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文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开...场地设计课程的必要性及思路_邵国良.pdf
下载文档

ID:2875653

大小:627.63K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文科 背景 环境设计 专业 场地 设计 课程 必要性 思路 邵国良
教学心得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一、新文科的理念及其对设计学科的要求1.新文科背景高校教学育人的专业融合和学科创新已经迫在眉睫,高校要顺应高等教育的先进理念,大力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 1。在新文科教育理念背景下,环境设计学科建设研究探索文科与理、工、农、医等学科以及数字媒体技术、文科专业之间的深度交叉和融合。科学确定新文科背景下设计学科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标准是当务之急 2。2.设计学科需要交互融合随着设计学科的不断发展,设计不再单纯属于艺术范畴,科技与设计融合得更为紧密。在新文科背景下,跨越学科群的交叉融合变得更加广泛且具有意义。设计学作为一级学科,可授予艺术学和工学学位,属于交叉学科。科技的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行业融合与信息互联的时代,各个学科的融合正在成为一种自觉的意识和行为。艺术与人文、科技紧密地结合,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和对新鲜事物的态度 3,影响了新时代设计学科的发展方向和内部状态。新文科教育理念为艺术、科学、技术提供了更加多元的共生模式。二、环境设计与风景园林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和社会评价中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使人们逐渐意识到环境艺术、公共艺术对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2 0 1 2 年,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被列为二级学科专业,国内开设环境设计、公共艺术专业的高校越来越多,旨在培养具有公共空间设计能力的艺术创作技术型人才。1.培养目标、培养要求比较表1 为风景园林专业与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架构对比,摘录了与环境空间规划设计直接相关的内容。公共艺术专业的培养内容里也含有一部分公共空间设计的内容,与环境设计专业类似,在此不再列举对比。对比结论:从培养目标和要求看,环境设计专业的研究对象为室内环境、中小尺度室外环境和建筑改造,对空间的研究和设计多从视觉艺术角度出发,有突出的特色,但也有需要拓展的方面;风景园林专业的研究对象涵盖大、中、小尺度的城乡公共空间的系统化研究和规划设计,研究目标更加全面和深入,研究手段更加多元,其中生态性是受到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2.社会评价环境设计由于其学科特征和训练内容侧重于人文艺术内容,往往对理、工等学科的内容涉猎较少。从培养目标和要求可以看出,风景园林专业与环境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要求、理念存在一定的重合,但都有其独特性,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所以,二者在研究内容、研究手段、课程设置方面可以相互参考借鉴、交流融合、取长补短。从历年毕业生的用人单位反馈看,风景园林专业毕业生学科基础较好,理论知识较扎实,对室外各类公共空间理解得更为全面,但设计形式感和视觉审美有时不如环境设计、公共艺术专业的毕业生。环境设计专业毕业生设计思维活跃,形式感好,审美品位高,这是就业市场上景观规划设计、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在数量上占有一定比例的原因。三、环境设计等专业未开设场地设计课程的原因1.受固有观念影响,顶层设计不足一些学者对环境设计专业的内涵认知不充分,停留在空间美化层面上。反映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些教师往往过于注重美学知识与技法训练 4,以致一些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只能单一地运用艺术思维、美学原理思考,把景观设计片面理解成视觉美化,只考虑视觉审美。部分学校由于学科范围的局限,学术研究与专业教育局限在美术圈子中,以致一些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难以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从从业的角度看,无论学习的是什么专业、该专业属于什么门类,学生在毕业之后都需要与其他学科的同事共事,与其他学科专业接轨,遵守相关规范。新文科背景下环境设计专业开设场地设计课程的必要性及思路邵国良摘要:随着新文科建设的不断深入推进,国内很多高校环境设计专业开设了一系列景观课程。该文从知识逻辑连贯性、结构完整性及多学科融合角度,讨论场地设计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教学思路,详细对比环境设计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在培养目标、要求、方式上的异同。取长补短可以落实新文科在理、工、农、医各学科融合研究方法、技术和成果方面的理念,让学生实现技术交叉、知识融合。有效运用学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促进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布局、建设和发展。关键词:新文科 场地设计 交叉 融合1 3 1表1相同点不同点培养目标要点建筑室外空间规划设计及相关研究作为学科的主要和重要内容1.风景园林专业在室外环境的规划设计和研究范围包含宏观、中观、微观,对应具体行业2.环境设计专业关注室外环境的中观、微观层面,侧重视觉可见的物质空间设计,完整性不及前者培养要求要点培养室外公共空间的调查、分析、设计、管理能力1.风景园林专业培养要点更加全面,对应的相关行业较多2.环境设计专业更加专注于设计能力和创新性培养,室外环境是其研究的一部分2.交叉学科知识的学习能力不足环境设计专业近年来发展很快,之前被称为环境艺术设计。自从这一学术概念被引进国内后,环境设计专业便与国内已有的工艺美术、建筑装饰专业结合,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建筑设计、园林设计、雕塑专业之间交叉部分的空白,满足了建设行业的实际需求。国内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师多是艺术类专业背景,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知识结构范围受限制,对定性、定量、机制、程序方面的分析不够深入,材料、工艺等工科知识的储备不够,对环境设计专业的认识停留在感性认知的层面。同时,部分学生的数理化基础不佳,对G I S(地理信息系统)、参数化编程、数据统计等相关知识点不够了解,部分环境设计专业教师也很难全面掌握相关知识。这限制了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科交叉发展。而同属于设计教育的建筑学、风景园林(工科)专业,在学科交叉发展上遇到的障碍相对较少,工科属性十分强调应用,其与诸多专业衔接,师生往往有较扎实的数理化基础。3.教材编写针对性不足目前,部分院校环境设计专业的教材往往直接使用其他相关专业的教材,一些教材对学生的理工、生化基础要求较高,有些内容环境设计专业的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学习效果不佳。部分教材在理工、生化方面的知识深度不够,或是对理工、生化知识避而不谈。就场地设计教材而言,部分内容与城乡规划、雨洪管理、植物生态联系紧密,涉及一定的理工、生化基础知识,编写教材时不可回避这方面的内容。4.对场地设计课程的重要性认知不足就场地设计课程而言,探讨的内容几乎涵盖了除建筑外的各类问题。设计内容不只是美化环境,而是涉及社会、人文、公共空间的复合利用,包括市政管线技术衔接、雨洪组织与利用、交通组织等。要把室外空间规划设计做好,必须要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场地设计知识是形成这一体系不可或缺的支撑力量,而部分教师对此认识不足。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其一,部分教师对新时代教育形式、教育形态的把握和对课程顶层设计的认识不足,未能认识到教育与社会、产业的关系;其二,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案缺乏研讨和统筹,缺乏教育课程之间的平行支撑和承前启后的总体考虑;其三,部分授课教师未能深刻认识教学对象及其专业性质,学生的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和专业的培养目标、社会需求未能统一;其四,部分专业教师未能跳出学科的认知范围看问题,未能认识到开设专业、课程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四、开设场地设计课程的必要性1.场地设计的定义(1)概念场地设计是为满足建设项目的要求,在基地现状条件和相关的法规、规范、原理的基础上,组织场地中各构成要素(建筑物、交通设施、动植物生态环境、绿化景观设施、场地竖向、工程设施等)之间关系的设计活动 5。(2)目的场地设计使基地的利用能够达到功能、技术、安全、气候、感官等方面的最佳状态,以充分发挥用地效益,节约土地,减少浪费。(3)内容场地设计包括除建筑物单体详细设计外的所有设计活动,涉及建筑物、交通设施(道路、广场、停车场等)、绿化景观设施(绿化、景园小品等)、工程设施等的总体安排与详细设计。(4)工作特征场地设计具有技术与艺术的两重性。2.跨学科认知分析场地设计是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专业的必修课程,三个专业对场地设计概念、内涵的理解以及课程目标的设定虽有差异,但都充分认识和明确了这门课程的学术意义与实用价值。环境设计专业更加强调场地本身的属性、特质对于设计的影响,培养学生分析认识场地的特质,遵循场地特质规律进行设1 3 2教学心得A R TE D U C A T I O NR E S E A R C H计,将对场地自然秩序与人文秩序的认识作为重点 6。环境设计、公共艺术专业与风景园林专业对室外公共空间概念、内涵的理解以及课程目标较为接近,这一点在场地设计课程上也是如此。环境设计、公共艺术专业根据培养目标和要求,也开设了部分景观类课程,但景观类课程之间的连贯性不强,有些重要课程尚未开设,如场地设计。就室外空间的规划设计而言,设计的内容不只是美化环境这一方面。要把室外空间规划设计做好,必须要有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无论学习的是什么专业,只要从事规划设计,都属于规划设计行业,都必须遵守规划和建设规范。3.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其一,培养学生的系统性思维,使其建立对场地与所在环境的整体认知和全方位设计意识。其二,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场地分析能力,使其掌握一定的场地分析方法和手段,并将分析结果作为重要的因素,贯穿并影响整个设计过程。其三,培养学生运用自然学科(地理学、生态学)、工程学科(建筑学、城乡规划学)、人文学科(社会心理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进行场地设计的能力。其四,培养学生运用设计图纸充分表达设计概念、设计意图,能够进行专业交叉和指导施工的能力。4.开设课程的意义场地设计是户外公共空间设计的必经环节,场地设计课程属于承前启后的关键课程,是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设计课程的连接点。课程中强调的观点、理论、能力、方法贯穿并影响中高年级的专业设计课程。场地分析与规划设计能使学生研究场地上的各个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针对这些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诊断和进一步设计。五、场地设计课程的融合思路在新文科教育理念背景下,场地设计教学融合的具体内容,在课题的结项研究中展开深入讨论,这里仅以提纲的形式简单阐述。1.培养目标融合要把艺术学科教学的人文性与理工科教学的严谨性相结合,精准定位公共艺术专业毕业生在社会实践中的价值。具体落实到场地设计这门课程中,教学目标应区别于风景园林和建筑学专业的场地规划设计,除了对场地规划设计普遍原理、工程技术手段的传授,还应强调人性关怀,关注弱势群体,并有效渗透到教学过程中。2.教学内容融合同样是探讨场地设计,艺术设计类专业不仅要做物质空间的设计,而且要对场地各项要素进行系统性分析,规避不利的物质要素,充分利用和发展有利要素,从人文内涵和社会心理的角度出发,充分开展人性化设计,做到人文与理工相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既要吸收工科教学内容和教学标准,又要融入人文社科因素与设计理念,使二者相辅相成。3.教学方法与模式融合教师要充分吸纳地理学科的田野调查、现场踏勘、仪器测绘等手段,使学生在理论概念和现场直观感受之间建立直接联系。同时,充分借鉴工科专业以服务产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以研究者的角度现场感受和理解理论概念的含义。课程设计可以检验学生的理论学习和考察成果,以解决现实问题的方式考评其综合能力。教师要通过严密的过程逻辑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展现艺术教学中的意境表达和人文关怀。4.技术手段融合在场地设计课程中,教师要深入研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方法,探索线上线下复合教学、自主实践课程体系的建设 7,有效降低课程内容的理解难度,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充分做到以上四个方面的融合,有利于实现新文科的教学理念,使最终培养出的人才具有深远而温暖的人文思辨、细致且严谨的理性推导、精湛而经济的工程工艺等多学科综合素质。结语在新文科教育理念背景下,针对新文科改革和产业发展需求,环境设计专业的教学改革要深度挖掘多学科的教学科研资源,促进环境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布局、建设和发展。开设场地设计课程是为了让学生实现知识、技术的交叉融合,属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改革模式探索,最终将实现艺术设计类学科育人目标与社会人才、产业需求的结合。基金项目:该文系2 0 2 2 年安徽省教育厅教学质量工程项目“新文科背景下的教学融合改革在公共环境场地设计课程中的应用与实践”(编号:2 0 2 2 j y x m 2 9 3);2 0 2 2 年度安徽省高校优秀拔尖人才培育(访学)项目(编号:g x g n f x 2 0 2 2 0 1 9)。参考文献:1 3 和雪姣.新文科背景下艺术与科技专业交互教学改革研究 J .现代交际,2 0 2 1(9):1 8 4-1 8 6.2 7 林春水.“新文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环境设计专业建设策略研究 J .艺术工作,2 0 2 1(4):1 1 2-1 1 4.4 罗方,戴向东,黄艳丽,等.新文科理念下环境设计专业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J .家具与室内装饰,2 0 2 2(4):1 3 3-1 3 5.5 徐岚,蔡中原,段德罡.建筑设计与场地支持建筑设计方法教学环节1城市规划专业低年级教学改革系列研究(6)J .建筑与文化,2 0 0 9(1 0):6 7-6 9.6 陈磊,杨建辉.基于风景园林专业教学体系的场地规划与设计教改研究 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 0 1 5(4):6-1 0.(作者单位:安徽建筑大学艺术学院)编辑张泽1 3 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