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代社会美育形式探索:基于“公共艺术”特性讨论.pdf
下载文档

ID:3001394

大小:1.49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6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当代 社会 美育 形式 探索 基于 公共 艺术 特性 讨论
艺 界 交 流183观、群、怨的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礼乐相济”的理论基础。艺术教育具有一定的教化功能,我国哲学思想强调美育育人与美育治学。事实上,美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席勒指出人只有通过美感教育才使得人类的感性、理性与精神动力获得发展。美育作为一种教育培养,形式多样且易于被大众所接受,美育通常以一种“无为”的状态创造“有为”的价值。蔡元培认为美育践行者,应以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其将美育定位为“情感教育”。论美与审美,中国传统美学主张三大审美范式:比德、缘情和畅神。畅神强调将整个身心舒畅和谐解放作为美感的标准,情感是引起人们进行审美活动的原因,形成缘情审美范式。在西方,另一情感范式“移情说”,强调把人们的感情、思想等投射到肉眼可见的事物中,通过移情将获得美感并感受自我,对自我进行解读。立普斯“审美的欣赏并非对一个对象的欣赏。而是对一个自我的欣赏。他是一种位于人自己身上的直接价值感觉。”移情说审美范式强调主体自身将情感、思想投射到事物之中,艺术作品则是创作者情感表达的结果。我国周朝时期设置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蕴含朴素的美育思想理念,书画、篆刻、艺术鉴赏和创作诗提升人文素养的主要内容,也是中国传统美育的重要途径。随着时代变化和社会变革,美育在国民素质教育中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性,蔡元培当代社会美育形式探索:基于“公共艺术”特性讨论文|余菲蒨摘要:艺术的公共性界定了艺术不仅具有感官性审美价值,还赋予深入人类关系的可能性。审美、人文与美育都具时代性,文章通过美育功能性美学对早期月份牌广告画和公共艺术这两种“时代革命性”艺术做简单阐述,并提出美育方式随着时代改变。公共艺术的美学价值及社会价值随着时代发展作出不同定义。传统公共艺术是权力与利益下的艺术,新公共艺术响应社会需求、城市建设需求及服务公众审美需求。“新公共艺术”脱离传统公共艺术单一的表现形式,关注社会现象并强调社会价值,致力于大众文化素养的培育,发挥艺术的社会功能性作用并践行艺术社会价值。如何将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以新模式被表达和接受是艺术家的思考命题,也是公共艺术作品社会化的核心。关键词:美育;时代性;美学;艺术社会化一、美育功能与社会作用对“美”的认识在学术界各有见解,汉代许慎说文解字提出:“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寇鹏程教授认为“美”的原始含义是以羊作为等价交换物为美,而“美”的意义由一种功利的、通体舒畅的愉悦之美向后来味觉感受、视听觉形象等感官刺激享受和纯形式的欣赏给人愉悦、陶醉的美感。生活需要美感,美感的培育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艺术是时代的具体体现,如实反映时代的人文思想与精神,与石涛提出的“笔墨当随时代”相似。康德认为:辨别一个对象美或不美,不是通过它的表象来寻求知识,而是凭借我们的想象或想象力和悟性的结合来看这个表象能否给予主体直接的快感或不快感。朱光潜先生在文艺心理学中则提出:“美就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所觉到恰好的快感。”毋庸置疑,“美”是一种意识情感体验。美育,源于西方文化语境。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在美育书简提出,主张培养人们认识美和感受美的能力。王国维将美育视为无利害性审美对象的典型,主张“艺术之美”高于“自然之美”,强调艺术审美活动具有慰藉人生的意义。据我国现况分析,美育价值随着社会发展变迁而发生改变,美育始于道德劝谏需求后以审美培育为主要发展目标。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将美育与德育进行统一,又提出美育的重要性。指出不学诗,无以言,而诗有兴、184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观点并创办音乐和美术学校,开设美学讲座、创办博物馆、美术馆、剧院等,其意在通过艺术培养及审美塑造提高国民素养,把提升民众审美素养作为主要任务。将美感培育观念与公共机构和公共场域相结合,发挥公共机构的公共性职能是发展时代美育的有效途径。台湾学者林进忠教授指出艺术创作世界里的“生活”是创作者所知、所闻及其心中体悟思维的心象世界。所以,艺术作品是美学范畴内“神思”在艺术领域的表现,创作者通过艺术想象活动加以艺术处理,把“思表纤旨,文外曲致”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在艺术欣赏中诱发观者的想象,为了实现艺术社会化及艺术生活化作用。近代美育从“以美育代宗教”逐步走向“美育于生活”,强调艺术作品产生与生产的核心在于“生成”的真理性,透过艺术作品去理解具体实际,具有存在的意义。二、“艺术”与“美育”艺术具有社会功能、社会责任和社会服务能力,艺术的道德和审美属性使其在不同领域各具价值。如海德格尔所述艺术能唤醒人们对人自身真正存在的关注,让人类重新审视艺术本质,在艺术作品中,存在者之真理自行置入作品,艺术就是自行设置入作品的真理。近现代文化中,商业美术是重要的文化现象,月份牌广告画是商业美术的主要艺术形式之一。月份牌原用于记录时间和提醒作用并融入商品广告,通常作为月历赠送给顾客。以周慕桥、郑曼陀和杭穉英为代表的烟草月份牌画得到创新并被发展,是商业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也是艺术社会价值的体现。杭穉英对月份牌广告画的改变在于内容,与时俱进地创作内容是艺术家对当下生活的感受与思考,也是艺术作品引起民众“共情”与“共鸣”的关键。广告宣传是月份牌画的主要目的也是其属性,具有双重属性身份,使其具有广告宣传和促进销售量的商业作用。画家将艺术置于商业环境中,以寻找一种雅俗共赏的表现方式,使其成为一种文化自觉行为,表明艺术不再是单一的欣赏价值,也作为“中介传输体”发挥其经济价值。当今的公共艺术作品、大型商超商业美陈和品牌快闪店也具有相似意义,提倡艺术与人文情怀互融共生,创造符合时代审美的美学作品,直接体现于日常生活细节的艺术形式更容易被普通民众所接受。公共美育的出现是时代的需要,也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如“岭南画派”是基于当下社会环境、经历和交流的成果。艺术形式不再局限于纸本绘画,媒介的丰富及创作方式的多样性将书画艺术推向新阶段。社区美育、公共美育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实践,该形式有助于促进社区、公众与艺术作品产生情感链接,利于民众产生艺术感动,从而肯定艺术作品的社会作用。如邱志杰老师在北京三源里菜市场举办的“市集书写”,艺术家将艺术与公共场域互动“对话”并加以诠释,将他对哲学和社会学的思考融于艺术作品之中。艺术行动的发生,基于民众的审美培育为发展目标,更是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对生活的解读和对当下的反思,是一场引起民众共情和共鸣的艺术发生事件。欧洲学者豪泽尔提出“真正的艺术品不仅是表达,更重要的是传播,不仅提出问题,而且要引起问题的讨论。”事实上是促进艺术社会效应。家庭美育是一种养成与内化,社会美育注重“美的环境”营造,学校美育在于“美的技能”培养,真正的美育在于三者和谐共生从而塑造一个美的理想境界。美育实质上是通过艺术作品传递艺术精神,从而使艺术作品与大众产生精神共鸣。艺术作品作为“物”的存在,见证着过去、现在和将来,审美教育具有时代性,对艺术作品的理解随着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看法,每个独立个体“人”也基于自己的三观对艺术作品产生不同的理解。艺术的最终目的是表达情感,不同审美主体在欣赏或创作艺术时通过艺术进行沟通,是人脑与艺术互相作用的过程,于是产生审美体验。三、新公共艺术之“创作参与者”与“服务对象”多元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得到保障的前提下,发展城市设施建设、美化城市形象及提高公共设施建设成为主要任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开放的艺术观念为公共艺术的萌芽与发展奠定基础。艺术在不断改革创新,包括题材、形式、观念创新等,公共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门类彰显“时代艺 界 交 流185性”与“社会性”。公共艺术能够充分展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程度,是文化理念转化为文化现实的重要途径。黑格尔在法哲学原理提到过“存在即合理”,公共艺术的创作参与对象源自社会且置身于群众中,合理的存在并顺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新公共艺术充分传达艺术情怀及人文素养,体现社会结构在不同时期的嬗变,“创作者”“参与者”从艺术家本体蔓延至政府、投资者及全民大众等。“公共艺术”在社会学概念里的公共性要求艺术作品是开放民主的、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与参与,可以自由讨论与评价。一切具有艺术价值并产生直接社会影响都可视为参与对象,“新公共艺术”参与者与服务对象走向多元化。从政府需求角度出发,新公共艺术承担起艺术教育、艺术传播和文化建设使命,在国家、政府与社会之间起到中介传递作用。深入了解民众的内在需求,着重于“公众需求”“服务对象利益”“地区文化建设”与“政府潜在传达”,将传递和展示作为公共艺术的价值体现,并从艺术角度强调美学观念,将公众艺术培育融入社会价值观塑造,即服务于公众又服务于政府。苏珊雷西道:不同背景和观点的视觉艺术家,以一种近似政治性、社会运动的方式创作,不同点在于他们的美学敏感度。新公共艺术要求公共政策作为艺术美学社会发展传播的支撑,艺术作品讨论时代议题且不纯粹具有政治性成为当下公共艺术家艺术创作的挑战。从投资者需求角度出发,公共艺术商业价值利益最大化无疑是艺术作品最大的价值体现。本雅明在作为生产者的作者一文提出,在艺术生产过程中,艺术欣赏、读者和观众是消费者,艺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即艺术家与观赏者之间的关系,他们构成了艺术生产的合作者甚至是创造者,并指出了观众绝不是艺术品的被动接受者,而是艺术生产的主动参与者,这一概念很好地阐述了这一艺术生产运作不同角色之间的关系。新公共艺术从传统架上美术表现形式走出来,成为城市内容一分子,将景观设计与社会需求结合,作品创作包括:城市设施、绿地、游乐场、主题公园、购物商场、文化广场等公共场所。公共艺术作品的价值判断不再基于艺术家、画廊、评论家、博物馆和中介人等狭义上的具体角色,而是每一个参与者,不受身份地位、年龄等限制。公共艺术作为公共空间的艺术品,具有提供“社会福祉”“社区服务”“美化环境”和“传播正能量”的功能。公共艺术在外部艺术空间环境中,具有传递人文情怀、创造优质生存空间、优化环境空间的责任。在中国,艺术是基于艺术家本体?政治?公众?这是一个长远且有待考究的课题。由于当代社会政治正走向通俗化、民众化,公共艺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衡“政府艺术创作公众”之间的关系,使商业社会生活三者和谐共处,减少社会矛盾。事实上,如今的主题性公共艺术作为中介体能够基本传达政府要求并满足大众审美要求。“新公共艺术”旨在呈现社会现象,多维度追求社会目标、社会价值及社会反响,不仅仅是本体的美学价值考虑。艺术家的任务是批判性地去传达社会敏感议题,使更多的社会问题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引导公众去思考当今社会问题并参与感受那些令人难以接受的现实问题。美术与政治、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影响关系而不是决定与被决定的关系。公共艺术一直处在于“呈现真实社会”与“引导社会发展”两个重要环节,艺术真实性要求“公共艺术”必须用恰当的方法真实地体现社会敏感议题。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否定了柏拉图的“理念论”,强调艺术不仅模仿世界,还反映现实世界并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本质规律并达到真理的高度。“新公共艺术”之艺术理念证实强调社会现实,着重于社会现象之“真、善、美”艺术表达。唐朝张藻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清代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主张都从行动上、理论上和事实上承认艺术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生活的反映。通过艺术形象反映一定时期的真正的社会状态、社会规律及社会现象。“艺术真实”是“新公共艺术”艺术作品创作的宗旨,也是艺术职能的重要体现。“新公共艺术”追求“真、善、美”“真”是首要前提,“善”是重要品质,“美”是内在追求,三者合一的艺术体现。以香港岛湾仔区利东街(喜帖街)为例,政186府允许居民参与改造,增加居民生活街区改造参与度,该街区成为香港地标性街区及旅游胜地,最大化地提升了当地的经济收入。城市公共艺术不再指城市景观、空间陈设等物件,趋向于通过艺术向公众传递审美精神和审美意识,拉近艺术、生活与公众之间的距离。艺术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则要明确“公共空间的可能性”这一议题,讨论空间能否吸引市民的关注和参与,是否可以和民众产生情感交流尤为重要。四、结语“美育”不仅仅从审美角度去提升民众的审美能力,应该创造更大的价值作用于思想观念培育。“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艺术门类,其所属特性:公共性、有效性、直观性,充分影响社会民众的现实生活并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呼吁相关实践研究者关注这一领域的运用研究。美育的参与者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更是每一位公众这一独立个体。艺术社会化成为每一位创作艺术家与欣赏者的共鸣,对公共艺术美学价值评判标准从艺术家本体、中介、画廊、博物馆或美术馆等,走向每一个参与艺术创作与艺术对话的“艺术参与者”与“欣赏者”。“新公共艺术”艺术创作理念区别传统公共艺术在于社会价值界定,艺术家创作题材来自社会状态、社会敏感议题等挑战性话题。积极使用不同艺术方式表达社会情感,以社会责任为创作初衷,强调创作意图而不是艺术品本身。“新公共艺术”着重于反映社会真实、呈现社会现象,通过艺术传递社会讯息,满足公众精神文化追求及缓解不平衡状态。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艺术理念确定了美术的教育意义,“新公共艺术”实现了“公众教育”“审美传递”及“公众对话”等美术价值,践行美育思想。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艺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认同经历过无数次“艺术本质”拷问,在艺术场域中经历革命并获得合理性定位是每件艺术品必经之路。新公共艺术直接面向社群,真实的互动展示与当下形成共同体,这就是新公共艺术逐渐被公众接受的主要原因。参考文献:1许填.说文解字(附检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2康德.判断力批判:审美判断力的批判M.上海:商务印书馆,1964.3宗白华.宗白华全集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4刘宝楠.论语正义.上M.北京:中华书局,1990.5蒋孔阳,朱立元,张玉能,等.西方美学通史:十九世纪美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9.6海德格尔,孙周兴.海德格尔选集(上、下)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6.作者简介:余菲蒨(1993),女,广东汕头人,韩国中央大学艺术理论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社会美育、艺术社会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