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大中小
学思政课
一体化
现状
路径
探究
-9-第34卷第2期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34 No.2 2023 年 6 月 JOURNAL OF FU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Jun.2023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现状与路径探究 张丹凤(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摘 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从教学实施层面来看实际上是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关键因素的一体化。针对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层次不清、衔接不畅,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倒置脱节,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融合性,教学评价静态化和一元化等问题,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着力使教学目标体现阶段性与整体性、教学内容展现层次性与连贯性、教学方法呈现契合性与整合性、教学评价实现动态化与多元化。关键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理论解析;现状分析;路径探析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437(2023)02-0009-04 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解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 3 月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1,从课程实施一体化层面对大中小学思政课提出了新要求。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首先要明确其科学内涵及理论依据,从理论层面认识和把握其内在逻辑理路。(一)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内涵 大中小学思政课是大中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为主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包括小学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高中“思想政治”课以及大学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一体化”是指为了高效完成某种共同的目标和任务,将多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关联的主体,依据一定的规律和原则进行总体设计和科学安排,形成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协同共进的有机统一体。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总体目标,在大中小学各个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思政课教学单元,依据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及学生认知规律,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关键因素为抓手,对大中小学思政课进行总体设计、科学安排和整体部署,使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有效衔接,最终形成一个密切配合、逐级递升、有机协同、系统联动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共同体。(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依据 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需要以正确科学的理论作为指导才能顺利高效地开展。因此要深入挖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理论逻辑和科学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共产党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等为大中小学思政课 收稿日期:2023-03-20 作者简介:张丹凤(1982),女,福建永定人,福建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10-一体化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任何实践活动都应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任何学科的发展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具有整体性和协同性,需要系统谋划,统筹推进,要以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系统的观点、发展的观点作为理论指导。同时,大中小学思政课分属不同的学段,各学段既服务于共同的目标任务又各自表现出自身不同的特征和规律,具有差异性和特殊性,需要选择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因此唯物辩证法关于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能够为其提供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总结形成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原理和发展变化规律,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最基本的思想指导和最直接的理论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的成长、成熟、成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就跟人的生理发育一样,所以要把这几个阶段都铺陈好。”1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大中小学必须遵循各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认知规律,把握思想的形成、发展、变化趋势。要认识到各学段是彼此关联、相互呼应的统一体,在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的同时也要承认其差异,满足不同学段学生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做好各阶段之间有效衔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阶段性和整体性的统一。二、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现状分析 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也显露出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从教学实施层面来看,实际上是要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各个关键教学因素的一体化,这些因素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同时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从整体上影响到一体化的效果。只有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横向教学因素在大中小各个学段实现纵向上的有效衔接,才能使思政课在层次递进中一体贯通。但目前尚未在这些关键因素上形成各学段一体贯通的思政课教学实施体系。(一)教学目标层次不清、衔接不畅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对不同学段思政课要达成的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的定位:小学阶段重在启蒙道德情感、初中阶段重在打牢思想基础、高中阶段重在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阶段重在增强使命担当。应以此为指导确定思政课的总目标及各学段的分段目标。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各学段的教学组织和实施处于相对分离和独立的状态,大中小学常常出现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局面。由于对思政课的总体教学目标缺乏通盘考虑、整体谋划,也未能将其细化为各个阶段性目标逐级展开、层层推进、分段达成,最终导致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目标层次不清,双向衔接不足。各学段在思政课实际教学中容易把教学目标分散化、条块化、碎片化,因而出现教学目标的脱离、断层、割裂现象。以法治教育为例,各学段教学目标为:小学阶段了解法律常识和法治的作用,初步树立法律意识;中学阶段熟悉我国法律体系,树立法治观念,提升法治素养;大学阶段要树立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认同,积极投身法治实践。三个阶段法治教育目标相互衔接,梯度上升,最终实现法治教育总体目标。然而目前存在各学段教学目标关联不足、衔接不畅问题,如从初中阶段“熟悉基本法律知识”迅速过渡到高中阶段“理解抽象的法治理论”、中学阶段“偏重法治知识的掌握”快速转向大学阶段“法治能力的培养”,都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教学目标相互脱节、跨度较大的问题。(二)教学内容交叉重复、倒置脱节 目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内容大体上是梯度上升的,但也存在部分内容交叉重复、倒置脱节问题。教学中适当的重复是必要的,有助于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阐释和深化,帮助学生搭建起系统完整的知识链条。但教学内容简单机械的重复是无意义的重复,会消解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例如,“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介绍在初中、高中、大学思政课中多次重复出现且并未呈现出内容上的递进性,容易让学生感觉思政课一直在“炒旧饭”,充满了老生常谈、陈词滥调,甚至可能因此引发学生厌烦心理,影响到思政课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部分章节未能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由抽-11-象到具体逐步深入地编排教学内容,导致部分教学内容倒置脱节。例如,高中思想政治 4 哲学与文化中关于哲学的内容抽象程度高,难度较大,前面初中学段却鲜有涉及,缺乏相应的铺垫和过渡。该内容与后面大学阶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有较多重复,相邻学段教学内容之间未能分层递进、有序衔接。在经济模块,初中八年级下册教材在缺乏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相关基础知识准备的情况下,直接讲述“基本经济制度”内容,而高中 思想政治 1 经济生活却从价格、货币、消费等最基本的经济学概念逐渐展开,初高中相邻学段间存在倒置脱节问题。在大学阶段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价值规律、商品经济部分内容与高中阶段教学内容之间又存在简单重复问题。(三)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融合性 大中小各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必须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能够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但存在着将多种教学方法简单堆砌、不加以区分,“眉毛胡子一把抓”等问题,未能依照各学段学生特点有侧重地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各种教学方法间也未能互成体系、相互补充。部分小学课堂脱离小学生身心发展实际情况,选择了超越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例如,一些小学思政课教师采用对学生基础知识要求较高的理论灌输法讲授一些抽象的概念,或选择了对逻辑思维、协作能力要求比较高的小组讨论法开展教学。这些做法显然不太恰当,不符合小学生思维特点和理解水平,不利于其理解和掌握有关课程知识。部分大学思政课堂采用低于学生实际发展水平的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和契合性。例如选择一些简单的角色扮演、情景剧等体验式、趣味性教学方法,表面上看着很热闹,实际上并不符合大学生认知发展水平,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高阶素养。再如,在讲到家国情怀时,从小学到大学教师们都让学生写一封家书表达对父母师长的感恩,既让学生觉得“剧情老套”,也无法展现大学课堂该有的理论性、思辨性和批判性。这些教学方法容易使大学思政课堂低质化低效化,难以实现各学段教学在精准契合中层次递升的目标,不利于大中小学思政课实现层次化和一体化。(四)教学评价静态化和一元化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动态的延续性的活动,学生的思想成长也始终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因此反映学生学习成效的教学评价也应是相互衔接、动态跟进的。然而当前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评价往往偏向静态化和一元化,影响了教学评价的完整性贯通性。这主要表现在大中小学思政课往往采用作业、单元测试、期中期末考试等静态结果性评价,应试化特征较为明显,实际考察和记录学生思想状况的过程性评价较少,对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等实际应用方面能力的评估不足,尤其是在情感态度、合作创新等综合方面的评价有所缺失。这一点在升学压力较大、学业紧张的中学阶段尤为明显。这样的评价方式难以动态衡量学生过去到现在各个阶段思想上的转变及未来发展趋势,评价结果既不全面也不准确,影响到后一个学段教师掌握前一个阶段学生真实的理论水平、思想状况和综合素养,不利于各学段之间有效衔接。与此同时,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评价还存在评价主体一元化问题,即任课教师是思政课的唯一评价主体,学生家长、学校德育部门、社区组织等基本不参与。然而思政课作为以启智润心、立德树人为目标的课程,十分讲求知行合一,需要考核学生能否在实际生活中学以致用、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单纯依靠教师很难对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发展趋势作出全面评价。三、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路径探析 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每个学段在各自“守好一段渠”的同时还要“共种责任田”,才能最终实现启智润心、立德树人的总目标。(一)教学目标体现阶段性与整体性:既要“跑好每一棒”也要“跑赢接力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知是由现象到本质、由感性到理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级递升的。不同学段的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能力等存在着极大的差异,各学段思政课教学目标应与具体学情相匹配。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针对不同学段,根据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科学设置具体教学目标”1。若干意见也明确要求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开设思政课,注重不同学段的教育目标和培养重点,使学生在每个阶段都能学有所成。因此,要按照逐段递进、-12-次序上升的原则对思政课教学目标进行一体化设计,根据各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和思维特点确定总教学目标和各学段教学目标,将总目标阶段化、层次化、具体化。总目标统领各学段目标,提供方向指引;各学段目标围绕总体目标一以贯之、次序展开、层层递进、密切配合,共同服务于总目标,通过“跑好每一棒”,最终“跑赢接力赛”。具体来说可以结合各学段学生学情将思政课立德树人总目标阶段化、具体化为:小学重在引导学生认识社会,培养学习习惯、启蒙道德情感;中学重在引导学生了解社会、走近社会,夯实思想基础,提升政治素养;大学重在引导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培养理论思维和实践能力,明确使命任务。各学段教学目标各有侧重又相互协同,在双向衔接中环环相扣、层层深化,共同向着总目标持续迈进。(二)教学内容展现层次性与连贯性:既要“演好独角戏”也要“弹好协奏曲”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层次性和连贯性直接关系到能否最终顺利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应在全面研究各学段教学内容,认真梳理其知识脉络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规划和合理编排。既不“拔苗助长”,也不“刻舟求剑”,做到一条主线贯穿始终,每个阶段各有侧重又层级递升、一体贯通。上一阶段为下一阶段打下基础,后一阶段在前一阶段基础上深化和提高,层层递进、密切配合,构建起具有适切性、层次性、融合性和系统性的思政课教学内容体系,并通过教学实践不断进行总结优化。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了思政课教学重点和主要教学模块: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道德修养、法治意识、文化素养为重点,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应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原则,统筹编排、整体设计教学内容,以各模块内容为突破口进行递进式挖掘,注重纵向衔接、横向贯通,各学段既要“演好独角戏”也要“弹好协奏曲”。例如,在进行生命教育时,总体谋划、分学段设计各学段的教学内容:小学阶段领略“生命之美”,中学阶段领悟“生命至上”,大学阶段领会“生命之责”,将生命教育主题在小中大学逐级展开,渐次深入,使学生从认识生命现象、探寻生命意义,到懂得珍爱生命、享受生命,再到创造和提升生命的价值。在这个过程中教学内容由简单到复杂、由直观到抽象、由理论到实践双向衔接、完美传递。在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逐级递升中,帮助学生不断完善人格的教学目标也随之实现。(三)教学方法呈现契合性与整合性:既要“找准金钥匙”也要“使出连环招”教学有法,但教无定法,能否根据各学段学生特点选择适切性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进而影响到教学目标的达成。具体来说小学阶段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强烈、想象力丰富、形象思维特征明显,同时还有注意力不稳定、专注力相对较差等特点,为此可以更多地融入生活经验进行启蒙性教学,采用直观演示法、故事教学法等,运用一些直观的感性的形象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中学阶段学生自觉性和独立性逐步提高,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进一步发展,喜欢怀疑和争论,容易出现青春期冲动,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比较感性,甚至喜欢跟家长老师唱反调。此时思政课若采取简单说教的方式极容易让中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引起逆反心理。因此在中学阶段可以适当融入现实生活进行体验性教学,选择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感、体验感的教学方法来引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实地参观、情景剧、现场教学等等。大学阶段学生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明显提高,理论思维能力显著提升,能够独立地进行批判性思考,他们对于即将踏入社会有期待和向往,也有迷茫和困惑,对世界、社会及人生的思考和探索愿望更加强烈。应全面了解这个阶段学生的“痛点”,抓住其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解答“疑点”。教师要结合学术逻辑适当采用抽象概括、归纳总结、推理论证等方法,发展学生更高阶的思维能力。总之,教学方法的选择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作出调整,“找到金钥匙”,也要注重各种教学方法的优化组合、相互补充,“使出连环招”。(四)教学评价实现动态化与多元化:既要“串珠成链”也要“聚点成面”人的思想成长是一个极其复杂多变、动态发展的过程,学生的思想成长一直处于变动过程中,不同学段学生的思想状况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和多变性,因此对思政课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应该是动态发展、持续跟进的过程,不能只问结果不重过程。(下转第 44 页)-44-工、家长课堂等活动,并提前招募幼儿与“小先生”,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及能力选择相应的活动,并在准备充分的前提下实地开展,充分推进三方协同共助实践教学,提升各途径的利用率,在保障高校、社区、幼儿园正常工作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全方位开放的实践环境。(四)督察评估,推动实践教学持续改进 三方协同的实践教学主体多元、方式多样,需要对过程进行严格监督,以保证能够达到预期效果,并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反思不足。高校对于幼儿园一线教育见习与实习的管理有较多的经验,管理相对规范,而对于分散于课程的课内实践,往往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与系统管理,需要在以教研组为点、以教研室为线、以学院为面的基础上规范课内实践的监控体系。在社区协同的实践教学中,因面向社区辐射群众,需明确社区活动的场地与形式,优化实践内容,安排指导教师全程参与,安排专家对实践教学的开展进行督察,并定期向学院与系部反馈,以实现实践教学的持续改进。参考文献:1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69-75.2 SPADY W G.Outcome-based education:critical issues and answersM.Arlington: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1994:54.3石芸,孟祥祺,门博良.OBE 理念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邢台学院学报,2022(1):62-65.4张道华.基于“OBE 理念+分层闯关”的应用型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2):118-122.5白鑫刚.聚焦实践教学能力培养的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与实施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12):38-42.6裴培.师范专业认证视角下的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以亳州学院为例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9(4):51-54.7唐松林,赵菲菲,赵菲凡,等.从“景观性”到“审美性”:师范生教育实习评价的审思与超越J.大学教育科学,2022(04):93-101.8戴锡玲,曹建国,王全喜.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中毕业要求关键词浅析:以中学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44-47.(上接第 12 页)既要考核知识技能,也要考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变化情况。只有构建起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学评价才能呈现出动态发展、持续完善的良好局面。当前思政课评价过分偏重结果性评价,对学生日常行为中反映出的思想素养关注不够,这一点在学业压力最大的中学阶段表现得尤为严重。为此,既要设定统一的总体评价标准作为统领贯穿始终,同时也要根据不同学段学生思想发展状况进行差异化评价,既要确保整个思政教育评价的体系化,也要关注各学段的特殊性,建立起分级评价体系及动态评价机制。例如,小学阶段思政课教学评价可以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上,将学生日常生活及课堂表现等纳入到考核中;中学阶段则应转变传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的应试教育思维,关注学生思想成长状况、政治素养提升状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等;大学阶段要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参与社会,锻炼才干,教学评价应结合学生投身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情况。如 此“串珠成链”形成合理的评价体系。另一方面,当前思政课评价主体一元化的问题较为严重,任课老师往往成为唯一的评价者,然而思政教育往往需要学生本人、家庭、社会、学校各方共同发力才能取得效果,学生在课堂之外参与的家庭活动、学校活动及社会活动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要把更多能够真实了解和反映学生思想成长状况的主体纳入到思政课评价主体当中,让学生本人、同学、学生家长、学校德育部门、社区组织等参与进来,如此“聚点成面”形成多元化教学评价主体,使教学评价更科学、更全面、更客观、更精准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 想 政 治 理 论 课 改 革 创 新 的 若 干 意 见EB/OL.(2019-08-14)2023-01-12.htt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