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雅俗
视域
宋人
贬杜论
平议
李昊宸
杜甫研究学刊二二三年第二期总第156期雅俗视域下的宋人贬杜论平议李昊宸摘要 在“以俗为雅”观念的影响下,宋人对杜甫诗中善用俚语、即俗为雅者推尊颇多。然而,杨亿、欧阳修、苏轼、吕本中等人尝有杜诗“不免村夫子”“有俗气”“真村陋”“颇近质野”之论,洪迈、严有翼等亦尝围绕着“友于”一词的使用,斥杜“未能免俗”“徇俗太过”。诸家贬杜由单纯指摘杜诗之俚俗,到客观评价其“俗不害雅”,再到针对具体俗词,与尊杜者观点相击撞,充分挖掘杜诗中的“俗中之雅”,这些对杜诗用俗不同程度的认识与批判,体现着宋人“俗”概念的不断深化,也折射出时人雅俗观的渐次演变与成熟。关键词 杜甫雅俗宋代诗学贬杜论王齐洲先生认为,中国雅俗观念包括以音声为表征的政治雅俗观、以学术为表征的文化雅俗观、以文本为表征的艺术雅俗观,其演进变化始终与中国文化、文学发展同步。随着精英文学逐渐脱离贵族政治,文学的审美、娱乐功能不断强化,自魏晋以来,以审美为核心的艺术雅俗观愈发成熟,雅、俗的互动与消长,促使着人们对雅俗问题的认识不断深入。特别是宋元以来,虽然雅俗界限愈发模糊,但士大夫关于雅俗的争论却有增无减。梅尧臣、苏轼提出“以俗为雅”的诗学主张后,化“俗”为“雅”、变“俗”尚“雅”逐渐成为宋人雅俗观的重要命题。与此同时,杜诗的诗家典范地位正逐步确立。在两股潮流的交汇下,宋人很自然地选择以杜诗为突破口,通过尊崇杜诗用俗之例,确立其正向层面对宋人雅俗观的引导作用,以推动由俗趋雅观念的建立。然而,理性、辩证是宋代诗学精神的底色,在尊杜之声渐盛的大背景下,仍有部分论者指出杜甫用俗不当,以杨亿、欧阳修、苏轼、吕本中等人所论最为醒目。本文拟在宋人雅俗观视域下,以尊贬交互之视角,重点厘析此数则贬杜论,阐释观点,窥探缘由,并进一步探究其诗学意义。作者简介:李昊宸,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2022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510275。王齐洲:雅俗观念的演进与文学形态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3期。13一、但见俗气:杨亿、欧阳修贬杜杨亿、欧阳修贬杜皆见于他人记载、转述,特引刘攽中山诗话与邵博邵氏闻见后录为据:杨大年不喜杜工部诗,谓为“村夫子”。乡人有强大年者,续杜句曰“江汉思归客”,杨亦属对,乡人徐举“乾坤一腐儒”,杨默然若少屈。欧阳公于诗主韩退之,不主杜子美。刘中原父每不然之。公曰:“子美老夫清晨梳白头,玄都道士来相访之句,有俗气,退之决不道也。”中原父曰:“亦退之昔在四门馆,晨有僧来谒之句之类耳。”公赏中原父之辩,一笑也。由此二则材料可见,叙者仅记述言论、事件,但对于二人为何贬杜,未能有所裁断,导致陈师道、刘克庄等人不明其由,以之为异事,久而渐成宋代杜诗学一桩悬而未解的公案,虽为后来学者注意,但未予以深究,且时有偏颇之议,故下文分而述之。(一)杨亿斥杜“村夫子”据宋人现有材料,杨亿未尝有直接论杜之言,故只能结合其个人诗风、审美好尚,一探其贬杜之由。杨亿早年外任地方时,部分作品与时政民事结合紧密,得“白体”神味。仁宗至道年间,杨亿逐渐接触李商隐,甚爱而数度与友人论析,谓其“包蕴密致,演绎平畅”,又尝以义山为绳,遍访前人集中同旨之作,得五百余首,以为至宝。杨诗虽前后面貌有别,然后人评之,仍以后期宗法义山之作为其主要特征,其文辞华美,好砌故实,得玉溪生繁典丽辞之遗,与刘筠、钱惟演等相互唱酬所结西昆酬唱集中,亦多为“雕章丽句,脍炙人口”之篇。根据杨亿个人诗学好尚,其所斥少陵“村夫子”者,盖少陵浅近、直率之笔,在集中虽占比不多,然与杨亿主张相悖甚远,故被其拈出以概杜老面目。然结合中山诗话记载,杨亿对杜诗的认识,尚较为粗浅,故乡人问“乾坤一腐儒”之句,竟不能稍对,足见其杜诗功夫,远未到家。可见,杨亿对杜诗的评价,不仅带有较鲜明的个人审美取向,又暴露自身对杜诗的 宋刘攽著:中山诗话,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88页。宋 邵博著,李剑雄、李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后录卷十九,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49页。陈师道后山诗话云:“欧阳永叔不好杜诗,苏子瞻不好司马史记,余每与黄鲁直怪叹,以为异事。”历代诗话,第303页。刘克庄后村诗话云:“杨大年、欧阳公皆不喜杜子美诗,王介甫不喜太白诗,殊不可晓。”宋刘克庄著,辛更儒笺校:刘克庄集笺校卷一八一,中华书局2011年版,第6965页。宋杨亿撰,李裕民校点:杨文公谈苑,杨文公谈苑 后山谈丛,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87页。宋杨亿编,王仲荦校注:西昆酬唱集注,中华书局2018年版,第2页。14了解有限。是故,“村夫子”之说,虽在宋人间流布较广,但往往被视作一家之言,不害杜诗辉光。关于杨亿贬杜,当代学者已有诸多讨论,所论得失参半,故本段拟纠合前言,特为一辩。许总在宋诗宗杜新论一文中,征引杨亿讥杜甫为“村夫子”一说,以之为宋人贬杜之先声。又分析自中唐后宗杜情况,特别指出宋初王禹偁、杨亿等人虽不宗杜,但因白居易、李商隐皆承袭一定的杜诗传统,故宋初诸人无可避免地落入杜诗规模。杨经华宋代杜诗阐释学研究于杜诗沉浮与宋调初创一章,认为宋初诗人在取法白居易、李商隐及晚唐诸人过程中,与杜诗始终无法隔断联系,可谓不宗杜却又自觉地受到杜诗影响,观点与许总所论大体相近。稍晚出版的吴中胜杜甫批评史研究一书,将“村夫子”之说着重提出,认为杨亿贬杜,乃受旧唐书谓杜甫“恃恩放恣”“荡无拘检”之影响,将杨亿口中的“村夫子”之说,解释为“身处底层的杜甫整天议论君国大事,是放恣不拘检的表现,一如村夫无教化也”。近年魏景波宋代杜诗学史承上述各家之说,与吴中胜观点尤近。杨亿对义山的推崇与效仿,造成其格外偏好典丽、雅饬风格,而不在此范围的杜诗,难免招其贬抑,学者对此讨论已臻全面。然如许总、杨经华所谓,因杨亿尊义山,而由义山上溯杜甫,谓西昆间接受杜影响,似稍有牵强。盖义山初时学杜,确乎独得少陵藩篱,然后来已卓然自立,独具规模,别构一家,其语言之雅饬,用典之密丽,表意之含蓄甚至晦涩,此皆杜诗所无。后世学义山者,未必皆存上溯杜甫、追摹风雅之念。特别是西昆诸君所作,不仅无意效仿杜甫,单就取法义山而言,亦多遗其神髓而得其皮毛,甚至专求其“用事深僻”之短,难怪左汉林认为“(西昆诸人)不仅成就不大,而且都不似杜诗”。足见,杨亿诸人在摹效义山时,未尝存有追踪杜甫之念,这种有意避开杜诗规范的诗学偏好,毕竟不宜归诸杜甫名下。是故,学者以为西昆诸人受李石何仲南分类杜诗叙云:“近世杨大年尚西昆体,主李义山句法,往往摘子美之短而陋之曰村夫子语,人亦莫或信。何者?子美诗固多变,其变者必有说。善说诗者,固不患其变,而患其不合于理,理苟在焉,虽其变无害也。”方舟集卷十,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第84册,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第97页。杨万里序戴昺东野农歌集云:“少陵甘作村夫子,不害光芒万丈长。”四库全书珍本初集第90册,第5页。许总著:杜诗学发微,南京出版社1989年版,第27-31页。杨经华著:宋代杜诗阐释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48-53页。吴中胜著:杜甫批评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4页。魏景波著:宋代杜诗学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46-56页。参见杜诗学发微,第28-34页;宋代杜诗阐释学研究,第49页。宋蔡居厚著:蔡宽夫诗话,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第146页。左汉林著:杜甫与杜诗学研究,东方出版社2015年版,第61-62页。15到少陵间接影响,学义山乃学杜之潜在表现,虽可备作一说,但终嫌迂回太远,殊不显豁。此外,各家虽然对“村夫子”之说关注不少,但对其学术价值定位却有所偏失。如许总认为杨亿斥杜“村夫子”是“宋代对于杜诗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反动现象”,“第一”的时序定位或不假,但“唯一”的量化表述,则明显是对宋代贬杜整体情况的误判。魏景波对此说稍有修葺,认为杨亿对杜诗之评存在严重的偏见,但已然对宋人贬杜之声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使得赵宋一代,“抑之(杜诗)者多从村陋穷愁着眼”。此论去掉了许总“唯一”的表述,稍近贬杜真实情况,但认为宋人贬杜多为杜诗村陋穷愁而发,同样对整体贬杜论调缺乏全面考察所致。驳议以上学者论“村夫子”之说,要义有三:其一,杨亿所以贬杜,盖出于个人诗歌偏尚,或亦受到旧唐书对杜甫相关记载的影响;其二,因杨亿尊李而寻杜,乃是以尊杜为旨,对宋人尊杜演进脉络的有意寻绎,而非对宋初西昆诸君诗学观念的客观描述;其三,“村夫子”之说乃宋人贬杜之先声,对此后贬杜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并未完全限制宋世贬杜方向,对该说诗学地位的错误描述,乃对宋人贬杜情况缺乏整体观照所致。(二)欧公不好杜诗欧公不好杜诗,素为诗家公案,自宋以来,论者颇多。欲明此案,则须立足欧阳修论杜立场及诗学好尚所在,察其为何贬杜、如何贬杜,方能洞悉此公心事,持论公允。关于欧公为何不好杜诗,首先要考察其与杨亿贬杜的关联。宋人往往并观杨、欧,谓二人各有好恶,贬杜乃性情使然。然笔者以为,对杨、欧贬杜之言,虽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实有立场、高度之别。一方面,欧阳修既变尽宋初余风,又深受当时风气影响,故对西昆诸君,既痛诋其“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又时时倾想杨亿、刘筠“耸动天下”之风采,正在若即若离之间,故全祖望序宋诗纪事云:“一洗西昆之习者欧公,而欧公未尝不推服杨、刘。”是故,欧阳修对杜诗的“俗气”之贬,仿佛可见“村夫子”观点之影响。另一方面,欧公胸襟、气度、眼界、识见,无不远超同侪,较 杜诗学发微,第31页。宋代杜诗学史,第55页。陈善云:“文章似无定论,殆是由人所见为高下耳。只如杨大年、欧阳永叔,皆不喜杜诗,二公岂不知文者,而好恶如此。”宋陈善著,查清华整理:扪虱新话卷五,全宋笔记第五编第十册,大象出版社2012年版,第43页。周密云:“人各有好恶,于书亦然。前辈如杜子美不喜陶诗,欧阳公不喜杜诗,苏明允不喜扬子,坡翁不喜史记。若酸、咸嗜好,亦各自有所喜。非若今人之胸中无真识,随时好恶,逐人步趋而然者。宋周密撰,黄益元校点:齐东野语,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73-174页。宋欧阳修撰,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二十八,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954页。刘克庄集笺校,第6721页。清全祖望撰,朱铸禹汇校集注:全祖望集汇校集注外编卷二十六,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第1247页。16杨亿而言,亦迥出其上。杨氏专好义山,对杜诗认知颇有不足,对杜甫佳处亦不能识,其贬杜出于性情之偏狭。反观欧阳修贬杜,虽亦其诗学好尚使然,然欧公漱芳古人,遍观诸家,其诗学主张显然自有条理,远较杨亿周该圆足。进一步探源欧阳修诗学观与贬杜之关系,孙宗英尝撰“欧公不好杜诗”说探论兼及欧阳修诗的评价一文,从欧阳修诗学渊源、诗学观点、诗歌风格、诗坛地位等方面,寻绎“欧公不好杜诗”之缘由,颇中肯綮。本人在其基础上,拟补述数事如下:第一,杜甫非欧阳修之专好。欧阳修集中论杜之语,数见不鲜。首先,欧公善于纵观诗史,从宏观上为杜甫划定诗家地位,如吟咏“风雅久寂寞,吾思见其人。杜君诗之豪,来者孰比伦”,肯定杜甫上继风雅之旨,于古人之中独高;以诗为古乐之苗裔,认为子美与陈子昂、李白、王维等,并得古乐之遗,或淳古淡泊,或舒和高畅。在论定杜甫诗歌史地位时,欧阳修常常并称李杜,以二人为唐人之翘楚,豪放落拓,横行诗坛。然而,欧阳修在评骘李杜之际,隐隐透露出李高于杜之意,其云:“落日欲没岘山西,倒着接篱花下迷。襄阳小儿齐拍手,拦街争唱 白铜鞮”,此常言也。至于“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然后见其横放,其所以警动千古者,固不在此也。杜甫于白得其一节,而精强过之。至于天才自放,非甫可到也。此则论太白“横放”“警动千古”,杜甫得李之一节,然天才自放,则稍逊之,言下之意,似微有推崇太白之意。结合本节开篇所引贬杜一则,欧阳修以韩愈为准的,铨衡杜诗之有俗气,刘攽辩亦以韩诗反观杜诗,如此相较,尊韩之意似稍胜。据此数则可见,欧阳修论杜,往往旨在确认杜甫的诗学史地位,多局限于对杜诗风貌的整体感知,“豪放”“精强”之评,虽不失为有见,然缺乏具体诗例,未能深度探知杜甫与他人之关键区别,较后学苏、黄而言,毕竟未搔到痒处,见其杜诗功夫未臻细微,此其一。在欧阳修诗学谱系建构中,少陵虽为一代翘楚,但地位要稍逊于太白、昌黎,毕竟非第一流人物,故观杜之时,难免有所质疑、挑剔,此其二。第二,杜甫非欧阳修之专学。袁枚随园诗话尝论:“人问:杜陵不喜陶诗,欧公不喜杜诗,何耶?余曰:人各有性情。陶诗甘,杜诗苦;欧诗多因,杜诗多创:此孙宗英:“欧公不好杜诗”说探论兼及欧阳修诗的评价,杜甫研究学刊2015年第1期。欧阳修全集卷七十二,第1049页。欧阳修感二子云:“昔时李杜争横行,麒麟凤凰世所惊。”又和武平学士岁晚禁直书怀五言二十韵云:“歌诗唐李杜,言语汉严徐。”又六一诗话云:“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相高。”以上三则见欧阳修全集卷九,第138页;卷十三,第222页;卷一百二十八,第1952页。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二十九,第1968页。刘攽中山诗话亦尝载:“欧公亦不甚喜杜诗,谓韩吏部绝伦。”历代诗话,第288页。17其所以不合也。”所谓“多因”者,盖兼取诸家,因袭众人而自出机杼,此即欧诗之特征。董理欧公诗学宗统,其直接明确表示取法者,有李白、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间接受到影响者,有杜甫、白居易、西昆体等,以一人之力而荷百家之长,其诗学好尚不可谓不博。至于欧诗,学界相关研究成果已极,其富贵深稳而温雅婉丽者,有得于前人王禹偁、梅尧臣及西昆诸家,殆受时风影响不小;寄兴高绝而气格健劲者,则反映诗人欲变宋初雕镂、藻饰之弊。质言之,欧诗因广采诸家之长,力避诸家之短,故而表现出综合独特的诗歌风貌与多样复杂的审美特质。杜甫仅欧阳修所学古人之一,欧阳修对杜甫未尝表现出远超他人的喜爱,欧诗亦没有表现出明显承袭杜诗的特点,故其时有贬杜之论,亦其宜也。欧阳修为何贬杜已明,接下来须结合贬杜言论,探究其如何贬杜。如前引邵博所记,欧阳修为诗主韩不主杜,虽以“老夫清晨梳白头,玄都道士来相访”为俗气,然刘攽为杜辩,抉出韩、杜关联,欧公亦粲然心许。此论须明者有二:其一,欧公虽论杜,然以韩诗为铨衡考量之标准,则其贬杜,实为尊韩所发;其二,欧公虽不以杜为准,然对其诗能有识见,刘攽举韩诗为杜诗辩,欧公亦心知己非,乃能赏后学之论,不以一己偏好而废古人,诚与杨亿有异。此外,欧阳修以“俗气”论杜诗,此评语在欧阳修诗论场域中,乃是浅俗、俚俗之意,确是一种负面性评价。六一诗话尝引梅尧臣语“诗句义理虽通,语涉浅俗而可笑者,亦其病也”,可见,当日诗坛颇好追求浅白,欧、梅清楚地认识到这种风气的缺陷,通过看似诙谐、日常的论诗契机,指斥时弊,警醒学人。是则,欧阳修对杜甫的“俗气”之评,与其说是指摘其弊,不如说是藉批判昔贤之疵失,警示后学避俗。总言之,欧阳修论诗、作诗均不以杜甫为最高标准,故其“不好”杜诗,亦源于个人诗学好尚。然而,欧公贬杜,乃是在整体肯定杜甫的前提下,以韩愈为参照,指摘杜诗的个别语句有“俗气”之弊,盖出于其个性化的审美选择,并非有意贬抑杜甫的诗学地位,较杨亿而论,其诗学视野可谓更加通达。此外,杨、欧所见杜甫之“俗”,即单纯的俚俗、浅俗之“俗”,与后来苏轼等人沟通雅俗而见之“俗”相比,尚显片面,斯为贬杜“不免村陋”之第一阶段特征。二、俗不害雅:苏轼、吕本中贬杜宋初文人专力于杜诗者尚少,学杜之风亦未形成,迨及苏、黄以杜甫为诗家圭臬,清袁枚著,顾学颉校点:随园诗话补遗卷一,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第568页。参看马骥葵:温丽深稳:欧阳修诗歌风格与诗学沿革,北方论丛2014年第3期。欧阳修全集卷一百二十八,第1953页。参看美艾朗诺著,杜斐然、刘鹏、潘玉涛译:美的焦虑:北宋士大夫的审美思想与追求,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54-55页。18后人遂群起应之,宋人学杜之风,蔚然大观。然而,北宋中期以来,时人虽多以少陵为规矩,但并非始终对其全盘接受而不加甄别。特别是得益于“以俗为雅”观念的逐渐成熟,宋人对于杜诗的村陋之贬,愈发体现出雅俗融合的批评视野,此类以苏轼、吕本中为代表。(一)苏轼贬杜“村陋”苏、吕皆一代诗家,其诗学自成体系,荫庇后学良多。二公论诗,每好援古以证己说,其中借力杜陵尤多,盖以尊杜为主,贬杜夹杂其中,对尊者有补济之用,体现出二人诗学观的完整、辩证与圆足。是故,欲观二家之贬杜,须统观其杜诗批评内容,方见贬杜论之价值。苏轼论杜极广,遍涉杜甫忠爱思想、人格风范、诗学地位及其诗歌语言风格、用语之妙等,可谓是宋人中首位大力、全面发掘杜甫诗学价值的诗坛巨擘,此后黄庭坚、陈师道、陆游、刘克庄等人论杜,莫不宪章苏子。坡公言杜奄乎集众家所长,则以杜诗比韩文、颜书、吴画,谓识此四者,“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毕矣”;尊杜能垂范后世,则并观李杜,谓“李太白、杜子美以英玮绝世之姿,凌跨百代,古今诗人尽废”;论杜诗肖摹景物颇能传神,则举“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谓“非亲到其处,不知此诗之工”;若标七言之伟丽,则撷“旌旗日暖龙蛇动,宫殿风微燕雀高”“五更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二联,谓后世惟欧公可方驾之此数则从诗学地位、诗歌特点两方面,探秘杜诗究竟,深得于杜甫用心。此外,子瞻所立“忠君”之说,以杜甫旨配变风、变雅,影响时人最深,后来继者颇多。然而,王水照先生指出,苏轼虽认为杜甫有综兼众美的“集大成”之功,但这一概念本身即包含着盛极而变、变而后衰的“隐患”。“任何事物的巅峰状态同时也蕴藏着负面因素,荟萃精华在此,包藏危机亦在此。”此言有二义:其一,杜诗作为前代诗学之典范,本身即含有一定的缺失。其二,学者苟不能对其缺失加以甄别取舍,则易走入歧途。可见,苏轼并未将杜甫奉若神明,而是在统观诗学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不避杜诗优中之劣、全中之阙,所择其微瑕处,实具有警示后人之苦心。记子美陋句云:“减米散同舟,路难思共济。向来云涛盘,众力亦不细。呀帆忽遇眠,飞橹本无蒂。得失瞬息间,致远疑恐泥。百虑视安危,分明曩贤计。兹理庶可广,拳拳期 宋苏轼撰,张志烈、马德富、周裕锴主编: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七十,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7908-7909页。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六十七,第7598页。苏轼全集校注,第7527页。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六十八,第7665页。王水照著:宋代文学通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27-28页。19勿替。”杜甫诗固无敌,然自“致远”以下句,真村陋也。此最其瑕疵,世人雷同,不复讥评,过矣。然亦不能掩其善也。此则谓杜甫解忧“村陋”,明显受到“村夫子”说的影响。然而,与杨亿不同,苏轼论杜言论极多,对其性情之高绝、形容之精妙、语言之典雅有充分的认识,以此为前提,复对此诗予以个案分析,说明苏轼对杜甫的整体成就与个案分析是各有侧重而又相辅相成的。东坡以为,此诗“致远”之后,纯作议论之笔,义理有余,凝炼不足,情韵稍匮,故有此“村陋”之评。然而,东坡虽论此诗之陋,但并不专务攻瑕指失,而是认为此诗乃个案之失,微瑕而无碍其佳构,粗疏而不害其大雅,始终将其置于杜甫整体诗学成就与贡献中,点到即止,不以一眚掩大德,从而塑造了杜甫高而不免疵失的诗学典范形象,此即观杜俗而不妨其雅者。此外,东坡论杜,已由杨、欧的定性式整体描述,转向对个案的剖析与挖掘,特别是援引诗句,带有宋人摘句论诗的明显特征。宋人中,以摘句方式指出杜甫之疏漏者不在少数,如吴可记杜牧河湟诗中有陋句,又引少陵“迁转五州防御使,起居八座太夫人”(奉送蜀州柏二别驾将中丞命赴江陵起居卫尚)二句,认为杜甫不如杜牧;韩子苍谓“身轻一鸟过”(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因寄高三十五书记)非少陵佳句;朱子认为“暗飞萤自照”(倦夜)只是巧语;俞文豹拈杜诗数联,言其皆有不若梁安世、苏轼、李白、邵雍凡此数种,皆摘杜句,指其不佳,却不明言缘由,故宜作为一家之言。苏轼除上述论解忧一则外,又有论杜甫题李尊师松树障子歌一则,微含贬斥,与本章“不免村陋”意近,特录于此:故人董传善论诗。予尝云:“杜子美诗不免有凡语,已知仙客意相亲,更觉良工心独苦,岂非凡语耶?”苏轼记与董传论诗,认为杜诗中亦有凡语,特举此诗二句以说明。原诗乃题画之作,此二句顺承“老夫平生好奇古,对此兴与精灵聚”,由人及画,两相映带,令人莫分孰为画境,孰为现实。东坡贬此,缘由或有二:一者,此二句表意直露,不加藻饰,其意显而易见,虽不至有村气,然既不深厚,亦乏韵致,故谓之“凡语”;二者,此诗起手“老夫清晨梳白头,玄都道士来相访”二句,尝为欧阳修斥之有俗气,苏轼为欧公门生,其诗学好尚自然受到乃师影响。杜诗集中凡语,或非此一例,然子瞻特地择此同诗异句,或有意示见欧公之传承。前文已论东坡广而能精、博而后细的论杜旨意,该段“凡语”之评,亦符合其一贯的论杜宗旨,且择诗选句,有示人学统传承之深意,乃知坡公之论杜,字句精审,轻忽不得。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六十七,第7531页。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一百四十,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327页。宋俞文豹撰,张宗祥校订:吹剑录全编,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33页。苏轼全集校注文集校注卷六十八,第7640页。20(二)吕本中贬杜“质野”据宋元学案考,吕氏一门家学极渊博,自吕公著以来,先后以学问鸣世者十余人,吕本中祖父吕希哲更请学于程颐,深得北宋理学之浸润。吕本中早年,入与父兄攀谈,出与杨时、谢逸等相交,既得家学滋养,又与当时名流相从,学养深厚。观童蒙训开篇所云:“学问当以孝经 论语 中庸 大学 孟子为本,熟味详究,然后通求之诗 书 易 春秋,必有得也。既自做得主张,则诸子百家长处皆为吾用矣。”足见吕本中恪守正统、根植经典的学术立场,故其集中悬正统、学问、有用为论学谈诗之鹄的,如“文章大要须以西汉为宗”“学者须做有用文字”“诗词高胜要从学问中来”诸语,比比皆是。是故,吕本中论杜,亦以学养为根基,发掘杜诗法理之过人处,汲以为后学之资,如以“翻”“失”“浮”“落”为句中响字;观杜诗自然、雕琢各有至极处;名“今君起柂春江流,予亦江边具小舟”数句为“老杜句法”;谓杜诗能警策,故得以传世凡此种种,皆指出杜甫诗中“工夫”,以示“悟入”之途径,由此立杜诗为后学最当学、最可学之范本。出于学古之旨,吕本中以杜、苏、黄为例,示学者以法:学古人文字,须得其短处。如杜子美诗,颇有近质野处,如封主簿亲事不合诗之类是也。东坡诗有汗漫处;鲁直诗有太尖新、太巧处。皆不可不知。王水照指出,建炎以后,吕本中深刻反思江西之利弊,认为当时作者,往往学江西不遗余力,专务新巧,反落下乘。是故,此则先后举三家为例,指出杜诗质野、苏诗汗漫、黄诗尖新之病,以此说明学古人须辩证、审慎,既会其高妙,更察其短陋,如此方能学古而不泥古,为后学揭橥正轨。其中论杜甫封主簿亲事不合一诗,谓其“近质野”,颇能见吕本中诗学论旨。首先,“质野”者,语出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扬雄法言增补“野”义云“实无华则野”,其时“野”惟涉个人品性或祭祀礼制,尚未与文学批评有所系联。殆及六朝,萧统、刘勰、钟嵘诸家将“野”的概念移诸诗文,将其与“典”“深”宋吕本中撰,韩酉山辑校:童蒙训,吕本中全集,中华书局2019年版,第967页。吕本中全集,第1037页、第1039页、第1040页。吕本中全集,第1026页。吕本中全集,第1024页。吕本中全集,第1024页。吕本中全集,第1025页。吕本中全集,第1030页。宋代文学通论,第110-111页。汪荣宝撰,陈仲夫点校:法言义疏卷五,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7页。21“直”对举,由此将率尔为之、不事雕琢、直露切情作为“野”之基本内涵,后来殷璠列“野体”、司空图立“疏野”一品,其旨意大体由此而来。然而,各家因论“野”立场之不同,故其对“野”之价值审定亦有差别。若立足于典雅厚重,则野伤于浅露,不能深刻,实为“典”“深”之对立面,乃诗家文士所应规避者;若着眼于抒情表意,则质野能言真情、叙真意,较典重者语切、直抒者情真,又似较“典”“直”者为胜。由此可见,“质野”在诗学批评中,常因批评者立场之异而表现出两种面向,揄扬者称其直真而不事雕琢,贬抑者谓其粗率而不合法度。回到此则原始语境中,吕本中标举“学古人须识其短处”,显然是站在典雅的立场上,对杜诗“质野”有此一贬。然而,吕本中虽主典雅而反对质野,但在其眼中,“质野”二字,尚高于“靡丽”,处于其诗学境界中的中间阶段。童蒙训有论质野、靡丽者两则,兹引述于此,用资参照:初学作诗,宁失之野,不可失之靡丽;失之野不害气质,失之靡丽不可复整顿。大概学诗,须以三百篇 楚辞及汉、魏间人诗为主,方见古人妙处,自无齐梁间绮靡气味也。此二则对举,复与前引论杜诸则参看,可与吕本中正统诗学宗尚相印证,亦可概见杜甫在其诗学谱系中的地位。首先,在吕氏所构建的学诗路径中,存在不同的等级,最高者为诗 骚及汉魏诗,其次为野,最下者为靡丽(即齐梁绮靡)。野而得古之气质尚可,然靡丽则无以救补。其次,学诗须以先秦、汉魏为尚,这与后来严羽所标举的“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可谓不谋而合。最后,作者数言老杜句法劲挺,堪为后事之师,当属最得秦汉诗之神髓者。即其劣处,亦在第二境界中,较齐梁作者为高。是故,举封主簿亲事不合一诗,看似贬杜之质野,然若与他论并观,则吕本中仍视杜甫为学古而最得古意的典范,虽有一二不佳处,尚不妨其全璧之美。是故,在吕本中眼中,杜甫实能兼通雅俗,其诗之“质野”,非真俗也,乃大雅中之疵瑕,虽俗而不害其雅。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云:“夫文典则累野,丽则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清严可均校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梁文卷二十,中华书局1958年版,第3064页。钟嵘评左思云:“其源出于公幹。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虽野(一作“浅”)于陆机,而深于潘岳。”陈延杰注:诗品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28页。文心雕龙明诗云:“观其(汉古诗)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梁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卷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6页。吕本中全集,第1041页。吕本中全集,第1032页。宋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第1页。22总述上文,吕本中以尚雅为旨,虽明贬子美,却又暗中确立了其重要的诗学楷式地位;苏轼透见杜甫俗处,又不掩其善,诚能切中少陵肌理。此二公所论,不仅稍能弥合雅俗,更在尊贬交互的立场下,大大拓宽了宋人论杜空间,使得宋人论杜学杜,突破单纯的一家之喜好,具有学理性、思辨性特质,诚有功于宋代杜诗学发展,斯为贬杜“不免村陋”之第二阶段特征。三、俗中见雅:围绕“友于”的争论前面围绕杜诗“村陋”这一主题,举杨、欧、苏、吕贬杜为例,四家“村夫子”“俗气”“村陋”“质野”之贬,皆以杜诗句、篇风格为重。然而,除此四家外,宋人尚有对杜甫诗中所用俗语的讨论,以“友于”一词最为典型,且针对该词使用是否合宜,宋人存在截然不同的观点,尊贬之交锋,于此题毕见,以下即先述贬,复话尊,由各家争论,概见时人雅俗观发展新一阶段的表征。(一)斥杜未能免俗宋人因杜诗中“友于”一词俚俗而贬其用语不当者,有洪刍、严有翼、洪迈等,大体集中于北宋中后期,诸人论法极其相似,或有相袭之嫌,故特举最早之洪刍洪驹父诗话所论,以概见三家之说:世谓兄弟为友于,谓子孙为贻厥者,歇后语也。子美诗曰:“山鸟山花皆友于”,退之诗:“谁谓贻厥无基址”,虽韩、杜亦未能免俗,何也?诗话拈出“友于”“贻厥”二词,又举杜、韩诗中用此者,以“友于”等皆为“歇后语”,说明二公用之,未能免俗,是为杜、韩白璧微瑕处。严有翼、洪迈论此,亦执二词为例,另增“友于皆挺拔”(杜甫奉赠太常张卿二十韵)、“为尔惜居诸”(韩愈符读书城南)诸例,大体循前人所述,无改于洪刍原意。欲探韩、杜究竟如何徇俗,须明二事。一者,“歇后语”作何指?按此处“歇后语”关涉杜、韩之诗,显然与当今民间诙谐形象之熟语有别。据郭绍虞沧浪诗话校释所述,严羽将“歇后”归诸“杂体诗”之下,有二义:第一种即上文严有翼艺苑雌黄所云,因经书有“惟孝友于兄弟”(尚书君陈)、“日月居诸,胡迭而微”(诗经邶风日月)、“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武王烝哉”(诗经大雅文王有声),故后人乃以“友于”代指兄弟、“居诸”代指日月、“贻厥”代指子孙等;第二种则据诗话类编所载,以“予有折足铛,中余五合陈”“当初只为将勤补,到底翻为弄巧成”为例,“陈”下歇去“粟”,“补”“成”下 宋洪刍著:洪驹父诗话,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十二,第77页。宋严有翼:艺苑雌黄,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七,第49-50页。宋洪迈著:容斋四笔卷四,容斋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660页。23歇去“拙”。后来学者将此种表现手法统称为“藏词”,歇前者曰“抛前藏词语”“藏头语”,歇后者曰“抛后藏词语”“缩脚语”。要之,无论歇前歇后,此皆文人据当时熟稔之典籍,省去本义字,以其余字表义。故此,作者欲用歇后而不妨文义,则所歇之语词,须为时人所共识。二者,此处之“俗”为何意?据学者所考,歇后语最早见于魏晋作者集中,曹植、陶渊明皆尝以“友于”代指兄弟。殆及唐人,不仅文章之士多作歇后,一时君臣集中,亦尝为此,如高祖之“往以建成嫡长,冀其养德日就,不谓匿怨友于”(徙居大安宫诰),玄宗之“每听政之后,延入宫掖,申友于之志,咏棠棣之诗”(鹡鸰颂),尔后昭宗时宰相郑綮,因性滑稽而用歇后作诗,时称“郑五歇后体”。由此可见,自魏晋以来,用歇后语者不乏其人,特别是唐代君臣诗文中皆有用例,无疑扩大了此风气的影响。洪刍等指摘杜、韩等未免之“俗”,殆指时人用歇后作诗之风气,与前文杨、欧、苏、吕数家眼中之“俗”,非指一事。(二)考杜语有所本稍晚于洪刍等人,黄彻、吴曾、王楙、叶大庆等针对杜甫用“友于”一词亦各陈己见。与前人不同,黄彻等有意在史书及前人诗文中,寻绎“友于”的语辞来源,以证明杜诗用语渊源有自,绝非徇俗。四人所论,又以吴曾能改斋漫录所述最著,王楙、叶大庆皆征引为据,特录吴说如下:洪驹父诗话谓:“世以兄弟为友于,子孙为贻厥,歇后语也。杜子美诗云:山鸟山花皆友于。子美未能免俗,何耶?”予以为不然。按,南史:“刘湛友于素笃。”北史:“李谧事兄,尽友于之诚。”故陶渊明诗云:“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子美盖有所本耳。子美上太常张卿诗亦云:“友于皆挺拔。”按此则尽录洪刍旧语,以“友于”见乎南史 北史及陶潜诗中,乃见“友于”意指兄弟,由来久矣,非杜甫随意拣拾。黄彻等人所论,与吴曾大体相似,惟王楙引东汉“友于之情愈厚”、叶大庆引晋书“曾无友于之情”,以增补旧例,亦证杜诗用俗 沧浪诗话校释,第106页。参看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128-131页。王勤著:谚语歇后语概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37-138页。详见孙治平、黄尔逸、蒋宝瑚编注:中国歇后语,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1-3页。清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41页。全唐文卷三,第234页。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七十九,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4662页。宋吴曾撰:能改斋漫录卷八,上海古籍出版社1960年版,第223页。宋 王楙撰,郑明、王义耀校点:野客丛书卷二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289页。宋叶大庆撰,李伟国点校:考古质疑,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65页。24诚有渊源。围绕“友于”一词的使用,洪迈等人贬之,吴曾等人驳之,二者看似针锋相对,然则联系极为紧密,驳者通过爬梳经书、史籍,为杜诗寻得用语之根源,从而将贬者眼中的“俗”,修正为时人眼中的“雅”,由是“俗中见雅”,彰显杜甫用心良苦。换言之,驳论并非简单地否定前人,而是对其误读的有意驳正与超越。二者的理论交锋,不仅是尊贬视角、雅俗观念的碰撞,更是一次学力的较量。这种极意稽考文献、搜寻语源的风气,正得益于孙觉、黄庭坚等人所倡“无一字无来处”的诗学观,此主张最早即用于注杜、解杜。黄庭坚云:“自作语最难。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盖后人读书少,故谓韩、杜自作此语耳。”按宋人以读书为业,学力既富,遂以古人用语下字,莫不有根源,未解前人语源者,乃是读书不够、用力不勤所致。一事之不解,一典之不明,宋人不惮遍考诸籍,抉幽探微,如任渊注陈师道诗云:“读后山诗,大似参曹洞禅,不犯正位,切忌死语,非冥搜旁引,莫窥其用意深处,此诗注所以作也。”在此种风气下,吴曾、叶大庆等考“友于”源出史书,史书固大雅者,遂消解了前人所谓“徇俗太过”之说。杜甫以前人为典,而在江西诗派勤事搜罗、耽于稽古之风影响下,宋人又以杜诗为典,此以杨万里提出的“经前辈镕化,乃可因承”,最能解颐。杨万里早年学江西诸人,经后山、荆公而上该唐人,晚年虽尽焚旧稿,但江西派的诗学观念仍对其产生了深远而不可磨灭的影响,诚斋诗话中“有用法家吏文语为诗句者,所谓以俗为雅”“用古人句律,而不用其句意,以故为新,夺胎换骨”之类,皆明显可见师承江西的路径。江西善点化古人语,诚斋最熟谙此道,尝引山谷“平生几两屐,身后五车书”(和答钱穆父咏猩猩毛笔)、“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次元明韵寄子由)二联,慧眼察其用语自论语、张翰、阮孚、杜甫、韩愈中出,是合诸家精粹熔炼而为己意,而这种汇聚众流、自铸伟辞的手段,皆由长期的诵诗、择字中来,即所谓“诵诗之多,择字之精,始乎摘用,久而自出肺腑,纵横出没,用亦可,不用亦可”。吴曾等溯源“友于”至史书及汉人诗中,尚未追踪至根源。尚书君陈云:“惟孝友于兄弟。”论语为政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此当为“友于”最早用例。宋黄庭坚撰:答洪驹父书,刘琳、李勇先、王蓉贵校点:黄庭坚全集正集卷十八,四川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75页。宋任渊撰:后山诗注目录序,宋陈师道撰,宋任渊注,冒广生补笺,冒怀辛整理:后山诗注补笺,中华书局1995年版,第1页。杨万里集笺校卷一一四,第4373页。杨万里集笺校卷一一四,第4355页。25在择取古人好语时,杨万里对俗语的摘用方法,尤为时人所称道,论云:诗固有以俗为雅,然亦须经前辈镕化,乃可因承尔。如李之“耐可”,杜之“遮莫”,唐人之“里许”“若个”之类是也。诚斋以唐人用语为例,提出诗中用俗语固不为害,然须承前人而来,取诸先辈集中,乃能即俗即雅。考诚斋诗中,用“遮莫”者,如“老无半点看花意,遮莫明朝雨及晴”(和张功父梅诗),“巿中货鵷作参苓,遮莫秦和若口争”(跋忠敏任公遣帖),“斯须万象都成雪,遮莫三更且未眠”(小箬舟中望月),“遮莫坡陀将不去,将诗描取小玲珑”(出真阳峡十首(其一),“一杯欲把还休去,遮莫莺花笑独醒”(病中感春)等,皆浅直得趣,瓣香杜甫而自具手眼,难怪罗大经称此类诗“亦自痛快可喜”。至于清人翟灏通俗编所录俗词如“捼”“拶”“囝”“话头”“活脱”“宁馨”“活计”“将息”“饶舌”“直钱”之类,诚斋诗中皆有用例。方言俚语者,俗也;若经前人锤炼而取用之,则俗而见雅。是故,杨万里“经前辈镕化”的俗语取用原则,正是宋人以俗为雅的直观表现。诚斋此法,以古人为鹄的,沟通古今,融会诸语,殊有益于褪尽尘俗,然亦并非纯然之法,如钱锺书所谓,杨万里择取俗语,颇为势利,尝好取“挑选牌子老,来头大的口语”,但若初学者略无胸次,则转易陷入蹈袭前人的困境中。基于以上关于“友于”的争论,贬杜者斥其与时俗同,驳议者谓其用语根植典籍,不仅非“俗”,而且是“俗中见雅”,宜为学者效仿。在此类论辨的驱动下,宋人“无一字无来处”应用愈广,促使杜诗中俗语亦成为后学所宜取用之经典。同时,对比前文杨、欧、苏、吕贬杜可见,宋人对杜诗的探讨,已然深入到了一词一事,考索词意之际,越度单纯的事理,纵贯群书,摆落陈言,体现出睿智、审辨、细致的论学风格,是由“面”聚拢到“点”,又能由“点”辐射及“面”,斯为贬杜“不免村陋”之第三阶段特征。四、杜诗用俗之贬与宋人雅俗观转变由杨、欧、苏、吕等人贬杜论可见,在探究诗中俗语用例是否得当之际,论者或单纯斥其鄙俗,或辩证地看待俗中之雅,对杜诗俗语不同视角的讨论,实已触及雅与俗的边界问题,传达出各自的雅俗旨趣,折射出宋人雅俗观的转变与发展。在整个宋代论杜场域中,时人雅好寻绎杜甫诗中俗语之语源,或上穷前人典籍,或下探乡间俚语,此二种不同的溯源方式,与贬杜论所折射的雅俗观,正有异曲同工之妙,下文特为一论。杨万里集笺校卷六六,第2804页。宋罗大经撰,孙雪霄校点:鹤林玉露丙编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175页。清翟灏撰,严春峰点校:通俗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