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信息碎片化传播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及对策_王奕繁.pdf
下载文档

ID:2875901

大小:1.16MB

页数:4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信息 碎片 传播 高校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挑战 对策 王奕繁
今传媒 年第 期教育传播与思考作者简介:王奕繁,女,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级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杨丽英,女,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舆情研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信信信信信信信信信信信信信信信信信息息息息息息息息息息息息息息息息息碎碎碎碎碎碎碎碎碎碎碎碎碎碎碎碎碎片片片片片片片片片片片片片片片片片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化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传播播播播播播播播播播播播播播播播播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高校校校校校校校校校校校校校校校校校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网络络络络络络络络络络络络络络络络络思思思思思思思思思思思思思思思思思想想想想想想想想想想想想想想想想想政政政政政政政政政政政政政政政政政治治治治治治治治治治治治治治治治治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教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育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的挑挑挑挑挑挑挑挑挑挑挑挑挑挑挑挑挑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战及及及及及及及及及及及及及及及及及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策王奕繁杨丽英(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摘 要:在互联网急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碎片化传播主要表现在信息传播内容碎片化、信息传播主体碎片化以及信息传播媒介碎片化三个方面。为有效适应信息碎片化传播,本文结合“微观叙事”与“宏观指导”,提出了要强调个性化“分众”施教,以“感”“理”思维提升学生媒介素养,旨在为信息碎片化传播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借鉴。关键词:信息碎片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挑战;对策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随着以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 ”时代到来,信息传播模式已经由“点面传播”向“点点传播”转化,这种传播模式让信息的整体性、系统性逐渐被信息碎片化所替代。年 月发布的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 次)统计显示,“截至 年 月,我国网民规模为 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为 亿,岁网民占比”。大学生作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使用群体,信息碎片化传播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使得高校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难题。一、信息碎片化传播的主要表现“碎片化”是指完整的东西被分割成一个个细小的碎片,该词最早出现在 世纪 年代末后现代主义的相关文献中,其概念最先被应用于社会学中,指代社会的分层化,后又被用于传播学领域。具体来说,信息碎片化传播主要指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将大量通俗易懂、快餐式的信息进行二次加工,以迎合受众浅阅读的思维方式进行传播,其主要表现为信息传播内容碎片化、信息传播主体碎片化、信息传播媒介碎片化三个方面。(一)信息传播内容碎片化信息传播内容碎片化是信息碎片化最为直观的表现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方式。首先,信息内容来源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大学生作为“网络原住民”每天都会接触大量的网络信息,同一条信息内容在不同的媒体平台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进而裂变、发酵,产生相应的舆论场和讨论圈;同时,不同的平台又会在同一时刻发布不同类型的信息,总有一条会让大学生“入脑入心”。其次,信息内容样态呈现出片面化趋势。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接收信息主要依赖于“触网”的快速阅读,互联网信息泛化随之而来。具体来说,传播的信息中有一部分并今传媒 年第 期教育传播与思考非是有意义的重要信息,而是根据受众的偏好,大数据将信息重新组合后的“泛化”信息。受众往往只能接收到自己想了解的信息,容易忽视信息在网络中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二)信息传播主体碎片化一方面,信息传播主体的碎片化主要体现在主体的“去中心化”上。“去中心化”是学者马克波斯特于 年提出的,“在信息方式的第三阶段,即电子传播阶段,持续的不稳定性使自我去中心化、分散化和多元化。”传统媒体是以单一的媒体机构为中心向外辐射,进行简单的线性传播。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受众都掌握了发布信息的能力,成为了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形成“人人都可以是中心、人人都可以发声”的局面。另一方面,信息传播主体的碎片化体现在主体的话语权转化上,即“发什么声”的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每个人的立场不同,所发布的信息也具有个性化特点。一些不实言论和偏颇观点不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影响着主流媒体对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三)信息传播媒介碎片化对于喜爱新鲜事物的大学生群体来说,抖音、豆瓣、知乎、小红书等媒介改变了他们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模式。一方面,他们开始追求在短时间内获取大量“有用”信息,“有用”与否的评判标准是能否激发自己的兴趣,能否让自己快速掌握知识。大学生不再满足于传统课堂上的知识学习,而是自发通过慕课、网易公开课等形式进行知识“抓取”,并且在“微”媒介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另一方面,信息传播媒介的碎片化体现在对受众注意力的瓦解上。以短视频为例,虽然比较贴近现实生活,交互性较强,符合当下推崇个性的社会氛围,但是,部分短视频的内容较为肤浅,瓦解着受众的注意力,使受众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一类事物。信息传播媒介的碎片化突破了传统自上而下的纵向传播方式,在此基础上增加的横向多元传播方式让信息的传播更为复杂,这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信息碎片化传播对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一)信息内容碎片化消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要素 信息内容碎片化会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信息要素不再完整,并转移着大学生的注意力,导致他们获得的大多是肤浅、短暂的虚拟快感,忽视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教化育人、人格重塑的价值功能。为了吸引大学生群体的注意,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会采用更加具有新意、更富视觉冲击力的方式进行,一些值得深度思考的内容往往会被贴上“标签式”题目和“鸡汤式”口号,导致内容缺乏理论深度与历史厚度。在零散的碎片化内容中,“人们是无限信息流中的一个环节,人们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撕成碎片。一旦成为碎片,一旦沉浸在娱乐之中,沉浸在枝节和琐细之中,人们就会缺少总体性的视野,缺乏超越性的怀疑精神。”(二)信息传播主体碎片化威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权威地位 过去,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以“面对面”直线型“灌输”教育为主,重视对课本知识的传授。尽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枯燥,但其意识形态的权威性有老师把关、“收口”。如今,信息主体碎片化导致“人人可以发声”,从而滋生出网络亚文化,“它以图文并茂、音视结合等诸多形式形成新的文化景今传媒 年第 期教育传播与思考观,其交互性、即时性、隐喻性、对抗性等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大学生正处于“拔节孕穗”期,青睐娱乐性信息会导致他们作出错误的判断,从而使马克思主义被边缘化、空泛化、标签化,使主流意识形态的权威性遭到破坏和威胁。信息碎片化还会使“后喻文化”现象凸显。大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较快,对时事热点有着自己的见解,似乎人人都可以成为“老师”。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把关人”,“后喻文化”使其权威性受到威胁,进而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影响。(三)信息传播媒介碎片化弱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反馈 信息传播媒介碎片化容易让大学生“青睐”虚拟世界的交流方式,对于各种“吃瓜”事件乐此不疲,并在各个事件中间追求个人情感价值的共鸣与表达,强调高度的自我和个性,在对时事热点进行评论时,往往以简单的标签化符号语句来描述自己的情绪。例如,一些大学生会用“”(“永远的神”的谐音)表达自己对某一事物的赞许,用“”描述自己难过的情绪。这种语言虽然可以瞬时定位情绪,但长此以往会削弱自己深入思考问题的能力。在这种缺乏有效沟通的状况下,思想政治教育者只能通过大学生的“只言片语”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影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随着竞争性社会、网络化、信息化的快速发展,人们面临的压力增大,一些人的思想困惑增多。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增强人文关怀,才能使人们在面对压力与困难时得到真正的帮助,获得应对压力、解决困惑的方向与动力。”“寓教于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之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运用这一方法,发挥碎片化信息的优势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三、信息碎片化传播下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策略(一)“微观叙事”与“宏观指导”相结合: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吸引力 过去的理论宣传教育聚焦于“大写的人”,重视“英雄”,崇尚“榜样”,这种宏大叙事会让大学生产生疏离感。对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利用好 站、微博以及短视频等新型媒介,将宏大叙事进行“祛魅”处理,将理论转化成日常生活中接地气的“可知可感”的鲜活事例,用大学生“愿意听、听得懂”的方式将理论“说给大家听”,拉进与学生的距离。例如,觉醒年代山海情 等主流影视剧的热播,在广大青年中掀起了“一边追剧一边查阅党史”的热潮,在“弹幕”中寻找彼此间的文化认同,使得大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上了一堂精彩的思政大课。从“以老师为中心”转为“以学生为中心”,将“宏大叙事”转化为“微观叙事”,在此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加以“宏观指导”,在将理论知识进行分解的过程中,做好信息“把关人”的角色,注意“碎”与“整”之间的统一,以系统思维建立知识网、知识库,让传播的信息有“理论”可查、有“理论”可循。(二)强调个性化“分众”施教: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精准化 信息碎片化不仅提高了信息的流通速度,也增加了信息的可塑性。在不同的网络圈层中,有不同的社交规则,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官方媒体平台要及时关注社会热点话题,打破与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壁垒,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播,精准实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体说来,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媒体平台要利用新媒体技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化,实现网上和网下的联动。“要把网上舆论引导和网下思想工作结合今传媒 年第 期教育传播与思考起来,既会 键对键,又能 面对面,团结带动更多青少年与党同心、与党同行。”利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型媒体技术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实现“个性化”施教。例如,利用 (虚拟现实)技术参观红色主题纪念展馆,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不受时空限制地自由参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媒体平台要在合理合法的情况下,借助信息碎片化的传播方式获取学生的偏好,及时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制定对应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例如,网络热词“躺平”,让关于“躺平是年轻人正确的选择吗”“后嘴上说躺平实际却很拼”等话题迅速在微博上引发热议。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以此为内容抓手,以辩论、主题班会、公开课演讲等具体形式为切入点,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自身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从而实现“分众”施教。(三)以“感”“理”思维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实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向互动 学生的媒介素养是指学生通过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信息进行评估和筛选,进而正确传递信息内容,并进行有效反馈的一种素养。互联网让世界逐渐连接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有助于学生筛选有益信息。首先,要实现“寓教于情”的“感性思维”教育模式,就要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转化为对学生本体的人文主义关怀,让学生不仅掌握学科知识,更要成为一个有温度的人。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让学生能够区分何为“真善美”,实现双向互动交流。最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视听结合”的优势,要在教育过程中体现人文情怀,使学生明白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更多的是心灵净化。此外,还要重视“理性思维”的引领作用,让学生学会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辩证地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历史思维、底线思维,让其在信息碎片化的浪潮中不仅看到事件的表象,更要透过表象看到事件的本质。四、结 语信息碎片化传播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诸多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可能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利用网络的优势,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破各种传播载体之间的时空壁垒,构建协同育人的传播机制,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及官方媒体平台还要将微观叙事与宏观指导相结合,强调个性化“分众”施教,以“感”“理”思维提升学生媒介素养,对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以引导,营造清朗的网络生态,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回归“浸润心灵于无声”的本质。参考文献: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第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马克波斯特 信息方式 范静晔,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汪民安 微文化的四个趋势 光明日报,杨月荣,郝文斌“后”大学生受网络亚文化影响情况分析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郑永廷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习近平 关于网络强国论述摘编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责任编辑:李慕荷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