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文科背景下“医教结合”特...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_明兰.pdf
下载文档

ID:2875628

大小:1.92MB

页数:7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文科 背景 结合 贵州 工程 应用 技术学院
2023年第2期第41卷(总第223期)NO.2,2023Vol.41General No.223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新文科背景下新文科背景下“医教结合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研究改革的实践研究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明兰(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贵州毕节551700)收稿日期:2023-03-21基金项目:贵州省一流专业“特殊教育”建设成果;贵州省教改项目“基于 医教结合,教育康复 理念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项目编号:2020197;贵州省教育规划项目“新文科背景下 医教结合 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B181。作者简介:明兰(1967-),女,贵州毕节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特殊教育。摘要:“新文科”建设旨在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其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和理工农医等自然科学及应用技术的交叉融合。为此,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开展了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医教结合”的理念为指导,更新育人目标,培育时代新人;推动模式创新,促进交叉融合;夯实课程体系,着力课程建设;改进教学方式,推进课堂提质;创建实践平台,助推创新创业;健全管理机制,确保改革实施,初步构建了“产、学、研、用、创”为一体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关键词:新文科;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图分类号:G7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239(2023)02-0135-07一、问题的提出当今,世界进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都在经历着深刻的变革,人类面临严峻的考验。世界在变化,教育也必须改变,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式必须进行一次重大变革,培养当今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时代新人。2018年8月24日,中央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能力和贡献水平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四新建设”理念。1教育部 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审议稿)强调,“各高校要聚焦区域发展急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学科专业交叉融合,加快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简称“四新”建设),由此拉开了我国新文科实践探索的序幕。2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特殊教育越来越多地融入了心理学、医学、卫生学、科学技术等众多领域的理念或技术,呈现出多学科、全方位、立体式的交叉融合研究态势,这给特殊儿童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带来新的尝试与活力,为高校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成为推进新文科建设、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举措。135二、概念的界定(一)“新文科”文科是“人文社会科学”(或称“哲学社会科学”)的简称,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统称。其中,人文科学主要研究人的观念、精神、情感和价值;社会科学主要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在高校立德树人过程中,文科旨在帮助学生自觉而不盲目、主动而不被动地形成对自身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养成个体正确的思想方法、独立的思维品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正确处理与自然界、与社会群体的关系,提升作为人类群体的生存交往能力。”3新文科是相对于传统文科而言的,是以全球新科技革命、新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为背景,突破传统文科的思维模式,以继承与创新、交叉与融合、协同与共享为主要途径,促进多学科交叉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科的更新升级,从学科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从专业分割转向交叉融合,从适应服务转向支撑引领。3(二)“医教结合”“医教结合”是指在幼儿园、学校等特殊儿童教育机构中将医疗康复和教育训练结合起来,在教育过程中渗透康复训练,在康复训练中融合教育,将二者融为一体,以此促进特殊儿童的全面发展。43“医教结合”的“医”主要指的是现代康复医学,是针对听力障碍儿童、智力障碍儿童、自闭症、学习困难等特殊儿童提供听觉、言语、语言、认知、情绪行为等各领域的康复。“教”主要指的是教育干预,是针对偏离正常和可能偏离正常的各类儿童提供特殊的教育训练手段及措施。国内对“医教结合”的明确定义始于黄昭鸣等学者对聋儿“医教结合”康复模式的探讨,其提出“医教结合就是将医疗康复手段与教育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在尊重个体差异、面向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实施的一种教学模式”5。因此“医教结合”在实践中指现代康复医学与特殊教育的结合,泛指与特殊儿童相关的医学领域和特殊教育的全面结合。(三)“特殊教育”特殊教育是根据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个别差异,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环境中,采用特定的课程、教材、教法、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施行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特殊儿童的潜能,扬长补短,使他们提升认知能力、调节不良情绪、矫正异常行为、培养良好品德,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一种教育。特殊教育是整个社会教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分为广义的特殊教育和狭义的特殊教育,广义上的特殊教育除了对生理或心理有缺陷的儿童或少年的教育外,还包括对天才如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以及品德不良儿童或少年的教育。狭义的特殊教育,即对身心发展有残疾的儿童施行的教育。(四)“新文科”背景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代医学能够对特殊儿童的许多功能缺陷进行补偿和重建,在补偿和重建后特殊儿童面临两个方面的需求:一是接受学校教育的需求,二是得到听觉、言语、认知、运动、等方面的康复训练的需求,这两个方面不可或缺”43,但是却又相互矛盾冲突。在医疗机构只能满足医疗康复的需求而缺乏教育康复的训练,在教育机构只能满足教育训练的需求而又缺乏医疗康复的训练,“医教结合”将医疗康复与教育康复有机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科的交叉融合,使这一矛盾得以有效解决。“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创新发展。高等学校是培养特殊教育康复人才的摇篮,新文科背景下“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改革与实践,促进了医学和教育的融合,将医学的新技术、教学手段、方法的创新及时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培养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应用型、复合型新文科人才。三、实践的背景(一)政策支持2009年,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092011)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医教结合”,2010年,“医教结合”被写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4年和2016年,教育部、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先后联合下发 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6和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72020年),计划明确提出了“开展 医教结合 实验,探索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特殊教育模式,提升残疾儿童的康复水平和知识接受能力”的具体内容7。2012年9月,教育部等五部委联合发 136布 关于加强特殊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要“改革培养模式,积极支持高等师范院校与医学院校的合作,促进学科交叉,培养具有复合型知识技能的特殊教育教师、康复类专业技术人才”。43(二)理论基础学者黄昭鸣等强调将“医学康复”与“教育康复”结合起来对特殊儿童进行综合康复,构建了“多重障碍,多重干预”的特殊儿童综合康复体系8,杜晓新、黄昭鸣等提出了听力障碍患者的HSL理论(聋儿康复教育由听觉康复H、言语矫治S、语言教育L三大板块构成)和1+X+Y模式(集体教学1+个别化康复X+家庭康复Y)的康复教育理论9。杜晓新等人指出配置学校课程应当由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课、实践课程康复课程四个模块构成10。这些特殊儿童教育和康复理论吸收了特殊教育与现代医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实践的最新研究成果,遵循了特殊教育、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体现了医教结合的思想和理念,为开展医教结合的实践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三)政府统筹2017年,贵州省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下发了 关于同意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列为省级教育改革试点单位的函(黔教改办函201713号),拟通过“医教结合”理念下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探索“医教结合,教育康复”的特殊教育模式,为残疾儿童少年早期干预和康复服务。同时,本着“探路子、作示范”的工作思路,在推进新文科建设中,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和决策。(四)社会需求随着医学的进步,感染性疾病的发生率下降,遗传性疾病、先天畸形、早产、极低体重等儿童的存活率逐渐上升11,但这些儿童往往带有某些功能性损伤或形成残疾,需要接受长期的康复治疗。这些儿童到了受教育的年龄,仍然需要康复治疗12。然而,目前的状况是,医生的康复治疗不能与教师的教学服务有效结合,使得残疾儿童个体很难兼顾学习与康复。在现有国情下,迅速改变这种康复与教育相脱节的情况,培养“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师资,成为特殊教育人才培养的改革突破点。将康复和教育相结合,特殊教育教师将承担起教育与康复的双重角色13,以满足特殊儿童康复与教育的双重需求。四、实践的过程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原毕节学院)是一所全日制公办普通本科院校,地处“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毕节试验区。学校2008年开办特殊教育专业,“特殊教育学”是贵州省重点学科,“特殊教育专业”是贵州省一流专业,专业秉承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推进新文科建设的理念,开展了“医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更新育人目标,培育时代新人1.明确“新文科教育”的育人目标守正创新,是新文科建设的必由之路,着眼教育部“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必须加快推进文科教育创新发展”“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以及 特殊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明确了新文科教育就是要“培养有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的时代新人”的总体育人目标。2.落实贵州省的“强师工程”方案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以贵州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立足贵州省“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师资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贯彻落实贵州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适应多彩贵州新未来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培养要求,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着力培养“品德高、基础厚、能力强、身心健”的创新性应用型师资。3.造就“医教结合”的时代新人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在改革与实践探索中,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本着“探路子,做示范”的要求,根据学校“转型发展,建设毕节大学”的目标,满足社会对特殊教育康复人才培养的多元需求,确立了新文科背景下“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专业“一践行二融合三学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毕业要求要涵盖“践行师德”;将“传统文化与创新文化融合,医科知识与文科知识融合”;培养“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时代新人。(二)推动模式创新,促进交叉融合1.打破学科壁垒 137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与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原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达成了合作机制,共同建设“医教结合研究基地”。双方整合各自优势资源,大力推动“医教结合”的实践研究,共同探讨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指导与医学诊断评估的相关问题;打破学科的壁垒,推进人文学科与康复医学的交叉融合,着力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同时,师范学院聘请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儿科的专家作为项目合作者及指导教师,不定期为特殊教育专业学生开展儿童生理病理及保健知识等相关内容的系列讲座。2.打破学制壁垒毕节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与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康复方向)为打通学制渠道,双方签订框架合作协议,推进协同育人机制,实行高等院校与医学院校联合培养人才模式。此外,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利用西南大学“对口支援”的帮扶政策,统筹设计并制定本科生和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实现长学制贯通培养。3.打破地域壁垒以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项目为契机,在学校主办的第11届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特殊教育交流合作与发展”论坛上,围绕医教结合、人才培养、融合教育等方面的内容,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从政策层面、理论层面、技术层面、实践层面开展分享交流,推进了“医教结合”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并与日本、菲律宾聋校、印度言语与听觉研究所、缅甸民事授权谈判组织等国家或机构签订合作备忘录,打破了地域的壁垒,达成国际及境外合作,助力新型人才培养。(三)夯实课程体系,着力课程建设1.创新“三基两重一目标”的课程体系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构建了“三基两重一目标”课程体系,即强调三类基础课程:具有育人作用的“通识教育课程”、具有育才作用的“专业课程”、具有育师作用的“教师教育课程”;突出两类重点课程: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特色发展的“特色教学”;最终实现“新文科就是要培育时代新人”这一育人目标。2.创建综合康复课程架构以新文科理念推进了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促进“医”“教”课程的“双融合、双提升、双促进”,充分体现医科的科学性,彰显文科独特的育人功能。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开展了特殊教育专业综合康复课程的建设,推进康复实训教材的使用。探索了适合特殊儿童教育康复的以“生活适应”为核心的基础性课程、补偿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主要由各类文化类科目组成,如生活语文、生活数学、美术、音乐、游戏、律动等;补偿性课程以障碍类型进行分类,如针对认知功能障碍、注意力障碍、孤独症、语言发育迟缓等不同类型开设相应的结构化训练、感统训练、言语与沟通训练、运动康复训练、心理辅导等;发展性课程注重发展学生优势,以优势带动弱势,挖掘和开展绘本阅读、艺术、手工等拓展课、兴趣课、校本课等资源。3.创推课程思政建设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文科教育的价值引领性,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打造有情有义、有温度、有爱的“医教结合”课堂,在参与、体验、感受、感动中,培养学生敬畏生命、医者仁心、感恩社会、以德施教的责任意识,并使之固化于制,感化于情,内化与心,外化于行。(四)改进教学方式,推进课堂提质1.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三个增加”大学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自主认知、学习、探究、总结、提炼,以建构和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和知识体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以学生的能力素质培养为立足点,课堂教学目标注重彰显“能力本位”,教学内容强调体现“能力主线”,做到“三个增加”:增加选修课,减少必修课;增加实践课,减少理论课;增加课外指导,减少课堂教学,将知识、方法、技术和情感融于一体。2.在教学方式上,做到“三个改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教”的创造性留给教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在教学方式上,做了“三个改变”,即改变以结构式教 138学为主,以学生为中心,以身心发展和人格、能力培养为着眼点;改变以集体教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将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与个别化教学结合起来;改变以理论教学为主,在教学设计中完善课程内容的实践环节,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3.在教学手段上,做到“三个结合”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学手段的革新,但任何教学手段都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因此,在教学手段上,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开展了一系列教学手段的探索,做到了“三个结合”:将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效结合,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结合,将现代教学手段与现代教育方法有效结合,总之,将各种教学媒体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各种媒体的优势,将它们加以优化组合,凸显各种教学手段的整体功能。(五)创建实践平台,助推创新创业1.创立儿童康复训练中心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创办了贵州省高校内的第一个特殊儿童康复训练中心,康复中心面积1000平米,康复训练设备、教具及特殊教育专业实验设备价值100余万,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与毕节市残联合作承担了对残疾儿童的康复训练,同时面向社会为特殊儿童提供教育康复训练,实现了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2.搭建“3实2训2创”的实践教学体系搭建“3实2训2创”的实践教学体系,“3实”即: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实习实训学习平台、教师实践研究平台;“2训”即:教学技能训练平台、儿童康复训练平台;“2创”即:专业学生就业平台、毕业学生创业平台;学校免费提供场地和设备,助推大学生就业创业,现已孵化三个大学生创业团队:“天之蓝”(2018年)、“优蓓特”(2020年)、“融益”(2022年)。3.凸显“教、学、研、用、创”的多重功能康复中心成为开展理论教学的课堂,学生实习实训的基地,教师进行科学研究的平台,特殊儿童康复训练的机构,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场所。真正实现了“教、学、研、用、创”的多重功能。(六)健全管理机制,确保改革实施1.建立教学改革的管理机构教师是教学改革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依托贵州省一流专业“特殊教育”的建设,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成立了“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领导小组,制定了改革方案和教学常规管理与监督制度,建立了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确保了教学改革的推进和培养目标的实现。2.建立教学过程的监控机制科学、规范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是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加强教学过程合理管理,及时有效地解决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和保障。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师范学院建立了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以立德树人为“一条主线”,实行校、院“两级管理”,坚持校、院、系“三级监控”,开展学生评课制、同行教师听课制、教学督导检查制、各级领导抽查制“四制并举”,促进教学、科研、实践、服务、创业“五环相扣”,推动了省级一流专业特殊教育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3.建立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以“能力形成”“能力发展”“能力考核”为评价重点,师范学院对特殊教育专业教学质量的评价体系进行了调整,建立了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评价体系。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将社会评价、教师评价、同伴评价、自我评价结合起来;评价指标综合化,将思想品德、知识素养、能力发展结合起来;评价过程动态化,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课上评价与课下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评价形式多样化,将笔试与口试、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理论考核与实操考核结合起来。五、实践反思新文科背景下“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涉及行政管理、教育改革、学科融合、课程设置、资源配置、师资队伍建设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不仅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与项目,同时也是一项长期性的改革与实践,研究中必然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和困难。(一)相关认识理解不到位高校对于“新文科”建设存在一定程度的认知偏差,一方面在于只注重理念与概念,不注重内涵与 139深入,只在学校学科建设发展规划中将新文科建设、学科交叉融合作为发展理念和规划,“口号式交叉学科建设”、“雷声大雨点小”等问题仍然突出。14另一方面教师对医教结合的理论认识不足,“医教结合”教育理念要求教师对医学康复方面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要经过医学验证,适合特殊儿童,这些对于教师来说都是在自身专业发展的道路上面临的新问题,很多教师对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感到困惑。(二)人才培养体系不健全新文科背景下的“医教结合”培养模式在我国的推行,正处于政策过渡、理论研究、观念认同、实践探索的关键时期,因而相关的培养体系还存在着不健全、不完善的现象。且由于认知渠道存在的局限性,探索过程中对“医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认知度还比较低,在实践过程存在一定的偏差;此外,虽然实施合作单位都根据“医教结合”的要求对教育康复专业的招生方案和培养方案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具体实行中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三)基础课程设置不合理在医教结合的背景下,应培养出“双师型”教师,即了解教育以及医学相关康复理论,熟练掌握必要的康复实践技能,具备快速判断特殊儿童障碍特点,独立承担个别化训练的能力,具备个别化康复教学与集体教学相融合的能力。15特殊教育学是一门特殊的交叉学科,它既涉及医学内容,又需要以教育的手段来进行干预,不是单纯的“医”和“教”相加的拼盘式结合,并且特殊教育的对象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复杂性、变化性。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不仅需要做出适当的调整来应对“医教结合”的教育目标,同时还有必要针对不同的障碍类型来开设相应的课程,但是,目前无论是基础课程设置还是实践课程设置均不合理,只是机械的融合。(四)相关管理机制不完善“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及多方面的协调参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很难由单一部门独立完成。但现行的“医教结合”模式下相关的配套制度还不够健全。“医教结合”作为多学科、跨专业交叉融合的产物,“其开展教学与科研的基础和前提,必须是众多资源共享的过程,而在现有的管理体制下,因涉及学科专业分属不同院系,教学和科研设备设施也散布在各自的实验室,这种管理体制上的条块似的行政分割,减弱了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交叉学科发展缺乏具有实际效用、有良好发展基础的平台建设,同时也没有统一的顶层设计和建设目标”16。(五)师资团队知识背景单一化“跨学科研究的一个潜在阻碍就是学术教师的学科从属关系,这些阻碍抑制了个体跨越学科界限的认知活动以及学科范式外新工作的产生。”17“一方面,高校教育学的教师个体跨学科知识素养不足,教师往往并不具备充分的跨学科、多学科知识结构。”18“长期的教育教学形成了特有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研究模式,薪酬、职称晋升等往往也基于他们在高等教育学领域内的知识生产水平来衡量。”18另一方面,医学康复专业团队教师的学科背景较为单一,在接受教育领域的知识和规训,了解特殊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并以建立在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上的知识来组织和拓展教学及研究工作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局限。六、结语“医教结合”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理念,尤其体现了特殊教育实践需要整合运用教育学和医学的内容、方法和手段的思想。学科交叉融合的前提就是跨学科师资团队的建设,因此,基于学科交叉融合推进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必须将培养专业教师的跨学科素养、建设具有多学科背景的师资队伍作为改革的重中之重。因为具有跨学科背景的教师团队,其知识背景能涵盖“医教结合”所涉及的不同专业领域,能弥补单一的教育学背景或康复医学背景专业知识在实践与探索中的局限。当前,新文科背景下“医教结合”已经成为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工作和重要途径,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的实践探索,虽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存在很多值得商榷之处,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与改进。参考文献:1张燕.新文科建设与智能时代下戏剧影视学科的创新驱动J.视听理论与实践,2022(1):72.1402李先涛,赵金国,鲍芳修.新文科建设视域下的行政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3(1):46.3王铭玉,张涛.高校“新文科”建设:概念与行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03-21(4).4明兰,伍蛟蛟,曾树兰.“医教结合”特殊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贵州工程应用技术学院为例J.现代特殊教育,2018(9).5黄昭鸣,杜晓新,季佩玉.聋儿康复中的“医教结合”模式之探讨J.中国听力语言康复杂志,2004(2):42-44.6教育部,等.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EB/OL.http:/ 年)EB/OL.http:/ Research on the Reform of the Combination of Medical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of Special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Liberal ArtsTaking 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as an ExampleMING Lan(School of Teachers,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Bijie,Guizhou551700,China)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New Liberal Arts aims to break through the mindset of traditional liberalarts and promote the intersection and deep integration of multiple disciplines by taking inheritance andinnovation,intersection and integration,synergy and sharing as the main ways to accelerate the renewal and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liberal arts.The core is to break down disciplinary barriers and facilitate thecross-fertilization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natural sciences such as science,engineering,agricultureand medicine,and applied technology.For this purpose,Guizhou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has carriedout the reform and practice of speci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taking the concept of combination ofmedical treatment and education as the guidance,updating the goal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cultivating newtalents of the era;promoting model innovation and cross-fertilization;consolidating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focusing on curriculum construction;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elevating classroom quality;creating apractice platform and driving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perfecting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ensuring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and initially building a special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model thatintegrates production,learning,research,application and creation.Key words:New Liberal Arts;Combination of Medical Treatment and Education;Special Education;Talent Cultivation Model(责编:郎禹)14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