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剧本展演的多样性——以《高文举》为例.pdf
下载文档

ID:2921772

大小:1.29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2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高文举 传统 剧本 多样性
第 卷 第 期 年 月 文章编号:()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传统剧本展演的多样性 以 高文举 为例张丽娟(莆田学院 文化与传播学院 福建 莆田 )摘 要:通过文本细读 分析比对不同版本 高文举 的剧本内容 探究剧本展演的本质:展演促成剧本多样性 同一剧本是随着年代转换、服务对象、演出者及演出地点的变化而导致剧本内容的变异 作为戏曲演出的一部分 剧本呈现出动态的生命特征关键词:高文举 剧本对比 展演 多样性 收稿日期:基金项目: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项目()莆田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作者简介:张丽娟()女福建莆田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地方戏曲与地方文化研究 :():.:.:“展演”指以展览为目的而演出(文艺节目等)这是从字面上定义 但也反映了展演是一个动态的交流过程 展演理论作为人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理论 现今主要在民俗文学、口语文学中得到论证和实践 李亦园 民间文学的人类学研究 一文分析“展演”理论 解读“展演 指的就是一种沟通()与表达()的方式 这种方式最适合于口语文学的传诵”由此提出运用展演理论需要注意的五个问题 可以说将参与口语文学的所有对象 还有该文学自身体现出来的艺术、民俗、文化、情境等方面都考虑在内 该文中 李亦园还举了容世诚 程序/即兴、口语/书写 一文为例 认为他们更注重戏剧演出中不死板依赖剧本 可以即兴创作的舞台特色 在戏曲舞台表演等方面研究戏曲展演的表现 从民间信仰入 年 月手 宋嘉健的硕士学位论文 民间信仰的戏曲展演 以福建莆田地区莆仙戏为例 以莆仙戏为切入点 探求民间信仰与民间戏曲尤其是与民间仪式剧的关系 张志全在 民俗节庆戏曲展演研究现状述评 一文追溯戏曲民间展演历史 寻绎节庆演剧产生、发展的文化轨迹展演“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两者的价值取向截然不同 广义的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开展的社会性、公益性、政治性舞台展示行为 如各地政府或民间举办的文艺汇演(含地方戏会演)、行业才艺竞赛等 狭义是指以传播商业信息或其他信息为由的文艺展示或演示”而本文所使用的“展演”是指在后现代语境下易受到经济大潮影响的文化要素 即民间戏曲展演(民间戏班在乡村的演出)也就是狭义的“展演”但从剧本来看 剧本并非固化的书面文学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鲍曼提出:“表演 是一种交流实践的模式这一视角来看 文本性不仅仅是一段再三重复的口头文学的预先包装 而且是一次话语的实现 一个将一段口头表达展演或再生产为文本的实际过程 即 文本化 的过程”剧本正是戏曲展演的“文本化”成果不仅是对戏曲演出的包装 自身也是话语的一部分 剧本版本的流变中 不同版本 内容上的增删改写 既是一个传抄和口述的动态过程 也能反映时代的情况 因此 剧本内容的变迁也是民间戏曲展演的一部分 对于民间戏曲的演出性质 具有深度诠释的意义明初南戏 高文举 在民间十分流行 以往学界更关注对 高文举 的古本与官方整理本的研究 如 明初南戏 高文举 及其改写本 从莆仙戏 高文举、文林阁本 高文举珍珠记 看明南戏 高文举 南戏 高文举 考论论 高文举珍珠记 的民间色彩等皆以古典文献资料为研究基础和对象对 高文举 地方民间抄本的研究还比较薄弱而本文选取 高文举 剧目 也对地方保留的剧本加以关注 如莆田民间戏班还在传演的朱国福先生的改编本 高文举、梨园戏系统中的传统本子等 正是该剧目展演过程中拥有多类型的剧本 得以拓展传统剧本流变中产生的多样性研究 从剧本展演角度论述 高文举 剧目在不同时代的发展变迁 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一、剧本展演的对比明代南戏 高文举 出现于 南词叙录中 原本已不可见 现存有不少官方整理的传本和民间演出的脚本 本文以文林阁本 珍珠记、莆仙戏、梨园戏中存有的版本为典例 做不同范畴的对比.莆仙戏 高文举 的舞台发展笔者曾经从南戏(戏文)范畴比对明万历年间文林阁刊本 高文举珍珠记(以下简称文林阁本 珍珠记)和莆仙戏官方整理的传统剧本(即仙游县编剧小组抄录本 高文举 以下简称莆本 高文举)论证了莆本 高文举与弋阳腔传奇 高文举珍珠记的整体剧情基本相同 另外 二者在曲文、念白上也有多处一致不过在剧目上 文林阁本 珍珠记 出目繁多 篇幅更大 如讲学登徒较艺经筵显示谢恩等 是莆本 高文举 所没有的 疑为后者简化了 还有莆本 高文举龙图告诉一出和文林阁本 珍珠记 诉冤一出都是包拯对高文举的质问 后者包拯与高文举的对话中 包拯举了路途经历和两个无关案件 最后才点到高文举之事 这些情节并没有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因此疑莆本 高文举 将其删去不无道理 诸如此类多处可见 总体上莆本 高文举 比文林阁本 珍珠记 情节简单时间以及剧情发展上更加贴近舞台表演.朱国福改编本 高文举 的民间展演莆仙戏朱国福改编本 高文举(以下简称朱本 高文举)至今还有戏班排演 虽然不多 与莆本 高文举 在剧情主干上基本无异但是在具体出目安排、剧情细节及发展上却有很大的差别 见表 第 期张丽娟:传统剧本展演的多样性表 朱本 高文举 与莆本 高文举 对比朱本高文举莆本高文举备注/文举首出百万祝寿签提赔补见官断案借银招赘莆本与文林阁本出目大致并列而朱本全无背景交代剧情较紧凑 送别辞亲赴试/强赘独占鳌头/参拜温府/发书遗千送书/改书小姐改书朱本是温丞相提送休书主意 出路见书吵闹/出路遇虎朱本无此出 诬告入府陷害/挑水汲水灌花/经筵回府/计做米糷/思妻米糷思妻/穷究张千朱本无此出 扫窗老奴回话/书馆相逢朱本中温小姐自杀而死 明判龙图告诉/龙图入朝/回家团圆朱本没有专设团圆情节 从表 的出目对比中 朱本 高文举 只有 出 明显少于莆本 简化了很多细枝末节故事情节更加紧凑 朱本 高文举 和莆本高文举 不仅出目有变动 故事情节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 朱本第一出就是“送别”对于主人公的介绍、故事背景的交代 全部省略 直接进入主要情节的发生阶段 第二出“强赘”朱本由温丞相提亲 圣旨也是转头进去一会儿就拿出来念 情节处理得有点粗糙 没有合适的缓冲情节 简化人物的同时没有考虑剧情的衔接是否合理 到了第三场“发书”由于温小姐受到高文举的冷落 温丞相出了写休书的主意 恰好温小姐得知高文举也要张千发书 便有了改书的情节 这样处理虽然把矛头指向温丞相 但也使得情节巧合过多 反而失真了 民间改编也有符合情理的地方 关于高文举让王玉贞拿白纸去找包公诉冤的情节 文林阁本 珍珠记 王玉贞没有疑问 所以没有交代为何用白纸的缘由 莆本高文举 也没有 (旦)奴去见官司 无状叫奴仕居处?(生)是吓 无状卜仕告了 学生只一张白纸乞奴佐状就是(旦)白纸无字叫奴仕告?(生)汝此行见龙图 响一张白纸昏告青天 龙图自曾就否的(圭啼)而朱本 高文举 有合理解释 王玉贞:这没有状词 叫我怎样去告呢?高文举:待我立即给你写来(正欲下笔 五更响)春香上 闻亭中有声 在窗外窥探高文举:哎呀!鼓打五更 天色将明 状词来不及写 如何是好?有了 贤妻!这一张白纸 你就拿去告好了王玉贞:白纸没有字 怎能告状?高文举:无妨 包大人若问 你就说 满腹冤苦 罄竹难书 后用口头诉出 含冤情由 他自然会受理的朱本给出了为什么用白纸状告的前因后果也做了个合理的解释 足以说服观众之所以认为朱本是对莆本的改编 因为剧本中保留了相同的细节 如 送别 一出写得十分细致 王员外夫妇多番叮嘱 久送不别 多番对话中 表达对高文举的牵挂 且看朱本:王母:贤婿念仁顾义 我二人何等欢喜但愿功名得意 早办归期王父:是 贤婿此行高中 定要早些回来 免得我们倚门悬望莆本 高文举:(员、仁)丈吓 有什乜话吩咐玉贞仔就是 此行功名得意早寄佳音 免瓦二人后头倚门悬望还有诸多细节及曲词是相一致的 如米糷的成分 都是冰糖 豆芽和糯米粉 还有关于温小姐改书的内容 基本无二 所以 可以断定朱本高文举 是由朱国福先生对莆本 高文举 进行简化改编 并由民间戏班展演.梨园戏系统的 高文举 展演梨园戏有大梨园与小梨园之分 其中大梨园又分为“上路”“下南”两支“上路”以演绎 年 月传统南戏剧目为主 高文举 在大、小梨园中都有版本留存 二者的对比见表 表 小梨园本 高文举 与大梨园本 高文举 的对比小梨园高文举大梨园高文举备注 坐轩/赏花/大梨园本无此出 寄家书 玉真行 虎狼关 玉真行小梨园本中将寄书、经虎狼关一句带过 入殷府 入温府小梨园本丞相父女姓殷 冷房怨/大梨园本无此出 周婆告 周婆告/责李直 责李直/打冷房 冷房会/责殷金 服罪 桂冠二本结局相异小梨园本高文举夫妻与殷氏父女和解大团圆 据表 可知 二本内容大致相同 与文林阁本、莆本都不是一个戏路 没有经典的“米糷藏珠”“龙图公案”和“改写家书”等情节 主要是写王玉真遭受到温氏父女二人的迫害 高文举去冷房找王玉真 主动发起与温氏父女的斗争 并取得最后的胜利情节发展上 两本虽同路 最后的结局却是天壤之别 小梨园本将写书与休书的情节省去对王玉真的迫害也是以一段说白带过 大梨园本则在“寄家书”“虎狼关”“玉真行”等出中对“写书”“发书”“派人刺杀”“周婆相救”这一系列情节写得十分详细 极为细致地刻画了温丞相以权谋私的恶毒嘴脸 而小梨园本却与其相反 将矛头直指温小姐 把温丞相刻画成一个清正廉直的父母官 首先出场时:【地锦】朝廷纪纲须端正 文武百官相听令 今旦官事略稍暇 退入书轩解愁情念国正天心顺 官清民自安 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白老夫殷炯 官拜太师职位厝住江宁府人氏 娶妻纪氏温金向温炯诉苦 告知高文举上书辞官归家与退亲之事 本想父亲能帮她主持 谁料温炯了解了前因后果 便规劝温金 严厉指责自己的女儿 (净)唱:贼婢子 好无道理 敢障做 不孝一天理 剪人头毛 剥人绣鞋 全不念纲常律理温炯不仅严厉地责骂温金 大义灭亲 还剥去女儿桂冠 押她去朝堂给高文举夫妇赔罪 对于迫害王玉真一事 温丞相全场都没有参与也不知情 这里温丞相的形象高大正直 与此相反大梨园本 高文举 中温炯的形象是所有 高文举 版本中最丑陋的 得知高文举派张千送书 温炯当即唤来府中下人李直 让其杀害王玉真 并且连无辜的送信人张千都不放过 示意一并赶尽杀绝 温炯的狠毒嘴脸可见一斑 温炯在剧末也拒不认罪 没有悔改之心 再者 在结局处理上 小梨园本 高文举 最后是温丞相让女儿向高文举夫妇赔罪认错 王玉真不计前嫌接纳 二人以姐妹合称 同侍高文举 结局圆满然而在大梨园本 高文举 中 虽然温丞相最后妥协了 希望折中处理 让高文举三思而后行 重圆旧好 但高文举并不买账 坚定辞官携妻归故里 此外 大梨园本 高文举 仍然保留了张千这一角色 但用李直来代替其他版本中恶仆张千的形象 张千反而成了正义忠诚的化身 在护送王玉真路上遇到李直等强徒袭击时:“张千一面护住玉真的轿 一面挣扎 终被杀死”足见其正义忠诚除了人物形象的改变之外 大梨园本 高文举 中有 处滚唱(段短滚 段中滚)且演唱中有多处夹白 体现民间剧本的特色 而小梨园本 高文举 中没有运用滚唱 一般是成段的演唱 或者是成段的说白 颇具文人剧本的意味二、展演促成剧本多样性.舞台脚本的生命力马建华对莆本 高文举 与文林阁本 珍珠记 做了细致比较 考证二本在出目、文本细节上的差异 认为“莆抄本 高文举 不是改编于文林阁本 珍珠记”但不否认二本具有同宗的渊源 本文侧重剖析二本的相同之处 莆本与文林阁本可能不存在单方面的传承关系 但是属于同一戏路 都是南戏的遗存 南戏第 期张丽娟:传统剧本展演的多样性高文举 的流传史中 有各种因素可能使传本产生差异 而主要情节的一致则是同源的最有力证明 这是基于剧本文学的特性 被写定的文本有其相应的稳定性 在流传中保存下来的主体情节和细枝末节 成为日后印证戏曲传播的证据但在为舞台演出服务时 观众不同 演出内容也会有相应改编 比如文林阁本 珍珠记 较艺一出中有对福建人话语不清的笑谈:(丑云)请肥肉(外云)这秀才语话不清(丑云)是福建文林阁本以福建秀才为“丑”用其科场表现出来的丑态来反衬高文举的真才实学 而莆本高文举 将此删掉自在情理之中 且不影响整体剧情朱本 高文举 是当代莆仙民间戏班还在排演的剧本 与莆本 高文举 在剧情上基本无异 二本都产生于莆田 但是却因不同的定位 莆本逐渐固化成为案头整理的定本 而朱国福先生的改编本 则成为民间戏班演出的舞台脚本 近年民间戏班还在福建莆仙戏总剧院上演朱本 笔者从该戏班团长陈文平处获得和朱本基本一致的舞台底本 莆田一民间戏班的老师傅陈良辉说:“莆田民间演出古本时基本是十出 现在更加精简了 就八出 偶尔前面有加演”莆田民间演戏 一场戏基本上是在 演完 莆本与文林阁本虽然出目一致 都是 出 但是莆本情节内容较简洁 朱本做了更大的简化 另外 朱本省略了前几出 没有人物交代 也没有招赘情节 默认观众熟知这些人物和招赘情节同样 大梨园本 高文举 类似朱本 高文举 略去了故事背景和人物介绍 并且情节简化更甚 直接就从入赘温府后开始演起 王员外夫妇这两个人物也相应地被除去 还省去了写家书的情节 在演出人员调动方面的伸缩性更大这是由于 高文举 已经是家喻户晓的剧本了民间戏班演戏 时间上不允许有太多不必要的前情交代 百姓在日常劳作之余观赏家乡戏 并不想耗费太多时间 他们更注重戏剧的情节 尤其精彩的高潮 因而戏班演出的脚本就会相应删减剧本内容 使剧情更加紧凑集中另外 戏班为了吸引观众 打造自己戏班的品牌特色 就不能照搬传统 高文举 的剧目内容 而要有所改编才能提高自己戏班的竞争力 笔者在与福建省湄海大剧院的演员翁亚兰交谈时 她说剧本创作是整个戏班的结晶 不能让别人随便看 只有班主才能看 演员也只能拿到各自的乐谱 而且演唱完就必须还回去 可见戏班之间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 剧本是戏班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法宝之一 新编剧本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对传统剧本的改编相对比较简单所以改编传统剧本自然成为民间戏班习惯性的操作在剧本展演过程中 口传或手抄都容易产生主观性的剧本变化 民间展演与案头整理不同但都体现民间戏班对传统戏曲的传承特点.官宦家班与民间戏班的不同形态演绎比较大梨园本 高文举 与小梨园本 高文举 虽然不能反映“上路”和“下南”剧目的差别 但是却可以反映民间戏班与官宦家班的搬演区别 在人物刻画上 小梨园对温炯进行美化 大梨园则反之 原因在于小梨园最初是由豪门宦室供养的家班 所以是服务于官宦权贵(统治阶级)大梨园则更多是由民间戏班支撑 多体现民间色彩 小梨园服务于官宦权贵 自然会有美化官宦权贵的倾向 而大梨园为民间百姓服务 极力批判和揭露贪官污吏以权谋私、徇私枉法的卑劣行径 比较莆本与朱本 中介人物张千有一个极大的形象转变 朱本中张千对高文举发书的初衷十分明了 并且始终站在高文举的立场 也没有参与温小姐谋害王玉贞的事情 朱本中还增加了温小姐的丫鬟秋香这一正面人物 与原有的帮凶春香作对比 秋香劝温小姐对王玉贞之事要三思 不要极端 这两位奴仆身份低微从民间立场来看 更愿意将他们归为劳动人民赞颂他们的美好品质 因而民间戏班倾向于表现底层百姓的爱憎 而在官宦权贵家中演戏 倾向于阿谀奉承、取悦权贵 缺少鲜明的批判精神朱本 高文举 中 王玉贞与高文举的送别一幕用了诸多笔墨 高文举入了温府也始终守 年 月身如玉 不与温小姐同房 结局处理上:温小姐悔过自杀 高文举辞官同王玉贞回洛阳 这样改写就避免了二女侍一夫的情节 使得王玉贞与高文举的感情更加单纯 同样 大梨园本 高文举 的结局中 高文举夫妇没有接纳温小姐而是连用滚唱“天长地久长相依 恩爱夫妻早归故里”来凸显二人矢志不渝的感情 传递功名权势比不上家庭团圆、爱情美满的纯朴价值取向 一夫一妻的爱情设想 使得爱情赞歌极具民间色彩 剧本对温小姐、温炯的不同处理也反映了民间老百姓坚守善恶有报的信念值得注意的是 在大梨园本 高文举 中出现短滚 次、中滚 次 滚唱出现频率较繁是否受弋阳腔(或者青阳腔)的影响 此处暂且做一猜想 滚唱极具民间色彩 极大程度满足民间演戏的需要 满足百姓的审美民间戏班服务于普通百姓 要考虑演出时间与观众的观戏体验 剧情就不能太过拖沓 剧本语言要更简洁 情节也会紧凑些 编剧也是群众一员 剧本要迎合人民群众的情感喜好 剧情自然要融入浓厚的民间色彩 可见 服务对象不同也会影响剧本及其内容的价值取向 多样性是剧本展演的结果三、结语从明代南戏 高文举珍珠记 剧本的流变入手 对比同一戏路的剧本 首先 以莆本高文举 与文林阁本 珍珠记 比较 有诸多相似之处 可证明莆本 高文举 与文林阁本珍珠记 属于同一戏路 为南戏遗存 且文林阁本是弋阳腔剧本 可以论证弋阳腔对莆仙戏有影响 其次 以朱本 高文举 与莆本 高文举 比较 可见莆本 高文举 是官方整理后的剧本 主要供阅读所需 朱本依莆本而改编仍在民间搬演 更具生命活力 民间色彩浓厚再者 以大梨园本 高文举 与小梨园本 高文举 比较 则体现民间戏班和官宦、权贵豢养的戏班演出内容的差异和价值取向的不同 这都是剧本展演的表现 此外 朱本 高文举和大梨园本 高文举 都体现了浓厚的民间色彩 反映底层人民的价值观 从剧本这一戏曲要素的流变来看 民间的戏曲剧本介于口语文学和书面文学之间 但又体现口语文学的展演性 具有相应的灵活性和变化性 舞台演出决定了剧本的生命力 演出环境和受众决定了剧本内容的增删改编 所以从展演理论范畴出发 可为解决传统戏曲剧本在现代的传播变异问题提供有益的方法和启示注释:朱国福 莆田人 世纪、年代时期著名的剧作家 建国初期 他参加整理改编了 高文举 朱弁回朝 靖边记 等十多部脍炙人口的传统优秀剧目 多部剧目至今仍在舞台上演 朱国福 本手抄旧戏簿(剧本)已由其子无偿捐献给莆田市博物馆现有 朱国福剧作选 收录 高文举 莆仙戏总剧院还有排演 古本戏曲剧目提要 收入的文林阁本 珍珠记条目明确“今本为弋阳腔剧本 是民间戏曲作家据南戏 高文举 改编的”为了统一 正文中都取温姓 访谈时间:年 月 日 访谈对象:福建省湄海大剧院打鼓鼓头师傅陈良辉 访谈时间:年 月 日 访谈对象:福建省湄海大剧院青年演员翁亚兰参考文献:汉语大字典编纂处.词现代汉语词典.版.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李亦园.李亦园自选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宋嘉健.民间信仰的戏曲展演 以福建莆田地区莆仙戏为例.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张志全.民俗节庆戏曲展演研究现状述评.民族艺术研究():.符伟 陈开.地方戏曲展演文本的后现代特质.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理查德鲍曼.表演中的文本与语境:文本化与语境化.杨利慧 译.西北民族研究():.马建华.明初南戏 高文举 及其改写本 从莆仙戏 高文举、文林阁本 高文举珍珠记 看明第 期张丽娟:传统剧本展演的多样性南戏 高文举.戏曲研究():.俞为民.南戏 高文举 考论 .戏曲研究():.马华祥.论 高文举珍珠记 的民间色彩.艺术百家():.郑振铎.古本戏曲丛刊:第二集.北京:商务印书馆.吕品 王评章.莆仙戏传统剧目丛书:第四卷.吕品 李志航 池国和 等校注.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张丽娟.莆仙戏与弋阳腔的关系辨析.闽台文化研究():.朱国福.朱国福剧作选.朱合浦 译校.福州:海峡出版发行集团.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第二卷.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高文举 梨园戏.蔡尤本 口述.尤世赞等执笔.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马建华.莆仙戏与宋元南戏、明清传奇.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责任编辑 杨聪华“自然科学综述”专栏约稿函莆田学院学报 开辟“自然科学综述”专栏 旨在为自然科学领域的优秀学者提供交流平台要求稿件对自然科学的某个具体领域进行全面分析 总结该领域的研究历史、前沿动态和争鸣论点并提出富有建设性的前景展望 欢迎业界专家踊跃投稿!投稿要求:)综述范围为自然科学相关领域)须有中英文题名摘要)需阐述作者观点见解 分析评价与综述内容形成整体)鉴于自然科学综述论文综合性、评述性和前瞻性的特点 第一作者要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或博士学历(学位)格式规范、投稿路径:./:./.?联系方式:莆田学院学报 编辑部联系电话:、: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