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
高职
院校
大学生
就业
核心
竞争力
培养
体系
研究
章莉娟
2023 年 6 月 第 23 卷 第 2 期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收稿日期:2023-04-12基金项目: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大学生创业金融风险及其防控实证研究”(项目编号:SK2021A0923);安徽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人力资本视角下贫困群体反贫困能力培育实证研究”(项目编号:SK2020A0701)作者简介:章莉娟(1981),女,安徽芜湖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引用格式:章莉娟.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2):96-102.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研究|章莉娟|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招生就业处,安徽 芜湖 241000摘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其中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尤为突出。高职院校如何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是必须直面的问题。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要不符、学生素质培养欠缺、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不到位等问题的分析,尝试构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为进一步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提供有益帮助。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建设DOI:10.19883/j.1009-9034.2023.0101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文 章 编 号:1009-9034(2023)02-0096-07Research on the training system of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employ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eraZHANG Lijuan(Section of Recruitment and Employment,Wuh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Wuhu 241000,China)Abstract:In recent years,with the expansion of college enrollment and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graduat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vere,especially the employment problem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How to meet the challenge and seize the opportunity is a problem tha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ust face up to.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mployment process of stud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such as the inconformity of the specialty establishment with the market,the lack of quality training of the students,the inadequacy of the curriculum establishment of the employment guidance,etc.This paper tries to construct the training system for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 in order to provide useful help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employ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tudents.Key words: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employment of college students;core competitiveness;training system construction 职业教育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人才建设的关键支撑。早在 2022 年 8 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在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所致的贺信中指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1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2高职院校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也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69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研究章莉娟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itiveness)是指个体、组织或国家葆有的竞争优势。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管理学家普拉哈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于 2001 年提出,指的是企业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自核心竞争力理论被引入国内以来,国内学者从主体角度出发,对大学生核心竞争力进行阐释,并取得了可观成果,如卢淋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培养研究3、杜瑞军等大学生能力模型建构:概念、坐标与原则4、宋丹等第二课堂、学习满意度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5、肖友平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与大学生职业发展关系探析6等。事实上,作为顶层设计的学校人才培养体系是影响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在我国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背景下研究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尤能凸显时代需要。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教育体系中有着独特的定位:一方面,与知识导向型的普通本科教育不同,高职教育更加注重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与中等职业教育和社会上的职业培训机构不同,高职教育的理念中也注重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培育,而不是单纯地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工作。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独特定位使其毕业生在就业定位上呈现出明显区别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中职及其他培训机构毕业生的特点,在就业问题上也呈现出特殊性。(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特点第一,从就业认识来看,高职学生入学后心理上普遍存在就业焦虑,焦虑产生的原因一定程度上与高职教育的定位有关。高职毕业生一方面普遍认为毕业后与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相比在多数岗位上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又不愿与中职学生在相关就业领域中进行竞争。这就说明一部分高职学生的就业心理和学校就业定位之间存在偏差。第二,从就业领域来看,高职学生就业范围一般是由其所在学校的区位决定的,就业岗位与其所学专业的对口性也往往与学校在行业内的影响力密切相关。高职教育注重理论与实践训练相结合,着力培育的是能够直接上岗工作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学生的就业与学校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第三,从就业层次看,高职学生就业多朝向第三产业的基础岗位。虽然高职学生通过学校的学习,在专业技术、知识能力上有较大的提升,但是部分学生在实际动手能力方面和中职学生相比较弱,在专业文化知识方面与本科生存在一定的差距,导致其在就业过程中无法形成错位竞争优势,岗位选择的空间和范围较窄,就业难度较大。(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综合呈现第一,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预期与现实存在偏差。其原因如对于就业政策的关注度不高,了解掌握不全面;对于职业选择方向的认识不清晰,就业方向模糊;在就业过程中,就业信息获取渠道不足,不清楚用人单位工作需求;在职业规划中,缺乏系统专业的职业生涯辅导,对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够科学,不能很好地处理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等等。第二,高职院校在地方经济社会中发挥的功能限制学生就业范围。虽然高职院校一般是全国招生,但其办学目标基本上是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因此,大部分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区位基本是其就读学校所在的城市。这就使得城市行业的包容性决定学生就业的对口率。就业蓝皮书:2022 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数据显示,除少数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这样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外,全国高职高专就业专业对口率普遍较低7。第三,高职院校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力度不够。需要通过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学生自我认同感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完善自己。但是,相当部分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过程中过于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对于学生的综合能力重视不够,特别是在学生自我意识、职业精神、合作能力等方面能力的培养上缺乏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因此,高职院校在培育学生的过程中需要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792023 年 6 月 第 23 卷 第 2 期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二、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的研究价值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就业质量与国家民族未来发展息息相关,建构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人才培养体系,能够服务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要、2035 年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以及个人全面发展的成才需要。(一)服务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要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提升我国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由之路。其中人才体系的培养能为制造业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等重大现代化战略部署提供支撑。由于高职院校实行政府统筹、分级管理,地方为主、社会参与的组织模式,职业教育的发展直接对接制造业产业布局和行业发展需求,这就使得高职院校不仅能为制造业科技创新发展及时且持续地输送高素质技术人才,还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其人才培养模式,从而推动高职院校与制造业市场需求之间的有效匹配。为更好地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要将产教研融合发展的新模式贯穿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要将教育、产业、科研三者紧密联系起来,以制造业发展和地区发展需要为导向,对教育的组织形式进行创新,推动高职教育中教学、科研与产业发展之间的互动。以课程建设为例,应立足于学校自身的优势与基础,通过聚焦现代需求开设紧缺专业。当前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催生了一大批新型专业,高职教育应及时调整课程体系,通过专业集群建设来主动对接国家战略需求,如开设现代农业、牧业、林业等乡村振兴相关专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紧缺人才。(二)服务于 2035 年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8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教育、科技和人才单列专门的篇章进行集中论述,突出了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和战略性的作用。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的思考都会包含政治要求,即教育目标是培养社会发展、知识积累、文化传承、国家存续、制度运行所需要的人。尽管高职院校重点是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但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要培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有用人才。就此而言,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中。在人才培养体系中提升人文素养教育地位,进一步完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推进、社会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当下,教育要特别重视整合校内外的教育资源和实践途径,在理想责任、思想道德、意志品质、奋斗精神等方面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确立持久的动力和信念,真正使青年一代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三)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成才需要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实质就是个人竞争力理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和教育学原理的有机融合体。如果说前两个层面更加侧重于某一具体的专业或领域内的核心能力,那么也有学者对面向所有职业都开放的能力重新定义,即强调的是学习能力(包括自我学习、信息处理以及数字应用能力)和社会能力(包括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以及革新创新能力)9。尽管不同定义体现了不同层次和类型教育自身的特点,但本质是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是受教育者在特定的培养体系下关于个人发展的职业规划。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要将激发学生主体能动性的目标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中。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10高职教育同样要在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方面发挥独特作用,即通过提升大学生的持续学习能力来塑造就业核心竞争力。一方面,要培养问题意识。当前,教育体系已经进入深化改革的时期,应以问题为中心,以不断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创新能力。中国的教育从根89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研究章莉娟本上讲是一种宽泛的专业教育。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长期以来,中国教育主要培养的是“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升级转向,某些专业领域的创新型人才成为时代刚需。三、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 (一)学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匹配度不够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为培育技能型人才提供了基本载体,但目前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错位。一是新兴专业周期时间与市场极速变化导致的错位。职业教育面临的时代之问是如何更好实现产业、企业和学校三者之间的有机融合。大学生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呼吁和催生一批新业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也亟须适应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支撑。随着新技术大潮的到来,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周期拉长,原有“唯证书论”的传统职业教育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新兴产业对应性人才培养缺位,加剧了现阶段新兴发展产业及新职业人才供给的不足,如智能制造、生物医药、新能源及芯片、半导体等高速发展的行业。企业与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有待开展更多元、更精细化的合作。事实上对于学校而言,设置一门新兴专业乃至变革传统教育模式具有时间上的长周期性,不仅是因为新兴专业的设置从审批、招生培养到学生毕业需要 34 年的时间,更是因为新型专业所需的高素质师资数量不足,多重因素导致市场所需的专业性人才缺失。二是专业课程内容陈旧与企业创新需求之间的错位。创新是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企业要根据市场环境变化不断创新经营理念和发展模式,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产业前沿元素引入生产流通过程。然而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若在设置专业时没有很好地把握时代发展形势、没有充分调查研究,就很容易导致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等方面,与企业实际需求缺乏有效对接,提供的人才和技术服务不符合需求,进而使得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缺乏长效支撑。从人才培养角度看,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没有竞争优势,结果是用人单位不满意,就业率也不理想。有些高职院校教学是普通本科的压缩模式,开设的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实践环节较少,难以真正实现教学与实践一体化,学生动手能力不强,尤其学理工科的学生较少见过或使用过相关仪器设备。高校的学科设置应当面向市场培养所需的人才。(二)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高职教育是培养满足各类产业需求的高素质劳动者的高等教育,学生毕业后应能立即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展现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高职院校进一步培养人才的职业核心素质和职业精神。从本质上来讲,职业核心素质是指在职业活动中所应具备的、决定成败的最重要的素质,是从业者在工作岗位上必须具备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职业核心素质是高职学生未来职业活动所必备的,也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所在。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进入社会以后,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核心素质。然而,目前在大学生专业技术能力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对职业核心素质教育还不够重视,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高职学生的职业精神需要进一步培养,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需要进一步改善,高职学生的合作能力需要加强。(三)学生就业敏感度有待提升笔者对安徽省某高职院校 2021 年和 2022 年毕业生进行了问卷回访,共有 1012 人填写问卷,有效问卷 982 份。其中超过一半的毕业生认为为了找到理想的工作可以接受在毕业后存在半年的待业时间。个别毕业生表示因为没有明确的规划,可以接受超过 2 年的待业时间。部分毕业生表示,毕业后因为对工作不满意,曾在实习期毁约重新择业。整体呈现出签约率下降、正式就业率下降、毁约率提升状态,明显反映出学生就业敏感度不高。2022 年高职扩招后的第一批毕业生进入劳动市场。高职毕业生人数呈现递增态势,但市场的就业岗位因为经济和市场形势减少,高职学生就业形势变得更为严峻。(四)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仍需优化从 982 名毕业生问卷反馈来看,只有 296 人(占比 30%)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明确了解,可以说,这992023 年 6 月 第 23 卷 第 2 期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一个相对较低的比例。为高职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辅导,能够让高职院校学生对自己将来所从事的工作有一个更加清楚的了解,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也有一个更加清楚的认知,能够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职业道路。当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重专业教育,轻素质教育”“重课程讲授,轻能力培养”等问题,在长时间技能灌输的过程中,高职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逐渐降低,对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也无法提起兴趣,这就使得高职学生对于就业辅导课程失去应有的兴趣。目前已知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采用的是以讲座为主,穿插个体咨询的方式。以讲座为主的授课形式对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自觉性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个人的咨询效果较好,但又受限于教师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无法实现大面积覆盖。因此,这样的指导无法改善当前学生缺乏职业规划的现状。为此,必须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对高职院校的相关课程进行科学设置。四、构建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多维培养体系 习近平指出,要加大对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的研究,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高职院校应结合学生特点和就业需求,构建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多维培养体系,以适应新时代国家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一)建构多维培养体系虽然高职院校的专业侧重各有不同,但大部分高职院校都是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的,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多维培养体系的建构应当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导,以培养具有中国精神、工匠精神的技能人才为目标,立足专业,立足课程,通过课程优化实现培养内容的更新,通过充分发挥校外教育资源的作用,搭建学校社会职业培养平台,以贯穿始终的生涯规划指导夯实这一培养体系的基础,最终形成具有一般性特征的“课程+平台+生涯”培养体系。依托这一体系,各高职院校可以根据学校特点形成特色,具体来看,以订单式培养为主的院校,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作用,进一步在课程中提升技能教育,将企业生产线搬到学校中,搬进课堂。以高精尖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的院校,可以通过特色人才品牌将院校学生就业市场从低端转向高端,将优质市场和优质岗位引进来,同时以高精尖人才培养为基础,朝“大国工匠”目标发展。行业类高职院校可以深耕本行业,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专业技能课程相结合,将学校教育融入行业平台,深化学生对本行业的认知,引导学生针对性地学习知识和掌握技能,拓宽行业认知,朝向交叉领域复合型技能人才方向发展。(二)加强课程内容建设高职院校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培养必须要走精细化道路,传统课堂教学已然不能满足国家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在职业教育中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着重强化在教育中传承与发展“工匠精神”,使学生树立起求真务实的敬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追求、持之以恒的专注精神、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11。对学生的专业培养不能简单地以理论和方法教育为主要内容,要结合国家人才强国战略中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主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因材施教。另外,高职院校应改革教学模式。围绕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高职院校要不断深化高职人才培养过程的改革,改变以往单一的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加强高职大学生的实践教学环节,将高职大学生能力锻炼的主场引向企业前线、生产沿线、技术一线”12。高职院校应将社会需求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强化课堂教学对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改革原有教学内容,以企业生产技术的应用作为教学主题,调动学生积极性,在应用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围绕课程建设搭建全过程的思想教育,做好全方位育人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和企业的需求,改革职业核心素质培养的路径与方法,使培养的目标具有多样性,并对培养的内容展开深入讨论。具体来讲,可以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分为“三个面向”,即基本技能和通用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培养、职业精神的培养。在基本技能和通用能力培养上,要加001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体系研究章莉娟强对学生的教育,提高其就业水平;在综合素质培养上,要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学习,提高其整体素质;在职业精神培养上,要加强对学生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等能力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创新,进而有效提升毕业生职业核心素质。(三)建构职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挥校外教育资源作用高职院校职业发展平台建设要侧重于对接企业,将社会资源引入学校,同时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提升的意识。高职院校并不是只培养单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复合型技能人才、管理型人才也是其培养的重要内容。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断提升、对人才的需要不断变化的状况下,要提高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针对性地进行人才培养。职业发展平台要起到沟通学校和社会的作用,将课堂教学与企业要求相对接。一是要发挥榜样的力量,畅通校友与在校大学生交流的渠道,让学生了解职业需求和发展的前沿动态;二是要发挥媒介的沟通作用,将企业的真实需求传递到平台,使学生通过分析企业需求与现有教学内容的差异内生性地推动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分析企业需求与自身综合素养的差异,准确定位自己,有针对性地提升个人能力;三是对于院校在培养过程中缺乏的资源,通过平台与社会对接,将个人发展、学校教育、社会资源供给、市场需求有机结合,为高职院校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建立良好的社会辅助机制。(四)综合引导树立大学生就业新理念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也很不均衡,不同地区、城乡之间在工作环境、劳动报酬、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别。并不是所有的高职院校毕业生都能在毕业后如愿以偿地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种情况就使得很多高职院校学生在择业时比较困惑。通过对职业学校的学生进行就业能力的培养,可以让他们对社会和自己的现状有一个更好的认识,确立正确的择业观念。高职学生在走入职场前,对自己能干什么、会干什么、专业知识掌握多少、自身素质有多高、实际工作能力有多强等问题都要有清晰的认知;进入人才市场后,对如何找寻自己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如何找到自己理想的职位,也要做到心中有数,不能好高骛远。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择业预期与现实不匹配状况较为普遍,有些同学自身预期过低,导致学习动力不足;也有同学预期过高,不能正确自我定位,必然影响专业学习。因此,在学生入校后,学校与教师要做好引导工作,使学生对高职教育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职业教育是以实用为目的,以中等教育为基础,培养既有大学知识,又有一定专业技能的人才。它对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实用为本。要让学生了解到,在未来的工作中,他们所要从事的是生产、管理、建设、服务等第一线的工作。因此,学生要与自身的具体状况相联系,找到自己能够做的工作,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要建立起科学的择业观。通过课程教育、立体引导,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找准自身定位,坦然面对从基层工作的艰苦与挑战,确立在一线中建功立业的壮志。在毕业后的职业发展过程中,既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又能认清短板,积极弥补完善,化被动为主动。作为现代化高速发展下的高职毕业生,要能够养成硬技能、软实力,做到精准定位,把握职业起步阶段特征,着力避免眼高手低,通过深入基层,在岗位上认真用心,主动投入工作,不断充实自己,尽快了解工作职责和内容,熟悉工作流程,学习工作技能,就能增长经验、树立信心,实现更好的个人发展。(五)强化生涯规划指导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一般分为准备期、探索期和发展期13。在校的前两年是学生职业生涯的准备期,应当在进行专业学习的同时,通过咨询、调查、参与社会实践等途径,逐步了解自身专业与所对应的职业群体的社会发展前景,对未来将要从事的职业有计划地进行选择和定位,逐步明确职业的发展方向,做好职业探索期与职业发展期的准备工作。部分高职学生在刚入学时对于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不够积极主动,对在学习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适当参与学校开展的各类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创新意识不强,视野也不够宽广。同时,对于自身特点、专业特色、行业趋势的分析研判不够,导致难以正确审视内外部环境变化,无法正确设定职业发展目标,明确就1012023 年 6 月 第 23 卷 第 2 期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业方向。因此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明确就业目标,合理定位,更好地助力学生积极就业。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在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上可以通过三方面发挥作用。第一,切实增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竞争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提升综合素养。应当在高职院校大学生生涯规划的初期,提升其竞争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自身综合素养。第二,通过科学设计的体系化生涯规划指导课程,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清楚认识未来职业状况。一是根据所学专业,明确未来职业岗位需求,以及在未来职业发展中,个人需要掌握的进阶知识和技能;二是对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进行针对性回应,将专业学习、个性化发展与就业相结合,及时调整个人学习规划或职业规划。第三,通过生涯规划指导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正确认识个人当前能力、职业需求、市场状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生涯规划指导整体上应当发挥专业学习、生活设计、职业规划的作用。通过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推动大学生做好在校期间的规划,不断提升专业技能,在满足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同时,提升社会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认同度,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在行业不断发展中实现个人的职业发展,推动在校高职大学生培养能级的递进,在互动增强中形成正向循环。五、结语 高职院校教育对标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培养学生核心竞争力上具有独特优势,即服务于制造业转型升级的人才需要、2035 年建设教育强国的目标以及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成才需要。但在现实中我们通过分析发现,由于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错位、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培养而缺乏素质教育、高职院校就业指导课程设置还不够完善,学生就业心理预期不够合理以及就业信息渠道获取不够畅通等多重因素,高职院校毕业生存在一定的就业问题。为进一步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应采取建构多维培养体系,通过建构职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挥校外教育资源,加强课程内容建设以及强化生涯规划指导等措施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高质量就业。同时,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必然带来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而引起技能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培养更侧重于对技能的掌握,经济结构调整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培养带来了重要机遇。抓住这一机遇,深化推动就业核心竞争力提升,将会对解决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问题产生倍增效应。参考文献:1 习近平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22-08-20(1).2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3 卢淋淋.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及培养研究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6(6):91-94.4 杜瑞军,周廷勇,周作宇.大学生能力模型建构:概念、坐标与原则J.教育研究,2017(6):44-57.5 宋丹,曾剑雄.第二课堂、学习满意度与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关系的实证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18(5):21-29.6 肖友平.大学生核心竞争力与大学生职业发展关系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9(13):50-54.7 麦可思研究院,王伯庆,王丽.就业蓝皮书:2022 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2:25-43.8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1).9 高庆.论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核心能力及其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08(12):120-121.10 吴式颖.外国现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258.11 黄昭彦.技能型人才培育中“工匠精神”的弘扬与传承EB/OL.(2021-03-09)2023-06-01.https:/ 姜竹青.“双高”建设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困境与优化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95-96.13 安徽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研究:第 1 辑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7:35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