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pdf
下载文档

ID:2875559

大小:1.33MB

页数:6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时代 中华民族 共同体 意识 生成 逻辑 实践 进路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Edition)第36卷第3期2023年5月Vol.36No.3May.2023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孙镇,吴丽萍(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湖南省首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湖南长沙,410006)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可从理论渊源、历史基础、使命诉求和世界视野来认识和把握,即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题中之义、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丰富经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对其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现实镜鉴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强化政治保证、增强文化认同、夯实物质基础、发挥制度优势等方面着力,不断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团结;精神家园中图分类号D633文献标志码A基金项目2021年度湖南省社科基金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研究”(21YBA275);湖南省民宗委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研究”(2022HNZL)作者简介孙镇(1998-),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吴丽萍(1971-),女,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统一战线学、民族理论。2021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在阐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时,强调指出,党“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治疆方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这体现了党中央对做好民族工作的高度自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实现这一梦想不仅需要物质基础,也需要内在的精神动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民族复兴的内在精神动力。探寻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与实践进路,对于新时代创新开展民族工作、激发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形成中华儿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恩格斯曾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这一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丰富、寓意深刻,其生成逻辑可从理论渊源、历史基础、使命诉求和世界视野等维度来认识和把握。1(一)理论渊源: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题中之义民族问题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关心的议题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问题的研究是以“民族平等”作为起点的。1844 年,马克思、恩格斯在 神圣家族 中阐述了民族平等的观点,阐明不同民族之间只有规模大小、力量强弱之分,在人格上各个民族之间一律平等,没有贵贱之分。然而,理想与现实之间往往是存在张力的,在现实中许多民族依旧受到其他民族的压迫。因此,马克思、恩格斯从阶级斗争的视角出发去理解民族问题,并试图解决民族压迫的现状。他们不仅强调无产阶级的大联合,而且强调民族的团结联合,认为民族问题是与阶级问题伴随在一起的,私有制造成了民族的分裂与压迫,并在 六月革命 一文中指出“法兰西民族分裂为两个民族即有产民族和工人民族”3。在这个意义上,只有打碎旧的生产资料所有制,才能获得民族解放。列宁则是从国际视野出发去看待压迫民族与被压迫民族,提出了新的民族解放路径,即民族自决。他认为,被压迫民族有权利成立独立的民族国家,并因此提出了“民族自决权”。被压迫民族在追求解放的过程中会与其他民族进行交流交往,同时,反抗民族压迫的运动也就此作为世界无产阶级运动的组成部分。基于此,列宁总结出关于民族问题的两大历史趋势:一是一个个被压迫民族在民族自决之后建立了民族国家;二是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日益频繁,一些壁垒逐渐被打破,民族融合不可避免。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中可以总结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融合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主要命题。新时代,党中央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理念,并将此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这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团结、民族融合的论述是高度契合的。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在理论上明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源头,才能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民族工作的实践。(二)历史基础:中国共产党开展民族工作的丰富经验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十分重视民族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民族政策,不断丰富民族工作的实践。在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共产党人着手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国家危难之际,增进各民族间团结,激发出空前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中国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人心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中共中央为了避免内蒙古从国家内部分裂出去,发出成立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指示。1947 年,内蒙古自治政府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开创,这也为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定了实践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的形式被确立下来,有效保障了少数民族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内当家作主。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十分关心少数民族同胞,指出:“只有在消除民族隔阂的基础上,经过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形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41984年,我国第一部有关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顺利诞生,从法律上确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十分重视民族团结问题和少数民族权益保障问题,提出了“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我国五十六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5党中央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大决策,促进了西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新世纪新阶段,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各民族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合作、互相帮助,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6。中央高度重视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并出台了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不仅首次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理念,更是将其确立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新时代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密,全国3.76亿流动人口中,少数民族比例达到1/10左右,各民族相互嵌入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逐步形成,共同体意识越来越强。可以说,在党的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等各个历史时 2期,中国共产党人都十分重视民族团结、平等与进步,采取了许多措施增进民族团结、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党开展民族工作的实践来看,我们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始终,保持中华民族的团结一心,有力地促进了党和国家事业稳步向前。(三)使命诉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自诞生之初就明确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7 299。这一论断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其前提条件。回顾近代历史,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次次遭受宰割凌辱,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在各民族各阶级变法革命失败之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逐渐觉醒。过去一百年,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作为共同体的意识逐步增强,中华民族空前团结。伴随着“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和纽带不断巩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各族群众深刻认识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复兴需要中华民族的每一位成员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从而打牢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政治基础、思想基础和社会基础。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变局之中既有机遇也有挑战。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认同;而随着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西方国家对我国的戒备心越来越强,多次在涉及国家统一、国家安全的问题上干涉中国的内政,大肆制造渲染中国的民族间矛盾,企图破坏中国的国家统一,阻碍中国的发展进步。实际上,这只是西方国家转移国内矛盾的障眼法,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保持定力。为此,中国共产党人要勇敢地承担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做好民族团结工作,宣传好民族团结和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形象,引导各民族牢固树立共同体意识,使全国各族人民勠力同心,一同为复兴大业添砖加瓦,让西方国家的谣言诬蔑不攻自破。(四)世界视野:对其他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现实镜鉴不管是在近代还是现代,民族问题都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重要问题,其包括了民族平等、各民族进步发展等内容。但民族问题的解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世界仍有许多国家未能处理好民族问题。譬如,1994 年卢旺达地区的胡图族对图西族及胡图族温和派实施有组织的种族灭绝大屠杀,这场屠杀造成了数十万人的死亡。基于这一历史原因,卢旺达国内的民族问题一直难以得到有效解决。此外,索马里、科索沃等国家和地区都因民族问题引发过争端甚至战争。民族问题不仅仅是国家内部民族平等团结的问题,其中也包括了与周边国家的民族关系。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冲突状态,不仅有历史原因,更有民族、宗教、大国干预等复杂因素交织在一起。因此,民族问题不是单纯的国内问题,往往会和种族问题、文化认同、宗教问题、恐怖主义问题、地缘政治等交织,从而演变为一个国际性问题。民族问题关系到政治共同体内部的秩序建构,未能处理好民族问题的国家大多数内部是处于政治秩序失衡、政治权威衰退的状态。从世界维度来看,这些处理民族问题的案例为其他国家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现实镜鉴。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意识到民族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祖国统一、领土完整的重要问题,始终坚持构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也是我国发展的巨大优势”8 3。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利用、保持这一优势。在汲取其他国 3家处理民族问题的失败教训基础上,中国会更加重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探寻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逻辑,是为了在实践中更好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取得了一次又一次胜利,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党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只要团结一心、利益共享、命运与共,就能战胜一切困难。今天,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要考出好成绩,让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坚持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需要我们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各民族形成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从强化政治保证、增强文化认同、夯实物质基础、发挥制度优势等方面入手。(一)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保证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政治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7 94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题中之义,“也是民族工作成功的根本保证,也是各民族大团结的根本保证”9 159。只有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把握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政治方向,才能抵制挑拨我们民族关系的各种政治势力。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主要应从决策、执行、监督等方面,将党的全面领导贯穿于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当中。在决策层面,其一,中国共产党要制定出符合实际的各民族团结进步政策,就必须充分利用好各类平台和机构,吸收少数民族的意见和建议,为政治决策提供有效支撑;其二,中国共产党在制定民族政策时要尽可能保持政策的延续性,不搞大变化大变动,坚持历史上的一些优秀做法与宝贵经验,让民族政策更加入脑入心,更有温度。在执行层面,各级党组织要正确理解、执行党中央的民族政策,确保民族政策不变形不走样。尤其是基层党组织,作为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面对少数民族群众时更要坚持正确的工作方法,尊重少数民族习俗,保障其合法权利。此外,基层党组织要善于将民族统战工作与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广泛凝心聚力。在监督层面,执纪监督是保障党组织政令通畅的关键,各级党组织要做好监督执纪工作,确保党的民族政策实施过程中不出现偏差。人心向背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只有执行好党中央的民族政策,才能广泛争取人心、凝聚最大共识,中华儿女才能团结一致。因此,只有坚持和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才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二)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文化认同是最深层的认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8 4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程中能发挥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不断增强民族间的文化认同。增强民族间文化认同的路径主要有:一是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事业,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首先要把握好“多元”与“一体”的关系。中华民族大家庭是由不同的民族构成的,其内部必然具有多元的文化、习惯、语言等,但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中华文化都是由中华民族共同创造的,在这个意义上,中华民族这一概念本身就具有“团结”“包容”的意蕴。中华民族不仅是多元的,更是一体的,“一体”不仅仅指政治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更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只有“团 4结”,才能“进步”,中华民族的大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前提条件。其次,大力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中华优秀文化是传统优秀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有机结合。在新时代,要善于开发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将其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发展,不断丰富创新中华优秀文化。要进一步推广、普及、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语言文字在国家和民族内部起着凝聚人心、增强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要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纽带,增强各民族经济文化社会交流,加深各民族之间情感,增进民族融合发展。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政治主体接受政治社会化场所主要包括家庭、学校、社会、媒体等,要善于将这些渠道整合起来,优势资源互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宣传机制,注重新闻舆论引导和社会氛围营造,促进各民族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的团结统一,引导各族群众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让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要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加强网上正能量传播,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夯实中华民族共同的思想文化基础。(三)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无论是政治意义上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还是思想意识层面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其本质都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原理,其是由经济基础来决定的。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于经济基础层面,即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9 155由于地理、历史等原因,少数民族往往生活在落后、偏僻的地区,其基本生活的很多方面都无法得到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贫困问题,十分关心“老少边穷地区”,其中就包括了民族地区。在党中央的带领下,中国终于在 2021 年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解决了困扰中国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回应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样,在推进各民族更高质量的共同发展、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各个民族也应该“一个都不能少”。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主要举措是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少数民族通常生活在乡村地区,在后扶贫时代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就必须立足乡村振兴这个大背景。除了整体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资源倾斜之外,要注重发掘本民族地区的优势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旅游资源、文化资源等,坚持因地制宜,打造各地区的特色产业。对于发展产业有困难的地区,除了借鉴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之外,还要鼓励发达地区的先进产业进入民族地区开展“帮扶带”工作,促进民族间的经济交往交流。此外,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要善于利用互联网平台来推广民族地区的产业产品和宣传文化旅游资源,邀请有影响力的人物来带货助农,增强民族产业的发展动力和民族产品吸引力,助推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帮助各少数民族群众实现共同富裕,不断满足各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民族地区经济不发达,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事业发展也不够充分。保障和改善民族地区民生要从两方面入手。第一,提高存量,不断丰富民生产品。由于生产力落后,民族地区民生产品和民生资源更大程度上依赖国家政策的补给和发达地区的支持。因此,生产力水平发达的地区要充分调动生产要素,生产出更多的民生产品,以期满足群众的要求。政府要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确保民生资源价格、质量等方面得到保证。第二,调节存量,合理配置民生产品资源。由于民族地区民生资源稀缺,更应该重视对民生资源的分配。政府应该建立合理的分配体系,确保优先满足群众的基本需求,重视在医疗卫生、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等方面进行民生资源投入。总之,在市场配置与政府调控下,民族地区要高效利用民生资源,使民生得到更好的保障和改善,其社会建设水平才能得到进一步提升。5(四)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优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它为中国解决民族问题提供了制度支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要善于发挥制度作用,继续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效将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能力。新形势下,在是否继续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个问题上,有些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民族自治区可以同其他省市实行一样的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对此特别指出:“这种看法是不对的,在政治上是有害的。我再次明确说一遍,取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种说法可以休矣。”10从历史维度来看,民族区域自治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开端、源头,很多民族政策都是以此为基础而产生的;从实践维度来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确立以来,在保证少数民族群众平等地当家作主、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权利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必须要继续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制度是随着经济基础不断发展而变化的,也是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的。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一制度优势,必须要不断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包括:一是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在保证国家政令畅通的前提下,照顾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的特殊性,使各民族既和睦相处又各得其所。随着各民族不断融合,民族区域自治地区会出现既有某一民族聚居,也有另一个民族散居的情况。要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保证在这些地区生活的群众一律平等地享有民族区域自治权,即不仅保障聚居的民族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也要保障散居的民族能够享受到自治权利,不能搞区别对待。二是坚持依法治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理念融入法律法规,自治地区政府出台法规、条例、政策时必须要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为依据,在处理特殊事项、特殊问题上要从实际出发去解决问题。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公共服务、文物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领域的立法之中。此外,在涉及少数民族的法律事件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运用法治思维处理民族事务,提高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和水平。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 辅导读本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5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875.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9.4 邓小平文选:第 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62.5 江泽民文选:第 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60.6 胡锦涛文选:第 2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15.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 3 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9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 G.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10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 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5:76.6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猜你喜欢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