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基础
临床
疾控
三位一体
协同
培养
模式
创新
首都医科大学
公共卫生
人才培养
特色
Med Educ Manag 2023,Vol.9,No.4 2023年 第 9 卷 第 4 期http:/“基础-临床-疾控”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及创新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特色韩优莉1 余焕玲1 刘秀颖2 徐翠翠1 陈瑞1*(1.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北京100069;2.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 100013)【摘要】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国家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要求。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采取公共卫生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和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位一体”的办学模式,形成了协同培养、精品化培养、“四证合一”应用型人才培养、国际视野和综合素质提升等公共卫生“大公卫”人才培养特色,同时结合首都和国家的需求不断完善,并探索新的发展路径。【关键词】三位一体;协同培养;创新发展;公共卫生人才【中图分类号】R1;G640 【文献标识码】ATrinity of foundation education-clinical training-prevention practice collaborative mode and innovation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 education in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Han Youli1,Yu Huanling1,Liu Xiuying2,Xu Cuicui1,Chen Rui1*(1.School of Public Health,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69,China;2.Beijing C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Beijing 100013,China)【Abstract】To speed up the building of high-level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 educational system is the requirement of the national medical education innovative development.The trinity mode of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has formed multipl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 educational system,such as collaborative mechanism,quality cultivation,four-certificate-in-one application-oriented training,international vision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improvement.This mode has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needs of capital and even national strategy to explore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way.【Keywords】trinity;collaborative mechanism;innovative development;public health professionals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是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国家公共卫生安全和落实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基石1。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9月发布的 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要加快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建设2。面临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改革的需求3,各高校必须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发展之路。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人才培养采取公共卫生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和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三位一体”的联合DOI:10.3969/j.issn.2096-045X.2023.04.002 专题研究 基金项目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20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发挥三位一体办学模式优势,培养实践能力和科研素养强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第一作者 韩优莉,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卫生管理与卫生政策。Email:*通信作者 陈瑞,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研究方向:卫生毒理学。Email:420Med Educ Manag 2023,Vol.9,No.4 2023年 第 9 卷 第 4 期http:/办学模式,经过30余年的发展历程,已经形成独具特色的培养体系,并随着国家和首都发展需求的提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1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概况首都医科大学(简称首医)为北京市市属重点高校,公共卫生学科发展立足北京的发展和需求,人才的培养要能够适应首都城市定位,形成了“立足首都,服务北京,面向全国”的发展理念。预防医学本科专业自1988年开始招生,从专业建设之初,就采取由校本部、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和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协同培养的模式,体现了“大公卫”的理念。经过不断完善和创新,有效保证了各类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为首都和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公共卫生人才,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输送了大批的基层公卫人才。首医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已经建立了本、硕、博衔接的培养体系。预防医学本科专业于2008年获批北京市特色专业,2009年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北京高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1998年获批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开始研究生培养,2000年获批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2006年获批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011年获批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2021年软科中国大学排名中,预防医学专业排名第6位。2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特色2.1“基础-临床-疾控”协同育人首医预防医学专业依托公共卫生学院招生,由公共卫生学院、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和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分阶段联合培养,实现了“基础-临床-疾控”医学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校本部注重学科内涵建设,以一流的学科支撑一流公卫人才培养。学校有8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北京市重点交叉学科,1个北京地区高等学校学科群;12个学科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学科全球前1%排名,其中,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进入ESI学科前1,为培养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提供了坚强的学科平台保障。公共卫生学院有临床流行病学和环境毒理学两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是北京市公共卫生安全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首都卫生管理与政策研究基地等平台的挂靠单位。在教育部公布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评估结果中,位于B+段。学院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形成了五年三阶段的培养方案,本部承担前2年通识课、基础医学课程和第四及第五学年预防医学专业课程的教学,并与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共同指导学生现场实习和毕业实习。在一流的学科支撑下,全面开展了本科生全程导师制、大学生科研创新项目、学生第二课堂等活动,使学生较早地接触预防医学工作实践、了解学科前沿知识,将育人贯穿在学生成长的全过程。首医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简称安贞医院)是一家以治疗心肺血管疾病为重点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作为首都医科大学第六临床医学院,不仅专科特色突出,在中国心血管领域处于领军地位,而且多学科综合实力强劲。安贞医院承担预防医学专业第3学年的临床医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践能力培养;同时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第九临床医学院)承担预防医学专业传染病学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培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精神卫生学院)承担精神病学课程的教学和实践培养。一流的临床医学学科资源的支撑为预防医学人才医防融合能力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首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教学基地,建立了12个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组成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实验实践教学基地,系统地设计了 12周的预防医学现场实习方案,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现场。毕业实习阶段由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校本部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22周的毕业设计。421Med Educ Manag 2023,Vol.9,No.4 2023年 第 9 卷 第 4 期http:/校本部、安贞医院和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教学基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将理论与实践两者进行了有效的结合,使学生走入工作岗位以后,能很快地完成角色转换,为北京市及时应对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发挥首都在重大疾病防治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引领地位提供了有力支撑。2.2精品化培养采取精品化培养模式,旨在培养科研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计以学生为中心、以岗位胜任力为导向,实施预防医学专业三段(基础、临床、预防)式培养,并且构建了四类型、五模块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四类型包括课内实验实践、课外实验实践(五年全阶段的第二课堂、科研创新、导师制)、公共卫生现场实习(12周区疾控中心和卫生监督所)、本科毕业实习(22周市疾控中心和各二级学科),其中课内实验实践包含5个模块,分别是流行病学现场研究、环境与健康、生物学实验、医学统计学与计算机应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学院形成了环境污染物健康效应及机制研究、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防控新模式研究、传染性疾病模型预测与应急处置研究、医疗保障和医疗服务体系研究等稳定的研究方向。注重科研反哺教学,一方面带领学生早期参与科研项目,另一方面将科研成果积极融入优质课程建设。培养过程专业师生比近1 1,通过全程导师制引领,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和条件完成教学实践和参与科学研究。结合丰富的临床和疾控实践资源,培养了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公共卫生专业人才。2.3“四证合一”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根据职业需求和行业特点,参考临床医师规范化培养的思路和模式,形成了本校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Public Health,MPH)研究生培养的独特模式,即公共卫生医师培养模式和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公共卫生医师培养模式(疾病预防控制方向)参照 北京市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细则 结合研究生的知识背景,按照培养方案完成相关的培养科目,并完成实践能力考核和结业考核,以培养学生的公共卫生综合分析、现场解决问题和实践操作能力;探索毕业证、学位证、公共卫生医师资格证和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四证合一”的培养模式。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设立流行病学、环境与健康、营养与食品安全、妇幼保健学、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公共卫生管理等方向,根据人才培养特点分别确定实践培养方案,重点关注学生对培养方向领域的整体了解及本领域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实际问题,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公共卫生医师培养模式率先试点将专业学位培养和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接轨,实施全日制培养。导师在公共卫生一线工作的基地老师中遴选,全程指导学生培养。学生在经过认定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进行为期两年的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参加国家和北京市组织的规范化培训理论和实践技能考核之后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学校硕士学位论文研究工作。其间学校与规培基地、导师通力合作,分别负责理论课程、实践能力培养和专题研究3个阶段的培养任务。除完成公共必修课外,师生共同讨论确定理论学习课程;实践能力培养从入学开始即按照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方案,进行共公卫生各亚专业通科的实践训练;专题研究内容与公共卫生实践密切结合,学位论文结合专业特点,以调查报告、项目报告和研究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顺利通过考核的学生毕业时能够实现学位证、学历证、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证、北京市公共卫生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四证合一”,达到了良好的培养效果。在2015-2020级招收学生中,100%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取得国家医师资格(公共卫生类别)证书,超过80%学生完成24个月规范化培训,取得北京市公卫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2.4联合多维教学资源,提升学生国际视野学院构建了横纵联合多维度教学资源体系,包括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开展本科教育联合培养,与美国耶鲁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开设研究生课程,以及与澳大利亚埃迪斯科文大学开展博士学位联合项目。本科生的联合培养已经纳422Med Educ Manag 2023,Vol.9,No.4 2023年 第 9 卷 第 4 期http:/入北京市教委外培计划。2016年,学校与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签署合作协议,符合条件经过选拔被录取的预防医学本科生在第四学年赴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参加一年的“国外学习项目”,修完学分后学校根据相关章程进行学分转换。这一模式为首医与国际高校交流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建立了桥梁,为学生提供了系统学习国外公共卫生课程,以及了解国外社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机会。目前,已有10人次参加了外培计划的学习。2.5理论教育与公共卫生特色实践结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根据课程特点和专业培养要求,学校和学院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公共卫生特色的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实践验证所学理论,在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增强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成果丰硕,涌现出一批先进个人及团体,2017年入选团中央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千校千项”最具影响好项目;2017年和2018年连续两年被评为“青年服务国家”首都大学生暑期实践优秀团队。预防医学本科党支部获全国高校党建“样板党支部”。新冠疫情期间,先后有20批121人次骨干教师和优秀公卫学生投身到北京市及全国疫情研判、防控指导、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及冬奥疫情防控保障实践中去,体现出首医公卫人的责任与担当。研究生通过理论与实际案例结合的方式开展研究,提升综合素养4。3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3.1适应首都和国家人才战略需求,完善预防医学培养模式新冠疫情暴发引发了国内外对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讨论5-7。以疫情防控中暴露的公共卫生人才问题为契机,学院反思预防医学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于2020年启动培养方案的调整,对于培养目标、培养理念、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2021年,学校论证通过新的培养方案,进一步构建了“以学生学习成长为中心”、厚基础、宽口径、懂医懂防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新的培养方案在整体课程优化的基础上,适度减少了课堂授课学时,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同时,根据学生成长需要开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新发传染病流行与应对等专业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程资源。由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具有丰富突发事件现场处置经验的师资承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课程的讲授,将现场处置经验与实际操作过程融入教学中。开设公共卫生实践和预防医学科研素养培养特殊选修课,以菜单式课程内容和导师制等方式建立个性化培养模式,助力学生成长。3.2思政引领,系统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学院系统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课题作为专业课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重点内容,近3年支持6项课程思政专项教改课题,同时推进各二级学科建立课程思政案例库,建立共享机制,促进专业课与思政的融合。评审出5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和15个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其中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获北京市2022年课程思政示范课,课程负责人和授课教师获“北京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荣誉称号;3门课程获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5个案例获校级课程思政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下设6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均承担预防医学核心能力培养的职责,由各二级学科讨论确定12门基础较好的核心课程,探索建立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教学体系,加强教材建设,打造一流课程,并以这些课程带动其他课程整体的提升。2020年以来,学院已支持建设6门核心课程,其中毒理学基础、医学统计学获批北京市优质课程,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获批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医学统计学和医疗保险学上线大学生慕课平台并入选“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3.3深化协同培养模式,加强实践基地建设社区防控和社区治理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点,学院与马家堡社区、燕化卫健委签订协423Med Educ Manag 2023,Vol.9,No.4 2023年 第 9 卷 第 4 期http:/议,开展以社区为现场、以居民健康为中心、以环境和行为改善为手段、以促进居民健康为最终目标的公共卫生安全智慧社区建设。学院以此为依托,在原有以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监督所为主的实习实践基地的基础上,增设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践教学基地,拓展学生实践平台,探索了“基础-临床-疾控-社区”协同培养模式;进一步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并通过学生“实培计划”项目等,探索产教结合育人模式。3.4完善仿真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结合的教学资源从 2019年开始,学院大力开发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至今已建设7项。这些实验覆盖了突发传染病、食物中毒、职业中毒、环境污染事件等不同类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有效弥补了传统实验时间、空间及重复性的限制。其中,1项获批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023 年),1 项获批北京市虚拟仿真实验项目(2020年)。同时,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各实践基地探索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现场实习模式,组织负责疫情流调和处置的专家,将实际案例引入教学。这些方式为学生搭建了理论到实践、课堂到现场的桥梁,也大大提升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职业自豪感。通过多方资源整合,已经构建起线上线下结合的课程资源库和选修课体系,并应用于教学实践,支撑多学科交叉培养。4结 语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凸显公共卫生人才的重要性。在国家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和加大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力度的背景下,学者们提出不同培养新模式的设想8-9,各校也在探索多样化的高层次、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10-12。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将进一步从北京市和国家需求分析入手,适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完善“顶天立地”的高水平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并持续探索更具特色的创新发展之路。利益冲突 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作者贡献声明 韩优莉: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总结,撰写论文;余焕玲: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刘秀颖:现场实践,MPH培养模式总结;徐翠翠:培养方案总结;陈瑞:培养模式特色总结,修改论文。参考文献1 新华社.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 EB/OL.(2023-03-23)2023-05-01.https:/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20-09-23)2023-05-01.https:/ 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加强首都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的 通 知EB/OL.(2020-06-09)2023-05-01.https:/ 周思怡,管仲军.学校传染病防控案例分析基于Nvivo 11.0的质性文本研究 J.医学教育管理,2023,9(2):238-243.5 Brkin B M,Venticich P M,Adongo P B,et al.Revolutionizing the public health workforcea policy brief in retrospect of the world congress on public health Rome 2020J.Public Health Rev,2023,44:1604807.6 莫雯茜,赵海静,陈皓阳,等.美国公共卫生学科专业与学位设置特点及启示 J.中国公共卫生,2023,39(1):16-21.7 徐芳,吕韬,张跃辉,等.新医科背景下协同创新开放性实践教学理论在边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中的思考 J.卫生软科学,2023,37(3):78-81.8 管德坤,孙自学.我国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J.中国医院,2022,26(1):69-70.9 何亮,裴宸纬.二二三中关村论坛上,院士专家倡议构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新方式 N.科技日报,2023-05-29(2).10 常江,沈敏,潘安.推动复合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促进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 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3,27(3):304-306.11 张玉彬,项予良,何更生,等.新形势下我国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 J.上海预防医学,2023,35(4):408-412.12 雷清强,胡逸欢,邵岑怡,等.上海市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20202022 年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项目为例J.中国卫生资源,2023,26(1):133-137.(收稿日期:2023-06-12)(本文编辑:高健)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