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标签
评价
不是
NP
研究
标签评价构式“谁还不是NP”研究武蕾旭,李思旭(安徽大学文学院,合肥230039)摘要:“谁还不是NP”在微博、微信等媒介中高频使用。根据构式语法理论,“谁还不是NP”的构式义可以概括为说话人对“谁”所指称对象的主观评价。“谁还不是NP”是半图式性构式,由常项“谁”“还不是”及变项“NP”构成。变项“NP”中的“N”通常是指人名词,动物名词、无生名词进入该构式,在语境中会激活其象征义。进入构式的“N”以褒义名词居多,中性、贬义名词进入构式,感情色彩会向褒义游移。“谁还不是NP”常与语气词共现,此时整个构式会呈现不同的语气强度等级。构式“谁还不是NP”具有凸显立场态度和正向强调的语用功能,其形成主要经历了构式衍推、主观化,语境也是其成型的重要因素。关键词:“谁还不是NP”;标签评价;构式义;语用功能;形成机制中图分类号:H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0823(2023)03-0032-07网络中存在“谁还不是小仙女”“谁还不是宝宝”“谁还不是懒癌患者”这一类表达,在微博、微信中广泛使用,引起我们的关注。研究发现,“谁还不是NP”表示说话人认为“谁”所指称的对象具有“NP”的某种属性特征,相当于说话人为“谁”所指称的对象赋值了一个标签,该语义不能从组成成分中推知。Goldberg(2006)认为构式是形式和功能的配对(pairing of form and functions),构式义不能从组成成分或其他已有构式中推知,具有不可预测性(unpredictability)。基于此,我们将“谁还不是NP”定义为“标签构式”。学界对“还不是X”已有相关研究。陈瑶(1998)认为“还不是X”可以构成类同句、质同句、断定句,认为类同句中“X”一般由VP充当。殷树林(2007)将“还不是X”分为五种句意类型,从所分析的语料看,“X”基本是VP。陈禹(2018)认为“还不是X”中的“还不是”是反意外范畴标记,表明在说话人意料之中,或打消听话人意料之外。同样,所分析语料的“X”基本由VP充当。目前为止,暂未发现学界对“谁还不是NP”的专文研究。“谁还不是NP”的构式义是什么?“谁还不是NP”的构件有何特点?其共现成分有哪些?构式层级体系是什么?“谁还不是NP”的语用功能有哪些?其形成机制是什么?本文拟研究以上几个问题。本文的语料基本来自微博,部分来自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CCL)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语料库(BCC)及新浪网。1.“谁还不是NP”的构式义“谁还不是NP”是典型的反问形式,表达的是肯定性陈述含义(吕叔湘1990;徐盛桓1999)。殷树林(2007)认为当“X”是名词性成分时,“还不是X”反问句是断定主语具有“X”的性质。观察语料发现,“谁还不是NP”的构式义可以概括为:说话人对“谁”所指称对象的主观评价,认为“谁”所指称的对象具有“NP”的某种属性特征。例如:(1)谁还不是大力士啊!硬生生把这么重的快递从快递点拖了回来。(雪影惊鸿55811)(2)一只被救助后会撒娇的小象,谁还不是宝宝了。(把女朋友宠上天)上文例(1)“谁还不是大力士啊”,说话人对自己的评价是大力士,可以看作自我定位。例(2)“谁还不是宝宝了”,说话人对小象的评价是宝宝,认为小象具有“宝宝”可爱、萌的特征。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三音节固化词语的词汇化、语法化和构式化研究”(17BYY162)。作者简介:武蕾旭,安徽大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现代汉语语法。李思旭,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认知语言学、语言类型学、词汇化语法化。语言与翻译2023年第2期 322.“谁还不是NP”的构件特点“谁还不是NP”是半图式性构式,由常项“谁”“还不是”及变项“NP”构成。2.1常项“谁”从形式上看,构件“谁”在构式中是任指用法。因为“谁还不是NP”可以改写为“谁都是NP”,吕叔湘(1999)认为“谁”用在“也、都”前,表示所说范围无例外。例如:(3)明星小时候被父母支配的恐惧,谁还不是个工具人了。(面点师哥哥)例(3)中的“谁还不是个工具人”表明说话人认为在明星这个范围内,都是工具人。赵静贞(1981)认为“谁”的任指用法可以分为无范围的任指和有范围的任指,我们认为在“谁还不是NP”构式中,说话人在认知中存在一个明确的范围,“谁”倾向于指称该范围内的说话人自己或说话人明确的某一对象。例如:(4)A:谁还不是个小仙女了。B:你是你是!(BCC对话)(5)A:谁还不是个小公主啊!B:我不当小公举。A:我是说你的麻麻。(BCC对话)例(4)中的“谁”倾向于指称说话人自己,这从听话人的回答中得到了佐证。听话人知道“谁”指称说话人自己,于是作出了肯定回答“你是你是”,遵循了礼貌原则。例(5)中的“谁”指称“听话人的妈妈”,是说话人明确的指称对象。2.2常项“还不是”陈禹(2018)认为“还不是X”中的“还不是”是反意外范畴标记,表明在说话人意料之中,或打消听话人意料之外。而“谁还不是NP”表达的是说话人的合预期信息,因此在语境中能与合预期标记“果然”共现。如例(6)说话人认为朴灿烈有少女心,说话人的心理预期就是朴灿烈是小公主,“谁还不是个小公主”与“果然”共现,传递的是合预期信息。这与“还不是”的反意外性是相容的,说话人意料之中的事情,本身就符合说话人的预期。(6)(语境:朴灿烈藏不住的少女心)视频做得十分少女心了。果然,谁还不是个小公主了?(星范儿)2.3变项“NP”变项“NP”中,常在“N”前出现与之相配的量词,常出现的量词是“个”,约占67.85%,比如“谁还不是个单身狗”。此外还有“条”“只”“块”“颗”“头”等,比如“谁还不是条汉子”“谁还不是只小兔子”“谁还不是块小饼干”“谁还不是棵小白菜”“谁还不是头猪”。陈瑶(1998,2000)认为“还不是X”中“X”是逻辑重音,是说话人要强调的重点。本文认为在“谁还不是NP”中,“NP”是语义重心,是说话人要强调的重点。如例(7)“谁还不是个仙女”表明在“A-B”这个范围内,都是仙女,B对自己的评价是仙女,并认为A也是仙女,名词“仙女”是语义重心。接下来本文将从“NP”中“N”的分类、“N”的感情色彩及“N”的定语特点三个角度对变项“NP”进行分析。(7)A:最近疯狂地想要买衣服。B:买吧,夏天谁还不是个仙女咋的!(BCC对话)2.3.1“N”的分类根据名词生命度的不同,可以分为“有生名词”和“无生名词”,能进入“谁还不是NP”的有生名词包括两类:指人名词、动物名词。动物名词进入构式,在语境中会激活动物的某种特性或象征义。无生名词进入构式时,在语境中会激活其象征义。Traugott(2007)将构式分为四个层级:a.宏观构式b.中观构式c.微观构式d.具体构例。我们基于前文对“N”的分类构建了“谁还不是 NP”的构式层级体系,如下图:宏观构式中观构式微观构式具体构例谁还不是NP谁还不是NP有生谁还不是NP无生谁还不是NP指人谁还不是NP动物谁还不是仙女谁还不是条鱼谁还不是小太阳图1构式“谁还不是NP”的层级体系在 591 条微博语料中,有 486 个“谁还不是NP指人”,约占82.23%。出现频次由高到低位居前5位的分别是:谁还不是(个)仙女、谁还不是(个)宝宝、谁还不是(个)公主、谁还不是(个)小可爱、谁还不是(个)宝贝。“谁还不是NP动物”在特定语境中激活的是动物的特性和象征意义,并将这两种意义投射到“谁”倾向指称的对象上。例如:(8)(语境:易烊千玺在森林中爬树)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自由的路上,谁还不是个皮猴子。(明星娱乐头条)标签评价构式“谁还不是NP”研究 33(9)(语境:中奖了)谁还不是条锦鲤了。(四个人的乐园)例(8)语境激活了猴子的生物特征猴子爱爬树,说话人用该构式表示对易烊千玺的评价,像猴子一样,在林间爬来爬去。例(9)语境激活了锦鲤的象征意义,锦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好运。“谁还不是条锦鲤了”是说话人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有好运。“谁还不是NP无生”在语境中被激活的是象征意义。例如:(10)谁还不是职场小蘑菇!得一步一个脚印慢慢来啊!(默沉孩小疯)(11)生活有苦有甜,有酸有辣,五味杂陈,开心地面对生活,把阳光洒进人生,谁还不是个小太阳呢?(斐斐)例(10)激活了小蘑菇的象征意义,表示职场新人像小蘑菇一样不起眼。例(11)小太阳象征乐观、自信。2.3.2“N”的感情色彩“谁还不是NP”中的“N”以褒义名词居多,上文提到进入构式的指人名词约占82.23%,指人名词中位居前几位的“仙女、公主、宝贝”都是褒义的。“谁还不是NP”表示说话人对“谁”所指称对象的主观评价,沈家煊(1996)认为人有偏向追求美好的正常认知心理。因此,说话人在进行评价时,自然偏向使用褒义词语。中性名词、部分贬义词在语境中感情色彩会向褒义偏移。例如:(12)(语境:成年人去接种新冠疫苗的时候,发现医院的广播和电子显示屏上自己的名字都变成了“XXX小朋友”,突然就被可爱到。)打疫苗秒变“小朋友”!谁还不是个宝宝了。(新浪网,2021-4-7)(13)哈哈哈哈哈,在爱情面前,谁还不是个率直的傻瓜。(麻瓜国的Chloe)例(12)“宝宝”是中性名词,但语境中凸显的是宝宝的可爱、萌,缓解了听话人打疫苗时的紧张不安。例(13)“傻瓜”是贬义名词,从上文的“哈哈哈哈哈”“率直”可以看出,“傻瓜”表示说话人亲昵的感情色彩。我们认为,中性、贬义名词在“谁还不是NP”中感情色彩向褒义偏移的原因如下:“谁还不是NP”中的名词多数是褒义的,在高频使用中,整个构式带有了褒义性质。张治(2008)认为评价性语境让构式产生了较凝固的独立意义,而构式义对进入构式的词义可以压制和修改。“谁还不是NP”的褒义性质对进入它的中性、贬义名词产生了压制,因此,中性、贬义名词感情色彩会向褒义偏移。研究发现,在591个“谁还不是NP”中,仍有19个用例是贬义的。例如“谁还不是个懒癌患者”“谁还不是个智障”“谁还不是个垃圾”。贬义名词进入构式中,当“谁”倾向指称说话人自己时,凸显说话人自嘲的情感;当“谁”指称他人时,表示说话人对他人的负面评价,凸显名词的贬义特征。例如:(14)这届年轻人,谁还不是个懒癌患者呢?能躺着尽量不坐着,能坐着尽量不站着。(VITA500)(15)小时候的梦想是做个优秀的狗头军师,不争不抢躲在山大王后面出出主意就好了,等天天出主意的时候才觉得,谁还不是个智障呢。(萧萧兮兮)(16)您知道您为什么穷了吗?别羡慕别人一天几千、几万的,您继续懒惰,找借口,睡觉吧,谁还不是个垃圾呢?(陈昌文老板社群)例(14)“谁”指年轻人,表示说话人对年轻人懒的负面评价。类似的还有“谁还不是拖延症患者”“谁还不是路怒症患者”等。例(15)“谁”倾向指称说话人自己,是说话人的自嘲。例(16)“垃圾”比喻失去价值的或有不良作用的(现代汉语词典 第 7版)。“谁还不是个垃圾”表示说话人对他人的负面评价。2.3.3“N”前的定语“N”前可以有定语修饰,通常是形容词,与名词的感情色彩一致。比如“谁还不是一个可爱的小仙女”“谁还不是漂亮的仙女”。定语“漂亮”“可爱”与名词“仙女”都是褒义的,但在语境中,还存在二者感情色彩不一致的情况。例如:(17)非常成功的半熟芝士,谁还不是个平平无奇的厨房小天才了。(不是发福蝶是美霉)(18)我已经对被夸漂亮这件事完全免疫,内心毫无波澜。哎!谁还不是个平平无奇的美少女呢。(Qbygzwn)例(17)和例(18)中,定语“平平无奇”是贬义的,而名词“小天才”“美少女”是褒义的,二者感情色彩不一致。我们认为,说话人通过定语与名词感情色彩的对比,强化了名词的褒义性。褒义、贬义处于感情色彩梯级的两端,蒋勇(2004)认为在语用梯级中,语言与翻译2023年第2期 34参照点与目标点的距离越远,语气越强,目标点的程度越得到突出。显然,在上述例句中,贬义定语“平平无奇”是参照点,褒义名词“小天才”“美少女”是目标点,二者位于感情色彩梯级的两端,距离远,因此目标名词的褒义性得到了强化。此外,定语还可以不是形容词,而是涉及说话人身份信息的内容。此时,说话人的身份信息具有真实性,而名词所指代内容通常是说话人的心理自我定位,不具有真实性。定语和名词在所指内容上存在矛盾,表达的是说话人虽然承认自己的身份信息,但不愿意承认与之相对的常理性事实。整个构式传递的语义是:尽管事实已然不允许,但说话人依然期望具有某个对象的某方面特性或能力。例如:(19)六一儿童节快乐,谁还不是个十八岁的小宝宝呢。(柳小狸2020)例(19)定语涉及说话人的年龄,是真实身份信息。十八岁已经是成年人,与说话人的心理自我定位小宝宝是不匹配的,该用例表明说话人并不愿意承认18岁不再适合过六一儿童节这样的常理性事实,说话人依然期望自己像小宝宝一样拥有过儿童节的权利。在有些语境中,名词所指内容是说话人的真实身份信息,而定语是说话人希望具有的某种特性,如例(20)“胖子”是说话人的真实身份信息,“身轻如燕”是说话人希望具有的特性。(20)今日畅想:谁还不是个身轻如燕的胖子!(银河飞车)3.“谁还不是NP”的共现语气词对591个“谁还不是NP”进行统计后,本文发现共有333条“谁还不是NP”后带有语气词,有如下10个:呢、了、咋的、啊、呀、啦、呦、来着、呐、嗷。出现频率位居前6位的是:呢、了、咋的、啊、呀、啦,约占总数的96.4%。研究发现,这6个语气词与构式共现时,整个构式呈现的语气强度不同。刘宇(2015)认为“咋的”是语气词,用在反问句中,强化了反问语气,表示说话人对所表达的事情非常肯定。吕羿蒙(2020)认为“咋的”作为附着成分表达强化自豪语气。我们认为,6个语气词中,“咋的”与构式共现时,“谁还不是NP”呈现的语气最强,凸显了说话人强烈的肯定自豪语气。齐沪扬(2011)认为“啦”是“了”和“啊”的合音,多用于口语,多数学者认为“啦”和“啊”的语气并无差别。王丹荣(2017)认为,“啦”在使用中逐渐从“啊”的音变成员中独立出来,语气较“啊”强烈。本文同意这种观点,因此,“谁还不是NP啦”语气要强于“谁还不是NP啊”。学界通常将“呀”看作“啊”的音变形式,认为“啊”用在开元音a/o/e/i/后应写作“呀”(吕叔湘1999)。但也有学者认为,从“呀”的历史来源和演变看,“呀”并不完全符合“啊”的音变规律,其自身具有独立性,呈现与“啊”不同的语用功能(胡明亮2014;方梅2016)。研究发现,“呀”与“谁还不是NP”共现时,并不完全符合“啊”的音变规律,比如:谁还不是宝宝呀、谁还不是小彩虹呀。胡明亮(2014)认为“呀”的强调作用要比“啊”弱,因此,“谁还不是NP啊”语气要强于“谁还不是NP呀”。“呢”相比“咋的、啦、啊、呀”,在与构式“谁还不是NP”共现时,呈现的语气较弱,这是因为“呢”可以使句子语气变得委婉并严谨,能够缓和反诘句的语势(王为2007)。“了”与构式共现时,其作用在于申明新事态(刘勋宁2002),其呈现的语气最弱。比如“谁还不是小仙女了”,说话人旨在告诉听话人,在指称范围内都是小仙女这一新事态。至此上述6个语气词与构式共现时,构式呈现的语气强度等级如下:0123456谁还不是 NP 咋的谁还不是 NP 啦谁还不是 NP 啊谁还不是 NP 呀谁还不是 NP 呢谁还不是 NP 了图2构式“谁还不是NP”的语气强度等级4.“谁还不是NP”的语用功能4.1凸显立场态度“谁还不是NP”构式义为说话人对“谁”所指称对象的主观评价,表现了说话人的立场态度。Biber&Finegan(1989)认为立场是对于信息命题内容的态度、感觉、判断或承诺性的词汇或语法表达。“谁还不是NP”出现的典型语境为对自己或他人(动物)的积极评价,这种积极评价凸显了说话人的正面情感立场,在语境中表现为夸耀、自豪的情感。如例(21)标签评价构式“谁还不是NP”研究 35凸显了说话人对自己精致又省钱的夸耀,例(22)说话人对自己有优秀的妹妹感到自豪。(21)论如何精致又省钱的吃一天,谁还不是个女省精了。(五行犯二)(22)有一个这样优秀的妹妹,谁还不是个妹控呢?(雷凌)“谁还不是NP”的非典型适用语境是消极的,凸显了说话人的负面情感立场,表现为无奈、自嘲、不满。例如:(23)从peer pressure到内卷,其实谁还不是压在五指山下的猴子呢。(Melanie)(24)(语境:绿码带星)谁还不是个星级客户。(我钱都有用的)(25)谁还不是低声下气讨生活的一条狗罢了,有什么可神气的,哼。(李拜妞)例(23)“谁还不是压在五指山下的猴子呢”凸显了说话人对内卷现状的无奈。例(24)绿码带星,出行受限,说话人用“谁还不是个星级客户”凸显自嘲。例(25)凸显说话人对某个人的负面评价,表达不满。考察语料发现,“谁还不是NP”用于对他人的负面评价时,具有委婉性,这主要是因为“谁”的任指用法将听说双方都置于负面评价中,降低了负面评价对听话人的冲击力。在语境中表现为与主观小量表达“罢了”共现,说话人有往小里说、轻里说的意味,句末常出现表委婉语气的“呢”。例如:(26)谁还不是学术垃圾罢了,谁看不起谁呢?(八点的卡布奇诺)(27)大部分网友都有病,当然,包括我。谁还不是个神经病呢?(Gaffey笔记)4.2正向强调功能“谁还不是NP”是典型的反问形式,学界通常认为反问句能表示强调功能。我们认为,“谁还不是NP”表示说话人对所说内容的正向强调,齐沪扬(2003)认为朝“正值”方向的强调称为“正向强调”,朝“负值”方向的强调为“负向强调”。就“谁还不是NP”而言,说话人的预期与事件的结果是一致的,依托反问句的强调功能,因而“谁还不是NP”具有正向强调功能。在语境中表现为说话人对自己所说内容是十分肯定的,可以与表示合预期的“果然”共现。例如:(28)特地今天抽,果然还是保底了,谁还不是个保底人呢。(懒羊羊他说他很无语)“果然”是合预期标记,说话人的预期是保底,最后呈现的结果也是保底,“谁还不是个保底人呢”,依托反问形式,说话人对处于自然焦点位置的保底结果进行了正向强调。5.“谁还不是NP”的形成机制5.1构式衍推陈瑶(1998)认为“还不是X”反问句中,“还不是”是副词性的。既然是副词性的,其后修饰内容应该多是动词性或形容词性的。我们在CCL、BCC 中对“谁还不是 X”进行检索,发现“X”以 VP 居多。例如:(29)我虽然为保卫祖国,打过仗,流过血,可这也算不了什么呀!谁还不是为祖国战斗着,工作着?看看人家王崇伦,任务完成得多漂亮。(人民日报1954)“谁还不是VP”说话人要表达的是任何人、无一例外VP,要强调的是“谁”指称的包括听说双方在内的任何人。VP通常在前文已经出现,因此在“谁还不是VP”中出现的VP虽然处于自然焦点的位置,但却并不是新信息,亦不是说话人要强调的重点。比如例(29)中的VP为祖国战斗、工作,前文已经出现,说话人用“谁还不是VP”构式,旨意在提醒听话人为祖国战斗、工作算不了什么。“谁还不是X”中的“谁还不是NP”在CCL、BCC中仅发现1条语例。例如:(30)(语境:“我”询问听话人的名字,听话人回答叫“王人”)我一听不由得哈哈笑起来,真是个怪名字。叫人,谁还不是人?“同志,你可别笑。”老人正正经经地说:“旧社会咱就不叫人,人家把咱叫狗。我当了整整四十五年的狗。”(人民日报 1965)在常人的认知中,既然询问名字,就代表对方是人,“谁还不是人”中的“人”并不是新信息,说话人要强调的信息依然是“谁”指称的包括听说双方在内的任何人。本文所研究的“谁还不是NP”多出现在口语语体中,在微博中的使用频率很高。“NP”进入构式以后,极易激活“NP”的联想特征、象征意义,这也是无生名词能进入构式的原因,体现了构式对进入词项的压制。反过来,构式意义虽不是构成词项的简单相加,但词项依然会对构式意义产生影响。就“谁还不是NP”而言,基于人期待美好的认知心理,进入构式的绝大多数是褒义名词,自然构式表现的积极评语言与翻译2023年第2期 36价是典型的。与“谁还不是 VP”不同,“谁还不是NP”多用于口语中,“NP”是语义重心,作为新信息表示说话人对“谁”所指称对象的评价。从“谁还不是VP”到“谁还不是NP”是类推的结果,人们在使用“谁还不是VP”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谁还不是人”这样偶发性的表达,产生了特定的话语含义和表达效果,但产生初期“NP”并不是作为新信息存在。随着使用者不断类推,“谁还不是NP”的使用频率增加,说话人越来越注意到在构式中激活的“NP”的联想意义,通过这种意义表达评价,“NP”作为新信息成为说话人要表达的重点所在。5.2主观化“主观性”(subjectivity)是指话语中多多少少含有说话人“自我”的表现成分。说话人在说出一段话的同时表明自己对这段话的立场、态度和感情,从而在话语中留下自我的印记。“主观化”(subjectivisation)指语言为表现这种主观性而采用相应的结构形式或经历相应的演变过程(沈家煊2001)。“谁还不是NP”的形成离不开主观化。构式“谁还不是VP”,因为VP不承载新信息,虽然依托反问形式,但在语境中更多的表示说话人的客观叙述。例如:(31)他一见县领导的面不是李叔叔,就是王伯伯什么的叫得甘口甜,真是不叫啥不说话,你说谁还不是愿听好的不愿听坏的吧?(刘君 反贪局在行动)例(31)“愿听好的不愿听坏的”是认知常规,可以看作是听说双方共知的信息,说话人在客观表述任何人都是愿听好的不愿听坏的。而口语中常用的“谁还不是NP”激活了“NP”的联想义,用来表示评价,评价就是说话人主观性的表现,积极评价凸显说话人夸耀、自豪的情感立场,消极评价凸显说话人无奈、自嘲、不满的负面情感立场。此外,上文提到“谁还不是NP”常与语气词共现,语气词能凸显说话人的情感态度,也是主观性的表现手段之一。从“谁还不是VP”的客观叙述到“谁还不是NP”的主观评价,主观性逐渐增强,构式意义越来越依赖于说话人对命题内容的主观信念和态度(Traugott 1995)。5.3语境依赖语言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使用,分析语言现象,必须把它与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张志公1982)。Hymes(1968)把语境定义为“话语的形式和内容,背景,参与者,目的,音调,交际工具,风格和相互作用的规范”(转引自王建平1989)。从话语形式来看,“谁还不是NP”依托反问句形式,表示无疑而问。既然是反问句,就要符合反问句出现的语用环境。Caponigro&Sprouse(2007)认为当说话人和受话人都已经相信问句Q的正确完整答案时,问句Q为反问句。就“谁还不是NP”而言,说话人在说出“谁还不是NP”时,心目中已有明确的看法,而且是一种不容置疑、不容辩驳的看法(邵敬敏2014)。这种强制语力迫使听话人认同说话人的评价,在语境中我们确实发现说话人做出“谁还不是NP”的一次评价后,听话人通常是做出赞同的二次评价。我们认为“谁还不是 NP”的使用语境符合 Caponigro&Sprouse的观点。从话语内容来看,“谁还不是NP”表示对说话人自己、对他人(动物)的评价。观察语料发现,当“谁还不是NP”表示自我评价时,语境时常是缺省的。比如“谁还不是小仙女”“谁还不是锦鲤”这样的表达经常单独出现,没有语境制约。但当表示对他人(动物)的评价时,前后文通常有提示性语境,这也符合人的正常认知心理。说话人要对他人(动物)作出评价,自然会有作出某种评价的触发因素,这种触发因素在语境中会有提示。例如:(32)近日,浙江台州,某中学军训休息时间,教官为同学们展示悠悠球才艺,惊艳全场。网友:谁还不是个悠悠球少年!(空港融媒)(33)大金毛见到自己的孩子后,把头深深地伏在宝宝中间,然后把自己的玩具拿走了。哈哈,谁还不是宝宝咋地,不惯着你们。(心尖上的小妞儿)例(32)“谁还不是个悠悠球少年”中的“谁”指称教官,“悠悠球少年”是网友对教官的评价,触发评价的因素是视频中教官为学生展示悠悠球才艺。例(33)“谁还不是宝宝”中的“谁”指称金毛,“宝宝”是对金毛的评价,触发评价的因素是金毛拿走自己孩子的玩具。上文我们提到,语料中有82.23%的指人名词进入构式,而动物名词、无生名词仅占17.77%。这个数据说明“谁还不是NP指人”是“谁还不是NP”的典型用法,而“谁还不是NP动物”和“谁还不是NP无生”是构式的非典型用法,属于创新式用法,需要语境的激活。李延波(2021)认为“语境补偿机制对于图式构式实现创新式能产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一方面,脱离语境,虽有构式压制也不易生成表达;另一方面,标签评价构式“谁还不是NP”研究 37有了语境补偿机制,即使偏离成员距离构式规约较远,也能够生成合用表达。语境补偿对于构式创新式表达所带来的形义不足具有弥补作用。”6.结语“谁还不是NP”作为一种新兴评价构式,依托微博、微信等媒介,在网络中广泛使用。其构式义可以概括为:说话人对“谁”所指称对象的主观评价,认为“谁”所指称的对象具有“NP”的某种属性特征。常项“谁”既可以指称说话人自己,又可以指称说话人明确的某个对象,常项“还不是”具有反意外性,变项“NP”是构式的语义重心,以指人名词为主,褒义名词居多。语气词与构式共现时,使构式呈现不同的语气强度等级:谁还不是NP咋的谁还不是NP啦谁还不是NP啊谁还不是NP呀谁还不是NP呢谁还不是NP了。“谁还不是NP”具有凸显立场态度和正向强调功能,其形成依赖于构式衍推、主观化及语境。我们发现,“谁还不是NP”在互动会话中的功能与其出现的位置有关,另外在不同语体中呈现的功能是不一样的,限于篇幅,将另文论述。作为一种新兴评价构式,“谁还不是NP”的使用群体较年轻,能否最终被社会大众普遍接受,还有待时间检验。注释:Dahl(2000)从言语事件参与者的角度,将信息分为正预期信息、中性信息、反预期信息。正预期信息就是本文所说的合预期信息,指结果符合预期的信息(胡清国 2020)。在实际语料中,“咋的”还有“咋滴”“咋地”的写法,我们翻看了李荣(2002)编著的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第三卷),只收录了“咋的”一种形体。参考文献:陈瑶.现代汉语反问性“还不是x”小句研究 J.江汉大学学报,1998(1).陈瑶.现代汉语还不是X反断句研究兼论反问句具体类型的研究方法 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陈禹.作为反意外范畴标记的“还不是”J.世界汉语教学,2018(4).方梅.北京话语气词变异形式的互动功能以“呀、哪、啦”为例 J.语言教学与研究,2016(2).胡明亮.有合有分的“啊”和“呀”J.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14(7).胡清国.“N就是N”:预期与合预期兼及构式的评价功能与动因 J.对外汉语研究,2020(2).蒋勇,良止.梯级修辞中的反衬结构 J.修辞学习,2004(6).刘宇.哈尔滨方言语法现象研究 D.吉林大学,2015.刘勋宁.现代汉语句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 J.世界汉语教学,2002(3).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吕羿蒙.东北方言中“咋”与“咋的”及其多维比较研究 D.渤海大学,2020.李延波.“为了X而X”构式的生成机制与能产性兼论图式构式的创新式能产模型J.语言教学与研究,2021(4).齐沪扬.现代汉语语气成分用法词典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齐沪扬.语气副词的语用功能分析 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3(1).沈家煊.英汉对比语法三题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6(4).沈家煊.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4).邵敬敏.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王建平.语言交际中的艺术语境的逻辑功能 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王为.句末语气词“呢”的功能分析 D.北京语言大学,2007.王丹荣.现代汉语祈使范畴及其表达手段研究 D.武汉大学,2017.殷树林.也谈“还不是X”反问句?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张志公.现代汉语(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张治.汉语中性格式的语义偏移J.汉语学习,2008(3).BiberD.&FineganE.1989 Styles of stance in English:Lexical and grammar marking of evidentiality and affect.Text9(1).CaponigroI.&Sprouse J.2007 Rhetorical questions asquestions.In Estela Puig-Waldmller(ed.)Proceedings ofSinn and Bedeutung.Barcelona:Universitat Pompeu Fabra.DahlO.2000 Grammaticalization and the Lift Cycles ofConstruction.Ms.Stockholm University.GoldbergA.E.2006 Constructions at work:the nature ofgeneralization in language.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Press.TraugottE.C.1995 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zation.In Stein&Wright.Subjectivity and subjectivisation:Linguistic perspective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TraugottE.C.2007 The concepts of constructional mismatch and type-shif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rammaticalization.Cognitive linguistics,18(4).语言与翻译2023年第2期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