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型主流媒体智能内容生产模式:基于封面新闻的观察_吕尚彬.pdf
下载文档

ID:2876287

大小:1.49MB

页数:9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新型 主流 媒体 智能 内容 生产 模式 基于 封面 新闻 观察
2023年第4期传媒观察Media Review新型主流媒体智能内容生产模式:基于封面新闻的观察 吕尚彬李雅岚【作者简介】吕尚彬,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雅岚,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基金项目】本文系研究阐释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新形势下推进新型主流媒体高质量发展研究”阶段性成果,编号:22AZD064。中图分类号 G2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322(2023)040071-8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新型主流媒体是主流媒体的新形态,是新技术与原有主流媒体传播体系融合的结果。2014年以来,建设新型主流媒体已经成为一项国家战略。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全媒体时代的挑战和机遇、全面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趋势和规律,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20年9月印发 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为步入深水区的媒体融合指明了发展方向,不仅提出媒体融合的四大支撑点先进技术、优质内容产能、体制机制改革以及全媒体人才培养,还明确了中央、省、市、县四级融合发展布局的工作思路。在顶层设计的引导和强力推动下,新型主流媒体建设持续成为研究热点。面对媒介环境变迁和内容生产内外部条件改变,媒体融合成为时代趋势。国内外媒体纷纷打破旧传统,构建新模式,通过机器人生产、编辑部改革、平台生产等方式不断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我国新型主流媒体也在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方面持续发力,不断提升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生产是组织实现其核心价值,维持资源交换和自身生存的中心任务。媒体内容生产是传媒组织的核心任务,即进行专业化信息采集、加工和传播。伴随技术发展和媒介生态变化,媒体内容在形态、生产流程、生产理念上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从形态上看,媒体内容生产从以文字、图片为主,发展为图文影音多元化共现。由于人们使用手机获取新闻的习惯、手机上网的网速提升和流量资费的下降,以及手机适于在移动化场景使用的特征,短视频日益成为新闻发布的主要方式,此外,VR、AR、定格动画、3D动画还原等新呈现形式也不断完善。从流程上看,媒体内容生产由传统编辑部线性生产发展为“中央厨房”式的一体化生产,多渠道分发,平台系统的作用日益凸显;从生产理念上看,传统的“传-受”模式被互动性、个性化传播取代,产消者一体化消解媒体中心地位,推动信息传播转向信息服务和多功能服务。如前所述,当前媒体内容生产总体情况已发生重大改变,新技术、新格局、新生态不断带来新的问题和挑战,媒体有必要进行“供给侧和需求侧改革”。对国内主流媒体而言,优质内容仍然是重要优势,“内容为王”的提法仍有其合理性。然而智能革命不断作用于媒体生产,对主流媒体自身定位和生产方式的探索提出了新要求。由此,智能时代如何进行内容生产?主流媒体如何通过多方面革新适应新【内容提要】内容是媒体价值核心,在新的媒介生态背景下,主流媒体通过数字化、平台化、智能化变革重塑内容生产模式。为了近距离考察当前新型主流媒体智能内容生产的现状,笔者走进封面新闻编辑部开展田野观察。研究发现,封面新闻秉持“科技引领、内容为王”的理念,积极打造智媒体,以封巢系统支撑内容生产,在智媒云赋能下重构内容生产全流程;以泛内容生产突破生产边界,连接广泛资源,实现内容与运营有机结合,促进了智能生态体和泛内容生产平台构建,有效促进了传播“量”与“质”、“影响力”与“主流气质”的双重提升。这启示智能化背景下,新型主流媒体内容生产应在效率基础上更加重视收益与可持续、主流与个性、技术智能与人类智慧相平衡的高质量发展,还应积极探索生成式智能化社会中主流媒体的自身定位,适应新的人机共生关系,着眼未来媒体内容形态泛化和更广义的生产实践。【关键词】新型主流媒体;内容生产;编辑部;封面新闻0712023年第4期传媒观察Media Review生产要求?成为值得继续思考的问题。既然媒体内容生产研究是推动新型主流媒体发展的重要切入点,那么廓清内容生产的新特征、新趋势和新的内在逻辑有利于明确智能化背景下内容生产的推进方向,有助于提升引导实践的现实能力,也有利于促进在线社会传播系统的高质量发展。然而,根据已有文献分析,有关当前新型主流媒体内容生产的研究似乎还不够充分。对CNKI数据库以“新型主流媒体”为主题的589篇核心论文进行分析可知,既有新型主流媒体研究的前 20 位关键词及其出现频次分别为:“媒体融合”(169)、“传统媒体”(42)、“新兴媒体”(37)、主流媒体(29)、“影响力”(20)、“深度融合”(17)、“新兴媒体”(16)、“媒介融合”(14)、“传播力”(12)、“舆论引导”(11)、“报业集团”(8)、“短视频”(8)、“全媒体”(8)、“澎湃新闻”(7)、“国际一流”(6)、“移动优先”(6)、“传播效果”(6)、“守正创新”(5)、“新闻舆论”(5)、“两会报道”(6)。数据表明,既有的新型主流媒体研究议题多与内容生产间接相关,直接聚焦内容生产的分析很少。进一步说,“媒体融合与深度融合研究”“媒体行业实践考察”“新型主流媒体多维价值目标探索”“传播方式创新与效果研究”等若干路径下的新型主流媒体研究虽或多或少涉及了内容及其生产,但实际上单独专门展开的分析并不多见。另外,既有新型主流媒体研究文献中“内容生产”这一关键词标签不仅出现频次较低,还处于边缘位置,这表明除了研究数量的不足以外,相关研究还在“关系”和“重要性”方面处于弱势,这与内容生产的实际重要性并不匹配。最后,从视角和方法上看,既有研究总体上偏向宏观论述和整体思考,对“短视频”“两会报道”之类的具体生产实践关注相对较少,对内容生产中的细节、微观考察更为少见。综上,我们有必要对当前行业一线有哪些内容生产的最新实践?新型主流媒体如何更好地开展内容生产等问题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与思考。二、研究设计(一)研究方法媒体内容生产具有高度实践性,只有尽可能接近编辑部工作一线才能有效观察、记录、交流,从而全面把握生产者的具体操作和技术参与情况。“对于大众和学者来说,媒介生产获得是一个 黑箱,只有身处其中的新闻工作者才知道 原材料素材 是怎么被加工成成品 新闻公布给受众的。”塔克曼“making news”的研究表明了新闻机构和新闻生产过程的重要性。他认为,“做新闻”不是指新闻机构无中生有、胡乱编造新闻,而是强调“人与机构”“结构与流程”“安排与沟通”“竞争与协作”等复杂互动过程会对新闻内容烙下不可避免的印记的深刻洞见。甘斯对CBS晚间新闻、NBC夜间新闻、新闻周刊 和 时代 周刊等媒体的研究也成为了“新闻室观察研究”的代表。由此可见,要深入了解当前新型主流媒体内容生产的互动模式、生产逻辑乃至默会惯习,以民族志路径展开“入乎其内”的田野工作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本研究拟进入媒体内容生产一线,展开实地调研,结合内容分析获得对新型主流媒体当前内容生产的新思考、新认识,包括以下若干方面的研究内容:第一,以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为主要信息收集方式,直接接触媒体记者、编辑、评论员、部门总监、编委等内容生产直接参与者和管理者;第二,广泛搜集相关文献和公开信息,获取内部刊物、管理资料、会议记录、访谈记录等内部资料;第三,细致观察、记录编辑部工作情况,对内容生产的流程、生产分工、生产指导思想、生产评价模式等进行全面持续追踪;第四,对内容生产的环境、环节、模式、人员表现、技术表现的相关情况和细节进行描述性文本记录并撰写田野笔记;第五,进行材料整理、思考和写作。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新技术革命带来一系列媒体变革和行业改变,技术工具、技术平台、技术生态的影响深入渗透到媒体内容生产全过程,这种技术要素作用地凸显也为既有的内容生产观察增加了新的关键维度,因而本研究尤其希望聚焦技术要素在内容生产中的参与和影响。同时研究重点关注人与技术的互动模式和协作情况,以及这种要素作用凸显下带来的生产流程、模式、思路等的改变。(二)研究对象选择在积极推进新型主流媒体建设的过程中,国内主流媒体集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多方面改革推进媒体融合转型,在提升主流媒体“四力”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各媒体组织在实践探索中形成了独特经验,经过对媒体层级、内容生产经验和技术赋能等方面的综合考量,本研究最终选择四川日报集团封面传媒作为研究对象。从层级上看,我国目前已经形成了中央、省级、市级和县级四级新型主流媒体建设体系,其中市级和县级媒体的融合发展成效还不够显著,省级媒体相较中央级媒体而言虽影响力较小,但因立足地方,总体覆盖面大,又在资源协调、机制改革、人才吸引等方面面临的问题更突出,故而更有必要重点关注。从内容生产经验上看,尽管不同媒体内容的源媒体特征显著,但作为主流媒体都有各自生产内容的“看家本领”。早在1998年,华西都市报 打出“迈向主流媒体”的口号并积极付诸实践,希冀提高内容品质,赢得更高的公信力及影响力。2015年四川日报集团成立封面传媒,以 华西都市报 为实施主体,推出主要产品封面新闻。2016年6月14日由 华西都市报 融合转型而来的封面新闻成为西部第一家、全国第二家获得国家互联网一类新闻信息服务资质的客户端。从技术赋能的实践探索来看,封面新闻聚焦技术参与尤其是智能化研究实0722023年第4期传媒观察Media Review践,打造机器推送、用户聚合、专业生产“三核驱动”的新型主流媒体,其智能技术的探索应用具有代表性。总之作为新型主流媒体平台,封面新闻融合变革时间早、内容生产实力较强、智能化生产探索经验丰富,通过对其编辑部的实地观察有助于了解当前新型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实践。(三)研究步骤根据研究方法的内在要求,笔者以“前期准备-实地调研-资料整理-反思撰写”四步骤推进研究,从研究者视角做系统分析。进入田野前,笔者查阅与封面新闻相关的文献资料,初步掌握田野情况;下载客户端成为用户,有意识地观察和思考其移动端内容生产和发布情况;与身边的封面新闻用户进行交流,了解其看法;联系封面新闻内容生产相关人员,对其工作情况进行初步了解等。在此基础上笔者进入封面编辑部展开连续观察。第一,参与式观察:对媒体的生产环境、软硬件设施、人员情况、生产流程、生产特点等进行系统细致观察。第二,实际操作与体验:进入生产及管理具体场景,以亲身参与的方式观察、记录其过程;登录智媒体生产平台,展开内容生产操作;参加编辑部内容生产例会、参与部门培训、参与系统使用培训等。第三,正式访谈与日常交流:结合观察所得对媒体管理者、一线采编和审校等生产人员和部分经营人员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其内容生产工作的流程、经验、感受和思考。第四,田野笔记:在实地调查中注意记录细节内容,了解编辑部内容生产的环境、流程、人员、操作、系统、对话等。第五,质性材料整理与文本写作:田野工作结束后,进行材料梳理、回顾反思和文本写作。经过五个月的连续观察,笔者参与了40余次采前会议和20余次编前会议,参加了2次新技术学习和3次差错培训;采访了采编管理人员21人,较为深入地获得了封面新闻内容生产的总体认识和细节思考;通过编辑部每日报题、提问、讨论、把关会议,参与日常内容选题策划采写编及运营工作的讨论;通过连续的编辑部生产场域的观察、记录、交流,获得了对记者、编辑、评论员、部门总监、编委等内容生产直接参与者的行为记录,最终形成了编辑部内容生产实践流程的复现和模式勾画,并由此获得了对新型主流媒体内容生产的新启示。三、封面新闻内容生产实践进入封面编辑部,开放式的生产空间中交织着人、机器与组织脉络的信息流,笔者以单一岗位多人次观察、多岗位结合观察、重点对象长期观察相结合的方式尽可能熟悉内容生产环节,了解生产操作细节;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了解各环节、岗位、行为的内在联系,随时记录所感所悟,整理材料并反复推敲思考。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依据相对固定的流程和环节展开,步骤明确、程序清晰,而进入平台化的智媒编辑部后,笔者感受到更多“同步”“协作”“交错”的生产特征。其中,同步主要指多渠道信息采集和多信源反馈;协作意味着多岗位同时行动,相互辅助参与;交错指线性结构被打破,生产信息反馈在任何时间从各环节出现。非线性模式增加了描述的难度,不过从总体上看,选题与策划、采写、编辑、审核与校对等工作仍是生产网络中的核心节点。依据对封面新闻编辑部的实际观察,下文将对其内容生产的五大关键环节做重点描摹。(一)选题与策划:数据思维与专业主义的有效结合选题与策划是媒体内容生产的起点,好的选题往往是奠定影响力的基础,有效的策划有利于开掘和提升内容价值。封面选题既有大数据思维,同时也继承了传统报业时期的优良传统。具体而言,一方面,通过系统实时监测全网动态,及时捕捉信息热点;另一方面,通过跑口记者收集、部门汇总、编委把关等方式甄选议题,并在每日采前会与编前会上进行线下交流部署。从信息来源看,各级其他主流媒体和第三方媒体的信息提供了重要参照或提示,不过遍布各地、各条线的自有专业生产者仍是选题尤其是本土独家信息的重要来源。从比重上看,自动化、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的机器辅助和平台系统工作已经占据主流。1、全网热点的实时监控。笔者进入封面新闻编辑部后的观察起点就是学习和了解“封巢”系统功能。封巢系统拥有热点监控平台,通过该平台可以对全网数据进行监测和分析,其中既包括对第三方平台的数据监测,如微博热搜,微信、抖音的传播热点等,也包括对自有原创稿件传播数据的直观再现。技术赋能之下,选题不再单凭职业敏感与专业经验判断,而是增加了数据支撑和行业参考。在日常采编例会中,第一环节往往就是由数据专家汇报数据表现和传播热点,负责人对前一日的稿件传播情况和当日话题热点进行汇报分析(如竞品的热搜排行、当前社会关注热度最高的事件等)。智能技术对海量数据的监测分析为新闻选题和追踪策划提供了重要参考,确保任何传播热点不被遗漏。2、“早晚会”的报题传统。封面新闻保持一天两次的采编业务会议传统,一个是上午十点的“采前会”,另一个是下午四点的“编前会”。会议由编委主持,各部门负责人或代表参加。参加会议的部门通常是内容生产的直接参与者,包括内容平台、区域、时政、民法、泛文化和娱乐、青蕉社区、国内、国际、新经济、视频中心、0732023年第4期传媒观察Media Review教育和大健康、舆情等多个部门。内容平台部是新媒体编辑所在部门,也是封巢智能系统采编功能应用最集中的部门,通过数据监控可以掌握每日传播数据,也通过全网监测实时掌握社会热点。一般情况下,会议从重要信息发布开始,若无纪律或重要事项宣布则直接进入“报数据”和“报题”环节,即由内容平台部数据专家发布数据情况,由各采写部门汇报新选题及前期进度。汇报中值班编委要深入了解选题或策划的具体情况,对思路、落点、跟进人员等进行把关和部署,会随时提出质疑或建议,各部门参会代表也可补充交流。该例会紧凑高效,时长多在半小时以内。报题会的传统从传统报业时代沿袭下来,以“端”为主的新媒体采编人员通过一日两次的会议“碰头”,既汇报本部门的当日选题或长线工作重点,又了解了其他部门的工作动态。这样的短会是快速确定选题、明确共识、确定方向的策划基础,便于编委掌握内容总体生产情况,也便于部门间互通有无,在具体实施上灵活协作。封面新闻注重继承和发扬都市报时期的策划优势,除了及时接收线索和热点,还主动策划不同议题,有意识地创造注意力焦点,推动议程设置。封面策划主要包括对“大事件”的提前策划和常规内容的日常策划,具体而言就是通过活动、专题、栏目等不同形式的呈现,凸显重要事件、重要节点,展开跨行业合作,最终实现内容生产与影响力的结合。3、对“大事件”的提前策划。针对每年的重要会议、重大节日、重要纪念日或体育赛事等,媒体内容生产者们都必须提前行动,构思生产方案、确定传播形式,还要提前收集创意、预约采访、确定角度等。在笔者田野观察的数月间,先后见证了封面新闻对2022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封面新闻六周年暨 8.0版上线发布、成都市党代会、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封面“6.8大会”、2022年高考、2022年中考等一系列重大事件,以及端午节和各个农历节气的精心策划。例如,2022年五四青年节正逢封面新闻六周年生日,围绕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封面内容生产相关部门提前筹备了多项活动,确立了“事前、事中、事后”的整体生产和传播方案,提前预热、当天发布、收尾展望,整个活动融多元化内容产品与封面品牌建设为一体,获得了广泛关注,实现了有效传播。4、对常规内容的日常策划。常规策划既要多角度覆盖,也要凸显特色。封面新闻一直在人文、科技、生态等内容领域不断拓新,力求形式多样,包括频道策划、线上线下活动策划、专题策划等。如在人文方面,封面新闻客户端开通了宽窄频道、历史频道、新知频道、读书频道、千面频道等,提供了丰富的人文内容;推出“名人大讲堂”等系列活动,打造“阿来书房”等人文活动品牌,线上线下全方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出“有画说”栏目,通过漫画视频、二次元文字和配音等形式,制作了大量轻松有趣的传统文化视频产品,吸引年轻用户注意力;又如在生态内容方面,围绕新时代生态建设理念和成都“公园城市”的定位特点策划相应内容,体现出本地化特色与生态理念引领的能动意识。从频道到栏目,从线上策展到线下直播,封面新闻的常规内容策划呈现出立体感和层次性,还善于抓住时代特点,以年轻态、科技感、视频化等方式持续输出主流声音。封面新闻的选题和策划既各自独立又彼此关联,从题目的选定来看,“报题”继承了新闻专业的传统,“热点监测”则体现了智媒时代的特点;从策划的实施来看,短期日常策划和分布于全年各时段的重点事件策划密集交织,共同支撑了影响力的实现。(二)采写与表达:AIGC和人类创作的多元化呈现当前机器智能已经可以独立、即时、高效地完成文本写作,还可以辅助人类的内容创作;专业新闻记者转向更加深度、复杂、情感化的内容创作中;基于用户生成的海量内容也成为媒体信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封面新闻编辑部的实践来看,其内容是AIGC和人类创作结合下的多元化呈现。1、突发事件的机器人写稿。机器人写稿已经成为当前许多媒体智能化生产中的常规操作。封面新闻的首条机器写作稿是2016年12月20日成都市当日的打折资讯。2017年 5月 4日,在封面新闻上线一周年之际,其自主研发的小封机器人1.0版上线,正式开始新闻资讯写作的探索。当年9月30日午后,四川省广元市青川县发生5.4级地震,小封机器人发布了首篇地震新闻,在地震台网更新发布数据后,小封仅用8.09秒再次发布了调整数据后的稿件,这篇近1300字的稿件信息包括速报参数、震中地形、周边村镇、周边县区、历史地震、震中简介、震中天气等,并配有相关图片。经过多次迭代升级,小封已经能够胜任突发地震灾害、天气预报、运动赛事等类型的新闻内容采写,大大提升了原有人工采写的速度和效率。2、机器辅助下的记者创作。除了对特定类型内容的独立采写,机器智能还被广泛应用于协助人工创作。如机器辅助下的记者创作就是以机器发挥主题词抽取、词联想、文章关联分析、推荐、实时提供全网资料数据等功能,配合记者完成稿件。在封面新闻自主开发的“封巢”智媒体融合系统中,机器辅助写作是一项重要功能。小封机器人被植入封巢,成为记者、编辑的创作助手。它不仅提供了关键词提取、敏感词检测、文章标签抽取、摘要自动生成、频道归类等功能协助,还会在采编人员写作过程中给予智能协助,从写作习惯、关联资料推荐、文章核查等环节提升写作质量和效率。例如,2018年“成都司机苦寻女儿24年”的报道就是在机器辅助下生产出的全网传播超2亿的作品。3、UGC内容的个性化表达。随着智能硬件的普及0742023年第4期传媒观察Media Review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新技术颠覆了原有的大众传播传-受关系,在移动传播、碎片化使用、草根化创作等背景下,用户生产内容成为社交平台和广泛信息空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获得广泛欢迎。社交、情感是人类普遍的基本需求,用好UGC内容可以提升平台活跃度、激发用户参与积极性。2018年起封面新闻打造了“青蕉拍客”产品,充分整合社会化拍客资源,引导用户(尤其是年轻用户)参与视频生产,打造在线社区、建设视频聚合平台。青蕉社区有效调动了用户生产,丰富了内容形式,增加了内容互动性、参与度,提供了社交和共情空间。结合日常运营和重要时间节点,青蕉社区积极策划不同主题。例如,春节期间结合过年习俗和传统文化上线“小团圆”“相见欢”“春节逃跑计划”和“开箱记”等拍摄主题,鼓励全球拍客上传身边的现场记录。在拍客社区里,用户既生产内容也使用内容,素不相识的人们通过自己拍摄的视频彼此连接。不仅如此,拍客群体还是提供新闻线索、快速抵达第一现场、获取多样化视角等方面的重要资源。总之,其内容已经成为封面新闻多元内容和多样态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能激发平台活力、增强用户认同,还对文化传承和对外传播有积极作用。在内容的呈现形式上,当前新型主流媒体已经逐步突破了以往以图文为主的表达样式,形成了以短视频为主、多种形式相结合的多元化、个性化表达。4、视频化成为主要传播方式。视频是封面新闻着力打造的重点方向,也是信息表达的主流形态。第51次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数据显示,“截至2022 年 12 月,我国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31 亿,较 2021 年 12 月增长 5586 万,占网民整体的96.5%,其中短视频用户增长速度快,规模达到 10.12亿,”可见视频化尤其是短视频化传播是大势所趋。在视频生产领域,封面新闻每年至少生产上万条短视频、做上千场直播。视频传播早在2019年就成为了封面新闻媒体融合3.0版核心抓手之一,为了让视频成为信息表达的主流形态,封面新闻和中国移动共同成立了5G智媒体视频实验室,共同探索以短视频为代表的视频形态在媒体领域的转型和应用。作为产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媒介新形态,短视频弥补了文字、图片、语音等信息传播方式中环境缺失、“在场”不足等问题,迅速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风口。除了短视频,直播、长视频等也有很大的潜力。目前封面新闻已经实现了云视频的直播、VR应用、高清微纪录片等视频化表达。5、图文、音频与XR的多元化呈现。封面新闻在积极采用视频化传播的同时也不断探索其他多个类型的表达样式。例如,根据内容特点和需求,合理开发海报、漫画、H5等类型产品,有效辅助文字内容;通过人工智能语音合成技术催生音频内容,开辟“听封”频道,不断丰富听觉产品种类,提升听觉质感;组建专业团队,尝试以定格动画、MG动画、裸眼3D、沙盘艺术等不同艺术手法丰富内容表达等。总之,通过频道、直播、“青蕉拍客”“听封”等多种形式,对电视、电影、广播等传统媒介进行“再媒介化”,再通过VR、AR等多元化视觉表达,其内容生产不断以新技术赋能内容呈现和产品包装,将鲜活创意与多元化表达相结合,极大增强了内容的感染力和传播力。(三)编辑与维护:人-机-指令的三重赋能经过策划和采写所生产出的内容,若想保障其准确性、及时性和可信度,就离不开严谨的编辑。智媒体不仅能发挥机器智能,也不缺少人类智慧。对内容信息的敏感洞察、对情感态度的细致把握、对审美接受的综合感知都是人类编辑的独特价值所在。做好编辑与内容维护,关键在于让机器做机器擅长的事,让人做人擅长的事,人机有效协同。同时,主流媒体不仅要为用户提供资讯内容,还要提供价值引领,这意味着要为技术引擎植入有价值观的灵魂,为智媒体赋予正确的价值导向。封面新闻充分发挥智慧主导的作用,以机器智能、人类智慧和组织指令共同赋能其编辑与维护工作。1、封巢系统的强力支撑。封面传媒打造的“封巢智媒体”主要以人工智能技术为支撑,涵盖“智能技术平台+智慧内容平台+智识管理平台”三大平台,用以实现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应用创新、价值主导与驱动的内容生产流程再造和数据驱动下的传播效果智能化监测、版权追踪追溯、考核建模与自动化等目标。在内容生产方面,封巢系统具体包含了热点监测系统、全网采集系统、原创稿库系统、内容管理系统、基础管理系统等若干子系统。通过封巢赋能,在手机端就可实现对生产运营、管理监控、效果测评等整套生产流程的把控,通过该系统的持续迭代升级,有利于促进智能时代媒体、技术和用户的进一步交互融合。2、编辑的专业化精编。技术赋能极大提升了编辑部工作的效率,但并不能取代人类智慧。在编辑工作中,人工编辑在内容排序、内容编辑、包装维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起到了导向把关、品质把关、安全把关的作用。第一,内容排序。信息流的核心排序逻辑即谁是头条,谁是二条,谁是第三条及其缘由。顺序关乎重要性,位置决定注意力,排序逻辑是对内容的综合判断,也是对宝贵而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的分配决策。第二,格式效果的个性化设置。以封面新闻8.0版为例,编辑推送时可以设置声音、背景颜色。除了基础的字体、字号、间距设置功能,“一键排版”功能的优化进一步提升了版面设置的操作体验,简化了流程、提高了效率。人工编辑通过个性化效果设置拓展了创造空间,提供了多元化、个性化、人性化包装服务,0752023年第4期传媒观察Media Review增加了内容呈现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多感官感受,提升了内容品相,有益于激发用户使用意愿。然而,多样选择也意味着操作步骤的增加和投入时间的增长,因此编辑必须对质量、效率和水准进行平衡。恰当、贴切、细致、精心的内容编辑操作是人工编辑专业主义和丰富经验的体现,是“慢工夫”累积,是人性化理解力与共情的外显。第三,内容维护。对 纽约时报 的研究显示,新媒体时代内容价值“不再是单一的文字价值,而是资源整合后的价值、内容与推广合一的价值、推广营销的价值、联结受众的价值”,好的内容应当是“优质的、生产与运营合一的内容、技术与信息深度结合的内容。”因而除了编辑文本和信息本身,媒体的人工编辑还要对端上内容进行维护,通过跟进内容的重要性、时效性及热度实时更新内容版面。封面编辑的动态调整和持续维护工作正是产品化运营思维的体现。3、上级指令的精准引导。指令引导是指主管部门对媒体内容生产的要求和指导。新的媒介生态背景下,主流媒体不得不考虑流量效益,但更要重视内容导向、内容品质,要考量信息传播对社会发展的总体影响。后真相时代“信息疫情”频发,主流媒体除了追求传播力、影响力还必须追求引导力和公信力。真实、权威、准确是主流媒体立足根本,任何传播方式与运营模式的变革必须建立在主流价值的基础之上。指令引导是新型主流媒体作为专业内容生产主体区别于其他市场化平台或自媒体的优势,但指令的干预不宜过度,否则也可能对主流媒体内容生产及其长远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四)审核与校对:“智能+智慧+制度”的共同保障主流媒体同一般商业传播平台和自媒体有根本性区别,其身份属性决定了其内容态度、内容价值和内容品质的高标准、严要求。审核校对自传统媒体时代就是内容生产的重要一环,智媒背景下的审校工作更多发挥了技术作用。从对封面新闻的观察来看,智能内容生产以智媒技术应用和云平台把关海量信息,以人工判断把关核心内容,以多次多层级复核制度保障内容生产的持续运行。1、“审核云”的强大功能。2022年3月3日全国两会召开前,封面智媒审核云系统正式上线。智媒审核云是充分利用技术优势和长期传媒运作经验的成果,是一款自主研发的智能审校系统。该系统支持对图像、文本、音频、视频等多媒体内容的审核,可以实现对内容差错、政治差错全流程一键式校对,具有高安全性、高准确率、高可用性、SaaS跨平台等特点,能够全面提高内容审核的效率。同时,系统支持自定义多轮审核流程,独创的审校一体模式,降低了内容风险,有助于提高文本质量。在架构上,智媒审核云分为基础设施、知识层、AI算法中台、业务系统、平台管理、业务应用等层次;从功能上看,智媒审核云集成了“文本涉政审校”“文本敏感词审核”“文本基础审校”“图片审核”“音视频审核”“涉密信息传输”“数据建模分析”等功能,能够实现“审核工作全程可溯源追踪”“智能审校提高人工效率”“定制化审核助力内容运营”等复合目标;在算法设计和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主流媒体的价值观,将主流媒体坚持守正创新的理念融入算法设计。2、人工编审的严格把关。封面新闻既强调算法推荐,又强调价值引领,注重解决单纯算法带来的“信息过载”和“信息过窄”问题,以“智慧”解决“智能”的短板,突出信息的价值匹配。通过加强人工干预,纠正算法偏差,向用户推送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的内容产品。人工新媒体编辑不仅要对内容形式、呈现样态进行精编,还承担了对内容审核把关的职责。编辑部还设置了审核校对专岗,专注多种错误的综合审校。例如,对常识错误、错别字、语句错误、图片错误等进行判断和审核;进行主题、信源、表述等真实性审核;对选题、导向进行警惕和把关等。审校人员依据政策、指令、总体传播方针等审慎考量内容信息,对有疑议的提交主管或编委会进一步讨论。3、“三审三校”的制度保障。封面要求“三审三校”,即创作者一审、编辑二审、编委或主编三审;三校一般是创作者校对、编辑部校对、专业校对岗校对。在内容生产的实际过程中,审核与校对工作时时进行,各环节、各部门的内容生产者都在留心和注意内容差错。通过强化意识和持续业务培训,所有内容生产者、管理者都深知主流媒体内容品质之于自身公信力的重要性,因此对各类稿件,尤其是重要稿件、重大策划、重点专题的内容反复核查和多次审校成为常态。当前智能技术已经越来越多地承担起审校任务,但人的参与和制度规范仍然是力保内容品质、维护媒体安全不可或缺的重要保障。(五)推送与维护:人机协同下的提质增效传统媒体时代,采写送审、排版印刷基本标志着内容生产流程告一段落,而技术改变了媒体内容生产的定义,延长了环节链条。换言之,稿纸变成铅字后的分发是相对独立的工作,而数字内容在网和端的呈现还需要动态调整和持续维护。内容与运营的结合是智能化时代媒体生产的重要特点,除了内容本身,内容的传播策略、灵活组合、动态维护同样重要。封面新闻的智能编辑部同技术部门、产品部门、经营部门等共同承担着产品运营与维护的职能,其中内容平台部门直接参与的工作包括内容推送和页面维护等。总的来说,人机协同是这一阶段工作的突出特点。1、内容推送。推送是指将经过整理的信息资源迅速转发至用户界面,使得用户能够直接在用户端接收信息的方式。根据不同媒介渠道推送可分为 App 推送、第三方推送、小程序或网页推送等,用户通常可以0762023年第4期传媒观察Media Review根据所需定制服务,实现个性化需求。主流媒体应用常见的推送方式包括消息列表和弹出消息等。作为简短及时讯息,推送可以唤醒用户、引导使用、提高用户活跃度、增加用户黏性,但由于硬性推出且不可撤回,过多过频会造成打扰,因而这一操作也讲求方式方法。根据观察,封面新闻的机器推送和人工推送有机结合,共同激发和维护了内容价值。对于地震、火灾等灾害信息以及时效性要求高的内容,往往由机器自动推送,对于文化、财经、社会等其他内容则经由内容平台编辑根据时、效、度综合判断后推送。2、内容维护。作为功能可见性直接被用户感知的部分,内容呈现与维护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的使用感受,也直接影响着内容价值的转化,这部分人机协作赋能的表现更加突出。在每日24小时中,智媒体应用的页面内容、首屏内容、“头条”与“头图”都会发生多次调整。这种调整既有系统设定的基于算法计算的排序更新,也有人工编辑在编稿、发稿、推送过程中动态进行的替换与调整。从更长的周期来看,应用版本也在不断迭代,技术要素持续地参与产品塑造及服务改进。以封面新闻推出的 8.0 版为例,在功能设计的技术层面,该版本增加了热搜和推荐频道,强化了编辑精选把关,在量的基础上提升了质的要求。“第一眼,看封面”的指导思想强化了重要信息可见性,推动了提质增效。专题、专区、热榜设置,实现了“从线到网”的信息关联的强化,单篇新闻的多出口显示与搭建频道、专区、专题和新闻的立体层次网络共同强化了内容的内在关联,“任意口进入,多通路游览”的模式增加了停留时长。在技术的支撑下,人工编辑以极强的能动性和连续作战、快速反应的状态持续对内容进行更新、替换、关联、解绑、重组、“打捞”、禁止等操作,人与机器通过“支撑-使用-反馈-调整-再使用-再反馈-再调整”的过程密切协作,不断为内容赋能,增强媒体可供性。根据对封面新闻的田野观察发现,当前新型主流媒体的内容生产不是某个部门的工作,而是多部门通力协作的结果。同时,作为智能化的新型主流媒体,其内容生产体现出鲜明的“技术-人”协同的机制要求和操作特点。四、新型主流媒体内容生产的模式与启示(一)封面新闻内容生产的创新和突破戈夫曼曾借鉴戏剧理论相关概念研究个人自我呈现,提出了形象理论。借用戈夫曼的话语体系,在当前新型主流媒体的形象构建和呈现中,移动应用程序即客户端App已然成为“前台”,经过精心包装和设计,在大众期待和社会规范的约束中以尽可能完美的形象呈现,而新闻编辑部则类似于戏剧“后台”,承载了多种诉求的现实张力,在以分秒为计的快节奏中努力寻求要素间的平衡并保障前台的秩序。智能化背景下,封面打通前后台能量、突破原有传受关系和瓶颈的创新在于:第一,在内容生产的驱动力上,以科技引领智能化内容生产。封面传媒以“科技引领、内容为王”作为指导思想,自建立伊始就明确要自建技术团队,积极建设互联网科技企业,其目标是打造“最懂技术的传媒”和“最懂传媒的技术团队”,即实现内容与技术的相互支撑和双向赋能,不断精钻传媒领域的智能化技术,探索相关路径、模式,建成具有影响力的主流智媒体。2023年2月14日,封面新闻宣布成为百度文心一言(ERNIE Bot)的首批生态合作伙伴,将全面体验并接入文心一言的能力。第二,在内容生产机制上,以一次性采集、多元化生产模式推进报、网、端的内容生产,以客户端生产为中心,破除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采编发环节的壁垒,分层级构建新型采编发网络,再造适应融媒体生产的策、采、编、审、发一体化流程。封面传媒以封巢系统和智媒云为依托构建内容生产平台,以平台化再造内容生产模式。具体来看,在生产上,打通媒体新闻资源,所有稿件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极传播”,形成了“移动求快、报纸求深”的融合发展格局。另外,持续打造移动传播矩阵、创新移动新闻产品,在持续迭代封面新闻的同时打造封面舆情、封面智库、封面数据、封面视频等产品,建设移动化、智能化、生态化的产品矩阵,积极构建泛内容生态平台。第三,在内容生产的指导思想上,以主流气质为追求,尽可能凸显格调、品味,平衡流量与品质、大众口味与专业标准。流量和数据无疑是媒体传播力最直观的衡量标准,是影响力的基础,也是吸引广告、开展经营的前提之一,但作为主流媒体,不能将数据作为唯一追求,通过“在场”“发声”回应社会关切、引导社会舆论是主流媒体与生俱来的责任。在笔者的观察中,封面新闻的内容生产者们十分重视稿件质量,深知即时、独特、深度的重要性,编委在指导选题和策划的过程中也会反复强调生产安全、采访伦理、专业操守。第四,在内容生产涉及的体制机制方面,打造智能生态平台。随着媒体融合走向深入,媒体内容生产和经营业务边界逐渐弱化,作为提升内容生产能力、效率和影响力的内在要求,完善体制机制、打通内部资源至关重要。封面新闻与 华西都市报 二者打通了内容、经营、运营、技术、产品等各个环节,既充分彰显原有都市报的品牌影响力,又力推新媒体的全新品牌。内部架构的一体化促成了生产和传播体系的一体化,也形成了运行机制的一体化。此外,封面着力拓展泛内容生产边界,在主流媒体技术赋能和转化、媒体研究、媒体服务等方面不断推进智能生态平台建设。0772023年第4期传媒观察Media Review总之,封面新闻秉持“科技引领、内容为王”的理念,积极打造智媒体,以封巢系统支撑内容生产,在智媒云赋能下重构内容生产全流程;以泛内容生产突破生产边界,连接广泛资源,实现内容与运营有机结合,促进了智能生态体和泛内容生产平台构建,有效促进了传播“量”与“质”、“影响力”与“主流气质”的双重提升。(二)新型主流媒体智能内容生产的启示根据对封面新闻编辑部的研究发现,内容生产仍然是当前大众媒体的重要价值体现,是主流媒体核心竞争力所在。然而当前媒体与使用者的传受关系已由“以媒体为主”变为“以用户为中心”;媒体内容生产流程由线性单向生产发展为一次性采集、中央厨房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