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藏族
传统
建筑
概述
非遗研究101藏族传统建筑概述甲日巴洛桑朗杰著尕藏本译【摘 要】建筑是历史的活化石,也是一种文化的静默叙事。它不仅表现了一个民族或区域的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表现出特有的生活方式、生产力发展的程度和独特的审美趣味。藏族传统建筑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提高丰富,曾有过辉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藏族传统建筑以它独特的风格,在藏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西藏的民居、宗堡、宫殿和寺院等建筑工艺之起源和发展历程,以及建筑风格和建造流程等做了较详细的阐述,以期为青藏高原民族地区的城镇建设、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特色提供基础性、技术性的参考。【关键词】藏族;传统建筑;建筑工艺;建筑风格;建筑流程中图分类号:J 5 9文献标识码:A文 章 编 号:I S S N 1 0 0 4-6 8 6 0(2 0 2 3)0 2-0 1 0 1-0 0 9一、藏族建筑的发展从各类藏文史书的记载a来看,藏族建筑技艺的起步通常被认为是从“第一座宫堡雍布拉康”b的建成开始的。事实上,近几十年来发现的昌都卡若遗址和拉萨曲贡遗址等都是距今约三四千年的房屋遗址,足以证明藏族建筑技艺在当时就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所谓的“第一宫殿”(),其实仅指赞普最初居住的宫殿,而并非指整个西藏的第一座建筑。因此,雍布拉康并非是西藏第一座建筑物,而是指吐蕃先祖雅砻c部落的本文系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喜马拉雅南麓历史地理文献搜集、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1&ZD330)阶段性成果;2.2022年国家住建和城乡建设部项目“拉萨古城八廓历史保护更新方法研究”(项目编号:2022-R-035)阶段性成果。a阿底峡尊者.柱间史(藏文)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1989;巴卧 祖拉城瓦著.贤者喜宴(藏文)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译者注释)此论文选自1988年 西藏研究 第4期,有所修改。b“雍布”意为母鹿,“拉康”意为神殿,此宫殿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乃东县雅砻河支流颇章区的北面,是一座建造在半山腰上的古堡式建筑。(译者注)c雅砻为山南乃东雅砻藏布河谷一带的总名。(译者注)d山南琼结县城对面的半山腰上还有其遗址。(译者注)e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M.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38.(译者注)第一座宫殿。此后,大约在公元前100200年,建筑技艺不断提高,聂赤赞普时期新建的雍布拉康宫殿成为文明形成和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的象征。建筑技艺逐步改善和发展,到了雅砻部落第十代赞普俄肖列时期,新建了称为“青瓦达孜”()d的宫殿。据一些藏文王统记和宗教史料记载,该宫殿是在六代赞普的长期关怀下才得以建成的。由此可知,当时在材料选择、测量技术、石木技艺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据记载e,在赞普囊日松赞时期,已经有了称西藏艺术研究 2023 年第 02 期102之为“赤孜蚌都”()的宫殿,虽然现在很难辨认其具体的地理位置,但从文献所载该建筑的布局、材料运用、营造技艺的难度等方面来看,建筑水平毋庸置疑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先后迎娶泥婆罗和唐朝公主为王妃。根据两位王妃的建议,新建宫殿和寺院。从赞普新建“镇肢镇节”十二镇魔寺来看,当时西藏在原有的建筑技艺基础上,引进了唐朝和泥婆罗的建筑技艺,实现了建筑技艺水平的重大飞跃。据藏文史料记载:“大王妃泥婆罗赤尊公主在红山之巅新建布达拉宫,九百九十九所,合顶上赞普寝宫共计室千所,还在四周建造城墙三围”a。从拉萨大昭寺和布达拉宫三层殿门抱厦()b的壁画中看,当时布达拉宫的外形除多一圈围墙外,与雍布拉康宫殿并无多大区别。但其建筑规模、工程设计、技术难度等方面与雍布拉康相比已经有了极大的改进,且建筑更为复杂。此外,泥婆罗赤尊公主新建大昭寺时从泥婆罗召进当地工匠,唐朝文成公主亦有新建小昭寺的功德。各寺院的建筑风格基本为藏式,规模和形状等各有特点。8世纪,赞普赤松德赞建造桑耶寺时,融合了印度、汉地和吐蕃三地建筑技艺风格,在西藏本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结合了其他民族的技术优势和特点。这些建筑比之前的众多宫殿更为雄伟,艺术和技术的结合,造就了今天这般引人注目的建筑。7世纪以来新建的布达拉宫、大昭寺、小昭寺和桑耶寺等大型古建筑,从其建筑工程技术层面与最古老的雍布拉康等宫殿相比,其内外格局、材料运用、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等诸多方面都丰富了许多。从内外结构来看,最古老的宫殿如雍布拉康,大多a索南坚赞.西藏王统记M.刘立千译.北京:民族出版社,2001:58.(译者注)b殿门抱厦是寺院大殿或佛堂正门以外、门楼下面的厅庑。c后殿是寺院中背靠大殿后面的内殿。d热莫切即小昭寺,清文书作“老木即”。“甲达”二字有许多异写,有作“虎纹”理解的,谓此寺最初是由文成公主招来汉族工匠修建的缘故。(译者注)e欧达丹普梨寺,意译能飞城。古印度一寺庙名。约建于狮子贤论师的施主、印度法王达磨婆罗之前时间。静命论师即摹仿此寺格局而建成西藏桑耶寺。是用小的石块砌牢的,小石块砌成一堵墙,墙面宽,室内面积很窄;宫殿依山而建,从低到高虽然没有刻意的造型,但依然显得层次丰富,石梯通达顶层、联通哨所,墙面有用以向外投石防御的洞口和天窗。至今,在西藏的工布、浪卡子和仁布等地区仍有许多这样造型奇特的建筑和城址。比如,仁布县帕当乡普村东面河谷中,一座叫“西木萨”()的旧城,据说曾经是西木萨女王的故居。在吐蕃赞普赤松德赞时期行使政令所颁关于普村庄园的占有法令规定中有确切记载,可见古代藏族地方官员们的房屋建筑与雍布拉康宫殿是相似的。拉萨大昭寺、小昭寺和桑耶寺皆为结合了异域技艺的建筑。其中拉萨大昭寺的外观造型是外围四壁构建四方“雍仲”,也成为西藏古风永恒不变的风貌。诸多佛殿中,后殿区域中央供养主尊;每间后殿()c皆无窗户,光线直接通过天窗照进房内,用雕刻装饰圆柱及大门四翼。圆柱粗短,梁头雕狮。平整的墙壁上绘有佛本生传记、菩萨以及各种佛教故事的画图。由文成公主从内地召进工匠、仿照唐朝寺院而新建的小昭寺或“甲达热莫切”()d,意为“汉虎大院落”,其建筑基本的工艺特点是藏式砌墙和柱梁,房屋规模宏大,室内宽敞,殿门抱厦()的视线与后殿()正门相对,使室内采光充足。金顶建在后殿的屋顶上,金碧辉煌,高耸艳丽。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修建的桑耶寺外形取制于印度欧达丹普梨寺()e,四面由城墙包围,四周建有象征四大洲和八小洲的十二座佛殿。寺院中央修建有赞普用“一箭之地”()确定规模的三层乌孜大殿,顶层为印度风格,中层为汉地风格,底层为吐蕃风格,取名为“桑耶楼非遗研究103松弥居伦珠祖拉康”(),即“桑耶三种式样不变自然成就神殿”。室内规模大,中层与顶层采光充足,内、外、中回廊皆为丰富多样的壁画和雕塑,一眼就能看出与以往历史遗迹建筑物有很多不同的特色。上述佛殿、寺院在西藏传统建筑技艺的基础上,都吸收了能适应青藏高原高海拔的异域技术优势,从而发展成为地区文化精髓中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技术。这种包容开放、兼容并蓄的发展方式,使藏族建筑技艺不断发展创新,逐渐形成藏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体系。在传统基础上技艺创新,使得建筑的内外布局亦充满了灵活和丰富的多样性。据文献资料记载a,公元11世纪新建热振寺时,由于石匠和木匠发生矛盾,石匠们没有完工就撒手离开。于是,木匠们在大殿外侧四方立了十二根柱子,柱子间建造木篱隔墙取代石墙,粉刷装饰后完成了中间双柱的宝顶佛殿。传统建筑在这些偶然因素的影响下,不断摸索、创新发展。现在康区和墨竹工卡县境内有些地方还能看到房屋木柱之间木篱隔墙柳枝编织后粉刷装饰的构造。公元11世纪新建的萨迦南寺大神殿与以往不同,大多采用夯土的墙体,大经堂规模宏大,柱子采用简单修饰枝丫的原木材,无多余装饰。天窗檐()b明亮度高,殿外环绕高墙,四周各大门左右和城墙四隅分别设有角楼和城堡;城墙上口形成可容几人出入的墙宽和垛口,战乱时期有防御的作用,后来建造的城堡几乎都有设这种城墙和角楼的习俗。公元15世纪初,新建的甘丹寺等一些寺院的建筑与以上这些建筑有所不同,过殿门抱厦通经堂大门,大殿中长柱天窗檐下为“三解脱门”的隔扇。后殿另设天窗,殿门抱厦上方为向阳窗()c,楼顶房屋设有窗户等,后期修建的寺院几a伦珠曲培.热振寺志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188-191.(译者注)b天窗檐是屋顶天窗上的遮雨部分。c向阳窗是房间向阳一面所开大窗。d楼脚屋是为使屋基坚固,在地上纵横砌墙,上架梁木所构成的下房。乎都是这样的风格。公元17世纪,五世达赖喇嘛和第司桑杰嘉措时期,先后修建了布达拉宫白宫和红宫。现在我们看到的布达拉宫就是那个时期修建的。其石砌营造由经过加工的料石砌筑而成。主楼下多有用于山地落基而用的楼脚屋()d。砌墙面较宽,墙面从下而上逐渐收分。下房是通风透光的三角形洞口,上方是安有围栏的窗户,房屋的窗户自下而上逐渐增多、增大。下房窗户设栏杆,顶楼窗户有窗眉和窗棂。此后,于20世纪20年代建成的罗布林卡“坚塞颇章”,其建筑特点是,汉式金顶飞檐覆盖在向阳窗上(后来布达拉宫东寝宫噶丹囊塞、罗布林卡康松四轮、达旦明久颇章和拉萨大昭寺拉章的宫顶都有这种飞檐),上下三层楼房都是花格玻璃窗棂,同时道路体系便捷,极少有不好走的小路和弯道,梯级与台阶皆为圆圈形状。此外,像罗布林卡“林周噶采”()是仿照汉地凉亭而建造的。建于20世纪10年代的拉萨“策墨林卓康”,据说其内部只用梁直接造房。这种属于拉萨地区无柱一梁架房的开创性的技艺,至30年代后期,从印度订购使用螺丝钉开始,到1959年还在建。建于1956年的罗布林卡“达旦明久”颇章的建筑外形具有一定的民族风格,室内的装饰布局与时代同行。从西藏传统建筑的发展历程来看,建筑内外的布局进行了改进和创新,进一步形成了地域民族特色。公元7、8世纪,藏族建筑营造技艺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材料加工技术亦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大部分藏文史书上都记载了拉萨大昭寺兴建时所使用的地砖。近几十年前,维修大昭寺古墙时,人们曾亲眼看到红砖和青石板砌成的砖墙。我们至今还能从桑耶寺当地随处看到拆除的桑耶寺蓝色琉璃塔的瓷砖。1945年左右,桑耶宗本西藏艺术研究 2023 年第 02 期104土登列默在大规模开荒时,大家看见了地下出土的大红砖和铸造的铁块,后来,这些铸铁多拿去做犁口等。1961年,格吉强玛林被拆毁时,当地百姓亲眼看到砖墙被铁水粘住。由此不难看出,当时的西藏建筑材料运用与营造技艺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同时,在这一时期,一种建筑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新型民族特色的技术传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桑耶寺的布察色康林,因其外无墙、内无柱等13种建筑特点而成名。木条和象鼻相互叠加着,加长的木条和加大后的象鼻盖住屋顶,是一座与西藏其他建筑不同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建筑。在公元9世纪,赤热巴巾所建的九层“乌香都无双吉祥兴善寺”的面积与拉萨大昭寺相等。下三层为石砌,中三层用砖垒,上三层系木结构。每层均有飞檐、门、半满璎珞等装饰。寺顶为变幻式宫顶,若有风吹便似宝伞自行旋转。这些建筑在藏文史书中虽然清晰记载,现在已经无法考证了,但仍觉得可作为建筑工程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发展史的典型例子。总之,藏族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是在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技术基础上不断内外结合、博采众长,总结经验而形成的,其建筑形式的不断创新和民族特色的形成,都是藏族建筑工匠们运用智慧提炼出来的,是人类传统建筑文明的杰出代表。二、造型的差异及特点 藏族传统建筑大致可分为寺院、宫殿和一般民居三种。神殿的建筑特点与寺院相似,宗堡和贵族府邸属于宫殿建筑,民居又因城乡、生业等生活状况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寺院殿堂建筑的格局多为中心大殿、内部后殿、大殿正前殿门抱厦,大殿由通顶长柱(不少于两根)及其四周短柱支撑,大殿正门上方有狮子和挑梁面板()a装饰。殿门抱厦前为石梯,殿门抱厦上a挑梁面板是藏式建筑门上雕楣的一部门。b边玛墙是寺院、拉康和宫殿等藏族建筑正房屋顶四周用边玛草紧叠而造的女儿墙。c女儿墙是屋顶周围短墙,藏式屋顶短墙,碉棱顶上短围墙。d净厨指的是僧众食物依戒律可以存放一日的房间。方的中间房屋设有向阳窗,其他部位有各种大小窗户。向阳窗除了门板之外,没有安放窗棂的习俗。大殿内长柱天窗檐下为“三解脱门”()的隔扇,四周为各种大小房屋。屋顶处有汉式屋顶或屋脊宝瓶,墙角处有牛毛幢、向阳窗上方的左右为金铜或布制宝幢,中间为金铜的法轮和宝兽,墙体上方四周为边玛墙()b,边玛墙面多有用金铜的八瑞相、十相自在等图案的装饰。边玛墙上方的女儿墙下椽头板上用雕刻的圆木椽头装饰。屋顶处若有汉式屋顶和女儿墙()c,边玛墙角则用金或铜的狮子和四角的飞檐下悬挂铃铛装饰,殿门抱厦左右和向阳窗前挂着牦牛毛编织的帘子,寺院大殿的左右一方为净厨()d,一般大型的殿堂另设有与其净厨直接相通的一扇大门。大部分神殿与寺院的建筑风格相似。宫殿建筑的格局多为底层库房,中层食品储藏室、管家办公室、工作人员住所和厨房,上层主要为寝室。下层大多为楼脚屋,楼脚屋常设用来通风的小窗。中上层房屋的窗户逐渐增大,房屋正面中间为向阳窗,上方为玻璃窗。房屋中央为大厅,设有长柱和天窗。大厅为佛像、佛经和佛塔的陈设空间和举行大型仪式的场所。大厅的柱梁上有用木堆砌的13层美饰和雕塑装饰的传统。称之为“阳光寝宫”()的顶层宫殿为举行日常活动的小规模仪式的场所,亦是赞普经常居住的房屋。夜间寝宫、祈祷殿和御书房等的柱梁、门、窗户和窗棂皆用各种形态的木雕和壁画装饰。仆人住处、过道和走廊等的墙壁有进行粉刷和简单刷漆的传统,而底层只做墙壁的粉刷。殿门抱厦由排柱构成,大门用象鼻和“雀替”()装饰。顶层处有汉式屋顶、宝瓶、牛马幢和宝幢等饰品。尽管与寺院相似,但宫廷顶楼墙角各插立树枝风马旗杆。宗堡和贵族非遗研究105府邸等的样式虽属于宫殿建筑,但顶层用彩色布料的宝幢、牛马幢和经幡等,无其他豪华装饰。以前的宫殿、宗堡和贵族府邸等大型建筑用殿门抱厦,后来建筑风格发生变化就不再应用殿门抱厦了。宫殿和贵族府邸的园林里,常有一座两层或者一层的“卓康”(),是有很多玻璃窗户的亭台楼阁式供休闲娱乐的建筑,属于主楼旁边一组安静且非常华丽建筑群。因城市与农村生活方式的不同,一般民居的式样亦有差别。城市里也有私房和公房的区别。一般临街的城市房屋,底层为商铺,商铺背街面多无窗,常堆积杂物,商铺之上采光日照较好的房子作为寝室、厨房等居住空间。城市中的居住建筑,一般为小窗户的底层房屋(沿街道开店外)。中间和上层式样美观,采光充足,在木料工艺上亦有少量装饰的习俗。农村的民居,底层的后部和左右两边为牲畜圈和草料房。民居多为平顶屋(低海拔的河谷地带除外),利用民居错层退台的空间层次,人们在屋顶上晒太阳和晒粮食。据说在康区不需要专门的用作打麦的打禾场。将秋收后的庄稼晒在屋顶,直到可以去打磨做食材为止。贡布等河谷地带和有些地震高风险区,房屋的建造方式也有所不同。房屋石墙四角加砌木芯为柱,并在石墙中设置木条增强石墙的整体性、抗震性。民居多在墙边的柱上安装梁,铺以椽木,其上用灌木、黏土、木板复合构造层当作楼板。若是二楼,在上方有柱子和无柱子的不同情况下,墙角柱梁如同以上的建造方式,按照其房子的大小,铺设向阳窗和窗户。汉式屋顶前后为短柱,中间为长柱,三角形的大梁上覆盖轻便的木板,再盖天然石板。大家族的顶楼中央立长柱做天窗檐。康区几乎都是夯土墙,阿里和藏北草原大多是用草坯垒墙的平房,为稳住墙壁而打桩。除了寺院和宫殿之外,一般民居屋顶的墙角有做神垒的习惯。藏族房屋建筑风格的另一个特点是坐北朝a第司 桑杰嘉措.白琉璃(藏文)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7:342.(译者注)b“草坯”()指草根结成的厚块。未干者可以筑墙,干后可作燃料。南,冬天阳光直接照射到房子里,有助于光线和热量吸收。城市中的公私租赁房屋,除非沿街的房屋无法从其他方向出大门,一般大门均不开向北面。大门避免和楼梯直通。如果这样,就在大门前筑一堵墙与楼梯隔开。外门或大门边雕满堆经莲座的装饰纹理图案。正门面朝方向应有泉眼和前山与之呼应,屋后有泉眼缝隙或树就被认为影响居民福运。房屋周围若有以下这些东西也认为不吉祥:形如蝎子或女性生殖器的山丘,故而在墙上方塑造大鹏鸟和石木材料的男性生殖器等样式作为镇压或者扭转风水的措施。此外,为了表示与三界神灵和谐相处,其石墙外部的石板上雕刻东白虎、南玉龙、西赤鸟和北黑龟等图案。大部分房子的楼下以库房为中心,上方的大厅等主房则在北面,厨房在东南,厕所位于西南方向。根据有关房屋选址的文献记载来看,北夜叉方向为库房、东南灶神方向为厨房、西南乾达婆方向为厕所,这种方式目前已达成共识成为普遍习俗。西藏的房屋大多有称作“嘉茶”()的一种斟茶的木桶形状,由前向后梯级而造,有诸多墙角和八角形,房屋后墙突出,外形大体为长方形,如第司桑杰嘉措所著的 白琉璃 所记载的“房为正,战乱频仍”a,正方形的房屋被视为不吉祥。看似为了避免厄运,一般在寺院墙体上方装饰边玛草或者把墙体染成边玛墙样的赭色。“邦嘉”()(染黑后的草坯b墙)或者女儿墙上下两边有装椽头板的习俗。三、建筑工作流程修建各种房子的时候,通常需要石匠、木匠、泥灰匠、金铜匠和配色工匠等,还要依次做好各自的工作流程。如寺院或宫殿这样大规模的建筑,除了以上工匠之外,还需要画匠、泥塑匠和成衣匠等做好相关系统性的专业工作。这些行业各有一名首席执行官,分别称为“乌钦”()和“乌琼”(),其中石匠和木匠的两个乌钦最重要。西藏艺术研究 2023 年第 02 期106木匠乌钦的工作任务是设计、制订房屋建筑规划,画出蓝图后与石匠乌钦共同指导建筑工作。乌琼的重要任务是协助乌钦参与具体工作,还要根据乌钦的安排,按照尺寸对所有石木材料进行测量和劈削打磨工作。木匠乌钦对房屋高度等重要标准进行把控和监督。石匠乌钦对砌墙匠头所造的墙体宽度用标杆和吊线锤测量,还要对墙角处的压碎物等重要建筑物进行观察。乌琼负责和监督墙角的技术处理,以及负责一般的砌墙任务,还要监督安排全体石匠的砌墙工作。普通石匠只负责除重要墙壁外的一般砌墙任务。砌墙人员和徒弟们制造“杰垒”()a石板和筑砌内墙。助手砌筑“桑多”()b石板和做“敏踏”()c填补以及搬运大石、“塞首”()碎石d、“杰垒”石板、大泥浆()e和润土()f等工作。泥水匠主要负责墙壁的打磨,对地板()、房顶和女儿墙顶打阿嘎土()g,制造外墙的条纹,涂黑漆()h等任务。藏房建筑的材料为土、石、木3种,其内部详细分为很多种类。石材分为大石、碎石、天然石板、卵石等;土料分为红土、白色黏土、普通用土、沙子、半沙子(水中沙子)、硬黏土和阿嘎土等;木材分为粗细长度不等的硬木、松树或杨树、桦木和木板等。工作程序首先由历算高僧(阿巴)根据藏族堪舆学i对选址的风水进行占卜,探察动土是否会伤及地下龙神、地上山神,需做何种法事等。然后邀请喇a“杰垒”是指砌墙内外两侧的大石堆砌后润土上横放的小石板。b“桑多”是在墙基挖好后基岩上夯打的一种石板。(译者注)c“敏踏”指需要用手指把大石堆砌后的缝隙用泥浆填补。d“塞首”是指劈削砌墙所需石料过程中产生的碎石。e大泥浆也叫内泥浆,是一种像红土一样的黏土,是把墙的两面和墙体内的石头砌好后所填的泥。f“润土”是石墙上铺开的湿润土。g“阿嘎土”是铺地和盖屋顶用的坚硬黏土。h黑漆指漆门窗的一种黑色漆。i藏族堪舆学,即藏族风水学,是指古代藏族在选择居住地的一种学问,它主要是在选择宫殿、寺院和民居以及墓地修建时选址的方法及其原则。(译者注)j“松卡”是墙面两块大石之间砌的小石块。嘛及僧人到选定地带进行宗教祭祀和加持。首次动土者需各方面皆要吉祥,系父母齐全的好运之人。动土时,此人头上要涂满金银粉,锄头和铲子手把上要系哈达,动土要朝着干净的方向,礼毕,工人们才会开挖地基。地基要根据房屋的楼层挖出适当的深度,基槽挖好后,采用称为“桑多”的石板做铺垫,然后要夯打密实一次,这项流程是能否打牢底基的关键。藏族民间有“砌墙的学问在底下”的俗语。然后基槽内打好石头或卵石,每一层石墙内外两侧的大石砌好后中间装满小石头,大石一般按线摆放。泥泞浆打好后碎石、润土、“杰垒”石板、“杰迥”()小石片、“松卡”()j小石块和“桑多”石板等每一层都要按顺序填补好。墙体外侧的石块需要找平外,内侧一般大致找平,用泥浆刷平即可。用在两块大石之间的石板叫“杰垒”,它有助于压稳两块砌石的顶端和墙面,使其结实牢固。填补内外两侧平行砌石之间空隙的石块叫做“廓多”()。“廓多”上面要倒满称为“廓踏”的泥浆,然后用碎石和小片石填补。接着重新砌好大石打好润土。“杰垒”石板内部填满的碎石叫“杰迥”。做好“杰垒”石板和放好每一排“桑多”石板,有助于更好地解决大石凸凹不平的问题,也有利于保障房屋在受到地震和洪涝等自然灾害时的安全。所有西藏老房子的石墙几乎都是平平齐齐、层层叠压和井井有条的。为了避免石墙有空隙,一般采用石锤打牢墙体,故而藏地建筑很少有墙体开裂的现象。非遗研究107墙体的高度由木匠乌钦来操控,墙体的收分a和墙面的均匀等要在石匠乌钦的指挥下,由乌琼运用吊线锤测量检查屋侧突出部分。墙体外侧收分的作用是减轻楼层逐渐高升时对下墙的压力,要是墙体外侧不收分,无法在山上盖高楼。每到一定的建筑高度,便由木匠乌琼负责把准备好的柱梁和门窗的木条等的截面进行编号排列。架柱时左右绑着木架,柱子上方是雀替(雀替和柱子连接有口,雀替和柱子之间置入木榫铆接),然后是斗拱、大梁和椽子。顶层的大梁上按顺序装用莲花、“曲孜”()b等雕塑。铺盖好盖顶短木()c、盖顶石板、盖顶泥浆()d等后,便安装门窗的四围。如,房屋顶层和佛堂的盖顶短木是削去树皮的树枝,其一面则弄成圆形后剪成短条进行排列,这叫做“档轴”(),意为顶装。有些房间只铺稀疏的盖顶短木,其两端削成尖头(叫镢形的盖顶短木),底层房屋用细短的树枝和劈好的木棍作为盖顶短木铺用,其上铺盖的石板称为“察多”(),意为屋顶石板。屋顶泥浆是用红土或者有烟汁的黑土进行和泥,再打阿嘎土。若长木棍盖顶短木,打阿嘎土时地面就不平,会造成阿嘎土不整齐。再筑高一公尺后,铺用埤堄()e、椽头板()f和天然石板,其上打好用石土掺和的的阿嘎土,便成了女儿墙的墙脊。若没打好阿嘎土,房屋就会出现很多弊端。屋顶水槽用开凿半厘水槽口的木棍。寺院和神殿的水槽在过去是用铜筒子(中间用铜版和铁皮制成)制造的。砌筑女儿墙时设槽孔,从槽孔往外安放水槽。打盖顶封泥时,为了便于排水,其屋顶要高低相异。寺院a收分指的是从底基开始墙体外侧逐渐内缩,这是藏族建筑风格之一。b“曲孜”是莲花上面盖有几个小方块的木雕,像砌了经卷,故而称为“曲孜”,意为叠经。c盖顶短木是藏式建筑物铺在屋桷作充填用的木棍和树枝。d盖顶泥泞是盖顶石板上铺的有粘性的泥泞。e埤堄是城上呈凹凸形的矮墙,泛指女儿墙。f椽头板是墙体上方的一层雕楣。和宫殿的檐口达到砌筑女儿墙的墙体的标准后,椽头板上依次装用圆形的木雕和天然石板;铺好的阿尔贡石板上,要用皮条把剥好皮的边玛干草捆绑成手臂粗的一捆捆长短一致的边玛草进行堆砌,再用多根刺桩钉入边玛墙的中间,在整齐的椽头板上排列圆木雕刻和天然石板。檐口内侧砌筑石墙,边玛墙染成赭红色,墙壁上方排装的名为“噶玛”()的圆木上涂刷白色黏土。边玛墙上用金铜色饰物装饰,也有用两层边玛墙装饰的习俗。近些年,个别房屋在墙壁上用赭色粉刷代替边玛草,称为“假边玛墙”()。外墙建成后,间隔墙由土坯纵横自如地砌筑,有时也采用楼板和砂砾砌筑的传统。以上所述是按照石砌工艺进行建筑营造的顺序。此外,用夯土和土坯营造的藏式房屋也不计其数。土坯墙是底基由毛石铺开后,由35块土坯纵横交叉砌成。以前有“土坯六围”()(一般土坯长有90厘米,宽为50厘米)的砌法,即3块土坯并成1块横砌的习俗。房屋石木砌架的工作完成后,要按照泥水匠的部署进行粉刷。底层房屋用普通土料加沙子(1/3的土和2/3的沙子)后用推板粉刷,叫做“粗刷”()。佛堂和顶楼等需要装饰的房屋,在平整的粗刷上还要铺“刷垫”(),即用1/4的白黏土和3/4的纯细沙掺混后的细泥均匀细刷。使用研磨石仔细打磨的工人被称为“夏钦”(),意为大泥水匠师傅。如此房间墙壁粉刷就分为粗刷和细刷两个步骤。藏地没有在石墙外侧粉刷的习俗。夯土墙和土坯墙有几种粉刷方法,基本上以图纹点缀的比较多,需要土质较好的泥浆。对于地板,底层房屋用石板和红土西藏艺术研究 2023 年第 02 期108粉刷。顶层房屋要根据自己的条件铺木板和打阿嘎土。有些很讲究的人家铺木板时只用红柏木和核桃木板。阿嘎土也分为红白两色,其中以红色为佳。在打神殿等建筑物的阿嘎土时,其表面也有用松石和珊瑚等装饰的。在门窗两侧和底层房屋的柱子之间采用黑漆。黑漆是墙壁粗刷彻底晒干后用硬黏土或白黏土掺沙子后粉刷出来的,未干之前用抹布包裹的捣碎的黑石(煤炭)来拍打墙壁,再用研磨石摩擦。内外砌墙和粉刷等工作完成后,配色匠再涂刷颜色即可。无人住的底层房屋一般不会用木器颜料。窗户和门楣等用各种贵重的颜料,大门根据自己的财富和精力装饰图案。寺院、神殿和宫殿等的殿门抱厦涂抹用加了金箔的与每层木刻相一致的色彩。正门左右为四大天王、生死轮回图、宇宙构成图和调伏图等壁画。大殿或者宫殿的正厅等天窗檐的墙壁上有塑像、故事和传记等的图画。梁柱上有各种图案,壁画和木器颜料均用金水装饰或用金粉供刷画像。有的红底上用金水作画;有的金底上用银水作像。房屋的大梁有各种颜色,椽子为蓝色,盖顶短木为黄绿色,也有大梁为金黄色和盖顶短木为黄绿色的,中间为白黄底上作画,以下为垂帷()图案。墙基为红黄色,以下为红、绿、蓝三色腰纹,下部有涂紫色的习俗,称为“腰纹裙”()。富贵人家的佛堂就是这样。此外,还有用绸缎的图案、四季之花a或涂用单色的习俗。房屋底层基本上用石梯,上层都用木梯。古时候,也有用大方石块(一人刚好能抱得动的)砌成的。譬如,通往布达拉宫的楼梯和红宫殿门抱厦前的石梯。20世纪20年代前后,因条石制造技术的大发展,人工条石石梯广泛流行。布达拉宫以东(白宫)有13世达赖喇嘛时期修葺的石梯,还有色拉寺和哲蚌寺大殿殿门抱厦前的石梯等都反映出当时的石条制作工艺水平已经很高。木梯中以扶手梯最a四季之花为藏族工艺中采用的一种传统图案。桃花、柳枝、香果和绿竹,依次代表春夏秋冬。(译者注)佳,左右两侧用厚板支架和扶梯相结合。当时开始制造两折梯或楼层间出梯口与上一层的入梯口相通的木梯,具有不占室内多余空间的特点。在康区多用称为“鬼梯”()(单梯或独木梯)的木梯,即用一根粗木头的一面砍成梯级,现仍在使用。这些地方的人们因为熟能生巧,可以背着大包袱在这种梯子上下自由爬行,不熟悉的人,不要说背着包袱,空手爬行也很困难。还有条件差的,用木棍代替梯级。除了某些寺院(神殿)或宫殿的房外墙壁用赭红石墨和黄土涂刷之外,大多为白色。萨迦派的寺院和神殿等有用白土、红赭石墨、黑土3道相加使用的。任何一座藏式房屋顶部的边玛墙只会涂用红赭石墨,没有其他用法。【作者:甲日巴洛桑朗杰,拉萨市政协常委,曾长期从事拉萨文史资料的收集和整理的工作;尕藏本,拉萨市设计院青藏极地建筑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责任编辑:努木)非遗研究109An Overview of Tibet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Authored by Byarigspa Lobsang NamgyalTranslated by KalsangbemAbstract:Architecture is a living fossil of history and a silent narrative of culture.It not only represents the living space of a nation or region,but more importantly,it represents a unique way of life,a degree of productivity development,and a unique aesthetic taste.Tibet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has developed over thousands of years of history,constantly improving and enriching,and has had a glorious past.During this period,in the long historical process,Tibet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with its unique architectural style,occupies an important part of Tibetan culture,making it impossible to talk about Tibetan culture today without mentioning Tibetan traditional architecture culture.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architectural techniques such as residential buildings,fortresses,palaces,and temples in the Tibetan area,as well as architectural styles and construction processes.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a foundational and technical guide for constructing,inheriting,and promoting national and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urban spaces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ethnic regions.Keywords:Tibetan,traditional architecture,architectural techniques,architectural style,construction proces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