葬礼上,亡者被认为是可以听见生者的哭泣声的,生者通过哭泣向亡者祈求庇佑,祈求后代子孙幸福安康。对于生者而言,亲人的离去固然十分悲痛,但已无法改变,若对亡者不敬,亡者则可能不再庇护后辈,致使家族衰败,因此为了让亡者受到尊重,使亡者更能听到生者的祈求,生者往往会选择葬礼热闹与隆重,“声势浩大”的哭丧仪式也就进入了人们的选择。综上,尽管哭丧仪式的举办会给个体带来金钱和精力方面的负担,但个体的存在并非是独立,是各种社会关系的组成,群体的认同不仅能使个体生存更为顺利,还能得到一定程度上的尊重和地位的提升,从而给个体带来更多的利益,且满足内心的需求,故“哭丧”在群体中得以广泛流行。4.“哭丧”的策略引导“哭丧”的策略引导 哭丧作为传统葬礼仪式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因人们从众、“面子”、祈求的思想,加之缺少监管,使得整个市场紧俏、管理混乱、收费昂贵,一方面使得人们对于哭丧这种“陋习”更为痛恶,另一方面利益的获得促使对哭丧更为推崇,在这样的情况,如何更好地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哭丧,减少铺张浪费,健全监管体系,传承优秀文化,进一步助力移风易俗,建立文明、良好的社会风气。4.1.传承文化,健全监管体系传承文化,健全监管体系 哭丧是人们日常生活的沉淀,具有一定的历史性、传承性和文化性,历经时代发展仍保留下来,证明其拥有一定市场需求和文化价值,不可一味地进行禁止,而是需要政府予以适当的引导与规范,去其糟泊,传播优秀的哭丧文化。一方面,政府要规范哭丧的价格标准,以免过度消费加重经济负担;另一方面,要规范哭丧人的行为与表演内容,加强丧葬文化宣传,使生者切实理解“孝”与哭丧仪式真正的涵义,逐步消除市场经济影响下丧葬仪式的形式化。4.2.厚养薄葬,改变丧葬观念厚养薄葬,改变丧葬观念 哭丧仪式的盛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人们对于“孝”的追求,但为了“面子”的变形的孝并不是真正的孝,因此要将观念转变为“厚养薄葬”,在实质上对老人尽孝。首先,加强传统文化中正确观念的传播,可使用多种媒体渠道,如公众号、短视频、广播等,促使传统精华深入人心。其次,树立正面榜样,对“厚养薄葬”的典型案例进行大量宣传,引导群众向其学习;对铺张浪费行为予以教育制止,减少该现象的产生。只有形成良好的尽孝方式,并在群众之间相互传播,才能在整个社会形成良好风气,才能使人们从心理和行为上重视老人,真正做到“厚养薄葬”。4.3.多方协同,推动移风易俗多方协同,推动移风易俗 哭丧作为丧事改革的一部分,也是移风易俗的一部分。丧事是群众眼中的大事,其顺利开展有助于生活进行、社会稳定和群众的精神文化建设,也有助于移风易俗活动的进行,因此需要多方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应强化统筹管理,保证分工明确,深入群众基层,推广相应政策宣传。其次,社区村庄应成立相应的自治组织,吸纳当地能人,制定相应章程,强化成员示范引领作用。最后,明确群众主体地位,自觉抵制陈规陋习,积极响应移风易俗活动。杨曦,莫双瑗 DOI:10.12677/cnc.2023.112014 88 国学 5.结语结语 习俗流传至当代,必定有其存在的原因与价值,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生活得到物质上的极大满足,而精神层面的匮乏也应得到广泛的重视,哭丧仪式的盛行是个体理性选择的结果,其所暴露的背后社会问题,更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改变,从而构建文明和谐的社会风气,传承哭丧文化。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1 王晓凡.探析中国传统葬礼中的哭泣现象兼谈中西传统葬礼中的哭泣所反映的文化差异J.传承,2009(8):110-111.2 华琛.中国丧葬仪式的结构基本形态、仪式次序、动作的首要性J.中译文载历史人类学学刊,2003,1(2):98-114.3 缪自锋.裕固族丧葬仪式及其文化内涵J.学理论,2010(8):44-45.4 郭立新.荣耀的背后:广西龙背壮族丧葬仪式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5(1):57-61.5 武小芸,冯建新.甘肃陇中地区传统丧葬习俗探析以靖远县村落调查为例J.文化学刊,2018(11):18-21.6 李容芳.文化秩序与少数民族村落仪式民俗变迁基于山地白族哭嫁与哭丧的对比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51-57.7 向青松.阈限与象征:苗族丧葬仪式的人类学研究以黔江苗族地区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96-100+113.8 王计生.事死如生殡葬伦理与中国文化M.上海:百家出版社,2002.9 陈良,李春霞.文化的教育作用J.现代教育论丛,2009(7):11-14.10 王晓凡.探析中国传统葬礼中的哭泣现象兼谈中西传统葬礼中的哭泣所反映的文化差异J.传承,2009(4):110-11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