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时代劳动精神内涵与培养路径.pdf
下载文档

ID:2875437

大小:2.80MB

页数:3页

格式:PDF

时间:2024-01-10

收藏 分享赚钱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汇文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3074922707
时代 劳动 精神 内涵 培养 路径
112总第3 4 8 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 0 2 3)第3 6 卷第1 4 期新时代劳动精神内涵与培养路径安娜(天津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300000)摘要要劳动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新时代下对劳动精神的培养,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内核,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文章分析了当前劳动精神培养的困境:劳动价值扭曲;劳动态度偏失和劳动教育匮乏。因此,我们应立足于新时代劳动精神的内涵和要求,把准文化氛围“方向盘”,优化方针政策“坐标系”,唱响教育改革“协奏曲”,更好地将劳动精神的新时代内涵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的心中,让社会主义人才投身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关键词新时代;劳动精神内涵;培养路径中图分类号 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 0 9 6-7 1 1 X(2 0 2 3)1 4-0 1 1 2-0 3doi:10.3969/j.issn.2096-711X.2023.14.041本刊网址 http:/引言习总书记曾强调过,美好的生活应由劳动创造。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它不仅使人类得到长足的发展,更有效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在农耕时代,劳动是人们衣食住行的一切来源,而在生产活动高度自动化的今天,劳动也没有失去它存在的意义。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对劳动精神的教育培养和传承重视程度逐步加深,对全国劳动模范人物的评选活动的举办更加体现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成为激励我国全体劳动人民勇敢前行的精神动力。在我国如此重视劳动精神培养的前提下,对社会主义新时代劳动精神内涵的理解,培养的现状和建设路径有着重大意义。劳动精神可以引领人民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要重视劳动,崇尚劳动,相信勤劳可以致富,增强人民对劳动的情感共鸣,共同贡献祖国,回馈社会。一、新时代劳动精神内涵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首先需要明确劳动的概念。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中提到过,人类社会的历史和发展离不开劳动,同时劳动也创造了人类自身。可以这样理解,劳动是人类社会和人类自身发展的前提,没有劳动,人类的历史将不复存在,技术的革新也成为天方夜谭。另一方面,劳动可以促进人性的进步,也就是说,劳动本身是使人幸福的,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生存的物质条件,也可以使人的精神获得满足感,促进人性的升华。而这种精神的内在富足感,就是劳动精神。精神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内在动力,是一个人成长的力量源泉。劳动精神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凝聚的价值精华,是无数人民的精神内在追求。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劳动精神有多个层次的内涵。首先,劳动精神是每个劳动者的基本精神追求。每一位劳动者都应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感到骄傲自豪,劳动不再仅仅是获得生存的一种方式,也要成为追求自身价值感,获得幸福感的一种方式。其次,在集体主义的劳动环境中,劳动精神的对象具有多重性。自己的劳动成果和他人的劳动成果不应发生冲突,更不能损害他人的利益,也不能损害集体的利益,这样,劳动精神实际上内化成了人民的一种责任感。另外,劳动精神也包含了工匠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劳动的分工较农耕时代更为明确,每个人都有自己已擅长的工作,只有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劳动,才能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同时,在工作中我们也需要一种工匠精神,不仅要培养自己的专业技术能力,不断学习,不断创造,而且还要有一种做事精益求精的态度,对自己负责的工作需要全身心的投入,一丝不苟。最后,劳动精神还是一种榜样精神。虽然人在社会当中有着自己负责的工作、工种、工作范围、工作方式也不尽相同。然而,对于所有的劳动人民来说,他们都普遍具有相同的劳动精神,它可以是一种奉献精神,也可以是一种勇往直前,不畏困难的精神。总之,劳动精神是每个劳动者所具备的基本精神价值,也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体现的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对于人民劳动精神的培养,是我国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二、新时代劳动精神培育面临的挑战目前,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各个行业人民的辛勤劳动,而劳动精神是人民服务社会的指导思想。所以,在加强对专业知识学习,提升自已的同时,也要加强对人民劳动精神的培养,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价值观。人民造就了时代,时代也造就了人民。劳动精神是人民实现价值追求的动力源泉,正确的劳动观能够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在充分释放自已才华的同时,也能够升华自已的价值,为祖国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因此,需要对人民劳动精神进行培养,进而承担起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使命和复兴民族的历史重任。然而,由于时代的发展,各种技术的革新和信息化产业的进步也对人民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劳动精神的培养也带来了诸多挑战。劳动价值扭曲引发劳动认知弱化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各种消费主义观念盛行,尤其是对奢侈品近乎狂热的追捧,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收稿日期:2 0 2 3-3-1 0基金项目:本文系天津职业大学横向科研项目“环保企业生态道德建设与生态文明社会责任研究”(项目编号:2 0 2 2 0 3 2 0);2 0 2 1年度天津市高校思想道德与法治协同创新中心研究专项课题重点项目“学生参与集体备课模式助力思想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质量提升研究(项目编号:SZKZX2021073)。作者简介:安娜(1 9 8 1 一),女,天津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113Jul.(last half)2023Journal of HUBEIOpenVocational College2023年7 月(下)Vol.36.No.Gen.No.348总第34 8 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第36 卷第1 4 期的传统美德不断消磨。当今中国民众的消费水平不断攀升,尤其是中国的年轻一代。据调查,中国的青年如今成为全球最愿意购买奢侈品的群体之一,甚至有人不惜四处借贷,超前消费就为了购买某知名品牌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现在网络信息技术日渐发达,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够欣赏到别人的“精彩生活”,而这种炫耀性消费行为的泛滥也是由于这种虚荣心理和不良的社会风气造成的。实际上,勤俭节约不仅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也是一种对人心态的磨练,而当今消费主义观念是对人性的一种扭曲,通过物欲满足自己的精神世界,与我国勤俭解决的传统美德相背离,使劳动精神失去了涵养之地。自2 0 2 1 年躺平即正义文章在网络中的出现,引发了众多青年的追捧,表达了对那种以“低消费水准维系生活,不参加内卷”的生活方式的向往。实际上,这种“反劳动”行为是青年人对社会竞争环境加剧与“内卷”工作方式的一种抗拒心理,利用“躺平”这种话语建立起的自我感情防御机制,是一种“精神胜利法”。这种“反劳动”心理成为劳动精神培养的巨大阻碍,这种“躺平”行为实际上是利用消极的态度看待劳动的价值,把劳动只看作满足温饱的无意义的活动,而忽略了劳动对人本身的塑造能力。当前,“消费至上”和“躺平”等青年亚文化加剧了对劳动精神的误读,扭曲了青年人的劳动价值观,这实际上也表明我国在劳动精神教育方面工作的不到位,使青年对劳动产生排斥的心理。)劳动态度偏失引发劳动创造危机受我国传统思想的影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割裂的思维方式严重影响着青年的择业观,这也和家庭教育中家长的观念有密切联系。事实上,这也映射出学校的教育问题,没有让学生真正理解劳动者才是国家的主人,造成学生对劳动的本质和价值理解出现偏颇。当前,年轻人在择业时大多数都不愿从事体力劳动,而对脑力劳动的相关职业极为喜爱。据调查,当前青年人在择业时优先选择待遇高、福利好、稳定的工作,尤其是具有高学历、高知识水平的人才,大多喜欢到大城市寻求发展,而我国基层工作正缺乏这样的人才,多数学生缺乏从基层做起,务实进取的工作态度。这与中国长久以来形成的观念有关,也与当前劳动成果分配不合理有一定的联系。其次,我国人民对劳动的态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物质消费欲望的不断膨胀,“工作就是为了钱”这种观念盛行,从而导致了工作中工匠精神缺乏,只是为了完成工作而完成工作,缺乏了对自身的约束,有时甚至会影响工作质量。大部分人无法在劳动中体会到幸福感,对待公益性活动没有欲望参加。这些现象全部是由于人民对劳动精神存在偏颇的理解,反映出令人担忧的情况。最后,由于劳动精神的缺失,青年所表现的创造性劳动欲望降低。当代年轻人具有强烈的创造性意识,对新鲜事物接受程度高、速度快,这本是值得肯定的现象。但是,青年人由于社会阅历不足和自身看待劳动思想的局限性,尤其是大学生群体,对于劳动活动参与时间极少,高等教育在给学生灌输知识的同时,极大地忽略了劳动对学生自身的塑造作用,造成大学生对劳动的思想偏见,尤其是在毕业后进行择业时,对于体力劳动有严重的歧视现象。创造性劳动需要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体现,而当下大学生群里存在“眼高手低”和“高分低能”的现象,这也是目前高等教育无法回避的现实。动教育质之,引发劳动实践脱节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加上社会当中“人仕情怀”的思想潮流,我国公务员报考人数年年增长,屡创新高,而在报考岗位的选择中,一线、二线城市公务员的报考人数甚至出现了“千里挑一”的现象,而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条件艰苦,这些岗位无人问津。这种现象的发生与社会风气的浮躁有所关联,尤其是一些媒体平台中的网红,为了博取眼球和流量,夸大自己的收人,宣扬一种不劳而获的赚钱方式,对于还没有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毒害,加重了他们“一夜暴富”的想法,与我国所坚持的劳动精神的建立大相径庭。另一方面,这种现象的发生也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当中对劳动精神培育方面的缺失。首先,对于劳动精神相关的理论课程开设较少,其次,相当一部分高校对劳动活动的实践课程开展有限,教育目的也不明确,虽然有一些志愿者活动和支教活动,但大多数时间较短,不足以培养大学生的劳动精神。另外,多数学生参加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获得创新学分,带着功利性的目的而不是体验劳动,这种劳动实践方式导致大学生不能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进一步阻碍了劳动精神的培养建立。新时代卖育路径探索)把准文化氛围“向盘突破思想柱楷当代人民劳动精神的缺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人们形成了“一夜暴富”,“不劳而获”的思想。社会是人民意识成长的土壤,因此,劳动精神的树立,首先要发挥社会的作用。首先,社会要加强主流媒体的建设,加大对当代劳动精神的宣传力度,通过宣传劳动人物的模范事迹,加强对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的培养。社会还要对当前主流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了解,充分利用比如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实时交互性的特点,对劳动人民的光辉事迹进行宣传,加强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刻意传播不劳而获思想,炫富的主播艺人要做封禁处理,净化社会的不良风气。其次,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劳动实践基地,满足青年、学生等劳动实践的需求。比如与城市周边的农场和工厂等做好协调,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支持年轻人体验劳动的乐趣,并支付相应报酬。开设定点的实践教育基地,为广大学生提供方便的劳动实践场所,比如敬老院、医院等地方,这样,既满足了这些单位的用人需求,由对学生进行了劳动精神的培养。)优化方针政策“坐标系保障劳动成果趋利性是每个人的人性所在,劳动的本质,是为了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利益获得,始终是劳动的最终目标和动力源泉。劳动只有在满足人们生活必需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升华,成为人民的精神需求。而如今青年群体中躺平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的劳动思想实际是对自已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的无奈,这说明我国在劳动成果的分配上,还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因此,在利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行教育的同时,我们同时要严格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让广大的劳动人民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得到丰厚的物质回报,满足劳动者的物质需要。只有真正提高了劳动在财富分配中的比重,才能激发人民的劳动热情,增长人民的自主劳动性,进一步配合劳动精神的教育,才能够让群众体会到劳动的乐趣,将劳动精神转化为社会进步的现实动力。国家在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时,也要制定一系列的保障制度,尤其是合法权益容易受到侵害的未就业的大学生群体和广大的体力劳动者,排除一切阻碍获得劳动报酬的不利因素,让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得到捍卫,获得幸福响教育改革“协曲高知行高等教育是劳动精神培养的主战场,建立合理的劳动精114(责任编辑:章樊)上接第1 0 8 页)总第34 8 期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 0 2 3)第36 卷第1 4 期神教育体系是关键。首先,在理论教育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教学的主导思想,将劳动价值观与时代的发展合在一起,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价值观,将劳动精神培养体系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为目标。其次,学校需要搭建实践性劳动教育平台,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如宿舍卫生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进一步开展农业劳动,工业劳动的集体性劳动实践课程,在体会劳动的同时,相应学习一些专业技术,体会到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辛苦,培养勤俭节约的意识。高校的劳动精神教育应当采取理论与实践并行的方式,让新时代劳动精神深深植于青年人的心中。小结总之,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劳动精神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劳动创造了财富,是人民生存的基石,劳动又是精神上的升华,是人民幸福感的源泉。在新时代下,我国要加强对人民劳动精神的培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优化方针政策,保障人民的劳动成果,同时将高等教育改革和劳动精神培养体系相融合,更好地将劳动精神的新时代内涵深深植根于广大人民的心中,让社会主义人才投身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共同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参考文献:1何云峰,李晓霞.劳动精神的四个层次及其辩证关系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2 5(1):8 4-8 9.2马志霞,黄朝霞.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核心内容及实践策略J.中国大学教学,2 0 2 1(1 0):6 0-66,78.3郭钰雯,张夺.青年“反劳动”文化的症候诊断、理性反思与解路径 J.理论导刊,2 0 2 2(8):1 2 8-1 36.【4 张明海,欧彦宏.论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精神的培育 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 0 2 2,2 5(1):9 9-1 0 6.5毛勒堂,郭亭.新时代劳动精神:何以必需及如何可能?J.思想理论教育,2 0 2 1(5):4 2-4 6.The Connotation and Training Path of Labor Spirit in the New EraANNa(School of Marxism,Tianjin Vocational University,Tianjin 300000,China)Abstract:Labor spirit is the traditional virtue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spirit in the new era is the value core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construction and the key to realize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The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dilemma of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spirit:distortion of labor value;lack of labor attitude and labor education.Therefore,based on theconnotation and requirements of the labor spirit in the new era,we should steer the wheel of quasi-cultural atmosphere,optimize the“coordinate system of policies,and sing the“concerto”of educational reform,so as to better take theconnotation of the labor spirit in the new era deep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and let the socialist talents devotethemselves to the needs of the motherland and jointly realize the great Chinese dream.Key words:new era;connotation of labor spirit;cultivation path(责任编辑:桂杉杉)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ntegrating Key Competences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DONG Jin-fang,LIU Yue(School of Marxism,Jilin Animation Institute,Changchun Jilin 130012,China)Abstract:As a key cours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the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course is the Partys educational policy in the new era to integrate the cultivation of key competences into the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t is also an inevitable choice to promote the reformand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nd to construct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large,middle and small schools.The integration of key competences into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s to optimize the course objectives,improve classroom teachingand enrich the practice forms constantly on the basis of the nature of the subject and the orientation of talents training in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Key words:key competences;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下载文档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收起
展开