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行业
转型
背景
建筑
教育
专业
培养
方案
试点
改革
探索
党雨田
1 建筑行业与建筑教育的共轭发展古罗马时期维特鲁威在 建筑十书 中对建筑师职业能力的界定,最先以神化般的描述呈现出几近“全知全能”的建筑师需要具备的复杂知识结构,强调建筑师应“兼具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其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无论是西方的“总匠师”(Master Builder),还是中国古代营建“匠人”,都是以师徒相传形成行业团体的方式进行建造协作。直到文艺复兴时期专门化的建筑教育逐渐萌芽,再到学院派建筑教育体系的确立,以至现代大学建筑教育的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形态中不断演进的建筑教育与专业分工下的建筑行业,如两架马车呈现出共轭发展形态:各时期的建筑行业发展对建筑师职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的要求始终是建筑教育做出变革的目标和驱动力。中国近现代建筑教育诞生于工业专门学校,其后在东北大学、中央大学、清华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中成立建筑系,梁思成先生将建筑学界定为“社会科学、技术科学和艺术”交叉的综合性学科1。1949 年以后,全国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建筑教育正式并入工科体系以应对国家工业建设对“专精人才”的大量需求,建筑教育的重心是工程技术和知识的实用性。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立以来,规模空前的城乡建设需要大量职业建筑师在较短的周期内完成设计任务,国际建筑师的进入也对国内建筑设计行业产生巨大冲击,建筑教育与建筑行业的关系更加紧密并逐渐走向国际化。1992年,中国开始实行建筑教育评估制度,并正式确立建筑学专业学位本科五年学制;1995 年,中国正式建立注册建筑师制度,建筑教育与建筑行业进一步统一,为之后的快速城镇化建设输送了大量人才;2010 年以后,城乡建设进入精细化转型期,建筑人才培养的主要矛盾从数量短缺转为质量亟需提升,以解决建筑行业对于建筑高级人才的迫切需求。在高等教育不断扩招的背景下,建筑教育输送人才的平均学历也在不断提高。1996 年,全国建筑学在设计方向和历史理论方向招生研究生 365 人2,至 2022 年,仅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研究生招生就有 235 人,研究生招生人数达到了同年建筑学本科生招生人数的 2 倍建筑教育从过去的精英化逐渐发展为大众化,甚至普及化。另一方面,不从事建筑业、转行到其他行业的建筑学毕业生日趋增多,高等院校建筑学专业招生频频遇冷,社会普行业转型背景下的建筑教育应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培养方案试点改革探索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n Response to Industry TransformationPracticing the Pilot Reform of Architectural Training Programs i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transformation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a new era,architectural education is facing difficulties such as mismatched training courses and target,lengthy study period,slow updates of knowledge,and outdated design teaching.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rchitectural educational problems and challenges in the context of transformation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in a new era,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introduces the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 of the reform of training programs in Xian University of Architecture and Technology.KEY WORDSarchitectural education;training program;pilot reform;training objective;program length;curricular framework摘 要建筑行业转型背景下,建筑教育面临着培养阶段与目标定位不匹配、学制冗长、知识体系更新缓慢、设计教学模式陈旧的困境。基于对建筑行业与建筑教育共轭发展的反思,提出多目标多轨道的培养目标、缩短培养时间的灵活学制、课程化合形成课群、前沿技术知识更新等措施,并系统介绍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专业培养方案试点改革的探索。关键词建筑教育;培养方案;试点改革;培养目标;学制;课程体系 党雨田 DANG Yutian 雷振东 LEI Zhendong 叶飞 YE Fei 张倩 ZHANG Qian 刘加平 LIU Jiaping (通讯作者)作者单位绿色建筑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安,710000)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西安,710000)收稿日期2023/04/13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21JK07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52008322)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21T140533)西部绿色建筑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研究课题项目(LSZZ202110)DOI:10.19819/ki.ISSN0529-1399.202306018109ARCHITECTURAL JOURNAL教育Architectural Education遍反映建筑学毕业生综合能力下滑。时处当前建筑行业转型期的一系列问题,国内高校也在积极探索建筑教育改革的新思路。2 行业转型背景下建筑教育面临的挑战 与困境当下,国内城乡建设从增量扩张向存量提升过渡,衡量建设任务的标尺不再是解决空间“从无到有”的问题,而是人居环境品质“从低到高”的问题。对应在建筑学领域,涌现出一系列重要议题亟需解决,包括构建中国建筑理论体系、树立建筑文化自信、室内环境与健康人居、绿色建筑与可持续发展、新型建筑工业化和智能化升级等,并对高等建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1)从过去的粗放式增长到高质量建设,需要从事新领域、新技术的建筑学创新型人才,深耕绿色建筑、计算性设计、新型工业化建筑体系等社会亟需的前沿技术领域;2)从过去的国内建设任务到面向世界的中国建筑理论体系建构与输出,需要具有全球性设计视野的国际化人才,既根植于中国文化体系,又具备建筑理论的全球话语能力和跨文化沟通协作能力;3)从过去的设计服务单一目标到全生命周期的建筑设计全流程,需要知识体系完备的复合型人才,拓展传统建筑师的职业范畴。然而,面对建筑行业转型提出的新要求,目前的高等建筑教育在人才培养体系上仍然存在着目标、学制、内容和方法上的困境。2.1 各阶段人才培养与目标定位不匹配国家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前者表明专业教育的目标,后者是对人的通识教育目的。在教育的不同阶段,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侧重有所不同。高等建筑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包括培养从事设计实践的职业建筑师,从事建筑学研究的学者,从事建筑施工、管理等相关领域的工作者等。不同培养目标与本科到研究生的不同培养阶段如何匹配?首先,本科教育是否仍然以专业教育为主值得商榷。自 1990 年代起,建筑学本科教育定位主要是专业教育。不同于 30 年前的本科毕业生去向1),今天大量毕业生取得建筑学专业学位后继续攻读建筑学研究生的专业学位2),本科与研究生专业学位均须符合堪培拉建筑教育协议3)和国家专业评估的要求,从而导致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存在交叠,造成了时间、精力和资源的浪费。另外,学生的就业方式也与 30 年前有所不同,一些学生选择灵活就业,转行从事其他领域。从比例看,今天的建筑学本科教育实际上已不再是以培养职业建筑师为目标的专业教育了3。其次,专业型硕士研究生(尤其是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的培养过程往往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并无差异,两类硕士的培养目标不明确。第三,缺乏以设计研究为目标的专业型博士,把博士研究生培养简单笼统地视为硕士培养的延续阶段并不合理:首先,相比于美国和欧洲的设计型博士学位(D.Des),国内建筑学尚无专业型博士学位,目前的博士培养目标是从事理论研究或技术创新的学术型人才(PhD),这就导致在目前国内高校的体制下,能够留作师资的教师都是学术研究型博士,而有很强的专业设计能力、擅长设计教学的人才却因没有对应的博士学位而难以留校,导致一些不擅长建筑设计的教师却在给专业学位的本科和硕士生上设计课;其次,建筑学的两类硕士毕业继续深造都对接到学术型博士,很多学术型博士生在本科和硕士阶段是作为建筑学专业型人才进行培养的,这显然不合理建筑实践能力并不能视为学术研究能力的基础,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也不必以专业学位为前提。上述 3 方面问题本质上来源于当前的建筑学培养目标定位不完善,难以适应新时代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阶段和人才需求(图1)。2.2 建筑学人才培养学制过于冗长目前国内建筑学本科的学制以5年为主,硕士研究生的学制多为 3 年,博士研究生的学制通常规定为 34 年,但实际毕业年限常在 5 年以上。培养一个建筑学专业人才(职业建筑师),从本科到硕士毕业往往要花 8年时间,而要获得博士学位通常需要 1213年以上,此外研究生考试和学段衔接问题可能进一步增加所需的时间。过于冗长的培养学制导致最具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的青年人缺少自主研究和实践的机会,成长曲线过于缓慢,在当前快节奏的社会中不利于人才的成长。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的建筑教育普遍学制较短,并且与培养目标的匹配程度更高、更灵活。例如美国的建筑学硕士学制根据专业方向、生源类型分为 13 年不等,通常只有本科非建筑学专业的跨专业学生需要3 年时间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设计型博士学制为 3 年,研究型博士则不设置明确的学制,仅以是否达到毕业要求为完成培养的标准;英国的建筑学本硕加起来通常为 56 年(其中 1 年为校外企业实习),博士也分为设计型和研究型,学制通常为 34 年。导致国内建筑学培养学制过长的原因,一方面是本硕阶段专业学位的重复评估认证导致学制过长,另一方面是课程体系的过于建筑学(一级学科)工学博士建筑学硕士建筑学(四年制或五年制工学学士)建筑学(五年制建筑学学士)土木工程、暖通空调等(四年制工学学士)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工学硕士专硕专硕专硕学硕学硕学硕1 当前的建筑学培养阶段与培养目标总体上较为混乱(红色实线:实践型人才培养;蓝色实线:学术型人才培养;红色虚线:工学学位;蓝色虚线:建筑学学位)未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通过住建部专业评估跨专业建筑学报 2023 06教育Architectural Education110庞杂和不同培养阶段的课程前后重复冗余。美国的建筑学本科教育授予四年制文学或理学学士的高校数量是授予五年制建筑学学位的高校数量的 2 倍,且大多数五年制建筑学专业学位的本科毕业生都选择了就业而非继续攻读建筑学专业的研究生学位4-5。英国的建筑学本科教育仅有 6%的学生为五年制专业教育,其余多为 34 年学制的文学、理学学士6。由于国内的建筑学本科和硕士两个阶段都是专业教育为主,课程设置都须符合建筑学专业评估的要求,课程重复冗余现象不可避免例如按照专业评估要求,本科和硕士阶段分别应包含 10 学分和 4 学分的“专业实践”环节,实际上二者在教学目标和内容上并无本质差别,造成了培养时间和资源的浪费。2.3 知识体系庞杂但知识更新较为缓慢建筑学的知识体系涉及到美学、历史、建构、结构、设计方法、管理等学科,在知识爆炸时代,这些学科的知识边界飞速扩展,不同的学科知识对建筑行业的影响格局也不断变化。长期以来,建筑高等教育不断地补充新知识和新课程,旧的课程却鲜有淘汰,课程设置日趋庞杂。例如,目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建筑学本科阶段设置了 88 门专业课,课程学分多为 12 学分,其中仅专业基础课程就有 51 门,远超过国外顶级建筑院校的课程数量,这种现象在国内其他建筑院校也或多或少存在。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7、2018 级本科毕业生的普查显示出学生的知识体系呈现出扁平化、碎片化的特征,在学分限制下的课程单元越切分越细碎,学生疲于应付各种专业课,难以捕捉建筑学的知识核心,同时缺乏足够的时间夯实基础、培养兴趣、自主深钻或开展实践。另一方面,相比于梁思成先生在 70 余年前主持制定的清华大学建筑学的课程方案7(表 1),当前的建筑学培养方案总体上在文化及社会基础、科学与工程技术上的比重较小,当代社会和行业亟需的一些新的理论、方法、技术和工具仍未进入建筑学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知识滞后于建筑智能化、绿色化、工业化的发展要求,例如作为基础工具的数据处理与可视化、基本的计算机编程语言、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绿色建筑评价、装配式建筑设计等课程缺位,难以支撑建筑学专业中的设计调查、分析和研究。2.4 设计课的传统教学模式亟需更新设计课是建筑学本科和专业型硕士阶段的主干课程。传统设计课的选题通常为某一种建筑类型的设计项目,在整个培养阶段,学生能够接触到大约 10 种不同功能类型的建筑设计,教学中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均衡的知识结构和实用的控制能力,知识传授全面详尽,力图毫无遗漏8,这种模式能够在短时间内让学生达到基本的、标准化的设计水平,在过去建筑师紧缺的时代是一种很有效率的教学方法。然而随着城乡建设行业的转型,这种教学方式对于设计中未知领域的涉足明显欠缺,教学目标过于强调设计的均衡性很容易导致学生在设计中畏手畏脚而失去创新能力。例如,当学生尝试在建筑设计中探索一种创新的“功能-结构体系”时,却往往在造价、形态美学等其他维度被质疑,学生的思想和创新囿于工程实践经验的制约,学习过程表 1 清华大学营建学系课程草案(1949 年)文化及社会背景科学及工程表现技术设计理论综合研究选修课程建筑组国文英文社会学经济学体形环境与社会欧美建筑史中国建筑史欧美绘塑史中国绘塑史物理、微积分、力学、材料力学、测量、工程材料学、建筑结构、房屋建造、钢筋混凝土、房屋机械设备、工场实习(五年制)建筑投影画素描水彩雕塑视觉与图案建筑图案概论市镇计划概论专题讲演建筑图案现状调查业务论文(专题研究)政治学心理学人口问题房屋声学与照明庭园学雕饰学水彩住宅问题工程地质考古学中国通史社会调查市镇计划组物理、微积分、力学、材料力学、测量、工程材料学、工程地质学、市政卫生工程、道路工程、自然地理视觉与图案市镇计划概论乡村社会学都市社会学市政管理专题讲演建筑图案市镇图案现状调查业务论文(专题研究)表 2 墨尔本大学建筑学硕士设计课部分专题序号专题名称序号专题名称01建筑与死亡The Architecture of the Death11后隐私时代Post Privacy02在 1958 年的巴黎设计一座建筑PARIS 5812以电影为媒介的建筑表现Studio 35mm03建筑、工作与休闲All Work,No Play13日本乡村复兴Studio Japan 202004未来城市:从垂直(2.5D)到立体(4D)Future Cities:from Vertical(2.5D)to Volumetric(4D)14军事分界线上的建筑Contested States and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in-between05建筑与水(应对水灾的建筑)H2O15文化交流的未来零售店STORE-Future Retail for Cultural Exchange06回归本体的住宅Inner House16零碳建筑CO2 Zero07数字博物馆IMAGING-A Museum Made Digital17在线抵抗Digital Disobedience08此时此地(以及未来)HERE&NOW(&THEN)18建筑与食物Ultimate Spinach09为流浪儿童设计的城市公共空间What Home?19隔离时代下“多功能”建筑综合体The Ark10迷失东京,建筑与异乡TOKYO20数字化技术下酒庄设计The Shape of Wine111ARCHITECTURAL JOURNAL成为教师控制的标准化流程,忽视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最终的设计结果中庸雷同,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多元化的发展潜力、探索未知的学习兴趣被逐渐消磨。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建筑设计课教学在设计选题、教学方法、评价标准、师资来源及其知识结构等方面更加开放多元,尤其是硕士研究生设计课鼓励学生深入探索具有创新性、社会性和未来性的议题,允许学生自己界定一个问题并尝试解决,设计成果也允许在其他次要方面存在短板(表 2)。3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实践探索针对建筑教育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自2022 年 5 月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以“拔尖创新实验班”为试点,尝试对建筑学培养方案改革进行系统性探索4)。依据“宽口径、厚基础、深交叉、重融合”的培养原则,面向建筑学科前沿和未来建筑行业需求的不确定性,力图通过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更具灵活性和系统性、契合当前人才发展规律、应对建筑行业转型升级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3.1 目标改革:多目标、多轨道建筑学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总体上可以归纳为 3 类:1)为建筑行业培养具有建筑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专业人才,例如职业建筑师、设计管理人员等;2)为建筑相关领域的高校科研机构或技术研发机构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研究人才;3)为社会输送具有通用知识和技能,或具备跨专业培养经历的人才,这些人才不再从事建筑相关行业的工作。在上述培养目标下,对本科和研究生各阶段的培养目标、不同目标的学段轨道进行梳理(图 2),总体上,将整个培养路线划分为“专业型”和“学术型”两条轨道,前者旨在培养建筑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包括建筑学学士的专业教育、研究生的专业型硕士教育以及未来应设立的专业型博士教育;后者旨在培养学术研究型人才,包括研究生的学术型硕士教育和传统的研究型博士培养。两条路径都以工学学士的建筑学通识教育培养为基础,学生在完成本科的建筑学通识基础培养后,既可以选择专业型培养路线攻读学术型硕士乃至学术型博士,也可以选择强化专业能力以获取建筑学学士学位,攻读专业型硕士乃至专业型博士,想要转行就业或跨专业深造的学生也可以选择直接以工学学士毕业。两条路径的培养过程不能相互替代,例如建筑学的学术型硕士培养无法作为专业型博士培养的基础,专业型硕士也无法作为学术型博士的基础。不同轨道培养阶段对应的培养目标各有侧重,其中建筑学学士的专业教育与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专业型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对应于建筑行业专才,学术型硕士、学术研究型博士培养目标为学术研究或技术创新人才。多目标、多轨道的培养方案为建筑人才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可能。3.2 学制改革:缩短培养时间、灵活设置学制针对建筑学普遍存在的学制过长问题,可通过梳理学位顺接关系、灵活设置学段出口和学制的方式缩短培养时间(图 3)。本科培养阶段采用四年制和五年制 2 种学制,分别对应工学学士学位和建筑学学士学位,要继续深造或不再从事建筑相关行业工作的学生可以选择四年制培养以节省时间。继续攻读建筑学研究生的学生,其培养方案在研究生阶段前设置一年过渡期,学术型培养轨道的过渡期主要进行研究方法论学习和科研训练,专业型培养轨道的过渡期主要用于提高专业能力、开展专业评估中要求的专业实践。博士研究生采用“宽进严出”的培养模式,并不将硕士学位作2 培养目标及其对应的培养轨道和学段(蓝色实线:学术型学位类型及人才培养;绿色实线:专业型学位类型及人才培养;红色实线:跨专业人才培养;虚线:预留的学位类型及人才培养路径)3 不同培养路径的学制灵活设置目标 A:职业建筑师等行业专才建筑学本科培养轨道 2专业型培养路线轨道 3:跨专业培养路线轨道 1:学术型培养路线建筑学硕士培养建筑学博士培养跨专业博士培养专业型博士学术型博士目标 B:跨专业人才目标 C:学术研究与技术创新人才跨专业硕士培养压缩学制建筑学学士预留路径专业型硕士学术型硕士12 年以上传统模式改革模式考研考博士1 年本科硕士博士2 年3 年4 年5 年6 年7 年8 年9 年本科基础学习4 年本科基础n 年专业深造1 年过渡期专业型硕士目标 A学术型博士目标 C学术型硕士目标 C目标 A目标 B专业型博士目标 A轨道 2-3:4+1+N 年,专业型博士轨道 1-2:4+1+N 年,工学博士轨道 1-1:4+1+2 年,工学硕士轨道 2-2:4+1+2 年,建筑学硕士轨道 2-1:5 年,建筑学学士轨道 3:4 年,工学学士建筑学专业工学学士建筑学学士工学学士建筑学报 2023 06教育Architectural Education112为攻读博士学位的学历要求,学生既可在本科结束经考核通过后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也可以在完成硕士培养后攻读相应轨道的博士学位,博士学制的设置更加灵活,以达到博士毕业的要求为标准。此外,学制的缩短还体现在培养环节中,对不同学段都需要的培养环节进行整合,建立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重复培养环节互认机制,减去与培养目标不符的环节,避免前后重复。例如,想要从事建筑史研究、攻读建筑历史与理论方向的学术型硕士或博士的学生,在本科基础学习中可减去建筑师业务实践的培养环节,选择四年制工学学士后直接攻读学术型研究生;想要从事建筑设计实践、攻读建筑设计及其理论方向的学生,对其本科与研究生阶段均需要进行的专业实践进行整合,学生仅需进行一次专业实践环节的培养,同时符合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要求即可。通过灵活的学制设置缩短培养时间,为建筑学人才在未来的进一步成长预留更多时间和机会。3.3 本科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化合5)、课群重组传统的建筑学本科培养方案中的课程可大致分为 3 种类型:1)通识基础课,注重技术工具与综合修养,包括数学、计算机、历史、艺术等内容;2)专业理论课,传授建筑学专业理论知识,包括设计原理、建筑物理、建筑结构等;3)专业实践课,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在设计实践中解决问题,包括一系列设计主干课程。一直以来,建筑学的课程体系是以设计课为核心,通过项目驱动式的课程学习,培养学生自主采集知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识基础课程为专业学习提供必不可少的思维和工具,对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综合素养至关重要;专业理论课内容繁多,多为对建筑学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属性的知识介绍,随着专业细分和学科边界不断扩展,对专业知识的教学难以通过有限的课程而面面俱到。因此,本科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是:增加专业需要的通识基础课程,强化项目驱动的综合性专业实践课程,精简和化合传统的知识介绍性的专业理论课程(图 4),强调在设计课中借助知识图谱、文献阅读、案例研究等方法进行知识采集,并重组形成 3 类课程联合的课群。在上述思路下,前 5 个学期形成了“工具与空间认知、功能与尺度认知、建构与技术认知、环境与城市认知、绿色与生态认知”5 大课群(表 3),每个课群都围绕着建筑的某一方面属性,以设计课为核心,匹配专业基础课、理论课、集中实践课等,课群内教师协同授课,专业理论课教师同时参与设计课程教学。在第 6 学期设置综合性的设计课程,是对前 5 个学期的系统集成。第 7、8 学期设置拓展专题,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个人发展目标选择不同的设计专题,包括数字建筑设计、构造设计和跨专业设计等,同时进行一定的科学思维与方法训练。第 5学年的过渡期进行毕业设计,同时根据学生的毕业去向和拟授予的学位类型而选择专业实践或研究生课程先修(图 5)。通过课程的化合与课群的重组,减少课程数量,增加课程之间的协作,加强了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系统性。3.4 知识更新:拓展知识边界与前沿技术通过课程新建或引入的方式对培养方案的知识内容进行更新,针对建筑行业转型需求和建筑学科发展趋势,重点强化了“建筑的智能化与信息化、绿色建筑与健康人居、建筑的社会干预、人文与建筑理论”4 个模块的课程建设(图 6)。其中,数字建筑和智能化模块是对新型工业化和信息化发展趋势的积极回应,培养方案中减少了微积分、线性代数等传统的高等数学课程,并联合理学院教师建设了现代数学思想概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数据处理与可视化等课程,在第 7 学期开设数字建筑设计专题课程;绿色与健康人居模块是以国家教育部绿色低碳发展国民教育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和加表 3 五大专业课群设置工具与空间认知课群功能与尺度认知课群建构与技术认知课群环境与城市认知课群绿色与生态认知课群专业实践课草图、模型、制图与空间构成训练尺度、行为与建筑功能的空间应对结构、材料、构造与建筑建构设计城市、场地、文脉与建筑环境应对全生命周期低碳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专业理论课建筑设计原理建筑结构、材料与构造基础城市规划原理城市设计概论建筑节能设计与绿色建筑基础专业基础课建筑美术、工程制图与画法几何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城市社会学概论建筑物理与建筑设备集中实践课建筑构造设计专题城市总体规划专题建筑参观与性能实测通识基础数学、英语、计算机、建筑史、艺术、研究方法、工程基础4 课程精简和化合:以绿色建筑相关课程为例专业实践课程不足增加专业实践课减少&化合专业理论课增加专业通识基础专业通识基础课程不足,缺乏数学、计算机、社会与政策等课程建筑节能设计与绿色建筑基础 3.0 数学:原理、逻辑、分析、测量 计算机:模拟、建模、可视化 专业:设计原理、建筑物理 社会:调查、统计、经济建筑设计 5:全生命周期低碳导向的绿色建筑设计 6.5绿色建筑相关知识和设计研究能力目标专业实践专业理论通识基础绿色建筑概论 1.0建筑生态环境 2.0资源与环境保护 1.5场地生态学基础 1.0物理环境实测与优化 1.0建筑与城市气候设计 2.0建筑与城市性能化模拟 1.0生态与可持续建筑理论 1.5共 11 学分共 9.5 学分113ARCHITECTURAL JOURNAL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为指导,拓展培养方案在绿色建筑前沿技术领域、建筑节能设计、室内环境与健康人居、太阳能建筑等方面的内容;在建筑的社会影响与空间干预领域,新引进城市社会学、建筑人类学、工程伦理等课程,培养学生对建筑的社会影响进行观察、预测和干预,弥补传统的建筑学培养方案在社会学理论、社会调查方法方面的不足;人文与理论基础模块为建筑理论体系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人文思想和通识基础,包括哲学、美学、艺术、逻辑、建筑史等课程。4 结语上述的一系列培养方案改革措施是以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拔尖创新实验班为试点进行的探索,其改革的核心思路是回应新时代建筑行业转型和人才培养的社会需求,一方面梳理整合“培养目标-学制-培养路径”多线体系,另一方面对本科生的课程体系做出了调整,具体措施包括课程化合和专业课群建设、以“智能、绿色”为导向的重点专业课程、以“社会、人文”为导向的重点通识课程模块等。该培养方案在 2022 年经过了国内多位权威专家的论证和建议,被评价为“契合国家发展战略、契合建筑学行业发展方向、契合建筑学未来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创造性,对于国内建筑类学科的教学改革具有较大的参考借鉴意义”,修改完善后已在 2022 级建筑学拔尖创新实验班中应用实施,其实际效果尚需更多的时间加以验证。学科和教育的变革离不开行业和社会的时代发展。建筑学培养方案的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从来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亦不能脱离实际,改革的过程始终是在“建筑教育的人才培养理想范式”和“学院的传统优势积淀与现实条件”之间寻求平衡。培养方案的改革只是建筑教育改革的第一步,其过程也遇到了体制、制度、操作层面的种种困难,幸而学校、学院乃至国家政策和建筑业界均对此给予了莫大的支持和帮助,这也侧面印证了新时代建筑行业转型背景下的建筑教育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国际多边协议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认证实质性对等协议,简称堪培拉协议。其核心是认为参与国各自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认证体系是实质对等的。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联合建筑学院对建筑学专业的实验班进行试点改革探索,经调查、研究、论证、完善后制定本培养方案并已开始实施。5)化合原意是指两种或多种物质经过化学反应而形成一种新物质,这里引用该词汇,强调两门或多门课程合并成为一门新的课程,并且强调合并课程并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需要课程之间相互作用,发生反应。参考文献1 梁思成.拙匠随笔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11-15.2戴晓华.建筑学教育的盛会全国高校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第二届四次会议暨首届建筑系主任会议记实 J.南方建筑,1998(1):91-93.3 党雨田,李雨娇,王玮煜,刘加平.建筑学本科教育的多元化目标探析 关于知识和能力的调查研究 J.室内设计与装修,2022(11):124-126.4 Association of Collegiate Schools of Architecture.ACSA Institutional Data ReportR.Washington DC,2019.5 王飞.美国建筑教育的通与专 J.时代建筑,2020(2):19-21.6 刘征鹏.英国建筑学学科、学位及其职业教育概述 J.高等建筑教育,2014,23(2):35-39.7 梁思成.清华大学营建学系学制及学程计划草案 梁思成全集(第五卷)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8 张颀,许蓁,赵建波.立足本土 务实创新天津大学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城市建筑,2011(3):22-23.图表来源表 1:参考文献 5其余图表均为作者绘制5 主要课程体系的结构化图示6 学科边界拓展和前沿技术相关的课程建设通 识 基 础研究生阶段910学期35278164设计课程建构与技术认知绿色与生态认知功能与尺度认知数字建筑/构造设计城市/景观/历史建筑改造毕业设计专业实践研究生课程先修工具与空间认知综合人居环境设计环境与城市认知人文社会专业基础数理智能四年本科基础通识基础专业基础专业综合毕业考核建筑的智能化与信息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数据处理与可视化现代数学思想概论数字建筑设计方法建筑设计 7:数字建筑专题绿色与健康人居建筑节能设计与绿色建筑室内环境与健康人居太阳能建筑创新设计建筑前沿技术导论建筑设计 5:全生命周期低碳导向的建筑设计建筑的社会干预城市社会学建筑人类学工程伦理数字建筑设计方法建筑设计 4:城市、场地、文脉与建筑环境应对人文与建筑理论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数据处理与可视化现代数学思想概论数字建筑设计方法逻辑思维与写作研究生学习专业拓展研究基础一年过渡建筑结构材料与构造基础建筑设计原理计算机辅助建筑设计数字建筑设计方法工程制图与画法几何美术建筑法律法规与工程管理工程伦理城市设计概论城市规划原理中外建筑史美学及艺术史建筑物理与设备建筑节能设计与绿色建筑室内环境与健康中西方哲学探源社会学概论逻辑思维与写作现代数学思想概论计算机数据处理与可视化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人工智能概论科学思维与方法训练英语通用英语学术英语学术英语通用英语专业英语设计专题研究建筑学前沿理论注释1)根据国家统计年鉴,在 1993 年,超过 90%的建筑学本科生在毕业后直接工作。2)根据对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的调查,2019 级建筑学本科毕业生的升学率超过 50%。3)2008 年由中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韩国、墨西哥、英联邦等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评估认证机构发起,并于堪培拉签署的建筑学报 2023 06教育Architectural Education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