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PET_CT联合增强CT扫描和肿瘤标志物诊断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探究.pdf
下载文档

ID:2922969

大小:1.75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PET_CT 联合 增强 CT 扫描 肿瘤 标志 诊断 肺癌 淋巴结 转移 应用 价值 探究
99影像技术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7月 第7卷第13期 肺癌已经成为全球排名第二的癌症类型。对癌症患者进行早期治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病灶生长,延长患者有效生存时间1。传统的影像学技术对该病的疗效评估、分期明确情况及定性情况存在一定局限性。故需联合更为细化的检测方式作为支持,提升该病的诊断率。增强 CT 检测方式能够更为细微地反映病灶的基本结构;联合 PET/CT 检测方式,能够一次性获得全身的 CT 与PET 断层图像。因 PET 方式能够清晰反映病灶的代谢能力,CT 方式能够显示病灶的基本形态结构,通过 PET/CT 联合增强 CT 扫描方式有利于肺癌及其转移灶诊断效能的提升2-4。本文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1 月2023 年4 月沭阳县中医院收治的 128 例疑似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 PET/CT 联合增强 CT 扫描和肿瘤标志物诊断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回 顾 性 分 析 2021 年 1 月 2023 年 4 月 沭 阳 县中医院收治的 128 例疑似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 男 性 78 例,女 性 50 例;年 龄 36 74 岁,平 均年 龄(58.146.12)岁;体 重 44 80 kg,平 均(54.253.31)kg。患者对研究内容均知情并签订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患者肺内有肿块及单发实性结节组织;均为首次治疗;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严重全身感染者;精神类疾病或认知功能障碍等依次行差患者;对造影剂过敏的患者。1.2 方法PET/CT 检 测:应 用 美 国 GE 公 司 所 生 产 GE Discovery NM610 PET/CT。在患者接受检查前,禁食6 h,满足血糖 11.1 mmol/L 要求。造影剂注射剂量根据体质量(3.70 5.55)Mbq/kg 确定。检查前,告知患者充分休息,在排尿后接受检查。检查过程中,患者保持平卧位,先进行定位扫描。扫描参数分别为电流40 mA,电压 120 kV,扫描范围 1 200 mm。待定位扫描完毕后,再开展体层扫描,扫描时调节电压为 120 kV,层厚为 3 mm,时间为 18.7 21.9 s。床位体部的 PET 图像扫描时,所采集的图像一般为 4 5 个,并调控各床位的扫描时间在 2 2.5 min 之间。增强 CT 检测:应用美国 GE Revolution 256CT 进行检测。检测应用造影剂为碘海醇,按照 3 4 mL/s 的速率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总注射剂量为 80 100 mL。注射后对患者进行二期增强扫描方式检查。检查参数分别设置为电流 240 mA,电压 120 kV,重建层厚为 3 mm。静脉期扫描时间控制在 40 50 s,动脉期的扫描时间控制在 20 25 s。肿瘤标志物检测:检测当天,在患者空腹的状态下,抽取静脉血 3 mL 行实验室指标检测。按照 3 000 r/min的速度对采集血液样本进行 5 min 的离心处理。然后应用全自动电化学免疫发光法对肿瘤标志物进行检测。检测项目包括可溶性角蛋白 19(CYFAR21-1)、癌胚抗原(CEA)、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糖类抗原153(CA153)以及糖类抗原 125(CA125)。病理检测:对患者病灶取样进行检测,每个病灶处需要取 3 块组织样本,用 0.9%氯化钠溶液对取材位置进行反复冲洗。随后将取材样本送至病理学检测实验室进PET/CT 联合增强 CT 扫描和肿瘤标志物诊断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探究金炳全(沭阳县中医院核医学科 江苏 宿迁 223600)【摘要】目的:分析 PET/CT 联合增强 CT 扫描和肿瘤标志物诊断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 2021 年 1 月2023 年4 月沭阳县中医院收治的 128 例疑似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进行增强 CT、PET/CT、肿瘤标志物检查。以病理检测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肿瘤标志物、增强 CT+PET/CT 及增强 CT+PET/CT 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的诊断价值,并分析导致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增强 CT+PET/CT 及增强 CT+PET/CT 联合肿瘤标志物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明显高于肿瘤标志物检测(P 0.05);联合诊断的准确度明显高于增强 CT+PET/CT 检测(P 0.05),但灵敏度及特异度差异不显著(P 0.05);51 例确诊肺癌患者中,未转移患者为30 例,转移患者为 21 例。转移组纵隔淋巴结 SUVmax 和肿瘤标志物 CAl53 高于未转移组,纵隔淋巴结短径大于未转移组(P 0.05)。纵隔淋巴结 SUVmax 3.46,淋巴结短径 7.55 mm,CAl53 16.70 ng/mL 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增强 CT+PET/CT 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对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准确率更高。纵隔淋巴结 SUVmax 3.46,淋巴结短径 7.55 mm,CAl53 16.70 ng/mL 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关键词】PET/CT;增强 CT;肿瘤标志物;肺癌;淋巴结转移;病理检查【中图分类号】R4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07(2023)13-0099-03100 影像技术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7月 第7卷第13期 行病理检查,出具诊断结果。1.3 观察指标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统计肿瘤标志物、增强 CT+PET/CT 及增强 CT+PET/CT 联合肿瘤标志物诊断结果,比较不同检测方式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分析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典型影像特征。1.4 统计学方法采用 SPSS 26.0 统计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 标准差(x-s)表示,采用 t 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n)、百分率(%)表示,采用 2检验,以 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 结果2.1 不同检测方式诊断结果病理结果显示,128 例疑似肺癌患者中恶性 51 例,良性 77 例;肿瘤标志物检测恶性 57 例,良性 71 例,误诊 23 例,漏诊 17 例;增强 CT+PET/CT 检查恶性 49 例,良性 79 例,误诊 5 例,漏诊 7 例;增强 CT+PET/CT 联合肿瘤标志物检测恶性 50 例,良性 78 例,误诊 1 例,漏诊 2 例。见表 1 表 3。表 1 肿瘤标志物诊断结果 单位:例肿瘤标志物病理检查合计恶性良性恶性342357良性175471合计5177128 表 2 增强 CT+PET/CT 诊断结果 单位:例增强CT+PET/CT病理检查合计恶性良性恶性44549良性77279合计5177128表 3 增强 CT+PET/CT 联合肿瘤标志物诊断结果单位:例增强 CT+PET/CT+肿瘤标志物病理检查合计恶性良性恶性49150良性27678合计51771282.2 不同检测方式诊断效能增强 CT+PET/CT 及增强 CT+PET/CT 联合肿瘤标志物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肿瘤标志物单一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三者联合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增强CT+PET/CT检测(P0.05),但灵敏度及特异度差异不显著(P 0.05)。见表 4。表 4 不同检测方式诊断效能%(n/m)检测方式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肿瘤标志物66.67(34/51)70.13(54/77)68.75(88/128)增强 CT+PET/CT86.27(44/51)93.51(72/77)90.62(116/128)增强CT+PET/CT+肿瘤标志物 96.08(49/51)98.70(76/77)97.66(125/128)12/P114.553/0.05 23.890/0.05 38.264/0.0522/P23.047/0.05 2.775/0.05 5.736/0.0532/P35.449/0.05 14.143/0.05 18.920/0.05注:12/P1为三者联合与肿瘤标志物检测结果比较;22/P2为三者联合与增强 CT+PET/CT 检测结果比较;32/P3为肿瘤标志物与增强 CT+PET/CT 检测结果比较。2.3 NSCLC 发生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分析在 51 例确诊 NSCLC 患者中,未转移患者数量为 30 例,转移患者数量为 21 例。转移组纵隔淋巴结SUVmax 和肿瘤标志物 CAl53 高于未转移组,纵隔淋巴结短径大于未转移组(P 0.05)。见表 5。2.4 NSCLC 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及单因素分析纵隔淋巴结SUVmax3.46,淋巴结短径7.55 mm,CAl53 16.70 ng/mL 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见表 6。表 5 NSCLC 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组别未转移组(n=30)转移组(n=21)t2P性别(男/女)18/1213/80.0180.890年龄(x-s,岁)57.149.2557.789.570.2400.811吸烟史(从未吸烟/曾经吸烟)15/1514/171.3980.236淋巴结 SUVmax(x-s)4.253.306.843.272.7690.007淋巴结短径(x-s,mm)7.035.9212.699.912.5510.013原发肿瘤 SUVmax(x-s)10.5210.4812.298.410.6420.523CEA(x-s,ng/mL)11.4635.649.4721.950.2270.821CA125(x-s,ng/mL)17.2224.7129.7052.711.1340.262CA153(x-s,ng/mL)10.456.8619.6223.112.0560.045CA199(x-s,ng/mL)9.8518.1112.298.410.574 0.050 101影像技术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3年7月 第7卷第13期 2.5 典型影像分析注:右肺上叶尖段软组织肿块,PET/CT 显像见右肺上叶肿块FDG 代谢明显升高,SUV 最大值 8.66。图 1 右肺上叶影像3 讨论当前在肺癌标志物的研究中,仅有少量的标志物表现出了临床应用潜能5-6。影像组学检测技术近年来在肺癌的诊断中较为常见。通过引入 PET/CT 扫描方式,能够对患者是否存在淋巴转移的情况予以识别。同时该类方式扫描影像清晰度佳,能够有效地提升 1.0 cm 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最终可利于医师对患者淋巴结肿大的原因予以评估7-8。例如 PET 扫描方式能够对肿瘤的内部异质性进行判断,而 PET/CT 扫描方式则在鉴别肺癌病理分型、肺结节良恶性等方面效果远优于单一 CT 检测方式。增强CT+PET/CT 及增强 CT+PET/CT 联合肿瘤标志物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明显高于肿瘤标志物检测(P 0.05);联合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增强 CT+PET/CT 检测(P0.05),但灵敏度及特异度差异不显著(P0.05)。分析原因认为,在进行 PET/CT 扫描的过程中,通过将 PET的功能代谢成像与螺旋 CT 的成像技术相互融合,两者之间优势互补,单次检查就可以同时得到PET与CT的图像9。将所扫描出的图像信息进行融合,并在病灶定性的基础上,明确病灶波及的范围。从检测原理上看,PET/CT 作为临床上所应用的新型影像学检测技术之一,技术操作优势明显,因肿瘤细胞本身有比较强的代谢活性,对造影剂的摄取能力是普通细胞的 2 10 倍10。故在检查过程中,肿瘤细胞处会出现“光点”,这一改变要早于肿瘤病灶出现解剖形态改变之前,故能够早期检出隐藏病变。但是 PET/CT 技术并不能检出全部病灶,故联合影像学检查方式与血液生化指标能够提供双重诊断依据,弥补单项诊断的不足,最终提升诊断准确率与灵敏度。通过对肺癌淋巴结转移准确评估,为患者疾病预后、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更有价值的参考。从转移危险因素的评估方面分析,本研究结果提示:原发肿瘤的 SUVmax 与纵隔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其通过对 46 例肺癌患者的研究发现原发灶的 SUVmax、肿瘤的大小、病理类型等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综上所述,增强 CT+PET/CT 和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肺癌及淋巴结转移的检出准确率更高。纵隔淋巴结 SUVmax 3.46,淋巴结短径 7.55 mm,CAl53 16.70 ng/mL 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参考文献】1 刘枫林,马伟.肺癌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及病理学特点分析 J.中国病案,2021,22(5):53-55.2 李雪艳,王大维,于丽娟,等.18F-FDGPET/CT 影像组学预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化疗预后的价值 J.海南医学院学报,2023,29(3):210-215.3 张庆团,郭兴全,王家赐.低剂量 CT 联合血清肿瘤标志物在早期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J.中国 CT 和 MRI 杂志,2023,21(2):58-60.4 丁纪涛,王祥,赵乐华,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血清 NSE、ProGRP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J.实用癌症杂志,2023,38(5):718-721.5 黄伟,郑继坤,杨燕,等.MSCT 参数、CA199、NSE 在早期肺癌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 J.河北医药,2023,45(4):500-503,508.6 王玉颖,燕翔,管静芝.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少见突变型非小细胞肺癌基因检测及治疗研究进展 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22,43(12):1293-1297.7 孙晓慧,张俊.18F-FDG PET/CT 影像组学在肺癌诊治及预后中的研究进展 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23,45(1):41-46.8 李萌,徐婷,张垒,等.PET/CT 各代谢参数联合检测对中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J.分子影像学杂志,2023,46(1):33-36.9 俞愈,李继会,章斌,等.18F-FDG PET/CT影像组学预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价值J.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3,30(1):51-56,144.10 王瑜,任丽坤,庞世杰,等.18F-FDG PET/CT 联合 DWMRI 影像特点与 NSCLC 患者瘤细胞功能状态及总生存期的关系研究 J.中国医学装备,2020,17(1):65-68.表 6 NSCLC 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多因素及单因素分析因素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OR(95%CI)POR(95%CI)P淋巴结 SUVmax 3.461.01.0 3.464.23(1.21 14.84)0.0243.72(0.94 14.56)0.049淋巴结短径/mm 7.551.01.0 7.558.22(2.37 28.39)0.00113.48(3.26 55.62)0.001CA153(ng/mL)16.701.01.0 16.703.90(1.07 14.23)0.0385.07(1.07 24.05)0.040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