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传播学
传播
历史
解读
三顾茅庐
952023 年第 5 期文化透视“传播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当代学科,主要研究现代媒体传播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为媒体在产业化的背景下如何发展提供战略研究。学界一般认为,传播学是“舶来品”,其中的“传播”有着多重的语义:既可以是传播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意义上的“传播是传递”;也可以是数学家维纳提出的“传播是一种控制”1;还可以是文化研究学家赫伊津哈所谓的“传播是一种游戏”2,或者是斯图亚特霍尔和丹尼斯朗认为的“传播是一种说服或权力”;亦同时是罗兰巴尔特所表示的“传播是散播”。然而,无论是哪种意义,都充满了浓厚的西方以及后现代主义的色彩,使得传播本身跟传播学之建制一样,是一个各种思想交叉的场域而非拥有单一、固定的起源。虽然传播与传播学是“西化”的,但若放在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视野中,我们会发现作为传播学基础的“传播”这个概念,我国却古已有之。例如,北史有“宜传播天下,咸使知闻”3;宋史有“(贺)铸所为词章,往往传播在人口”4。这两段文中的“传播”包含着传扬、宣传、宣扬、传布、流传、散布等意思,指的是本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人群,为实现某种目的而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径,进行一种信息传递活动。因此,“传播”的概念可以放到历史的背景下加以解读。此外,即便按照西方学界对于传播的多义阐释,“传播”二字始终逃不开的是,它是一种意义行为,也就必然需要发送主体、文本以及接受主摘 要:作为传播学基础的“传播”二字,古已有之。东汉末年,无休止的战争破坏了人民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活动,希望社会安宁的政治家和人民群众都痛恨给社会带来深重灾难的战争,希望恢复安宁与稳定,以维持人民群众的生产与生活。建立蜀汉国的刘备集团与以诸葛亮为代表的众多荆襄士人集团,本是两个彼此陌生的群体,为实现“复兴汉室”的共同目的,利用一定的媒介和途径,进行信息传递活动。在建安十二年,“传播”终于实现了两个已经不再陌生的群体都盼望的效果。刘备“三顾茅庐”,拥有了隆中对战略规划,这得归功于“传播”的作用。这也说明古代中国很早就孕育出了“传播”的内涵。关键词:传播;传播学;三顾茅庐;历史解读梅 琳传播学中“传播”的历史解读以“三顾茅庐”为例刘备(161223,221223年在位)画像(选自唐阎立本绘历代帝王图摹本,美国波士顿博物馆藏)962023 年第 5 期文化透视体。从这样的角度来看,通过传播实现目的,也即发送主体和接受主体达成了共同的语义空间,使得理解变成了“常态”,而误解成为了“偶然”。以三国时期脍炙人口的“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例,纵观它的起源、经过与结果,都可以说是“传播”成功实现的典型案例,以下具体论述之:一、“传播”实现的基础群体的共同语义空间东汉末年,皇权衰微,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造成政治腐败,朝廷已经名存实亡。代之而起的是在镇压黄巾起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各拥兵自重、霸占一方的军阀势力。战争将土地、田园、住宅等生产、生活资料糟害得到处都是凄凉、荒残。无休止的战争彻底破坏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物质生产活动。战争使得人民群众家破人亡,背井离乡,流离失所。希望社会安宁的政治家和人民群众都痛恨给社会带来深重灾难的军阀混战,希望恢复国家统一和安宁、稳定,以维持人民群众基本的生产与生活。彼时荆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资治通鉴“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将之描述为“江山险固、沃野万里,士民殷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重要的地理位置使之在特殊的时期催生出“隆中对”这一需求与谋划的最佳结合,这亦为后续“传播”的实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提出“兴复汉室”并在此后建立蜀汉国的刘备集团,其核心人物来自于两个陌生群体的结合:一方是有一定实力与需求,可奋斗20余年仍依附他人的刘备和他的早期属下;另一方是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襄士人集团。这两个群体在“三顾茅庐”事件发生前,通过各种人际传播的渠道,比如从流亡大众,逃难百姓的口中对对方略有所闻,但相互之间则是完全陌生的。刘备因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形成一定势力。由于自身实力有限,在诸侯混战过程中屡遭败绩,不得不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虽然颠沛流离,但他的“仁义”之声早已为外界所闻,且得到四方名士的尊敬。陈寿就评价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5连一代枭雄曹操都认为:“今天下英雄,唯使君(刘备)与(曹)操耳。”6徐州牧陶谦、荆州牧刘表甚至产生过放弃让自己儿子继承基业,选择让刘备统领自己领地的想法。在荆州时,刘表最初对刘备是以礼相待,后在他人挑拨下,已“疑其心,阴御之”7,故让他屯兵新野,远离荆州核心区域。此时的刘备已经戎马半生,他看到自己“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8。痛定思痛,终于意识到自己身边虽然有关羽、张飞、赵云等良将,却缺乏有真才实学,特别是能够出谋划策,运筹帷幄的谋士之辅助,所以屡遭失败,难以成功。当刘备到达荆州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洛阳遭董卓之乱成为一片废墟,而荆州则基本上没有遭到战争纷扰。因此,中原人士为避战乱,大量地流寓荆州。史载“士之避难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9。而荆州本身也是人才辈出的地方,那里人才荟萃。一时间,流寓荆州的中原人士与荆州本地的杰出人才,形成一个庞大的士人群体,如庞德公、司马德操、黄承彦、徐庶、庞统、诸葛亮等,都是云集在荆州的士人中的佼佼者。荆襄士人关心政治,频繁聚会,研习经史,议论古今,纵谈天下大势,抨击当时军阀的黑暗统治,逐渐形成在荆襄一带中、小地主中有广泛影响,以大名士和地主阶级中青年知识分子为骨干的政治集团。他们认定刘表难以成就大事,不可能靠他恢复天下安宁,故不足相与为谋,拒刘备风雪访隆中(选自李春明等绘四大名著连环画,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9年版)972023 年第 5 期文化透视绝去刘表处供职。虽然他们都拒绝为刘表出仕,却并不甘于寂寞。据三国志杜袭、诸葛亮等人传记可知,他们是在“待时凤翔”“冀有所望”“思得明君”。诸葛亮是荆襄集团中的一员,也可以说是这个集团的代表人物。他抱定的是其在出师表中的信念:“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但同时诸葛亮也会以各种方式表示他具有不同凡人的志向,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他虽“躬耕陇亩”,表面是甘于平凡,可“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诸葛亮由此通过友人传递出一个信息:他是有高远志向和雄心抱负的。刘备集团与荆襄士人这两个群体本是互相陌生的,但因为彼此痛恨战争、希望社会稳定的需要,通过互相认识了解而最终走到了一起。按照传播学的解释,这种共同的基础和目标,就是他们共同的语义空间。倘若刘备只思得到一块土地以割据,或者荆襄士人这一方只图偏居一隅,看重山水田园、花前月下而无心朝政的话,那么两个群体互相之间的信息发送与解读就会天差地别;或是说,他们将会对对方的行为充满误解,而达不到理解。综合以上分析可知,二者共同的语义空间,是最后传播实现的重要背景和必要前设。二、“传播”达成的因素发送者与接受者的身份重叠古代社会的发展,离不了士人阶层,尤其是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谋略显得特别重要。当刘备终于意识到自己身边缺乏有真才实学的士人帮助,又看到荆襄地区人才济济,便下决心从头做起,把延揽英才,招纳俊秀作为当务之急。刘备迫切寻求良辅的心情随着他的四处访求俊秀,而主动成为传播过程中信息的“发送者”。与此同时,刘备的消息引起了荆襄士人集团的注意,此处他们本应是信息的“接受者”,是一种被动式的行为。然而,他们却给予了刘备强烈的回应,也就是信息的反馈和反“传播”。在这个过程中,发送者与接受者的身份对调了,因此达成了发送者与接受者的身份重叠。这便加强了作为传播基础的共同语义空间,再次为传播最终的有效实现增加了砝码。三国志注引襄阳记记载:“刘备访世事于司马德操(司马徽),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备问为谁,曰:诸葛孔明(诸葛亮)、庞士元(庞统)也。”三国演义第三十五回玄德南漳逢隐沦,单福新野遇英主就根据上述记载,有了这段比较真实的描述:水镜因问玄德曰:“吾久闻明公大名,何故至今犹落魄不偶耶?”玄德曰:“命途多蹇,所以至此。”水镜曰:“不然。盖因将军左右不得其人耳。”玄德曰:“备虽不才,文有孙乾、糜竺、简雍之辈,武有关、张、赵云之流,竭忠辅相,颇赖其力。”水镜曰:“关、张、赵云,皆万人敌,惜无善用之之人。若孙乾、糜竺辈,乃白面书生,非经纶济世之才也。”玄德曰:“备亦尝侧身以求山谷之遗贤,奈未遇其人何!”水镜曰:“岂不闻孔子云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何谓无人?”玄德曰:“备愚昧不识,愿赐指教。”水镜曰:“今天下之奇才,尽在于此,公当往求之。”玄德急问曰:“奇才安在?果系何人?”水镜曰:“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10这段话中的“水镜”,即东汉末年的隐士司马徽,此人精通经学,为人清雅,学识广博,对奇门也有研究,并有知人之明,故有“水镜先生”之誉。他向刘备推荐的“伏龙、凤雏”,即是荆襄士人群体中最杰出的两位青年俊杰诸葛亮、庞统。司马徽为什么要向当时实力并不强大的刘备推荐荆襄最杰出的青年俊杰?这是“传播”的功劳。在天下大乱,军阀混战之时,包括士人群体在内的下层民众,都希望迅速结束战争,恢复正常社会。当时能“取威定霸”者虽有无数,但“秀才不出门,遍知天下事”,因为信息“传播”的情况,在荆襄士人纵谈天下之势时,早已对当时的“雄主”有清醒的认识与品评。曹操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但他生性残暴,多疑而又奸诈,常玩弄权术,这与荆襄士人的素养和施政治国设想,有很大的差别。更982023 年第 5 期文化透视何况,曹操手下早已人才济济,有太多满腹文韬武略的一流人才,荆襄士人想要在他们中脱颖而出,影响曹操决策,谈何容易?孙权也是当时的一位“人杰”,但缺乏一统天下的雄心,所力图的只是保全江东的父兄业绩。这与荆襄士人结束分裂,完成统一大业的愿望完全不同,所以荆襄士人也不看好孙权。其他割据者如荆州刘表,益州刘璋,西凉韩遂、马超等人,均为目光短视之人,完全没有恢复社会安宁之雄心,更为荆襄士人所看不起。荆襄士人认为,刘备才是他们理想的“人主”。因为较之曹操的残忍、孙权的偏安,刘备的“仁义”颇与之契合,何况后者也确实做过一些比较“仁义”的事情。例如:刘备早期在做县令栖身的时候,就是因为招惹了当地豪族,遂遭其派出的刺客刺杀。当时刘备却不知道,对刺客很礼遇,于是刺客惭愧,交代实情之后离去。11管亥围攻都昌时,北海相孔融“乃遣东莱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备惊曰: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邪?”12刘备为此感动,于是率领三千兵马去解决了北海之围。曹操大军进攻徐州时下达了屠城命令,所到之地尸骸遍野、血流成河,徐州牧陶谦求救。刘备奋不顾身,率领麾下几千人前往救援。到达徐州后,陶谦又调拨四千人与他,合作打败曹军。曹操退走后,陶谦病逝之前把徐州让给刘备,陶谦属下陈登、糜竺等人十分赞成,徐州百姓也为之欢喜。13刘备又传为汉室中山靖王之后,若打出“兴复汉室”的旗号,能起到吸引入心,招揽人才的作用,这与荆襄士人欲结束天下分裂的理想相一致。刘备集团成员在出身上较之曹操、孙权集团,看似低微(这一特点自然颇难取得地主阶级上层集团及地方割据势力的支持),但却易于赢得如诸葛亮所在的荆襄士人群体这样的中下层地主、庶族寒门和一般民众的同情和拥戴。而诸葛亮,据三国志的记载:“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珪,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郡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三国志裴注引魏略又载:“(诸葛)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而谓三人曰:卿三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诸葛亮从山东避难到了荆襄,对军阀割据造成的社会混乱体会太深。他在隆中十余年的“躬耕”,结交了众多亲友,如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庞统、马良,以及良师司马徽、庞德公、黄承彦等人。他们或是襄阳人,或是与诸葛亮一样因避乱而在襄阳地区活动。这些人与诸葛亮关系极为密切:同辈即为学友,常切磋学问,议论时事;长辈便是师长,诸葛亮常亲自登门跪拜求教。在这些师友中,如徐庶、庞统、司马徽、庞德公都是当时襄阳才高识广的著名人物,与他们在一起的讨论、求教,可帮助诸葛亮在政治、军事、经济诸方面成长成熟。他们之间交情深厚,相互帮助,确使诸葛亮受益匪浅。不仅如此,诸葛亮在十年躬耕时期,已同襄阳地区的刘表割据势力,以及地方豪族和名士,结成一种超过师友情谊的亲缘关系。诸葛亮已经成为荆襄士人的代表,其声誉广为传播。所以,刘备集团和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襄中小地主集团,由于政治、经济地位十分相近,思想上正统观点又似磁铁般地相互吸引。于是,荆襄士人群体除了“水镜先生”的推荐外,其他人也纷纷加入“传播”大军。且看三国演义根据史书记载而加以合理发挥的描述。先是司马徽对诸葛亮的再次推荐:水镜曰:“公(徐庶)怀王佐之才,宜择人而事,奈何轻身往见景升乎?且英雄豪杰,只在眼前,公自不识耳。”其人曰:“先生之言是也。”玄德闻之大喜,暗忖此人必是伏龙、凤雏,即欲出见,又恐造次。14接着是诸葛亮好友徐庶对诸葛亮的推荐:玄德回马入城,忽见市上一人,葛巾布袍,皂992023 年第 5 期文化透视绦乌履,长歌而来。玄德闻歌,暗思:“此人莫非水镜所言伏龙、凤雏乎?”遂下马相见,邀入县衙。问其姓名,答曰:“某乃颍上人也,姓单,名福。久闻使君纳士招贤,欲来投托,未敢辄造;故行歌于市,以动尊听耳。”玄德大喜,待为上宾。15庶曰:“以某比之,譬犹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耳。此人每尝自比管仲、乐毅;以吾观之,管、乐殆不及此人。此人有经天纬地之才,盖天下一人也!”玄德喜曰:“愿闻此人姓名。”庶曰:“此人乃琅琊阳都人,覆姓诸葛,名亮,字孔明,自号为卧龙先生。此人乃绝代奇才,使君急宜枉驾见之。若此人肯相辅佐,何愁天下不定乎!”玄德曰:“昔水镜先生曾为备言:伏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今所云莫非即伏龙、凤雏乎?”16然后是司马徽对诸葛亮非常高的评价:玄德曰:“元直临行,荐南阳诸葛亮,其人若何?”徽笑曰:“以吾观之,不当比此二人(管仲、乐毅);我欲另以二人出之。”云长问:“那二人?”徽曰:“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也。”众皆愕然。17连“荷锄耕于田间”的农夫也敬仰诸葛亮:玄德同关、张并从人等来隆中。遥望山畔数人,荷锄耕于田间,而作歌曰:“苍天如圆盖,陆地似棋局。世人黑白分,往来争荣辱。荣者自安安,辱者定碌碌。南阳有隐居,高眠卧不足!”玄德闻歌,勒马唤农夫问曰:“此歌何人所作?”答曰:“乃卧龙先生所作也。”18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好友崔州平如是说:忽见一人,容貌轩昂,丰姿俊爽,头戴逍遥巾,身穿皂布袍,杖藜从山僻小路而来。玄德曰:“此必卧龙先生也!”急下马向前施礼,问曰:“先生非卧龙否?”其人曰:“将军是谁?”玄德曰:“刘备也。”其人曰:“吾非孔明,乃孔明之友博陵崔州平也。”玄德曰:“久闻大名,幸得相遇。乞即席地权坐,请教一言。”二人对坐于林间石上,关、张侍立于侧。19诸葛亮的好友石广元、孟公威也为诸葛亮登场了:将近茅庐,忽闻路傍酒店中有人作歌。玄德立马听之。二人歌罢,抚掌大笑。玄德曰:“卧龙其在此间乎!”遂下马入店。见二人凭桌对饮:上首者白面长须,下首者清奇古貌。玄德揖而问曰:“二公谁是卧龙先生?”长须者曰:“公何人?欲寻卧龙何干?”玄德曰:“某乃刘备也。欲访先生,求济世安民之术。”长须者曰:“我等非卧龙,皆卧龙之友也:吾乃颍川石广元,此位是汝南孟公威。”玄德喜曰:“备久闻二公大名,幸得邂逅。今有随行马匹在此,敢请二公同往卧龙庄上一谈。”20诸葛亮的弟弟诸葛均则被错认为是诸葛亮:玄德待其歌罢,上草堂施礼曰:“备久慕先生,无缘拜会。昨因徐元直称荐,敬至仙庄,不遇空回。今特冒风雪而来。得瞻道貌,实为万幸,”那少年慌忙答礼曰:“将军莫非刘豫州,欲见家兄否?”玄德惊讶曰:“先生又非卧龙耶?”少年曰:“某乃卧龙之弟诸葛均也。愚兄弟三人:长兄诸葛瑾,现在江东孙仲谋处为幕宾;孔明乃二家兄。”玄德曰:“卧龙今在家否?”均曰:“昨为崔州平相约,出外闲游去矣。”21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也被误认为是诸葛亮:玄德视之,见小桥之西,一人暖帽遮头,狐裘蔽体,骑着一驴,后随一青衣小童,携一葫芦酒,踏雪而来;转过小桥,口吟诗一首。诗曰:“一夜北风寒,万里彤云厚。长空雪乱飘,改尽江山旧。仰面观火虚,疑是玉龙斗。纷纷鳞甲飞,顷刻遍宇宙。骑驴过小桥,独叹梅花瘦!”玄德闻歌曰:“此真卧龙矣!”滚鞍下马,向前施礼曰:“先生冒寒不易!刘备等候久矣!”那人慌忙下驴答礼。诸葛均在后曰:“此非卧龙家兄,乃家兄岳父黄承彦也。”玄德曰:“适间所吟之句,极其高妙。”22刘备寻访诸葛亮,虽然数次访不到,可是在数次行程中,却掀起了一波接一波推荐诸葛亮的高潮,作为荆襄士人代表的司马徽、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诸葛均、黄承彦等人,乃至“荷锄耕于田间”的乡人,均出场为诸葛亮唱赞歌,加大了对诸葛亮名声“传播”的力度。三国演义所描述的这些情节,并不完全是虚构,而是根据史书记载的合理发挥。至此,两个原本陌生的群体均1002023 年第 5 期文化透视已根据群体的需要而发出了相关信息,这些信息的传播让刘备虽未见到诸葛亮本人,只闻见其声,但诸葛亮的才华已经深入刘备之心。他已经相信那真是“千军易得,一相难求”的军师。有所作为的封建政治家刘备也自然是诸葛亮完全可以信赖的“明主”。信息的发送者,信息的接受者,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互换身份。简明地概括以上流程:即“传者”发出的信息被“受者群体”接受后,他们反过来成为了“传者”,向原本的传者发送关于受者的信息,使得传者变成了受者。如此往返几次之后,传播的传受双方已经完全契合,而且互相清楚地知道对方的意图,也即互相理解,这也就是“传播”的达成。三、“传播”的效果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形成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传播”终于见到了两个已经不再陌生的群体都期盼着的效果。刘备带着关羽、张飞“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在初次会见时,诸葛亮就向刘备剖析天下形势,在从政治、军事、经济、地理和人事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和反复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被称为隆中对的一整套战略和策略。这个规划的要点是:根据天下形势,需要暂时避开“不可与争锋”的曹操,联合“据有江东,已历三世”的孙吴,夺取“其主不能守”的荆州、益州为根据地,利用“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的影响,两路出击,北伐中原,“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23隆中对为刘备成就大业规划了明确而又完整的内政、外交和军事的战略目标,相当周详地预测和描绘出一个与曹、孙鼎足三分之势的蓝图。隆中对规划的战略蓝图,是建立在对现实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之上的。刘备后来就是基本上按照这个政治方案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天下三分的政治局面。这个战略规划让徘徊中的刘备看到了光明,他不仅称“善”,还“与亮情好日密”。24“三顾茅庐”使两个原本陌生的群体,因为“传播”的作用,走到了一起,不仅演绎出流传千古的“君臣鱼水契”的佳话,还传播了古今名策隆中对,更据此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未来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可以说,他们彼此不仅是“传播”得以实现的原因,亦是传播得以实现的结果。虽然传播学中的“传播”在学界被认为是一个出自西方语境的概念,然而“三顾茅庐”这样的故事深刻地证明了,灿烂的中华文明早就孕育出了“传播”的内涵。这段史实发生于距今1800年前,然而却影响深远,其中的深刻的道理给后人带来重要的启示。亦如杜甫蜀相诗中所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若无刘备三顾,何来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以说正是刘备和诸葛亮彼此的真诚相待,相互成全,换来了蜀汉政权与曹魏、孙吴的鼎立局面。而这一切正是得益于传播的实现,历史的车轮才如此这般滚滚向前,并给后世留下了成为千古美谈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注释:1(美)维纳:人有人的用处控制论和社会,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第1617页。2(荷)赫伊津哈:人:游戏者,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3(唐)李延寿等:北史突厥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2187页。定三分隆中决策(选自清光绪增像全图三国演义,上海点石斋石印本)1012023 年第 5 期文化透视4(元)脱脱等:宋史贺铸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0199页。56781113(晋)陈寿:三国志先主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64页,第652页,第653页,第653页,第650页,第650页。9(晋)陈寿:三国志王粲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445页。10141516171819202122(明)罗贯中著,李殿元点校三国演义,青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257258页,第258页,第259页,第266267页,第269页,第270页,第271页,第272273页,第273页,第275页。12(晋)陈寿:三国志太史慈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878页。2324(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678页,第678页。作者:博士研究生,电子科技大学讲师,四川大学符号学传媒学研究所成员雪是大自然的精灵,更是冬天的浪漫。爱雪的古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风雅的故事。这里拣两则典故来说说。一则是雪夜访戴。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讲了这样一件事,说是住在山阴(今浙江绍兴市)的王子猷,在一个大雪之夜,一觉醒来,开门一望,四野皎然。他突然想起住在剡县的好友戴安道,于是命人驾起小舟,溯曹娥江而上,“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王子猷即王徽之,他是王羲之的第五个儿子。戴安道即戴逵,晋书说他“能鼓琴,工书画,其余巧艺靡不毕综。”这则典故把王徽之的放荡不羁、率情任性描绘得形神毕现,而且由此产生了“乘兴而来,兴尽而归”这个成语。一则是踏雪寻梅。相传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又据五代时孙光宪北梦琐言记载,有人问郑綮:“相国近有新诗否?”郑綮回答:“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上,此处何以得之?”郑綮是唐昭宗时的宰相,他比孟浩然晚生100多年。大概他也只是重复了一下孟浩然说过的话,所以后世人们还是把踏雪寻梅的典故着落在孟浩然身上。元人费唐臣苏子瞻风雪贬黄州杂剧第二折道是:“为不学乘桴浮海鸱夷子(范蠡自号“鸱夷子皮”),生扭做踏雪寻梅孟浩然.。”明程羽文诗本事诗思也说:“孟浩然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子背上。”倘若换一个角度来看这两桩风雅之事,又会怎样呢?明人朱有燉有两首珠履曲,不妨抄录如下:【咏剡溪棹雪】乘兴去、虽然美话,兴阑归、也自由他,着艄公怎地不嗟呀!忍着饥催去棹,捱着冷又还家,把一个老先生埋怨煞。【咏浩然踏雪】踏瑞雪、蹇驴破帽,访幽梅、野径荒郊,待沽酒前村价又高。白茫茫银海岛,寒凛凛玉溪桥,把一个老先生干冻倒。前一首说,你姓王的倒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全凭着自己一时作念,可替那个艄公想想,辛苦一夜,还没喘上一口气,喝上一口汤,刚到戴家门口你又说兴致没了,催着回去。这不是故意拿人作耍吗?后一首说,乘着跛脚的驴子,戴着破烂的帽子,下雪天你到荒郊野径去寻的什么梅,找的什么诗?想到前村买酒吃,口袋里又没银子,你看这白茫茫的世界,寒凛凛的天气,还不把你孟老先生冻个半死?无论是雪夜驾舟逆水上行,还是在风雪中寻梅赋诗,都不是件好玩的事情,读完这两首曲子,你还轻松得起来吗?文史杂谈雪天雅事的另一面任也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