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农民形象建构的统战价值.pdf
下载文档

ID:2875993

大小:1.41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新中国 成立 初期 农民 形象 建构 统战 价值
总第 93 期 第 2 期2023 年 4 月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angdong Institute of Socialism No.2,2023Serial No.93摘 要:中国共产党始终认为农民是巩固政权、维护统一战线和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建构了新农民形象,实现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旧农民”向“新农民”的转变。新农民形象的建构,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改造实践为依托,以人民日报等媒介为载体,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了农民对社会主义新政权的认同,极大地促进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农民形象的建构对新时代中华儿女大团结的爱国统一战线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形象;建构;统一战线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949(2023)02-0032-06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农民形象建构的统战价值何燕青(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收稿日期:2022-09-26作者简介:何燕青(1994-),女,汉族,广西贺州人,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大变动、大改组时期,经济战线和政治战线的任务十分繁重和艰巨。建立一条包括全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广泛的统一战线,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团结起来建设新中国,显得十分重要。农民群众是政权巩固、经济建设和统一战线维护的重要力量,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推进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稳步发展,都离不开农民的支持。因此,建构新农民形象对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主体地位的彰显、统一战线的维护和推动社会主义改造具有重要作用,文章着眼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报道中农民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形象的新变化,比较农民“新”“旧”两种形象的变化,揭示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统一战线中的新形象,及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为新时代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巩固爱国统一战线提供可借鉴意义。一、旧中国的农民形象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在兵灾匪祸频繁、内外忧患接踵而至的险恶环境中,近代中国乡村满目苍痍,亿万农民陷于生活绝境,处于极度赤贫状态。国民党统治时期,广大农民仍一贫如洗,挣扎在生死线上。因而,旧中国农民呈现出“备受剥削压迫”“极端贫苦”等消极形象。但农民不失本性“淳朴”“节俭”“厚道”的积极形象,致使旧农民在不堪压迫情形下,奋勇联合起来进行革命斗争,从而又展现出“团结革命”的形象。(一)被剥削被压迫者的悲惨形象随着帝国主义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领域的渗透,中国农民在遭受几千年封建剥削和压迫之后,又饱受帝国主义的蹂躏和屈辱,成为被命运捉弄的最大受害者。民国以后,农民负担大大加重,大批土地掌握第 2 期33在少数地主手中,农民沦为佃农或雇农。如“江苏昆山,自耕农由 1905 年的 26.0%减至 1924 年的8.3%;而佃农则由 1905 年的 57.4%增至 1924 年的 77.6%。又如湖北西部,1920 年前与 1921 年后对比,自耕农由 45%减至 10%,佃农由 15%增至45%,农业劳动者由 10%增至 45%。”1不仅如此,田赋附加税更是达到骇人听闻的程度。在收入难以足额交租的情况下,旧中国农民必须借贷交租。从而导致旧中国农民深受高利贷的压迫,1946 年延安解放日报报道“广东增城的高利贷苛重,现行高利贷,贷出资本额一万元,日息一百六十五元,以十日为一期,期满不清还,连本带利算贷出一万一千六百五十元,再十日不还,即由此累增。”2深受着外国、督军、警吏、土豪、大田主等四五重压迫的中国农民,生活苦不堪言。面对如此高昂的赋税负担,佃户终年辛劳,全无休息。生活毫无保障,呈现出“备受剥削压迫”“饥寒交迫”等悲惨形象。(二)愚、穷、弱、私的落后形象近年以来,中国社会结构发生激变,中国传统社会分崩离析。中国人尤其是大多数的农民显得更为衰老、腐朽、钝滞、麻木。晏阳初将此时中国农民形象的呈现概括为“愚”“穷”“弱”“私”。“愚”即目不识丁。1933 年定县“全县 7 岁及以上的人口约 330300 人,其中识字者占 17%,推算数目约 5.6 万人;文盲占 83%,推算数目约 27.4万人。”3所谓穷,在封建制度下,旧中国农民的生活谈不上温饱,更谈不上生活水平。“农家能吃上小米山药的为上等人家,有干菜杂粮做菜粥吃的为中等人家,连盐也吃不起的约占人口总数的百分之二十!”4因此,农民不仅不能满足温饱且债务丛集,如牛负重。所谓弱,由于农民经济力量的薄弱和卫生常识的缺乏,因而农民的健康毫无保障。所谓私,旧中国农民从来一盘散沙,无团结合作意识。而旧中国农民呈现“自私”“麻木”“不易团结革命”等形象与当时历史背景有关。陈独秀曾指出:“农民居处散漫势力不易集中,文化低生活欲望简单易于趋向保守,中国土地广大易于迁移被难苟安,这三种环境是造成农民难以加入革命运动的原因。”5尽管如此,毛泽东依旧认为“农民中极艰苦者,极易接受革命的宣传。”6这说明旧中国的农民也有积极的形象,正如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言:“他们都是穷人,心地善良,殷勤好客。”7诚然,旧中国农民也具有心地善良、淳朴、积极的一面。(三)造反精神与革命精神兼具的双重形象尽管旧中国农民呈现“被剥削被压迫”“愚昧”“劳苦”等形象。但恩格斯认为,农民被压迫到极致也会有其叛逆精神和勇敢的一面,会同无产阶级联合,使无产阶级发展到更高阶段,向资产阶级宣战。恩格斯意识到农民联合其他阶级的必要性,认为农民的强大力量不可忽视,农民“只有同其他阶级结合成联盟才有胜利的机会”8。马克思认为这种联合是无产阶级革命不可缺少的“一种合唱”,“若没有这种合唱,它在一切农民国度中的独唱是不免要变成孤鸿哀鸣的。”9这说明,无产阶级革命只有依靠统一战线战略才能取得成功。深受三座大山压迫下的中国农民蕴含着强烈的革命动力,兼具“造反性”与“革命性”的双重形象。辛亥革命前,1851 年洪秀全领导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力图推翻清王朝统治;1895 年海丰农民洪亚重号召数千人众,在海丰暴动,到处抢掠。其蕴含和表现出的抗争力量是巨大的,农民由于其阶级局限性,强大的内在力量缺乏理性引导,农民的抗争甚至是起义无法提升为理性的革命运动。因此,旧中国农民抗争成功者甚微。这也说明,单靠农民阶级自身的力量,没有一个包括全国绝大多数人口在内的广泛统一战线,革命就不能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部分地区逐渐成立农会,农民开始有组织有理论地开展斗争,北伐战争前后开始显现出变化,农民的抗争融入了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被人指为睡觉的中国农民,现在已经开始醒悟,开始组织自己的团体,并且准备自己的武装,向六种蹂躏者反抗了。”10中国共产党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组织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联合战线,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的蓬勃发展。毛泽东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指出农民运动的有双重性:“好得很”和“糟得很”,毛泽东称赞农民运动“好的很”,“完全没什么糟”,何燕青: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农民形象建构的统战价值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 年34其认为农民是“革命先锋”的形象,但不可否认,由于发展过于“迅猛异常”,必然会对社会财富、物质资源、文明成果乃至社会生产力造成破坏,因而,旧中国农民起义和斗争具有盲目“反动性”。二、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农民形象建构的主要内容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农民形象的建构,以马克思主义农民理论为指导,以中国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践为佐证、以 人民日报 等媒介为载体,着力凸显政治觉悟高、经济上翻了身、积极生产、文化进步的新农民形象,以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一)政治觉悟高的新农民形象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是农业合作化的主体,是巩固社会主义的基础,为了改造农民中的小农意识,解决农民阶级的个体性、保守性、涣散性等问题,毛泽东亲自领导农业合作化运动。1949年毛泽在 论人民民主专政 中指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经过土地改革,部分贫农、雇农经过斗争的锻炼,政治觉悟大大提高,纷纷要求参加中国共产党和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组织,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从而巩固了爱国统一战线。1950年9月,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燃及我国东北。为维护国家安全,中国决定抗美援朝。1951年11月,毛泽东在政协一届三次会议上发出“增加生产,厉行节约,以支持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号召。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中,中国农民表现出极大的爱国热情,在爱国统一战线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农民踊跃缴纳公粮、积极参军,是农民爱国的实际行动表现,也体现出农民高度的政治觉悟。遭受美机扫射、轰炸的辽宁农民,提出“准备最好的粮食,献给国家,保卫祖国”的口号。11农民为支援抗美援朝,竭力捐款捐物,河南新乡县杨兴村一个村捐赠人民币 78.4 万元,小米 221 斤,小麦 291 斤,玉子288 斤,棉花 55 斤。12不仅如此,广大农村妇女热烈参加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运动,从而普遍提高了政治觉悟。农村妇女以踊跃缴纳公粮、多种爱国棉、多种爱国粮等实际行动来支持抗美援朝。如河南许昌的农村妇女提出增产一成,郑州的农村妇女提出每亩多打十斤麦子来支援前线。13同时,在劳动模范的带头作用下,各地各族农民群众争做交粮模范。1951 年为全国深入普及抗美援朝爱国运动的高潮,“务使全国每一处每一人都受到这种爱国教育,都能积极参加这个爱国行动。”14可见,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建构了农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热爱祖国的新农民形象,也展现出政治觉悟高新农民形象,为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政权的巩固奠定了群众基础。(二)积极生产的新农民形象旧中国的封建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70%至80%的土地,并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的贫农、雇农、中农以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约 20%至30%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15为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农民进行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解放农村生产力,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因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产运动中涌现出很多劳动模范,人民日报在报道中凸显农民“积极生产”“互助合作”“爱国增产”的新形象,农村呈现一片新气象。农民分得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后,生产情绪特别高涨。1951 年华东地区土地改革后,农村呈现一片积极生产的劳动场景。从土地改革运动中站起来的农民,正积极地投入到生产运动中,各地农民都认为,土地改革后,他们是“分了地、出了气、翻了身、见了天”。不仅如此,农村对二流子进行思想教育,二流子、懒汉改造成了好劳动,如新疆莎车区 1950 年有二流子、流氓等 6193 人参加劳动16。“劳动光荣、懒汉可耻”已成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道德标准。翻身获得土地的农民通过辛勤劳动,一改受压迫的旧形象,释放出巨大生产积极性,涌现出如李顺达、史春奎、弓维周、池万库、李河旺、申纪兰等一大批生产模范。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中对农民“积极生产”等形象报道近 93 篇,如 瀛海庄农民积极生产加紧锄麦准备种棉17旅大市郊区农民渔民积极生产18等报道建构了农民积极生产、热爱劳动的模范典型,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民生产模范的建构,鼓舞了农民投入生产热潮、积极生产,同时互助合作的高潮也提高了农民对文第 2 期35何燕青: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农民形象建构的统战价值化生活的需求。(三)文化进步的新农民形象在旧社会里,农民深受地主、资本家的压迫和剥削,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长期处于愚昧无知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全国 5.5 亿总人口中80%以上是文盲,农民文盲率更高达 95%以上。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191950 年 9 月,全国工农教育会议确立工农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1952 年 9 月和 12 月,中共中央相继发出关于推行速成识字法开展扫除文盲运动的指示 和 关于扫除文盲运动的补充指示,从此全国范围,特别是农村地区掀起“人人下地带本书,户户传来读书声”的识字、扫盲高潮。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区一些城市扫盲运动初见成效,如旅顺全市半数文盲,学会运用简单文字;山东莘县有二十个村已基本上扫除了青年中的文盲;北京市郊区有一万五千多农民领到了扫盲学习毕业证书;1950 年,全国农村冬学人数为 2500 万人,1951 年为 3500 万人,1952 年为 4855 万人20。在文化进步中,典型能起到引领作用,由此人民日报十分注重对进步典型集体的报道。如农民业余学校的典型,左权丈八村民校是怎样办好的讲述山西左权丈八村的农民学校“经义务教员杜振武同志的努力,成为全省的模范民校之一。”21此外,各地开办业余学校,北方一些大型工厂开办业余学校,中南地区也创办工农速成中学22,这种农民学校不仅不耽误农民劳动生产,还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在识字运动中,农民采取多样方式进行学习,如山西农民的“地头读报”,合作社通过订阅 人民日报山西日报山西农民报华北人民时事手册青年妇女杂志等报刊加强农民文化教育,农民每十一人有一份报纸22,工厂的“车间学校”、妇女的“坑头学习小组”,将更多迫切要求学习文化的人组织起来,体现了农民积极向学的精神。在文化进步的新中国农村里,农民创造了一种新的智慧的语言,像“反映”“群众路线”“劳动观点”“劳动力”“好劳动”“搞生产”“生产运动”“检讨检讨”“带头作用”“有组织有领导”“大封建小封建”“反恶霸”“斗争”“诉苦”“阶级成份”“贫雇立场”“基本群众”“积极分子”“领导干部”“革命就是打仗!”“土地改革就是和地主们开火!”23这些革命话语反映了农村实际情况,同时也反映了农民群众在文化进步过程中,其思想与意志得以深化融合于中国现实发展与话语体系建构。三、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农民形象建构的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充分发挥亿万人民的创造伟力”,“要不断巩固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加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大团结,形成同心共圆中国梦的强大合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24。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农民形象的建构,提升了农民在社会上的地位,增强了爱国统一战线的凝聚力。同时,对新时代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和巩固爱国统一战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启示。(一)加强中华儿女大团结,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统战工作的本质是大团结大联合,解决的就是人心和力量问题。这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必须花大心思、下大力气解决好的重大战略问题。”25农民阶级无论在任何历史时期都被中国共产党人视为“大团结大联合”的重要力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统一战线在恢复国民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抗美援朝过程中,农民展现出极大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了民族凝聚力。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26,人民民主专政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即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在各个历史阶段的总目标而奋斗。进入新时代,统一战线的联合主体对象拓展为“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23 年36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100 周年大会上指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始终把统一战线摆在重要位置,不断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27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并将继续发展。(二)坚持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华民族近代以来 180 多年的历史、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 100 年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70 多年的历史都充分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28坚持中国共产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是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统一战线的根本保证,这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得出的基本结论。坚持和加强党对统战工作的全面领导,着力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着力夯实基层统战基础,切实加强统战部门自身建设,深化作风革命、效能革命,以更主动的担当、更有力的举措、更扎实的作风,奋力开创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论述,对中国共产党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做了新时代的阐释。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农民形象的建构为群众路线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提供了和平的环境。1956 年党的八大在党章中重申了党的群众路线(正式将群众路线写入了党章)。党的十二大之后,党的领导人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群众路线。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和“三个有利于”标准;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胡锦涛“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等论述都在不同时代丰富和发展了群众路线。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新的视角升华了党的群众路线。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要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特定战略任务,需要在具有共同利益和目标的基础上,与其他阶级、阶层、政党、集团及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巩固的政治联盟。这就要求统一战线要更好坚持群众路线,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争取人心、汇聚力量,从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四)对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新形象的建构具有借鉴意义。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农民形象的建构,团结了农民群体,巩固了国家新政权,推动了国家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稳步前进。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部署,2018 年中央“1号文件”和乡村振兴战略规(2018-2022)中明确了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是“坚持农民主体地位”,2022 年中央“1 号文件”强调“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农民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同时也是乡村振兴的评判者。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农民主体作用的发挥及主体地位的落实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意义重大,故而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民新形象的建构应注重:一是突出农民主体地位,二是建构积极健康的农民新形象以传递正能量,三是坚持民族性、真实性以建构贴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农民新形象。参考文献:1 章有义.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1912-1927:第2辑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67.2 广东增城高利贷惊人N.解放日报(延安),1946-5-16.3 李景汉.定县社会概况调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49.4 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编.定县农村教育建设M.定县:河北省定县政建设研究院,1935:2.5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1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363.6 毛泽东选集 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7 美埃德加斯诺;董乐山译.西行漫记M.北京:解放军文第 2 期37艺出版社,2002:192.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98.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769.10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档案馆编.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3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144.11 决心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各地农民踊跃缴纳公粮N.人民日报,1950-11-12.12 新乡县农村掀起了抗美援朝运动N.人民日报,1951-3-23.13 全国妇女一年来在抗美援朝运动中的贡献N.人民日报,1951-10-27.14 必须使全国每一处每一人都受到抗美援朝的爱国教育N.人民日报,1951-3-17.15 中国的土地改革编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现代经济史组编.中国土地改革史料选编M.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1988:635.16 第一个充满欢笑的新年 记新疆农村一年来的新变化N.人民日报,1951-1-9.17 瀛海庄农民积极生产 加紧锄麦准备种棉等N.人民日报,1950-4-22.18 旅大市郊区农民渔民积极生产N.人民日报,1954-5-16.19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1083.20 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603.21 农民业余学校的典型 左权丈八村民校是怎样办好的N.人民日报,1951-5-24.22 中南区创办工农速成中学N.人民日报,1950-4-9.23 谈农民的语言N.人民日报,1950-2-9.24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70-71.25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556.2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2:2.27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7-1.2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8.【责任编辑:陈童敏】何燕青:新中国成立初期新农民形象建构的统战价值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