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3年人教版地理选修5《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word教案.doc
下载文档

ID:294322

大小:67.50KB

页数:4页

格式:DOC

时间:2023-03-19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2023 年人教版 地理 选修 人类 活动 自然灾害 影响 word 教案
1.3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一、 课标要求:、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开展观。 5.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旨在学习日常生产、生活中人类经常遇到的各种自然灾害形成机制、发生原理及对人类活动的危害。从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质着眼,目的是更有救地防灾、减灾,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防灾、减灾意识。 三、教学目标和策略: (一) 知识与技能: 1.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4.确立人与自然共存、用人类知识和智慧降低灾情的可持续开展观。 5. 运用资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 (二)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种资料,让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探究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2、利用媒体资料通过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3、综合地图分析,理解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作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辩证的看待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 2.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开展观。四、教学重点: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性、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灾情。 五、教学难点: 运用资料分析人类活动对灾情的作用及其原因 六、课时安排:1课时 七、教具: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前一节我们学习了自然灾害都有各自的形成原因与地域分布规律。这一节我们将学习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都有哪些影响。 一、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1、生态建设: 人类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可以增加环境的稳定性。 例如,修建水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局部地区的水循环,减轻早涝灾害的发生;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措施可以减少滑坡、泥石流的发生。 【合作探究】图l、28 某河流修建水可前后径流量的变化 【教师总结】通过读图,了解以下知识:修建水库能够在汛期削减洪峰,枯水期补充河流水量,起到调节径流年内分配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汛期发生洪水灾害、枯水期发生旱灾的可能和强度。 2、生态破坏: 人类超强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环境更不稳定,导致多种自然灾害频发。 例如,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造成水上流失和风蚀沙化,就会使洪水和沙尘暴加剧;过量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并由此诱发地震或塌方;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酸雨、赤潮等。 说明:人类活动很难改变致灾因子的风险程度,但是人类可以增加对致灾因子风险的认识,进行一定的预测,也是有利于防灾减灾的。 【合作探究】阅读 通过对材料的阅读,认识到:虽然自然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等具有随机性,人类还无法控制,但是自然灾害的发生和开展过程都具有自身的规律,理论上是可以认知和预测的。准确认识灾害的前兆,及时采取防御措施,可以大大减轻灾害程度。 二、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1、人本身的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到人自身的易损程度。 【合作探究】案例① 通过案例学习,理解以下内容: 【教师总结】提高自身的灾前防范意识、掌握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能够减小自身的易损程度,有利于减少自然灾害中的人员伤亡,这是非常有效和重要的减灾手段。 2、社会经济活动有可能改变灾情。 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灾害中的易损性不同,改变土地利用类型、方式有可能改变灾情。 【合作探究】图1、29深圳某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对洪水的影响 【教师总结】根据图例,该流域从1980年到2023年间,大面积的耕地、林地、灌草地转变为城镇用地,而且城镇用地建筑密度加大。同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对应区域的洪水流量明显增大,而林地保存较好的西部地区洪水流量那么无大的变化。可以看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洪水流量大小的区别,即随着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的增加,加重城市的洪水灾害。 3、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从而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合作探究】案例② 通过对案例②的阅读学习,了解: 【教师总结】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小灾情。说明,工程措施对于受灾体易损性的改变作用明显,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之一。 综上所述:人类活动可能增加或减少受灾体的易损性,进而改变灾情大小。人类活动对灾情具有“放大〞或“缩小的作用。 三、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社会经济根底雄厚、政治稳定的地区,一般有足够的财力和物力来建设防灾系统,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缩小〞灾害影响。社会经济根底薄弱、时局动乱、人心失稳的地区,往往减灾不力,“放大〞灾害效应,进而导致社会矛盾激化,天灾人祸并行,引起巨大灾难。 人类活动对灾情“放大〞或“缩小〞的最敏感区域,是在自然灾害的高风险区。例如,人类活动进入洪水高风险区就可“放大〞区域灾情,而人类活动迁出高风险区就会“缩小〞区域灾情。 【合作探究】图1、30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机制 【教师总结】通过图示说明:同样的灾害强度下,人类在自然灾害高风险区的活动〔比方建房、耕作等〕强度和范围越大,高风险区的经济密度越大,那么灾情放大;反之那么灾情减小。人类的活动,有可能导致大灾小害,或者小灾大害。 【合作探究】思考 为什么说人类合理利用土地对灾情有“缩小〞作用 【教师总结】可以通过列举实例,说明人类合理利用土地,能够改善孕灾环境和受灾体条件,从而减少灾情损失。例如,我国的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等工程措施,改善植被条件,直接或间接减少水土流失、荒漠化、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强度,减少灾情损失;退田还江湖、平垸行洪,不侵占行洪区〔高风险区〕,防止了受灾的可能;改善作物种植结构,开展适宜区域农业资源条件的作物,可以减少遭受旱涝灾害、病虫害的可能;合理利用草场,可以减少草场退化、鼠害。 四、社会开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 1、地质时期发生过大规模的“灾变〞。 2、不同时期社会经济活动和开展水平不同,自然灾害的成灾特点和损失情况也不尽相同。 3、随着人类历史的开展,人类活动的扩大,影响人类的灾害种类不断增多,影响范围在扩大。 【合作探究】图1、32自然灾害随社会开展的阶段性变化 通过图1、32,了解: 【教师总结】随着人类社会的开展,人类活动范围和强度增加,受灾体特征、灾情水平、减灾能力随之改变;而灾情大小决定于灾种〔灾强〕、受灾体、减灾能力的变化;因而人类社会不同开展阶段的成灾特点是不同的。 【合作探究】思考分析在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影响到人类的灾害种类分别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样的区别 【教师总结】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水平由低向高开展,从以畜牧业、农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效劳业经济为主开展;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环境的利用程度逐渐加深、范围增大,活动范围从地表向地下和空中、从陆地向海洋开展,资源利用从土地资源、生物资源向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开展。因此越来越多的自然异变影响到人类生产生活,即更多种的自然灾害影响到人类。在原始社会,影响人类的灾种主要是地震、滑坡、泥石流。到农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洪涝、旱灾、病虫害、寒潮、台风、风暴潮等。到工业社会,除了上述灾种外还有赤潮、海水入侵、海冰等。 【合作探究】课下活动:配合“世界防灾日〞,出一期板报。 〔提示: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本69页的阅读材料“国际减轻自然灾害日〞,向学生介绍过去几年减灾日的主题及其内涵,要求每个学生围绕主题写出个人对于自然灾害及减灾主题的认识、理解,挑选好的短文,出一期板报。 【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至此已全部学完了,希望通过本节的学习,大家能够科学的看待各种自然灾害,既看到不利的方面,也看到有利的方面,学会辩证地看待问题的方法。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灾害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开展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